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工程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计算机知识在“轻舟”项目的参赛规定中有一个项目展示环节,在项目答辩和考核过程中要求采用动漫、动画等新颖的多媒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在作品的logo设计和试验演示等过程需要充分展示各自的计算机技术,不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了许多新的计算机软件,其精心制作的各种电子成果不仅为项目增色不少,而且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的最好展示。(二)专业知识项目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项目实践活动中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为获得所用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学生必须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进行试验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得到与其所获资料内容不符的结果。因此学生常常不得不反复试验,有的还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按照规定制备样品交由专业测试部门来完成。正是在此反复的试验和选择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得到了强化。(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SITP最核心的目的之一,学生对此做足了功课,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也不少。由于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学生最初的设想都显得简单和直观。例如:在“轻舟”项目中,学生最早提出的创新点是“特别的外观设计”,通过各种颜料和图案的搭配实现独特的轻舟外观。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增加了新颖的结构设计,采取了防水性的特殊材料预处理方法和与传统“涂抹”方式不同的“喷射”施工方法等,从而显著提升了技术含量;在设计一种多功能的吸声、保温和抗暴“聚苯颗粒—水泥”材料时,学生最初也只想到从外形和颜色变化方面突出创新性,后经教师的指导,选择了容重梯度变化的复合结构设计来提高多种功能的性能;在提高材料防水性方面,指导教师提出采用表面防水剂、水泥渗透结晶材料和表面涂覆沥青等多种选择方案,学生经过思考选择采用油漆涂刷表面,认为这样既可防水,又达到了装饰效果,而且所用材料也容易获得。但教师则认为,用油漆会堵塞这种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孔隙,影响其吸声作用,而且采用的有机类材料在野外很容易老化,失去功能,学生最终选择采用有机硅防水剂,可以在粗糙的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荷叶露珠”的效果,在获得防水功能的同时又保持了材料孔隙的贯通。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动手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对材料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轻舟成型前先要制作坯模,其长度8米左右,学生用聚苯泡沫块雕刻而成后再粘贴、组装,每位组员都要参与“精雕细琢”的手工制作;轻舟成型时,“轻舟”队员分成“称料组”、“搅拌组”和“施工组”,工作中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如涂抹水泥浆时需要施工组各成员同时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以便在统一的水泥水化进程下保障船体结构的均匀性;在最终的打磨、修饰环节,由于扬尘很大,各组成员分批轮番上阵。在整个“水泥轻舟”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切身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五)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对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的总结工作没有经验,将SITP项目活动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资料整理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材料,对多数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整理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达和论文撰写能力。(六)社会交际能力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很多材料在传统市场上不容易购得,学生需想方设法自行采购原材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如通过与生产或供应厂家的沟通,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商务活动,学生能了解到很多与专业有关的商业操作规则,也提高了与商家等的沟通能力。(七)英语水平参加SITP活动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如出国参加专业比赛、翻译英文资料、比赛中用英文展示相关内容等环节,以及基本英语交流应用、撰写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等。学生通过SITP活动感受了英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热情,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土木工程的建设,就没有我们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同时,土木工程在建筑的过程中,这些项目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土木工程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充分整合的条件下,有效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控制安全风险,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施工单位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土木工程安全风险有哪些
工程安全风险,从广义上看,指以下两个方面:1、从建筑物本身来看,它的质量是不是达到了合同中规定的要求以及建筑物在规定年限内,是不是能安全的使用。2、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本身的人身安全,最主要的是指参与施工的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这里的安全风险一般指的是后者。
土木工程安全风险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
基础的土木过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周期比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施工前期、施工中期、竣工以及试运行等,在人、物、环境以及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风险:
1、人的方面
员工操作失误、指挥不当、机械设备老化等等,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会产生安全风险的各个方面考虑的不充分。
2、物的方面
土木工程施工的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具体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等突然出现状况,或者操作的系统出现错误,而这些没有被设备使用者发现,设备架在摆设的时候没有确保安全。
3、天气或者外在的不可抗因素
由于突然的暴风雨、台风等恶劣的天气环境,那些处于地下层、潮湿地带的施工工作人员很容易因为外在的不良因素,而产生安全风险。不可抗因素例如持续的暴雨、高温或者洪水等,这些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但是这些也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管理措施不到位
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有些监管局为了利益而敷衍,领导者为了图方便而省略或者忽视管理程序。
(二)防范和管理措施
对于这些风险,施工企业应该尽量的客服和避免。金钱是有价的,而生命是无价的。有如下防范措施:1、明确安全管理目标2、制定管理方案3、制定操作流程以及运转流程和规范4、定期检测设备并且记录5、对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对其从业资格进行考核6、分析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且总结以前的经验和教训7、加强监督安全管理力度8、进行保险审核制度9、提高伤亡赔偿费用。
管理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的意义和作用
土木工程是支助国家经济和命脉发展的关键产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行都和土木工程安全管理息息相关。土木工程项目开展的特点是工作周期长、涉及范围大、人员比较分散并且涉及到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是安全隐患存在密集和集中的时间段。综上所述,做好土木工程开展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建筑业能否稳定发展,国家是否能高速进步的头等大事。
土木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有以下好处:
有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并不能完全预测。但是不断的安全风险监测,并且在此期间不断的进行危险防止和控制措施。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产生的伤亡,让工作者可以在健康状况下正常的工作。并且可以减少经济和时间的损失,确保施工的正常和顺利进行。
能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承包者或者开发商在决定投资施工时,如果能够有理性和系统的风险评估,并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样当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风险来临时,项目管理者能够从容应付。如此,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的风险损失,降低赔偿资金,能按时完成工程项目,也就提高了经济效益。
能减少伤亡,做到安全第一
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方针和政策是领导者管理项目对员工的基本保证。为了落实这项基本政策,各级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且把员工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并且设置监管局安全教育的宣传、考核安全生产知识等等,这样能让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能改进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风险预测和防范,这样能有效的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决定盈利的同时,带给企业的是更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能影响到企业是否能更快更稳的发展。很多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错误的风险判断,导致一次失误就倾家荡产,最后企业也不得不关闭。提高风险管理也有助于企业管理,不论从员工、生产、技术、还是设备上,都能够有个合理的规划和检测。加强了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也让企业的各项管理得到改善,这两项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在经过严格的策划后,如果能得到改善,员工的积极性会得到大的提升,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失误率降低,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人力、财力、物力损失等等方面,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事例及分析
根据《建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部分省市例如上海、山西、浙江等等地区,从1998年到现在,一直在开展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将保险与预防结合,共同作用于土木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激励企业不断改善和重视安全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土木工程安全生产体系的发展。在2005年,全国伤亡人数,在14个地区有所下降,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是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市就引进安全监理制度,在1996年颁布了安全监理的相关暂行办法,在2004年又颁布了检查评定的相关策略,至此,上海的监理制度也是最先完成,伤亡方面在国也是比较乐观的。
总结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土木工程行业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它是影响整个建筑业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措施以及防范监管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做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涉及的环节很多,只要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取得工程建设的成功是有切实保障的。下面是从各个方面对大面积混凝土裂痕的控制进行分析。
一、设计措施
1.1设计时要避免采用高强钢筋。
1.2结构构件配筋时不仅考虑结构受力配筋,而且应适当考虑构造配筋,无论对于温度应力或收缩应力都能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
1.3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构造筋对控制贯穿性裂缝的作用较小。但沿混凝土表面配置钢筋,可提高面层抗表面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缩。
1.4推广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不仅可缩小结构断面尺寸,且有利于裂缝控制。
二、材料措施
2.1 混凝土材料方面的选择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材料控制,主要是着眼于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与收缩作用,增强混凝土抗拉强度等方面问题。
2.1.1水泥。首先应优先使用低热和中低热、综合性能好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如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以控制单位用水量,或优质掺合料替换部分水泥用量,在保证同基准混凝土工作性强度的前提下,较高幅度地降低水泥用量,达到降低水化热和混凝土收缩作用的目标。
2.1.2骨料。其中砂石的含泥量对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具有较强的影响,控制失当可能导致结构严重开裂,因此砂的含泥量应≤2%,石的含泥量应≤1%;掺加≤混凝土体积25%的粗骨料,将块石最大粒径限制在150~250mm范围内,不仅可相应降低用水量、泌水量与混凝土收缩作用,也能通过减少水泥用量达到减少水泥水化热的作用,且石块本身具有较高的吸收发热量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升。
2.1.3矿物掺和料。粉煤灰、矿渣、硅灰等矿物掺和料的加入能够很好地降低胶结材料的水化热,其中,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活性,对于降低混凝土浇注初期的水化热,减少干缩,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抗渗性能和耐久性指标均具有明显意义,工程应用广泛。但由于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反应往往会在混凝土浇筑14天后发生,且混凝土中水泥浓度降低,都必然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使混凝土粘结时间延长。因此,粉煤灰掺量的控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技术指标要求,并通过减水剂与改性剂双掺的方法予以解决。
三、施工措施
3.1 混凝土配料及控制
3.1.1宜优先采用以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配制混凝土。用连续级配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较少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在石子规格上尽可能根据施工条件和构件大小选用粒径较大的石子。
3.1.2 细骨料以采用中、粗砂为宜。有关资料表明,采用细度模数为2.79、平均粒径为0.381的中、粗砂,它比采用细度模数为2.12、平均粒径为0.336的细砂,每m3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20 kg~25 kg,水泥用量可相应减少28 kg~35 kg。这样就降低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减少了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除了有良好级配的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合理试配,还必须严格计算,按照正确的投料顺序和规定的搅拌时间拌制。冬期施工中混凝土往往要加防冻剂,加热水。但大体积混凝土极力要降低的就是混凝土的热量,因此混凝土冬期人模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3.2混凝土振捣、浇筑不恰当等引起裂缝的控制
大坍落度混凝土流动性大,感觉容易密实,施工中往往忽略振捣环节,振捣不足、不恰当,致使裂缝出现:过度振捣,会分层离析,出现过多浮浆;振捣不足,会出现“假实”现象,使地下结构或主体楼板结构等渗漏。混凝土浇筑时,未进行二次复振,表面未进行滚压处理。且由于泵送混凝土均掺加外加剂,大多具有缓凝作用,操作人员如果掌握不好初凝时间,收水紧面不能适时进行,紧面次数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紧面的关键在于“适时”,而这种状况在干热天气施工时,矛盾尤为突出。如处理不当,混凝土表面会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为了避免混凝土振捣、浇筑不当引起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应当提高操作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对于混凝土柱,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不要过快,宜用塔吊配合施工。混凝土浇筑应采用二次复振工艺,特别是竖向构件、高低结合处、厚板(包括基础底板)等混凝土易被钢筋、模板卡住的部位;复振时间可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确定,不应过早,以补偿其初期沉落变形。板类构件应认真进行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在干燥、刮风天气施工时应采取遮挡措施。
3.3模板支撑不科学、钢筋绑扎不到位等引起裂缝的控制
模板、支撑必须进行科学设计,确保模板支撑具有足够的刚度,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洁。使用普通胶合板作模板时,应进行表面处理,以减少其吸水性,除四周边缘外,中间也应用钉子固定,以保证模板不变形或变形很小,符合模板支撑验收规范要求。钢筋绑扎时,应加强监督管理,严格验收、把关,防止配筋不足或位置不恰当,对于配筋不合理或钢筋配置不方便施工时,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予以调整,同时不可忽视钢筋间距均匀,否则尽管钢筋数量多,但由于钢筋间距不匀,使混凝土受力、受约束不均匀,而不利于裂缝控制。
3.4混凝土缺乏养护引起裂缝的控制
混凝土缺乏养护会产生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未充分养护,可能会引起混凝土结构变形,导致裂缝产生。因此,要加强混凝土养护管理,混凝土养护一般为浇筑后的一个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混凝土浇筑完毕规范规定的短期养护,第二阶段即对混凝土的进一步养护。两个阶段养护同样重要。对于平面构件一般采用洒水、覆盖保湿养护,立面构件根据施工需要和方便,宜采用包裹保湿养护或养护液养护。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高层建筑一般先主楼、后裙房,对于裙房底层楼面(即地下室顶板)或主楼已施工完毕的楼层,暴露时间较长,应根据情况采取覆盖、保护措施或抓紧上部结构施工,合理组织、紧凑安排围护墙体的砌筑,限制或减少已施工完毕楼层的温度变化,尽量避免暴露和克服产生裂缝的因素,从而阻止裂缝的进一步发展。
3.5合理选用和使用混凝土膨胀剂控制混凝土裂缩
掺膨胀剂的混凝土,水化时需水量大,比普通混凝土更要加强养护,使其表面始终处于潮湿条件,只有在充足水分下膨胀剂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混凝土强度已达拆模条件,也必须保水养护足够时间,在终凝后2 h即可开始浇水养护。混凝土的膨胀值一般要14 d才基本稳定。夏季施工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量大,且混凝土内部水化热高,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膨胀所需的水分,及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可在混凝土表面采用蓄水养护。冬季施工时,由于不能浇水养护,混凝土表面必须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覆盖严密,利用混凝土原有水分进行养护,必要时可浇热水。这样通过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以及加强后期的养护工作充分发挥膨胀剂的作用,控制混凝土裂缩。
四、结语
裂缝虽难以避免,但要严格进行预防和控制。裂缝产生的原因较多,而且有些裂缝没有特别的规律和形状,要及时收集、整理、保存相关资料,同时要注重现场调查、取证,以便准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综合预控措施和治理措施,预防和处理裂缝,杜绝隐患。总之,要严格对设计、施工组织、混凝土配料、运输、浇筑、养护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及管理,才能使裂缝得以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万红, 颜文跃. 混凝土裂缝及其预防措施[J]. 江西建材, 2002,(01)
[2] 郭风安. 混凝土的裂缝分析[J]. 山西建筑, 2004,(18)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土木”各专业方向的入门性质的课程,是构建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我校作为地方性教学研究型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于土木建筑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1 课程开设的意义
1.1 课程开设背景
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目录中土木工程专业覆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
在“大土木”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迫切需要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教育思想和“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具有内容广、支系多、科目繁等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大土木的高度,对学科全局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毕业后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与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为满足以上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势在必行。
1.2 课程定位与任务
《土木工程概论》的开设立足于“大土木”的理念,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高校通过不断动态扩充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和提供平台[2]。
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大土木”的专业范畴: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有逻辑性的工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内容多,学时少
作为一门引导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建筑施工等,涵盖十分广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及效果。经调查,《土木工程概论》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受到军训等入学教育的影响,授课学时最少的只有16学时,最多的是28 学时,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较之一般课程的36学时,如此少的学时,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
2.2 对教师要求高
教育部要求: 要配备对土木工程有着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概论课。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作科研与生产,该课程只能由年轻的讲师承担。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于其它方向则知之甚少。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讲述工程实例时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3],从而难以到达培养目标预期的效果。
2.3 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合理取舍授课内容。任课教师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课时讲清楚基本知识、重点及难点;针对各校专业方向,有侧重地详细讲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授课内容尽可能反映该学科在近几年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绩。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开办的学校应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并定期的派出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进工地,工程师进课堂”。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资料室、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时过少的缺陷。
3 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 丰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如,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土木工程问题提到课堂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首先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解决,实在有争议的,再由老师进行提示解决。这种模式既能有效的防止思维上的定式,也能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如,实景式教学:讲授建筑物基本构件如板、梁、柱等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基本构件的布置及形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并结合荷载传递的基本路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等有关知识。三感染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例如,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历史与意义,耳熟能详的“水立方”和“鸟巢”,茅以升老前辈如何修建钱塘江大桥‘梁思成的建筑思想等等。
3.2 分析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对象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实时的工程事故案例,特别是对人为造成的事故案例,让学生时刻认识到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刚入门的新生灌输专业责任感,使其入学开始就养成严谨的工程观非常重要[4]。例如杭州地铁工地塌陷(2008年);上海在建商住楼整体倒塌(2009年);辽宁抚顺市月牙岛西桥竣工前垮塌(2012年);遵义楼房倒塌半栋楼断裂如悬崖(2015年)等等一些案例。通过工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些是人为,哪些还是理论技术缺失造成的,并且发散思维提出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案,培养专业责任感。
3.3 注入工程思想,培养大工程观
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之前土木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与扩展。“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5],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
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合科学地灌输工程思想,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环境意识和人文意识,并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工程思想教育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和本专业学习的关系, 启迪学生把祖国的前程与个人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自己学习和成才的主动性;二是揭示本专业和工程事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 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发展对他们在知识、能力、观念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帮助学生在总体上认识学习的目的、方向、任务和规律, 认识各门课程在本行业和工程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6]。
3.4 了解专业构成,方便学生职业选择
近年来,各高校新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都属于“大土木”的培养模式。一般而言,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后自然会选择一个或两个的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的形成,除了部分家长或老师指导外,多数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的。而这种兴趣又是建立在学生对大土木各方向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就业前景”等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拓展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择业与发展。
4 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任务的特殊性,以及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只有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确立共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才能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发展,才能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琰,等.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9).
[2]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3]方薇,等.《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4(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32-02
一、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除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校可自行解决外,其他实习都不可避免地和企业发生关系。特别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生产实习,离开企业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再者,毕业生终究要走上社会,除创业或考公务员外,其余大多数都将走进企业,但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希望毕业生一到岗,马上就能做事。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因此应在供需方即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那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现“供”与“需”的平衡,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及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户外作业、影响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多等特点,企业通常会担心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般不愿意接收,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有它的难度所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将对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主体及动机与动力
校企合作的主体除学校和企业外,还应包括学生。其中,学校和企业是组织者和发动者,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校企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要通过学校和企业来协调,而最终效果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并实现。相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在组织者中积极性更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更加具有主动性。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主要是这三大主体,但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加入到当中来。三大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与恿θ床痪∠嗤,高等学校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土木工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争取到更好的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企业的动机与动力在于从学校招收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社会财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在学校能学到未来工作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生活,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校企合作模式
1.“引进企业”模式。学校主动寻求知名企业,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由学校提出,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或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2]。
2.“校企互动”模式。以校企双方具有共同合作意愿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其他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立一种产学研结合,企业、学校双元并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的运作制度[3]。
1.由于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运作规律,而新兴的校企合作对于两者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看法、做法,以致学校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3.运行的形式单一,大都是建立“校内工业中心”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校企合作,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影响校企之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五、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各方利益的不一致性: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1.凝聚校友力量,打造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综合性平台。由学院牵头成立土木工程专业校友会,充分利用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大平台,凝聚全国校友力量,推进学生优质就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的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学校+企业双向教学团队”。建立和我省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的公司代表参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对用人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目前的困境等,重点介绍我校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彼此的诉求,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双方均有干劲,我们学院利用自身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和企业一起探讨,确定具体合作领域,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委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导师,企业委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校外合作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校内管理和企业联系,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和业务培训。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出发点,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校企双方努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双向教学团队。这一实践模式在我们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3.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强化实践性联合培养教学环节,寻求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上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六、结语
我校依托优秀的校友资源和当地优秀的企业资源,和企业开展了较高层次和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只要寻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开阔思路,开展校企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仅能合作好,而且还能实现双赢,这条路我们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雷文庆.发展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91-92
[2]李亚春.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28-130
[3]董ê停蔺树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与教育,2009,(6):38-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Promo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Xue-bing1,KUANG Cheng-gang2
(1. Civi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Colleg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单一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市场经济和工程自身客观规律,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工作程序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存在着管理政策不配套、市场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技术力量不具备等障碍,所以,一体化进程得不到普遍推广。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勘验、施工的准入政策上,人为地将设计与施工分离,造成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壁垒,政府的主管部门隔离,限制了施工设计一体化的发展。
2、施工与招标的人为分离模式,影响了一体化运作,设置了发展的障碍,有些项目方由于利益和权利驱使,不愿采用一体化发包方式,人为地把项目分解发包。甚至是分段承包、制定承包,这些都影响着一体化的培育。
3、设计市场的短平快运作方式,使得设计初期和后期的设计质量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初期设计图纸不够深入,设计和施工方沟通较少,也影响一体化的进行。
4、社会普遍对施工与设计一体化认识不足,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认可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推行一体化的范围较小。
5、社会认知程度及工程发包操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很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从形式上变成了“皮包公司领导下的合作组”,基本上类似于临时拼凑的团体,与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6、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人才,长期的独立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合作运行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还不能从单一运行转向复合型运作模式。
7、国家在一体化运行的推广中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8、相关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往往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有勘验设计人员,但往往是水平低,达不到专业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准,设计公司的施工单位又往往是挂靠的资质很低的施工企业,拼凑的合作公司在企业资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资质等方面不能符合审批条件。
四、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1、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五、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其制约因素,例如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设计一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因能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比传统模式具有更多优势,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分散了项目法人的风险,减轻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这些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统筹安排,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和保证作用。
2、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项目实施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策划和实施二个阶段,但往往由于前期策划的内容形成的设计任务书与完成的设计成果(施工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又是根据设计施工图来完成的,这导致了最终的项目完成内容与前期策划总是存在差异。“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使得业主可以更明确地对总承包单位提出其具体的要求,比如其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由于总承包单位一揽子承担了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避免了以上工作阶段可能导致的偏差。
例如,某高端工业研发中心总承包项目,业主在方案设计之前向总包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文件中要求室外地坪采用白色地面,但总包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按国内工业建筑常规做法把室外地坪设计成为沥青(黑色)地面,施工费用也按照黑色地面报价,但在重新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时,发现了该差错。如果按照传统设计与施工分开实施的生产组织模式,设计单位肯定会坚持其设计的可行性,而施工单位也会坚持其报价的依据,往往导致相互扯皮,责任不清,其结果对业主来说或由其自身来承担该偏差造成的损失,或默许其偏差的存在。而采取“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责任就很明确,总承包单位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图纸,施工报价的差额也由总包单位自行承担,适时地纠正了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确保了业主项目目标实施的一贯性。
3、有利于强化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转移
在传统工程建设中,业主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其开始的节点往往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即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但“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推进的节点一般从扩初设计开始直到工程项目竣工交钥匙,必然带来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和理念的转变。因此,工程总承包不能理解为只是承包商受益,而关键是为社会整合资源,为业主节约投资。所以说,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已超出了设计单位机械的按业主要求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的按图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意义,“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带给承包商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也为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供了利润空间,逐步成为业主和承包商相融合的综合载体。
4、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运作效率 实践证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建没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缺点,既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专门人才、经验和组织机构,因此无法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甚至无效投资。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涵盖了建设工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就如同一台高效整合的机器,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出现的机械磨损,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既定的任务。综上所述,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模式是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建筑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内功的锤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尽管当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这种施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在工程建设中,受到地理开挖作用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原有岩石的应力状况遭到破坏,增加了裂隙,而出现的剪应力会对粘土聚体之间的胶结造成破坏,进一步扩大了外漏面积。同时,伴随着季节性的变化,经常会有工程吸水和失水的发生,经毛细管作用,水不断往裂隙中进行渗透,进而出现了吸水膨胀,给地质工程带来不小的影响。比如说,公路施工路面结构出现膨胀而有了变形,严重影响到公路的质量。所以,要想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施工,需要做好地下水相应预测和评估,以便于提出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
但是,我们看到,在实际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时,水文地质因素往往被忽略,所得到的各类勘探数据中,水文参数问题较少被提及,更多情况下只是把水文地质问题看成是象征性任务,简要评价水文地质条件。而涉及到重要工程或者高层建筑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的依赖性时,对于水文地质问题也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缺乏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调查工作,设计人员往往会忽视水文地质问题,而由此所引发的地下水问题中的基坑突涌、管涌、流沙等问题,也会对于岩土工程产生出较大的危害,从而严重影响到施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给岩土设计和勘探单位带来许多麻烦。
一、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勘察岩土工程时,我们需要从施工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类水文地质勘察及资料搜集方式,更好地明确水文地质状况。对于含水层、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含水层厚度及分布等也要明确; 在现场进行地层渗透系数的测定工作;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近5 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蒸发量、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等。
二、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
1、地下水动水压力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
自然情况下,地下水动力压作用比较小,并不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多大,但是,一旦出现大量人为活动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受移动动水压力作用,有可能会出现管涌、基坑突涌、流砂等问题,给岩土工程造成一定的危害,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
2、地下水位变化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
2.2.1地下水位频繁升降
频繁升降影响主要是造成膨胀性岩土变形伸缩以及破坏建筑上。工程基础地面地下水出现变化,对地基有较大影响,主要有地基的压缩性增加、强度降低,造成地基土的变形和附加沉降性作用,导致建筑物发生变形。同时,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会发生升降性变化,岩体中的水分发生增减变化时,会引发具有膨胀性质的岩土产生出受力不均匀的变形,当地下水位发生升降变化的次数太频繁时,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也会相应的增加,从而给建筑物发生破坏造成足够的可能性条件。
2.2.2地下水位上升
上升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自然因素指的是总体岩性水平变化、地质因素含水层颗粒大小等; 而气象中的如降水量、气温等,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的工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施工和生活污水的渗透等。地下水位上升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主要包括:地下水位上升可导致坚硬岩土膨胀、水解、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建筑物破坏;地下水位上升可导致粉土、粉细砂发生饱和液化现象,出现管涌、流砂,从而给施工带来较大的麻烦;地下水位的上升,会引起具有特殊岩性的岩体结构发生软化、破坏等现象,从而导致其强度降低;地下水位的上升,会引起河岸、斜坡的岩土产生崩塌、滑移现象,从而引起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地下水位的上升,可引起土壤的盐渍化、沼泽化,进而加大了地下水及岩土对于建筑物的腐蚀力度;地下水位的上升,会对地下构筑物、地下室的防水、防湿、防潮作用产生破坏性。
2.2.3地下水水位下降
水位持续下降除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之外,也对岩土工程产生不小的影响。水位下降大都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河流人工改道、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止下游地下水补给、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地下水位下降过度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矿化度增高、地下水中的有害离子增多、地下水资源枯竭等,从而给人类的居住环境产生出较大的不利影响;地下水位的下降度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地表塌陷、产生地裂缝等,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地下水对岩土地基的侵蚀
地下水中有腐蚀性成分,对岩土工程地基造成侵蚀。工程地基中含有钢筋及混凝土等材料,混凝土的成分较为复杂,对整个工程极为重要,但是混凝土中部分材质极易遭受侵蚀,产生脱落、分层。而混凝土中的钢筋在地下水侵蚀下会生锈,造成基层混凝土结构破裂,进而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三、地下水勘察中需要注意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地下水作用对于岩土工程项目施工存在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施工项目的失败,因此,我们在进行岩土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该先对该项目附近的地下水进行必要的勘察。在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之后再经过科学的运算分析便可以得出在整个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作用可能会对工程施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些影响的发生。
一般说来,在进行岩土工程项目施工工程附近地下水勘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勘查过程中应该重点单独勘察静水位的变化,静水位的变化对于整个施工来说影响极为严重。勘察静水位一般来说必须采取分层勘测的办法,在事先制定好的时间勘察表的指导下准确测量静水位的变化,并且在整个勘察过程完成后还应该进行一次静水位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测水管必须放到水下20cm的位置才能够准确有效。
(2)在进行勘察时,我们不仅仅是要勘察地下水的以下变化情况,还需要进行工程周围的自然地理状况、岩土水理性质等相关数据的调查,这些变化也会对地下水作用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的工程施工,尤其是在进行工程的地基建设时,这些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3)在整个的勘查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对于地下水作用的勘察,密切注意地下水作用的变化,以此来预测地下水作用将会发生的变化,以及会对工程造成哪些影响,进而制定出对应的预防措施;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对于工程地基施工的影响颇为重大,因此,在勘察施工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化,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来进行预防性的一些操作;针对地下含水层中承压含水层的承压变化的测量也是极为关键的,承压含水层承压能力的变化会对工程地基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中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考虑在内,通过科学的勘察,合理的预测来尽量的减小这一变化对整个地基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勘察施工中还应该注意考虑到一些可能发生的重点问题,如喷涌、流砂等,在事先做好预防措施。
四、结论
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除了需要弄清楚和岩土工程有关的各类地下水文地质问题,还要科学评价地下水作用在建筑及岩土体上的大小,进而提出更多预防性措施。同时,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则更更加合理科学的解决,进而给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水文地质数据,最大限度的减小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青海省土地资源现状
1.1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青海省土地面积71.74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居全国第4位。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土壤类型复杂,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低,高山地、荒漠化土地多,土地瘠薄.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土地资源独有的特征:面积大,利用率低;青海流水地貌较为普遍,河漫滩、河谷阶地广布。地表组成物质为冲积物,土壤不含盐碱或含有少量盐碱,水源条件好,多数土层较厚,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发展农业生产。
1.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999年全省有耕地61.16万公顷,其中大部分耕地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湟水和黄河流域一带,其次是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祁连山北部边缘和青南高原东南部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也有小面积的分布。按耕地对农作物的适种程度和生物产量,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17%,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的河谷阶地,海拔为1650米~2800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热量条件好,一年一熟,部分耕地可复种。粮食亩产一般在400公斤以上,是青海稳产高产农田。
二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22%,一般亩产粮食250公斤~400公斤。
三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61%,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海拔2800米~3300米之间和青南地区3600米~3900米之间,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土壤退化、贫脊,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2、我省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省耕地很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和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意义十分重大。根据青海耕地实际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目前,我省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的主要途径是:
2.1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把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主要是兴修水利,整治退化耕地和平整土地。通过兴修水利工程,使一部分旱地变为水浇地;维修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改造整治退化的耕地,包括治理改良次生盐渍化和沙漠化耕地。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产水平。从地区来看,东部黄河谷地和湟水河流域的重点是将旱地变水地,坡地改梯田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柴达木盆地的重点是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
2.2 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逐步扩大耕地面积。近期开发的重点在东部黄河谷地和湟水河流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水利化措施是将土地开发整理成优质农田的重要途径
水靠土保,土靠水养,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改土必须与治水结合。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增设水利工程设施。
3.1 水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在保持土壤中有生物活动,既分解出有机质,释放出养份供作物吸收,又能积累较多的腐殖质,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以及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对脊薄、板结,趋于沙化的土壤作用是极其显著的。
3.2 水利工程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没有水就不能成活,农业生产没有水就不能进行,合理地灌溉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实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无论水田、旱田,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合理的灌溉可获得较大的增产目标和作物籽粒的品质。这也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最终目标。在低洼易涝地区,土壤因常年积水难排,造成土壤空气缺乏,低温,微生物活动困难,养料不易分解,水、肥、气、热失调,严重妨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在盐碱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使地下水和土壤下层含有的可溶盐上升到地表,由土壤水分蒸发,盐分滞留地表造成土壤的盐碱化,通过深挖排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可以及时排除地表和土壤中的多余积水,切断含有盐碱成分的地下水上升途径,通过水利工程设计引用浇灌水达到洗盐洗碱的目的,保证土壤的良好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从而达到高产稳产。
4、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项目区内水利设施情况
4.1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发展现状
黄河谷地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多年来由于水资源的制约,造成大片宜农土地闲置,现有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受干旱影响,地力低下,产量产值低下。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人均收入低。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补充了大量耕地,改造了不利的农业生态环境。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谷地两岸的浅脑山区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地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且多为浅山旱地,土地贫瘠,种不保收,土地承载力低,许多地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黄河谷地新增耕地11329.15hm2,改善耕地25531.70hm2。项目区现有农村总人口301699人,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为133873人,从而使项目区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地紧张的矛盾,真正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
4.2 灌溉骨干工程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已建与在建的电站有拉西瓦电站、李家峡电站、公伯峡电站和积石峡电站,已具备灌区水源条件,但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仍滞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缺少配套资金,水利骨干工程尚未全面实施,现有的水利设施多为规模小而分散的提灌工程及少量沿黄两岸分布的自流灌溉工程。灌溉渠系纵横交错,无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区域内现有的灌溉渠系多为土渠,配套设施简陋,大多数运行多年,设备老化失修,加之提灌工程运行成本较高(根据调查3、4级提灌,每亩费用中电费高达120~280元),农民群众负担很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的负担没有改观,“望水兴叹”、“望库兴叹”的现象比较普遍,耕地弃耕现象严重。另外,现有的灌溉方式单一,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管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应充分发挥各水电站水库抬高水位和水量充足的优势,配套和完善各片区水利设施。
4.3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水利设施建设概况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来自于职业岗位,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然而,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位教师一班学生”的批发式教学模式使得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团队师徒制教学模式。
一、项目团队师徒制模式内涵界定
(一)项目团队师徒制概念:“项目团队师徒制”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参考职业岗位的团队形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项目团队,轮流承担团队师傅,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对各项目团队师傅进行技能指导,项目团队师傅再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对项目成员进行技能指导,在每一项目团队中学生分别扮演不用的角色,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性的学习项目,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形成、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养成的高职教学模式。
(二)项目团队师徒制模式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学习项目来自于职业岗位,项目团队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团队,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项目,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针对性。
通过教师带项目团队师傅、项目团队师傅再带项目团队成员这种分层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能力与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无缝对接。
(三)项目团队师徒制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从实际职业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学习内容是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来源于企业一线的工作很多都以团队形式完成,在项目团队师徒制教学模式中,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一致。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严谨等。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和素质。项目团队师徒制教学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分工协作地完成学习任务,潜移默化地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次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从“师生互动”转向更多的“生生互动”。在项目团队师徒制教学模式中,相对于每位师傅,学生的人数少,便于深入、透彻的交流,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提高。
二、项目团队师徒制模式实施步骤
(一)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团队师傅。学生按3~6人/组的方式自由组建项目团队,教师根据学习项目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职责,向学生说明团队内分工要求,每组就每一学习任务推选一名项目团队师傅,项目团队师傅可由项目团队成员轮流担任,这样能保证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成为项目团队师傅。同时,每个学习任务由本学习任务的项目团队师傅确定本次任务的分工,每次都尽量不同,这样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二)分析学习任务,示范相关技能。教师召集各项目团队师傅,组建临时项目团队,教师担任临时项目团队的师傅。临时项目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本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要求、成果等,制订计划,分角色完成学习任务,对成果进行评估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相关技能做示范演示。与此同时,非项目团队的学生观摩这一过程。
(三)角色分配,制订计划。项目团队师傅回到各自的项目团队中,组织本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学习任务的内容,参考实际的职业岗位,进行角色分配,角色分配完成后,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任务详细计划的制订。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实际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四)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根据已制定的计划,项目团队成员按角色分配完成共同任务。这一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在师傅的指导下要分工合作,发现问题要及时组内讨论、微调,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则请教教师或其他项目团队。随着学习任务层次的提高,教师指导的成分宜逐渐减少。这样,学生在专业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不仅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而且培养了其责任感。
(五)评估反馈,总结交流。当项目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后,首先团队内不同角色成员进行互评,因为团队内成员一起参与任务的分析,更熟悉本团队的共同任务,可以更好地从不同角度评估项目团队内学生的任务完成的程度,并可更好地提出改进意见。接着,通过团队间的互评,各项目团队可以取长补短。最后通过教师点评,各项目团队能更明确本团队任务的完成情况及须改进的地方。这样通过多个学习任务的反复评估反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项目团队师徒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一致,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较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木工程信息化概述
土木工程指的是与土、水、文化相关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造、维修。主要包括桥梁、公路、水利、建筑、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建设行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木工程产业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成信息化进行探讨。
土木工程信息化指的在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对土木工程建设施工作业进行信息化处理的一种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施工手段、施工技术,具体表现在施工手段信息化、施工技术信息化、施工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
二、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
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要根据特定的流程来逐步推进和展开。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的完成,首先要明确其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土木工程产生的发展。
(二)通过信息公开、远程服务、网络办公,促使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监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建设市场环境。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土木工程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土木工程信息化也促进了我国土木工程企业的跨国发展。
(四)土木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土木工程信息化在带动土木工程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构架
土木工程信息化实施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土木信息技术
土木信息技术是土木工程信息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该技术是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信息接收终技术基础之上的,结合土木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土木工程信息化的目标,为土木工程信息化创建一个信息支持平台。具体如下:
1.土木工程信息网。由公众网、局域网组成。公众网主要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实现土木工程信息的共享。而局域网则是针对具体企业、具体工程项目而言的,包括企业管理系统和工程项目系统。一方面,该信息网能够提供远程信息服务,也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2.土木工程信息接收。信息接收终端主要包括手持式终端、台式终端两种。手持式终端由于移动性较强,且信息服务功能较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工程人员能够通过手持式终端与信息网之间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换,查找到相应的数据信息。
3.土木工程信息传输。信息传输标准制定是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工作。首先,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从土木工程的特点出发,对程序、公式、表格、图形、文字信息实行分类处理,明确规定各类信息的格式和标准。
4.土木工程信息交互和集成系统。该系统是根据网络传输标准来开发的一个平台,主要用于信息整合和传播,土木信息企业能够通过该平台获取各种信息,还能够在该平台上实现信息传输。
(二)土木信息学科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土木工程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交叉性学科。该学科是以土木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社会的各项资源,为学科建设服务,从经济、政治、法制、技术等方面探讨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内涵,为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做好理论准备。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产业
在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中,土木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首先,土木工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改变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流程和方法,提高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其次,土木工程信息化催生了新的技术服务行业,承担起土木工程信息的生产、传输、维护任务,能够促进整个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再次,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对土木信息人才的培养以及法制法规环境的改善都有很大好处。最后,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够促进建筑市场的有序运行,为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如何实现土木工程信息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土木工程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互联网建设来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进步,也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运营经验。土木工程产业的规模较大,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成为入木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正确认识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如何提高施工效率,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是土木工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土木工程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二)加强土木信息技术建设。土木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结合土木信息化的特点,重点培养了一批不仅了解信息技术,也了解土木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现。
(三)认识到土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不仅对土木工程行业有重要的影响,也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从科研、体制、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来促进土木信息化建设。学科建设是实现以上目标最重要的方法,在学科建设中,能够有效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加强体制创新。在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为保证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土木工程企业和土木工程委员会的作用,将政策、研究、学科、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结束语:
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应以土木工程信息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明确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施构架,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的特点,实现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不仅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艳芹.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1).
[2]何泽泉.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战略及实施构架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8):186,185.
[3]白朝阳.探究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