时间:2023-08-10 17:12: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中重度 智力障碍 儿童 语文课程 课堂
语言可以说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正常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体会和了解别人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有交流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智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无法正常的进行语言表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社会交流的经验,考虑到智障儿童将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智障儿童进行课程设计,智障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迟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而且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优化课堂设计对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语文课堂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开展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方面还是应该和正常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的,智障儿童的反应能力一般是比较缓慢的,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现状通常会给教师造成一种教学的误区,认为只要让智障儿童多加练习形成一定的惯性记忆就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机械练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只是进行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对于知识点根本没有变通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智障学生的最终重回社会的教学目的相背离的。其实针对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在进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数量,而更应该注重质量,练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练习,结合教学经验对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练习,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精选练习的题目,然后针对精选题目进行重复的练习,易错点进行反复纠正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方式才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有层次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智障学生的智力程度上的差异,虽然说面向的群体是中重度的智障儿童,但是教师要意识到,虽然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但是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情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教学的内容开展上要具有层次性,可以根据多年来的特殊教育的经历将智障学生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智力程度进行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就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中可以出现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将题目按照难易程度的不同分配下去,这样能够使各个阶层的智障儿童都能够发展,层次教学的形式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的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质量。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
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对他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由于智力上存在缺陷,对于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说要想让智障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并且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普遍,利用多媒体能够展现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兴趣可以说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是动画进行听、说练习,图片和动画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看图听课文的学习,利用电脑制作一些动画课件,从视觉上将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吸引住,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过看图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跟随图片或者是动画的内容进行想象,同时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声音演示功能也能够让学生进行跟读。比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古诗的意境,找到与之相符的动画视频,并且要带有配乐朗读的形式,通过视频图画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中的声音进行跟读训练,在学会朗读的过程中再加上图画、音乐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加强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复述的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动画内容进行描述,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将学习转化为自身具备的能力才是智障教学的根本目的,让这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和理解的基本技能,才能够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为进行更加复杂的社会交流打好基础,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根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将文字化的语言转化成具有个性的语言,提升教学的效率。
4.总 结
总之,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被培养的,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教师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逐步的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Heal education)的最初含义来自美国的“学校保健活动”,又称“学校保健教育”、“社区和职业卫生教育”。以往的健康教育只关注个人身心状况的改变;而现代意义的健康教育已将个体的身心状况与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对健康的预防和促进策略。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条件和规范,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利用各种课程及教学手段,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健康知识,以转变态度,树立正确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终身幸福打下基础。
“菜单”,原意指供顾客点菜用的单子,美味佳肴列出来供顾客选择,顾客需要什么就点什么。“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结合教师特色及学生需求,将一学年或者一学期的健康教育课程目录以菜单的形式公布给全体师生,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自主选择课程,最后由班主任、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汇总信息,统筹安排。
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与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使学校形成科学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模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走向规范化,进而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提供课程平台。
二、构建流程
参照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参照图1,首先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权衡学校的课程资源,对学校有能力满足且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编制成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目录;教师从自身条件出发,从课程目录中选择申报自己擅长的科目,并提交《学校健康课程申报表》和《课程教学计划》;经由学校管理层、教师、校外专家等组成的健康教育评审团的评审,确定所要开发的课程,然后进入课程开发阶段;根据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对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开发,并对所开发的课程编制《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报名表》,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课程的实施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的局限性,采用学生自愿选课、教师挂牌授课制度,发挥菜单式课程的优势。
课程实施以后,由学校管理层、学生、家长、教师及校外的健康教育专家等对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课程总体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方面;根据评价结果,区分优秀、良好、不合格课程,并分别施以保持、调整和停设三种策略;以此实现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动态调整(流程如图1所示)。
三、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为确保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应在现有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课程动态调整制度,学校在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运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否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不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应该予以取消或者整改。
2.课程体系尚待完善
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学校在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上,心理健康类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中这部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心理卫生,学生成长在身心两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导致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
学校开设的传统的体育类和艺术类课程普遍以技能训练为主,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某一方面的技能,并以此来提高本校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这样的艺体课程缺乏体验教学,缺乏帮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艺术素养的精神层面的提升。
3.开发力量有待整合
在“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学校等各方易忽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课堂被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无法按照课程计划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学习。由此,家长、教师等各方对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尚待提高,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间的配合尚待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各方开发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
4.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
校本课程资源分为学校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其中外部资源主要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属校本课程之列,故也不例外。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较多关注学校内部已有资源,易忽视对学校外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以丰富菜单式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对网络信息做好筛选工作,创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四、相应策略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针对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制度问题,学校管理者应根据课程需要建立新制度,使学校校本课程制度更健全。如建立课程动态调整制度和教师激励制度,确保学校开设的每一门健康教育课程都能满足学生某一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投入到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中。
2.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在艺术类、体育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将心理健康类课程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心理课程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心灵广播、心理档案。内容是心理导向课,以价值取向、信心辅导、考试情绪等为主题,使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缓解考试压力、青春期焦虑。其次,改进体育类和艺术类课程,增加情感体验教学,使学生感受体育精神,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个人情感体验。
3.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
为保证菜单式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家庭和社区需积极配合。社区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健康知识的宣传员,使他们在强化自身健康意识的同时为社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氛围,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将课堂上的健康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能力。
4.整合学校力量
通过指导思想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配合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教师,做好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共同营造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而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则是教育资源不足、具有地方偏差,一些大城市拥有学前教育良好的资源,而一些乡村则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是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一套完善健全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工作比较轻松,还享有双休、寒暑假等福利。除了到幼儿园上班之外,还可以到早教机构、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工作。就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82-02
1 同伴关系内涵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儿童进入学校之后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形成了同伴关系。儿童进入学校之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与同伴在一起,不同于之前在家里与父母的相处了。同伴关系起着亲子关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提供了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有重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同伴关系在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同伴关系的功能
同伴关系是儿童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逐渐获得各方面的能力,个性特征不断完善,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同伴关系是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和适应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化原因,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能熟悉他人的特征和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如何相处,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同伴交往提供了儿童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已有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更强。
(2)获得情感的支持。马斯诺指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玩耍的过程中能获得快乐。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会因为同伴的支持而感受到安全感。现在的家庭多是核心家庭,缺少兄弟姐妹一起成长,而拥有同伴的儿童会减少孤独感。
(3)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促进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也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一切会影响到儿童学习、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3 不良同伴关系的表现及成因
研究表明,不良的同伴关系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是指那些捣乱的儿童,对同伴关系的破坏的行为。
3.1 不良同伴关系的表现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在与其他儿童相处时喜欢破坏他人的同伴交往,故意捣乱或者侵犯他人。比如其他儿童在游戏时,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会去破坏他们的活动。他们的这种表现有时是希望引起教师和其他儿童的注意。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渴望与他人交往的,只是表现出来的行为会让其他儿童反感。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妒嫉心强;爱说谎;不尊重他人、想要控制他人。
3.2 不良同伴关系的成因
3.2.1 儿童自身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一般在个性特点上比较笨拙。还有些儿童因为自己的外貌特征而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害怕被他人排斥,长久下来,这些儿童缺乏与同伴的交往技能,跟同伴关系很差。其实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3.2.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对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家庭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同伴交往。有些父母认为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安排发展。由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原因,有些父母觉得社会险恶,儿童没必要过多接触社会,不在学校的时间就是在家里,有些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受委屈,不让他们与其他孩子玩耍和交往。这样使得孩子缺少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慢慢地容易形成不良的同伴关系,不知道如何处理同伴关系。那些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同人分享和合作,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容易出现行为,不愿意与同伴交往。这些都是不良同伴关系的成因。
父母的社交能力,例如父母是爱交际的,孩子也会在那样的家庭氛围里受到影响,倾向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也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2.3 学校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束从敏(1997)的调查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多是被教师表扬的,受排斥的儿童却多是教师不喜欢并经常批评的。即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态度。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也是儿童不良同伴关系的原因之一。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花瓶,还没有被重视,而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姓名
女 23岁 (幼教,3000-5000元)
学历: 大专
工作年限: 2-3年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广州 - 不限
求职意向:幼教 | 教师
沟通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 有亲和力 诚信 正直 责任心强
工作经验(工作了2年4个月,做了1份工作)
穗石童星幼儿园
工作时间:20XX年8月 至 20XX年12月[2年4个月]
职位名称:幼师
教育经历
20XX年1月毕业肇庆学院学前教育
自我描述
工作经历
20XX年在工贸幼儿园实习一个星期
20XX年在肇庆市一幼实习一个星期
20XX年在肇庆市一幼当实习生一个月
20XX年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穗石童星幼儿园工作(班主任)
教育背景
20XX年9月在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就读20XX年9月在肇庆学院就读
主修课程:
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史、游戏理论与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美学、学前艺术教育概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声乐、绘画、舞蹈
辅修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书法修养、大学体育、哲学原理。
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生物教育专业研究生算起,我对儿童性教育的研究至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其间,赴美国读书、工作,再回到母校任教,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我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过性教育领域。
我所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研究经历,让我始终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性教育,并在儿童性教育实践中一贯秉持这一价值取向。
我认为,性教育是关乎儿童一生健康和幸福的教育。儿童从探索自己身体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从接受自己身体开始,接受这个世界;从热爱自己身体开始,热爱这个世界。教师不是园丁,因为学生不是可用“园丁剪”按照园丁的意图去随意修剪的植物,而是有着强烈的探求欲望、无限的想象能力的生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儿童所具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天赋人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赐予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全心全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安全、健康、幸福的环境,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今年发生的未成年人遭案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预防害的视角上。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预防害的教育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性教育的全部。性教育包括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知识、培养学生对性积极美好的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学生在性方面做正确决策的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儿童性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在为学生开设性教育课程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儿童性教育是全世界备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对儿童健康发展的贡献太大了,它对儿童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世界性教育专业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一些共识:性教育必须从学前就开始,必须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有一定的课时保障,必须由受过良好训练的教师来教授,必须教授全面的性教育内容,必须采用尊重儿童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来教授等。
小学性教育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在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性教育的指导纲要,其中有两个纲要对我们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第一个是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把性教育纳入健康教育的框架,共包括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该纲要中小学阶段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全部单独列出,作为小学阶段性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拘泥于纲要中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学段安排。
第二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纲要中文版于2010年)。该纲要把性教育分为6个关键概念:关系,价值观、态度与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身体发育,,性与生殖健康。在每个关键概念下有4~6个主题。
作为中国专家,我参加了这一纲要的技术咨询工作,对纲要所涵盖的内容有更多了解。我们认为,这个纲要兼顾各国及各文化差异性特点,适用于中国。借鉴该纲要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文化、国情等,我们将小学性教育内容框架划分为6个单元,分别是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在每一个关键概念下有2个主题和要点,这些主题和要点分布在小学6个年段中,逐步深入学习。具体内容见表格。
比如“家庭与朋友”单元中,低年段的孩子会首先学习“热爱家庭”和“珍视友谊”的观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对家庭、朋友的概念的深入理解,“结婚与离婚”“宽容、接纳与尊重”开始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随后会逐步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认识人际关系”“认识婚姻”等内容。这样,一个小学生在6年的小学性教育中,通过“家庭与朋友”单元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是什么、友谊与平等、家庭内的关系是怎样的等丰富的内容。
与此类似,在“性别与权利”单元中,低年段的孩子会了解“性别”“性别平等”“性别角色”等概念,并意识到书刊、电视、网络在性成长中的作用。在中高年段,“儿童性权利”“认识和预防儿童害”“性倾向”等内容成为儿童性教育的关键内容。
这样的性教育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并着力于儿童性观念的养成和性权利的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会对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性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必须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固定课时。我们的做法是把性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来建设。每个年级的每个学期用6课时进行性教育的学习,一学年12课时,六年共72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也就是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个学生可以有48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学习性教育课程。
性教育课堂除传统的讲授外,更多的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游戏等方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喜爱。在课堂中,朗读插图对话、做小调查、讨论、角色扮演等是常用的方法。教师经常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插图中的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思考相应的情境和问题;教师也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请学生做一个小调查,例如爸爸妈妈恋爱的故事,并在课上请同学们自愿分享他们调查的结果。这些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进行角色表演的学生和作为观众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互动的机会。
二、着重培养教师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
教师的观念在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学生的性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培训教师也是开展性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除了教学要点、教学方法等内容外,要着重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播给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比如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帮助教师理解设计理念,树立起跟知识点有关的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教师教研活动是培训教师的另一项中心工作。通过制度化的教研活动,能够保证教师顺利地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性教育。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记录,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课容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帮助家长理解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1)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
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1)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然而在大量农民外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伴随父母进城,只能留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并使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增加。父母榜样行为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控机制的弱化,使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1]而且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1.2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通常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少对亲情的信任、理解,长此以往也许会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许会不自觉地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
1.3家庭的安全教育“真空”。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2]由于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暑假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多发期,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发生。但是大多数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有给孩子普及过安全知识。
1.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孤僻不合群。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溺爱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攻击、胆怯等个性特征。[3]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合力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具体对策如下:
2.1家庭方面
2.1.1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不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转变教育观念,要切实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亲情信”、“亲情热线”等活动,为亲子沟通提供方便。
2.1.2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米德将隔代教育称为后象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过去的“复制”,监护人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忽视了社会变化对后代教育的要求,有的老人由于不识字,无法从书籍或报刊上了解各种教育方法。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培训,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
2.1.3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粗野蛮横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绪与监护人作对。或者有些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放纵孩子,最后导致无法管教。
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学校方面
3.2.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等情况进行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3.2.2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朋辈小组的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快乐,交流困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其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使朋辈辅导小组成为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3.3政府方面
3.3.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教育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孩子不得不交由父母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和教育制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体制入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3.2兴办农村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施行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3.3.3建议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仿照“四老学校”模式。政府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可仿照“四老学校”模式开办针对监护人的学校或讲座,扭转监护人“只监护、无教育”的状况。
例如:河南省“四老学校”目前已达2930多所.这些特殊的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家长素质,也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据介绍,河南省创办“四老”家长学校村的留守儿童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同时,要通过媒体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唤起社会各界人事以及企业的关注。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