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统计学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统计学概念

篇(1)

新课下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把几何、统计、概率和代数等方面知识结合运用试题,尤其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统计和概率题目多,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掌握,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概率本质,并掌握统计数据基本的处理方法。

一、中考试题中的统计分析

中考试题中的统计部分,主要对相关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及表示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及分析数据,发现本质规律,进而做出正确合理判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

统计意识的考查,在2009年的数学试题中,其中选择题的第3题,相关适合普查的选择,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统计意识。学生需要对普查的成本、难度及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抽样调查和普查属于初中统计相关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具体情况下的合理数据收集的方式,数据收集的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属于抽样调查成功的关键,学生需要有良好相关统计意识。

统计图的考查,初中数学中的各类统计图形的学习,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数据的全貌,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呈现,进而能够对图形数据隐含的信息及规律进行分析,为最后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不仅能够考查学生从统计图形中获取相应需要信息能力,而且能够考查学生对图形数据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且还加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和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图形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河南省2009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选择第3题,题目中提供了立定跳远中六名学生的成绩,根据数据进行众数与极差的计算。题目的解决,需要根据相关众数和极差的定义,众数指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极差指数据内最大和最小数据差。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计算能力,相关题目的失分率较低,能够分析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较好。

二、中考试题中的概率分析

概率计算的考查,在2008年河南省数学考试中的第19题,如图3。

利用4张不透明且数字不同的卡片,进行随机抽取分析,两次抽取数字是正数的概率,并进行列表,如表1。

由表1中能够分析得出,情况共16种,且每种的概率一样,其中两次正数卡片4次,能够得出相应概率。

学生在概率相关列表中,表格的形式不清晰且不规范,容易出现遗漏或是重复情况。对于中考数学中概率的考查,主要需要对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念进行充分理解掌握[2]。

三、中考数学试题中统计和概率的综合考查

在2011年,河南省中考数学第18题中,随机调查了某市的5000名司机中的一些司机,并依据相关信息制作统计表[3]。试题中相关问题,涉及统计和概率,属于综合性的试题。

题目中涉及社会安全及和谐,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对于社会动态的关注,加强师生对于请勿酒驾的重视。试题中突出原始统计数据描述、分析和收集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于数据信息的统计重要性,并且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很好的效度、可信度和推广性。试题的综合程度比较大,对学生的统计图标的使用分析和计算能力进行考查,并且试题第三个问题还涉及到概率计算,考查统计和概率综合分析和计算能力。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相关概率涵义及计算的能力,才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对近五年河南省中考数学中,相关统计和概率的归类和分析,能够得出,初中学生在需要加强自身的分析能力。在学习统计和概率方面知识时,只需要通过对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熟练应用,就能够很好地处理中考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相关试题,期望对初中师生关于统计和概率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

篇(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59-02

【关键词】 自我概念;干预性研究;武术;教学;学生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体验,包括知觉和评价2个方面。身体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是对自身的认知和综合评价。大学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对自身的需要、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认识都不够稳定。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度却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相关学者已开始研究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对武术教学改善维吾尔族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效果,为促进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取新疆大学100名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1.00±1.43)岁;其中男生48名,女生52名;大一学生28名,大二学生25名,大三学生24名,大四学生23名;文科学生49名,理科学生51名。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问卷共70个项目,采用1~6级评分,包括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11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0.92。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教师指导填写,填写过程中不受他人干扰,干预前、后收回有效问卷均为100份。

1.2.2 干预方法 对干预组5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武术教学干预训练,每周3次。教学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前3段。对照组采用正常的体育教学模式,每周2次体育课。对两组学生在业余体育锻炼、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休息时间、学习情况、饮食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要求,以尽可能的达到一般条件的一致性。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维吾尔族大学生干预前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耐力等4个因子上得分略低于对照组,其他因子得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干预前后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12周的武术教学干预后干预组干预前后身体自我描述因子得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健康、体育活动、耐力、整体身体、协调、运动能力、外表、力量、灵活因子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比较经过12周的武术教学干预训练后,除自尊因子外,干预组与对照组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体育锻炼与人体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密切联系。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功能及人体的敏感度,对缓解心理压力、抑郁,降低焦虑.维护身体的自信心和良好形象,提高积极情绪和认知能力有促进作用。

通过为期12周的武术教学训练后,维吾尔族大学生干预组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健康、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协调性等因子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整体的自我概念有了较大的改善。干预后干预组维吾尔族大学生均表示自身的身体力量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反映等方面也有了提高,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生活和学习有了充分的信心;而对照组干预前后身体自我描述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周的武术教学训练改善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针对学生符合标准的武术动作进行不断的赞扬和肯定,并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要求干预组的同学要互相鼓励和支持,肯定彼此之间的动作技能和表现,增强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可以及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符合标准的武术动作,使学生产生自我肯定和信心,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自我概念水平的提高。

另外,对干预组的5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武术教学中还采用了视频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同样武术动作的标准视频,教师不断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强调动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对于本研究中自尊因子得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12周武术课程的教学并不象其他剧烈项目运动那样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这可能与武术项目自身特点有着较大的关联。

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武术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今后高校在开展好正常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可积极引导学生选修武术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武术训练对自身健康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他体育项目,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另外,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采用鼓励和勉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锻炼中不断提高自信心,促进自我概念水平的提高,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李祚山.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2]黄希庭,曾向.青少年身体自我研究述评[J].西北师学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6):42-46.

[3]黄希庭,陈红.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260-264。

[4]李泉,张力为.中小学生身体自我和学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92-96.

[5]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2-35.

[6]叶孙岳.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自我影响的元分析[J].中国学校生生,201l,32(4):457-458.

[7]VILLATTE A,MANDARINE H,LEONARDIS M,Forms of self-con-cept in gmed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heterogeneous classes[J].Eur J Psychol Educ,2011,26(3):373-392.

[8]韩翠霞.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101-104.

[9]李建芹.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J].中国

学校卫生,2006,27(6):533-534.

篇(3)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篇(4)

论文摘要:以分析法国社会学象麦埃尔·布迪厄的论文《体育社会学计划》为切入点,探讨法国体育社荟学与法国结构主文盛荟学理论之间的传承、反思关系以及它对特定的社会状况的折射和它所提供的薪矫冤妹度。并结合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实际,对体育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进开反思。

1、法国体育社会学与皮埃尔·布迪厄

1.1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中呈现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论”和“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两种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和“体育内部的社会机制和背景”,但是无论何种研究取向,都将体育现象认定为研究对象。同时体育现象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定义及分析,都应当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来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将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解,所以,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体育现象,进而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大多数体育社会学学者承认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学理论也为人们观察社会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所以,体育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上述特质。

1.2皮埃尔;布迪厄与《体育社会学计划》

皮埃尔·布迪厄,20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福柯、巴特、拉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时他的几篇论文成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育社会学计划》选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说过的话》(《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为小组研究《身体生活与游戏》的前言,1983年7月;在“体育、社会阶层与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会议(I.C.S.S)上宣讲。该论文被看作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通过引人布迪厄场域论,对体育、运动参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导向性理解,为日后法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2、《体育社会学计划》的3个维度评析

2. 1与法国社会学理论间的传承一反思关系

1)传承结构主义理论。从思想渊源出发,布迪厄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将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结构范式之上,这使得他把分析的对象封闭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决定论的系统之内。在《体育社会学计划》(简称《计划》)中,清晰地体现了布迪厄的这种对思想渊源的传承与反思。从传承角度,布迪厄,认为,为了能构建一种体育社会学,首先应做到,不能将某项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的整体中割裂出来进行分析,应当将运动参与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素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再者,从运动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欣赏运动参与行为的角度看,都与物质世界和社会关联,形成决定个人偏好体系的各种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构建的体育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下,传承了涂尔干所开创的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特质。

2)反思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存在的化约主义和继而形成的过度化约性,使布迪厄面临了结构主义者都面临的悖论,即主体的缺席。从布迪厄对运动参与的研究角度出发,他首先承认“它阵育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构建了运动参与领域的种种结构”,但是立刻,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空间,并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被实践参与和消费的各种领域所接受。”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计划》也提出了对结构主又社会学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的批判。如“宁可满足于仅仅了解那些未知现实的支末,而决不提出问题,这就好像学术理论大师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草图,然后从内部详细地打造理论细部”。但是,“运动参与的历史不再仅仅是一段模式化的历史,而是具备一种系统化的变迁”。由于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理论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在具体的调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反思了统计学在调查中的作用。他认为统计学的方式“掩盖了运动参与的一种分散性”,忽视了“在相同的名称下,不同的参与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参与者的社会多样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会状况

布迪厄的学术黄金期及提出《计划》的时间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思潮风靡的时代。首先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质疑,如美国高校中,黑人运动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体育社会学发展中所存在悖论:“一部分相当了解体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体育,而一些具备描述能力的人却不了解体育并且还经常蔑视体育,或以错误或者偏差的形式来看待体育。”再者,《计划》也对某些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加以关注,并以繁盛的体育发展现状来质疑相对固定的体育概念。如《计划》中对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现对橄榄球运动定义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体育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社会客观性中被凸显出来,它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特性整体来实现,然而这一特性却不仅仅是由纯粹的技术性定义来确定。”

由此可见,《计划》所引领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不仅关注和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反思与剖析。

2. 3为人类理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1)场域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场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渐引人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之中。它是一种关系模式,所指的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规约功能的权力集合。从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个场域中,各种因素和各种机制是以多种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个建构性的规则下和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处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当在这个场域中支配方已经有办法消除抵抗和对支配权的质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场域概念与场域分析的方法,如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比如,从参与运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调查来分析参与者的分布状况;通过对协会会员的数目、协会经济实力、协会领导者社会特性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来分析不同协会的差异。

2)身体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引人与应用。由于体育运动有较多的身体活动的成分,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关注了身体的社会符号意义,以及建构身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在《计划》的开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体的理论意义,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维度,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他们所欣赏的身体的描述和对个体间身体关系”。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同时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前者体现在比较不同运动中,参与者之间身体距离以及之中存在的社会干预问题:“比如他们会采用身体直接接触的形式,像身体对身体,比如角斗、橄榄球;或与之相反的,对所有身体接触都有排斥,如高尔夫球,或者用球来作为接触的中介,比如网球,或以器械作为接触的中介,如剑术”;而后者,在历史层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们理解身体的方式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语词的描述中。

3、结论

1)作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计划》形成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又反思了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又在新的视角下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现状的变迁,并为人们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当前法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布迪厄的场域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身体社会学的研究。在身体社会学的探讨领域,将体育运动的身体符号意义拓展至广告等大众传媒中,与更多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相互交汇,以获得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2)法国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94-02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在已被发现的天然抗生素有一万多种。全球抗生素的使用在近十年里增长了36%,其中大部分情况是滥用,抗生素的滥用产生了各种严重的问题。体育学院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但他们经过不同程度的训练,体质相对较好。他们对于抗生素概念的了解情况和对抗生素的滥用状况如何,暂时还没有人研究。本文旨在了解体育学院学生的抗生素滥用状况,并为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沈阳体育学院健康教育课的800名上课学生,学生年龄为21.0±3.5岁,其中男生432人,女生368人,体育专业学生476人,非体育专业学生324人。

2.研究方法。文献查询法:搜集抗生素滥用的文献资料,整理并进行分析。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对抗生素的了解情况;(2)抗生素滥用情况;(3)医疗机构对抗生素作用态度的反馈情况。经过访谈相关专家,问卷问题设计合理有效。问卷信度检验得出学生问卷的信度值为0.867。调查法:让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对问卷进行收回,实际发放830份,收回有效问卷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2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进行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对抗生素概念的了解情况

(二)抗生素滥用情况

1.抗生素滥用基本情况

2.不同专业的抗生素滥用情况

3.城乡抗生素滥用情况

4.不同性别的抗生素滥用情况

(三)医疗机构及药品售卖商店对抗生素态度反馈

三、讨论

(一)体育学院的学生对抗生素的概念缺乏了解

由表1可知,调查的800名学生对抗生素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抗生素的滥用会引发一系列的危害,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会使人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医院感染、二重感染、延误病情等后果。

(二)体育学院的学生抗生素滥用情况

1.体育学院的学生抗生素存在滥用情况,但低于全国水平。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滥用主要表现为无适应症预防用药,o适应症治疗用药,抗生素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次数、途径及疗程不合理等。表2数据显示,学生有发炎症状时使用抗生素的占36.1%;认为治疗感冒发烧应首选抗生素的占29.9%;不严格按照医嘱定量、定时使用抗生素的占41.0%;疾病症状消失后不立刻停止使用抗生素的占44.3%。这反映出学生存在严重的超时、超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表2的数据也显示,学生在没有医生处方下自行服药的占32.0%;在效果不理想时会自行换药、加药的分别占33.3%、27.1%,这反映学生在使用抗生素时不严格、不规范。这些都表明,体育学院学生存在严重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2011年,我国卫生部曾经发起了“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医院中抗生素的利用率应该低于30%,而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其中超过80%是滥用抗生素。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的数量更多,其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7.5%,这当中75.4%属于抗生素滥用。由表2可知,体育学院学生的抗生素滥用率为31%,抗生素滥用的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的具体原因是体育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好,生病吃药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不严格按照医嘱定量定时使用抗生素和疾病症状消失后不会立刻停止使用抗生素这两个问题上,都有超过40%的学生回答错误。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滥用抗生素的问题集中在不按医嘱使用、过量使用上,且随意性强。这说明体育学院的学生缺乏抗生素的相关知识,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教育。

2.体育学院中乡村学生比城市多,且女生比男生更易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出现在乡村的比例要高于城市。由表4可知,学生城乡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差别明显(P

(三)医疗机构及药品售卖商店的态度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

由表6可知,30.4%的学生通过药店推荐购买抗生素;有40.9%的学生用处方购买抗生素;仅有14.9%的学生通过医生药师了解相关抗生素知识。这表明学生购买药品随意性强,医疗工作者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普及还不够,药店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常常推荐价格更加昂贵的药品。

四、结论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体育学院学生对抗生素的概念缺乏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滥用状况;医疗机构及药品售卖商店的态度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在没有完整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体育学院的学生需要加强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2-125.

篇(6)

数据分析是反映由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人们可以分析与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数据分析强调的是数据,是实证判断,而不是凭感觉臆断,既要回顾分析,又要做出预期,既要关注局部,又要关注整体。因此,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学生亲历与体验。

史宁中教授在他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一书中指出:“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统计学与数学有所不同,数学研究的基础是抽象了的定义与假设,而统计学强调的是数据,是数据分析观念。如平均数在数学里只是一个算式的运算结果,而在统计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使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水平以及产生的影响。

当前,教师们关注与研究更多的是数学,对统计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偏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更好地促进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呢?笔者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资源利用变虚拟为真实

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或出现的一组数据,本质上都是虚拟情境,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经历与体验,如果开发真实的活动资源,经历真实的统计过程,效果更佳。

例如,教师组织课堂内的统计活动――摸球游戏:袋子里装了10颗球,有红球和黄球。不打开袋子看,你怎样才能知道红球多还是黄球多?要求先讨论摸球规则,再分组进行“我摸你猜”的摸球游戏。学生根据小组内的摸球统计数据,初步猜想哪种颜色的球多,感受小数据信息的作用。接着,学生进行小组摸球情况对比,分析与大多数摸球情况不同的个案,探讨能让实验判断更为准确的方法。最后,汇总全班数据,感受数据信息量变大之后给“哪种球多”的判断带来的变化。学生经历试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感受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现象背后隐藏的一般规律。有些统计活动还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统计过程。

二、统计活动变“一般”为内涵

小学阶段的统计方式最为简单,无非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与简单的数据分析,但从统计背景和统计学的视角看,在统计过程中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挖掘内涵。

1. 样本感知。

例如,教学中进行“全班学生最喜欢哪个体育项目”的调查活动,教师不应着急调查统计,让学生先对样本的选择有初步的感受。引导学生选择与讨论:三种调查方法,哪种比较合适?(1)问自己最要好的几位同学;(2)问自己小组的所有同学;(3)问全班同学。然后,再次讨论:要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哪种体育项目,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适?(1)问全校学生;(2)调查每个年级的一个班级学生;(3)在校门随机询问部分学生。引导学生聚焦样本的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建立样本概念,感知总体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

2. 尝试方法。

在收集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不同情况下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尝试不同方法的机会,感受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不同方法的优点。

例如,每学年末的不同学科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先采用逐一询问同学后画正字的统计方式,让学生感受该方法效率的低下;然后采用全班举手的方式,学生感受快捷与方便,但又发现这样统计真实性受到影响,学生对这样的调查统计没有心理安全感,进而讨论更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最后采用不记名问卷统计完成调查任务,学生对无记名问卷的真实性有了初步的感受。如果用网络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在不同地方完成问卷,时效更佳。

3. 体会价值。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教师都会让学生说一说统计与统计结果的用处,比如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那么就可以建议学校多开展这项体育活动,但这就像是一场模拟活动,学生还是没有获得真切的价值体验。我们所期待的效果是,通过统计活动,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体验统计的价值。

例如,笔者针对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周边脏乱差现象的成因是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不仅阻碍学生通行,还留下了许多垃圾。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在小摊贩购买早餐的主要群体是学生。进一步在五年级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发现:经常在小摊贩吃早餐的学生占全年级总数的34%,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2%,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时间准备早餐。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后,由学生策划的“家里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活动随即展开:给家长一封倡议书,开设保健与养生课,与街道、城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在调查、统计、分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调查统计对具体事物所产生的变化,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

三、统计图的选择变“绝对”为“相对”

在小学阶段,主要有三种统计图供教学选择,它们都可以直接表述数据,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变化情况。一般统计图选择的标准是:离散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连续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但统计学与数学不同,统计图的选择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也就是说,要表述离散数据的变化规律或发展趋势,也可以采用折线统计图,要表述连续数据的多少,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例如,要表述两个班在运动会4个项目上的成绩对比。

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也能清楚地反映1班各个项目成绩总体高于2班,但在第三个项目成绩对比中出现反差,2班的得分明显高于1班,要引起1班的重视,查找原因;而2班在第三个项目上总结成功经验,在其他项目上要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策略。

因此,统计图选择的关键在于你要表达什么,能达到目的即可,教学时切忌一刀切。

四、统计课程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内容,分布在每一册教材中,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模块,意味着课时量有限,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拓展统计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统计活动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与学科教师合作,整合课程内容,更好地培养统计意识,达成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目的。

篇(7)

二、实施多模态教学方法

多模态是指除文本外,包括语音、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学生通过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进行学习。这种多媒体形式的应用使得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单纯用语言讲授更清晰、更形象、更吸引注意力。因此,多模态教学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立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根据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采用制作网页、论坛、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学生流行使用的现代沟通方式进行多模态的学习。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实时课程信息、实时交流沟通、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注意肢体语言的配合效果,采用用眼神、手势、语音、语调的变化等其他模态来补充、辅助、强化口头话语,以此达到各模态相互协同的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趋势。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兴趣。因此,在网上设立应用经济统计学课程平台,设立课程主页,主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统计相关领域基本情况、课堂教学信息等,作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课程多媒体课件,课后习题讲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辅助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的例题和习题以及案例。为各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的数学知识资源,进一步拓宽、加深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维。在主页上设置与有关应用统计方面的网页的链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电子教案也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同时平台上设立留言板,学生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老师也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统计学在实际中广泛的应用。

三、实践“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influence factors

作者简介:刘海珍(1979―),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张鹤(1978―),男,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

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 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1]。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的衡量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2]。

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测评工具

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展开,目前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我国研究者测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量表:(1)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时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共有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国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2)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后者只有一项。(3)Kammam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4)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该问卷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2)主观幸福感;(3)生活满意度;(4)积极情感;(5)消极情感;(6)外在准则、社会关系;(7)自我体验。

从总体看,这四种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施测时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虽然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在使用国外的量表之前,对量表的修订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可使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三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

目前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等)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进行的比较多,其中较为一致的结论有两个:其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没有非常显著的联系,两者之间最高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二,不同性别、年龄的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

2.经济状况

研究者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在对重庆大学生幸福生活标准的统计研究中发现,51.1%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多钱是幸福的[4]。可见,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但别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佟月华的研究就表明,有些低收入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5]。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提供了保障,也为他们适应社会和调整健康的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会对SWB产生影响【6】[7],但在预测SWB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异性的朋友支持对SWB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老师支持和母亲支持[6]。

4.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目前,人们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SWB”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有学者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SWB产生明显的影响[8]。

5.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9]。可以说如果家庭气氛民主、愉快,并且成员间相互关心,那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强。

6.体育锻炼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将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运动量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徐叶彤等人研究表明,不同运动量对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和社会功能维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尤以中等运动量为宜[10]。培养学生自我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二)内部因素

1.人格特质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人格特质。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11]。外向的性格使他们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2.自我效能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判断和估计,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力的主宰。余鹏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2]。佟月华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13]。

3.自 尊

许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高自尊者对自我持肯定态度,乐观自信,对于消极的影响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试图适应或改变情境而不像低自尊者那样回避现实,所以对于幸福的体验要高。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14]。

4.自我概念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可见,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对待问题比较乐观,而自我概念消极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杨昭宁、孔祥军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

四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尽管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在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因素的研究较为少。其次,由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尽相同,以致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或不确定的结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力求拓展新的测评方法,编制适合于本土研究的测量工具,同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Subject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34-43

[2] 陈姝娟, 周爱保.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3):214-217

[3] 郑雪, 王玲, 邱林, 严标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2): 105-107

[4] 何瑛. 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重庆师专学报, 2000, (2): 35-39

[5] 佟月华.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11(3): 294-295

[6] 吴丹伟, 刘红艳.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3): 94-96

[7] Weiss R.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4

[8]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 21 (4): 46-50

[9] 胡洁, 姬天舒, 冯凤莲.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健康心理学, 2002,10 (1): 16-17

[10] 徐叶彤, 李艳红.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6): 79-80

[11] 于静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26 (5): 97-99

[12] 余鹏, 宿淑华, 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1): 42-44

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9

[中图分类号]G420;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统计学这一门学科的应用性与实用性非常强,也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高校中经济类学科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时代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呈现出了诸多问题,所以要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来适应时展的需要。

1 统计学概述

应用统计与理论统计是统计学中的两大基本模块,应用统计学更加侧重各个领域中对于统计学的应用,而理论统计更加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数学方法。统计学不仅在经济与管理学上大显身手,并且在医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工程学、法律及体育等诸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 统计学课程的问题

2.1 核心课程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是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①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②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③统计学专业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与金融统计等。

从实用的角度看,统计学专业课程并不完善,还应该包括企业统计、行业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统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于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更有助于统计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经济统计学的相关课程(例如国民经济核算)在课程设置上大多较为固定,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2.3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其概念也非常多,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并且对于公式计算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如果不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有助于学习的阅读或实践的话,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达不到要求。在经济类专业中,大部分学生眼中的统计学课程就是一门数学学科,拥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得当,使整个学科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的内心中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严重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绩。

2.4 考核方式落后

现在许多统计学课程都是通过考试来考核的,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们的总成绩是由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来决定的,而闭卷考试的内容太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忽略了统计方法与应用能力等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就算是考前临阵磨枪也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考核分数无法显示其应用能力的真实性。

3 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3.1 积极引用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新型授课方式,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于统计学数学模型理解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统计信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案例的选取要求还没有一个定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感受进行综合考虑。

3.2 完善大纲

教师要积极进行工作总结,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第一时间发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大纲中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及时修订,制定出一套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

3.3 积极引入世界前沿的先进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国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如联合国、OECD、世界银行的统计部门)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都能看出经济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但再好的理论不主动学习推广,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是没用的,所以要将国外的先进理论课程引进到国内的课堂中来,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直接引入国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如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SNA2008)、投入产出核算领域的国际权威读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等。②把当前经济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引入国内教材,如国际比较(ICP)的理论与方法进展、非市场服务核算等。

3.4 探索新型的评价方法

探索新型的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不论那次考试都要做到基本知识、基础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要重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②要对现有的综合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创新,除了要参考续期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讨论、答辩及小组互评等方式来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4 结 语

ν臣蒲У慕萄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发现自身的问题,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改革之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12-02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统合形成的关键期。研究大学新生的身体自我特点及其在自我概念构建中的作用,有助于青年大学新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大学期间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兰州市大学新生身体自我的特点及认知水平,探讨性别、体重、地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影响,以便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身体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4所高校2007级大学新生1 000名进行问卷测试,收回有效问卷908份,有效率为90.8%。其中男生411名,女生497名;城乡生源分别为657人和251人。样本年龄最大22岁,最小17岁,平均18.3岁。

1.2 方法 采用的问卷有:(1)“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1],经过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5个因素33个题项,量表指标依次从“很满意”(7分)到“很不满意”(1分)共7个等级,要求被试者对自己在这些题项上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定。(2)“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大学新生身高、体重基本概况及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平时参加锻炼的情况。该问卷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测试结束后进行。

人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采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肥胖标准,即人体质量指数≥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体重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比较 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满意。新生最满意的是相貌特征(4.96±1.10),最不满意的是身材特征(4.90±1.26)。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对自己的身材最不满意,平均得分为3.91分,没有达到均值(4分),其次是运动特征;男生的最低得分是运动特征,对性特征和相貌特征满意感最高。

偏胖的大学新生对身体自我满意度除性特征外,普遍都比体重正常的新生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在身材特征上,体重偏胖的新生尤其不满意,且对身体运动特征满意度较低。

2.2 不同地域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大学生在身体自我5个因素的总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对自己身体自我满意度高于城市学生,尤其在身材特征和性特征方面。

2.3 不同锻炼情况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比较 每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新生与经常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新生比较,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新生在运动特征、身材特征、性特征和相貌特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满意,在身体自我的5个因素中,最满意的是相貌特征,以下依次为性特征、负面特征和运动特征,最不满意的是身材特征。相貌特征在身体自我的各维度中贡献率最大,与身体自我总分的相关最高(0.83)[2-3],但大学新生对相貌的评价最宽容,对身材的评价苛刻,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之下,其他身体各维度特征如运动、身材的可塑性更大,比相貌更容易控制。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性别、肥胖对于身体自我满意度的作用,与周莹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5]一致。女生对于身体自我满意度显著低于男生,尤其对身材特征不满意,男生对运动特征满意度最低。Rosenblum等[6]认为,女孩更不满意的原因包括:18岁女孩的现实身体离她们的理想身体越来越远,而男孩的现实身体却越来越接近其理想身体;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与他人比较,从而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媒体中有关女孩身体信息比男孩多。偏胖学生对身材特征满意度很低,现阶段人们对身体健康、饮食健康更为关注,肥胖的体态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给肥胖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肥胖还给身体健康造成很多负担和困扰,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城乡新生的身体自我整体上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根据米德的符号互动论[7],个体自我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而作为自我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体自我亦受到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一方面与城乡大学生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和价值取向不同有关,对身体自我各个方面衡量标准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生参加劳动,身体活动较多,身材匀称。有关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城、乡大学生在性知识了解程度和对待性知识方面的态度不同有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改善和提升身体运动方面和身材方面的评价,而且有助于提升对自己相貌和性特征方面的认可程度。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使他们的评价更加积极;另一方面体育锻炼提升了人的整体气质,改善了人的肢体语言,增加了身体的活力,从而提高了人的整体魅力。

4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陈红,符明秋.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260-264.

[2] 陈红,黄希庭.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23-435.

[3] 杜晓红,唐东辉,陈永发.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特点.体育学刊,2005,12(6):99-102.

[4] 周莹,陈红.汉、藏、彝族青少年身体自我满意度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2):796-797.

[5] FURNHARN A, BADMIN N ,SNEADE I.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eating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reasons for exercise. J Psychol, 2002,136:581-596.

上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下一篇: 健康教育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