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职业技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篇(1)

一、研究意义

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的大力推动下,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目前NIT已经成为全国权威的IT类职业认证品牌,每年全国有近100万人次参加NIT项目考试,NIT认证项目通过网络报名、网络在线考试,学生往往只有真实的坐在考场里才能首次见到考试的环境,由于考试环境不熟悉,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系统操作经常出错,学生的技术水平得不到发挥,从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模拟考试系统的缺失已经成为NIT培训认证通过率提高的瓶颈之一,因此建立一套与NIT真实考试环境和考试过程一致的模拟考试平台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网络考试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人们选学课程和考试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例如国外一些著名的考试,如Microsoft公司的MCSE(Microsoft系统工程师认证考试)、GMAT(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托福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都是采用网上考试的形式进行的。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通用的网络考试系统,如:信心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ASP/SQL编写。主要功能有试卷可设置科目,可分类进行考试;试题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四类,其中填空题分两空;可根据你的需要生成试卷,设置各种题型的数目;可修改已经生成的试卷,并设置该试卷的考试时间,是否开考等;可分类设置考生,可设置试卷由哪几类考生参加考试;考生进入考试系统后,即可参加允许他参加的考试,并自动计时;考生开始考试后,自动计时,并随机生成一份试卷。这时候假如考生的电脑发生异常死机,在重启后再次进入考试系统时,考试系统可自动带考生进入死机前已经参加的考试,并恢复考试已经完成的题目。考试时间到后,系统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马上显示考生成绩。

网络考试系统到目前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C/S模式是基于管理信息系统型架构,将试题放在远程服务器上,在考试的机器上安装考试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客户机配置,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每次考试都要对机器进行安装、配置,这对于考务工作量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2)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是采由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逻辑层/数据库层)组成的。B/S模式是基于Web技术实现,它超越了之前的C/S模式的两层结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它不需要进行客户机的安装,只要将应用程序安装在逻辑层的计算机上,试题存放于数据库服务器上。相对于传统的模式,B/S模式更容易扩展,而且开发周期较短,方便移植,只要通过浏览器就能够访问系统。这样的话,工作人员只需要将精力投入到服务器的维护上既可以,不用再去每台客户机上维护,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最要的是这三层结构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且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体系也逐渐成为数据库结构的主流。

三、研究目标

本项目旨在解决目前NIT培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搭建一个与考试环境及考试内容、考试过程完全一致的基于web智能的考试模拟平台。本系统除了考试功能外,集成了课件、网上学习、学员积分功能,并能跟踪统计学习时长,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学员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学习、测试、评估。

四、内容研究

根据NIT考试及培训的实际需要,研究NIT考试平台特性,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手段开发基于web的模拟NIT考试平台。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收集大量的NIT考试各种类型试题,形成试题库。并且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对试题的属性进行分析,试题的属性主要包括试题的题型、题分、题量、难度、区分度、知识点覆盖度和完成时间等等。

(2)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对模拟NIT考试平台的进行需求分析,用统一建模语言对系统进行分析,并通过用例图,顺序图以及活动图对系统进行分部分析,最终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并对影响系统健壮性和阅卷正确性的设计方案做了详细分析设计。

(3)采用.NET架构,以C#为开发平台,SQLServer为后台数据库,数据传输采用md5认证、xml格式传输,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界面友好、操作便利、稳定、可靠。

(4)重点解决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问题,如数据加密、数据检索、快速计算等。

(5)智能组卷模块算法改进:组卷算法的选取和实现,直接关系到考试系统的成败,是整个考试系统的核心。本项目对传统的遗传算法进行改进,运用到智能组卷系统中,并且最终实现系统设计。

(6)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设计:进入系统之前需要进行用户身份的认证,进入系统后可以按照系统分配的权限进行相应的操作,另外当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允许用户重新登录系统继续考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7)对系统进行健壮性、安全性等测试。

五、关键问题研究

(1)改进遗传算法,解决考试平台智能组卷问题。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在基本遗传算法中加入了分层思想和自适应算子,提高了运行速度,使系统有较好的健壮性。将改进的遗传算法应用于智能组卷系统中,给出相应的算法流程,进行算法的设计,分析算法的性能。

(2)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解决数据库安全问题。为了避免试题发生泄露,除了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机制进行保护外,还可以再增加加密防范。比如试题可由出题人自己生成一个密钥,称为Kp,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将试题加密。此密钥一直由出题人掌握,考生无法获得试题的真实内容。

(3)开发Active X控件,解决了考试超强的负载能力。网上考试是集中进行,因此考试对系统负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系统专门开发了Active X控件,采用数据压缩传输、试卷预生成、RFC1867底层开发等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负载能力。通过使用考试控件,还可以实现考试锁屏功能,在考试答题期间考生无法切换考试窗口,杜绝了通过U盘、QQ、U网上邻居等作弊。使用考试控件,还可以实现各类上级操作考试,如office操作、网络浏览、电子邮件、场景模拟考试等。

(4)利用缓存技术,提高程序响应的及时性。在网络中,Web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因而Web应用程序构成了网络的主体。Web应用程序的数据响应及时性是评价它性能优劣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开发阶段降低瓶颈资源、业务模块的访问压力,在应用程序中加入缓存机制提高程序的响应及时性。

通过课程的研究,最终设计一套能够用于学生模拟的NIT考试系统,从而有力提升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方针的指引下,每年春秋两季,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都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职业技能大赛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不仅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校、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职业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而且技能大赛也像一个调节器和方向标,多方面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触动着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在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中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大赛计算机应用类的word应用文写作、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设计制作、现场讲说速录,而这四项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两者的结合,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多方面的改革。

一、职业技能大赛改善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考核标准不好把握,有时考核目标流于形式,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学得坏一个样。而职业技能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考核体系模式。借助于技能大赛的标准我们也可以讲授完一项内容之后,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检测。从检测结果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职业技术大赛的PowerPoint设计制作,会设置一个课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又会穿插一些知识点,比如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动画,插入超链接等,对幻灯片进行外观设置,如此来考察学生对于PPT制做的掌握。而我们也可以将竞赛考核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使得我们的考核体系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改变原来一张的卷面理论考试来考核操作技能的状况,以这种方法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例如,在职业技能大赛的EXCEL数据处理项目中,要求根据给定的数据和相关素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考察Excel的高级应用。教师是日常教学中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只对EXCEL的常用功能进行讲解,EXCEL的高级应用并不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必须要全面掌握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自身必须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才能对参赛学生作出辅导。可以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

与普通中学有统考不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又有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一名专业课老师担任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的情况很普及,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表现出的对知识点的掌握、设备的操作能力,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职业技能大赛加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技能大赛是对本专业的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考核。其项目设置不但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集中、系统的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和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以2011年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计算机应用类OFFICE项包括WORD编辑排版EXCEL数据处理,2012年职业技能大赛将WORD文档编辑排版归到应用文写作类。同样以前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出现过的五笔字型汉字录入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2012年又新调整为现场讲说速录。而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体现了职业技能与现代化生产实践、与现代化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加快本课程的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原来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的状态,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具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详细操作行动为导向,形成“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整个过程要突出实训环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位置由传统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更新教学内容。在技能大赛的举行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站到本专业知识的前沿,敏感捕捉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正、删除和增补,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同步,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同步,进而促使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篇(3)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在当代社会,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仍然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乃至全体社会关注的热点,截至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众多因素,但其中个人因素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1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

1.1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身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一要务是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体验各项活动带给我们的经历,积累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其次,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坦诚、友善地对待他人,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素质教育共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的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五部分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确的劳动观是立足于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其基础内容、主体内容、主导内容、构成系统和对策等。

(2)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其对于不同的岗位专业要求不同,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为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人文素质教育: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的社会文化素养,其实质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秉承着“要成事,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参加校园活动,能享受校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更高尚的人格及高尚的道德和教养。

(4)身体素质的教育:社会的快生活节奏,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身体、日常卫生知识的常识等。它涉及全方面领域,是塑造完美素质,实现身体素质的要求。

(5)心理素质教育:不同与其他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是在家庭、校园、社会等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我们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2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

职业能力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主要有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环境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3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如何才能寻求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1)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结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从容面对,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管理者的肯定。

(2)在求职过程中要执着应对,不轻言放弃。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困难迎刃而上,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生活态度,不退缩、不畏惧。

(3)对于面临就业的广大毕业生而言,适当地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适当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做自己的老板。另外,国家也鼓励和提倡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相关措施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4)调整心态,发挥优势,创造机会,抓住机遇。就业难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每个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应该有暂时求而不得的准备,而要真正地实现就业,还要求广大毕业生提高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

(5)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活动,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提前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为以后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措施。遇到不喜欢的工作或是不能胜任的工作,摆正好心态,把工作做好,切忌抵触情绪。

(6)在校期间,实现与就业零距离。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以及招聘会,在与招聘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应聘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秀的综合素质教养和专业的技能,充满信心。

(7)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

4 结语

在注重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素质教养的提升。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面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发挥择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能力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都要努力。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触及未来。只要大学毕业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在公开、公平的社会,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65-02

21世纪,信息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必须牢固掌握的技术与技能。但因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着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脱节的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广泛应用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

1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旨在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工程,在新形势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也极具重要性。学校教育与岗位相挂钩,将从教学动机、教学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益与结果上发生变化。本文也指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岗位职业。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打破以往学科性课程体系的同时,要以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换而言之,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因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需求,从而该岗位工作就对劳动者的素质以及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当前,这一需求,需要由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来实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更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岗位培训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相比,在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上都不一样。正如此,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了办学理念,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并将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为构建一个对今后工作任务能够起到导向,对职业岗位能力能够进行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搭建平台。

2 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2.1 理论偏多,实践少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理论偏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则太少,因而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从而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带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2.2 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滞后

计算机是一门更新换代较快的专业,新事物与新概念的出现,仅仅两三年时间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却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变更,从而其知识体系相对落后,关于时间的教学互动也不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这一现实情况,就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够给社会生产发展培养具有相应技能的计算机人才。

2.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教学方法也相对死板,及时一些实训的教学课程中,也多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具开发性、创新性的实验少之又少,不能够将学生的实训能力有效的提高,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时,首先会讲实验,将实验的具体内容从头到位详细的讲解一遍后,并将每一个步骤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都会讲解一遍。如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是将老师的演示过程再次重复演习一遍。再就是,在知道过程中,老师还强调学生,不能删除系统文件,不能修改注册表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与实际操作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也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规律不相符合,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与独立性,也不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4 生源问题

高职院校的发展,扩招在所难免,而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许多学生本身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这一事实情况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也严重不足,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不足。

3 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若要与岗位实现对接,就必须实现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最终还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3.1 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

首先,在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时,要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和专门研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团队,到专门的企业和公司的生产一线中,对从业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实际中了解到目标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相关的优秀计算机人才,一起论证并研究讨论,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重,选取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化的工作任务,与计算机及课程进行对应,至此也就形成了具有学习性质的工作任务。

在实际中的工作任务,并不是对企业的活简单的集合,其要能够对从业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做出进一步的介绍和反映,能够对部分具代表性质的任务进行反应,这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重要部分。像这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能够将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形式清晰的呈现出。然计算机这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协调工作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时候的综合能力。因而,对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程标准设计出来,也遵循了人们的职业成长,却并非是一种完全的职业工作。

3.2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构建一种工学结合的形式,其中,不仅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同样还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选取,则主要是借助和依赖极具典型的工作任务。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设定,要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或者需求相适应,对该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对计算机行业中的各职业所需的技能标准进行充分的借鉴和学习。目前,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岗位,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及及时等不同的级别,并针对这些级别进行培训与考核,甚至还有考试鉴定。由此,高职院校根据这些需求,在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规相结合,并且制定出一种心的课程标准,同时根据这以标准开展教学。

如此,学生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中,在学业与职业技能方面,都可以达到和完成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目标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上所列出的标准。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毕业的时候,经过层层考核后,直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过程之后,最终也就实现了计算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工作。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以及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最终指出了计算机课程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将实际需求结合,才能最终为计算机行业需求培养适用的人才,也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

[1]刘晓欢,向丽.告知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09(4).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9-01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计算机专业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的培训重点

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有不同的层次性和相互的交叉性,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本科计算机人才重在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去设计实践教学。

二、将计算机教学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合理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计算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能力。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不断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层次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2)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Access,VF,SQL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3)网络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4)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各系本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为拓宽和加强就业渠道而设立的取得相关各种证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

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等级证书和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1)针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证。适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更有利于法律文秘专业及其它专业,倾向于使用网络化办公的方法规划和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学生实用办公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基础。如:信息化办公认证: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办公软件应用高级专家

(2)针对于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认证。网络课程认证:以提高政府、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从政府和企业人才职业化考核的角度,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培训为目标,培养具备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构建和管理各种网络服务的能力;规划和设计完成网络结构,独立组织完成整个网络系统建设的能力;熟悉TCP/IP协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网络布线和设计、实施一个高效、安全的Internet连接方案的能力。如:CEAC网络管理员、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CEAC网络应用高级工程师。此外,还有信息安全认证:如: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师、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专家、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决策专家

篇(7)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5%。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单薄简陋,学生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岗位特殊性的体现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标定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在IT企业中从事IT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IT产品营销、网站设计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与电子商务等岗位。

岗位职业能力可划分为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立与维护能力,单机维护、调试与软件安装能力,计算机平面与辅助设计能力以及IT产品营销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评价和处理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例如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等。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划模块地建立。专业课程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两部分组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

职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特征课程组成,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产品营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几个专业方向。

岗位能力课根据中职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及综合能力开设,并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如矿产资源勘查行业中的图形图像处理岗位,融入地质学、测绘学的知识。岗位能力课程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

2.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生先通过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课的训练,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课程内容,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环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开设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课程中,依据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设置项目实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是在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结合,岗位能力课程则融入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突出行业特点。

五是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精简文化课教学内容,开设社交与礼仪、道德与法律等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结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有效就业能力。

篇(8)

1.引言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作为核心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减少,主要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差异导致招生规模的萎缩。本文将探讨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一理念决定了对中职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第一生产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从社会反馈就业信息来看,一方面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即学生不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的需求。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即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职业特性,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掌握从事计算机或者与计算机相关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且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编码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能够胜任中小型网络搭建与应用工作;能够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及计算机维护等工作。

4.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4.1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企业需要。

结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来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的教育体系。计算机专业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时,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立着手,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其专业设置主要把对当前职业的分析作为导向进行目标的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本位,课程设计把职业的活动和市场需要作为核心,课程编排把宽基础面作为基点,教学组织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试考核把客观的要求作为标准,等等。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该课程的模式特点,针对现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4.2创建仿真环境,强化职业意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专家,创造高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强调实用性,而且要面向学生,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需求培养,让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一上岗就成才,且对于转岗也快速适应。若想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仿真的职业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训练。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全部在一体化的教室中授课,这样教师能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模拟真正的企业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3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情感交流。

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将多数时间都花在机器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舒展身心,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心理活动,这使教师对要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4.4接轨就业市场,明确行业方向。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进行分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必须和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接轨,实现课程设置行业化的转变。就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来说,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既不能成为系统的维护员,又不能成为网络的管理员和外设维修员,更不能成为软件的开发人员。或许我们以为这是因为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才太过饱和,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计算机行业中,有很多的专业分支,有软件的擅长者,也有硬件的佼佼者,各种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专业计算机等级人才各有所长。计算机的行业需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行业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专门化,课程的设置要有单一的目标和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的目标相对要高、专、精、深,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专才”而非“通才”。例如学网络管理的就不必学平面设计;学平面设计的也不必学软件的开发,等等。

5.结语

我们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际的市场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中做,做中学”合二为一,深化对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教师要强化学生就业观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就业教育当作是学生毕业之际的一种速成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先着手学习计算机课程,临近毕业,再把就业的注意事项集中警示一下,至于以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自行消化和解决。但实际上,进入中职学校,“就业”的理念就应该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因为学生“就业”,就是教师的培养,绝大多数中职生都面临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校期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学生一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观念,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会自觉地树立“就业”计划。所以当学生置身于“就业”的空白期时,就业教育的开展当仁不让,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个长期的职业规划。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入校后不仅对计算机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积极应对学生的就业素养。学生一入学,我课堂上总会先和学生沟通,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而90%的同学会蛮有兴趣的说电脑能玩啊,然后就表现出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一头雾水。针对学生的茫然,我往往在第一节课就开设就业教育课,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的标准和要求,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念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统筹学生就业目标

中职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但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却很薄弱,计算机科目开得五花八门,学生的技能水平却是蜻蜒点水,在真正的工作岗位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学生没有就业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规划学生就业目标,指导学生至少在某个专业方向上能胜任工作岗位。我们学校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的在校学习,专注文化素质、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培养。这段时期重点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将来的专业技能做准备。在教学安排上,要协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第二阶段也是实训阶段,该阶段的培养我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按各自的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各个团队由专职教师负责,教师设置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部分相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还要选修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就业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就达到了我们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

就目前专业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看,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大有市场的,如各企事业单位、各电脑公司、各网络公司、各广告公司等,我们有针对性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培养目标:如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办公无纸化的能力;计算机组装、维护人员,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故障维护的识别和维修;计算机销售人员,能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特点,能准确定位用户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能组建局域网的工程,熟练运用网络设备产品,维护简单网络的正常运行;网页制作、网站维护人员,能熟练的掌握动态和静态网页制作软件,能操作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和设备,设计和维护实用的网页的实践经验;广告、园林、产品等设计人员,熟悉运用各种图形图像绘图软件以及相关的绘图设备,熟悉一两种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点点滴滴都渗透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必修课程一定要稳打稳扎,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其次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例如我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到上海英业达集团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操中学会技能,学生从计算机生产到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及计算机维护及维修,加强学生专业动手技能,做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岗位相结合,取得了实用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项目进行阶段,教师还要偏重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可以按照学生技能及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项目课题,各小组学生群策群力,分析项目要求,提出作品方案,拆解项目模块,应用开发项目步骤,综合思考项目结果。在项目进行的每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对企业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活动中,对企业的传统文化、背景建设、企业的宏伟蓝图等都进行设计和构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中。还适时举办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竞争意识。通过各种省、市及校内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个性和特长,为成为真正的蓝领做准备。

中职学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操作者,为了学生能有美好的未来,更好的融入职场,我们应该作一个良好的铺垫,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顺利度过“就业”的盲区。

参考文献:

篇(10)

2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影响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是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进行,技能大赛也与实践应用密切相关。例如网页的制作、虚拟网的搭建以及故障的诊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参赛者都必须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综合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技能大赛应具备如下特点:

2.1针对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具有很多的种类,如何进行技能学习的选择并进行学习和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考虑的问题。其中,计算机技能培训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前提的。计算机技能大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考察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在此大赛中就有很多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比赛的项目。计算机技能大赛的开展要能够保证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和专业知识需求,要能够保证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中,大赛会对各种语言竞赛进行制定,这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语言和编程能力的相结合等。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改革上取得成绩的最终反映,同时,各个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能大赛从中找出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保证能够有效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2.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所以,在计算机技能大赛进行选题时,就已经确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大赛进行训练的主要人员,教师在整个的比赛过程中,都只能进行一定的辅助指导,这就对高职院校如何保证在正常的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提出了要求,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要时刻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以教师为目的的课程讲解,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对于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来说,每个参赛的学生都要进行好自己的主要工作,正确确立自身的任务定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大赛。

2.3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多,通过高考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社会整体的计算机水平却不是很高,相反的,我国对于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样就出现了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公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都是希望他们能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来,并直接进行项目的制作。但是,学生一般都没有机会参加实践,这就导致其缺乏相应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相对通用的专业,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对网站的制作、软件的编程、网络的组建以及计算机的维护等。这就要求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认真进行社会需求的调查,从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都能够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

上一篇: 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 下一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