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市场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养殖业市场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养殖业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自从193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丁馨伯先生编译的《市场学》教材开始,市场营销在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发展已走过了82年的历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活动在我国各行各业均展现了其巨大的魅力,也因此催生了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强烈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院校有近800所,市场营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缓解了营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适应了经济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经济、社会、教育体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高职教育市场营销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更为面向职业发展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起源于以前的中专、大专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以传承文化、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然而社会发展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作为职业教育,肩负的应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设定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职业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面向的工作为营销第一线,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更为注重社会需要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践课时比例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经济管理类专业表面看起来较虚,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然而,既然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第一线,必然要打破这种桎梏。市场营销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调整时要不断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时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50%,例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实践课时的作用,同时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例如项目式教学,策划案、调研报告式的毕业答辩等。

2.课程设置更为灵活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展现了多样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及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调整。考虑到网络营销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增加了网络营销、服务营销两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三)注重校企合作,提高社会适应力

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达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高度,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目前也在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有开设实训基地、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校企合作班等。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未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忽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担负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这是由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此,如果将职业教育从区域经济社会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所固有的地位和性能,其本身也无法存在。然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标定位过高,或者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在一些人才培养方案中常见到“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营销技能的,从事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等目标设定,其实这样的目标高大空,是没有目标的,缺乏操作性与检验标准。反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和我省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的国际经营性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外资(合资、独资)企业和对外贸易领域中胜任推销、企业策划和营销管理工作。同时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为学生的进一步海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具有更好的就业导向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

人的能力有不同,未来在职业领域中的发展也会走出不一样的道路。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大多采取省事的“大锅烩”方式,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学生的教育不加以区分,缺乏层次性教育。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该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能力,为学生设计几个具有前后发展关系的职位,只有达到较低职位能力考核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校企合作的作用不突出,流于形式

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着实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然而从大部分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甚至无沟通现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或者是为了应付国家的硬性要求,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四)欠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服务行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学校普遍不重视对学生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由于目前普遍的成长环境较好,造成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要求较高。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学校与学生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义龙 刘文静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对外经贸,2012(10).

篇(2)

引言:市场营销专业是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特点的,因此在构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既要独立于其它专业,形成自身的特点,又要反映人才培养工作全貌,造成了工作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程,是需要依靠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的。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当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却是传统落后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这种方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很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一个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西方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西方国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由政府、高校委托非官方的质量评估社会机构来开展,并且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例如,美国的社会独立评估模式,以及法国的独立的政府评估机构模式都是很好的范例,都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做相应的西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借鉴西方创新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来改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完成,才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评价的特殊性

 

营销职业涉及的行业是比较多的,岗位也是比较多的,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市场营销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有三个独特的地方:首先,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职业心态的评价。学校只有重视对学生这两方面的评价,才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心态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职业性格对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影响,是比较大的。学校在对高职院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心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心态的重要性。其次,学校不仅要重视对毕业生的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对在校生的过程性评价。在教育界和社会界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对象是,毕业生,而在校生,这个误区的存在,影响了客观性全面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既要重视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评价,还要重视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评价。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单纯依靠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是很难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的,是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多方协同努力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3.1跟踪营销业态发展建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不仅要使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还需要使体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把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应该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来进行体系的构建,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围绕核心来制定评价指标。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评价时,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应该使体系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以及创新理念,以此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贴近现代企业营销的实际。

 

3.2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建立评价标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人才培养过程与营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院校可以参考国家营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试大纲,给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性,学生在教材中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内容。高职院校还要推进校企合作,把营销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相互融合,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营销行业发展来给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适应市场营销行业的发展,满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3.3注重对人才培养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高职院校在对上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因此是需要解决的。高职院校应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确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声誉和权威性。高职院校需要从日常的教学管理、人才制度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4.结语: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把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当成重要的任务来完成。通过培养专业性的市场营销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篇(3)

一、建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化思想

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职适应力和创造力是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因此体现职业性是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特征。根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目标及管理理念不难看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职业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及共享性原则。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他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和质量服务意识的提升,努力营造现代生产、管理、营销、服务一条龙的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体会市场营销职业规范。同时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如企业管理、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等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因此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形成多学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才能形成多专业、多学科、多位一体的战略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遵循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性的战略化思想,使硬件设施及软件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先进性的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客户关系的维系能力、终端管理的操作能力和娴熟销售技巧的驾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应遵循共享性的原则,基于强化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目标,有效的将各相关专业的实践环境、培训场所、模拟实验、师资力量、管理资源与服务平台等进行全面的共享与协作,从而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职业化培养目标与商场化教学环境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职业化培养目标。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注重学生营销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营销理念才能有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获取成功的可能。市场的形成来源于社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因此,在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适应力及抗变力,从而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软件教学环境的营造与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市场,营销便无从谈起。因此市场营销教学环节中必须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通过仿真模拟环境和软件模拟环境使学生回归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市场营销职业,充分的了解现实市场的工作状态和营销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化从业能力的快速发展。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推广及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丰富性、富于变换性及高适应性决定了其教学环节更应注重共享化、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从而建立一体化、现代化、全面化的市场营销创新教学体系。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商场化教学环境。我们可以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比作一个市场,教师就是市场的经理而学生则是市场的员工,通过教师制定的营销教学方案,学生认真的执行、创新的实践、学习场所的商场化可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创新动力,从而自主的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扮演的成功到位。同时,成功的市场营销人员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快速适应市场营销环境变换的能力;充分的运用营销技巧策划大型营销活动的能力及谈判、推销、公共关系、广告方面的技能等。因此,针对以上能力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充分遵循营销市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的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全方位的目标学以致用的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实务操作的综合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基于以上原因,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充分重视教学环节的设置,形成创新、科学、全面、真实、高科技的教学管理理念。

三、如何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体系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高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立与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还不完善,可以说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因此加强多学科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大力度的建设投入吸引更多的教师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多领域的探索势在必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即是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又注重专业技能教学;既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双师型”教师应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同时,一方面我们可通过聘请企业营销专家、开办市场营销讲座的方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则努力的开拓教师再培训与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努力的学习与借鉴走向行业的先锋、走向时代的前列。

(二)通过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群,实施合理的教学计划。市场营销专业是来源于市场、又回归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学科,因此我们应依据对市场的科学调研及毕业生的广泛就业方向进行市场的岗位分析及定位,从而在教学方向上进行系统的岗位分析,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面向大型超市、国内外著名合资企业的市场推广、营销策划、市场部、销售部、业务主管等的定位及就业成效分析。同时提纲挈领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按照市场的导向和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践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的安排教学进程和工作量,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基本任务。设置对岗位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在模拟的复杂商业环境中,将他们所学到的营销理论和技能加以集中的演练,使学生体验较为真实的企业市场调查、竞争对手分析、营销战略制订、营销决策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

篇(4)

1.问题的提出

1.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反应,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直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市场营销类岗位几乎每年都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的热门专业,营销专业人才在绝大多数人才市场和就业招聘会上的需求量高居首位。

1.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现状

经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也逐步趋向规模化和规范化。据统计,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千余所,开办率超过了60%,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30万人以上。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不同层次的营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差距。

1.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理应在人才市场非常“畅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着本科营销专业毕业生、非营销专业毕业生以及有经验的社会人员的多重冲击,许多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企业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甚至改行做文秘、安保等其他工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旺盛的专业人才需求背景下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甚至难以博得一席之地,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检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所共同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职场层级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用以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场层级能力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层级营销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及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来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人”能力,有效的将企业培训前移,将人才培养与众多企业单位对各层级的营销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动态适应,将传统的被动型人才培养变成主动型人才培养,它具有全程性、动态性等特点。

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全程性是指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执行、教材编写、实习实训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这一整个过程,均应以社会和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处处体现职场能力导向原则。职场层级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则是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把握各层级市场营销人员的新动态、新要求,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人才市场对不同层级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计划;其次是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课程教学时要及时补充新的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场能力。

3.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营销职业岗位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晰各个不同层级营销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以职场层级能力导向就必须强调职业和专业岗位的针对性,要通过对企业等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需求调查,确定该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岗位及岗位群,明晰各层级岗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在毕业时较好的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广泛调研及对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反馈,学生毕业时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销售代表及市场推广等一线业务人员岗位,2-5年内发展目标岗位为营销主管、营销经理等较高层级营销职业岗位;低阶营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分为营销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而较高层级营销岗位则对管理决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并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确定发展方向。职业能力培养是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特色,因此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熟练地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客户管理等市场营销职业活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我们应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渗透到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

3.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机械的照搬普通本科学校的知识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应以营销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及具体营销岗位的工作标准,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转化形成相应的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则应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改变以往对营销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片面要求,注重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陈旧固定,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和完整,显然这和职场能力导向格格不入。因此,构建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强调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即使是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也应该改变满堂灌的单一教授教学法,可较多的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由于营销职业的特性,营销实践教学要求具有丰富的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经验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布置好实习实训任务,采用沙盘实战、企业实践等多种方法完成。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考核,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面试、实践报告等,考核过程中要合理设计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比重,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效果。

4.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4.1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相结合

职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讲专业知识,又要讲做人道理;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也同时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他们熟知市场营销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岗位群,熟悉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对职业的兴趣,并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把学生管理工作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能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使教、学、做成为一件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等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

4.2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强化实训实习教学是职场能力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而教学基地建设则是有效开展实训实习教学的基础。学校要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校内必须具备培养营销岗位所必备的市场调查、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基本职业技能的实训场所和设备。通过仿真企业经营模拟和商战演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置身于企业的销售的业务流程与管理过程,感悟营销精髓,增强营销能力,掌握营销技能。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促进机制或动力机制问题,提高企业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们能够顺利的体验和从事真正的营销工作,激发学生对营销工作和营销职业热情,提升营销职业能力。

4.3配置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职场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营销理论功底,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专任带头人的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外,一般应有5年以上企业营销工作经验,且能主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能及时了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需求变化,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的营销工作经验的企业营销人员到学校任教和长期指导;二是要通过定期的企业实践、脱产培训、企业顶岗等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科]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素质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知网(CNKI)以“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1993年到2013年共有3267篇文章。从的时间上来看,2009年2012年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详见下表)。

这表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有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校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未来的员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润万家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在营销专业设立“华润班”, 华润公司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参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对营销专业班的教育教学, 为营销专业班学生实习、技能训练提供方便, 并优先安排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间,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校单一办学主体的情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 ,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销售公司的形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践效果。

淄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将营销专业学生分为四批赴企业进行每批三个月的实习。具体安排是第一批安排在7月16日―10月15日;第二批安排在10月16日―次年1月14日;第三批安排在1月15日―4月15日;第四批安排在4月16日―7月15日,这样保证全年学生在企业实习不断岗,学生在3个月的实习后带着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学习。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其中第五学期是学习,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加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无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这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企业的参与还不够充分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密切合作。企业仅仅参与人才培养是不够的,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二)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指的是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结合做到了,而产学研结合还不够。既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注重产学结合是不够的,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加上研这一块。

(三)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

如果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话,学生仅仅掌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无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高素质的养成比较困难。

(四)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教师方面。这方面的问题有二,一是能否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真正懂企业。二是能否确保企业的兼职教师真正懂教育。

(五)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挖掘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应该结合各自区域、院校乃至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挖掘更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全面合作

在营销领域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入、全面合作,不再是仅仅培养企业的销售人员,应该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价格的制定和调整、销售渠道的建立和调整、促销乃至销售效果的评价等等方面充分合作。这种合作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不仅职业技能非常全面,而且职业素养也会很高。

(二)产学研合作要协调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产中学、学中研。产中学指的是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工学结合;学中研指的是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营销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与改进。

(三)重视“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坚实的营销理论基础、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很强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中体现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四)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可以让企业人员长期兼职专业教师的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长期兼职企业。这样可以解决企业人员不懂教育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问题。

(五)积极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目前被采用比较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有全方位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当地经济全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等,应该进一步结合专业的特点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西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2+1”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学生销售公司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7

[2]程恒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众商务,2009.9

[3]曲岚,姜国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时空,2011

[4]庞洪芬,牛大山.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结合问题及途径探讨[J],教育新观察,2009.2

[5]王春兰.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篇(6)

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又制约了学校向更深层次发展。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已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及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活动都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和定型化的操作模式。传统的教育观念或者说受这种观念影响的人在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

1.知识本位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传授或传递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活动。知识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甚至是全部。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依靠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靠教师,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虽然知道这种理念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但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教师本人正是多年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所以当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时,不自然的受到这种观念下所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想改革又不知道如何改,改到哪里去?

2.社会本位教育观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在职业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宗旨,个体处在从属的地位。但它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作用,从而抑制了办学者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使职业教育缺乏活力。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表现的尤为明显:

1.没有体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这一基本观点。学校只是按早已定好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不考虑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及生产发展的需要。

2.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独立的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和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尤其在理论教学中更为突出,只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忽略了在生产实际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传统模式中学生所学的专业过于单一,只局限于本专业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其它的一些知识,甚至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少涉及,造成学生专业面窄,掌握的知识技能单调,就业适应性差。

基于上述问题,一些学校及上级部门对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修订和改革。这些局部的调整和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必须从整个职业教育的方向出发,制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模式。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应用

关于高等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有许多观点,目前较为普遍借鉴采用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传统职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使得在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有相当大差距,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企业上岗以后仍不能独挡一面,还需进行岗位短期培训。虽然学校也了解这种状况,想在实训方面顺企业、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却又往往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便产生了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诚于企业的劳动力。这时,一种有别与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便应运而生了。订单式培养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借鉴、选择哪种模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方向性改革。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 “元”+ 企业 “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 就具有“学生” 和“企业员工” 的“ 双重” 身份,学生学习的环境是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元制”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以企业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但其本质反映的却是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以及为未来就业而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应用

以笔者所在院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对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现设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港口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中外合作教育教学系、基础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设置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精细化工等24个专业。

目前,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已经100多家。太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

众多德企涌入太仓后,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技工荒”。为破解这一难题,2001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太仓市职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慧鱼两家德企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2004年,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著名轴承生产商舍弗勒公司加入;2007 年3 月, 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合作, 签约成立 “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双元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众多德企的抢手人才。很多德国企业在参观这些联合培训中心后,吃下了最后一颗“定心丸”,决定落户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的成功,既得益于太仓已经形成的德企环境,反过来又推动了后来的德企来太仓投资,成为吸引德企聚集太仓的“秘密武器”。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现已与美国史泰博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 、苏州莱克电子公司、 新阳光集团公司、申久化纤公司、 东诚塑胶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约合作培养学生。

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的双元制运行以及在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可以看到还有许多地方做的不足、不到位,需要不断完善。

在与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关键是如何与企业培训、技能要求进行衔接,工科类的专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科如市场营销专业如何走出去与市场对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培养更适合的专业人才更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也仅是多开了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就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如何培养,传统课程体系如何与现有目标、任务衔接,教学方法如何改革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一种具有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培训,使学生达到掌握有效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目的。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以任务为导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在课程体系上, 保证适度、够用的基础理论,兼顾市场营销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进行标准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按照市场营销专业以及订单学生的企业的要求进行整合。比如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压缩、删减部分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了应“史泰博”要求及其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课程。还可以把有《消费者行为分析》加入到《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可以加入到《营销策划》课程,这样既能保证理论的需求,又能够很好的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强化理论的应用水平。

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实战的训练。专业课的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要求要有效的融和,综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以及长远发展。

2.编写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定岗双元的校本教材

按照市场营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许多课程有重复部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而又不失理论的完整性,同时很好的融和进订单企业的要求,对教材的要求就非常高,这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础内容应达到一个职业群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宽广职业基础面为基点。技能训练部分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企业技能需求部分的训练。

(二)以双元合作为基础进行课程实施

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重在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技能要求、培训应协调一致,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一般已经向学校下了学生需求订单的企业与学校合作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些,如我院营销专业与江苏史泰博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单位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但对于仅有意向,也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的企业,在主动性上可能不足,学校一方,应经常及时的与企业沟通,企业在做的一些市场调查、项目策划、广告、公关活动等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合作中加深双方的关系。 在这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做的仍然不足,实训基地建立了,但是如何使用使之发挥最大效益,挖掘的远远不够。双元制合作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作为教学的一个小的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扩展到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运营深度融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例如:针对某地区的房地产调查分析报告,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联系项目、方案设计到具体的谈判、调研、分析等工作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是为其创造条件、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项目的完成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

为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深度融和。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加大实践环节在最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部分课程由企业指导老师给予评价,并且作为今后企业考核其的参照。侧重材料知识综合运用的主观性试题比重,避免题型教材化、概念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撰写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创新、综合运用材料知识以及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材料信息资源、撰写论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德怀.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A].吴兆方.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15-19.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48-02

一、前言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建立系统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付诸实践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中。“十一五”期间我国下发了相关文件,规定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并对加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明确,对多种教学模式和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商贸类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其中商贸类专业具体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保险、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等,本文主要针对市场营销进行分析,对其专业人才也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实践性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高就业率。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该模式的不断推进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商贸类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且高职高专商贸类人才培养总体状况表现为办学院校较多、竞争分化、各专业特色不显著、培养规模呈现出下降趋势等特点。然而,就市场营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但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却寥寥无几。这些都造成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销售人员仍然短缺的现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市场营销教学和市场营销的实际发展无法契合。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商贸类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进行培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和校内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实践和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将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以下是对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所进行分析。

1.多元化的教学主体。人才培养路径拓展提出了多主体合作培养的要求。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教学,而且还会将一定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为了避免学生在顶岗期间的教育不脱节,必须对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校内对学生开展专业理论课教学。其次,实习场所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员工守则的学习,职业道德的遵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对学生的施教人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劳动模范、技术专家和优秀员工。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对教育内容有更高的认同感,保证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现实化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的教育环境比较封闭,学习形式也只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狭隘的。对学生的教育要延伸到社会和企业,但是这种延伸也有一些不足,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对企业也会产生影响。企业追逐利益对学生会产生严重的思想冲击,对学生的行为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高职商贸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内容要尽量现实化。在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对社会现状能够理性地看待,保证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

3.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公司开展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是交错的,情况也比较多样化,开展专业教育复杂性较高。因此,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管理中要将专业教育融入其中,在教育体系中将市场营销企业的管理人员、学校任课教师纳入其中,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完成教学任务。

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输性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体验企业一线生产、经营和管理,通过实际经营岗位使学生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的实际技能。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应按照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1.注重实践,向职业化迈进。工学结合使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课程范围有所扩大,专业教育难度更大。所以高职商贸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实践,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岗位结合,不仅对课堂教学要加强,还要将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将职业纪律、职业精神渗透在教育中,将教育融合在实践中。

2.有效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在教育中,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要进行掌握,并将其变为对自己的要求,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不可能像在学校一样自由和随意,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律意识,主动和自觉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积极性进行启发,对他们进行引导,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反省,保证学生的商贸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3.通过思想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将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对教育对象主体关注不够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对高职商贸类学生的教育要将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当作重点,保证对学生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对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要关心,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此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培养,通过团体力量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保证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培养的策略

面对现在新的形势,高职商贸类专业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1.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保证教育合力的形成。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有不同的目标,企业在学生顶岗时能承担专业教育责任,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的教育。企业的本质是盈利,对学生的教育只是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签协议时就要对企业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校企双方要对协议内容进行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心得和经验进行交流,企业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要求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2.对学生教育的主体观要不断更新。通过对教育主体观的更新,可以对商贸专业教育观念进行创新。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要求复杂程度高,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对高职商贸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对学生主体观进行更新,让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此外,对学生教育时要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道德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3.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一个企业在经营、生产和管理中会形成该企业的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特色文化。这些企业文化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学生在未来走上社会时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在实训基地的保密、劳防、安全、考核以及考勤等一些列规章制度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外,通过企业客座教授,包括营销经理、营销业务骨干,等等,定期开展行业营销讲座,对行业状况、营销运作模式等进行分析,让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教育中。

六、总结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品质进行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要求、原则和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

1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的特征

1.1产业结构逐渐向中高端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在全球产业经济梯度的中低端,管理经营方式粗放,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随着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已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追求经济增长的高质量,高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是一种优化升级,趋于专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来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1.2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由于长期过度地资源开采,我国矿产、林业等资源破坏严重,某些资源已几尽枯竭,资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而我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却在逐步消失,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又日趋严重,导致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只能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技术的创新进步,创新驱动已代替要素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1]。

1.3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属于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许多行为违背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是不合理的约束。新常态下市场对资源配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有尊重市场、理解市场,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找寻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2]。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策略

2.1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与产业结构转型岗位需求契合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必将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考虑到人才培养规格是否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匹配,是否能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后的企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已不再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技能的增长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3]。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积极参与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研、主动思辨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快速获取新信息,了解掌握新工艺、新设备,应对岗位上的各种新情况,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3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与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就业市场接轨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市场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地方性就业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减少一些纯理论性的课程和专业,增加一些实践性、实验性的专业课程,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的需求无缝对接。注重校企结合,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即企业和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学校就定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使用人单位能够通过“订单式培养”快速引进自己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现学习到就业的迅速转化和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结语

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也对为地方产业第一线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调整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转型之后的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适价值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电子商务实行“校中厂学徒制”培养的必要性

因为涉及到非常多的知识与岗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用过时的电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思维陈旧,封闭、模拟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素养,脱离真实环境的实训,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电子商务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高,培训成本高。以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人力Y源和经济效益达不到企业预期,企业积极性不高,实习岗位多是客服。积极性最高的是一些具有培训盈利、中介性质的企业。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导致校内也可以进行学徒制。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是类似于“教学工厂”模式的一种教育模式尝试。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校中厂,对外进行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对内进行学徒制培养,可以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对接。“校中厂”的师傅由行业专家、招聘的员工、往届毕业生、学校教师组成。学生通过具体真实项目的岗位实践培养专业技能,毕业即可上岗。此模式实现了校企―体化,形成专业围绕市场,课程围绕企业,学生围绕项目,教师围绕学生的良性发展局面。随着业务和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真正的用人单位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主要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经过充分调研和综合考虑,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制定既面向整个电子商务专业,又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以前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即符合教育规律又使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契合。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做到岗位要求与课程目标对接、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对接、企业绩效考核和学校管理考核对接。共同备课,打破各门课程的界限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原有的多门课程交融在一起,多名教师分阶段共同讲解一门课,将真实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中,避免重复教学与重要知识点遗漏。

重建实践体系,建立“基础理论学习――专业能力实践――电商运营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能力实践分别安排在第一、第二个学期,上午一般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下午进行专项能力实践,大一结束时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否则直接进入校中厂会影响校中厂的正常运营。经过大一的课程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大二主要进行真实项目的运营实践。大三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校内或校外顶岗。实现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教学目标即生产任务、教学内容即生产规范、教学标准即生产标准、教学训练即上岗实践、教学考核即绩效考核。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学分、评优评先、奖学金、薪酬等奖励,充分调动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优良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优秀毕业生争取留用。对于参与的校内教师进行工作量认定,对工作积极主动、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给予评优评先、职称认定等优奖励。

对于表现优秀并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转入创业中心进行创业扶植。

考核目标的制定。由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不足,如果制定的考核标准过高,就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师傅应言传身教,进行鼓励与引导。在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少数需要不断激励与培养才能达到的原则。

针对员工、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篇(10)

1.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2.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3.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分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分析基础

1.调研企业。

通过面对面交流调研的企业有韶钢机械制造厂、韶关轴承厂、韶关齿轮厂、广东翔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泰都钢铁铸造有限公司、中山高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鹤山皇冠制罐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通过等其它方式调研的有中山立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企业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区域原则,以韶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其次是关联原则,即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或有我院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或与我院有一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调研企业的分类如表1所示。

2.调研内容。

我们在问卷中将岗位能力分为5个方面,开展了6类重要性调查,本文在此对其中相对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问卷中需要受访者按重要性排序,在统计中我们按排序进行线性等级赋分,如第一位赋10分,第二位赋9分,依次类推;若第六位以后未排序,则全部计为5分,依次类推。

三、职业能力分析

1.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加工应用能力重要性分析。

如图所示,列在第一等级的“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历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列在第二等级的“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与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相比重要性增加明显,这说明企业现在更加看重学生的“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新增的最后一个选项“夹具装调”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分,这为我们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数控加工编程”“加工工艺设计”重要性略有下降,是否与企业近来产能恢复而产品种类相对稳定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机床维护能力重要性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趋势:和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一样“故障诊断”高居第一位,而原来具有较高重要性的“机床装调”此次调查排列最后,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机床装调交给更为专业的厂家来做是首选策略;“PLC应用”“电工电子测量”“电气控制识图”等电方面的能力要求重要性增加,这可能与新技术首先在数控产业产生萌芽并迅速发展发展有关;“液压方面的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数控机床维护能力中的“机电液”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悄然发生改变。

3.数控人才岗位职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在职业长效发展中各抽出三个选项,希望能对历来就争论不休的“做人做事”的问题有一个答案。从上图可知,区分度较差,基本是不分伯仲,“做人”总评略占上风的局面。为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又按企业的类型进行分类分项统计,一些有趣的结果浮出来:对于合资企业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做事”更重要,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做人”更重要;在关键能力上,合资企业给“身心素质”赋了最高分,国有企业给“团队合作”赋了最高分;在职业能力上,合资企业认为“持续发展与提升”最重要,而私营企业认为“技术基本能力与经验”最重要。

四、主要结论和专业建设建议

1.基于职业长效发展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变化,笔者会在今后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加以密切关注:第一,在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识图与绘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数控加工应用能力方面,除重视“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训练外,要适当增加“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方面的课程开设,提高学生“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再次,在数控机床维护能力方面,要适当增加“故障诊断”和“电液”的内容;最后,在生产现场管理能力方面,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外,也要强化学生的计划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策略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自我成长、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建议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上一篇: 物流工程的特点 下一篇: 企业税务管理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