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1)

各路资本为何在经营主业的同时热衷跨界农业?虽然这背后不排除有“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的无奈,但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看,更多的应当是受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持续看好,让他们不愿错过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而且,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当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的进入是大势所趋。

篇(2)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实施新农村繁荣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蒙阴县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38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个,种养大户4684个。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小区328个,面积30800hm2,注册农产品品牌51个;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4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历史欠账多,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改造缓慢、维护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问题。对一些水毁工程,因为资金短缺修复进度缓慢。另外,由于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盐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据了解,当前蒙阴县农民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村两委等提高组织化水平,处于“低、小、散、弱”的状态,农民群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给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前几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一哄而上,虽然在水利、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了1650多个合作社,但有数量无质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高

近年来,蒙阴县虽然大力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但是统一技术、统一农药、统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果品质量差距很大,高档果、精品果少,中低档果品多。在销售环节上,有些果农存在比较严重的投机思想,果品分级不严,把低档果品掺到高档果品中卖钱,更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直接影响了蒙阴果品的的质量和档次。

3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一园一社三对接”的工作思路,发挥蒙阴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做好结合文章,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大力发展农业精品示范园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管理培育,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做到科技、项目、效益向园区聚集,发展精品农业,创建精品园区。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园。二是畜牧养殖示范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以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为重点,培植像玉皇山养鸡、鲁南种猪、德胜兔业等一批典型示范养殖场,建立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养殖示范园。三是黄烟精品示范园。积极探索农场化的生态黄烟种植模式,发展标准化黄烟生产基地2000hm2,抓出1个667hm2、3个333hm2以上的黄烟精品示范园区。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园。以蒙阴街道、垛庄、高都、联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为重点,发展6个533hm2以上无公害花生示范园、3个67hm2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4个333hm2以上的标准化板栗示范园。

3.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择优培育,发挥其带动载体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园和黄烟农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搭建农资供应平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采购,降低价格成本,保证农资标准质量和使用效果,杜绝“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三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在果品、养殖、蔬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专门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对社内各个成员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篇(3)

北京农业嘉年华是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打造出一个突出农业主题,体现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欢乐农业” 饕餮盛宴。农业嘉年华呈现出的诸多融合功能,已经不仅是农业层面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国际大都市如何发展农业的大课题。

农业功能再思考

“举办农业嘉年华到底意味着什么?”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在参观完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场馆后,面对媒体自问自答,“农业嘉年华不仅要让市民看到琳琅满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种,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农业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已经是牛有成不止一次强调大都市越来越离不开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了。

利用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开幕机会,牛有成特意留下参会媒体,通俗地描述了他对农业“三生”功能的理解,“农业用生态方式传递着文化,用生活方式诠释着乡愁,用生产方式满足着消费。”牛有成一边承认农业在北京经济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小的事实,一边强调着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虽不能控制GDP的速度,但却能控制GDP的长度,正确地认识北京农业,科学地发展北京农业,事关着首都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界万物遵循四季生长的规律,带给今天人们的启示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更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权衡速度与品质,若要建设一个持续发展、和谐宜居的现代大都市,具有生态功能的农业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而伴随着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的记忆被不断蚕食,能够记录童年乡愁记忆的,千百年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农业,虽不是惟一但却是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

作为北京分管“三农”的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不应该被人遗忘,而且要以各种方式不断努力唤起人们的重视。“嘉年华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用生动的互动体验告诉人们农业的存在,唤起人们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的思考。”

在互动中走向市场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穿行于钢筋水泥之间的城市一族们,无时不在向往着农业田园的休闲景观,周末的农业休闲已经成为大都市人群重要的消费方式,如何把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区域。

牛有成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方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可复制的是发展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传播不能靠一味地说教或者静态的展示,要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更多的城市和人群所接受。

这也正是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特色之一。“通过互动体验,真正感受到了农业诸多有待开发的附加功能,大开眼界!”从四川乐山赶来参加第二届农业嘉年华的王先生,指着场馆内的“蜂彩世界”告诉记者,从养蜂知识的介绍,到与蜜蜂亲密接触,再到蜂产品的展示,让他印象很深,感受也颇多。“养蜂是一种文化,能把它打造成集观光、体验、欣赏于一体的农业,确实很有创意。”王先生想着,以后有机会,也要把自家的农庄打造成这样的体验乐园,再扩大规模,引进更好玩、更有趣的农业新玩法,让乐山也成为玩农业的好去处。

王先生说,自己是一名内科医生,家里也承包了一个生态农庄,鸡、鱼、蔬菜,样样都有。他坦言,农业嘉年华给他带来了很多新点子,回去以后,打算将农业与医学相结合,搞生态农业,生产高端可追溯食品,让国内的食品更加安全。

事实上,第二届农业嘉年华设计的农事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趣味性、知识性、科技性、互动性、参与性的设计原则,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除了采摘各种水果、蔬菜,农事体验乐园内还为市民们准备了集怀旧、创新于一体的趣味农事体验活动,农业庄园的经营者和市民们可以亲身体验生物防治、种瓜点豆、草莓授粉的过程,也可以享受农作物播种、成长、收获等阶段的不同乐趣。

以“蜂彩世界”为例,此次打破了首届农业嘉年华静态植物展示的传统,将动态农业融入其中,通过对蜜蜂秘密世界的探索,展示自然界“活”生物中的蜜蜂景观,让参观者可以进行场景体验和蜂产品制作互动体验,既可以让从业者们看到都市型农业的广阔市场,又让能消费者了解蜂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而走出农事体验乐园,同样体现互动性、娱乐性的拓展休闲乐园,藤蔓秋千、跷跷板、耕犁滑梯、踩太阳、踏水车等6项娱乐设施,以及由“猪儿跑”、“牛儿唱”、“鸭儿游”等动物雕塑布置而成的农事场景,更是让小朋友、大人们置身于都市田园,在娱乐的同时感受着多样农趣。

牛有成指出,当今城市人群对儿童的农业科普教育,往往重视教,却忽视了育,大多数儿童不清楚农产品如何生长、发育,通过农业嘉年华的农事体验和拓展休闲活动,可以有效补偿农业科普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牛有成看来,农业嘉年华的互动体验是把农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结合起来,让两者直接见面,是农业在大城市走向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向技术要效益

在参与性、互动性尽显的同时,第二届农业嘉年华的知识性、科技性氛围同样浓郁。

热储能式立体草莓栽培技术、新型H型支架式草莓栽培、精准水培甜瓜技术、电解功能水、蔬菜嫁接机器人、黄瓜采摘机器人、二氧化碳发生器、迷雾技术……每个日光温室内,市民不仅可以通过展示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识与运用过程,还可以直观地看到科技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知识性与科技性紧密结合。

据了解,仅在主办方昌平最具特色的草莓科技博览区,就展示了10余种国际领先的草莓种植新技术,以及电动卷膜器、植物生长补光增温灯、土壤电灭虫机、负压吸虫机、植物声频发生器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前段时间视察北京时,特意提到北京发展农业一定要节水,而要做到节水,科技支撑就是必要的手段。”牛有成坦言,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尽管在全国领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不仅体现在节水、节能等技术的应用上,而且在产量、品质上也有提升的空间。

在牛有成看来,尽管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已在全国领先,但农业效益不高仍然是北京农业发展的短板,同样也是农业增长的空间。牛有成对媒体表示,通过农业嘉年华的平台,政府就是要告诉人们,只有通过科技支撑,利用现代化的装备,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北京的农业才能更加节水、节能、高效,产出的经济效益才会更高。

实际上,数百年来,衡量农业的产出率主要以亩产价值来计算,大田农业时期,北京农业的亩产以百元计算,之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亩产达到了数千元,如今,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北京农业的亩产已经达到了万元。

而之所以农业效益连年突飞猛进,除了有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之外,牛有成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强调的市场导向亦是关键,“传统农业是以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具体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两者是分开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农民增收为落脚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先研究市场。”

在牛有成看来,大城市发展农业,面对的消费层次很多,特别是高消费群体大量存在,像北京这样的区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种植能力满足所有人群,大量的中低端消费应该以外埠供应为主,而北京的农业发展主要以满足高端消费为主。

篇(4)

(一)旅游根基稳固

旅游业不仅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更是优势产业。云南景观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一些高端的旅游产品线路早已享誉海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云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云南对外的一张名片。发展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弥补现有旅游业中景区分散、旅游产品需多元化、旅游资源的替代性不强等不足之处,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会展、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发展,同时打造各地的土特农产品,开拓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市场。

(二)生物资源多样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764m,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成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繁衍栖息地。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药物宝库”的美称,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云南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体气候明显

云南地形为高原呈波涛状,纵横起伏,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我国西南俗称“坝子”)星罗棋布,山川湖泊纵横。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三大峡谷气势磅礴,其中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气候可以一省兼有,从西双版纳州的热带雨林,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墨江,到滇藏交界的山岳冰川地貌,孕育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农(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生产均能因地制宜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历史文化富有

“古滇文明”的发现不仅是滇文化起源的记录,古滇青铜器的存在更为现代人呈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和谐景象。除此之外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爨文化(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无不伴随着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农业经济演变和发展的内容。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是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体现。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有的农耕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库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和农业资源以外,云南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烟草文化、咖啡文化和中草药文化等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层次的大幅提升和追求,促使休闲消费需求市场日渐增长,休闲农业亟待发展。

二、云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挑战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观光农业向休闲农业转换的时期,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涌现出的休闲农业企业类型众多,其经营模式差别较大且未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目前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不够成熟的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发展的模式看

以“小农经济”旅游经营模式为基本发展模式,只是简单地触及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边缘范畴。如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的农家乐模式,由于分散经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从管理的程度看

云南休闲农业项目还存在着扩张盲目、规划滞后、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现有的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模式依然比较落后,由于盲目扩张等问题使景区内的规划不够合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服务水平不到位,然而休闲消费与旅游的差别就在于对休闲功能和服务的较高需求,一旦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将导致游客骤减甚至经营困难的局面。

(三)从投入的力度看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才队伍短缺、特色不突出等。一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农区保存着较好的“农”味,但这些地区的道路交通比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影响了这些农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同时,财力、人力、物力的匮乏制约着休闲农业规模的发展。

(四)从品牌的培育看

农业旅游营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云南具有较多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资源,但是由于品牌塑造和培育的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等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进行宣传,在打响云南休闲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还需做足大量的宣传和营销功课。

三、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建议

(一)加强和重视政府的扶持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给予贷款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严格管理农业旅游项目申请、规划设计以及可行性评估,以促进云南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标准限制和规范管理

一个行业是否可以健全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其行业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休闲农业用地、服务设施、文化条件、公共基础设施、从业人员资格考核。通过订立标准和法规,休闲农业才会得以有序地发展。

四、对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思考

(一)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二)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业都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三)培育农业旅游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云南不仅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物资源,还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成为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篇(5)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97

1 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采集气象信息迟缓。由于气象变化无规律可循,变化无常,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具有十分突出的时效性,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气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至农户处,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导致农户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单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丰富的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不再集中于粮食产品,还逐渐向着农林牧渔等农副业方向发展,但是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还十分单一,服务对象仍然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多元化、全方位的要求;农业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气象预测方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无法提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等,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性。

2 新形菹绿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细化服务内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农业气象服务也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气象部门要以现有的气象观测站网为基础,对气象信息服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新的服务站网及观测项目,兼顾农业及农副业等项目的观测,包括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等,以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部门也要针对农业生产前、生产中及生产后各个阶段进一步细化气象服务,特别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气象部门要时刻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动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比如GIS技术可大大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以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农业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针对本省、本市、本县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及时、更新农业气象预报信息;还可以与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结合,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信息的传达,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用短信的形式直接向农户传递气候信息,开通免费的气象信息服务,在关键路口、人流集中地安装电子显示屏,彻底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1公里”的问题等。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从各个方面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结合GPRS定位技术、卫生遥感技术,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健康的发展。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气象站、气象哨,提高气象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在农村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加强气象预报服务的针对性。还要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及灾后评估等,以减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高端的气象人才。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质均相对较低,引进人才是提升气象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最迅速的途径,气象部门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引进技术性强、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采取科学的培训制度。除了引进人才外,正规的培训也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政府、气象单位可以联合聘请专家学者到单位部门进行讲课,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有机会接触更先进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的考核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训的有效性;提高业内的待遇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业待遇低所致,因此政府部门、气象单位要采取措施改善人才的薪资福利,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3 结语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正视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细化服务内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技术、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农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6)

目前各地农业发展迅速,体量大,种类多,但是也存在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培育,出现品牌多,名牌少;不注重标准打造,出现质量参差,优劣难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加强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化建设,打造自身质量体系标准,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特色效益农业品牌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识别其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并使之与其它同类和类似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区别开来所使用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过程。农业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是实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市场吸引力、社会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二、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困境

(一)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基地建设、配套设施改善、品牌打造和宣传上对资金的需求加大,且效益显现还有一个过程,投入产出效果短期不明显。所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也难以有较大投入的积极性,对科技研发推广、成果转化、品牌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二)对科研技术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无论认证与否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在科技研发、标准打造等方面进行投入,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档次不高。

(三)政府政策支持落实不够

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流转大量土地,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尚不全面、不够完善,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觉得自己的收益不明显,跟企业发展不对等,导致土地流转变动大、矛盾多。企业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加大资金投入,不愿完善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改善,更难以投入资金对品牌进行打造和宣传。

(四)品牌打造专业人才不够

目前农产品数量逐年增多,但大多集中在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缺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上的中高端品牌的打造和建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专业的品牌建设和管理团队,缺乏相关主业人才,难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耳目一新的品牌价值。

三、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宣传发展较好地农业品牌,宣传农业品牌化建设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农业经营者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形成示范效应。多角度开展培训和交流,邀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营者、专业协会在区内、区外参观,学习农业品牌建设先进经验,并邀请专家、同行进行业务培训,对实用技术、技能知识、市场经济等进行交流探讨,形成互相带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创新效益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化产业

完善品牌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等发展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效益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突出龙头效应,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依靠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深入挖掘一批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并延续产业链。

(三)推广现代技术进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品牌

加大人才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推广的力度,加快现代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武装,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价值,使农业技术成为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新亮点。尝试引进新品种,丰富产品种类,广泛应用现代技术装备,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发散思维,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依托淘宝、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农宝网等网络手段拓宽销售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组建专业的品牌建设管理团队,有效分析市场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加大品牌包装、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等形式,开展农业品牌整合宣传,提升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五)加强品牌农业与旅游景点合作,打造互利共赢局面

在建设好效益农业品牌化开发、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分布,结合各地旅游路线,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合作机制,建立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在旅游产业中渗透品牌农业的“吃特色、住农家、购农产品”三大要素,逐步形成“以游兴农,以农促游”格局,打造吃住行娱购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石昌佳;品牌建设 从不嫌早[J];广告人;2010年02期

[2]许指霞;关于推进天台农业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3期

[3]李中良.吹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号角[N].长春日报.2011-09-19.

篇(7)

梅州站虽是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全省片区的第一站,但推荐会的火热程度俨然进入,梅州的金柚、平远慈橙、蕉岭蜂蜜,潮州的佛手果、盐鸡翅,汕头的橄榄菜、狮头鹅,揭阳的普宁青梅,河源的白花油茶、板栗等,各品牌农产品有着群雄逐鹿的势头。粤东地区的山货、海货和各地特产等在品牌推介会上赚足了眼球。

粤东山货很给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说粤东的“山货”好,归根结底是这里青山绿水的功劳。当驱车由广州出发进入河源、梅州地段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连绵的青山绿水恍若一幅巧手天公绘制的大型山水画,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良好的光照、清新的水源、覆盖率极高的森林和极少的工业,给了粤东山区一片净土。原想着山区地带的农业经济一定会稍有逊色,应带着些许乡土气息,不曾想,在梅州市大鑫豪客都特产超市(金叶店)的推荐会现场品牌农产品展示中,这些粤东山货非但不土气,一些优质“山货”还有点高、大、上的范儿。就连见多识广的媒体团,也是不停地品尝和询问。“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对粤东“山货”的知名度无疑有着进一步拔高的重大作用。

科学养出“金”鸡蛋。“我们的鸡蛋中富含亚麻酸和DHA”,来自河源某企业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女推介员,向前来观看的媒体记者进行介绍。听说过亚麻籽食用油中含有亚麻酸,但鸡蛋中含有亚麻酸营养成分还是首次听说。推介员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喂养鸡的过程中在饲料里加入了亚麻籽成分。同时这位推荐员一再强调,“希望你们媒体多宣传,像河源、梅州这些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山区地带,更应该提倡以养殖业反哺种植业,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农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绿色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对土壤进行更好的改良,这样做我们的山区农业才能绿色循环可持续。”这位推荐员的一席话,让媒体同行都大跌眼镜,如此先进的养殖理念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名牌农产品所具有的内涵。

百年培育大个狮头鹅。推介会的展示现场,有两只肥肥大大的鹅突兀地站在一角,广东人最爱吃肥脆油嫩的烧鹅,可这模型有何来历?原来这是汕头农业局专程从汕头拉来的两只狮头鹅模型。狮头鹅是国内最大的肉用型鹅种之一。汕头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科长陈森胜介绍到,汕头地区的“狮头鹅”牌狮头鹅于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业类),该品种鹅具有体型大、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及抗病力强等优点,尤其是有卓越的产肝性能。可以作为生产高档食品肥鹅肝的品种。据悉,当地“澄海系狮头鹅的培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先后获得全国、广东省科技大奖,这次汕头市再次派出“狮头”牌狮头鹅来争霸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现场,两只趾高气扬的狮头鹅模型为推荐会增添了不少生气,同时让往来宾客再一次认识这种源自广东民间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优良鹅种的机会。

传统小食有乾坤。推荐会现场还有潮汕酱菜的代表“玉蕾”牌橄榄菜,橄榄菜虽产自潮汕地区,但深受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更受欢迎。据介绍,汕头地区橄榄菜带动着当地每年几万亩大地菜的生产,以及当地橄榄的种植。现场,记者还看到,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休闲食品――无穷鸡翅,“盐”做法本是客家人的最爱,如今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已经通过一个个小小的鸡翅传给了全国各地万千消费者。此外,来自河源市东源县扶贫企业种植生产的天然板栗,包装精美,个大脆甜;来自揭阳山区的白花油茶,来自“中国长寿之乡”蕉岭县的桂岭蜂蜜等“山货”,令人垂涎。

慢城快农有真经

本次推介会所在地梅州,是粤东农业发展的典范。珠三角的繁华,让广州周边城市都跟着快起来,但当走进梅州后,会发现这里的生活有点像某个幽静的江南小城,清爽、怡人、噪音小、污染少,是一个可以停下来进行思考的地方。无独有偶,今年6月,在荷兰举行的国际慢城联盟年会上,国际慢城联盟正式授予梅州雁洋镇“国际慢城”称号,梅州成为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雁洋镇的所在地。此外,梅州市的蕉岭县是全世界第7个“世界长寿之乡”。近期,广东省地质部门在梅州发现了逾千平方公里的富硒带,更是引起广泛青睐。优良的生态环境将慢城梅州推向生态农业之都。

山货也高端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达1/3,农业人口超过75%,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是粤东北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涵养地、中国第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每年可稳产120万吨粮食、100万吨园艺产品、280万头猪、6200万只禽类等。梅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极佳,成为广东省高端农副产品生产的最佳基地之一,同时为梅州市农业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梅州农业的特色是什么?”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博士向记者表示:“一是‘山货’多,如柚子、橙子、茶叶、南药、蜂蜜、鸽子等等都是山地产的;二是梅州优良的自然禀赋,梅州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在21℃,光照好,水源好,土壤又富含硒元素等,使生产出的农产品比较高端;三是梅州市农业企业规模都比较大,近几年梅州市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原材料市场,如广东各地的林芝、蜂蜜等尚好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从梅州出去的。”

12协会齐抱团

梅州市金柚协会、慈橙协会、南药协会、蔬菜协会、茶叶协会、农资协会、农技协会、客都稻米协会、客都特产协会、蔬菜协会、水产协会……一个地级市拥有12个农业类协会,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可这是事实,并且每个协会的成员仍在不断扩大中。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在推荐会现场喊话:“欢迎更多人加入这个客家人的大家族。”据悉,起初梅州市只计划成立8个协会,并且只是针对梅州市内的,没想到,随着各协会影响力的扩大,梅州周边地区如江门、潮州、东莞等地的涉农企业也申请加入,实质上,梅州市农业12协会已经辐射到整个粤东地区,成为客家农民企业家的大集结。同时,梅州市政府针对每个协会派出一位政府人员进行日常沟通,及时为协会会员答疑解问,与政府衔接好,解决了企业问路无门,农民问技无门等实质性问题。

企业插上“E”翅膀

刘玉涛在推荐会中表示,随着12家协会的成立,他们组建了多个微信、微博等移动互动平台。微信圈里有涉农企业、农业干部、专家学者等。“我们每在微信平台一条信息,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到1-10万人次,这些微信平台等同于是一个移动的‘三农’媒体。”刘玉涛如是说。此外,这些平台还可以为企业免费提供客家地区独有的农业信息,以及专家信息,如果有农业合作社遇到农技问题,通过平台还可以免费获助找专家。有当地企业家表示,梅州市政府为农业企业搭建了一个超级接地气的‘三农’信息服务平台。

刘玉涛表示,梅州农业品牌建设分三个方面推进:一是企业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建设与经营主体培育协同共进,目前,全市共41家农业企业的56个农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涉茶叶、大米、水果、畜禽产品及加工、菌类等六大类。二是区域品牌。梅州重点打造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梅州三宝”区域品牌。三是长寿品牌。当前,梅州正在筹建“全国首个安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此擦亮“长寿品牌”,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高端、安全、优质农副产品(食品)。

从散兵游勇到精兵强将

除了优良的自然禀赋和企业的抱团发展等因素,梅州农业得以快速发展,最关键的要属当地政府科学引导和规范。以梅州市农业支柱产业金柚产业为例,虽然当地金柚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四年,具有上百年的种植史,但真正得以成规模化发展,品牌能在全国打响是近十年的事情。当地人反映,过去梅州地区的金柚是千家千样,各行其道,出售时,金柚不分好坏一起卖,品质上不去,包装不规范,难以形成品牌。近几年,经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柚农们将柚子分品种、分等级,统一包装,该卖鲜果的卖鲜果,该深加工的深加工,如此一来,梅县金柚品牌开始在全国响当当,柚农的整体利润也比过去增加了30%―40%。在整个农业品牌建设道路中,政府历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8)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篇(10)

一、当前乌兰察布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蔬菜、肉羊、奶牛、生猪、肉鸡等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了冷凉蔬菜和饲料科学院士工作站。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被评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全国十大牛奶生产强市”。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

笔者于2016年9月初,对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市区的乡镇苏木领导干部通过问卷的形式,就我市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

1.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我市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我市有86%的乡镇农业发展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但是农业生产率低,且农产品的供给品种、数量上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市场矛盾突出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制约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还存在两个因素,首先是缺乏优质的明星、品牌产品。虽然,我市生产的部分农产品已经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但是由于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类较为单一,因此在市场中仍然缺乏竞争力。

其次,就是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于城镇化建设,导致物流成本高,价格优势不明显,同时农产品季节性强,在不恒定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变质,尤其是标准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难以做到产品的优质优价。

与低廉的价格相比,农产品的成本却在不断地攀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市农业生产中土地分散、种植户分散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所必需的化肥、农药等消耗品的价格也在增长,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

3.农村短板效应

从当前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引进,同时也缺少具备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牧业的发展当中。从数据上显示,当前我市虽然有76%的农牧业生产开始了机械化作业。然而使用率较高的仅占32%,还有半成农牧业的机械化作业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与此同时,先进农业技术的来源仅有28%是来源于社会企业,超过半成的先进技术来源是农业部门。 虽然从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愿意或者正在进行有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的转变,但是从实际的推进过程来看,由于土地流转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导致我市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流转难度大,最大的问题是农牧民不理解、不支持土地流转工作,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我市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进程。同时,由于当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支持,也为我市农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二、关于当前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发展的高成本与低效益的矛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上一篇: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下一篇: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