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

篇(1)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篇(2)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篇(3)

2.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化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的。要将农业行家组织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收集全国、全球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资源信息,悉心分析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信息专家要密切结合本地实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市场调研,权威性高、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强的指志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卖哪儿?卖啥价?”的问题。农业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加强市场分析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风上贸易、中介服务等工作。

3.信息。农业信息中心以有用农业信息,并将之准确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为己任。农业信息用户由于层次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我们必须因人因地而异,采用没的传递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网每天由专人及时更新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行情,不断充实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二是与襄樊电视合开办《金以土地》农业专栏节目,拟每月单周三襄樊电视台23频道、8频道播放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包括农业快讯、新技术、看市场、致富经、农闲事等版块,该套电视节目方圆300公里地域都可收看到,覆盖全市及外地20多个市县区。三是与省级农业刊物《农村经济与科技》(国内刊号公开发行)联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开通其电子版杂志,《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自由转载农业信息网内容,该杂志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四是在乡村一级使用公告牌、板报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公告牌上的信息由襄樊农业信息网站和县、乡各级工作站精心筛选,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向下传输,同时各点及时反馈基层农业农产品动态,这样能有效减少信息使用的盲目性。

二、保障措施:

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篇(6)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篇(7)

1.1 农业信息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的主要用户和最终用户是农民群众。根据调查显示,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有五类:(1)宏观信息。内容包括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2)实用操作信息。包括新技术的推介(种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新品种的推广介绍、农技信息等;(3)市场类信息。包括产品价格、市场供求信息、市场分析预测等;(4)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类。包括人才招聘、教育培训、技能教授、气象信息等;(5)文艺生活类。包括节会、展览、文化娱乐项目等。前三类主要是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后两类则是农民的乡村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1.2 农业信息的特点

(1)实用性。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更多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信息资源,最关注的是能对其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实用信息。

(2)经济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及边疆民族地区,对信息的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经济实用、免费的信息成为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

(3)普及性。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大,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因此,农民的文化层次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不高,基础性、普及性的知识信息成为农民的首选,这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也较有实效。

(4)安全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一般都是家境条件较差、底子薄,经不起不安全信息带来的损失,尤其是技术指导和市场供求信息的误差,因此,安全可靠、准确及时、低风险的信息,成为农民对信息关注的主要要求。

(5)多样性。由于农村相对闭塞,信息获取能力较低,获取的渠道较少,对文化、娱乐及相关生产、生活信息的来源有限,因此,农民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都处于渴求的阶段。

2 公共图书馆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定位

2.1 角色的定位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务的信息机构,拥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的服务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经验。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2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位

首先,就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来分析,图书馆拥有的主要是公共文化信息,对于有较高行业标准和要求的农业信息,比如新品种、新技术、市场预测等信息,图书馆并不具备优势条件。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把资源建设和提供的服务定位于普及性、文化性、地域性、安全性、实用性的知识信息上更为确切和更具实效;其次,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地方性的特点应成为资源建设定位的一个重点。对于农村,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信息资源更具价值,与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另外,虽然图书馆对于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市场预测等信息不具备优势,但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开发、分析的能力,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中,有大量成熟的、值得推广的信息资源,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提供更具使用价值的二、三次文献。除此以外,图书馆还拥有其他行业和机构无法比拟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类资源,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意义重大。

2.3 农业信息资源服务的定位和模式

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而直接的受众是农民。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架构是省级、地州(市)级、县(乡)级的机构设置,图书馆都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该地区或区域内的公众,因此,要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将信息服务推送到农村,需要图书馆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服务模式。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先后实施了农村宽带普及工程、三网融合和农村信息化示范推进工程、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很快提升。而与公共图书馆息息相关的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公共图书馆以共享工程设施为基础,搭建省级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探索出了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组织、精心筹备,于2009年5月在我省昭通市水富县两碗乡文化站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 直接服务“三农”。目前已在全省建成855个农文网培学校,1800个农文网培分校,实现了62%的乡镇和10%的行政村均建有农文网培学校(分校),累计开展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1万多次,培新农民群众90多万人次,服务农民群众220多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3 对公共图书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思考

3.1 加强对农业信息需求的调研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作用,资源的采集、开发需要有针对性,尤其是要立足于地方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因此,图书馆需要加强与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各级基层图书馆、县乡级文化站、养殖大户等进行协调、沟通和联系,以拓宽信息需求的反馈渠道,及时、充分地掌握本地区农业信息需求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计划,是资源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真正发挥信息服务的效能。

3.2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注重资源建设质量

现代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各基层县乡(村)级文化站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资源建设和数据库的加工以在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开展,随着资源建设的不断积累,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已成为共识。图书馆应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共享工程的信息平台,推动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与此同时,在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资源建设的质量。农业信息资源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村,是广大的农民群众。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传播不畅等因素,使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对农民生产、生活有影响的信息资源,要严把质量关,避免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和负面影响。

3.3 深入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多的补充,图书馆应凭借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经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原始的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二、三次文献资源,编制专题书目、专题服务资料等,使专题内容形成一个个有效的信息智囊,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传递到农户手中,将农业信息资源的专题数据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除了积极建设农业信息数字资源和加快农文网培学校建设以外,信息开发部门还通过调研,结合云南当地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开发,编制了面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的专题资料《新农村建设》,以及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用农业信息的专题资料《农文网培学校实用信息》,通过免费发行推广到各县乡(村)文化站和全省农文网培学校(分校),直接送到农民的手中,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3.4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篇(8)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将稳中有升,其中稻谷、小麦、食糖和蔬菜产量呈稳健增长态势;水产品、牛羊肉、饲料、玉米、油料和禽蛋仍呈快速增长状态;奶类以3.5%的年均增长率将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较为强劲,其中水产品、牛奶、玉米、食糖和水果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肉类、小麦、稻谷、棉花和蔬菜消费增长则较为稳健。具体而言,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预计保持较高水平,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食用油生产预计将稳步增长,进口将有所下降,未来大豆进口增速将明显放缓,至2023年大豆进口量为7300多万吨;棉花受比较效益下降、国家主动调整政策等影响,生产面积和产量预计将呈下降趋势,消费缓慢增长;食糖消费预计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由于产量增长不快,自给率有所下降;肉类产量增长略低于消费增长,进口预计将会增加;奶类生产增速放缓,进口将继续增加;禽蛋、蔬菜和水果的加工消费预计增长速度较快,总体上将延续贸易顺差的格局;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世界贸易领先地位继续保持;饲料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配合饲料,年均增幅为2.3%,饲料消费会稳步增长。总之,农业将继续为中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据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介绍,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的技术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农产品供需信息,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而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农业展望报告,是世界农业大国及国际组织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高端市场化工具。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组建了粮、棉、油、肉、蛋、奶及蔬菜、水果等18个(类)农产品的分品种市场分析师队伍;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了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模型系统,建立起系统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条件。本次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是由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展望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该领域专家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战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绝不能有大的波动和闪失,但挑战也与日俱增,人口的城镇化和膳食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推高粮食需求。

"很多人都认为,进城人口多了粮食会吃的少一些,表面上看城里人比农村人吃粮食少,但是城里人消费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大大高于农村人口。据专家测算,未来一段时间大体每年有10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每转移一个人口就要多消费28%的菜,24%的油,51%的肉,水产品的消费更要多出2倍以上。但是拥有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已经绷的很紧,导致我国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了逆差,而且在不断地扩大。2013年逆差扩大到510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6338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22万吨。

陈晓华说,从全球范围看,粮食产量的增速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贸易量有限,同时,世界粮食生产的主导权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都集中在少数国家。因此今后将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篇(9)

特别是县市以下机构需要进一步理顺。1994年农业部设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1996年各省农业厅先后成立农业市场信息机构,1998年后地市级政府开始设置市场信息机构。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县市设立农业市场信息机构,而且机构名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给系统业务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当前系统任务和形式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需要强化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业务范围不断加快加深,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很多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提高。2013年开展的系统内业务知识竞赛有6万多人参加,但是从图1看总体竞赛成绩优秀率只有47%,及格率74%。图2显示各地区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平衡,在竞赛参与人数前10位的地区中,河南、黑龙江、山西的竞赛及格率达到90%左右,而北京、辽宁、吉林、湖北及格率不到70%。各地区间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人员的综合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参加竞赛的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反映,虽然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视野窄,纯系统性学习机会又少,急需通过系统培训等方式手段,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以普遍提升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业务知识“鸿沟”。

(三)系统基层工作机制和横向交流还存在标准不一和沟通缺乏的情况

从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看,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希望能直接听到系统政策制定者和行业指导者的声音,以强化对政策措施和决定情况的了解和理解,避免出现偏差,特别是对统计标准、口径不统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研讨,逐步形成在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上的一致意见。同时,各省市特别是各县区之间还可以通过横向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开阔眼界、改变观念

2.强化体系培训探索解决阻碍业务能力提升的问题

根据系统工作需求和基层人员的要求,研究提出举办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培训,同期探索能力提升解决方案。根据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我们从课程安排、学员覆盖、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考虑,尽量让培训符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一是探索解决人员能力地区间不平衡问题。将培训学员覆盖到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培训规模达到千人。二是着力解决人员能力不足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业务处室、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农业信息工作一线的高管和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标准,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对农业市场信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剖析和讲解。三是探索解决人员专业程度不高问题。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专门编写《市场信息业务教程》,详细介绍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相关业务工作及职能。根据培训方案的整体设计,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情况,今年4月11日试点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在对培训效果及方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方案,于6月开始,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到7月12日共完成4期培训,共有665名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从收回的596份有效评估问卷看,学员对培训总体是满意的,培训班综合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专题平均分值达到了4.82分(满分5分)。学员们认为通过培训一是增强了系统归属感,更加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大家有了系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基层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二是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课堂学习,大部分学员认为理论知识得到充实,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能力,有利于统一工作程序和标准,对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增强了学员解决问题的技能。5期培训一共组织了25次小组研讨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研讨交流主题达到20个,共形成研讨交流成果20篇。学员们通过研讨各地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经验和做法,以及目前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互之间交流了经验,达到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的目的。

篇(10)

着力一个系统、一个体系、一个制度和一项保障“四个一”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研发应用了“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系统”,实现了涵盖全市粮油、蔬菜、肉禽蛋、水果、水产、农资、中药材等7大类100多个品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网上采集。按照重庆制定的采集标准和规范、分析、会商和制度,近两年来,共编辑印发《重庆市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月报》24期,《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行情分析简报》周分析104期、季度分析8期;收集整理区县市场热点信息427期,上报《农产品市场热点分析》50多期;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监测通报”专栏信息300 条(篇)、电话语音、短(彩)信“市场行情”信息1400万条,制作播放电视节目专题500多期。

发挥信息中介服务作用

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实现了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推动农业行政工作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统计工作在18个区县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成本调查,13个区县开展基点和物价调查,数据采集报送和统计业务取得进展。通过12316三农热线、巴渝新农网,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农业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效果良好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利用3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种养大户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十百千”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实现了网站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区县和镇乡网站、村级网页陆续上了线,电子显示屏农业信息形象窗口上了墙,“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展示上了网,农业信息服务直通车进了户,远程诊断软视频服务终端进了村,信息示范服务效果良好,做出了很多特色和亮点。

“金农工程”建设初显成效

项目总投资140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1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89万元。目前基本建成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市县两级5大应用数据库,通过项目实施,重庆市、区县、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场分析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品牌农产品长效机制建设启动

制定了《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并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2011年重庆名牌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共收到70 个申报产品。经组织相关专家层层评选,最后认定26个重庆名牌农产品。进一步充实、完善专家库,目前建有40人评审专家队伍。通过专家队伍建设,逐步把重庆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做得更加客观、科学、权威。按照农业部要求,首次开展了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荐工作,重庆市有7个农产品通过了初审上报。

2012年重点工作

?荩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一是支持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以及农业部定点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在建大型市场放宽申报补助、贷款贴息等项目的认定条件;对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等设施建设提供补贴,或无偿提供设施设备;对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备设施建设予以部分补贴。二是对信息化中心、农产品信息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可由国家统一规格、统一建设,以便实行全国大农产品市场信息联网,资源互补。三是支持并认定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该区域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推行采用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预防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四是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建议扩展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包含的农产品品种。五是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垃圾清运处置相关费用。

?荩搭建信息平台,增强对农信息服务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价格、市场流通信息的采集投入,强化纵向上国家与地方,横向上农业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搭建并开发政府涉农部门资源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开放各部门数据交换接口;建立农村信息化资源目录体系,建立定期农村信息会商、协调和制度,实现“信息源头”涵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各领域。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机制。

?荩用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提高服务水平

上一篇: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下一篇: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