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可持续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意蕴,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四川多个乡村地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农家乐旅游基地,主要负责接待游客,为他们提供当地特色产品、介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得游客可以在四川乡村享受不一样的旅游服务,为之后开发更具价值的四川乡村旅游项目奠定基础。截至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收入超过2500亿元,已有超过3000多个乡村地区摘下贫困村帽子,超过10万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农耕文化,四川诸多乡村地区通过旅游脱贫。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各地区旅游项目大量涌现。这期间,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服务形式盛行,这一布局结构使得乡村地区的旅游得到一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也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得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乡村放松身心,获得满足感与轻松感。四川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副业,村民可以通过出售特色产品或新鲜瓜果获得一定收入,而且这一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之时,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促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也为开阔农民视野、解放农民思想奠定经济基础。此外,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民宿、手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淡旺季区别不大、游客活动规律性不强等缺点,这导致游客很难判断什么时间到四川乡村旅游才可以享受美好的度假时光,也增加了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的难度。但其优点远远大于缺点,优点在于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明显,地域性强,使得游客可以辨别旅游产品的好坏与真假,并理性进行购买。除此之外,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春之花、夏之水、秋之果、冬之收等,这既展现出四川的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化习俗,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业在国家及当地政府持续支持下迅猛发展,且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脱贫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四川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四川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乡村旅游产业是其发展与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做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Strengths优势
四川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发展壮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优势。四川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与交流,使得四川农民可以接受到先进的思想,学习到先进的旅游观念,为促进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当地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安排专业人员下乡进行指导与管理,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资源优势。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别著名的当属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特别是大熊猫、都江堰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加之,四川多个乡村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优势。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由之前的单纯接待型转变为产业型,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四川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方便游客进入乡村地区,促进了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二)Weaknesses劣势
四川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也非常明显。四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物质基础与财力支撑,且没有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加之诸多乡村的地理位置偏远,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四川入境旅游指数较低,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导致进入四川乡村旅游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国外人员相对较少,缺乏对四川的整体认识,也就无法使四川乡村旅游事业取得更好发展。此外,四川乡村旅游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多地乡村的旅游部门职权并未完善分开,也没有相对应的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很难及时对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管理,进而导致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四川村旅游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旅游市场有所改善与规范,但一些乡村依然存在拉客、骗客、抢客的情况,这一现象不利于旅游市场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三)Opportunities机遇
四川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开放与支持。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明确放开了三个领域,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国家放旅游经济开了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使得境外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与现金转账,这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旅游人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好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而到当地进行实地旅游与考察。游客还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或其他方式评论当地旅游情况,这为其他游客提供便利旅游信息的同时,也为促进旅游运作现代化奠定基础。最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百姓开始热衷旅游,这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源与优势。加之,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优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地,实现中国向旅游大国迈进的第一步。
(四)Threats挑战
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当地拥有旅游资源优势外,还离不开政府以及游客的支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渐上升,国家愈发重视旅游产业,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与文物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一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破坏,使得乡村旅游不再具备当地特色,而是大众化的旅游场所。同时,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相当多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四川这一宝藏之地,开始在乡村进行旅游布局与发展。由于四川乡村旅游资源还不够丰富,且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与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了四川本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旅游企业之间由之前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使得诸多企业为获得更多资源与游客不择手段,破坏了旅游市场环境,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结论:通过对四川乡村旅游SWOT分析,得知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要想取得良性循环,应采取在发展中寻找机遇的策略,紧紧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会。例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应将四川乡村存在的劣势变为优势,提高四川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化四川乡村发展内涵
要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内涵,以保障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将文化保护作为第一原则,并积极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以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将乡村风土人情与村民心路历程纳入文化发展中,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乡村发展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农村的风俗以及当地村民的风情,所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内涵的支撑,更离不开坚持保护的这一原则。
(二)完善四川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由于地形与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四川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造成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乡村农家乐一般离市区较远,极大阻碍了游客到乡村农家乐游玩。为了将四川旅游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服务,相关部门应尽全力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并合理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四川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当地政府还应改变旅游发展模式,由之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为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并优化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三)创新四川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川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应依靠产品与服务创新,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于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当地特色产品,进而以特色产品与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同时也可以避免恶性消费现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当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特色产品与良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相关旅游部门应创造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服务与产品,并对相关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要凭借自身市场收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最终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传承四川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也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及当地村民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本土文化、习俗与制度也是提升当地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凸显村民主人翁地位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要素。所以,首先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使村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旅游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为乡村旅游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组织村民开展交流与学习,激发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感与满意度,进而提高外来游客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营造“远方游客来,当地村民悦”的良好旅游氛围。其次,相关部门应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当地村民外出学习其他地区发展良好的乡村。学习并借鉴其优势之处,增长村民见识的同时为提高其素质涵养与专业意识奠定基础。当地村民还可以自发组织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服务,这在提高村民整体服务意识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建设向好发展提供动力。此外,政府应根据当地旅游发展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村民达成合作互助协议,共同传承并创新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乡村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资额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04):997-1001.
[2]帅婉.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讯,2019(09):108-109.
[3]王丽莹.浅谈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明日风尚,2019(07):196.
[4]陈岭.基于互联网+的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探讨[J].环球市场,2017(12):45-46.
[5]罗正琴.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222-227.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民休闲度假、娱乐、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提升。
(二)遵义乡村旅游现状
根据遵义市旅游局数据到2015年8月,全市已有近100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开门迎客,共接待游客600来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60亿元;解决农民就业2万多人,就业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受益农户4万多户。“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是遵义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七要素建设黔北民居,目前全市已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38.46万栋,覆盖农户57.7万户230.8万人。其中开展创业经营的1.43万栋。今年,遵义市将完成以黔北民居为主要标志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两个省级整县推进示范县、19个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及12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建设。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其发展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位,对遵义乡村旅游盲目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明晰使得现在的遵义乡村旅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比如在遵义的乡村旅游管理中政府监管应该做到,让旅游者放心旅游、放心消费、放心享受服务。比如乡村旅游的旅游纪念品包括农副产品及部分农副产品的加工或深加工,安全性、绿色环保性是旅游者是否放心购买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但是这些旅游纪念品的安全性还不能完全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完成相关工作
(二)经营模式单一“乡村性”气息缺失
乡村旅游主要是围绕乡村而开展的,这就导致当地村民成了乡村旅游接待地的主要经营者或接待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甚至简单的培训,因此它们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大部分经营者是通过模仿别人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在进行经营,而这种短见的经营形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原本正常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在发生改变,“乡村性”气息逐渐消失。受利益及效率的驱使多数经营者将“城市性”的物品或者娱乐形式照搬到乡村旅游接待地,让其具有所谓的“乡村性”的性质渐渐改变。
(三)旅游三大效益没有获得平衡发展
旅游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如何将三者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旅游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是旅游业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还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虽然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但那只是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现展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从产品本身出发通过其开发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问题。
遵义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接待地进行生态保护、让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乡村旅游接待地得以恢复,这都是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解决且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多数只有少量的参与性活动,如麻将、垂钓、果蔬采摘,有个别接待点有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体育项目,而这些并没有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色。真正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及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并加入多种参与性元素在内,让旅游者充分体验“享在农家”。也只有这样所获得的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效益,否则一切偏离于这一主旨的乡村旅游即使是发展起来,显然也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乡村旅游的特有性质决定其必须是参与性强的,只有参与性强的旅游地才能在广大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获得一个长远的发展。由此深入挖掘富有乡村特色旅游参与活动、开展具有主题文化的乡村旅游接待示范区、加强相邻旅游接待点之间的合作,从而开发出参与性强、吸引力大、“乡村性”氛围浓郁的现代乡村旅游接待地成了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三、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遵义市乡村旅游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及信息平台
高效管理团队是高收益及有序运营的保证,是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的基础。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及游客中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其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对其个别有思想的个体可适当进行资金扶持使其先发展起来,通过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发展;在乡村旅游接待点与政府及旅游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解决,始终贯彻执行,最终形成高效良性可持续循环的信息管理系统。
2、多方合作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层次系统,增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层次
应该对乡村旅游的一切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升其乡村旅游综合知识,让当地经营者与人民群众有意识并为之不断向真正的乡村旅游氛围而努力。根据当地旅游接待点的具体情况,定制两层或两层以上层次进行分层培训,通过分等级培训,形成服务质量的差异化,同时强化可持续观念的培训,最终达到服务形式及消费档次的多样化,从而完善旅游消费层次,实现各接待点交叉竞争,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进行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乡村旅游深入开发不断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等得以实现。
(二)多形式多手段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各地视自身条件,根据实地考查为依据。政府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实现各乡村旅游地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1、政府应加大旅游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扶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公路、住宿、公共区域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不断挖掘乡村原生性文化,重现原始乡村农事活动、生活方式来提高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从而改善其乡村旅游氛围,增强地方乡村旅游吸引力;并结合地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
2、加强遵义乡村旅游理念宣传、提高市场影响力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对乡村旅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展乡村农事活动竞赛、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等形式引导旅游者去了解真正的乡村;通过对乡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旅游者感受浓郁的乡村旅游文化氛围;开发者正确的开发理念、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严格控制与执行及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良好的监督,四者之间的真正有机结合才是乡村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各地联合开发形成规模
将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有效的交通设施链接起来,进行统一的策划、宣传、营销等,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如某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处或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所有该线路上的接待点必须全部参与其中以保证其组织的有效管理,该线路上的一切乡村旅游相关事宜均由此部门统一处理或决定。以此让乡村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实现乡村旅游多部门、不统一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让遵义乡村旅游对外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差异竞争,通过合理的竞争才能真正使乡村旅游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地区旅游特色吸引物,力求将每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打造成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富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区域知名度及以服务等形式上的差异化将乡村旅游地进行分类建设。打造突出地方特色、拥有自身深厚文化内涵,富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可以依托附近环境的优美打造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接待点;附近有河流、湖泊(人工湖)亦可打造以垂钓、水上活动为主的“渔庄”;亦可将土地、农事、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发掘,形成综合性乡村旅游接待地。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都应该是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旅游对外更有竞争力。
(四)开发参与性、可持续性强的旅游项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薪阶层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到乡村旅游地更希望回归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层面上,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让旅游者“食在农家”、“住在农家”、“行在农家”、“游在农家”、“购在农家”、“娱在农家”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发乡村农事参与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农耕土地无人耕种的契机大力开发与耕地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如,将土地租给旅游者或者利用农用工具结合传统的耕种方式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旅游中去,其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旅游者之间、家庭之间、团队之间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将乡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带动旅游者使其深刻感受乡村旅游文化为其带来的享受,让其产生回游的潜在可能。“统计表明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具有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首先,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的特殊性。乡村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有着风格各异的乡土人情,民间习俗。这些是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人员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民俗民风,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参与的同时,购的满意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然后,环境的神秘性。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旅游有着莫大的诱惑和好奇。好奇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有趣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历史等;最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乡村旅游一般都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对环境变化十分的敏感,抵抗外界的能力很低,稳定性差。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北界青、甘、陕三省,地域辽阔,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众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新五大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着伟人故里的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典型的乡村旅游,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3、旅游交通体系:航空,以成都双流机场为门户枢纽,省内合理布局的支线机场构建空中网络,作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开通了30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拥有九个支线机场,并在建机场。铁路,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有成渝、宝成、成昆、达成等铁路干线,还有遂渝高速铁路。公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枢纽,有108、213、317、318、321、319六条国道在此交汇。
4、自然环境条件: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呈多样化,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四川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天气景观,这些天气景观,极具观赏价值,是四川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出台了许多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
(二)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与经济没有完全的统一。四川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大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很低,资源规划开发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很低,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经济的发展完全结合起来。
2、旅游软环境不完善。很多的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是干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化,缺乏管理的技能技巧。旅游市场虽有所改善,但也不尽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物价偏高,还存在一些私自抬高价格,欺瞒游客的现象,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1、政府重视。四川乡村旅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对此,政府的重视体现在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等方面,建设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2、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投资的高涨。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人们有财力和时间从事旅游活动,旅游活动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旅游业提供机会。国家旅游局把地处西部腹地的四川独特的、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一步,为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4、申遗成功、品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无形资产。四川成为中国的遗产大省,拥有五项世界遗产,同时成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城市,为四川走向世界搭上了平台,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等进行旅游投资,以大熊猫、太阳神鸟等品牌为四川提升国际形象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5、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加乡村农民的自豪感,主动积极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和遗产;有利于提高健康、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1、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对大自然天然成分的高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不仅要求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而且要求环境与文化保持着原有风貌和特色,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如何在深度开发四川乡村旅游的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2、旅游行业对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冲击。由于四川旅游发展比较晚,起点晚,与其他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差距。
3、城市化进程和产品趋于同化造成的挑战。现代生活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许多乡村原有的特色用现代的元素覆盖了,失去了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加速了当地的商业化、城镇化。其次是各个旅游景区的产品仿造严重,没有产品的特色。
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政府、旅游局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队伍及时研究,出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纲要”,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序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是加强领导。二是加强行业管理。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保护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首先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其次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发展道路。第三,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
(三)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国际化营销、推行精品化服务,构建特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古蜀文明、农耕文化、浓郁田园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世界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要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一定要突出特点,深入的挖掘出本地的最亮丽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要突出本地旅游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要通过差异来吸引游客。发展乡村经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属于四川省独特的旅游产品,推向外界。
(四)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
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原生态生活的“三农文化”。城里人厌倦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与经营者经营水平
首先,坚持政府指导,多元投资的开发格局。搭建旅游发展的平台,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提高整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可以免费的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四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86-02
中国乡村旅游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它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为基本资源的旅游活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其独特的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形式,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多重问题,如环保意识薄弱、管理缺乏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是农家乐旅游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有助于推动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这一在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该村农家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一、三圣乡红砂村基本状况
红砂村花乡农居地处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有3000多亩的花卉种植基地,民居建筑极富川西特色。目前,红砂村人口2千余人,花卉种植面积2300余亩,全村共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余户。普遍规模庞大,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档次和品味。
红砂村目前已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邻里街坊相邀聚会、一家老小踏青远足的理想去处,是都市人近郊观光、农家休闲的首选之地。
二、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分别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和消费者设计了两类问卷。其中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发放问卷35份(该村共有35户农家乐经营户)有效问卷回收32户,针对农家乐消费者发出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82份。
(一)农家乐经营者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红砂村农家乐经营者中女性占到了57.2%,男性为42.8%;而经营者的年龄结构来说,最多的为35-55岁,占到了58.29%,第二名则是21-35岁占31.35%,而56岁以上的仅占10.36%。经营者的文化程度与专业水平与经营者的年有关联,年龄偏小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反而年龄较大的经营者教育程度偏低。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经营者占比63.4%,大学及以上水平的占了21.1%,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数为16.5%。经营的时间来看,六年及以上的占到了43.32%,而3-6年的则占到了36.01%,剩余的20.67%经营时间较短在1-3年内。在询问是否由接受专业旅游培训的时候了解到,由于是政府扶植所以最初的农家乐大部分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人数百分比达到了56.12%,有32.33%的经营者由于是从别人手中转手得到的经营权,收到的培训较为粗浅,而剩余的11.55%则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在对经营者年收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的信息为年收入达到了为7万及以上的有4户,5 7万内的有21户,其余的则在5万以下。
负面的回馈中,19.21%的经营者认为在增进收益的同时由于同行的竞争使得邻里关系变得有些紧张。而38.91%的经营者认为游客的逐年增加使得村里环境承认压力变大,自然环境有污染严重的趋势。有21%的经营者则认为游客的增多同时还增加了村里的安全隐患。
(二)农家乐消费者调查结果
针对在红砂村农家乐的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主要的游客来源于成都市及周边县,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2.3%。剩余17.7%的游客中,有9.5%的游客来自四川其他省份,其他的游客则是来自于国内其他省份。游客的职业种类偏向于公务员、企业员工以及离退休人员等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的人群,其中离退休人员的比例占到了67%。与之相对应的是游客的年龄段,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游客的年龄从19岁至65岁以上跨度较大,但仍然是35-50岁的游客最多,占到了整个比例的63.1%。
而在对来农家乐的目的的调查中,53%的游客表示是休闲娱乐(如麻将、骑游)等,27%游客表示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污染,剩余的20%游客则是专程过来买花,顺便一坐。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红砂村作为自己的游览地时,59.2%的游客指出因为红砂村的花卉特色吸引了他们的前往。这种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新形势,除了单纯的尝农家菜品农家特色以外还能欣赏或者购买各种花卉,对于城市人来说是一种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23.7%的游客是由于其交通位置的便利性,在短暂的周末远途旅游无法实现,但是红砂村开车或者公交均能方便到达,于是这里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剩余的17.1%的游客则是因为红砂村的环境与其他地区的农家乐相比更为干净舒适。
三、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以及实地的走访,分析了三圣乡红砂村农家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将他们整理的结果由表1可见。
在对三圣乡红砂村的实地走访之后发现,由于红砂村为环形布局,部分农家乐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和入口的人流量相比,很多农家乐都是门可罗雀。而通过与这些经营者的交流了解到,大部分离主干道远的农家乐由于最开始的经营者无法盈利,只好将其转租给其他人进行经营,而转手之后成功经营下去的也并不多。
红砂村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花卉产业为依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花卉的季节性。与三圣乡幸福梅林的季节性相同,春天与初夏是红砂村乡村旅游的旺季,但到了夏天与秋冬季节,人流量则是大大减少,秋冬尤甚。没有持续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就更加无法说起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乱扔垃圾现象较为严重。在红砂村的广场内竖立的一些雕塑手里握着的篮筐也难逃被当做垃圾箱的命运,在调查中采访的环卫工表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一天内甚至会发生两三次,而路边随处可见的水果皮塑料瓶就更不用说有多少了。
同时,虽然政府大力支持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未来长远的科学规划以及发展预估,造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应急方案的缺陷。由于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使得成都市周边游变得十分火热,而由于政府对游客接待量的预计有误且缺乏对拥堵等紧急情况的预案,出现了自驾游找不到合适的停车点,而部分农家乘机乱抬价等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形象竖立的事情。
四、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为了研究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相关措施如下。
(一)设立标示,加强宣传营销。对于离主干道较远的农家乐,可以特别在入口设立显眼标示指引游客的前往。同时依靠现有发达的信息科技,鼓励这些农家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属网页或者微博、微信公共号等,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实时更新,让客户随时了解变化。对于前来消费的游客了解其选择这里进行消费的原因,并听取其意见与建议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以兼顾回头客与新顾客。
1.陕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1.1 陕南乡村旅游的现状
陕南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其乡村旅游工作起步较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的阶段。在管理方面,目前各地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最后,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1.2 陕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基本上是简单地利用现在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低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现象,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而且由于没有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含量不够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特色不突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大多数乡村旅游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例如吃农家饭、观赏、采摘,缺乏差异,雷同且长期不变,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挖掘不够。
1.2.3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
陕南许多地区都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成为陕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1.2.4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素质低
目前,陕南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正规的培训而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2.发展陕南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
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将传统乡村旅游细分为8类,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2 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
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如商洛可以把鼓花、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汉中的锣鼓、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有枪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安康的紫阳民歌、赛龙舟、舞狮子、玩船等,把三市各自最具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参与其中,提高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3 做精“陕南茶文化游”和“药材摇篮”
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建茶园农家乐,培训专门人员,带游客进茶园参观,为游客讲解陕南茶叶的特色,教游客如何采茶,品茶,参观茶叶的制作,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自己采茶,制茶,购买自己制作的茶叶,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叶的知识和制作过程,而且买的开心和放心。同时为陕南的茶叶做了宣传。
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2.4 完善基础设施
目前应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简历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使交通方便畅通,通往景区的道路要重点打造,景区的卫生间既要符合乡村环境又要干净卫生,景区要有垃圾筒,休息场所要安全卫生,要有指定的停车场,健全配套设施。其次,客房卫生、厨房卫生和厕所卫生条件要按行业标准,经营者要改变观念,只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游客
2.5 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使乡村旅游有序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知识的培训。是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
乡村旅游要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赵蕾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
[2]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1、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 乡村旅游的农业性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的优 惠,引导扶持当地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2、要吸引发达企业、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四、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五、着力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六、着力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创新。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2-02
旅游作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营销和环境”等要素层面,旅游在响应低碳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必然成为践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旅游与乡村旅游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至此,国内开展了对低碳旅游的探索。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市场,通过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在全国已建立了两万多个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3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经营模式和管理的缺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任意占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较高的碳排放量,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些问题迫使我国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2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
2.1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动力机制
乡村低碳旅游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于传统乡村旅游的鲜明特征,其发展动力可以归纳为需求驱动、竞争驱动、政府驱动、机会驱动等方面,无论是内部动力机制还是外部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和旅游者是动力主体,它们共同作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①需求驱动机制。旅游者是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需求者和推动者,随着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自觉的选择低碳旅游方式和旅游商品,这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和低碳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需求空间,促使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共同构建低碳旅游设施、生产低碳商品、提供低碳服务来满足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低碳需求引导着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②竞争驱动机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低碳消费者的出现,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要求提高,这就加剧了旅游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为了获取更多的游客市场,旅游企业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进行竞争,严重的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低碳理念的普及,旅游企业意识到要转变以往价格战的发展模式,从营销宣传、产品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正是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③政府驱动机制。政府部门属于外部驱动力,但对动力机制中的每一个要素会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旅游从景区建设到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乡村低碳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新方向,其发展和推广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推动。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低碳发展驱动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行规划、立法、监督和交流等职能。第二,为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交流和融资平台。第三,引导居民和游客低碳消费,宣传和推广低碳理念。
④机会驱动机制。乡村为低碳旅游提供多元化的机会,如乡村旅游地区可以向游客提供简单舒适的农家社区生活,参与有趣的社区活动,让游客了解乡村社区文化,这些活动与城市社区的夜生活相比,更低碳,更环保,也让城市客人体验农村的夜生活的特色。浙江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星象村等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融入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区,让游客体验古村落生活的同时了解村落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政府、企业、游客、居民,共同作用、相互参与、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考虑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开展相应的旅游规划,协同当地旅游企业和居民交流合作,执行并监督低碳旅游的发展。其次,市场的形成和运行对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企业要引进低碳技术,积极研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等。第三,居民和游客树立的低碳理念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持续动力。通过企业和市场对低碳消费引导,转变居民和游客的消费观念,宣传实践低碳生活,推广低碳理念等。
3 磐安乌石村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探讨
3.1 乌石村旅游业概况
乌石村位于磐安县西部的安文镇,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山水、气候、生物、古建筑、历史典故等资源开发组合条件好,而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原始森林与凉爽的气候,特别是用乌石造的古建筑让人体验到一种遥远、古朴的历史深重感。目前,乌石村旅游业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生态观光和探亲旅游,可持续性不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和探索。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有利于乌石村树立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形象,还会给乌石村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 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优势:区位优越,乌石村地处沪宁杭商圈腹地、浙中经济板块中心,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乌石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包括红豆杉、朱氏“红心木”图腾文化、古代贡品“牛心柿”、百亩银杏林等,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竞争力。生态优势,作为磐安县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乌石村有统一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建设、布局比较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完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为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 乌石村低碳旅游发展途径
4.1 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理念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乌石村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低碳旅游“了解一点”,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不了解”,12%认为对低碳旅游“了解”,4%认为“没必要了解”,可见有关低碳相关事件和低碳理念的普及较低,还未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在今后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低碳消费、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生活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低碳和环保意识。
4.2 营造低碳吸引物
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低碳吸引物很有必要。乌石村在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应重视对低碳吸引物的开发,具体可以从低碳环境和低碳产品两方面进行设计。
①低碳环境设计:旅游者和社区居民是的碳排放的主体,可以通过绿地环境来吸收这些排放的碳。结合乌石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设计采用采取点、线、面的布局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增加碳汇。②低碳产品设计:对于低碳产品开发,乌石村可以从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本地原材料为主,研发原生态餐饮产品如粗粮系列、药膳系列、山珍系列、野菜系列等产品;根据游客住宿偏好和乌石村的环境条件,利用当地材料开发庭院式住宿和木屋式住宿等住宿产品;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开发吃、穿、用、玩等旅游商品,重点开发土特食品、花卉园艺和原生态家用商品。
4.3 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通过低碳技术改造或低碳技术产品直接建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水设施等。乌石村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途经主要有:首先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网络化乡村旅游道路系统,尤其要重视村内次干路网的建设,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内观光游客形成的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其次观光景区的建设,使用低碳节能和污水循环装置,建设低碳环卫设施。
4.4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经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个人碳足迹。倡导低碳消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绿色出行方式: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交通节能减碳是发展低碳旅游的环节。居民和游客在出行方式选择中,尽量以公交车、电瓶车和自行车为主,降低能耗从而减少碳排放。推广低碳住宿方式:对于当地旅游企业来说,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绿色宾馆,提供的餐饮食物尽可能选用本地材料,提供可循环利用的使用工具,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食宿环境。
随着现代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低碳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中,需求、竞争和产业链驱动是低碳旅游发展和普及的原动力,政府、机会和科技驱动是低碳旅游强力推进的保障和关键辅助。只有政府、企业、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联合行动起来且协调配合,才能促使乡村旅游向低碳模式转变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强化融资功能,扶持“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农村合法的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又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村镇银行的设立拓宽了农村资金的融资渠道,可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投人力度.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优化结构调整功能.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协调发展。村镇银行的发展能加大对“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及外贸和新兴产业中的农村商业企业和农民再就业工程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村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水平,从而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工业化,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能协调发展。I三)促进就业功能。有利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的就业岗位。其中广泛存在于区县、街镇、社区、乡村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就更为明显,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单位投资就业贡献率最高的部分。村镇银行通过对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等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解决了农户、小企业长期贷款难的问题,支持了个人创业和农村小企业发展.从而有助予促进就业,有效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四)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功能,有利于促进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目前针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存在一定的竞争。竞争必然会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机。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之处。因此。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多种机构并存、有序竞争的市场。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各金融机构都会想方设法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民也将得到更多实惠。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完善,防止农村地下钱庄干扰正常金融秩序等现象,从而促进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题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
(一)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支农配套体系不健全
1.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而农业是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因此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难以保证的。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所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比如,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收政策上,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仅为3.3%:存款准备金率也与农村信用社相同。
2.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制度不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许多农户的信用资料不全,有些甚至还处于纸制化人工处理阶段,没有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这就造成了农村借款人信用评估难、信用跟踪难、信用约束难,从而增大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3.农村保险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农业巨灾险种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造成农户和农村企业无法取得预期收入.还款能力不足,增大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1.存款业务面临一定困难。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吸收存款困难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的原因主要是:(1)网点设置少。在金融服务业讲求便民的前提下。方便与否已经成了吸储的一大先决条件。而村镇银行是新兴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营业网点少,存取款不方便,难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储蓄。(2)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足,资金实力弱,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相比仍存在知名度、信誉度的问题。影响力不够。造成广大村民、企业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存款积极性不高。
2.中间业务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是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92%以上。而未能充分开展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
3.业务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特色服务不足。(1)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是银行及其提供的产品不同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在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没有银行产品品牌就没有银行形象.就没有竞争力。而我国村镇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欠缺。与同业相比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影响了其竞争力。(2)村镇银行在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未能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增强在我国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业务中。贷款业务的比重最大,同时也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增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及增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丽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既要面临自然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一方面,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特别是农业巨灾险种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借款人就可能不能按时履行还款责任,资金保全难。另一方面,农户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够畅通。受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从而会影响他们的获利能力,可能造成还款能力不足。因此。当借款人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会面临信用风险。第二,个人信用的征信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许多农户的信用资料不全,有些甚至还处于纸制化人工处理阶段,没有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这就造成了农村借款人信用评估难、信用跟踪难、信用约束难,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第三,村镇银行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还不够严。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增大了信用风险。
(四)人力资源建设有待加强作为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人力资源处于劣势,有待加强。其人力资源劣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匮乏。由于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在择业时过多选择大中城市的金融机构就业。很少会考虑去农村地区就业.造成村镇银行金融人才匮乏。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第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及相关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不够高.造成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服务客户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策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
(_一)明确自身定位.服务“三农”客户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自己“服务三农”的特色定位,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银行、社区银行、零售银行”。具体说。村镇银行应将农户和微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见表1),为他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而对于主要客户中的农户。村镇银行应效仿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模式”(格莱珉银行又称乡村银行,创建者是尤努斯博士),主要扶持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和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为他们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农配套体系建设
1.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应对村镇银行暂时免除所得税,给予其3—5年免税期,减轻其开办初期的经营成本.并允许村镇银行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降低其营业税。使我国村镇银行的资本积累稳步递增。
2.实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优惠政策,并提供一定的便利。
(1)中国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缴存方式可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但缴存比率应低于农村信用社。
(2)可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自。
(3)应对发放农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再贷款及其利息优惠,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调动其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4)还应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拆借及清算提供便利。
3.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及专项奖励基金.分年度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提供专项利息补贴.激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乡域、县域农户和微小经济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4.加强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1)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可来源于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也可以民间资金为主体。实行会员制管理,以降低村镇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2)县政府则可以和金融投资公司等签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合作协议,联合为县里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甚至还可以由县政府出资成立县助农担保公司。专门为大担保公司不愿意接而又有担保需求的小农户服务。
(3)政府应大力推动建立包括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范围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客户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违约责任等电子信用档案,促进村镇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对称。
(4)政府应大力推动建立“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企业”的评选机制,进一步改进信用评价的考查内容、操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并对信用村的村干部实行绩效考核,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村(镇)”,降低村镇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投放效率和回收效益.充分保护村镇银行的合法权益。
5.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是弱势产业,因此,应设立农业保险投资基金,组建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格局,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范围.并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各类保险品种,充分发展农业巨灾保险,从而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村镇银行的信贷环境。
(2)可在农村试点,加快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存款者对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像村镇银行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
(三)提高业务水平
1.增加服务网点。村镇银行应扩大覆盖地域,在更多的乡镇合理增加服务网点.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近办理各项业务。享受便捷的服务,从而也增加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2.充分发展中间业务。除了存贷款业务外,村镇银行还应充分拓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收付款项、信息咨询、新型农机具租赁、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等中间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高村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3.结合村镇实际。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塑造品牌产品。比如.村镇银行可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循环短贷等创新业务;对农村中小企业可探索开发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支农金融创新产品“信用一证通”;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企业可探索开发动产质押贷款;做大做强小额农户贷款、微小贷款。
4.灵活开展业务。提供特色服务。村镇银行要取得效益,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面对农村的金融环境,在开展业务时灵活经营,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各种个性化、贴心的特色服务。比如,按照惯例,取款5万元以上都需要预约.而这对于一些急于用钱的客户来说极不便利.村镇银行可以让他们一边办预约手续,一边取钱;对离退休、离岗人员,可采取资助老年秧歌队、打车接送存款等措施.营销养老存款;对农户办理贷款时,可将农户申请贷款的审批时间压缩至一周甚至更短,贷款手续力求简便,并为农户投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允许传统农业生产贷款跨年度使用;对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可无需实物抵押担保,灵活使用信贷手段;抵押物可灵活多样,农舍、农机具、粮食、化肥、存货、门店等都可作为抵押物。村镇银行通过灵活经营,提供特色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可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和信誉度.获取广大村民和企业的认可和信任,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1.健全客户信用等级管理。
(1)要健全信用档案。村镇银行要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建立电子化的信用记录。将客户的信用资料及时录入人民银行的征信库系统中.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
(2)村镇银行的信贷员要做好对借款人信用级别的科学评估和贷款风险度的预测,并实行信用累积制,对其资信状况按年考核、动态管理,将贷款顺序、利率及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比如,对信用好的借款人,村镇银行可调高其信用等级,相对应的.对其贷款的顺序优先、利率优惠、贷款额度放宽.从而增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
2.对无法提供抵押品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采用担保制度降低信用风险。比如,对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农户可实行几家农户联保.也可实行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作担保的模式。
3.在贷款审批时.村镇银行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健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
4.要加强贷款发放后的跟踪检查。村镇银行要健全贷款检查档案,深入抓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完善信息系统.尽快建立健全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预警与评价系统,对贷款进行动态、全方位监测.对可能产生的风险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5.对不良贷款要加大清收力度。严格执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并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
(1)村镇银行要坚决执行贷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加大力度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分析,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降低不良贷款率。
(2)村镇银行可从信贷员工资中抽取风险抵押金.对全年不良贷款超比例的信贷员以扣除其风险抵押金作为责任赔偿。这样可严肃信贷纪律。有效化解旧欠风险,遏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6.村镇银行可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采用信用保证保险等形式.将自身作为保险公司的参保对象。让保险公司分担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1.积极引进金融人才。我国村镇银行要通过尽力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优惠条件,积极引进业内和高校毕业的金融人才,不断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保障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九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在九江市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九江乡村旅游地区的公共交通不断完善,旅游项目不断增加,众多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去往九江乡村旅游的游客,因此九江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
(一)乡村旅游购物
橘子园山下大多是出售橘子,没有其他特色购物商店。而农家乐地区也没有特色购物商店,只有在较大的农家乐地点偶尔有出售当地土特产等商品,二者附近几乎都没有正规的购物门店。
(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橘子园和农家乐地区的接待设施差强人意,忽略了许多细节问题:如停车场的规模和范围不合理;卫生间数量有限,又有些简陋。农家乐地区的卫生间则相对好一些,因为大多数农家乐农庄就是开在自己家里,因而其数量和质量上要比橘子园的好一些。垃圾桶数量也都明显不够。
(三)公共交通
易家河橘子园没有直达的旅游专线,散客都需要乘坐客运车以及出租车才能到达,而去往各个农家乐地点的交通则相对便利许多,因为大多数农家乐都建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交通设施以及路面都相对完善。
(四)餐饮
橘子园山下有许多餐饮店,在价位上高低不等,提供当地的特色或者传统餐饮;农家乐本身就是以餐饮为主,因此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游人亲自动手做,一类是直接享用。但无论哪一种,都能基本满足游人的需求。
(五)娱乐项目
易家河橘子园主要的旅游项目是上山摘橘子。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亲自体验摘橘子还是很感兴趣的,并且几乎老少皆宜;农家乐主要以小型的娱乐项目为主,大部分农家乐除了必有的厨房、餐厅以外,还配有卡拉OK、麻将桌、台球桌等。单纯的乡村农家乐还提供蔬菜、禽类等食材,但是近郊的农家乐地区例如五七二七厂附近则不提供食材,需要自己备好。
二、九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区交通有待完善
在九江乡村旅游地区中,多数采摘园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尽管有直达的公路,但是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很少。加之路面稍窄,有些崎岖,通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且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出现,最终需要步行到达采摘园的小路也没有修建得十分完善。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的都有一些黑车,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至于景区门口缺少足够的停车位,一些自驾游客的车无法就近停放,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乡村旅游地区缺乏品牌建设
品牌是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都非常关注的方面之一。九江乡村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缺乏品牌经营意识。目前九江大部分农家乐及农庄都是自给自足,有的甚至连牌子都没有,许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农家乐农庄。没有自己的独特品牌和创意。
(三)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意和特色
调查发现,各个乡镇几乎都有不同规模的采摘园,农家乐山庄的数量也相当庞大。在环庐山的大型景区周边,不少乡村旅游景区都提供漂流项目,但在项目设计上缺乏创意,造成同质化竞争。九江大多数乡村旅游如采摘园、农家乐等只是为游客提供表层的参与和体验。每个乡镇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相似度,没有与当地文化、经济等紧密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地区服务不到位
在旅游业中,服务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地区的服务在质量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态度方面更应该有所重视。九江众多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缺失,如交通及信息服务不足;人员服务不专业;景区内的向导及安全服务缺失等。
(五)乡村旅游管理缺失
由于缺乏整体规范的管理,没有系统专业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死角。管理缺失造成了景区内环境被破坏、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等,最终影响整个乡村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乡村旅游地区营销及宣传不到位
九江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区都缺乏营销战略和广泛积极的宣传。在九江乡村旅游类别中,农家乐和果园占多数,但其中大多数为自家经营,几乎没有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