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儒家的政治思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63-01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整个社会秩序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许多困惑,如何帮助职工在转型期解除各种思想困惑、疏导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平衡,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就已经提出心理疏导理论,本文通过探讨儒家思想的心理疏导思想,来揭示儒家学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借鉴及启示。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思想
(一)防范于未然。一是加强自我教育,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在教育中儒家认识到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源于自私,所以他们强调要克制私欲通过“忠恕”来达到心态平和。忠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都有利于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儒家学说提出要通过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引导,使之防范于未然。
(二)问题发生后的积极疏导法。一是要自我反思,自我调适。在道德修养上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省和反思的重要性。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还提出:“君主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弟子大多数都能作到反思内省。二是主张通过说教,以理服人。遇到职工有心理问题,则通常采用辩论和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儒家学说对中国当今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儒学重视人的独立人格价值,强调发挥人的道德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任何人只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从事道德践履,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这与今人强调改造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一致的。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要素最终是要靠人的因素。儒家的人格修养精神,提倡做人要有大的理想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孟把“仁、义、礼、智”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
(二)五伦之常强调群体和谐,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伦之常,是儒家先哲以血缘宗法的社会存在为基础,表达了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他们作为一代大哲和社会良知的代表,在体悟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基本生活原则的提炼和表达。作为今人,不仅应做到“父子有亲”,按法律规定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促进社会尊老爱幼风气的形成。“君臣有义”,当然不再是封建宗法制度躯壳下的主仆关系及义务,而应集中表现为各级干部自觉承担共同的社会义务,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努力营造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良好局面;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讲究与人为善、宽容、谦让、和谐相处;在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坚持群体为重、为先的原则。从而使人变得高尚,使社会人际关系、人与事的关系得到净化。
(三)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和为贵”,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有序的良好的经济、生活秩序,有利于群众关系的调整。孔孟在义利观上重“义”轻“利”,主张以“义”制“利”,“义”实际上具有对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性,也就是用公心约束私心,让私心服从公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强调以己度人,不把不利于自己的情况转嫁于他人。如果发生了利益冲突,各本诚信,以“和为贵”,通过协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适时让步。儒家学说的义利观、 诚与信、“和为贵”等,仍是今天人与人之间,自觉求和、求序、求存的精神实在。
(四)家国本位、以天下为己任,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增强国人凝聚力。爱国,是每个公民和法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儒家学说及诸子百家的优秀文化品质,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了这一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重气节、尚情操的风尚,今天,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外,凡是华人所在的地方,都会有中华民族爱国爱家传统的良好表现。
(五)“民胞物与”、“天人合一”,有利于美化人类家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课题,工业化与追求急功近利的无知和故意, 造成某些时期滥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一切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忧虑。儒家“民胞物与”的法自然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带着友好的感情,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珍视和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保护人类的家园。
三、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强调自我调节能力。儒家思想提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充分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和引导他们个性中的积极方面得以充分发展,消极方面得以抑制和克服。其次应加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儒家学说非常注重个人的自我教育功能。鼓励受教育者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以理服人,防患于未然。儒家学说在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十分注重以理服人,注重心灵的感化。思想政治工作最有力的武器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把道理解释清楚了,把真理阐述明白了,人们的心结也就解开了。儒家思想比较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这也提示我们要加强心理问题的教育,使心理问题在萌芽得到遏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避免单一化,要多样化。儒家思想的心理疏导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就给后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法。如儒家提倡入世,即主张参与俗世的活动,是一种刚健、有为、进取和积极精神,而道家提倡出世,提倡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是一种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消极精神。这两种心理调适途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是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具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一个普遍现象。这也提示我们从事政治思想工作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法,做到因材施教。
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今人因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对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改造,以创造当代新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合理的内核由之继承,儒家学说以其优秀的品性一面,对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规范性,以及因这一规范性而默化形成的意识、心理,将作为今人的优秀品性。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借鉴儒家思想的同时,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入当代的思想政治实践,从而在实践中闪烁出时代的光辉。
参考文献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是儒家思想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论语》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仁的思想内容包括了十个方面:
(1)礼,礼是实行“仁”的目的。(2)孝悌,孝悌是实行“仁”的基础。(3)义,义是实行“仁”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见利思义”《宪问》。(4)忠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5)知勇,知勇是实行“仁”的首要条件。孔子把知、仁、勇联系,作为必就行的三要素。(6)恭宽信敏惠,这是实行“仁”的必要条件。(7)俭、好学,这是实行“仁”的要求。(8)中庸(道),这是实行“仁”的标准和境界。(9)温(温和)、良(善良)、恭(敬)、俭(节俭)、让(谦让),这指的是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德行。(10)刚(刚强、果断)、毅(坚毅)、木(质朴)、纳(言语不轻易出口)、直(质直,直道而行),子曰:“刚、毅、木、纳近仁。”
二、仁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六艺、四教、四书五经等。其中,四教指文、行、忠、信,这是有关政治道德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为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而设;《诗》、《书》、《礼》、《易》、《春秋》)是为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而开设,并长期沿用,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至此“四书五经”一直是儒家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乐观点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孔子尤为欣赏颜回“身居陋巷,乐在其中”的豁达乐观,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向上心态;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一个人担当重任、成就事业的必经历程。儒家文化中这种重视苦难经历的思想及其倡导的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直面挫折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的积极向上心态;有利于克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高校的道德教育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儒家道德教育以“孝”为根本,“百善孝为先”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都是家庭美德教育的正面素材。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继承并发展儒家文化推崇的诚实守信、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论语?子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有恒心,立长志;“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强调省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强调学思并重、诚实守信。此外,教学相长、身体力行等思想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97-01
一、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许多大学生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大学生读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解决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源。研究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加强及确立儒家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读者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思想思想成为大学生读者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儒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心的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儒家思想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对增强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儒家思想在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以儒家思想经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用儒家思想经典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儒家思想思想的精华滋润大学生读者的灵魂,运用儒家思想经典解决对应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修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基于大学生读者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状态,儒家思想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用儒家思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学生读者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思想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思想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以儒家思想价值观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儒家思想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读者“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完善理想人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三)以儒家思想升华大学生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大学生读者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家思想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四)以儒家思想之智慧点化大学生人生的困惑
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思想强调“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
三、结语
原因是思想政治课没有真正的实现本身的真正价值。如何有效地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
1.教师要应有综合素质
学生说语文课好表示语文老师好,学生说我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表示思想政治课老师不合格。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政治教师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品质高,人格魅力,综合知识丰富。思想品质素质表现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体现在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用理论武装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质特别强的科目,所以政治课老师的知识必须丰富。政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质有:学科知识,马列主义知识,相关科目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国家各种政策知识,哲学知识,经济知识,国内外的重要信息知识……政治教师的知识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
2.教师要应有有效地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之一课堂教学能力指的是你上课期间教的东西能让学生接受吸收多少的能力。教师有天大的本事如没有有效的教学能力那就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能力具体的指:备课能力,设计能力,测试能力,讲课能力,布置作业能力,批改作业能力,组织讨论能力,引导能力,忍耐能力,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
3.教师要应有优秀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人都知道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学很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好公民。学校培养的学生有天大的本事,如没有健康的心里素质,这样的人才可能对祖国,对人们带来灾难。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健康的心态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态度端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人际关系不正常,观念偏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消极现象。教师的健康心态指: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社会具体地说:有奉献精神、有良好道德品质、诚实守信、有爱心,开朗乐观、重视良好人际关系,有责任心、待人处事公平,有良好的适应性、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自信心、自我评价客观正确、冷静理智、坚毅有恒心、情绪稳定有耐心,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风趣幽默、兴趣爱好广泛,积极进取、敬业爱岗、工作认真踏实、文化素质良好。
4.教师要应有形势教育能力
世界在变,祖国在变,城村在变,时代在变。思想政治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国内外的重要信息传达学生,让他们知道形势。所以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有与时同进的精神。教师看电视,看报,上网等各种手段收集各种敏感的,学生关心的形势信息要收集,要认真学习,要做分析,要有正确的总结。教师有责任传达形势知识,学生有权利知道形势知识。
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形势教育包括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两个方面。通过进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并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看清主流与支流,保持正确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认识和了解我们国家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5.教师应有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6-0046-06
一、儒家“忠恕”思想概述
忠恕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论语》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被孔子奉为“一贯之道”,并为后世儒家所极力推崇。《礼记》载孔子之言曰“忠恕违道不远”(《礼记·中庸》),也可见忠恕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孔子及其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其核心和基本原则是“仁”,而忠恕正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体现。忠恕既是“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和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
在儒家思想中,“忠恕”既可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也可以分而言之。有学者将“忠”理解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恕”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忠恕的思想内涵。“忠”所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恭谨诚信的态度和精神,它要求积极成就自我,以“兼济天下”为责;“恕”所体现的是一种同情心,是一种宽容善良的态度和精神,它要求积极成就他人,以“独善其身”为任。因此可以说,“忠恕”反映和体现着儒家的道德追求和治世理想。“‘忠恕’思想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孔子文化理想、治世精神的表达,也是儒学文化一贯提倡的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匡救时弊等精神的体现。”
就“忠”而言,在儒家看来,“忠”是“尽己”“为人”的由内向外的道德情操和高尚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所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孔子多次讲到忠,他强调要“与人忠”(《论语·子路》);对人要“忠告”(《论语·颜渊》)、“忠诲”(《论语·宪问》);对工作要“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等等。孟子说“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忠经》中说:“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证应章》)这里所说的忠,都包含着一心一意、诚恳老实、敦厚善良、真心实意的意思。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忠”主要是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忠诚信实,敦厚老实,而不能弄虚作假,虚情假意。
儒家所说的“忠”,其内容也包括对国家、社会的忠心。《论语》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这里所说的“忠”,主要即是指文子对国家的忠心。《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忠经》中说:“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天地神明章》)在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是“忠”的主要含义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忠”反映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则具体化为“忠君”。孔子倡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但是孔子及其早期儒家并不赞成臣对君的盲从。孔子认为,忠君要敢于表明自己的政见,纠正、阻止君的错误。《论语》载;“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忠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和盲从,而是要加以勉励和劝导;臣下对于君主,不能阳奉阴违,隐瞒欺骗,而是要尽劝谏的义务,如果君主不接受,就要当面犯颜直谏,也就是要做到“忠谏”。“忠谏”的原则是“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也就是要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而不盲从于君。进谏要出于公心,以实相告,据理力争,不避重诛,不能有丝毫的虚假隐讳和私心杂念。进谏的意见即使和君主的意见不同,甚至违逆君主的意志,但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社稷和民族的利益,也应当挺身而出,直言不讳,这也是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他甚至认为,如果君主有大的过错,破坏仁爱和道义,这样的人也就是“独夫”(《孟子·梁惠王下》),而对于这样的人即使诛杀之,也不算是以臣弑君,而不过是除掉了一个像纣一样的暴君。显然,后世儒家强调的“君为臣纲”,“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君有对臣民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等,与孔孟及其早期儒家所倡导的“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如谭嗣同所说:“古之所谓忠,以实之谓忠也。下之事上当以实,上之待下乃不当以实乎?则忠者共辞也,交尽之道也,岂有专责之臣下乎?……古之所谓忠,中心之谓忠也。抚我则后,虐我则雠,应物平施,心无偏袒,可谓中矣,亦可谓忠矣。”(《仁学·卷下》)在孔子、孟子那里,“忠”并不像后世所理解的那样,专指臣民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不是“愚忠”,而是有着极为丰富广泛的含义的。
关于“恕”,孔子曾明确地解释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人们可以终身奉行的信条大概就是“恕”道了,即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孑L子的弟子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论语》载:“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他们的所“恶”贯穿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也正是恕的道德要求的体现。可以看出,儒家的恕道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情感互动和心理换位的思维模式。对于为政者来说,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和考虑。
按照“恕”的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不能只关注自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应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也应想到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也应考虑和照顾到他人需要。可以说“恕”的要求本身内含着一种尊重与关心他人的人道精神以及人格平等的价值理念。
“恕”不仅有推己及人的含义,也包含着宽恕、容人的意思。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他还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要严格地要求、督责自己,而对他人则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理解、体谅和宽容他人的不妥或不周之处。“责己严。责人宽,这是孔子求诸己而不求诸人的基本态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孔子为求得人际关系和谐而提出的一项原则。”“‘恕’要求我们……承认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承认事物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强求一致、整齐划一,它内含的是一种包容意识和宽恕的情怀。世界上有许多既定的事物,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改变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包容的态度去认可它们,接纳它们。当然这并不是委曲求全之举,而是宽广胸怀的体现,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境界。”“恕”不仅体现着情感上对他人的包容、体谅和关怀,也包含着物质上的帮助和扶持,也即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去关爱和帮助他人,这样既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消除彼此的误解或隔阂,化解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有助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化他人,达到共同向善的目的。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来说,“忠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愿望和要求,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宽容大度、友好相处的精神和品格。
在儒家的道德理论中,“忠”与“恕”既各有其含义,其具体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贯通、紧密联系,因此,二者有时会单独使用,有时会合称“忠恕”,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在“忠恕”一词中,“忠”侧重于所蕴含的“中”之意蕴,强调“中心”、“敬”、“诚”之意。至此可以推断,“忠”是用来说明、界定“恕”的,意为“忠(尽、诚)心地推己及人”或“恭敬地推己及人”,即不论对什么人,都要满怀敬意,不偏不倚,始终将心放于正中的地位,以一颗中庸之心,推己及人。“‘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从消极的方而来说,自己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忠’与‘恕’,儒家希望道德主体能够从‘亲亲’的狭隘之爱中推扩出去,打通‘己’与‘人’的不平等的隔阂,从而建立人与己、主体与他人一体的和谐伦理秩序。”因此,“忠”与“恕”既各有其内涵,又相百联系、相互贯通。朱熹说:“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则其无忠可知。”(《朱子语类》卷四十五)他还说:“‘恕字须兼忠字说。’此说方是尽。忠是尽己也,尽己而后为恕。……今人只为不理会忠,而徒为恕,其弊只是姑息。”(《朱子语类》卷四十二)二程认为,就忠、恕二者的关系来说,“忠为体,恕为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二字,自见相为用处。”(《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陈淳也说:“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之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盖存诸中者即忠,发出外来便是恕。应事接物处不恕,则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实。故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北溪字义·忠恕》)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忠恕是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诚恳信实,敦厚善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具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内心自觉和道德情怀。
二、儒家忠恕思想的政治伦理启示
儒家的忠恕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对于人们诚实不欺、忠厚善良的道德传统的形成,对于人们的爱国心理和献身精神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华民族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忠恕”所包含的丰富的伦理精神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忠恕是为政者应当具备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经·天地神明章》)“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在儒家看来,忠恕是最高的社会道德原则,不论对社会而言,还是就个人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就社会来说,“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二程集·程氏外书》卷二)。王夫之说:“尽己之理而忠,则以贯天下之理;推己之情而恕,则以贯天下之情。推其所尽之己而忠恕,则天下之情理无不贯也。斯‘一以贯之’矣。”(《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卫灵公篇》)《忠经》别谈到了“忠”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忠经·尽忠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忠经·天地神明章》);“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日忠而成也。”(《忠经-辨忠章》)在儒家看来,只有人人践行“忠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才会实现,或者说,忠恕不仅是一项治世原则和道德要求,也是君子圣贤甚至普通人都应该追求和具备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素质,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忠恕首先是一种人格理想和思想境界。
就个人来说,忠恕是“修身之要”。康有为说:“推至天地位,万物育,其本亦不过尽己心而为忠,推己心而为恕耳。若不忠,则为忍人之心;若不恕,则不推不忍人之政,可以天地闭,万物灭。故忠恕虽约,而大道已尽,更无余法……自入德言之,则视忠恕为违道不远之方;自至人视之,则忠恕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理。故忠恕之道,实一本万殊,兼下学上达者也。”(《论语注·里仁第四》)尤其对于为政者来说,能否奉行忠恕之道,对于社会及其大众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天下之务,奠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盖天下之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朱熹:《论去邪疏》)“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忠经·尽忠章》)“就有位者而言,则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广。”(陈淳:《北溪字义-忠恕》)可见,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忠恕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为政者首先应当达到和具备的。
(二)忠恕是为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成全他人。后世儒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对于为政者来说,忠恕不仅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思想范畴,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正如钱逊先生所说:“忠恕是直接的行为要求,是为仁之方。由践行忠恕之道,可体认培养爱敬之心;由爱敬之心,进而识仁礼之义和一本万殊之道。这样,从忠恕之道开始,深化开展,即可逐步把握孔子之道。所以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对于为政者来说,首先要做到忠诚老实、诚恳信实。孔子主张“与人忠”,孔子的学生曾子也经常用“为人谋而不忠乎”来反省自己。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要真诚、忠实,要心胸坦荡,襟怀坦白,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而不弄虚作假,口是心非。一个人,只要无自私自利之心,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光明磊落;反之,如果事事从一己的私利出发,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目的,就必然会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可能做到心胸坦荡。其次要做到忠于职守、勤恳努力。孔子提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就是说,身居岗位不要懒散懈怠,执行任务要有忠心。对于为政者来说,忠于职守、敬岗爱业,工作中勤恳努力、尽职尽责,也是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敬业精神,甚至,就不可能干好工作,甚至会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按照忠恕的要求。作为为政者还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具有包容精神,不能对人求全责备。“儒家凡言忠恕,都强调对‘己’的限制和要求,以‘己’的自觉道德义务为观念、行为的起点。”、荀子用“度己以绳,接人用抴”作比喻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而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和豁达大度的包容精神,他强调作为君子或者为政者要以宽容和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人,要尊重和包容他人,做到自己有贤能而又能够宽容能力差的人;自己有才智而又能够宽容愚钝笨拙的人;自己有广博的学识而又能够宽容见识浅薄的人;自己为人纯粹而又能够宽容驳杂的人。朱熹也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做到善,然后才能要求他人向善;只有自己无恶,然后才可以纠正他人的恶。这便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即使为政者的政策和法令投其所好,百姓也不会遵从。所以,为政者应当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儒家还主张“以直报怨”(《论语·宪问》),“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要求即使对待怨恨也要从原则出发,而不因他人对自己的怨恨而转移,不因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公平正直的立场。甚至在受到他人误解时也应当采取宽容、克制和理解的态度。这样,为政者才会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
(三)忠恕是为政者“修齐治平”的基础和保证
重视道德修养的工夫,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独善其身,单纯追求心性的完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修养进而能够“兼济天下”,由“内圣”而“外王”,即亲身参与“外王”的事功致用,由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展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领域。“从宏观上看,儒家的忠恕思想就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忠’可视作‘修身’的工夫,而‘恕’可落实为‘齐治平’的实践。同样,‘内圣外王’之道也着力于将‘修身’之所得向外推展,使之落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中。这与忠恕思想的根本宗旨相通。”《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看来,上白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都要以修身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而修身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来实现的。“格物”和“致知”所要求的,也就是人们在修身时应当积极努力地去了解、研究事物,力求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这也是进一步做到“诚意”和“正心”的基础和前提。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在儒家看来,诚意是修身的关键。而一旦做到诚意,自然即会正心。正心即纠正偏邪之心,以诚实之心对待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诚意和正心与忠恕的要求是一致的。
修身的基础和前提是格物、致知,进而做到诚意、正心,这基本上属于“忠”的范畴;而由修身进一步推展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恕”道的表现。“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推之者近,施之者广,必与人同其欲而不拂乎人之性,兹其所以为恕。”(《朱子大全·答周舜弼第十》)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每个家庭都和睦安宁,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为政者来说,不能治家,何以治国。所以,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治国是齐家的进一步延伸,以此作为基础和前提,才能进而做到平天下。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修身为基础和前提的。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关注人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治理,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德政,孟子提倡仁政,均认为君主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治理效果的好坏。这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为政者来说,只有努力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步骤,达到修身的目的,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遵循忠恕之道,才可能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一、为了活动而活动,将活动目标置于次要位置,造成本末倒置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活动而活动,只片面地强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却忽略了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否实现。
例如,在某些课堂上,有学生小品表演,进行小品表演活动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课堂上也热热闹闹,但表演结束了,学生们谈论最多的是谁的表演逼真、谁最搞笑、谁不会表演等,很少去引导学生反思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政治课变成了文艺课。
二、参与活动的学生少,覆盖面不广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然这需要学生广泛地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加入进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很多课堂上,由于少数同学比较活跃,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代替了大多数人的发言权,回答问题是他们,表演小品是他们,辩论赛还是他们。这样实际上没有达到让学生充分参与的目的,造成每次课堂活动成了少数人的个人表演。而大多数同学成了配角,活动的效果大大削弱。
三、活动的内容不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
1 抓好职工政治教育,统一思想,提高员工思想政治
工作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员工,且员工是最活跃的因素。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里的具体贯彻落实,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抓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快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1 完善制度,加强政治学习
建立健全制度是推动工作开展、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证。多年来,为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公司党委严格按照《党委工作规则》的要求,制定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制度等一系列学习教育制度,并根据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制定年度、月份职工政治学习内容,在每月的政会上会进行部置,年终党建检查时做为一项考核内容进行验收,从而确保了公司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都能规范有序地开展。
1.2 形式多样,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公司党委在理论学习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坚持分类教育,各有侧重。如对班子成员的中心组学习,注重在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上下功夫;在武装头脑、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工作难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对机关员工则注重时事教育、国情、司情教育、业务教育及协作精神教育。而对一线员工则着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教育,努力使一线员工成为岗位能手,真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2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在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公司政工队伍致力于树立和增强四种意识。第一是责任意识。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如何,决定着职工思想稳定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用自己的行为主动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发展规划、改革举措等。第二是亲情意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与工作对象建立一种近似亲情的感情纽带,与职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职工的利益要求,从细微处着手,选准情感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以促进工作对象自觉主动地产生迎合认可。第三是竞争意识。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面对各种竞争,我们积极引导职工参与竞争,化竞争压力为动力,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形成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第四是超前意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姓“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前瞻”与“预见”为手段,善于观察和捕捉工作对像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排解工作。特别是对职工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决不拖延,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做好解释工作,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延展性和准确性。
3 着力解放思想的宣传教育,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
更新和转变
企业职工的思想转化仅凭理论的说教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有效的手段,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在企业转型初期,部分职工在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思想:一是消极思想。一些职工认为企业改制了,所有决定都由股东、董事会说了算,因而在思想上存在失落。还有部份职工对市政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持悲观的心理状态。二是逆反思想。在企业改制后一些职工进入企业中心待岗,岗位没了,收入低了,这些人员极易产生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并在同一群体中产生涟漪效应。这种思想和心态的失衡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企业局部的动荡和不稳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效应。针对这些问题,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对策,公司党委和各支部做了大量的政策解释工作,为企业的安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利用生产会议、政工例会、职代会、宣传栏、企业市政报、专题讲座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宣传,用正确宣传与舆论导向,从不同角度去撞击职工的心灵,帮助他们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消除不良的思想状况,在思想上重塑自我,使职工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知难而进,转到与企业同存共荣,为企业所想,助企业解困。同时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挖掘身边好人好事,用正面影响职工的行为态度,把职工的世界观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内建设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有企业必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公司党委通过各种载体致力于培养具有市政特色、爱岗、敬业、敢拼、能拼的企业文化。一是通过企业文化理念、视觉识别和组织生活的宣贯工作,进一步推广企业形象视觉系统在企业各项工作特别是工程施工中的规范应用,树立企业形象,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充分发挥项目部临时党支部的作用,通过临时党支部抓创建文明工地的工作,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项目管理中,提升项目部管理档次。三是牢牢把握宣传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职能,不断创新宣传工作模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公司广大职工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到抓好生产经营,促进公司稳中有进,持续发展上来,用文化力量凝聚员工,爱岗敬业自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5 以人为本,注重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和
谐的工作环境,致力于职工队伍和企业的安定稳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在化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国家的顺利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刻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问题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理想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有了理想人们才有行动的动力,也只有理想才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即使前途曲折,为了实现理想代价再大也会在所不惜。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天天不知为何而活,生活单调没有缤纷和色彩。大学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大学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至关重要,大学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应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有所创新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正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一重要指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说服力、号召力、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的指导地位问题、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问题。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内容的创新,上课内容应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既要有的理论成果,又要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的特色,积极推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内容。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获取各种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59-01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种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共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机性与统一性。有机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统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影响时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1.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性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来看,人们是通过社会化来使自身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来源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社会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范围来看,它也是指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及影响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个高中生都有其特定的实践范围,在不同的实践范围中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根据高中生一般的实践范围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以及传媒环境四个部分。
2.1 家庭环境及其影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对高中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虽然现在的高中生相对比较独立,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但是其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的长期影响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性格、品行和对社会、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成为家里重点关注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早已走出孤立生产单位的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密切相关,社会要求家庭抚养教育子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预期不断加强。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职能大大加强,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相应加强。
2.2 学校环境及其影响:在我国,高中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因此,高中办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办学指标、建筑、道路、实验仪器与设备、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指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管理艺术、师德建设等等。硬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相对而言,高中的软环境对高中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是高中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观点、立场去讲解,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而言,学科教学内容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起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艺术的运用过程中,能不断地使学生激思、励志、娱目和动情,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校园活动的影响。高中不仅具有教书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高中生个人能力及社会实践的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相关校园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就完全可以用积极教育因素占领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阵地,使高中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再次是教师榜样的影响。高中生尊重科学,渴求知识,必然尊重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在高中生心目中,教师既是他们业务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导师,也是指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进步的长者。所以,教师自身人格对高中生心灵的影响,是再好的教科书、道德格言和奖惩条例都替代不了的。最后是校园风气的影响。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三至四年,必然要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校园风气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它普遍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部门,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产生感染与熏陶作用。
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要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以及内涵,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包括普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殊之处是将企业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依据这两个因素,才能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
2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体现的特点
2.1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在现代企业中建设中,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仅仅注重经济的收益,对企业的思想政治漠不关心。员工在具体的工作忽略思想政治的因素,使工作的进程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员工没有正确的工作信念,出现严重的信念危机。现代企业的员工对自己的地位评价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自己只是为老板打工的,受制于他人,企业的未来发展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拿到自己的工钱而已,自己没有融入到企业中。企业员工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地位的底下,虽然大部分企业设有员工代表,但是在权益的行驶上没有代表员工的利益与需求。最终导致员工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不能使员工全身心的进行工作。
2.2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
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自立、自强的竞争意识。竞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和企业集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员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利益主体,企业内部矛盾的多样化导致了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加大。
2.3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国家一直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忽略或者抛弃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许多私营企业完全放弃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开展,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联系,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形式,由部门经理或者人事部经理兼任。企业的发展以获得最大化利润为目的,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企业中可以从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骤增。
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3.1用十精神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是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结合的结果。思想政治工作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否顺利的进行。所以,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认真落实十精神,并将其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才能便于企业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2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更新观念
员工的价值取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员工不断变化的需求。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必须摒弃以前的传统思想和办事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灵活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实事求是的意识才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落实的关键。实事求是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杜绝专制和单方面的灌输,一切工作要具体体现出效果。
3.3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批出色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可以熟练和热心的去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政工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企业在面对全新的思想政治问题时能否轻松解决。因此,企业的政工人员培训体系必须形式多样,可以多渠道进行灵活培训,这样才能让政工人员不断提高自己。只有政工人员的观念更新和改进,才能真正转变企业中其他员工的工作作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员工的政治意识。
3.4以理服人 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