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的同行们,我并不是炫耀成绩,我只想透过这些谈一下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以和同行商榷。
我觉得,语文教学以下这两点需要关注。
首先,师生关系。和同学们处理好关系对语文教学很重要哦。记得有一次我在班内上课,可能是课上和同学们的互动太投入了,下课拿着书就走了,并没太在意。当我在办公室找钥匙时,钥匙没了,“欸,奇怪了,我的钥匙呢?”,我就去班里面,我一进班,同学们“哄”的笑了,我一看,一个捣蛋学生正拿着我的钥匙玩呢,我也没在意,把手一伸,他把钥匙给了我,我没吭声就走了。第二天上课,我提问,谁能把昨天我布置让背诵的古文背下来,没想到,昨天拿我钥匙的同学竟然举起了手,让他背诵,嘿,他竟然完整的背下来了,我很惊奇。有时,我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如果我去找钥匙的时候,批评他一顿,那效果会怎么样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要顺着同学们,而是要宽严相济。
其次,教学方法。对语文老师来说,掌握好的教学方法也同样重要哦。
源头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学生来说,要想学习好,肚子里得有货,肚子里没货,是表现不出来你的学识的。怎样让同学们肚里有货呢?这首先是把课本知识学好。在课堂里,一定要把书本内的知识学精吃透,对课本里的课文,一定要让同学们多读,吃透课文里的意思。记得有一次开语文组研讨会,有的老师说,为了赶课,课堂里就不让同学们读课文了,我说,不读课文怎么赶课呢?课文都没读过,赶课有什么用呢?课文里面的东西弄不懂,吃不透,同学们就既不会得到知识,也不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其次,要给同学们以指导,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量。莫言老师说,“我小时候,读遍了我们周围几个村子的书”。可见,一定的阅读量,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是有帮助的。阅读量上去了,他反过来有助于理解课内文章,他们是互为效应的。
挖渠流水。积累知识是很重要的,肚里得有货,可是,肚里有货还得让它流出来,让同学们学会表达。,对中学生来讲,具体来说,就是把你掌握的东西写到你的卷面上,形成文字,这就需要掌握技巧。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学校语文教学中,优秀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发扬,文化借助于语文教学得以延续发展,语文教学借助文化得以丰厚多彩。语文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播。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传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l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播是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兼以传播其他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对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初识、理解、互动、共享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文化积极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却是深远持久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要注重选择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内容上看,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任何一种文化成果都是汗牛充栋的,都足以使人沉迷其中而难以穷尽。从呈现方式上看,文化千姿百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争辉,古今文化映照,或一枝独秀,或兼容并包,诸色杂陈,斑驳陆离。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展开的时空毕竟有限,浩如烟海的文化内容就必须以综合的方式反映在语文教育中,否则,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文化传播就几乎没有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文化要经过教育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选择,选择的过程中要避免大而求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用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涵养自己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少一些风花雪月,多一点金戈铁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真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学进步的成果,学会欣赏、鉴别,做到兼容并蓄、海乃百川。
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要注重使用语言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说它“基础性”,不仅是指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是一个人立身、为人之根本,更是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这些都强调了语文对“基础”这个词语的依赖。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
要给学生渗透、传达“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的全新观念。高中阶段是距离高考最近的阶段,入学之初就要在学生心中确立语文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稳固地位,告诉学生高考对语文的硬性要求,无论文科理科,语文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往往成了高考中决定学生命运的“命脉”。也应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需要依靠语文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走遍天下”,这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须条件。当然,枯燥的说教会使学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不妨借助古今文人佳话,中外名家故事等正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也可以用生活中经典的错字笑话,用词不当的启示等反面的例子来鞭策学生,更要借助于语言本身的魅力,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因为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民主,课题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我们现在倡导的新理念语文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能使高中生的本性、尊严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1]。
(1)注重情感沟通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理解学生主体的不同需要,了解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差异,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客体的价值,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重视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一教学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培养,能够让他们开始主动了解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3)认清学生需要
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表露出来的,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动机,以相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健康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是陶冶高尚情操、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学生分层施教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对有差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训练、不同的评价等方式,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1)分解教学目标,分层实施分类落实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目标分层递进的方法,能够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能够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究”,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技能层次、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基础层次目标,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等成绩的学生需完成技能层次目标,即文本关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创造层次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次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2)构建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学生主体。它是一种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其获得信息的主渠道都是课堂。如何加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语文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取得关键在于教学容量适宜、难易适度。总体说,就是合乎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教学产生认同感,节节有所得,课课有提高。
(3)变化教学形式,进行多取向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起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既达成目标,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4)遵循教学规律,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
学生的能力形成是有个过程的。认知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综合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不同层面。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要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这也就是我们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教学的机制。教学中我就是遵循这一规律,有梯度地开展教学的,同时兼顾各层次学生的状况。
四、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科特点,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框框,把教学重点放到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素质上,在教学中,积极沟通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将实际运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语文教学适用于社会交际需要,适应学生将来的发展需要。
一、语文教学的认识
1.必要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终究是就业教学,职业教育是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的,并始终与个人的生计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的转换,大量社会劳动者下岗,因而劳动力供远远大于需求,这使学生的就业困难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职业学校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很多人不可能直接就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谋职过程,自身谋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谋职的快慢和谋职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与社会交往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中等生具有让社会认可的语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会给谋职及将来从事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帮助。
2.迫切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学习的弱势群体,那么,他们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授他们,采用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那么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可能性。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高考,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改革语文教学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教师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中职生具备被社会认可的语文能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面前,使语文应用能力成为谋职的本领,这样就会大大扩大中职生的生存空间。
二、语文教学的构想
1.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增强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谋到职位或谋职的好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口语交际训练将会给予他们直接的帮助。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容乐观的,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对他们加强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序列化地、由简单到复杂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就课堂而言,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复述、答询、问题辩论等;就内容而言,大至社会重大事件,小到生活衣食住行;就形式而言,教师可以个别和集体相结合。在训练的基础上到学生毕业前对他们特别进行自我介绍、求职应聘等训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能真正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求职的成功,这样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学以致用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校本教材建设。在使用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年级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删减一些课文,补充一些与本校专业有关的课文进行教学很有必要。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补充普通高中的教材《庖丁解牛》,对庖丁遵循牛的自然规律进刀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高超技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疑是表率,有很强的吸引力。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应用文单元的学习补充一些如《吸尘器说明书》等有利于熟悉业务知识的说明书。如果能多选一些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用性强的教材,则既加强了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巩固了专业思想,又增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4-01
差异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班级统一授课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广,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教学,满足学生个别需求,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现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差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差异教学仅局限于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性学习等形式。很多教师在授课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差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阻碍到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差异教学理论基础薄弱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的基础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上,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较少,所以很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要领,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可是效果并不好。
2、对学生差异性了解不全面
想要得到差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这要求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谈话,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设置并不合理,有的班级人数多达60-70人不等。教师也无法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分类,最后只能依靠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并不了解,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学生由于一次成绩不好而被忽视。
3、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忽视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过分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上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仅学习氛围枯燥、乏味,教学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差异教学的思考
1、加强教师差异教学理论学习
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2、强化差异教学的实施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
3、及时进行差异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性教学对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发挥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从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出发,不断促进教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服务,
1.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2.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整合到一起的教学技术。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传统媒体逐步淡出语文课堂,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完全不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语文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其自身优势所在,但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都认为屏幕阅读与纸上阅读相比,屏幕阅读更吸引人,学生更愿意选择屏幕阅读。但是,他们认为纸上阅读更方便、阅读质量更高。教师如果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部由课件展示,幻灯片一闪即过,则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遗忘。学生也没有空闲时间记笔记,结果课后复习时,找不到复习的重难点及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让学生及时记录重点和难点,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便于学生整理知识和课后复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小学作文儿童化,作文题材必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才能表现出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儿童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简单个体,积累作文经验,受教师指导和评价影响深刻,让他们远离成人话语习惯和品味,使用和儿童生活题材相和谐的语言形式是当下儿童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师不能忽略儿童现有年龄和身心特点,滥用成人眼光审视儿童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4.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自己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激发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5.识字教学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七岁这个年龄和形式教育的真正开始是十分配合的。这个时期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在心理生活的任何一个复杂的领域内,无论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或个人活动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这些新的组织形式保证了的一阶段所勾画出来的结构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已经获得比较稳定的平衡并且为未来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新构造。”小学生对事物的知觉主要是以整体轮廓为主,对细节的辨别能力较差。其思维从最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尤其是在他们到了四年级之后,这种认知特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抽象性和具体性将进入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渐渐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思考事物。小学生认知在行为的发展和社会化上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又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协调。在社会化上,他们至少都同意在做游戏时所必须遵守的某些规则,并且都能保持游戏平等的地位,继而约束自己的行动。因此,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从社会与理智的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了,而且已经能够发挥对自己行为的协调作用。明确了小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教师就能正确对待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容易抓住那些笔画简单且看起来比较工整的汉字。对于那些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汉字则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增加运用视觉的机会,视觉的敏感度在逐渐提高,特别是感受差别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听觉也在逐渐发展,可以渐渐听明白生母、韵母的细微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由最开始的笼统认识到后来的精细认识,开始能够分辨一些细微差别。教师始终都要努力教育孩子尽量运用各种感官接触世界,尤其是对汉字进行认知。这样,孩子的记忆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当记忆数量开始增加时,他们会自动地选择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并时常检查记忆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在记忆的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将成为孩子们的主要识记方法,而原来的机械式识记比例在逐渐减小。而且,跟意义识记相对应的抽象识记开始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对比中逐渐占上风。
只有正确理解了对话的本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对话教学。对话不是简单的日常语文交际,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不限于一问一答,而是广义上的交谈行为,包括所有使用语言的互动行为。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中,都可以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己都存在对话。
过去,语文活动终归认为的听说读写,实际上都是对话的行为表现。听、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而写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之中,写者心中都有一个臆想的听者,所以我们有的老师在写的训练,尤其是作文训练中强调学生既要有自我意识,又要有听者(读者)意识,这是做得很好的。读,本质是一种倾听,读者面对文章,就像面对作者本人,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是与文章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对话,是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整体过程。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诸如演讲、辩论,热爱家乡、参加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同生活、同社会、同文化等的思想感情交流,在交流中学习、积累、积淀、感悟、提升,只不过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极强的对话。
二、认识语文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
面对学生,教师担当的角色就是道德布施、知识传授、疑惑解答等,完全忽略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学就演变成了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甚至是强行灌输、绝对驯化的模式,对话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重视的只是一些语言现象,顶多是一些语言规律的掌握,重视的只是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技能技巧性训练。面对如此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望而生畏,懂了知识与技巧,却缺了过程与方法,更没了体验、感悟和创新,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使语文没有了真正的语文生活。
只有对话型的语文教学,才使得语文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才从根本上发掘出了语文的生活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得到动机、倾向、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满足培养人的需要,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话教学的全新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重学生的接受,而偏重学生的感悟。学生首先是一个读者、听者、说者、写者,即听说读写的主题,他正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不断获得而成长起来的,教学对话只是为学生的获得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最具可能性的契机而已。背着、抱着过河的学生永远是自己过不了河的,对学步的孩子,教师只能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去摸爬,最多在旁扶上一把。试想,一首好诗,学生只会读、背、写就成了学生学到手的好诗了?没有学生想象联想的发挥,没有学生带入自己生活情感经验的体验,诗歌的意境、辞采又怎样出得来,对诗人的感情又怎样领悟得透?
2.对话教学不偏重训练,而偏重实践。训练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不是机器人,只有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大量枯燥机械的语言知识练习与诸如演讲、辩论、专栏创作、自然写生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哪一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3.对话教学不偏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而偏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很好。真情涌动、想要表达、或怀旧、或写今、或展望,总之一定要倾诉记录,这就是动机、意向、态度。情真意切,则文从字顺,它远比死教写作的技能技巧的效果来得快来得好。因为真实的情感萌动,就是最好最大的创作源泉。而现实的教学中确有只重形式甚至细化到是否入格入套的片面的教学模式。
4.对话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不仅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更是学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形成意志、感受快乐的一个流程。获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对社会、家庭、自身负责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而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新课标实行以后,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开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固有原因,导致实施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体现在语文上就是对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原因及后果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说明教育如果缺失了人文性,后果严峻。语文教育名家钱梦龙在他的教学中就一直体现这样的观点: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增长知识,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缺失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家庭需要的、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人文性”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现高考制度的适当改革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二)提高语文的传统地位,精选语文中的精彩华章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学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