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会审计类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准确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是值得老师及学生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价值规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社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导致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数量趋于减少。
(二)财经类高校增加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很多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纷纷上马开设了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热门专业,造成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猛增,质量也难以保证。在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也加剧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有赖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学生人数倍增,但高校本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却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的步伐,依然停留在精英化的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多样化,并且必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2008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把就业同招生工作与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就业指导专家建议,高校经济类专业尤其是财会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熟悉和掌握商务管理、国际会计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学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成为懂经营也能够善于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要努力学习和本专业有关的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税务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在投资和融资等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2.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我国国内的审计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欠缺,质量上更是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金融界审计队伍中,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严重缺乏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3.缺乏有效的通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通用的审计软件具有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各种功能,并且在计算机环境中,通过数据接口与被审计信息系统连接,同时将审计工作程序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审计。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刚起步不久,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几乎不存在。此外,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大多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所需系统的电子资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策略
1.信息系统审计制度与准则制定方面根据国际趋同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国际标准框架下具有各行特色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因而,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应把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COB信息系统作为核心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顺应国际准则趋同化要求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监审机制和制度。同时借鉴巴塞尔协议、BS7799、COSO等其他国际标准和原则,进而确立适合各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具体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2.信息系统审计管理方面第一,建立全方位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切实落实《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安全防范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的监管,将信息系统安全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将信息系统审计作为评价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技术角色划分,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根据各商业银行自己的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及信息系统审计资源,划分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角色,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层次。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2007年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14年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泉州市2013年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12年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2011年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1、内部审计可以预防医院投资决策的失误
投资决策是医院重大的经济活动,在大型设备的购置,基建投资方面,内部审计必不可少。审计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投资计划书及时出具审计意见。在如何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创造最佳效益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盲目投资,减少决策失误。就医院经济合同而言,合同类型复杂,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内部审计应根据对方资质及有关证件,依据法规及市场行情资料先行认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预测,提出建设性意见,防范医院投资决策所造成的失误,把好医院经济第一关。
2、内部审计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
医院的会计核算要遵守《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依照财经法规办事,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标准。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查清各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纪律。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3、 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需要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医院业务收入额、业务支出额、业务收支结余额等经济指标和业务量指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财务分析,找出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向医院领导提出改进医院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二、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础是具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目前有些医院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有些医院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究其原因:首先是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置的,没有具体工作目标,甚至于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职能和作用认识的错位,使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成为一件不能实现的事情。
2、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懂审计、财务知识,更掌握经济学其它方面的知识如市场学、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工程技术等等。但目前医院的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及经验,但对审计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安于现状,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这种情况,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3、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
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中,除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做出规定,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三、措施及建议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头脑,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要从行政型向服务型转轨,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努力克服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尽快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87-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问题,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
实践中,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功效不大,推动力空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审计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虽然新审计准则中已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但其仅仅是在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对环境事项考虑所进行的规范,而且其完善程度和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被认可的环境审计准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较少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环境审计的开展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并使环境会计核算尽快付诸实施,才能为环境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1.2 缺乏专业环境审计团队
环境审计对审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除了要有所需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未全面涉及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环境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环境审计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环境审计人员。因此,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也是当前阻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因素之一。
2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题为《环境审计和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注册会计师在未来环境审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审计而言,积极开展环境审计也是很有必要。
2.1 有效满足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
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的关于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这些信息又是评价企业环境责任所必需的,需要对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鉴证。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关于环境审计信息的中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鉴证信息的需要。
社会公众为了正确区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不同的企业,以便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进行差别对待,促进社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鉴证。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t由于这一中介组织的“第三者”身份,在业务处理时能够比较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使确认的环境信息有较高的诚信度,比较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
(2)为企业提供环境审计信息服务的需要。
企业忠实地履行了受托环境责任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提高企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会尽力披露一些投资者关心的有利的环境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就需要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是独立环境审计产生的内部动因。
2.2 拓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需要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如何分得一块大“蛋糕”,而是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增加盈利渠道,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
2.3 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环境责任的存在,在相关的主体中形成了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受托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事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委托人也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隐瞒真实信息,结果使受托环境责任得不到全面有效履行。由第三方专家独立地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使受托人尽职尽责履行受托责任,又可以大大提高受托人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独立第三方身份,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
社会推动力空缺成为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发展的障碍,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减少阻碍因素,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发挥。具体来说,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和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和建议主要有:
3.1 规范环境审计执业评价标准
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执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对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报告等做出规定,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加快建立环境会计
环境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同时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应采取其他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对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促使环境会计的实施。
3.3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其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知识顾问。也可以鼓励其成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CPEA)资格。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一、熟悉教材,把握逻辑关系
《审计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要掌握好课程内容必须非常熟悉教材,对于教材可先进行浏览阅读一遍,对全书内容做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明白清楚的内容做好标识。在细读各章节后,在回头对作出标识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对于掌握重点与难点有很大帮助。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分析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第十章介绍相关审计事项和审计报告;第十一章介绍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审计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不把教材真正弄懂,就忙于做练习题,必然事倍功半。只有将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实际操作相关联的章节对照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扎实地掌握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才能掌握课程逻辑关系。
二、注重难点,理解重点内容
由于《审计学》是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因此,学习时要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审计的重点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独立性、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实务循环方面,如在审计概论章节中要重点掌握三种审计的关系和特点;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章节中要重点掌握独立性的含义及其具体运用;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法律责任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鉴证业务的含义、要素和分类,以及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有违约、过失与舞弊,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审计目标与计划审计工作章节中要重点掌握审计重要性,由于内容较抽象,应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把问题具体化就容易理解了!在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章节中要重点应掌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及获得审计证据的程序;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章节中内部控制是重点,要着重掌握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五个要素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章节中重点是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确认的条件与方法、营业收入的实质性分析程序、销售的截止测试。应收账款审计重点掌握应收账款的函证,包括函证的范围和对象、函证的方式、函证时间的选择、函证的控制、对函证结果的总价评价等;在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采购付款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应付账款的审计,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审计;在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中重点应掌握存货监盘的含义、监盘计划的制定、存货监盘的程序、特殊情况下处理;在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章节中应重点把握银行借款的审计、所有者权益的审计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特别要注意结合相关账户的会计处理和有关规定,分析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货币资金审计章节中重点是库存现金的监盘、银行存款的函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取得与检查;在审计报告章节中要重点把握各种意见审计报告的含义、出具条件和格式用语。每学习一章内容就针对该章内容多做练习,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有些教材后没有相关的习题,则可选用职称考试相关的练习。对于重点内容老师一般要重复两到三变,让我们从视觉、听觉上对这些重点烂熟于心,对于非重点内容做到不忽略、不遗漏。非重点内容我们基本上通过课前预习、课后看书都能读懂。
三、牢记原理,学好课程关键
由于审计学课程与“会计知识”相关联,所以同学应视自己原有会计知识学习的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无视自身的特点盲目选择不适宜的学习方法,比如基础较差的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都停留在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而应有所区别。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做到事先预习,事后总结、发现问题,不能将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呢?首先要搞清楚基本的东西,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知识必须搞清楚,你要不了解则后面动手进行的实务处理可能就很困难。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所以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一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法,对理论性、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审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讨论法、研究法;而对应用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观察法和操作法;二要根据学习形式选择学法,大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课堂学习活动、自学活动、创造性活动和相互讨论、启发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要根据学习水平选择学法,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上首先要解决好应知应会的问题,着力培养基本职业技能;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在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与职业判断技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不仅能学到知识,增强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多做习题,运用基本方法
一般情况下《审计学》课后作业是少而精,重点突出,难度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题型多样化,同学们要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通过做题目来了加以掌握的,对于其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概念和方法我都用纸记了下来,然后加强记忆。配合老师的讲解,多看看重点的段落,破解重点案例,增强风险审计导向的意识,这样学习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于课后习题,我也是自己先做,做完后再去看答案解析,这样便于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同学们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消除杂念情况下),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因此,在课堂上要掌握每一要素具体内容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后要多做题,最好的练习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案例、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加快速度,熟能生巧。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对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五、案例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审计专业又脱离实际,对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经营业务、环境、审计实务中的具体环节却知之甚少,所以大量的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量保持与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老师往往采用案例导入的形式,使同学们进入特定的审计情景。随着章节内容的逐步展开,将揭示所导入案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审计学最新热点问题也可纳入其中,使学习内容常换常新,以便让同学们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行业发展迅猛。2014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报备业务收入589亿元,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在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背后,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不足与审计类毕业生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情况并存。而许多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审计人才、如何改革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关于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多见,现有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围绕课程设置、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曾晓虹(2011)认为,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过多地看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于学生在实践与技能训练方面通常被忽视或简单化,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张竹林(2006)指出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会计学知识为主,越来越不能适应审计市场出现的多元化需求。审计教学内容应多元化;李闻一(2008)总结归纳我国CPA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较少的实习机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生联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建议。虽然这些内容的研究对推动审计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只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审计人才培养与审计行业需求的结合、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合、与审计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的结合。此外,如果缺乏来自学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那么研究结论则不够系统与全面。
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审计人才需求调研
我国急需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向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小型事务所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本文以高职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中小型事务所作为研究重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挑选了曾经与高职院校建立过实习联系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共计30家中小型事务所进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除了事务所地点有所变动没有收回问卷外,共回收了问卷26家。问卷围绕录用高职审计类专业学生的意愿、接收人数、从业理念、知识、能力素质等用人才需求,还包括对录用学生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调查反馈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情况如下:
1.会计师事务所接收审计类实习学生的情况统计。
表1、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接收审计类的实习或毕业生到所里工作,而且在年末与年初审计旺季时期,需求量会更大。
表3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时,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吃苦耐劳、能力素质、团队协作、专业知识。学历与毕业学校并不是事务所太过看重的因素。
3.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从业理念方面需求的统计。
表4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业理念方面,最看重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从业人员审慎的风险意识。
4.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方面的统计。
表5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注重的是财会税审知识、法律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统计、经济金融、管理知识。
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方面要求的统计。
表6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6.会计事务所考查考核制度方面的调查。
表7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的工作质量还是比较注重的,大部分的事务所会对习的学生进行录用前的面试考查,进入事务所后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后续与学校就学生的工作情况取得联系沟通方面还比较缺乏。
(二)中小型会计事务所对高职审计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26家中小型事务所对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综合汇总分析显示,事务所更为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由查错防弊型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方向转变。一位工作敬业、拥有丰富专业知识、良好能力素质,同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积极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在现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此外,中注协的《关于规范与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中强调了中小型事务所在审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中小事务所要规范发展,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要打造执业质量严格、服务水平精专、社会公信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事务所群体。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小事务所发展之核心要素的审计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传统的高职院校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
(一)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基本上按“三段式”的模式安排,即首先是基础课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是专业课的学习。课程学习以专业理论为主,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课程内容较少。传统的培养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汁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传统审计人才的培养理念滞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各类证书展开的。为了学生的应试而教学,忽视了人才在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实现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与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教学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理论比重大,忽视了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综合运用,更谈不上拥用综合的应用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教学探索与尝试,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审计实务实践课程,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按现行审计实务要求及时更新。
3.教学方法与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老师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审计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概念多,流程复杂,繁多的执业细则让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时间一长,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此外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师生的互动交流变得缺乏,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审计专业实务性强,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审计专业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务性也很强。作为主讲老师,不但要将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以便易于学生的理解,还要运用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给学生解析相关的审计流程、审计技巧,剖析具体的审计案例。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审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审计实务经验。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虽然拥用高学历高学位,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审计实务实践方面经验的确有所欠缺。没有切身体会审计案例的审计过程,自然实务实践的教学效果会不尽人意。
5.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传统模式多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命题以考背功为主,实务应用测试少。考试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所授知识记忆程度,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审计实务的应用能力。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建立以考查学生实务能力为主,提高审计的质量与速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系列标准为主的考核机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高职审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解决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适应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也着手作出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是学校根据事务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事务所工作的培养模式,因为是订单培养,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组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强,事务所在人员招聘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相对减少。这种模式虽然对学校专业建设有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是针对某一对口单位,学生在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是狭窄而单一,局限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还有“工学交替式”。它是一种产学合作的模式,由学校与事务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订单式”就是学生在事务所实践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学生即是事务所的员工,也是在校的学生,事务所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该种培养模式的事务所要有一定的规模,用人需求量大,才能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此外,事务所的审计岗位对人员有一定技术技能要求,而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胜任程度。所以在其适应岗位要求之前,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事务。学生能力提不到提升。因此,“工学交替”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院校操作的难度。
四、构建宝塔式三元融合、能力递升的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宝塔式高职院校审计人才体系构建
在分析与总结各种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应呈宝塔型,宝塔由三大元素构建而成:职业理念塑造、知识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三大元素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因材施教,三大元素内容在各年级占比有所不同。
(二)构建体系的三元素
1.理念的塑造。职业理念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内容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和风险意识等五个重要的方面。职业理念教育始终贯穿着整个审计人才培养过程。
(1)职业道德。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审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维护公众的利益是审计行业的宗旨。因此,培养审计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
(2)职业进取。随着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业务综合性越来越强,审计人才没有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努力学习,精通审计业务,掌握与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业务素质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培养审计人才的职业进取心,充分地挖掘其自身潜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才能打造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3)管理风格。管理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工作态度,做人处事,固然未必有唯一标准。然而不同的管理风格。会影响审计团队在审计项目的完成效果。沿用Robert R.Black和Jane S.Mouton与审计相关的五种典型管理风格中,只有团队型管理风格,才能让让每一位成员都自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团队型管理风格的特点是,在关心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的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方式,协调与激励团队士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型管理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不同项目、方式与手段进行训练。
(4)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培养审计人才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审计人才的眼光更具前瞻性,把握全局,最大地实现全局的整体利益,特别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因此战略思维的培养也是审视、提升与发挥审计团队能力的过程。
(5)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由于在审计取证与判断方面的失误,导致发现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或是不存的重大舞弊差错的财务报表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可能造成的责任风险。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是审计专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理念,也是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核心知识,包括了财会税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与统计知识,核心知识是宝塔的支柱;二是拓展知识,包括了经济金融知识、管理经营知识、其他相关知识等等。拓展知识是宝塔的墙身,强而有力的支柱加上宽厚的墙身,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扎实而稳固。
(1)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审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核心知识分成两个层次,即职业基础知识与进阶知识(表8与表9)。
(2)拓展知识。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审计人才在多方面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了解与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3.能力素质的打造与提升。能力素质的培养分为两部分:显性的技术能力和隐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保证审计开展专业工作的可见能力,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培养;而隐性的行为能力,主要有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等,强调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隐性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
(1)显性的技术能力。显性的技术能力分为基准与进阶技术能力两层次。
(2)隐能力。隐能力虽然不像显性技术能力易于识别,但它是审计人才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内容。隐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学习、沟通、团队协作与创新。
①学习能力。审计人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让其在审计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在未来,能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往往是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每位学生的资质与基础不同,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也不同,作为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通过组织不同类型审计案例分析,让学生组成各小组研讨与交流,然后让其系统地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中各类问题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②沟通能力。良好的审计沟通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达成和谐交流平台的基础,也是建立融洽的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从模拟审计项目不同审计阶段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事项、内容、沟通过程、时间安排等细节着手。
③团队协作能力。审计组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审计项目总体质量负责。审计组长依据具体审计项目实际方案进行合理的组员分工。每位组员的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审计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充分沟通与交流、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分小组模拟审计过程分工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等。
④创新能力。创新是对不合适时展传统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是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因此审计人才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层面越广,积累的实务经验越丰富,创新机会与可能性越大。创新能力引导审计人才关注关键性的审计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以及理财观念的转变,从而不断将改进与创新注入审计文化中。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于探索与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多维的创新意识。
五、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念、知识、能力三大要素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占比各有不同。低年级,以职业理念教育为主,注重强化职业理念的塑造;而在中年级着重构建学生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体系;到高年级则强调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具体的实践内容:
(一)更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
审计工作不但要求审计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传统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对人才职业理念的教育与培养。审计人才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审计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与信誉显得至关重要。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着重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与风险意识五个重要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开展各类与之相关训练与社会活动实践。例如“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不但让学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创建仿真审计工作环境
结合高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按宝塔式三大元素相对应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比重的设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例如核心知识对应课程的安排为先学习基准知识再学习进阶知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创建模拟仿真审计工作环境,实行按照审计工作的流程分阶段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思考。学习过程不但让学生了解审计各工作阶段流程,而且要对审计工作的每一环节对应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操作细则、注意事项都熟练掌握并主动积极参与。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知识理论的灌输,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资料、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事务所学习,在审计现场请审计专员为学生讲解审计工作各阶段流程与注意事项,学生亲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底稿的填制等工作过程,有疑惑可及时提问,现场解决。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此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选择国内外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对虚增主营收入、成本、人为操纵利润等常见企业舞弊手法与手段通过案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职业判断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案例分析教学可分组进行,每小组每位成员都模拟负责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途径。在教c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老师利用各网络教学平台,博客、微信、QQ等方式方便随时与学生开展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四)师资的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从宝塔模式职业理念、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三方面着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程度,分别配置不同梯队的师资队伍,因材施教。授课教师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会计师事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进校园授课,让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发展密切结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多到事务所实践与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理念与技术。
(五)灵活的人才考核标准
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制度普遍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在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中,除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以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建立综合测评体系,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方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项目考核、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考核等。综合测评小组除校内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六)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保障。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依据审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共同构建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由社会同行、学校督导、在校学生多渠道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价;建立毕业生档案,邀请毕业生参加座谈会,了解现阶段企业人才的需求与他们在不同审计工作岗位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就对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对共同反映的问题及时改进,根据评价意见就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全面提高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盟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院要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实践与企业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将企业的理念与文化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以下方面:
1.学校与多家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多网点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当年年末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6月份,该时间段是事务所用人旺季,既解决了事务所用人难题,又解决了学生综合实习问题,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2.“筑巢引凤”式。首先是“筑巢”,即学校以优惠的条件提供场所,吸引事务所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然后“引凤”即事务所进驻学校、以校为据点直接进行经营。事务所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模式,接受学生进行实践性审计项目的训练,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考核合格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留任事务所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此外该种方式还可以提供教师参与事务所项目实践的机会,学校教师与事务所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实现产学研联盟。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经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审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其应用的范围正越来越广泛。电算化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其范畴可有以下三种:
方式1:用手工的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2:用审计软件对手工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3:利用电算化审计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它可在审计项目安排、方案设计、审计取证、汇总分析和跟踪反馈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把审计人员从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解决审计系统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并可大量地节省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积极探讨在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审计的。
一、 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审计实务中这是常有的事)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稍有疏忽,就会顾此失彼,出现数据不衔接的情况。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日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传统审计方法由于操作技术上的局限性,效率不高,越来越难以胜任国家提出的各项要求。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益增长的任务和要求。
2、 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 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摆脱了手工记帐,建成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会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同时,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手工记帐方式下的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分类帐及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造成审计线索缺乏,审计风险增大。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3、 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必须加快实现电算化审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当前国际上计算机运用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已相当普遍,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大部分是按计算机应用后的需求来考虑的。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否则很难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与国际审计工作不协调一致,就不能很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 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会经历三个阶段:
(1)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 Around the Computer)
(2)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 Through the Computer)
(3)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 With the Computer)
而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我国审计实务中主要采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有其存在的信赖基础:我国在启用会计软件时须经主管财政部门评审,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
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 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 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及审计报告等 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 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主要原因是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 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
即使有先进的电算化审计方法、功能完善的专业审计软件,仍需由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分析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
然而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较严重,相当大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当时的人才专业细分和国情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而目前的注册会计师及职业后续中也未涉及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特别是科班出身者)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
三、 大力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计算机审计是随着电算化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审计。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在这种情形下,显然,过去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已不适应,而新的关于计算机审计的程序标准和准则还没有出台,在计算机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苦于无严谨的规程可循,只好凭经验各显神通。加之,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使我国的审计工作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 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是电算化审计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 ,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制约我国电算化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针对这一现状从两方面入手改善:
(1)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使现有的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从而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
(2)加快发展审计后备力量,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中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规模,增强该类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中把审计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作为两大专业核心课(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一般 均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基础课学得不够深)。加快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我国的审计队伍。
(3)加大计算机的培训力度。应该让审计人员真正看到计算机的好处。比如从最基本的在电脑上处理文字,到在法规库中直接快速地查询法规,再到设定公式计算数据,让审计人员逐步"用"电脑。通过使用,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自觉的积极性,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再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注重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四)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电算化审计方法。
1、制度审计:在会计电算化开展后,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审计要求我们审查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完善。从一定程度上讲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不因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而降低,相反计算机的应用使内部控制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并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了新天地。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予以审查:
(l) 职权制审查:即从组织机构角度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人员的职责与权力,联系与牵制。可以查阅书面订立的制度文件,实地查看业务文件编制、传递、审核、输入、输出等流程的手续是否完备。
(2)人员素质审查:即是否有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的控制措施。从是否坚持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职工是否接受过正规业务培训,是否定期岗位轮换等人手。
(3) 硬件及环境控制审查:即对存档的系统设计文本中有关硬件的资料审查。定期检查硬件设备,通过测试"写后读取""双重读取"等组成控制,保证硬件可靠性。同时,对计算机工作的环境,如温度、湿度、防尘、防磁等情况审查。
(4)运行审查:即对计算机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的运行情况审查。根据"系统设计"文本,实地了解输入设备。根据上机操作记录簿、科目编码簿,发现有无错误记录,有无不经审核会计科目编码,也可采用逻辑性人工屏幕等。
(5)修改方式及保密措施审查:审查操作修改程序是否只有一个人口,即凭证输入口,发现错误是否采用,重新输入凭证的方式加以修改,是否修改后有修改痕迹。各主要功能模块是否设置操作口令,程序是否建立保密制度。
2、技术审计:在制度审计中发现时或者认为有必要对系统设计程序进行实际测试时,需用一系列计算机技术进行技术审计。方法是抽查的形式。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一起开展工作。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1) 阅读原系统设计的作用范围,注意数据共享的分配方式和传递路线。
一、21世纪注册会计师(CPA)人才应具备素质的要求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1.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1.优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以行业能力为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认真研究国内外CPA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育模式,按CPA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要求,建立既满足CPA专业特色要求,又能够促进CPA人才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按照《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行业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设置CPA会计与审计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财务分析、会审实验和会计规范专题等专业方向课。
2.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CPA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要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CPA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对CPA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诊断能力、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的。如22所高校通过选派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CPA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毕竟能够到国外实习的学生只是小部分,对于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学校可以推荐他们去国内事务所或大型企业实习,建立实习基地,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强调完成CPA职前基本训练,在会计与审计理论、会计与审计实务方面具有较扎实基础及应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可以为该专业毕业生今后真正成为CPA做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适应提供相关服务的多口径要求,提高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