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结合外部监管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基于大数据能力应用实现企业在线审计的目标,提出在线审计项目的定位、架构和技术关键点,以及在线审计项目的功能和应用,最后对项目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数据;内部审计;应用

1.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项目目标?

1.1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信息化变革适应度低:高度信息化给企业运营所带来的的风险不能被有效识别和评估;审计人员业务技能不能适应公司信息化变革、海量数据信息化的现状;?

(2)审计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内部审计的管理没有形成完全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造成过程中手续繁琐、效率较低;难以对审计发现形成闭环管理。?

(3)审计方式落后:大部分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人工方式。审计管理和作业管理亟需数字化;审计质量管控缺乏电子化手段;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与当前审计手段不适应。?

(4)审计事前事中控制手段缺乏: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事后控制的阶段,为了更大的发挥内审合规的职能,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审计工作从事后走向事中和事前。?

(5)基于外部监管和公司发展的要求、结合审计工作现状,审计信息化建设需求迫切。这不仅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基本保障和有力支撑,也是审计工作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在线审计项目目标。

建设"集中在线风险监控预警+现场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信息化应用,支撑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和方法的转型,实现不同层级的工作目标(见图1)。

2.项目定位、架构及关键点?

2.1项目定位。

与企业内部审计未来工作方向紧密结合,项目涵盖两大部分,其中:

在线审计:通过风险预警和在线监控手段,快速准确定位审计关注风险点并定位问题;

现场审计:指对审计工作重点和风险预警的审计发现开展审计工作(见图2)。?

2.2系统架构。

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果,将DW中集中系统的横向数据和业务系统中的纵向数据按照业务域进行分类,再按照时间、地域维度进行轻度汇总,最终在数据仓库侧形成封装好的DWA轻度汇总视图、以及M域、B域公共指标,并遵循统一数据管控的要求(见图3)。?

2.3项目实现关键点。?

(1)数据采集:按照审计业务对过程数据的关注,需要由DW通过扩展数据源方式提供。?

(2)数据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准备: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的数据服务能力,结合审计所需数据范围进行DWD、DWA层模型设计实施,通过相应的数据清洗、转换、整合并进行数据稽核保障数据质量,根据上层应用方约定的数据接口方式对各类数据进行封装提供数据服务,并对接口进行配置、监控以及调度管理。?

(3)数据稽核:通过技术手段使审计系统和统一数据分析系统数据保持一致性。数据处理过程为(见图4):

3.项目功能及应用?

3.1风险预警全景展示。

集团审计人员、省分审计人员通过全景展示功能将风险预警和在线监控关联,通过风险预警模型锁定省分、本地网后,使用在线监控模型进一步锁定问题。

可以对基础指标和预警指标经行配置、管理。并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对要预警的基础指标或计算指标进行阀值设定。当指标数据超过设置的阀值时,产生相应的告警信息。?

3.2在线监控模型。

在线预警监控模块是对风险预警监控指标宏观上发现的问题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用户级、甚至详单级明细级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对比、分类汇总,来判断风险是否真实存在,以及风险的规模、程度、涉及到的范围,并判定带来的影响。?

3.3审计报告管理。

对各个监控模型产生的异常问题点,按照不同维度,将监控点异常问题汇总,并以分析报告方式进行输出。以便全面了解一个时间范围内,某一地域在一个业务专题方面发现的问题。?

3.4财务查账管理。

多维度明细账查询:审计人员通过多维度对erp总账明细账及凭证数据进行查询。

查账工具通常是需要对核算单位,使用分析核查等方法对关注的交易信息进行核查。查账工具应支持审计人员根据查询条件和自己需要的表单,查询出异常交易信息,进行图表展示。

3.5智能化建模工具。

通过智能化建模方式,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项目方案和审计关注重点,通过手动编写SQL和分析模型向导自动生成SQL两种方式自行设计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以满足现场审计作业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数据分析需求。智能化建模工具创建的分析模型可以在一点生成,全集团范围内共享使用。?

3.6审计跟踪管理。

审计跟踪监控:集团、省分公司、本地网用户查看风险预警及在线监控分析结果,将重点关注内容标记为需跟踪问题,系统持续跟踪该问题,并按一定周期记录问题点预警情况,提供对比分析功能。

4.项目取得的效果?

通过在线审计项目的建设,建立"在线预警+实时审计"的联网审计平台,助力企业内部审计实现跨越式发展。?

(1)从工作视角,转变审计工作方式。由以往"到现场找线索"的审计方式转变为"带着线索到现场";由事后抽查,到全面、实时监控;实现对经营、财务的整体监控,基于企业集中数据支撑,实现跨系统、跨业务流程的联动审计。?

(2)从发展视角,推动审计工作转型。由传统审计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由周期性的现场审计向"在线实时预警监控+现场重点审计"转型;真正聚焦到高风险、高重要性的业务领域。?

(3)从管理视角,实现内审价值创造。建立覆盖公司业务流程的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公司各业务线在统一、透明、标准的审计监控下阳光运行;提高审计工作针对性,聚焦企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国家审计署《"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2)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5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处理方式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变,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处理方式的进步,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更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1大数据时代下思维模式的改变

1.1数据的搜集及处理

通过大数据技术,使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式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价值。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数据的处理时间以及降低了难度,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原因是信息的缺乏和信息技术的限制。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将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了搜集和处理数据的效率。

1.2数据的获取及利用

在大数据环境下,不仅能够提高获取数据的准确度,而且也能够增加数据的利用效率。传统的数据研究方式中,注重获取数据的准确度,忽视数据的利用率。通过大数据技术,寻找数据的相关联系,揭示数据的内在规则,从而提高数据的价值。对数据进行解释,有利于使用者获得及时性、相关性以及高价值性的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2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2.1传统事后审计方式向连续审计方式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处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式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审计方式是事后审计,也就是说单位编制完财务报表后交给会计师,会计师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在运作过程中较为耗时,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事后统计转变为连续审计,从而避免了传统审计方式的局限性。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不仅降低审计差错,也节省了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

2.2审计抽样方法向总体审计方法转变

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中,由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使会计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数据选择。这种方式是通过对小样本的分析来推断总数据的整体情况,既能够降低数据的复杂性,也能掌握整体数据的基本情况,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这种选择方式不能够将整体的数据情况准确的表现出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审计数据选择的难度。会计师可以检查被审计对象的所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数据进行整体的处理和分析。审计的抽样方法逐渐被总体审计方法取代,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2.3单一审计报告方式向综合审计成果转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不仅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是对数据进行解释。这种解释的信息和资料对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中主要是单一审计报告模式,通过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审计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审计数据进行归纳时,能够为被审计对象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而梳理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逻辑关系,从而解释内在规律,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审计成果不仅对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信息,也能够帮助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整理宏观性、重要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审计信息时,能够提供给相关利益者更加有意义的统计推断、关联分析和管理决策,从而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

2.4搜集审计证据由因果关系分析转向相关关系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运用相关关系进行数据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往往采用因果逻辑进行审计证据的搜集,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审计工作的审计信息不够量化。在大数据时代,相关性分析更多的运用于获取审计证据。相关性分析在审计工作中,使大量的信息得到准确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量化的审计证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审计证据的因果关系,而是降低这种方式的依赖性,更倾向于对相关关系分析的应用。这对长期依赖因果关系来搜集和发现审计证据的注册会计师来说,无疑面临重大的挑战。

3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策略

3.1制定大数据技术审计应用的长远发展战略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处理是时展的需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必然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审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长期的大数据审计应用战略,使信息技术的处理方式在短时期内实现转变。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需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处理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对审计行业提出了挑战。所以,必须在战略框架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数据、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管理,从而扩充基础资源。这样才能提供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使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以及软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得到有效地满足,从而实现大数据技术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2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审计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使各行业工作的发展更加规范合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例如数据处理的合法性问题。在审计行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明确规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法律地位。这使大数据技术的合法性得到了质疑。因此,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审计法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对审计工作的长远有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中的必要前提。

3.3加强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开发环境在不同行业中的需要是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也不例外。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平台更能够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使审计结果更加有效。因此,需要建设数据分析模型以及系统化的审计软件,使会计师事务在被审计对象的数据搜集、分析以及处理的过程中更加便利。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软件的功能完善,能够推动信息化进程,从而使审计师更好地了解财务报表下的交易,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4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更加便利。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使审计方式仍旧以传统的审计方式为主。尤其是会计师对大数据的认识不足,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使审计工作仍旧处于低级阶段。会计师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不仅能够节省审计时间,也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利用率,为审计对象提供更加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会计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大数据技术;另一方面培养注册会计师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凯,李山.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4,(22):2627.

篇(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大数据的有关概念与特征

1.“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概念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它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信息产业的新现象。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多样性、速度性和价值性。大容量指的是数据的数量级的功能,是一个收集的大数据,数据的来源是广泛和大量的。多样性是指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样化指的是数据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每一个人的日常。速度特征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时效性和数据的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速度,数据“保存期更短”。价值特点和前三个特点不尽相同,它表明了时代的大数据信息和数据除了量的优势,而且是一个质的保证,这里指数据的价值性和准确性。“大数据”概念下数据是可以拓展的、可估值的、开放性的,这些特性区分了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目前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涉及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2.CPA审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特征

由于社会各届的积极参与,“大数据”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将代表信息社会的到来,因此,审计学科也要积极参与这一新时代,以品味时代的甜蜜,行业的积极调整。大数据时代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靠云计算信息技术审核,也被称为云审计。文峰(2011)指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云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服务。秦荣盛(2014)指出,“云计算”或审计会对审计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数据,将逐步改变审计技术和方法。因此,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认证服务的事务,也应该使用云计算的概念,以提高审计技术和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CPA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受到挑战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逐步应用,审计成果不仅有审计报告,还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这些都可以提供给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从而更广泛的应用审计成果应用。审计工作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可以有效地获取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分析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问题、注册会计师与审计成果,进一步采用信息技术数据化处理,形成审计应用数据库,在下一次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根据审计计划,通过纪录信息有针对性地按照审计目标进行审计。

2.大数据环境给审计思维模式带来挑战

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不再合适,例如传统的抽样审计。因此审计抽样方法应该向总体审计方法转变。之前没有对所有数据进行访问、处理和分析,审计方式的思维方式是以小样本性质和随机抽样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根据样本分析结果来推断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审核过程更依赖审计抽样方法。但在大数据环境下,它可以收集和分析整个领域的数据,是一种组织和分析所有数据的通用审计方法。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单位要检查所有相关数据,将审计工作与云审计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审计模式的整体思路。这种基于整体审计模式的思维方式,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3.传统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面临挑战

经过多年的逐步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审计工作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例如,控制测试常用的观察,访谈,业务流程描述,而且通过测试,实质性测试,检查,库存,确认等。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许多传统的方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审计技术和方法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变革的不断进步中进行。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将不断涌现,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要有效利用分布式结构、云数据库、联网审计等多种技术手段,就需要不断提高审计能力。

4.大数据时代基于相关分析的审计证据收集面临挑战

在审计证据收集中,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对大数据的分析更会利用相关分析发现和收集审计证据。大数据技术从审计技术角度看,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跨域,可用于量化的相关审计信息的维度,可以记录大量的分析。大数据分析也还是没有改变审计事项之间的关系,然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关系开发与利用,使得数据分析的因果关系减少了,而是更多的倾向于应用程序的基础上的相关的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特征是基于相关性分析的证明。这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因为长期依赖因果关系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发现,着实面临重大的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1.加快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的法规建设

大数据技术应用要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审计的依据,必须有一个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法规支撑。云审计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标准化和审计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关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是大数据技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云计算技术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合法化是大数据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尤其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因此,利用大数据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审计制度或准则,而且应该特别强调大数据审计中的审计师的责任。

2.建立行业层面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

如果要在审计中实现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建设有两条路径选择:一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数据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需求,云存储架构和云计算技术作为基础,直接构建注册会计师行业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二是建立省级和市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在此基础上,各省、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整合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如果没有行业监管,那么审计市场将是一个混乱。因此,加强对行业的监督管理,也是一项必要性工作,包括行业协会的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最好由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创立,聘请第三方进行数据维护,这样同时有利于研发投入审计技术。

3.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开发

行业不同需要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发展环境也不同,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需要加强对大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其中要结合着自身特点。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能够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作用,关键是要有多个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或系统审计软件。详细的合作方式应审核实践专家提供的审核问题需要解决和明确的前瞻性需求,由专家在学术研究中和数据分析工作中加强数据分析数学模型的构建和相关软件的研发。

4.加强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新的视野,它将转变生活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在这场巨大的技术革命中,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就能成为大数据或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的拥有者,就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只有审计经验和少量的数据信息或简单的数据来进行审核工作,势必会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加强对大数据的全面认知,将云审计纳入事务所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从而实现长远利益。而且可以针对个别项目进行大数据审计试点,以培养出更加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的审计人员。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审计工作走向精细、科学、高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面对新时期的具体工作时,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抓住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契机,不断在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争取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时代的执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34-36

篇(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1日

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高速、高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中,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以电子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大集中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审计作业手段和审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审计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数据量大、类型繁多,如何在庞大的数据里迅速提取审计人员需要的信息,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一)审计业务的大数据化需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审计业务也随之逐年增多,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看得到的经济效益,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审计人力配备的不足与内审工作日益繁重矛盾加剧,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才能完成审计任务。以人保财险为例,该公司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1,019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35亿元,5年时间业务量增长了一倍多,审计工作量也随之翻倍,公司虽然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实了审计力量,但审计人员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审计业务量的增长速度,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员力量满足审计业务量,就需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二)审计对象的信息化迫使内部审计必须提高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领域的全面应用,企业的各项经营行为、业务管控及财务管理都已使用计算机系统操作,企业办公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不再使用大量的文字记录,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记录及电子凭证,传统的审计线索逐渐消失,违规行为越来越隐蔽,因此需要借助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审计工作。

(三)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企业的经营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审计成本的考核是企业经营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而且成本效益原则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在非现场即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审计对象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查看财务凭证等,使开展远程审计成为可能,既达到了审计的效果,又节约了审计人员的差旅费用,降低了审计成本。

(四)审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审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流程标准化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保证,因此使用流程标准化信息软件对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降低了审计成本,规范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但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企业强化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需要。

(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对海量数据精确分析能力欠佳。一是部分企业信息软件的开发力量不够,系统更新慢,使用的审计系统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需要,面对海量的数据显得力不从心;二是部分企业审计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审计软件的使用仅仅局限于部分简单的操作;三是部分企业信息软件使用率不高,还是靠经验和手工翻阅凭证来开展审计工作,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实际的审计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更多的新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部分风险点隐蔽性强,现有的信息技术无法进行监控。随着信息系统对业务管控的越来越严格,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越来越丰富,审计数据的量越来越大,审计问题越来越难被发现,现有的信息系统,对一些新的风险点无法及时发现和监控,如保险理赔中的虚假证明,如果不通过实物的查看和对比,很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管控。

(三)各种信息软件独立运行,未进行有效的整合。企业为提高业务效率、便于业务管理,会开发各种业务系统,而且企业规模越大,业务系统也会越多。以人保财险为例,公司有承保业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单证管理系统、车险及非车险理赔系统、通赔管理系统,还有财务的收付费系统、账务系统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如果说单纯对于某个业务岗位来说可能只需要操作某个单一的系统就可以了,但作为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在一个审计项目中,需要对多个业务系统进行综合使用。如在保险业务审计中一般要将一个保单的承保、理赔及收付费情况结合来看,但系统的不统一,要在各个系统中来回切换,大大影响了使用效率。

(四)信息系统覆盖面窄,未全面应用于审计工作全流程。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该包括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操作系统,企业内部审计往往更偏重于审计操作系统的开发应用,而忽视对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等审计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如,人保财险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审计系统实现了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审计后续整改全过程的系统管控,对审计项目开展的控制十分有效,但是在审计部门日常工作的计划安排,以及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审计报告的质量缺乏系统管控。

三、大数据时代如何转变审计模式,提高审计信息化

(一)提高系统录入准确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为保证审计信息技术的准确应用,首先要保证在前端业务系统、财务系统、资金系统等多个信息运用系统中的数据录入完整、真实。如我们在保险业务中,投保、理赔时要在系统中及时上传单证和客户信息,完整的信息储备,为后续的业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审计的顺利开展,都提供了保障。

(二)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数据共享。企业的业务、财务、资金管理等多个系统独立运行、互不相容,彼此数据对接途径不顺畅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造成了信息技术审计滞后于企业业务发展。只有逐步将公司的各种业务系统结合到一起,或者开发出一种兼容的软件系统,将现有的各种系统包容在一起或者串联起来,利用该软件进行各种业务提数,分析和筛选数据,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的信息化。

(三)加强系统监控,发挥审前预警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审计不但要关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后监督作用,也要发挥其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的功能,应该是事前预警与事后发现并重,逐渐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对有可能发生风险的业务事项进行提前预警,设置风险提示等功能,使审计人员在风险发生时或更早对风险进行预防和评估,及时提示,避免违规事实的发生,降低事后审计的成本。

(四)加快系统建设,提高数据分析和筛选能力。单纯利用原始的手工方法,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力量,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提升,使其不断完善,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比较、提取。例如,我们在保险业务审计时,单纯看某个赔案或者某个保单没有问题,但如果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新的信息手段提取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如团体险种承保清单与理赔清单的比较,就能快速地从数万条数据中提取出风险数据。

(五)规范审计工作,完善审计流程的信息化。现在审计工作基本建立了辅助审计系统,但审计工作的各个流程尚需规范化,仅仅靠规章制度约束不能有效地对日常工作流程进行管控,应该尽快研发一套审计部门工作全流程管理软件,对日常的各项工作的布置安排、具体操作人员、完成时限等进行规范,利用软件进行提醒、预警等,每项工作都形成一条完整的流程图,具体做到哪个步骤都清清楚楚,便于审计人员掌握,也便于他人监督。利用这个系统既能保证工作时限,也能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一方面引进专业的软件开发人才,加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为审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后援保证;另一方面强化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逐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逐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社会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工作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往往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中心,也没有专职的计算机审计人员,通常是由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年轻审计业务人员兼职,然而年轻的审计业务人员即使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但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水平仍然是有限的,从而导致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甚至不知道要从被审计单位采集哪些数据,或者大量的数据采集回来躺在电脑里“睡大觉”。

二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任务重,审计人员即使想要充分利用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类分析,但通常陷入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摸索和习得一些分析方法,或者是刚有些分析思路却被打断的困境。

(二)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带来的困难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对大数据的定义,所谓“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基于此定义,只有具备雄厚的大数据资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云计算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的有效运用。然而,当前我国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交叉却又未统一,相互使用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顶层数据规划设计不完善,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比较薄弱,个别单位无电子帐,部分单位财务数据接口不标准、业务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数据不完整、格式不一致和不准确)等现象尚存在,导致无法导入AO系统、SQL数据库中,更别提进行数据分析了。

(三)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或部分功能不健全带来的困难

一是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主要应用的审计分析软件就是由审计署开发的AO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现场管理等系列功能,但是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应用仅限于采集有匹配接口的财务数据、查看电子账目、进行简单的查询分析以及编制审计取证单和工作底稿等,其他如图表分析、数值分析等分析功能均较少应用。另外,为缓解基层审计机关数据采集转换压力,加强各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分析的应用,提高审计效率,湖北省审计厅开发了财政审计云平台、地税审计云平台,省内各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审计内网登录云平台,利用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或者直接应用已上传的公用分析模型,但是,由于该平台上线时间较短,且受网络连接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尚未真正利用其各项功能。

二是审计分析工具部分功能不健全或不完全适用于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不尽相同,数据类型千差万别,虽然AO系统采集数据的标准接口较多,但仍然有一些不能匹配的数据类型,导致无法应用此类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另外,审计云平台中虽然有经过审核验证的公用模型可以利用,但各地审计机关的数据内容各不相同,并不能直接拿来进行数据分析。

(一)加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在引入新人时,应当优先考虑具有计算机背景的专业人才,通过补充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的新人,提高审计队伍的技术水平;二是对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关于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方面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给予相应的项目以提高其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鼓励经验丰富但不懂计算机审计的“老”审计人多与年轻审计人员交流审计思路,碰撞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火花。

(二)加强大数据顶层设计规划

篇(6)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业界通常用四个V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即Volume(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包括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Value(价值密度低)、Velocity(处理速度快)。

国务院在2014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明确提到“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将大数据技术列入审计信息化工作重点,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大数据分析的内涵与特点

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理念与方法的核心,是指对海量类型多样、增长速度快、内容真实的数据(即大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可以帮助决策的隐藏模式、未知的相关关系以及其他有用信息的过程。

大数据分析在数据处理理念上有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大数据分析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也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途径。例如商业领域,淘宝等电商通过分析客户购买数据实时推荐客户可能需要的物品;金融行业通过分析各类指标数据预测市场行情走势等。

二、审计分析的主要目标和方法体系

审计人员如何将原生态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审计证据,直接影响着审计目标的实现,其中的关键就是审计人员是否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

审计分析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助把握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协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协助审计过程发现问题线索、为审计取证提供数据支持。

审计分析方法从广义角度来看,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比较法、比率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模拟法、预测法、决策法、控三、因素分析法和成本法等。

三、大数据分析与审计分析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大数据正以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带来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大数据成为一个时代背景,更多的分析工作成为实际上的大数据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审计分析是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一个领域。

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是伴随着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数据密集型范式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思维和技术。审计分析是从分析应用领域而言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大数据分析作为审计分析方法的一种。

大数据分析的三个特点使其更具创新性、发现性,应用到审计领域必然会刺激审计方式方法变革;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借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确定证据时也要紧紧围绕审计目标,注意相关性和结果可靠性,或者采取其他审计措施确保结论客观、公正。

四、大数据分析给审计分析带来的机遇

首先,传统的审计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结构化数据,如字符、数值等,大数据分析的数据类型拓展到WEB网页、XML等半结构化数据,甚至图片、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对象的呈现更加全面。其次,由于大数据分析是全样本数据,审计人员可以跳出企业内部业务、财务数据的局限,有效利用行业、政府大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凸显其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再次,传统的批量处理方式被流处理方式取代。审计人员通过利用软件和模型更快地捕捉到价值信息,实现实时分析,这将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后,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分析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解决聚类问题、分类问题、挖掘频繁项集。机器学习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无疑将大幅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层次。

五、企业内部审计分析向大数据分析转变面临的问题

大数据分析无疑给审计分析带来机遇,但是从企业内部审计角度看,审计分析向大数据分析转变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实现集团企业内部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必须以各系统相互之间兼容互联、数据字典规范统一为前提。由于各地区、各业务板块信息化水平参差不一,碎片式的数据环境给审计部门获取、存储和利用数据造成困难。二是从庞大的外部数据中找出对审计分析有用的信息有很大难度,这里面涉及相关方面披露范围、时效、数据展现方式是否统一、口径是否规范等。三是企业发展变革快,业务系统和数据稳定性差,加大了审计部门协调资源,统筹建立审计分析平台的难度。四是面对多源异构、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审计部门不仅要有相应的采集和存储能力,更重要的是划定相关集,迅速分析和挖掘数据,审计人员的数据驾驭能力将受到考验。五是审计成果需求的压力。理论上大数据可以采用全量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风险和问题,内部审计授权方也已经提出类似要求,而实际上内部审计受数据环境、分析工具和手段等条件所限,在较长时间内还很难实现“大数据分析”,两厢对比给内部审计带来很大压力。六是审计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审计成果的分析和共享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六、迎接大数据环境,提升审计分析水平

内部审计肩负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重担,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大数据的时代脉搏,趁势而上,提高审计分析能力,提升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转变观念,认识大数据分析特点助力审计创新

大数据分析的“三个转变”,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深刻发现。提高对于大数据的认识,而不局限于它是数据域的拓展,更主要的是观念的突破,让更多审计人员拥有“大数据”思维,可以有效地提升审计分析水平、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推动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

(二)统筹规划,增强审计分析的软硬件支撑能力

大数据时代,企业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决策将由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运营模式将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模式由层级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为顺应这些变化,提高数据化程度,打通企业各个系统,建立集中式的数据管理和运营中心是大势所趋。内审部门有必要抓住时机,统筹规划,在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逐步增强审计分析物质支撑能力的同时,促使企业建立“从事后到事中、从静态到动态、从现场到远程”的在线审计系统,尽早实现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分析强化风险预警。

(三)优化团队,提升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数据及其处理方式的变化,也要能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更要透彻地了解背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才能准确的驾驭数据。因此,内审部门需要通过新聘IT技术人员、与业务部门进行人员双向交流、在职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审计团队综合判断能力、跨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数据分析能力等。

(四)做好防范,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企业和个人都面临更大的信息安全问题。就内部审计来说,形势更加严峻。信息安全是内部审计重视的一项业务内容,“打铁还需本身硬”,所以内部审计更要提高安全意识。具体操作上,在审计信息系统中要做好安全监控,进行用户身份生命周期管理,对于能接触到的关键数据做好脱敏处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避免利用公众网络传递业务资料等。

参考文献:

[1]官思发,孟玺,李宗洁,刘扬.大数据分析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情报杂志,2015(05).

[2]顾洪菲.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45(03).

篇(7)

财务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单位发展和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财务审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在此情况下,为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财务审计的创新研究和探讨十分有必要。

1大数据发展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1.1数据量不断增长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加深,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量随之增长,财务审计所涉及的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审计过程中获得和处理数据信息的速度持续加快,这也使得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新的审计内容被发掘,不仅实现了对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还进一步提高了财务审计水平。

1.2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大数据时代到来前,信息技术就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财务审计的实际需求。为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人们逐渐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3实效性有所提高

财务审计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实现内控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在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帮助事业单位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财务监管,保障单位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强化对单位实际财务情况的监管,充分了解单位实际财务状况,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审计的时效性。

2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审计观念落后

新时期,大数据的发展对财务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必须转变审计观念,顺应时展和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才能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财务审计观念仍然相对较为落后,极大地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审计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受传统审计观念和模式影响相对较深;第二,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认识,在实际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第三,事业单位缺乏对审计人员和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单位工作人员对财务审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表面化、形式化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2.2大数据利用效率低

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这些数据信息能为单位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和决策支持,但是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潜力,缺乏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而且对大数据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较为浅薄。大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转变,而是数字化的更高阶形态。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管理、查询以及共享。此外,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应用需要单位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事业单位在审计创新发展方面缺乏一定的内驱动力,导致大数据技术和相应的财务数据信息的应用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3审计创新能力较弱

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探索要求单位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当前事业单位审计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突出,无论是在审计模式、思路方面,还是在审计方法方面,都缺乏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审计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审计模式和方法上。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缺乏对新时期背景下环境的研究,且缺乏对财务审计方面的创新思考,加上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是在相应的资源、技术背景下使用的,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方式不仅不能带来很好的审计效果,甚至会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2.4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当前财务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大数据的使用、财务审计的创新都有直接的影响。就当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而言,在财务审计创新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在实际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表层,信息化程度不高,大多是针对相应的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缺乏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应用,以至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第二,缺乏相应的数据平台,对于财务审计工作而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构建对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平台和数据库,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继而严重影响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第三,缺乏对相应的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财务审计在电算化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对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简单,并未对相应的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认为系统只是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查找和计算等,对相应系统和平台缺乏重视。

3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创新的措施

3.1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当前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为进一步保障财务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财务审计创新发展,需更新审计理念,将大数据理念融入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中,并树立大数据审计观念。此外,要想促进财务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将人力资源从传统手工审计当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的能效和水平,需加强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重视,转变传统审计思维模式,更新审计理念,以此加强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此,事业单位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审计观念。第一,单位应加强对财务审计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意义,并打破传统审计观念,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以此推动和引导财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事业单位领导也应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视,助推大数据技术与财务审计的有机融合。第二,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宣传,帮助相关审计人员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审计人员认可并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为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为促进审计创新发展,还需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创新观念,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审计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树立审计创新观念,使其认识到创新研究对推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事业单位具备创新观念和创新动力,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3.2学数据知识,加强技术应用

事业单位想要促进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实现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必须加强对大数据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充分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助推财务审计工作向着更加高效、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单位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充分了解大数据相关知识,使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确大数据对当前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需要了解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方向、应用思路、应用方法,以此帮助相关审计人员了解并认可大数据和相关技术,明确大数据对财务审计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提升审计人员的相关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对相应技术的应用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合理使用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事业单位需建立大数据应用平台,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财务审计工作需求,设置该应用平台的功能和相应服务,主要包括审计信息管理、审计模拟等多项内容,以此实现对审计信息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挖掘和分析应用,改变传统审计数据信息管理方式,实现对审计数据信息的共享、传递以及管理,以此增强审计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合理选择财务审计系统和相应的工具,结合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合理引入财务审计系统,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借助相应的审计系统,强化对财务审计过程的全程控制,以此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建立创新意识,创新审计方法

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保障财务审计质量,确保审计工作效果能得到充分发挥,需建立创新意识,并结合事业单位和当前大数据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创新审计方法。3.3.1合理扩大审计范围为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需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将财务审计工作与单位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通过审计工作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管控和监督,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3.3.2优化审计流程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工具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审计流程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并优化审计流程,规范财务审计过程,强化审计过程管控,促使财务审计工作得到有序推进。3.3.3调整财务审计模式传统财务审计工作主要采用的是事后模式,通常在发现问题之后进行补救处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事业单位的财务损失,但是效果相对较差。基于大数据背景,大数据技术能通过分析和挖掘财务数据,实现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或潜在的风险,并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规避财务风险,助力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3.3.4将审计工作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将审计工作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降低其他部门、人员对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影响,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使财务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此,事业单位需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构建明确的财务审计组织机构,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同时,事业单位需完善财务审计组织架构,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核心的审计结构,以进一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确保审计目标能得到有效的实现。

3.4强化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审计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在财务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内容。第一,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数据信息量相对较大,对基础信息设施和信息平台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审计工作需求,加大对相关网络、硬件等方面的投入和配置力度,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确保相应硬件设备和信息技术能满足大数据标准和审计工作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为保障大数据系统和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在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邀请专门的审计专家和大数据系统操作专家编制相应的作业手册,完善大数据系统操作方法和流程,确保相关审计人员能充分掌握大数据系统的操作方法,以保障数据技术的应用效果。第三,应加强双层资源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此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保障审计系统和相应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和系统性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由于系统平台问题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需定期更新并优化相关平台和系统,以此满足财务审计不断发展的工作需求,为财务审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加强审计信息平台的安全建设和管理维护,财务审计工作涉及的数据信息与事业单位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单位的重要数据,一旦泄漏或丢失,将会给事业单位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审计信息平台和相应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健全平台安全防御系统,做好信息管理和维护工作,借助相应的防火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加密技术等,全面保障审计信息平台的安全。

4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数据量不断增加,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的时效性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发挥审计功能,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审计理念,加强对大数据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同时,还需建立创新意识,创新审计方法,强化信息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效果。随着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实践研究,我国事业单位将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瞿重磊,瞿新芃.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审计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43-44.

[2]刘丽.“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6):164-165.

[3]陈慧玉.“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1):138-139.

[4]蔡惠玲.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J].财会学习,2021(16):90-92.

[5]王淑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策略[J].财经界,2021(15):121-122.

[6]张晔屏.“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9(28):109-110.

篇(8)

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数据反应迅速等特点,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展开更有效的经营决策,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云会计的应用在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新技术下,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流程与模式是否还适用于云会计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将迎来何种机遇与挑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纵观现有的文献,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云会计审计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审计内容方面,而关于新形势下审计流程框架的搭建、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分析新技术环境下云会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为基础,尝试搭建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新思路,旨在提高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云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工作需要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数据有较高的量与质的要求。“互联网+会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将对现有的审计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单位若想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就需以新技术的出现为契机,重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模式可能发生的利好转变,以提高单位的审计效率。

(一)对审计抽样的影响。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在设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抽样方法对样本进行重点检查。受到人力、财力、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对所有审计数据展开分析与检验。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单位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用一定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审计单位可以从大批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对审计有用的数据,这使得审计单位不再依赖于抽样审计,使审计范围得到了必要的拓展。

(二)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获取了较多具体量化的财务数据以展开审计分析,而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公司章程、公司年度工作报表、董事会决议等则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展开分析。然而,在云会计背景下,一些非结构性的数据增加,审计证据则以更多样化、网络化、复杂化的载体出现,一些供应商甚至有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审计证据,这无疑给审计工作添加了更大的难度。其次,云会计的运用是以公司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许多处理过程均会涉及到计算机编程、软件测试、计算机语言翻译等复杂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必须获取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才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云会计应用对审计证据获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由上文分析可知,审计证据的载体多样化与数字化对传统的询问、检查、函证等审计技术手段提出了质疑。新形势下,旧的审计技术手段已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舞弊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若审计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升级,审计漏洞势不可挡,而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也将失去最初的意义。因此,开发适应于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手段迫在眉睫。审计人员需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审计技术手段,确保审计质量。

(四)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审计人员大多具有会计、审计、财务专业背景,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均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财会、审计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并结合一定的专业判断。然而,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云计算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云处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工程有一定的认识,审计人员自身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审计人员还需了解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及时关注行业动态。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新技术环境下,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员等均受到了影响,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增大。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来预测项目的审计风险,然而,随着审计风险的增加,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否继续适用于云会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应改进传统的审计风险评估模型,以适应云会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

三、“互联网+”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框架

“互联网+”时代,云会计的运用是基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云计算平台,而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也是在这个平台上展开,运用云计算平台的强大功能对审计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云平台上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数据资源,审计工作就需要以审计系统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大量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云计算系统初步挖掘并筛选出有用的审计证据。再结合专业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判断,形成有用的审计证据。鉴于这样的理解,以审计基本工作流程为基础,本文尝试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并没有脱离或违背审计行业统一的规范或基本运作模式,只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有所不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云数据平台,调出被审计单位各项数据资源,后续的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等工作均可以在云平台审计系统中完成。

如图1所示,基于审计的基本流程,我们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及审计结束三个阶段展开,说明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其中,相对于审计准备与结束阶段,云会计平台的运用对审计实施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76-05

一、大数据对审计行业的影响分析

科学研究在经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后,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阶段,与之相伴的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研究的集大成者维克托・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特点主要包括全数据模式成为可能、数据混杂性而非精确度是重点、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成为关键。

大数据时代下异构数据的高度集中和处理多样化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到中央银行来说,一方面,改变业务数据的收集、挖掘、存储和分析处理方式,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资源处理需求,数据批处理、流处理和交互处理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业务处理与金融管理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数据分析、预测水平,更好地支撑风险防范、金融决策,强化央行金融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

大数据的运用也对审计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审计内容上,“样本=全体”的全数据模式使得审计全覆盖理论上成为可能,而异构数据间多维关系的充分展现既提升了审计宽度,也使得审计分析能够突破简单因果逻辑关系分析,寻找更为根本的原因。审计技术方法上,新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技术对传统的控制测试、审计抽样等形成全新挑战,云数据库、联网审计或将逐步成为审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审计思维理念上,全量思维、允许不精确思维和预测关联性思维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二、审计行业应对大数据挑战的路径――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既是顺应大数据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必由之路。随着大数据的影响不断深入,审计行业也主动采取行动应对挑战,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以期实现审计信息化、网络化和云端化,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是审计行业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基本前提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无法处理审计对象海量、复杂的数据集合,这就要求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水平。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跟踪国内外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进展、新动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为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2016年,政府信息化建设“金审”三期工程正式开启,着力推进“国家审计云”(AO云)、联网审计系统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建设,重点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继续发展,涵盖作业系统建设、数据分析团队能力打造、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内容。社会审计角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表示,“十三五”时期将继续深化行业信息化战略,有序推进行业信息化向云计算形态转变,通过自上而下推动式或自下而上汇聚式建立行业层面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

(二)信息化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推动审计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审计行业的视野,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跨系统、跨行业的横向比对验证和纵向关联分析,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审计方式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一变革的实现,依赖于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例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商业银行已经在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技术上,商业银行大多根据自身业务系统量身设计审计模型、系统或平台,更新及时,集约化水平较高。如,建设银行的非现场审计集中系统(OAS)和审计管理信息(AMIS)系统,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较完善,针对性强。组织机制上,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建有一套成熟的审计工作章程与体系,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行都设有独立的内审局或审计部,实行区域管辖或派驻制,为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机制保障。人员上,都建有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将新技术用于管理及审计。

从各国央行应对大数据的情况来看,根据费雪委员会(IFC,2015)的报告,约有2/3的央行曾在内部正式讨论过大数据问题,视大数据为宏观经济分析潜在的有效工具,但大部分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集合,只有1/3的央行经常使用大数据资源,60%的央行认为自身尚不具备对大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的条件,其中昂贵的人力成本和IT成本是主要困难。同时,2016年中央银行内审工作年会上,各国央行内审部门普遍关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认可审计信息化是内审发展的重要出路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美联储表示要保持大数据审计认知,开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操作等。

三、基层央行内审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央行内审信息化现状

1. 业务信息化发展迅速。审计信息化水平受制于业务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业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迅速提升。从对济南分行辖区某地市中支业务数据和系统使用管理情况的调查来看,地市级机构中各类在用系统 140余个,部门平均在用系统30余个,大部分业务操作实现了平台化、网络化,数据也基本实现全国集中。

2. 内部审计信息化有所发展。从部门设置来看,总行内审司设有信息技术审计处,各分行一般设有信息技术审计科或信息技术审计岗。这些部门和岗位既负责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类审计项目,也承担引领和推动审计信息化工作职责。从人员配备来看,陆续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审计队伍,提升信息技术审计工作水平。从系统研发与应用来看,由总行研发、引进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①(2012年)、内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2009)、电子依据手册和ACL审计软件②等审计工具已在总行、分行和中心支行三个层面推广使用,各分支机构也结合实际开发各类审计软件,有效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

(二)央行内审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及主要问题

审计信息化受制于业务信息化,业务信息化能够倒逼审计信息化,但不会自动触发审计信息化。深入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找出关键性因素。笔者认为,审计信息化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数据、人员和平台,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具体来说:

1. 数据的获取与使用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前提。当前人民银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获取是首要难点:一是数据获取受制于业务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大部分业务已实现信息化情况下,依然有部分业务数据由于主客观因素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与获取。二是已实现信息化处理的业务数据,由于系统开发规划不统一、系统建设“多而散”、数据源繁杂等原因,要实现集中高效采集和标准化处理也存在难度。

2. 平台建设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以平台化思路搭建应用系统基础是相关单位和部门审计信息化成功的重要经验。从济南分行辖区工作实际来看,大部分业务审计仍然依靠现场翻阅纸质凭证和账簿的传统审计手段,平台化处理水平有限。客观来看,人民银行总行搭建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内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与政府审计的相关系统定位相同、功能类似,具备充当审计平台的基本条件,但受制于数据采集工作,系统中缺乏充足数据资源,导致平台作用发挥有限。

3. 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核心条件。业务数据与审计平台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硬件”,而懂业务、精技术的审计人员是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关键性“软件”。从2015年底辖区审计队伍人员调查结果来看,计算机特长或专业人员占比仅为3%。复合型、技术型审计人才欠缺成为制约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CAATs在TCBS业务审计中的应用案例

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央行审计部门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道路,其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审计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业务数据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在该领域,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彻底改变。

(一)审前准备阶段

1. 采集并导入业务数据。经过沟通和协调,TCBS业务数据已经实现定期导入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截至2015年底,除个别数据表不全,审计系统中已涵盖了2012年3月以来的所有TCBS业务数据,具备使用辅助审计技术的基本条件。

2. 编制审计模型。成功采集数据后,内审部门成立数据分析团队,依据国库管理规章制度和审计方案,从风险、问题、不合理业务或数据入手,绘制TCBS主要风险图,梳理分析数据流程,编制审计模型,固化审计思路,目前已有各类审计模型40余个。

3. 非现场数据筛选分析。在项目开展前,通过分析TCBS数据来筛选可疑线索和明确审计重点。审计线索挖掘的整体思路为:梳理审计期内有效国库业务制度,理清主要业务风险点,对照业务数据,在系统中运行审计模型或设置审计条件③,查找可疑线索。

以XX行是否存在“有退库无缴库”违规退库情况审计为例。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需根据退库业务凭证,倒查退库人缴款情况。鉴于缴款记录数量庞杂,且并不作为业务凭证留存,缴款与退款并非一一对应,基本无法凭手工翻阅记录发现这类违规情况。但使用辅助审计系统可快速发现违规线索。

筛选思路:以退款人名称为线索,匹配核对缴款明细,筛选出无缴款记录的退款记录,核实相关情况。经多次验证,该分析思路和相关数据字段有效,可形成固定审计模型留存在辅助审计系统中,审计人员可通过复制模型和修改具体参数筛选线索。

4. 明确审计重点。根据线索筛选结果,掌握被审计对象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如,在对XX行的TCBS业务审计中,经筛选分析,发现该行审计期内实拨业务量少,大部分应是上下级调度款,现场审计纸质凭证意义不大。审计人员转而关注集中支付支出金额,运行审计模型发现集中支付支出金额占比较高,据此适时将现场审计重点转移到集中支付银行。

(二)现场审计阶段

辅助审计系统的应用也改变了现场审计模式,由抽样寻找审计线索和查证问题变成重点核实可疑线索。如,在审计重要岗位人员变动离岗是否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时,传统审计方式需现场调阅审计交接登记簿,对照纸质记录逐笔核实,易出现遗漏和审计不全情况。使用辅助审计系统则可在审前筛选出审计期内TCBS系统用户变化情况,现场只需根据线索记录直接调阅相应的交接手续,比对核实及时性和准确性即可。

(三)审计整体评价

辅助审计技术有助于审计人员形成整体概念,更为客观全面地进行审计评价。如,手工抽查方式是在抽查发现不合规业务的基础上推断整体情况,做出审计评价。而辅助审计技术可以分析统计不合规业务整体数量,在此基础上做出审计评价。

辅助审计技术应用对审计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该领域在数据、人员和平台三大关键要素上都有所突破和发展:首先,TCBS业务数据充分信息化以及内审部门及时全面获取数据,解决了数据困难。其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设小组能够统筹调度审计业务骨干,短时间内开发大量有效审计模型。最后,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既有功能提供了成功必不可少的实施平台。

五、基层央行内审模式转型设想与具体路径建议

篇(10)

2金融审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加可靠的数据,满足金融企业以及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数据质量以及数量的要求,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应用,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审计工作平台。因为当前金融数据量的提升速度快,所以金融审计工作过程中,面对海量的数据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数据主要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以及组织结构数据和审计模型程序数据以及国家政策变更等,这些海量而且杂乱的数据之间难以产生有效的联系,所以利用起来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在金融审计分析工作过程中就难以有效推动工作进展,所以基于这一需求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大数据审计平台。

对于金融审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来讲,可以通过分布式存储系统将各离散的单元进行有效的衔接,让审计工作的执行者也就是大数据技术平台的使用者,针对这些单元内容进行调度和并行处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同时因为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审计工作疑点找出,所以就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筛选、查询以及分析,对于大数据平台来讲,这些基础功能都需要具备。大数据平台需要对金融数据开展实时监控,并且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这样才能够构建更好的金融数学模型,及时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风险。

在新形势下,大数据应用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业务创新、盈利模式以及其所处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大数据时代,我国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的银行竞争能力;完善自身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整合能力;搭建银行业数据分析平台;积极防范大数据金融风险等。

3审计数据收集

对于金融审计工作来讲,审计过程中所需的大量金融数据主要有4个方面来源:首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经过审计的金融机构。因为在经过审计的金融机构内部会有一定量的年度资产的负债损益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为金融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其次则是互联网平台上所拥有的金融数据。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技术进步,互联网当中所包含的金融数据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所以对于金融审计工作来讲,可以从互联网平台上抓取并获取一定量的公共金融数据。再次则是政府部门提供的金融数据,之所以需要政府部门提供金融数据,主要是因为金融审计工作的数据涉及内容广以及业务综合性高的特点,所以需要由政府部门配合出具一部分金融数据,满足金融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最后则是过往金融审计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因为金融数据的数量以及规模庞大,而且来源也较多,所以想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那么就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让金融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准确而且更加完整和有效,这样才可以便于后续所开展的金融审计工作。

4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审计管理

在上述数据收集工作结束之后,为了能够使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得到保证,并为后续的审计分析工作提供参考,那么就需要对所收集的数据开展有效的管理。

首先需要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当中的金融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提前处理,因为这些数据本身是具有一定区别的,而且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提前进行处理之后可以检测并且纠正当前所收集数据当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然后做到更有效的数据筛选,从而保证最终参与金融审计数据的质量。

其次则是需要对数据的存储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在数据存储的过程中,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在审计平台软件当中进行直接存储,但非结构化数据因为涉及的规模大,而且数量多,种类也复杂,所以存储时的难度会更高,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进行分类的存储。例如,非结构化数据当中的视频以及图像和录音等非文本类文件,在存储时可以在移动存储设备当中,如光盘以及磁盘等进行存储,便于后续进行查找及使用。

5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审计分析

因为在金融审计过程中,需要对海量以及庞大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以及管理,所以需要在最后一步结合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开展详尽的分析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审计工作人员在这些数据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金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预测,然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获得审计工作证据。对于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审计工作来讲,相关审计工作人员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结合大数据技术,对金融审计数据中的深层信息进行挖掘,从而提高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利用效率,这样才能够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防治。因为在大数据技术当中,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可以分为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2种,金融审计当前更注重的是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

5.1结构化数据分析

上一篇: 高中数学知识构架 下一篇: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