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篇(1)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

(一)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论

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提出旅游地演化包括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且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在旅游地发展的6个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见表1):

(二)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综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的效应:社会效应,如客源市场的改变、需求反应、当地居民支持度等;经济效应,如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的作用、过度商业化、外部投资、旅游发展速度等;环境效应,如环境质量与容量、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等。

二、北仍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及营销策略研究

(一)北仍村的“旅游地”蜕变

北仍村是琼海市打造的“官塘乡村旅游休闲区”,即琼海十大乡村旅游景区的第三个景区,是依靠官塘大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典型示范区。它距离市区8公里,共有48户农家158人,村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地理位置良好,毗邻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官塘温泉休闲度假区和白石岭风景区等景点。

2013年,北仍村在“三不一就”(即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原则指引下,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和保持原汁原味特色村庄的同时,成功建成了骑行绿道、乡愁味道农家乐、草寮咖啡屋等一批景点。也因此,在短短的时间里,从普通的一个村庄到一个文明生态村,再升级为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最终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二)北仍村的生命周期阶段界定

阶段界定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关键问题,正确判定北仍村的旅游生命周期阶段,是提出合理针对性策略的基础。

1、据调查统计,自2014年9月美丽乡村打造好以来,至今年5月,北仍村已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逐渐成为海南省旅游新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2015年,北仍村人均年收入1.2万元,较启动景点建设前增加了2000元。由此看来,游客量规模虽较小,但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

2、北仍村现已开始了部分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总体来讲,北仍村的打造、投资痕迹还很少,旅游设施简单,基本以自然风光观赏、乡村采风、摄影为主;客源市场形成,当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简便农家客栈和农家餐饮,制作广告宣传旅游地;地方政府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综此,根据北仍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动态变化特征和接待游客数量及其增长率等为依据,界定琼海市北仍村旅游发展正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

(三)北仍村旅游地参与阶段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地营销需要一系列策略支撑,通过有效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组织开展各方面营销活动,使得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延长其生命周期。

对正处于参与阶段生命周期的北仍村而言,其旅游营销的重点是:通过创新营销策略,进一步扩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建立北仍村特色旅游形象。由于旅游活动涉及众多方面因素,单一的营销手段较难取得很好且长远的营销效果,要使旅游营销活动充分发挥作用,则需要优化营销组合。基于此,本研究运用营销理论中的产品策略、品牌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对北仍村旅游地的营销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建议。

1、产品策略

北仍村作为乡村旅游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应迎合时代变化和不同目标游客需求。无论是在观光型旅游产品、体验型旅游产品、娱乐型旅游产品设计上,都应紧扣突出北仍村的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内涵。在观光型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注重优化提升现有的资源,如现有北仍村的槟榔、椰树、园林小品和田园绿野,后面可挖掘更多乡村的原始自然景观,如村落历史博物馆、水果种植园等;在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不断开发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乡土体验旅游产品,如利用北仍村传统民居,开展品茶(或咖啡)、听戏、赏花等较为传统的休闲体验项目;现有漫步村道或自行车骑行观光体验,今后可开展唱歌、垂钓等较为现代的休闲体验项目;与此同时,可开展播种、耕地、除草、采摘、推磨等农事休闲体验项目等;在娱乐型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多种休闲娱乐项目,如童年游戏回忆娱乐场、宠物乐园等放松性娱乐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越来越追求旅游中的体验感知,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基于旅游体验开展营销活动成了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产品策略方面,北仍村应侧重推出具有旅游地特色的多样化体验性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需求,从而创造双赢局面。

2、品牌策略

在品牌化的今天,顾客所关注、追求和购买的是品牌,品牌意味着高知晓度、高忠诚度和高信誉度,是乡村旅游地的无形资源。若要维持长期良性的发展,依据自身旅游地的特色,打造自身独特品牌是必然的。对北仍村而言,如可以挖掘本村镇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展示乡村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和底蕴文化,设计本村镇原生态、绿色、休闲等极具识别力的品牌符号,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也能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提升旅游地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和知名度。

3、价格策略

对于北仍村旅游地来说,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是有效实施营销战略的必要条件。北仍村旅游营销可采取以下价格策略:一是刺激定价策略。采取目前普遍流行的团购、会员打折等刺激性定价策略,让游客因感受到满意价格而刺激消费冲动;二是捆绑定价策略。可精心搭配周边的精品旅游景区(如周边附近的官塘温泉度假中心和白石岭,高速路口附近的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和周士弟纪念馆)进行捆绑销售,既满足了游客多样且优惠需求也利于北仍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旅游产品推广;三是差别定价策略。根据旅游季节性、旅游者的购买数量、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北仍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实施差别定价,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以促使其旅途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

4、促销策略

延长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宣传促销是重要的手段和环节,不仅能有效扩大旅游地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旅游开发。建议北仍村旅游促销可综合选择网络促销、传统媒体促销、公共关系促销、节庆促销等四种促销手段。网络促销方面,建立功能、内容完善的信息服务的乡村旅游网站,一方面在网站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站作为枢纽做好客户关系的联络和管理工作,吸引新游客的访问,从而有效提高北仍村旅游的重游率和认知率;传统媒体促销方面,可通过海南旅游卫视频道、琼海电视台以旅游栏目或者专题片的方式进行报道,或者借势影视进行植入式营销,融入电影、电视剧场景情节,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留下对北仍村旅游地的印象,达到营销目的,还可以通过车载交通广播、户外广告以及报刊杂志进行媒体促销宣传;公共关系促销方面,可通过举办乡村生物教学课程、野外写生教学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相关学术会议等推进北仍村的知名度;节庆促销方面,善于结合北仍村旅游地当地民俗一些节庆文化和时代特点,积极创办新型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节前通过媒体报道,节庆后继续对游客进行展示,全方位吸引游客,开拓北仍村旅游地客源市场。

(四)北仍村旅游地不同发展阶段策略重点

目前北仍村正处于参与阶段,将优化营销组合,扩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作为该阶段的旅游营销重点,其目的是为了让北仍村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发展阶段,北仍村的旅游营销策略重点应及时转向为不断强化旅游经营品牌,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特色,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到了成熟阶段,其营销策略重点应维持现有市场占有率,要在产品质量、品种方面下工夫,根据游客需求和品位的变化进行旅游产品的重组,尤其是要加强旅游需求和旅游效应的研究,以谋求旅游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语

针对北仍村目前的旅游发展阶段、自身实际和旅游市场具体情况,本研究基于产品策略、品牌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的营销策略组合对北仍村旅游地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建议,以期为北仍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篇(2)

LI Qing,SHAN Fu-bin

(School of Management,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Langfang 065000,Hebei,China)

Abstract: The us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ntemporar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ycl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s a process from formation, development, maturity, and decline to demise and the valu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gradually.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requires outstanding environment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own personality. To improve and promote brand valu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t must have the feature resources to attract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scientific guide of local government, operators, management and perfect service facilities are important supporting factor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the development cycle; value analysis

如今,参与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在对旅游目的地食宿、吸引物等有形产品关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生活方式体验的获取。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本地区游览,各地村镇、景区、企业、农户等纷纷利用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自然风景和物资或非物质遗产,以及特色的服务、舒适的设施来开发市场、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培育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已经成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路径[1]。

1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是凸显目的地自身特点、利益和价值,树立目的地形象的象征物或标志[2]。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地内部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经营主体、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生态环境,以及所在地的政府、居民、相关法律和政策等[3]。这些要素是形成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

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不是凭空而来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对今天的游客而言,他们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仅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更是他们内在利益需求的体现。

当游客把自己的时间和辛苦挣来的钱用来选择到一个村镇进行旅游或度假时,他们必然带有明显的情感诉求,希望借此获取身体上的舒适与内心上的愉悦。因此,对游客而言,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应该具有社会、情感和身份识别的价值。也就是说成功的乡村旅游目的品牌,能够在目的地自身优势与潜在游客感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游客能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旅游所带来的满足感,并赢得游客的情感归属。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应涵盖目的地品牌的理性价值、情感价值与情感联系[4],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利益需求的满足。

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内涵是复杂而丰富的,最强势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是那些个性最为丰富的品牌。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目的地品牌个性与游客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要培育或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必须构建起持久、相关、易于传播、对潜在游客有突出利益的核心价值,需要凸显旅游地品牌与游客之间的相关性、品牌的新颖性和差异性。

2 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价值分析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是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其发展周期则是旅游地品牌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落到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为S型曲线[5]形式。但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曲线不同于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旅游地在各阶段内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而应该看成是不同发展阶段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目的地品牌价值逐步变化的表现。

2.1 未名阶段的品牌价值

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初期通常是依托其所拥有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农业生产、农业景观、农副产品等各种特色资源来兴起的,这些资源构成了本地乡村旅游的独特个性与鲜明特征。资源的特殊性是此阶段内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支撑。在此阶段内,尽管各村镇的推广宣传较少,市场规模也较小,但是,来访的游客大都是追求“新奇感”的消费者,他们选择这些尚未知名的村镇来观光或度假,往往出于自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也正是此阶段内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当村镇尚未成为知名的旅游地时,品牌的价值受到这些先期进入游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推广宣传将直接影响到目的地的知名度的扩大。

除硬件设施外,乡村旅游地提供的服务也是保证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游客正是在与服务接待人员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才形成了对目的地的认识和看法。一支拥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乡村旅游服务人员队伍会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特点与游客需求,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深切体会到真诚、专业和贴心的旅游服务。

4.3 以科学的政策提供引导与扶持

塑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不仅是经营者与当地居民的责任,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扶持[11]。当地政府需要立足全局,认识并确立本地乡村旅游品牌的本质与内涵,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策略,引导区域内的所有相关主体统一思想和认识,积极参与到本地乡镇旅游品牌的塑造中来。同时,通过适宜政策的贯彻实施、制度的推行,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积极鼓励参与者,为旅游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定位,对本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推广,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以适宜的经营者和本地居民的行为提供保障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户、协会、园区、企业等各类经营者是为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负责提供游客所需商品和旅游服务的组织工作,也是游客感知旅游价值的最直接接触者。各类经营者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村镇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与感知效果,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情感利益[12]。通过地方政府鼓励与约束,引导各经营者积极创新旅游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中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集中的地区,主要是指我国内蒙古、新疆、、宁夏和广西5个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和甘肃6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和海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课题组经实地调研,对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以助力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86—1994年),主要标志是农家乐的兴起;二是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主要标志是乡村假日经济迅速发展;三是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年),这一阶段借助国家三农政策,乡村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四是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旅游产业地位不断上升,产品不断升级创新。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区域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可以归纳出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分布特征。总体来看,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计35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其中,贵州和四川最多,有21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广西和新疆各有15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27%;最少,仅有1个,占全国总量的0.22%(见表1)。

(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

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通过对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各要素的分析与整合,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系统理论,可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类型概括如下:

1.农家乐型

“农家乐”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如四川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甘肃龙门镇五里铺村等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农家乐类型。

2.民俗风情依托型

民俗风情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典型的天然村落,利用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如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以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等都是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3.古村落型

古村落型主要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或元、明、清时期遗留的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来发展乡村旅游。如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大理喜洲镇,广西大圩古镇。

4.农业观光开发型

以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吸引游人,具体以生态庄园、观光农场、花卉生产基地、果木园林以及特殊地形下的农田景观等形成“人—村落—农事现象”和谐的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旅游,典型的如广西南宁的八桂田园、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等。

5.现代农村展示型

此类型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优先选择村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在旅游宣传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主要卖点,典型的有广西恭城红岩村等。

(三)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多元化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经营模式(见表2)。

“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们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 优点: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缺点: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水平低, 接待量有限。 四川成都农科村、广西恭城红岩村

“公司+农户”模式 旅游公司依据当地的民俗、农事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 优点:强化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开发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产品;接待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缺点:缺乏政府统筹且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 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由旅游公司来组织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 优点: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 村委会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缺点: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导致农户参与性不强。 四川天全县黄铜村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投入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公司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优点: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缺点:政府的主观干预意识较强;农户参与权利不大。 贵州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优点:政府组织,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

缺点:参与领域广,难于协调。

贵州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

个体农庄模式 农业个体户者对自己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独立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 优点: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缓解就业压力。

缺点: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欠缺。 青海互助才伦多森林农庄

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组织村民自愿参与村集体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 优点:易于统一管理,减少了农户开发的盲目性。

缺点:资金、专业人才缺乏。

云南普洱市思茅区

公司制模式 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公司,农民以个人身份加入,以劳动获取收益。 优点:解决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问题;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

缺点:最大受益人为公司,不利于农户参与。 广西兴安县 “乡里乐”、“忘忧谷”, 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优化民族地区农业结构

民族地区乡村通过调整农业布局,对土地进行规划,使农田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实现单纯的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变, 农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在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村民们提供餐饮服务,开设家庭旅馆;发展绿色水果、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乡村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上,优化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养殖+ 沼气+ 种植+ 加工+ 旅游”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将单一的农村经济向养殖、种植、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等多元化结构发展。

(二)形成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多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使近75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使农民走上以旅助农的致富路。

(三)改善了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例如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在旅游开发时投入了280 万元来建设 321 国道至东宅江村长达3.5 公里的旅游公路,完善的道路交通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有利于游客的进入。云南丽江金山村随着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公共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该村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通讯事业、医疗卫生、住宿条件、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

(四)提高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开发打破了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知识和新观念,有利于农民了解非本土文化、开阔眼界和更新观念;使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乡村旅游开发中各级部门争相对农民进行各种宣传和培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乡风民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如广西红岩村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就对瑶族文化中的茶文化、酒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客上门而非主动宣传,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探索与开拓。而作为乡村旅游管理者的村镇领导,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管理理念和方法陈旧,管理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宏观决策和指导不到位,影响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加上个别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民族地区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五、结论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上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建设中一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篇(4)

1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内涵认知研究

“Rurality”是作为rural的派生词于18世纪产生,意思是说“之所以成为乡村的条件”。乡村地理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乡村性的研究,他们用乡村性来定义乡村并将乡村区别于城市,认为每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城市性与乡村性的统一体,乡村性强的地区就是乡村地域,城市性强的地区就是城市地域,两者之间不存在断裂带,城乡之间是连续的。

2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描述与评价研究

由于有最早期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概念的认知,国内外一些知名旅游学者开始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特征描述,这些都可以提炼出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所在。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描述之外,能够简化、落实成模型从而为需要更精确测量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是很有必要的。国外学者通过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构建来做评价研究很少。而在国内,随着乡村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探索。

近几年学者们开始不断关注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评价。不同学者研究角度不同、观测的尺度和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构建的乡村性指标的差异,但很多都存在相通之处。基本提到了乡村地域、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经济、乡村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基础指标。

3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保护研究述评

乡村性日趋退化的现状,使得乡村旅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发展中,这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如何让乡村旅游重回它的本质,即如何维护中国传统乡村的乡村性,这不仅仅是乡村旅游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自乡村性提出以来,在乡村旅游发展领域一直受到认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从最初的概念内涵、特征描述、到后来的评价和保护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视角和切入点都不断深入和细化。开始有从行为学、心理学、地理学、景观学视角的考察研究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切入点开始到考虑到乡村旅游地本身、旅游者、甚至是村集体。从研究方法来看,体现从起初阶段的定性描述方法为主,到近些年发展阶段定性方法和定量研究并重,不断以定量方法,构建合理、精确模型研究。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仍然不是很充分的。

4 乡村旅游乡村性研究的展望

我国为什么要强调和挖掘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这和国家的悠久的农业历史有关以及和传统的审美观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看似是认知概念性的,操作性不是很强。但乡村旅游发展到蓬勃阶段的现今,更离不开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研究,因此还需进一步拓展。

4.1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的社会化的转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美丽乡村”、“乡村记忆”、“乡愁”等正从政策层面渗透到学术研究,乡村的社会化研究趋势也带来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社会化研究进一步加强。乡村意象、乡村感知等应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不仅要从游客视角、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本身视角考量,也要从当地的乡村居民来考量,甚至是整个村集体角度来考虑。

4.2 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的挖掘

篇(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8JA790123)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进程

(一)发展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一些城市郊区的村镇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传统的林木、花卉养植优势,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各地将这种旅游形式正式命名为“农家乐”,确立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第三阶段为规范阶段,许多地区先后开始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打造品牌。

(二)产品结构与类型

1、住宿与餐饮。目前,我国“农家乐”旅游住宿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都市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二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各地均把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家常菜作为餐饮产品的主要卖点,对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观光与游览。“农家乐”的“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所在乡村内的游览,乡村内有一些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地方,如各种农艺园、旧式作坊等;另一方面是指在乡村周围景区的游览。开发“农家乐”旅游的乡村周边往往有一些景点可供游客游玩,包括自然风景区、历史古迹等。

3、购物与娱乐。“农家乐”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娱乐对于“农家乐”旅游来讲尤显重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体验乡村的生活、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悠闲,追求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休闲性质。目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娱乐活动主要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等。

(三)市场推广与规制。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广。独立的农户无力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即使农户个体有能力进行推广,对于旅游者来讲,信息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农家乐”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

各地政府往往采取先扶持后规制的方式:前期,把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手续、资金、税费、宣传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出台标准逐步进行规范管理。

二、海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一)海南“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概况。从1997年开始,省内部分城市近郊的农户就开始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成片的林木花卉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在全省各地市快速兴起,成为了休闲旅游的新亮点。纵观海南全省“农家乐”旅游,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农家特色比较突出。“农家乐”旅游以农村、农业、农事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有的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有的兴建手工磨坊、油坊、酒坊等旧式作坊,不断丰富乡土风情、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内涵,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2、经营效益较为明显。由于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农家乐”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8年“十一”期间,海口市约30%的市民到环城游憩带旅游,金鹭鸵鸟园、丰乐农庄的接待旅客都在8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另外,“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了热点旅游景区的压力。

3、市场管理初步规范。一些地市已开始尝试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如海口市秀英区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秀英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海南“农家乐”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或完善。

1、规划和管理不完善。就海南整体而言,“农家乐”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开发“农家乐”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破坏了环境资源。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景区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管理方面,虽然省会海口市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市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以在全省推广的经验。

2、服务项目单一。大部分“农家乐”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经营项目类同,特色不鲜明。多以饮食、玩扑克、打麻将为主,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的挖掘,对文化休闲项目和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农家乐”旅游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生命力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3、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地市,“农家乐”项目主要由农户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组织松散,大多缺乏长远眼光和品牌意识。目前已有人开始在糖果、调味品等多个领域里抢注“农家乐”商标,如果“农家乐”经营者不加以警惕,在塑造品牌形象、保护品牌资源上下功夫,服务类“农家乐”商标也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农家乐”旅游的开办者和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农家乐”从业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对当地文化内涵和民俗一知半解,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一些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加之不懂服务常识和规范,经常慢待游客,导致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政府的促进政策与管理行为

1、鼓励发展,适度扶持。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要更大一些。一方面国内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另一方面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在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的海南省发展“农家乐”旅游,政府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作为。譬如,对中低收入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实施一定程度的税费优惠;组织“农家乐”经营农户到重点地区学习考察,指导、培训其增设服务项目等。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城郊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通讯设施,增容电力设备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2、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农家乐”旅游门槛低、竞争激烈,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应把“农家乐”旅游放在一二三产业这个大范畴中来整体考虑,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农家乐”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各地市应借鉴海口和省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规程制度,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部门阶段性地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安全是否达标等。

(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农家乐”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可以选择省内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率先尝试走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项目,使海南“农家乐”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三)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今后一段时间内,海南“农家乐”旅游应将重点放在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上。“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塑造起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在具体策略方面,应尽可能采取错位竞争。“农家乐”旅游开发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模式,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譬如,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

(四)培训与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鉴于海南省内“农家乐”景点中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设施简陋、环境不理想的弊端,应坚持人员培训和设施环境建设相结合,边建设、边培训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业务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改建的力度。同时,还应注意“农家乐”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忽视了舒适和卫生要求。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初级阶段: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

从2004至2005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新调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朱虎带领村民拆牛栏、猪圈、土厕所,挖沟渠、修路、开鱼塘、建果林,完成了村容的初步整治。在村容整治的基础上,石榴红村进行了有步骤的景观规划。首先,针对村民先祖多从安徽、江西迁来,确立房屋改造为“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在房屋改造的同时,村委会还邀请景观设计专家对村景进行了规划。经过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前后建设了绿色植物种植区,村内新修了水泥路、彩砖人行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闭路电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实现了户户通,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小广场和共17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医务室、图书室和警务室。至此,一个规整有序的徽派风格村落建成,一套套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向游人开放。

(二)发展阶段:农家乐的兴起

从2005至2007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正式兴起。期初,最先参与房屋改造的4家农户自发经营农家乐,由于游客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村民见状也争先恐后地按统一规划进行了房屋改造,经营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至此,石榴红村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正式兴起并初具规模。

(三)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从2008年后,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进入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该阶段,由于石榴红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经营农家乐的基础上开发了蔬果采摘、菜地认养、休闲垂钓、野趣烧烤等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至此,石榴红村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二、石榴红村农民收益调查分析

在对石榴红村农民收益情况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先对收益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收益,名词,等同于利益、好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在其书中他这样对收益进行定义的: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定义收益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此定义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本文针对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收益解释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与好处,具体包括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针对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笔者选择常住农民256户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旨在客观全面的了解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的收益情况。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此次调研为了覆盖石榴红村所有农户,我们对256户常住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当场回收250份,问卷回收率97.7%。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当地农民的人口特征和收益情况。

第一部分共设3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其中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增设所经营旅游项目的调查。关于对人口特征的调查是为了判断选取的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否一致,关于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惠及程度。

第二部分从被调查者家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设4个问题。精神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及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与开发后年人均收入。

(二)调查分析

1.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农民当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大部分年龄段在45~54岁(占38%)和55岁(23.6%)以上;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户有56户(占22.4%),其中单纯经营农家乐项目的农户有14户(占5.6%)、单纯经营蔬果采摘项目的农户有35户(占14%)、同时经营农家乐和蔬果采摘的农户有7户(占2.8%)(见表2.1、2.2)。根据笔者与石榴红村村委会相关领导的访谈得知,统计结果基本符合石榴红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惠及的农民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2.农民收益情况分析

(1)精神收益情况分析

通过表2.3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民普遍认可在乡村旅游中获得了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同时“增加了居民自豪感”(90.4%)、“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84.4%)。

(2)经济收益情况分析

①通过表2.4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100%)和农业生产经营(97.2%),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的农户不足四分之一(56户占22.4%)。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石榴红村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以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56户占22.4%)以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

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村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如图2.1所示,开发前有24.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小于2000元,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少部分农户(占11.2%)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没有农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乡村旅游开发后,石榴红村所有农户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6.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17.2%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四分之一的农户(占25.6%)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开发给石榴红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后获得了明显的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②在经济收益方面,石榴红村农户年人均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前,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乡村旅游开发后,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③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衡。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占22.4%),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三、优化石榴红村农民收益的措施

(一)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

要改变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把蛋糕做大。旅游规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吸引力,景点多、吸引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规模自然扩大。因此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需要引进投资建设吸引力大、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建设乡村茶园,培育优良茶树品种、传播茶文化艺术、举办茶艺比赛等,或开发培育花卉产业,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使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更多农民。

(二)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

针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丰富并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具体而言,政府要开拓思路,激励农民发现其自身经营特色,使农民之间形成错位经营、互补经营。比如部分农户可以经营乡村茶庄,吸引游客来此采茶、品茶、学茶艺等,或者有些农民擅长民间艺术如折花、剪纸等也可将此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从而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同时也使其收益来源多样化。

(三)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篇(7)

【摘要】以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因子分析发现,居民感知表现为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以及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个维度。总体上,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表明旅游业对当地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在三个变量中,对于经济影响的积极感知较强,对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感知也比较显著。

关键词 初级阶段;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安顺

旅游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括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活动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交往的过程,是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碰撞的过程[1],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重要因素。关于地方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冲突,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2]。

为了加深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了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利用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为旅游规划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社区旅游政策制订和旅游开发强度和方向的把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调查已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总的来说,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显示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且居民感知最强烈的是经济影响,因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其次是社会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活动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因为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有益于社区的稳定发展[4]。针对环境影响,Besculides等研究表明旅游活动的发展可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5]。同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物价上涨、个人犯罪增多、影响居民间友谊、环境遭破坏、垃圾增多、交通堵塞等负面影响[6,7]。

国内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开发程度较好,旅游模式较成熟的城市或乡村中,在对乡村的研究中,尤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历史古城古街道的居多。研究方面也主要是居民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同时也包括对感知及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熊剑平等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得出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8];张文等通过对国内23个景点的调研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面感知普遍占主导地位,个人内在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是导致感知差异的最主要因素[9];李亚以河南省南坪、郭亮、水磨三个村落为例,研究发现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旅游影响的感知成正相关,参与程度越强感知越强烈[10]。

对于旅游发展阶段,按照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在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在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根据Doxey的旅游地发展理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经历五个阶段,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愤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所以,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应表现为明显的特征,比如旅游者的人数较少,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度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旅游活动强度低,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所以总体上,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与旅游者的关系比较融洽。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试图以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该研究选取的目的地是旅游开发尚未成熟的地区,旅游类型属于乡村旅游,因此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有可能有别于开发成熟的地区。通过案例研究,试图发现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的特征,同时验证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否符合当前旅游发展阶段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界定

罗仙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关办事处东南隅,距安顺城区6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村落,198户,总人口1114,其中布依族人口1022人,占总人口数的91.7%,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农业经济为主,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辖区内风景如画,保存了独特的布依风情。2006年,罗仙村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旅游规划,开始发展旅游业。目前,罗仙村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业为村民增加收入达40多万元。但该地区交通相对闭塞,旅游者人数仅5万人次,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有限,从本研究的调研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非常有限(50%以上的居民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有60.9%的被调查居民与旅游者有一定的接触,而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是相对比较典型的还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背景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背景调查,包含性别、年龄、居住时间等共8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旅游影响调查,分为整体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和环境影响共22个题项,采用Likert的5分量表法,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作赋值处理(极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同意也不反对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探测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整体Cronbach系数为0.746,可靠性可以接受,且各因素层变量的Alpha(α)均高于0.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随机采访,结合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9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3.1%和46.9%。年龄层次较多集中在40-50岁的阶段,占总样本的45.3%。受试者教育水平较低,集中在没受过教育和小学到初中(含初中)的层面上,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43.8%和21.9%。职业结构中,有54.8%的被调查者为农民,个体户占23.4%,工人和村支部、管理干部的比例共同达到7.8%,教师及医生的人数比例较少,只占到了总量的3.1%。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主导(82%),副业收入(包括旅游收入)占26.5%。当地居民的旅游从业状况方面,50%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并且亲戚中没有人从事旅游业,有1-3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占29.6%,多于10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只有一名。在与游客的接触频度方面,有12.5%的被调查居民从不接触旅游者,60.9%的被调查居民有一般性的接触,而有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共提取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三个因子及每个因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维度。

(一)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

如表1所示,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统计量KMO=0.723,且Barlett’s球形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P=0.005,下同),证明各原始变量间存在较强内在联系,因子分析效果较好。第一个因子为居民感知的积极的经济影响,体现在e4(吸引更多外部投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e5(政府给予更多投资)、e3(居民就业机会增多)的四个题项,方差贡献率达33.164%;第二个因子是居民感知的消极的经济影响,包括e8(房租上涨)、e7(物价上涨)、e6(生活费上涨)四个方面,方差贡献率为26.163%,与积极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比较少,且在积极影响的各题项上的荷载明显高于消极影响上的荷载,体现了居民对旅游活动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影响感知很积极,有比较肯定的评价。

具体来看,获得最高因子载荷量的为e 4(0.838),说明居民十分关心旅游的开发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从而达到刺激村落经济发展,使村民脱贫致富的目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因子载荷也达到0.8,体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农民看到了能带动自身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一点也在笔者的田间随机访问中得到证实,许多被访问到的村民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比较传统的是开办农家乐,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但随着竞争日益加大,单纯地靠农家乐吸引游客已经不够,于是村民投资种植果园及草莓大棚,开始经营以“采摘乐”为主题的乡村休闲项目,也都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消极影响方面,居民对e7(物价上涨)最为敏感,在实际访谈中大多数居民肯定了物价的上涨,但也有不少居民意识到物价的上涨并不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必然的影响,物价的上涨与否与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二)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

由表2,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方面,量表KMO=0.755,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因子分析效果可以接受。在积极影响因子中,题项s6(居民参与性增强)、s7(对景区管理感到满意)和s1(思想观念变得开放)在分析中都获得了大于0.8的高因子载荷量,表明居民在这三个方面感知最强。在积极影响中,比起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居民更关注的是自身是否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去。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负面的社会影响感知比较弱,消极因素普遍平均分值偏低。数据表明,由于罗仙村的旅游发展尚处在初期,居民对积极的影响感知强烈,对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等充满了期待,比较容易忽略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

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基本持肯定的态度。en4(基础设施得到增强)荷载最高,表明居民已感受到旅游开发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改善,这一点在随机采访也得到了证实。绝大部分村民表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全村村民有目共睹的,例如通往外部公路的开通和扩宽,河道的逐渐疏通,最明显的在于环境卫生的改善,并且为了接待游客,村里还开通了自来水。村民反映,为了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他们都开始自觉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同社会影响一样,居民对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不强,对于旅游活动增强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潜在危险还没有直观的感觉,居民更认同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的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积极方面。

篇(8)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篇(9)

2011年西安社会科学院规划项目编号:SGHB-11-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如今,新农村的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这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内容,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据预测,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年收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格局,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西安农家乐旅游起步比较晚,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西安10区(县)(除新城、碑林、莲湖三区外)由当地旅游局批准特许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有1492户,旅游部门规划近两年西安市力争培育5―6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10个旅游示范村、100户农家乐示范户、新增1000户农家乐。分布在长安、蓝田、未央三区县的农家乐旅游业,以秦岭和渭河等自然资源为依托,突出山水特点,如长安区的上王村这种特色就很鲜明。在阎良、周至两区县,以春观花、夏尝果、秋采摘,冬赏雪、吃狗肉为特点,让西安市民突出体验关中旅游特色,如阎良的北塬农家乐的关中民俗特色就分外突出。而户县、临潼两区县,以当地浓郁的钟南山和骊山文化气息为依托,让人们欣赏独特的乡村文化。西安周边的农家乐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面貌。

一、经济特色研究

乡村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乡村旅游中“吃”和“购”两大环节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入。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又是一种文化产业。它代表着中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形态。从全球发展态势看,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之时,超出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不仪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先发展领域,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推进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平衡高技术的“高感情”需求的表现形态, (文化旅游业和艺术设计业等在西方己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显然,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角度看,在西安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也是带动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先产业。

二、民俗文化研究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存在着文化的扩散作用,促使农村接受新的文明。另一方面,农村的产业发展阶段和封闭的环境又对这种扩散作用加以抵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广大农村,存在着极为丰厚深厚的传统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的民俗文化形态,例如长安古乐和长安社火、血社火等。它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又是乡村旅游业推进的主要基础。

三、景观规划研究

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前提下,对农村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可惜的是,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完全拆掉老建筑而建“新建筑”的做法屡见不鲜。这是需要防止的。虽然说,要发展农家乐,就必然对基础设施重新修建,但是,发展农家乐未必等于完全拆掉老建筑而建“新建筑”。城市人为什么要去农家乐,他们仅仅是要追求豪华舒适的住宿吗?显然不是,因为城市比农村更豪华舒适。他们的追求首先在于农村特有的景观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如对农村特有的景观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不加以保护,农家乐业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农村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农家乐旅游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四、上王古镇新农村建设分析

1.以农家乐为主体经济来源的新农村

西安市长安区规模化发展“农家乐”旅游至今已有7年,目前己成为长安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2003年长安区“农家乐”开始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当年首批33户农家乐经营户挂牌,2004年发展到197户,2005年长安区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发展到308户,占全市的48%。2005年“五一”黄金周7天,全区农家乐共接待游客3万人,旅游收入30万元。这些村子的共同特点是都依靠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遗产。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邻西安市区,距西安市中心仅8.7km,距西安市火车南站3km,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安区山川平原俱全,日照充足,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水电充沛,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同时,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祥峪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广新园民族村、秦岭野生动物园等。长安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子午大道、西沣公路、环山旅游公路三条主要交通干线上的5个乡镇街道内(具体包括东大、滦镇、子午、太乙宫、引镇),其中五大集中片区内的祥峪沟、喂子坪、上王村、内苑、太乙等6个典型专业村,己成为长安区沿山附近50个“农家乐”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点”。

据我调查,上王村全村共分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2户人家,总人口596人,耕地面积320亩。它在未开展“农家乐”以前,农民的收入手段主要是靠种植葡萄,人均每年的平均收入只是几千元。而开展“农家乐”以后,全村每户每年的收入竟然达到数万元,甚至有的经营有道的“农家乐”每年可以盈利10余万元。

上王村农家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村民介绍,目前农家乐经营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提供吃农家饭、钓鱼等低端服务,替代程度高,可供游客选择的空间很小,长此以往,致使游客随着游览次数的增多而出现满意度下降的局面,导致降价成为吸引游客的唯一手段。由此发展下去,农家乐旅游将无法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低价格恶性竞争,使农家乐经营者走进了只求维持现状和无力开发新产品的窘境。与之相对照,在农家乐旅游较发达的四川省,无论是登陆政府网站还是浏览当地报纸、杂志,都有大量关于农家乐的相关信息。相比之下,西安在宣传上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西安农家乐大都还停留在发名片或印传单等这种最原始的促销方式上面,缺少主动宣传和集体促销的意 识,这就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的竞争形势。

五、以古镇为宣传背景的文化新村

上王古镇因唐太宗入宫前最后一个关隘――上王关隘而得名。它借助“上王关隘”的历史渊源,在区政府和各个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按照打造“上王古镇”农家乐知名品牌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的目标,在整理、挖掘、保护和开发古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全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改造。近年来,上王村不仅闻名方圆百里乃至全国,而且还在国外享有盛名。每年来这里旅游的外国游客不下万人,新西兰总统曾亲临这里进行考察,2004年他又以个人的身份携带全家再次来这里旅游观光。上王村改造工程是一项涉及上王村7条街道120户群众。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特色工程,改造后的上王村农家乐呈现出一派古香古色的典雅风格和艺术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文化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经营户和游客的支持和广泛欢迎。

六、劳动力回流的新状况

篇(10)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吸引旅游者前往度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参与性、差异性、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费用低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 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 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二)农业与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以农业活动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电子化的商务(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内容。目前,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二、两者的融合点分析

旅游有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排列的,乡村旅游同样具备了这六要素。笔者以乡村旅游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较为知名的专业性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搜易搜乡村旅游、中国乡村旅游网、湖北乡村旅游网、南京乡村旅游网、齐鲁乡村网、52农家乐乡村旅游网等相关网站,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了这些网站的共同点:

首先网站的成立时间都较为晚,多数为2000年以后上线运营,达到规模化的多为2010年之后;其次,乡村旅游网站的地域性较强,除了像中国乡村旅游这样的全国性的网站外,其它都为地方性的,如各省的乡村旅游网站;再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相似,大概都包含了旅游的六要素,在加上一些主题线路、社区交流、在线支付等;另外,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尚未开始建设手机APP、微信等移动平台。

农业电子商务发面,农业电子商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主要为信息型和产品销售型的网站。笔者以农业电子商务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中农易迅、农商天下网、农业网、金光农业网、惠农178网,并对其共同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首先,虽为综合性的大型网站,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上,整个企业流程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较少;其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大致可以按照产业链分为产、供、销三个主要方面,辅之以在线支付、社区交流等模块;再次,跟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一样,移动平台建设滞后。

从以上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块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乡村旅游的食、住、游、娱与农业的生产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品尝特色美食和土特产品,住农家特色院落,参观和参与农业生产、体验独具特色的农业活动和节日等,这都发生在农业的生产环节。农业电子商务的生产环节包含内容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环境信息、农业作物分布信息、农业活动及会展信息等。

乡村旅游的食、购与农业的销售环节有着密切联系。品尝并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品和纪念品是每一个乡村旅游游客的特点,所以农业的销售方面主要涉及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业会展信息等。

上一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下一篇: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