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篇(2)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儿学习的特点

1.1 学习态度开始形成

很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也成为和学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学习态度的形成,实际上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所谓学习态度就是对“学习”本身的认知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儿期,儿童与学习之间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机制,那么学习态度就很难改变了。

1.2 学习能力以模仿为主

班杜拉的幼儿侵犯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幼儿的学习实际上是以“模仿成年人”为主的,这也是他们在各种思维能力还不发达,甚至不具备的时候仅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树立,使幼儿通过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学习行为以游戏为主

幼儿的活动是具有游戏性的,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接触新鲜事物,游戏总是围绕着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为模式,而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学习和幼儿发展产生有效的互相促进作用,就必须重视“游戏”的使用。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2.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态度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是由幼儿教师进行的,虽然有些幼儿园也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幼儿的问题通常都不“严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幼儿的态度、认知发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教育儿童为他人服务、带领学前儿童参与“城市清洁”的环保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知到“做了对的事情就获得好的评价,会快乐”,这种情感机制会被泛化到学习过程中,是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的基础。

2.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的学习能力主要以“模仿为主”,其他高级的学习能力也是从“模仿”发展而来的,这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健康心灵的榜样,并且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输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例如,教师在音乐课上假设一个“难题”,设计一个“向学生求助”的环节,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儿童的发散思维的形成,还能够使他们对“在学习中应不怕挫折,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产生深刻的印象,幼儿在感受到这些正能量之后,通过模仿建立健康的心灵成长之路,同时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2.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多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而幼儿的学习行为又具有游戏(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13页)性的特点,那么,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带入到课堂之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在活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发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内容是成对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课堂上设置“我不说谎”的游戏,请同学们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内容互相配对,不仅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合作”有所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学习到“事物的特征”,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配对”小游戏很快就在幼儿的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一种。

3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认真倾听幼儿关于学习的诉求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话多”,在不能兼顾全班小朋友和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往往对幼儿学习方面的诉求有所忽视,如孩子说“爸爸陪我玩积木”,或者“老师我想再唱一遍刚才学的歌”,被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以“等一会儿”、“我们已经下课了”搪塞过去,这不仅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阻碍他们学习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投入,专注的听,也不是幼儿有问题的时候才听,而是时时都要注意倾听。例如,当儿童向教师诉说他“认为活动课不够有趣”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与儿童面对面,认真的听儿童诉说,并不时进行“原来你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了解了”、“你觉得怎样才够有趣”这样的反馈,让儿童知道教师在专心听自己诉说,这样能够使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心理辅导的成功率提升。

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必须持续于整个交流过程,因为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当儿童能够根据教师的反应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时,辅导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3.2 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

心理辅导员和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站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幼儿学习意愿的表达表示尊重,例如,儿童不喜欢练习钢琴,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和教师应该对他们这种“反抗”行为予以理解,先想办法平复儿童情绪,再对他们进行开导,继续采用倾听的方式并使用客观解释等方法使幼儿对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的意义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表达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以真诚为基础,即要诱导幼儿在理智的角度上诉说自己的学习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对方,即要判定幼儿表达的学习意愿是不是基于对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实的;再次,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幼儿教师和辅导老师应该接纳儿童的表达意愿的行为,并理解他们的行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在这个标准上,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所使用的言语和肢体动作,符合与幼儿交往的特点,能够使幼儿接受教师并合理的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的意愿。

4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学习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进和规范幼儿学习发展的角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幼儿教师应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幼儿与学习有关的需要诉求、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和对学习行为的反馈,以此引导幼儿的学习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坤凤.浅析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启迪与智慧,2012(10):89-91.

[2] 蒋武英.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3):134-136.

篇(3)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惨?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篇(4)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改善生活,但是处于种种考虑,但多数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儿童对于事物有着特殊敏锐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运用音乐教育来感染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爱的熏陶,能够很好地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备,将音乐教育运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音乐心理学、精神医学的发展,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教育方式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在音乐艺术特有的世界里给予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他们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状况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如下:(1)主要亲属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迫于现实压力,在经济与入学等城市社会环境条件上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求,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给亲属照料,形成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局面。长期与父母的分别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碍,长此以往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心理环境下,负面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另外,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模糊且没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极大形成负面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缺乏亲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问题,进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监护人监护不力,对于孩子过多的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中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其中单亲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9%,隔代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9%。对于单亲抚养的家庭来说,大多数都是母亲留下照顾家庭,母亲单独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便会相应的减少,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通常会通过对孩子过多溺爱和放纵的补偿。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来说,一方面,老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对于通常都是十分溺爱和放纵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3)学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单的寂寞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用集体和同龄朋友的温暖来弥补,但是由于农村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学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做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会管理的缺失。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不足,而且关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数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办学的硬件设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关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独寂寞,性格胆怯。长时间的单亲生活和缺乏亲情的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单,并养成了胆怯的性格。(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儿童的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个人行为缺乏约束。(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与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孤单,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异的行为来掩饰和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二、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结合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音乐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合理的抒发自身的情绪,并利用音乐特殊的育人功能来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情感,加强其内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从而实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学校应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的力度。学校首先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乐教育,培养出适合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使得音乐教育和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运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应该具有针对性。(1)孤独寂寞,性格胆小怯懦。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应该给他们欣赏一些情绪激昂,催人奋起上进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田园》等,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战胜自我。(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针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应该引导学生抒发负面的情绪,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舒缓具有安抚性质的音乐,如《月光曲》、《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长时间的心理抑郁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自然、旷远、安静祥和的音乐作品,如《蓝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会应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加大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支持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上述的相关建议切实的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5)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区中儿童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心理复杂、厌学、脾气暴躁、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性早熟等方面,这些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和制约孩子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学校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心理健康理论研究水平发展迅速,但无论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来看,传统的心理辅导及治疗模式似乎已经难以适应和解决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二、研究的依据及必要性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情绪、身体、智力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7~10岁),利用此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儿童成长时期遇到的心理障碍采取及时的综合干预及个别辅导,能够有效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降低心理障碍的程度。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宣传,学校以学生团辅、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但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的社区的机构资源较为匮乏,也影响了其社会化程度。受传统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很多国人对于儿童早期心理亚健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性干预和治疗,包括学校和家庭都存在这种认知偏差,其集中表现为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人员配备存在较大问题,加上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生长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儿童社会工作创新理念将家庭、学校、社区和社工机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主并结合社区工作、家庭治疗等相关专业方法,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工作,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干预、再造和调试并提供各项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调节服务,将潜在性的问题加以遏制,逐步纠正认知及心理偏差,解决和恢复儿童功能性失调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

三、干预对象概况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对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内出现心理偏差的部分儿童。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分析法:通过问卷,归纳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环境资源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与策略;

2.学习观察法:在问卷分析法的基础上,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出现心理偏差倾向的儿童进行重点观察,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小组工作法:与社区社工站合作,根据年龄分层及心理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组,通过“心理障碍自诊”“人际交往指导”“沟通与情绪管理”“理解与包容”“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系列小组活动,客观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个案分析法:对于特殊儿童个案,全方位多视角诊断其产生心理障碍倾向的成因,对症下药,制定干预与矫正方案。

(三) 综合干预与辅导措施

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机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运用各自的资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视角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

1.学校。学校提高教师及家长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水平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和团辅工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如开展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等措施;

(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课下的行为、情绪等表现,班主任及时进行跟踪观察、干预并谈话;

(2)以课堂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势利导,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心理品质、行为进行正面鼓励;

(3) 心理教研室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通过情景互换、角色互换、策略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深切体验,通过活动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4) 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5) 成立儿童心理健康防治组,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热心家长及儿童问题专家组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社区

(1)社区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宣传,邀请华西附二院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义诊,儿童心理健康周等活动;

(2) 成立社区儿童互助组织、小组,通过小组协作,群体式参与增强互助能力,如小小业主委员会,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3.家庭

(1)家长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平等相处,增加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通过学习儿童心理保健知识和接受相关培训,以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调治孩子的逆反心理,深入的挖掘问题并与学校、社工一道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摆脱心理困扰;

(3)家庭中互换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以便更加理解对方。

4.社会工作机构

(1)社工工作机构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成长关爱小组、亲子活动等心理保健活动;

(2)以积极妥善的方式取得孩子信任后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对儿童进行团辅治疗,对于特殊儿童则建立案主档案,进行个案辅导;

(3)承认儿童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价值,重视来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尊严等基本价值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我们通过多种情景互动模拟、小组工作方法等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

四、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选取了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儿童(5-15岁)24名“问题儿童”,针对其心理偏差及行为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对比以及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后,79.1%的儿童心理健康值达到了健康水平,逐步摆脱了心理困扰,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21.9%的儿童部分存在行为异常、人际关系缺失、心理承受障碍、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将长期跟踪观察,逐步解决控制。经过我们项目的开展和对项目的实施效果的认真的总结,总结出综合干预对于社区儿童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一)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自信活泼的学习生活态度,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收到了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及亲子关系。对于家长来说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在家庭教育中在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家长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改进了教育方法,增进了亲子能力,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逐步探索平等与孩子“交往”,以更加灵活、变通且具有弹性的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走出权威式、保姆式的教育观念误区,同时身教重于言教。

(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教育促进。将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际、结合社区和家庭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社区家庭,有效推动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将专业特长带进社区,将所拥有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并获得实践的经验,其价值得到了体现;从实践中提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及家庭教育科研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拓宽和加深服务领域;为其他社区相关机构组织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经验和借鉴;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组织,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现有组织和机构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要求,促进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创新型建设。

五、儿童心理问题干预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我国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与辅导的整体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得到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水平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我国心理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离老百姓很远,不够平民化,尤其与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需要开发出更多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儿童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发展和支持。

(二)专业机构资源及人才紧缺。目前我国针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的专业性机构较少,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老师来完成,但由于总体研究水平有限,个别机构技术力量仍无法满足求助者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及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学校及家庭重视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父母有时迫于生计从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凸显。学校虽然都有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家庭和学校的忽视将不利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针对儿童发展时期的需求,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区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以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创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促进和谐家庭与社区的建设。

(二)加强和提高学校及家庭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水平,切实发挥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建立长期心理素质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而不流于形式。

(三)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有益于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提高儿童处理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接纳外界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独立意识。

总之,我国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与辅导及相关的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相关组织机构及整个社会的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对与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整合,强化社区、学校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模式、辅导模式,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一系列工作,将是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

本项目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资助 项目编号:201213672005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虹等编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四版

篇(6)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到生活缺少依靠,没有安全感。他们喜欢把心事闷在心里,不愿与其他人说。他们时常会感到孤独、苦闷、焦虑、茫然,性格变得内向、抑郁、多愁善感。

2、敏感、早熟

在监护人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常常会被忽视而得不到悉心的照料,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想的事情增多,心理负担加重,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产生嫉妒甚至仇视别人、社会的畸形心理,导致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的上升。

3、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习信心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暴自弃、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糊思乱想,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怕学、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第五,人际交往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性格比较孤僻,内心有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交流沟通能力弱,难以融入集体,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态度不积极,缺乏集体荣誉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

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

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充分利用各宣传教育载体,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1)要通过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通过完善校园教育网络,制作儿童心理教育光盘,制作多媒体动画实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化。

(2)要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向适龄儿童学校、班级及家长发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自编刊物、召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认识。

4、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制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辈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第三学校应开展适当的人身安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性平等、互相尊重的人类美德。

5、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篇(7)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儿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我担任二(3)班班主任一年了,他们天真、可爱、机灵、聪慧、善良、真诚……,我愿意用更多美好的词语去形容这些孩子们。但是,我很遗憾,他们中间有些孩子骄横成性,散漫不羁,张扬跋扈,有些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自卑消极。他们只有7岁啊,健康的心理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我们班有个潘华兰同学,二年级的老师不会陌生,我几乎天天在办公室里念叨着这个名字,“好管闲事的潘华兰,无理取闹的潘华兰,惹是生非的潘华兰,……总之,是令我讨厌的潘华兰!”我固执的认为,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温文尔雅,就应该知书达理,而她的学习,品性没有一样符合我的要求。当时分班时,潘华兰是以一名好学生的名额分到我班,她一年级的钟老师向我反映,她积极向上,热情开朗,成绩优异,可是为何升入二年级,年龄长了,作风性格却判若两人!到了下半学期更加令人反感!有几次,潘华兰上课开小差,我毫不留情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一通,她两眼直瞪,满脸通红。我的偏心使潘华兰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也曾多次与她的家人沟通,可是就连她的父母也直摇头。没有父母的体贴温暖,没有老师的关心,她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心情跌入谷底,一蹶不振。她们的内心远不如我们成年人坚强,他们很脆弱!

于是,我开始关注。上网查资料“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儿童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怎样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和家长应对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将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教师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烙上深深的痕迹,因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良好的心态、丰富的情感,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主动学习、友好交往、自主发展。

篇(8)

二、主要工作

(一)继续实施好农村留守儿童民生工程。各县(市)要在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年度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工程实施三年的整体情况,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办法。突出强化内部管理、活动开展和内涵建设,加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软硬件建设并重,切实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效益。

(二)继续开展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建设。结合中央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和初中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生活的比重,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三)进一步实施好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项目。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进一步落实亲情电话后续项目建设,加快亲情电话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亲情电话全覆盖,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爱。

(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制度。重点健全以下制度:健全家校联系制度、亲情沟通制度、师生结对帮助制度、学生互助协作制度、健全学校心理援助制度。以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落实。

(五)进一步做好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帮助树立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技巧,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质量,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六)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于有困难或有情绪困扰的留守儿童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情绪困境,消除心理疾病隐患。

(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宣传。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引导社会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引导家长外出务工不忘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义务。在主流媒体开辟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栏,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舆论氛围。

(八)继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和开展评比活动。2012年我市继续将留守儿童工作列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开展示范留守儿童之家、先进工作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通过评比活动,营造关爱氛围,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水平。

篇(9)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篇(10)

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希望改进自己所处的地位,教育学生采取某种行为来消除自己的自卑状态也是重新获得自信的一种方法。有了自信心,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是从各个方面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会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自卑,重拾自信。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中有聪明的、有较迟钝的、有性情开朗的、有心胸狭窄的、有比较坚强的、有比较脆弱的,在进行转化工作时,老师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利用他们的好胜心,调动他们的才能和积极性。老师将一如既往加强对留守生的关爱,为他们营造“充满爱心”的发展氛围,让他们一个个不再孤单,不再迷惘。

二、做好家访工作是帮扶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阴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联系家庭与学校家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在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加上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关注全体,有时很大程度上会忽视个体,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留守儿童,需要更加细心的交谈,因为针对他们,教师此时是双重身份,既是家访的老师,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同孩子的监管人交流,同时更要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及时让留守儿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按时矫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留守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许多留守孩子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内心是孤独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多鼓励留守孩子和同学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学有心理障碍或困难时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到很多本来不知道的东西。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留守孩子,千万不能指责他们“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因为指责和埋怨对留守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们的社交行为更加退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个体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四、鼓励留守孩子正确看待孤独。

有的孩子喜欢嘈杂的环境,总希望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即使是很短暂的孤独也不能忍受。其实,作为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以使模糊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但许多的留守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孤独,进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产生了抱怨和仇恨。作为教师要善于通过正面引导,使留守孩子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教育他们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孤独。

五、培养留守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能弥补留守儿童的空虚心理,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远大志向的效果。现在,学校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发展特长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特长,更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使他们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时增长才干。

六、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体育比赛等活动,要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尤其是集体活动,要通过活动的参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在课余时间,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此外作为教师,若经常在节假日把留守儿童带回家和他们一起过节、对他们进行辅导、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无疑对留守孩子走出心理阴影是很有益的。

上一篇: 建筑施工基本常识 下一篇: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