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教师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教师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教师培训

篇(1)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最早被运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师范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我国引入案例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知识增长方式认识的改变,案例教学也逐步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目前正处于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之中。我国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发展”,它不是将教育理论以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条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是“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教学事件或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教师那样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的机会……”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能技巧,还能在探索中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培训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既有赖于亲历亲为的教学实践,更与他们的阅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便是可以丰富学员头脑中的案例知识,它既能为学员提供各类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能为学员提供反映目前中小课堂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设计环节。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选用的案例一般都具有时代性,其中展示的矛盾或问题是当下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其他教师可能遇到的。如目前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如何坚持发展性评价”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读和分析,学员能了解新课改关注的主要问题,当他们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或实践时,案例情境会在头脑中不断再现。这些案例情境能使他们对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教学的理解更形象、更具体。可见,案例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各科教学都有适合本学科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是不确定的。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但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学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师培训中学员通过阅读案例不仅可以在观摩中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在交流中学习,在讨论中增长智慧,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讲清楚某一教学原理的基本观点,而是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剖,引导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围绕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或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或途径。学员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目前,普遍认为教师不应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学员就一定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好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如发展性评价专题、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等等。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有回味,也就越具有研究价值。但无论多么典型的案例都要蕴涵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之中,学员必须认真感受这一情境,经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研究和全班交流等环节,多角度地考察案例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找出隐藏在表面情形后的更深层的教育教学问题。培训者引导学员分析案例的目的不在于得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或最佳答案,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郑金洲指出:案例教学“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四、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随着人们对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培养反思型教师逐步成为教师培训界的一种共识。教师不应是以往的那种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或智慧型的教师,教师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这种实践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深思,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有学者指出,案例讨论之所以适于促进学员的批判性反思是因为它包含有对话。案例教学是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展开的,通过对复杂的教学情境的分析、阐释、倾听和质疑,中小学教师不仅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对自己的分析、决策进行反思。“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通过讨论案例当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案例中常设有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或者是引人入胜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有时还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也可能有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或解决方法一般都具有“两难”性,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落花生》一文,教师一般都会问学生“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独特体验往往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而《课标》指出既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常常会为此陷入两难境地。案例教学能把这种“两难”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学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会结合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反思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还会不自觉地反思教学实践本身,反思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教学走出“两难”境地等。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过程,形成经常对自己的缄默性教育知识进行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反思意识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03-03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用于从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和目标,旨在协调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这个概念认识的逐渐深入,它已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系,而是触及到社会和制度结构的所有方面,为所有社会工程和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阐述途径[1]。可持续发展既阐释了社会工程的发展途径,也规定了社会工程的发展目标,因此对于社会工程发展具有方法论和价值标准的双重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式,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发展问题。

一、教师远程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内涵

(一)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教师远程培训系统是一种以制度约束为主的可干预、可调控的社会生态系统,其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与其生存环境存在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相互作用[2]。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一样,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同样具有由生产、消费、分解所构成的相应的生态网络结构,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维系需要外界环境向其输入必要的人员、资金、物力、信息,而系统向外界输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与其他相对孤立的社会生态系统不同,教师远程培训系统与教师个体、学校生态系统甚至教育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生态学考察需从四个层次进行:

(1)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结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观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生态系统,它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3]

(2)远程培训课程所构成的即时环境,包含地点、时间、物理特征、活动、参与者及其角色等要素,是对培训效果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4]

(3)由教师、学生、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学校物质条件等诸多因子构成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它是与教师专业实践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5]

(4)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对应着一系列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制度等亚文化和文化背景和物质、资源等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环境,对远程培训系统起着各种显性和隐形的影响作用。

故而,考察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从四种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关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解释

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了生态意识。[6]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是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Costanza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归纳为:(1)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2)健康是没有疾病;(3)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4)健康是稳定性或可恢复性;(5)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6)健康是系统要素的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应具有系统恢复力、平衡能力、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谢)。[7]以此来看,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健康应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具有活力,即教师远程培训系统与外部环境维持着必要的人员、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系统具有相当的弹性力,即系统具有抵御压力及从干扰中恢复的能力;(3)系统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4)系统发挥出足够的服务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5)系统支持多种潜在的功能;(6)系统对周围的社会生态系统不具有破坏力。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远程培训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二是接受培训的教师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远程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应表现为:培训真正促进教师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实现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有机结合;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在整个教师培训系统中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与教师培训系统整体协调发展;远程培训系统的组织和功能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质量不断提高;远程培训系统的资源不断丰富,资源承载力不断提高,培训规模(环境容量)不断扩大,满足广大教师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实现教师职业终身教育;城乡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的教师享受平等的培训资源,实现公平发展。

二、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框架

对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可从制度系统、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支持系统四方面,运用综合、联系、全面的思考方法分析系统中人员、资源、经济、技术等生态因子在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下动态联系关系,系统考察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资源和环境持续供给能力、系统功能(生产力)。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框架。(见表)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对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是按照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框架,根据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原理,对整个系统及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考察,分析各因子对系统生态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找出其中的限制因素。

(一)制度和管理的缺失导致系统运行不畅

教师远程培训的政策制度有两个纬度,一是组织层次,包括国家、地方政府、远程教育机构和项目学校四个层次,二是远程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 包括远程教育服务提供者、接受者、远程教育资源及远程教育传输服务系统。[8]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制度和管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远程培训起步晚,地方政府、远程培训机构和项目学校对远程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的管理配套制度和政策不完善,有些制度尚处于空缺状态;(2)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管理机构林立,管理职能交叉,造成管理机构的生态位重叠,因而引发了管理机构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系统运行过程中管理混乱、信息流动不畅和资源浪费;(3)缺乏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各项培训之间缺乏相互衔接,没有形成系统性,降低了培训项目的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9]

建立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制度体系要充分重视建立协商制机制。克雷明(Cremin)指出: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考虑教育,必须看到各种教育机构的存在,进行“公开的思考”;公开的思考意味着“对话”,从小团体中的非正式“对话”,到程序化的更正式的“对话”。[10]克雷明所倡导的“对话”正是协商制的体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作为一种制度生态系统,制度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内各种因子的关系以及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法则,因此,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系统内各类人员的合理诉求,公平地照顾不同生态主体的权益。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主体都是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生态主体的缺失或减弱,都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异或系统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

(二)资源短缺影响培训规模和质量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系统中的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11]培训资源是教师远程培训系统中信息流的主要来源,培训资源不足,导致了系统中信息流不足,从而限制了教师远程培训的规模和质量。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短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短缺,特别突出的是课程开发人员短缺,学习支持人员素质不高,对网络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缺乏深入认识。二是课程资源短缺。由于不同区域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共性问题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远程培训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开发出本土培训课程。而西部自主开发的本土培训课程不足,难于满足当地教师的培训需求。三是硬件资源短缺。最主要的是农村中小学的网络覆盖率不高,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难于享受网络课程资源。

从对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远程培训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上位系统――教师培训系统以及平行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具有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并不孤立,也不封闭。但由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相对孤立,因此,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相对教育生态系统外的社会系统而言也处于孤立状态,这种孤立从外界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封闭性。系统的封闭性导致外界环境很难向系统内输入物质和能量,降低了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因而限制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实际上,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也基本上是依赖于教育行政拨款,人均经费相当低(以云南省某市为例,2010年全市的教师培训人均经费不超过10元)。社会资源引入困难加剧了系统的资源短缺状况。

解决系统资源短缺问题不能仅靠教育行政拨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育生态系统层面,打破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社会系统在资金、物质、人员等方面的隔离状态,从大环境上解决资源引入问题;二是在培训系统层面,建立资源引入机制,将社会资金、人力、设备、信息、技术等资源引入教师培训系统,增加系统的资源总量。

(三)职业和生存环境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西部农村中小教师在西部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历来不受重视。这种边缘地位导致农村中小教师的职业环境较为恶劣,职业发展前途暗淡,加之教师流动机制的缺失,致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可能一辈子都只待在同一个学校,职业环境十分封闭。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教师的生活环境也较为封闭。生存和职业环境双重封闭极易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下降,教育教学能力停滞不前,专业发展积极性丧失。缺乏积极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远程培训采取消极态度甚至逃避,直接影响了远程培训的效果。

(四)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短板导致网络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问题亦称学习适应不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能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而导致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达不到应有发展水平的学习干扰现象。[12]远程培训中所使用的网络学习形式对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要应对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学员具备较为全面的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短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如缺乏信息检索、加工和处理能力,经常满足于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的浏览而缺乏对信息的有效选择和精加工处理,容易导致信息超载和认知负荷问题;(2)不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如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交流沟通技能和教学参与能力等;(3)学习动机的持续性不强,缺乏维持学习动机的意识和策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下。

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适应问题不仅仅在于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的贯穿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逐渐适应网络学习。同时,在培训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能力,对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学习支持人员的功能定位以及培训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资源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状况。

(五)忽视教学环境建设导致培训教学的生态问题

在远程培训中,课程开发人员、学习支持人员、班级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学员及教学环境构成了培训课程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教学相关要素组成的一种关系复杂的有机整体,蕴含着教育教学主体、资源、内容、方式等交织并进、协同发展的功能机制。[13]远程培训中的各类人员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着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消费和分解等行为,信息在教学环境中流动、交互,形成各种信息流。[14]信息流的运动是远程培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运动,也是影响远程培训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当信息流的运动受到阻碍时,培训教学就会表现出效率低下和效果不彰等问题。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中信息流动不畅的主要原因是:(1)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不平衡,即信息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完全满足接受培训的教师的学习需要;(2)信息交互存在障碍,表现为:培训平台的交互功能不足,交互形式单一;各类人员的信息交互不足;网速过慢等等;(3)信息交互能力不足,主要是学员的网络信息沟通交互能力不足。信息流动不畅导致了学员在网络学习中因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和足够的信息交流而形成相对闭塞的状态,即信息孤独。信息孤独使网络培训课程生态系统的主体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影响了整个课程生态系统的动态联系性,导致系统生态失衡。

教学环境的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整体考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支持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网络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保障学员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地位。同时,要注意加强学员间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坚种群的共生和增长。

四、结论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管理和机制尚不完善,资源和资金缺乏,资源承载力不足,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尚不协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制约了系统功能的发挥和系统规模的扩大。要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建生态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15]可以相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西部教育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 Scheme[EB/OL].[2009-02-19].省略/bpi/pdf/memobpi39_sustainabledvpt_zh.pdf

[2][6]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9).132,155.

[3][5] 古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44-47.

[4] 钟启泉,李其龙.教育科学的新进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6.

[7] 丁圣元.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7.

[8] 杨志伟,袁本涛.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5):24-27.

[9] 叶宏光.构建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管理体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9-111.

[10]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论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6-17.

[11] 李化树.教育生态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1995(1):15.

[12] 曹贤中,何仁生等.国内网络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2-55.

篇(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主办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1058

国内刊号:22-1214/G4

邮发代号:12-1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篇(4)

(一)问题描述:“众口难调”的多样化需求在培训项目中,往往存在着培训课程的相对单一与学员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即所谓“众口难调”的问题。农村教师的专业起点、工作环境与专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满足农村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员都能够学有所获,是我们需要破解的又一难题。

(二)问题破解:进阶式培训实施“进阶式培训”,根据学员专业素养的不同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变整齐划一为分类指导,是解决培训课程中“众口难调”问题的有效策略。我校在培训工作中,根据学员专业素质的差异,实施进阶式培训。根据学员专业化程度的差异,确立入门级培训、进阶级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四种基本的培训层级。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进阶式培训在操作中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1.分层教学法。根据学习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方式适合于信息技术、英语口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培训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全面了解每个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准,在尊重学员意愿的情况下,根据学员专业技能差异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分别制订各自的培训目标,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专业技能的提高。2.差异教学法。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将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兼顾不同层次的学员。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兼顾不同学员的专业发展水平,设置进阶式学习目标。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层次性,力求深入浅出,将理论思辨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事例解析中,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尝试把分组学习这一学习组织形式应用到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每个教师在团队协作中的价值,把差异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3.自主选课法。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自己的研修课程。教师培训机构可以探索学分制管理,学员不必参加同样课程的学习,只要修满相应学分,即意味着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式,如何进一步符合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问题描述:成人学习特征的体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遵循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问题指向性,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倡导教学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的今天,如果教师培训课程还片面依赖传授式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成人的学习心理。那么,如何引导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课程解决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引导他们把培训所学创造性地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问题破解:研训一体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方式,是我校顺应国内、省内教师培训工作的大势,在多年来从事“乡土化培训”“进阶式培训”的基础上探索的教师培训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中片面依赖知识灌输的现状,增强学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引导学员掌握由问题到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整套教科研方法。研训一体培训方式有效整合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训后管理等方面,有助于促进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培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衔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在2011年“国培计划——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培训者培训”中,曾经成功实施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引导学员掌握教科研基本程序和方法,基于自身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将研训一体培训模式推广到各培训项目。

篇(5)

2、2010年3月:完成省级骨干教师20人、学科带头人5人、名校(园)长2人的培训推荐任务。

3、2010年3月:高中教师新课改远程培训94人。

4、2010年3月:普通话培训测试51人。

5、2010年4月:第三期农村中小学校教学骨干培训9人。

6、2010年4月: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省级)2人。

7、2010年6月:第一期昭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5人。

8、2010年6月:高中新课程高二骨干教师培训3人。

9、2010年6月:初级中学校长培训(三期)20人。

10、2010年7月: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8人。

11、2010年7月:现代教育项目学校2010年度暑期培训44人。

12、2010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101人。

13、2010年7月:组织全县中小学141人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14、2010年7月: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题研修班5人。

15、2010年8月:县村完小校长培训191人。

16、2010年10月至12月,全面实施“国培计划”,共培训教师264人。

17、2010年6月至12月,完成高完中校长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香港曾道书院农村校长培训共10人。

教师培训中心在圆满完成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仍需立足实际,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教师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上,继续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服务的职能,积极开拓教师培训的新路子,整合县内外优秀培训资源,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常规教师履职晋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

2、进一步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3、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

篇(6)

一、引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外语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提出各级部门要努力“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然而,通过前期对河南省部分高师院校及中小学外语老师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外语教师教育还存在重职前培养,轻职后培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培养培训模式与手段落后;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培养培训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上述问题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重复,不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所实施的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外语教师,对美国经验的学习将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中美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比较

 

中美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相似性有以下两点:第一,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都主要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及职后的专业培训。第二,两国均针对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两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在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最重,通识类课程被视为基础,学科专业类课程被视为核心,在我国,通识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比例较少。第二,两国在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及手段上存在差异。美国更重视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则更强调教师基础理论的学习。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借鉴美国高校在教育类课程设置及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构建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

 

三、案例研究

 

1.斯坦福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是美国著名的全日制一年硕士层次教师教育项目,该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语言和文化、教学法策略、实习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模块课程是培养各科准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专门学科理论课程,美国小学实行全科教育,教育更加关注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模块课程有“为公平和民主而教”,“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语言和文化课程模块有“学术语言介绍”、“教学中的文学中心”及“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法策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小学课堂领导与管理”与“学生的特殊需求”。

 

与模块化课程相对应的是实习与教学实践,在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交错进行,彼此衔接。斯坦福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要求准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其他所有教学环节,参与学校的教改项目,准教师在此过程中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大学导师及中小学合作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完成一年的教学实践。大学导师每个季度完成三次对准教师的正式观察,同时,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2.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

 

在洛杉矶专业实践学校,实习师范生与在职老师之间开展课堂活动俱乐部,每位老师每周有一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们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单元进行规划,互相交流,这种俱乐部活动能使在职老师与师范生分享快乐,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同时,该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师范生通过观察老师的主题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3.韦尔斯专业学习共同体

 

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是由学区或州教育管理机构指派的督导,南缅因州立大学师范生,大学导师与韦尔斯中学教师合作组成,在共同体内,韦尔斯中学教师参加每月一次的研讨会,研讨自身教学问题及实习生问题,研讨内容将出版在学校的新闻报刊中,在职教师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新资格证,也可以通过提交书面的教学反思获得晋级学分。在专业共同体内,大学教师观察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记录,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读书讨论会,与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共同实施课例研究及作业批改。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到大学去进修或者担任大学的一些教学法课程,督导则和中小学教师与大学导师保持平等和友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改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

 

四、教学改革实验

 

1.教学改革实验过程

 

在对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我们以许昌学院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为改革试点,对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以下几点:

 

(l)借鉴斯坦福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实践性、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对原有外语教师教育专业分散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初级、中级、高级多元整合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涵盖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突出师范性。模块化课程包括“课堂中的创造艺术”,该课程整合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模块化课程也包括“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课程,该类课程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类似“语言与文化”,“文学与人生”,“英语语法、作文与对话”,“文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青少年健康发展”等课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以提高学生的通识类知识及专业知识。改变原有考试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毕业档案袋,涵盖其参与模块化课程的所有表现。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模块化课程授课中采用“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借鉴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的实践项目,形成由高校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与当地教育局委派的教学督导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展阶段性递进式实习模式,将实践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多维一体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4)借鉴美国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培训的先进模式,在许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创设教师论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培训方法,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教学科研案例为载体,优化培训内容及评价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借鉴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模式,创立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开展在职外语教师与外语师范生之间的课堂观摩与课例研修,成立读书俱乐部,合作批改作业,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社会团体及中学三维一体的多元互动校本培养培训模式。

 

2.教学改革反馈

 

我们对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在针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97%的学生及95%的老师对课程设置感到满意,在对新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类似“课堂中的创造艺术”的实用课程比之前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更有趣且更实用。同时,因模块化课程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高校老师普遍反映应该增加自身进修机会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对学生毕业档案袋认可度进行调查时,98%的学生认为该评价模式比单纯的期末考试更能全面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对“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时,96%的老师反映,新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95%的同学反映较之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他们更喜欢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新模式。在对参与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的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老师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培训时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前,在与老师们的后续访谈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反思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清晰地认识,职业倦怠感有所降低。在对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进行持续跟踪中,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型文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心境得到改善,专业精神得到激发。所有上述调查显示,新型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五、新型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构

 

基于上述教学改革实验,我们认为新型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观念更新+政策引领+系统模块化课程+任务反思型课堂教学+多维一体递进式实习+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多元互动专业学习共同体。

 

篇(7)

专家讲座,让我有一种与名师对话的感觉,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搞笑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搞笑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真的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这样才会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此外,教师应将自我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也才会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信念,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有理想,才会有行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容易让人迷茫,失去方向。在这次远程培训学习中我对自我的职业有了正确的认知,不管教师的社会地位、降级地位如何,就应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荣,我自身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职业幸福感。“追求自我的教育之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培养,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教师是引领学生进行用心选取的向导,好老师能飞无助的心灵带来期望。优秀教师应加强个人品味的修炼,用热情去点燃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生命去关照学生。我从课程中、从教师们的教学魅力中感悟到了:教师的品味在于内外兼修、在于人格与专业的共同提升,修炼、激-情与创新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识。优秀教师应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挤时光去学习充电,“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深深感悟到:读书学习,永无止境,方能使自我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充满自信,永葆教育智慧之活水永不干涸。

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识。优秀教师应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挤时光去学习充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深感悟到:读书学习,永无止境,方能使自我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充满自信,永葆教育智慧之活水永不干涸。

篇(8)

(一)课程与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取向来看,高师院校学历培养的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关注于行为目标取向。而教师职后培训则要为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发展障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属于展开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诊断的实践性操作,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水平,这也是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因此,不能用学历教育的课程思想来指导职后培训的课程设计。

(二)师资与管理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的知识要求来看,它即包含学科知识,也包含教学技能,还蕴涵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因此,帮助教师诊断并消除职业发展的障碍,需要多维度和分层次的介入。既要有学科专家的引领支撑,又要有各级教研员的督促指导,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同伴互助。这使得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打破固有的校本位的人事观念而重建。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学习者在经验、目标与动机上的差异,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学历教育相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模式;变讲台为交流的平台,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的互动式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等概念与传统认识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基于实践和真实课堂的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必然使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在培训方案设计、实践性课程的组织以及训后跟踪反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与中小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次序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才能使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培训成果的跟进式推广得以顺利实施。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是教师培训工作中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培训团队既要关注学术性工作,也要关注这些公共关系行为。

(五)评价与监控

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教师职后培训,其特殊的学制很难给出类似学历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培训质量(培训者)和学习效果(受训者)都有待于更客观的效标建立和效度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评价,受学习者水平差异的影响颇大,受训学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永续的实践热情及行动等能力的评价和监控,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做好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特点的分析

教师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教师培训形式的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开展培训模式创新,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五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与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上需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主题化的方案设计

长期以来,教师职后培训始终摆脱不了“来的时候很激动,听的时候很冲动,回到岗位后什么也没法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的主题空泛、目标不明,培训教师上位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于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的问题与障碍?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别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实践是,在短学制(5-10天)培训中要力求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从培训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明确培训的主题即培训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并力求达到问题解决,使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学员返岗后的实践行动。这就要求培训团队找准需求,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培训需求的调研要“多维立体”,既要关注学员的个体需求,也要关注国家需求、地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凝练出引起各方共鸣的研修或培训主题。

(二)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在主题化的方案设计下,培训课程必须围绕主题所分化出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使每一个课题目标都基于解决主题框架下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案列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成效,是开展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的目标,也是评价课程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训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微课程、小讲座、深研讨的课程结构,对有效完成上述目标极为重要。

(三)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经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最适合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上,我们认为教师应把课堂变为论坛,把教学设计变为问题设计,把教学实施变为教学研讨,把教案最终转化为研讨总结,真正实现培训教学形式的转变。

(四)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面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主线的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课堂问题做到精确预设的。因此,重视由预设所引发的生成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发展性地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有机融合,是我们对高中高级教师培训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上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五)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职业性的属性而非专业性的属性,因此,它应该强调的是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为此,基于实际课堂的教学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经验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在课堂环节的主要特征。

(六)互换化的师生角色

“同伴互助”学习方式是让受训学员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使教师职后培训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可能随时发生互换,同时,学员沙龙、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都将使培训的“师—生”形成平等的同伴互助关系。因此,多元的师资队伍和互换的师生角色是教师职后培训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七)过程化的质量评价

教师职后培训很难在短期内给出明确的形成性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成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但如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和效标,使之真正成为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三、对高师院校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高师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件大好事,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高师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还需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的八点主要精神。通过培训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特别重视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落实按需培训。落脚点在于强化培训需求调研,要保证“多维立体”的调研活动的开展,高师院校在当前学科专业大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弱化和忽视自身最具优势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要强化与中小学和教师的联系,真正做到想教师所想、办教师满意的培训。二是强化实践性培训。要深刻领会实践性培训的内涵,认真研究实践性培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避免实践性课程的形式主义倾向,把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的课简单当作实践性课程。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应是切实实现了基于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基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三是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认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研制出真正有思想引领、内容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使之成为每个参训教师都有收获的培训,真正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四是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该服务是灵活的、开放的、专业的服务,真正将中小学教师培训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

篇(9)

一、立足实际,大兴研究之风

青年教师往往长于理论知识和先进信息的把握,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合作,可以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促进教学相长。同样,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通过集体备课更能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加强集体备课,规范教学流程,探索备课形式,创新备课模式是提高青年教师备课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是: “一思”,即每位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构思。“二议”,即先由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单元的备课重点、难点、疑点等,再通过集体讨论,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由青年教师执笔形成教学预案。“三创”,即要求青年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学预案。“四记”,即在教后及时进行剖析反思,记录课堂教学得失,提出教学整改措施。集体备课真正提升了青年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还开展了“一个课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个课题”即每学期初由各备课组确立一个公开教学的课题;“二次上课”即第一次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指定一名青年教师两次执教,由分管教研组长组织该备课组教师参加观摩,看其不同之处。“三次研讨”即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三次研讨,形成三次教学预案,打造最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样,通过对一个课题的多次打磨,让相同课题上出不同亮点,不同的个性又体现相同的理念,青年教师在反思中去粗取精,在比较中不得不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二、分层施训,聚焦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才是教育改革的真谛。我们注重帮助教师把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教师关注和转变自己的教学细节,逐步将新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针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训”、对三年教龄的教师实行“升格培训”。确立了以“高效课堂”为抓手的校本培训策略。在研讨活动中,我们采取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成长性反思,注重教学反思五记:“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课后心得”。让青年教师在成长性反思中调整教学心态,改进教学方法,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对“名师课堂实录”的观摩重在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教师放眼外面的世界,克服“我已是如此,别人也不过如此”的禁锢,改变过去“听听激动,想想欲动,做起来一动不动”的被动局面。

青年教师血气方刚,如果仅仅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步骤的步调施训,势必使培训变成耗时低效的“赔训”,产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炒剩饭”与“吃生饭”等的负面影响。我们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差异性,从年龄大小、知识结构、学科差异等方面进行考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因“师”施训、因“材”施训。制定我校的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活动,我们强调了全员性,青年教师全员参训;我们突出了多样性,内容涵盖师德培训、课堂教学、教材分析、课件制作、案例分析、电子白板的操作等。形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竞赛与观摩相结合、课前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师徒帮教相结合等;我们重视了前瞻性,结合学校的中长期规划,研训内容由基本到全面、由外显到深层、由教研到科研。实践证明,分层施训能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校本培训从笼统走向具体,从粗放走向精细。全力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青年教师队伍。

三、岗位练兵,搭建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在培训阶段要分别达到: 上好“汇报课”,课堂教学符合教学规范,体现出学科教学特色;上好“合格课”,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规范要求,课堂教学效益明显;争创“优质课”,课堂教学突出教学规范,表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效益高,学年教学成绩超过平均水平。在这项“岗位练兵”活动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家进行互动点评,给广大中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组织他们承担各类教研课题,承担各级竞赛课、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14-02

教师校本培训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及独特的作用;教师校本培训应从实际出发,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教师的成长构建培训模式;在转变培训观念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一、教师校本培训的时代意义

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偏颇,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培训观念落后等,因此,教师校本培训有着现实的意义。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校本培训

新课程是一场极为深刻的教育变革,此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转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教师如何尽快应对这种挑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的校本培训。

2.学校的提质发展需要校本培训

在新的时期如何使学校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学校遵循着“慎选良师,精育名师”的原则,不拘一格“选”了良师之后,如何将他们打造成为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名师”,则是学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的基本途径。

3.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校本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越来越感到现在的教师难当、学生难教、课堂教学难搞。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难以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教师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滞后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这种现状将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

校本培训模式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的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全体教师实际,由学校充分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而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对校本培训时代意义分析,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可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展开。

1.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着眼点在于学校发展需求的满足,即以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特色的发挥、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进行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目前,一些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实际需求与发展目标,对校本培训模式进行了多方探索,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模式。

2.以学校特色为本构建校本培训模式

特色是一种能够产生效益的资源,具有特色的学校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挥学校的优势,所以,创建特色学校是每个学校的追求。学校特色有赖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发挥,而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必须基于一个有特色的特定环境的造就。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既要寻找适合自己特色与个性发展的培训模式,以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本校的培训体系,使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改革思路,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进而使办学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且持续地发扬光大。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开展培训活动是校本培训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的发展既有地区与学校的差异,又有专业发展阶段的差异,还有类型的差异(全面型、研究型、教学型、专长型等),而且,教师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自我发展期望、兴趣特长、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由此便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需要;三是适应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几种发展需要都应得到关注与满足。

4.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点在于从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它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培训者要从理论的讲解者或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培训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点评者;受训者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培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次,培训基于教师工作的真实环境,在培训方式上,注重教师问题意识的启迪,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决定教师培训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作为教师培训模式之一的校本培训模式同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构建。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则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的限制而走向教条化,应根据具体情况与要求选用其中某项、某几项或交叉使用各种培训方式,在综合运用中有效发挥各种培训方式的作用,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上一篇: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下一篇: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