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管理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税务管理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税务管理建议

篇(1)

关联交易的载体是关联企业,只有关联企业之间才能发生关联交易。关联企业是指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能转移资产和利润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企业。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企业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交易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二是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工业产权的转让和使用;三是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四是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

由于关联关系的存在,关联交易将对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非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一般按照公允市价进行,但是,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因而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定价较为灵活,往往高于或低于公允市价,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与公允市价相差甚远。由于关联交易转让定价一般构成各税种直接或间接的计税依据,因此,转让定价的高低将对税收产生重要影响。跨国集团公司经常通过在关联企业间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来调节各关联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达到其逃避税收的目的。目前,辖管区内外资企业出现亏损面较大、税负偏低的问题,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外资企业账面连续多年亏损却不断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就是因为一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转让定价或者低价向其国外关联公司销售商品或原材料,或者高价从其国外关联公司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或以不合理的价格转让无形资产、提供劳务等方法逃避我国税收。这不仅严重损害我国税收管辖权的行使,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而且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关联交易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__]143号)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外的企业,比照本规程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仅限于表面情况的掌握,而缺少足够的力量深层次的开展反避税审计工作。

(二)外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价格操纵过度。由于我国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起步较晚,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对国际经济业务和国际经营手法不够熟悉,在与精通国际经济业务的外商的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外商利用其技术、设备、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随意操纵外商投资企业的进销价格。另外,由于中方人员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在经营管理中不能有效决策,只能听凭外商处断。例:辖管内一个__现代印刷公司,外方以“海德堡”五色印刷机器作价20__多万元投入,谎称是世界一流,技术顶尖,结果经营中由于固定成本多,效益连年亏损,外方一走了之,事后了解到该外方投资者已在机器上赚足了利润,投资是假,诈骗是真,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三)对转让定价的防范存在一定困难。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并非单纯为了避税,而常常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对于变更税收居所以及通过基地公司等手段,转让定价更具隐蔽性。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一般做法是核定应纳税所得额,但这往往缺乏可比性。如特许权使用费具有不可比的性质,很难估计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价值,因而在征税问题上容易产生分歧。转让定价还牵涉到不同国家间税制结构、税收立法的差异以及税务管理合作存在的实际困难,这些都影响到对转让定价的防范。

(四)税务机关在对关联交易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信息管理薄弱。在对外资关联企业的认定方面,关联企业间发生业务交易的信息申报制度刚刚建立,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监控内容、项目、指标存在掌握不够准确的情况,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利用率较低。

2、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动态信息,特别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纳税申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的分析利用缺乏主动性。

3、属地管理弱化了对关联企业的管理。集团企业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涉及众多税务机关。各税务机关只管理辖区内的企业,忽视了对

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税务管理,同时,各税务机关采集的税务管理信息不能共享,多头采集信息,成本高,浪费严重,组织协调也困难。

4、部分税务干部,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涉外税务管理人员缺乏关联交易调整的实践经验,遇到跨国关联交易无从下手,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关联交易税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监控水平。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各级税务机关逐步摸索出了加强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税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建立了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申报、分析、审计调整、跟踪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提高了对外资跨国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税务管理水平。目前,每年所得税汇算清缴都要求企业如实申报关联企业关系表,使基层税务机关及时掌握关联情况,及时监控。

(二)把握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实施重点关注。根据工作实践,可对下列重点企业的关联交易实施监控和纳税调整:1、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权受关联企业控制的企业。2、与关联企业业务的往来数额较大的企业、长期亏损的企业(连续亏损2年以上的);3、长期微利企业;4、跳跃性盈利的企业(指隔年盈利或亏损,违反常规获取效益的企业),5、与设在避税港的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比同行业盈利水平低的企业(与本地区同行业利润水平相比);6、集团公司内部比较,利润率低的企业(即与关联企业相比,利润率低的企业);7、巧立名目,向关联企业支付各项不合理费用的企业;8、享受法定减免税或低税率优惠,优惠期限届满利润骤降的企业,以及其他有避税嫌疑的企业。

(三)整合信息,逐步充实反避税信息资料库。获取可比信息是转让定价调整得以完成的关键因素,拓宽可比信息来源渠道是提高转让定价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及时获取海关、工商、银行、商务、财政、统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各类信息,通过企业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因特网和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国内外各行业的货物价格、无形资产价格、劳务费率、贷款利率、行业利润等相关指标,不断充实反避税信息资料库。

(四)规范操作,不断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

1、认真分析各企业历年生产经营状况、各关联交易类型,并与同类企业进行对比,确定存在的避税疑点,提高选案质量。

2、深入开展转让定价调查,认真审核,分析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审查关联交易定价是否真实、合理,了解企业职能、行业背景、以确定合理的调整方案

3、结合各种调整方法的适用条件,选用合适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合理确定调整方案。

4、强化跟踪管理,巩固反避税成果,对确定本年度反避税对象的企业跟踪管理,跟踪监控企业投资经营状况、关联交易、纳税申报额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

5、推动反避税工作要上下联动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反避税管理机制。

6、对跨区域或跨国的关联交易,可通过上级税务机关的统一部署实行协查联查制度,强化税收监控。

篇(2)

3.3保证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其中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水电企业中只有那些直接接触机械设备的工作人员具有比较强的设备物资管理意识,而其他员工对于设备物资的管理意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有效提高水电施工企业对于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公司全员都参与到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来。为此,水电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宣传力度以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实施来充分调动全体员工保护机械设备的观念,从而保证能够及时解决机械设备出现的问题。

3.4建立合适的设备物资管理相关档案

对于水电施工企业来说,机械设备是重要的生产原料之一,因此,相关设备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设备,将机械设备的下述信息做好登记工作:其一是每一种设备的数量;其二是设备的使用情况;其三是设备的新旧程度等,并以工程的实际实施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且合理的设备使用和采购方案,避免出现设备的重复购买和闲置问题,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3.5加强对于废旧设备物资的管理力度

水电施工企业中总会存在一些损坏或者是老旧的设备物资,这些设备一般是闲置着,但是却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因此,为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企业就应该根据这些设备物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评估,将这些设备物资的剩余利用价值有效发挥出来,做到物尽其用。与此同时,也应该全面且系统的检测和评估那些已经不能再次使用的设备物资,并以合理的价格将其处理掉,保障水电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水电施工企业就必须不断提高对于设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力度,树立良好的管理观念,扎实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现代施工企业物资设备管理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116.

篇(3)

现代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工作是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监狱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怎么管?作为现代监狱企业的财务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市场竞争和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对财务管理职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在经济发展中财务人员所起的作用,决不能仅停留在战术和业务层面,而应更多地向战略层次渗透,不但要做战略的设计者,而且要做实践者和推动者,承担起管理职责,在战略管理中必须承担起管理的职责,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履行战略审查职责。审查的内容包括:单位在进行发展、规模扩张时,具体指的是上新的经营项目时,对市场是否进行了充分调查,在市场竞争中单位所面临的竞争格局怎样、有哪些主要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等;与竞争者的战略有何不同、进入市场会引起竞争者怎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对单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单位为实施发展战略需要的资源是否具备,怎样争取具备;在开拓市场和寻求合作伙伴时是否考虑了有关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等等。第二层面,制定财务战略,保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具体包括:一是要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除了应注重一些被量化在财务报表上的传统资源外,还应重视市场资源、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制定远期的财务规划,包括对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负债规模进行规划、对财务资源进行规划及对单位发展的未来获利能力与现实获利水平进行规划等等。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通俗的讲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财务资源是单位最基本的资源,没有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财务风险是单位经营活动最致命的风险,钱没了,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三是财务控制是单位最有效的控制,控制了资金,就控制了单位的血液。单位在抓经营管理中抓住了财务管理这个“纲”,就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搞好了财务管理,就能准确把握单位经营状况和各类资产价值状况,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赋予的财权,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增强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财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监狱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财务管理在监狱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概括为五点:一是财务为监狱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力支撑。二是财务目标与监狱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获得利润并实现价值最大化,财务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花钱少,收益大。三是从管理对象看,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监狱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动。资金的问题是经营活动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资金,就等于抓住了财务管理的“牛鼻子”。四是从管理内容看,财务管理贯穿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融资、投资、产权、收益、分配等,承担监狱内部各单位资金核实、分配、结算、考核的职责,凡是牵涉到资金或将会引起资金运动的所有业务活动,都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五是从管理的职能看,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财务管理不仅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执行决策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锐意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

监狱企业财务运作有自身的特点:一是资本控制性。监狱对各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从资本控制的角度入手,通过健全资本控制机制来控制财务风险以获取投资回报。二是目标的一致性。各基层单位的财务运作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必须是一致的,并受之约束和影响,通过财务运作促进整体经济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资源的共享性。资源的聚集与整合带来了基层单位间经济往来的增多和经济关系的联系。合理鉴定基层单位的各项经济资源,理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内部财务资源和其他非财务资源的聚合与共享,是企业财务运作的首要目的。四是运作的协同性。监狱企业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一方面加强了对基层单位财务的宏观指导和控制,规避整体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财务政策、财务计划等方面实现统一战略规划,从而协同获得整体和各基层单位个体财务收益。

基于以上特点,结合财务活动的点、线、面来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就是财务活动要以资金运动为主线来开展,首先表现的是筹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其次是投资活动,投资活动形成“资产”;最后是核算与监督活动,核算与监督活动构成了企业的财务活动流程。所以说,资金运动过程是一条线,资产形态是点,会计核算是面,资金、资产和会计构成了点、线、面的关系。即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资金运作系统、以盘活资产为核心的资本运营系统、以电算化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三大财务运作体系。同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理顺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不理顺,基层单位财务责权利配置不对等,财务运作体系就很难有效运行。二要系统化实施。财务运作体系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应将财务、审计、人事等最重要的职能管理部门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套,一体联动,避免单打一和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形成管理合力。三要把握财务运作体系的核心。从管理角度看,对资金和主要人力资源的控制是企业对下属单位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核心。监狱要结合实际情况,遵循相对集权与适度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创建与监狱管理体制相适应、新型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四要确定资本运营的中心。资金一经投入,形成的是资产,资产构成了监狱的财务资源。俗话说:“投资不控制,资产必流失”。五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即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财务运作体系的优化。

三、开拓创新、塑造财务文化和财务品牌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包括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由此形成财务制度和财务文化。制度管理是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对业务的处理程序作出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更多地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是我们倡导的“文化底线”。文化管理是通过职工对单位理念的认同,自觉地服从单位的利益,并按照某种与单位利益一致的方式行事,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及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对监狱企业而言,如果说管理制度是想让犯罪的人员没有机会犯罪,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罪的人员不愿意犯罪。

塑造财务文化、财务品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抓好制度文化建设。制定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各项财务工作程序。即: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资金、投资、成本、债权、担保等制度体系,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防火墙”作用,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其次,抓好制度学习和落实,即不仅在财务部门内部,而且在企业整体,从严抓好制度落实;此外还要制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建账、依法理财。以此塑造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二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经营管理的需要,一切工作要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为目的。三是促使财务人员树立发展型管理理念。发展型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强调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财务管理中树立开放、合作、诚信、服务、创新、奉献、竞争与和谐的观念,使财务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监狱整体利益的忠诚度。四是重视财务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即培养一批具有经营风险意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使之具有先进的理财观念和内部控制观念,根据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并有效处理。更重要的是在财务管理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控机制,通过财务联查、内部审计、财务信息报告等对企业整体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和有效控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财务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现代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处理贯穿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处理好了,理财就有了成效,共同利益得到增长,作为企业品牌重要方面的财务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这也是和谐财会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依法理财、树立财务经营理念

篇(4)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企业对管理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效、领先、稳定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刃。以笔者所在企业(以物流、物资贸易为主业的央企二级集团公司,以下称“公司”)为例,近年来企业持续发展扩张,业务规模日益壮大,日常管理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财务管理风险,特别是资金风险日益突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变革频率,企业管理者清楚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前景,信息系统的优化与集成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弊端及改进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形态转化和社会进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配合好企业内部管理转型。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查账、远程报表和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掌握和监控业务销售和库存等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企业要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统一调配资金,回避高速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经对财务管理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明显意识到集成财务在企业管理与投资活动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财务负责人也开始重视财务信息集成化的管理。那么,什么是财务集成管理和信息化集成管理,实施财务集成化管理对企业发展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三、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吸引与诱导,使得集成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传统的财务管理实践当中。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传统财务管理由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存在许多障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实行集成化财务管理后,各个企业在区位上可以相互靠近,通过空间集聚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有利于资源共享,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其实就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各类成本,利用人才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和竞争,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大大加速企业理财的运作能力,既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又提高在产品市场、内部管理方面的应变能力。

第四,有利于风险防范,通过信息匹配实现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内部审核监督,规范了制度执行,有效防止人为性质造成的风险漏洞。

四、信息系统集成和提升管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用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应用程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不少高效的单项系统成果;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普遍分散存在,即每个公司,甚至到个别部门都开发了适用本身工作的管理系统,导致多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统一信息服务。

五、笔者所在企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企业以物资贸易销售为主业,主要经营铁路运输、建设所需的钢轨及配件、油料、火工品,大型基建项目所需钢材、水泥等相关物资贸易、工程物流、物资仓储、配送等业务,同时是铁路建设项目部管物资公司和铁路建设用钢轨招标服务商。下辖20个全资子公司、8个控股子公司以及4个参股子公司,在多地区地设有70余分支机构,拥有全国25个交通枢纽城市的31大型仓储基地。

(二)行业现状

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2/3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幸存下来的钢贸企业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也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以往年度经营水平的不到40%。

(三)自身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限于外界环境因素,笔者所在企业多少也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小的资金回流风险。众所周知,贸易型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就是企业的“血脉”,笔者所在企业内部组织层级多,业务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而分散;业务环节中上下游客商数量多,自身要求与客户需求各有不同,导致了业务模式或流程细节烦琐,结算方式多样化,这就更加要求企业财务在商品流转、储藏和资金运筹方面必须具备谨慎的管理素质。

财务资金管理与控制方面,近年来公司一直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主要表现为定点上划、审批下拨,充分发挥资金内部调剂作用,建立收支两条线原则。特别是在“NC资金管理软件”的开发上线后,公司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资金需求计划的报批、资金定点上划、资金分配拨付和资金占用情况的计算全部实现线上处理,有效提高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了融资成本。这些举措主要体现在公司账面现有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上,公司资金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管理缺失,特别是在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资金去向和回流情况一直无法做到实时监督,导致很多隐形风险。

主要问题表现有:

第一,银行账户监控不到位,资金集中管理有提升空间。实际情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为了资金使用便捷,减少审批流程,存有私自开立银行账户不上报现象,并将经营回流资金藏匿于此账户中不做归集,在集团监管外私自支配使用,大大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

第二,内部资金使用不规范,易于出现违反支付规定的现象。集团公司要求所属下级单位在申请内部调剂时必须明确款项用途,但资金拨付后可能存在滞留或挪作他用的情况,严重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资金支配和资金安全。

第三,合同签订不严谨、业湛展较为随意。实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合同签订不严谨、不规范,不按规定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出现赊销行为多、客户回款慢的现象。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合同评审管理体系,但审阅合同人员可能由于个人疏忽将不合规的合同审批通过,从前端就埋下风险。再有情况,合同条款内容是合理的,评审是通过的,但在落实执行中常有背离,如公司明确指出严禁赊销,但对企业来说由于激烈的竞争,产品赊销是永远存在的,大量赊销造成资金严重占用。另外,由于回款期限长、金额小,存在不同等级的减值风险。

六、财务信息集成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既然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了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手段解决旧问题,遏制新问题萌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企业自身强大的财务信息化集成体系。

(一)公司信息化推进进程

2009年,公司终止了财务端浪潮和业务端钢联系统的使用,全力打造了适合自身业务模式的ERP管理系统,将财务与业务信息在同一软件中呈现,形成了从采购入库到销售出库的一个链条管理,对提升库存管理有了极大的帮助。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业务模式不再单一,ERP的使用也出现了弊端,特别是在资金支付环节上不能有效防控。为配合资金集中管理,将更多的人员从繁重而重复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研发集团层面推广的“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公司门户网、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和集中采购管理管理系统陆续开发完成,加之电商平台“大宗物资网”的建立,公司已经有了较为全面,但又各自单一的信息化体系。2013年,公司开始研发“NC供应链系统”,并努力实现与企业客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料系统和NC资金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二)信息集成系统建立成果

2013年9开始,公司选择了业务较为全面的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开始“NC供应链系统”的研发,至2014年9月初见模型,后期将研发的中心转入集团公司层面,继续完善系统设置,在满足现有模式的运行基础上,同时考虑未来业务模式的变化,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不断完善流程建设和流程管理。

“NC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模式是以合同为起点,以资金为主线,将客商、物料分类、会计科目、银行账户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支持不同类型业务开展,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物料系统、与资金管理等软件的有效结合,形成系统集成体系,实现上级监督职能,加强资金支付控制。后期我们还将与更多的单项系统实现对接,实现更为高效的集成效果。

1.与合同管理系统对接,建立合同跟踪,努力提升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NC供应链系统”是以合同发起,同时又以合同结束为闭环,也就是说每一笔业务的执行过程都必须在系统中与合同相关联。以往业务人员自己登记合同台账,容易疏忽造成错误,查阅起来也不方便,现在由于与合同管理系统做了技术并联,合同信息可以被直接提取,合同具体内容一目了然。系统关于商品入库、出库、付款、回款等操作环节,其中的商品型号、数量、价格等信息都要与合同信息相对应,财务人员对单笔合同的执行情况可以实时掌控,解决了付款依据不充分的问题,随后系统还会将合同执行情况回写到合同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对应,便于更多的人掌握合同执行情况。

2.与物料系统对接,改善库存管理与监督。“NC供应链系统”建立了统一的物料分类原则,建立了庞大而标准的物料信息库,有效提升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在以往对库存核算时,财务并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实时管理,很多库存信息严重滞后,财务人员无法掌握真正的库存情况。比如货物长期滞待或发出货物未做结算的财务根本无法得知、债权确认不及时、回款期被人为拖后,新的业务开展又需要资金支持,严重增加了公司资金压力和资金成本。

现在,系统对业务权限进行了细分,设置了采购岗、销售岗和库管岗,要求职权分离,后期一旦有商品入库或售出业务人员就必须在系统中录入出入库信息,完全实现了商品流转实时跟踪,财务人员可以清晰了解本单位的库存管理情况,可以有效督促业务结算和款项催收。

3.与资金管理软件对接,规范资金支付和回收,严格执行合同条款。“NC供应链系统”与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运行后,在付款环节,集团公司可以对拨付资金的使用流向进行实时监控。单笔支付时,业务人员在编制付款申请时必须注明对应的合同信息,财务审核人员在付款审核时必须查阅该笔对应合同的情况,根绝合同结算方式和支付条款对付款信息进行审核,确保每笔款项支付都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当合同呈现大量预付且长期无商品入库时,财务审核人员要详细了解发货情况,并合理控制支付。系统全面上线后,公司将更多地选择银企直联和电子承兑的支付方式,从业务申请付款到款项支付出去全部在NC系统中完成,提高款项支付的时效性和实时跟踪功能。在收款环节,各单位的收款账户首先必须是已经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审批的,从而杜绝藏匿账户、藏匿资金的情况。单笔回款时,要求由业务发起,即收到款后由业务人员编制应收单,单据需与合同、出货批次信息对应,明确是哪个合同、哪批次货物的回款,当某合同呈现大额应收账款时,财务人员可以控制出货、控制开票,减少赊销行为。

4.与客商系统对接,规范统计口径。公司新增客商必须先走客商系统审批,审批通过后在“NC供应链系统”可以自动提取,以往各单位随意添加客商,多字少字的现象频繁,通过集中审核,避免了重复客商出现,集团公司财务可以直接查看同一客商下各下属成员单位的业务开展以资金收付情况,对公司掌握债权债务关系有直接的帮助。

5.与久其报表系统对接,实现报表数据实时汇总功能。“NC供应链系统”将建立统一的报表模板,然后设计好提数公式,每月的报表数据将会自动生成,再通过与“久其报表系统”的技术并联,今后报表的填报将变得尤为简单,也许只需要轻轻点击或者将模板数据导入即可生成,即准确又及时。通过此功能,集团公司层面可以轻松对下属单位报表进行稽核,无需担心账表不一致的现象出现,有效提供财务分析与财务评价的数据支持。

(三)集成系y建立的最终目标

公司集成信息平台建立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强化财务管理,通过对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衔接和信息提取,公司基本形成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集成效果,对日后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和领导决策建议有了强大保障,但这也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更大地进步。

1.继续优化资金调控。进一步提升资金控制和使用水平,后期将坚持以预算和计划指标为管理导向,提升资金上存度,在准确了解各单位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集中办理资金分配、银行授信、贷款、票贴等业务,切实降低公司整体的财务费用。通过对业务支付的集中审核,不单单要掌握资金流向,更重要的是控制资金流向,填补资金对外收支的风险漏洞,有效防止资金的坐收坐支现象出现。我们可以根据准确的资金计划,将未来可能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银行短期理财实现即期收益,创造资金价值。

2.增强财务执行监督。以往业务开展中,财务审核常受公司不同层面影响,可能出现个别违背规定或需要变通的情况,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后,审批流程环环相扣,所有审批均按设定好的标准执行,杜绝一切人为操纵,防止潜在风险问题萌生。以往,公司多通过收集下属成员单位上报数据的形式了解公司全面经营和资金情况,现在通过集成系统,公司财务人员可在事前、事中全程监控,强化预算执行分析。

3.提升领导决策。集成模式建立后可以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资金、基础核算、报表数据、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为财务领导和公司领导提供完善的问题对策依据和发展决策依据,以保证企业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合理准确的选择,带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七、实现集成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一,注意内部沟通协调与管理。公司财务部应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和约束;加强对下属单位成本费用、投资决策等财务事项的控制;充分发挥资金中心作用,优化资金结构。

篇(5)

对企业内部的财会队伍的强化建设进行研究,就要将创新的管理技术渗透进去,真正将企业内部的会计事项重视起来,将整体性的建设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看,在企业管理事项完善建立的同时,也要对社会大环境中各个要求重视起来,真正将财会队伍的强化推动事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财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与思路

(一)财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企业内部的财会发展目标,就是将企业内部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归纳整合,真正将企业经济发展目标渗透到会计的注意事项中去,使更好的管理办法进行运用。将细节性的注意事项重视起来,就要对财会队伍进行短期、长期的目标规划。

1.短期目标

主要就是将财会人员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术进行很好的促进,将国家性的财会法律法规与思想政治的具体内容进行培训,真正将财会人员建设成全面性的人才,在进行会计工作过程中,能够将正确的技术进行运用,并且也要注意对创新技术研究运用;对会计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的渗透,使他们真正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加强对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使自己在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并积极地进行自身技术的改革。

2.长期目标

对个体性的财会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之后,要将整体性的财会队伍进行科学的建设,使财会队伍能够团结在一起,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真正在企业内部起到良好的精神、技术的带动作用,使其他的工作人员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二)财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财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握较好的时机、利用企业内部优良的经济体系管理、联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进行有效的改革提升。

改革是基础,提升是目标。在进行财会队伍的有效建设提升过程中,就要将企业的发展建设思路真正渗透到每个财会人员的思想里面去,使建设发展过程中各个细节都能够重视起来,真正将“创先争优”的发展思路进行培训,使财会队伍在竞争过程中,能够有较好的动力,真正将技术、素质进行结合发展,把握较完善的发展思路,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财会发展与企业整体进步的关系,并且将这种发展优势进行运用,使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进步。

(三)财会事项的全面渗透研究

对于基本思路与目标来说,企业领导层应该对财会队伍讲明这些注意事项,使他们能够更加有信心,将会计事项中的各个细节都掌握起来,真正将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的建设联合在一起看,使自己的工作缺陷突出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较好的技术进行研究,使财会队伍能够更加快速、科学地进行下去。

二、财会队伍的创新发展

(一)财会细节的关注力度提升

对财会细节进行研究,就是对财会工作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各项会计数据进行完善及时的记录,并将其数据的正确性进行观察,真正将自己的会计工作进行完善的建立,把握细节中的重点事项进行研究,使会计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各项工作流程中的各个工作人员都能够进行有效的连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掌握较好的会计技术实施,真正将企业的整体发展重点呈现出来。

对于企业、银行、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使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明确,把握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建立,真正将贷款、费用分配、投资建设进行良好的把握,真正将经济事项掌控到较好的水平,使财会队伍能够不断地进步;并且将经济交易中的各个事项都进行掌控,使其中的各项经济数据能够有较好的安全保障。加强对细节的把握就是财会队伍发展的基础,也是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财会队伍的科学建设,就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提升,这样,在进行财会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将社会大环境中经济建设必须掌握起来,财会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发展标准,真正将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利用,有助于对自己的整体建设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并且将这种发展经验再运用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去,才能更好地反过来对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企业内部,财会队伍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管理者要对经济市场中的各项重点事项进行研究,比如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在这个重大的国际经济事件中,找到其失败的具体原因,看怎样的经济管理技术是真正的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将这种管理技术运用到财会队伍的发展中去,壮大财会队伍,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使更多良好的经济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渗透,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少走弯路,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使企业快速有效地进步。

(三)对内部的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于在财会队伍的完善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将其运用到企业的全面发展中去,以上已经讲述过了,但是对于其正确的管理技术的渗透一项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建设的管理建设,就是真正将会计人员的违法乱纪现象进行严厉的惩处,真正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进行完善提升,使财会队伍的整体技术能够不断加强,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解决好各项经济问题;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完善建设,就要将其整体的发展建设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这里不是说将财会管理经验全部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发现企业的发展阻碍事项是什么,在进行财会队伍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对企业的整体建设起关键作用的管理事项有哪些,比如对技术人员的技术提升、把握细节等进行渗透研究,才能真正将企业的经济发展带动起来。

(四)对法律法规的完善渗透

对财会队伍的强化推动,必须要将国家性的法律法规进行渗透研究,加强对《会计法》、《经济法》等重要的经济法律进行渗透,使更多的经济条例能够在企业内部呈现出来,并且在企业内部建设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完善的经济建设方案的建立,使财会队伍在进行正常工作的同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在进行有效的发展过程中,把握较重点的事项,真正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完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

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的目的进行行为规范,使财会队伍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提升,使自己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这些规章制度的重要事项掌握起来,并且使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真正将社会的发展与建设渗透到企业的财会管理中来,在严格的内部管理中,发现不足之处。

并且进行灵活的规章制度的利用,要经常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对一些特殊行的规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真正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领导要将这种灵活改革的能力运用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事项中去,真正将经济事项的重点与员工整体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将财会队伍的建设中得到经验运用到人力资源、经济投资等中去,使企业的发展建设真正呈现出“管理一体化”的状态。

(五)对团结奋进精神的不断带动

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建设,就是将财会队伍中的各级人员都团结到一起进行管理,真正掌握较好的发展规律,使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在和谐的环境进行下去,使更多的人员能够团结在一起,真正将集体性的建设建立健全起来,使在财会队伍的促进建设过程中得到的团结发展的进步事项,运用到其他重要的工作中去,使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的方法能够不断地呈现出来,加强对团体性工作的研究力度,使各级各层的员工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团结奋进,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的激励机制,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的生活、工作等出现的困难重视起来,领导平时的工作中要多注意观察员工的个人问题,发现员工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及时询问,及时进行解决,真正将员工的事当成是企业的事来抓,使员工的经济问题、身体状况等都能够被领导重视起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也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将系统性的知识建设、技术促进等进行互相交流,在工作过程中,要敢于向领导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真正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结合起来。

这样,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都有了较好的促进关系,在财会队伍的充分建立建设过程中,不仅使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事项进行有效的促进改善,而且真正将企业的各项基本的事项进行了关注,尤其是对建立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真正使企业的管理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三、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建设的渗透

(一)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建设,使企业的整体管理事项能够不断进步,就要将社会整体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事项进行有效的渗透研究,使企业内部的领导、员工等都有较好的思想素质。并且加强对整体建设过程中,将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需求分享给企业内部的各个人员,使他们都能够知道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财会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内部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真正能够将较好的经济环境呈现出来。

对企业内部的作假账、逃税、漏税等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事项不断完善建立起来,使企业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将自身的良好形象呈现给社会大众,使企业自身的精神文明能够带动更多其他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促进和谐集体的建立

加强企业内部的财会队伍的建设,就是将企业的经济与文明建设进行良好的提升改革,同时,在这两大事项进步建设过程中,也能够让企业内部不断完善和谐,使人与人之间都能够有诚信,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将诚信等较好的精神文明事项呈现出来,把握重点事项进行研究,对自身的进步提出更好的发展原则,并且将这一发展原则渗透到社会的和谐建设中去,使社会能够建设得更好。

比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将内部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管理事项进行呈现,使更多的企业、集体能够学到更多的管理经验,能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良性的提升条件。

四、总结

对企业内部的财会队伍的强化推动,就要将会计工作的细节进行有效的渗透研究,使更多的问题能够呈现出来,把握重点的注意事项,同时也要将国家性的法律法规渗透到财会队伍的建设中来,使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企业的诚信能够通过财会队伍的建设突出呈现出来,并且将这种精神文明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事项中去,使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钱人鸿,周惠春,史翠凤.专业与群众结合、搞好企业经济核算[J].上海会计,2008(09).

[2]张保梁.关于加强社办企业财会工作的几点意见[J].上海会计,2009(08).

篇(6)

按照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国务院批转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县级供电企业要实行“政企分开”,即趸售县供电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原则上应上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在产权关系上看,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受地方政府委托,对趸售县供电企业(以下称“农电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履行出资人义务,实行“代管”,其所属的绥化供电公司按照要求,认真履行的代管职能,并针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确立了“夯实基础,狠抓落实,讲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农电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规范。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约化、扁平化、规范化”管理理念,为深入落实“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实施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的目标要求,绥化公司以坚持深化应用“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打破“代管”壁垒,紧扣专业延伸管理主旋律,把握统一、规范关键点,制定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节点和实施步骤,将省公司规定动作落实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国网专业工作同检查、同部署、同总结,创新财务管理,创造性地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一个中心:财务管理集约化;两个目标:风险防控、价值引领;三个落脚点:夯基础、改状况、稳增长;辅以实施“四维”财务管模理式,即:一维信息系统建设、二维基础工作创优、三维要素集约管控、四维同步评价提升(同业对标),农电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深化农电企业体制改革和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实施背景

(一)农电企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农电体制改革将在“十二五”末完成,这意味着农电企业的管理体制实施上划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代管的过渡阶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将是摆在代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电力生产经营关系到国计民生,属于基础性行业,具有公益事业特点,受国家政策制约影响较大,在履行企业盈利职能的同时,还要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电力行业的经济特征使得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的监督逐步强化,规范有序的经营理念的植入和有效实施成为必然。

2.内部环境因素

绥化公司农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多年的“代管”中逐步走向规范,但其财务状况也存在“二高三低”(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高、盈利能力低、资产运营水平低、融资能力低)的问题。资产规模庞大管理效率低下、内部控制虚而不实、经营风险加大、盈利能力走弱、权益被亏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电网持续稳定发展困难重重。依笔者之见,农电企业在谋划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上要从着力抓好财务管理入手,要更加注重财务基础管理,更加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更加注重财务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财务资源运作。

(二)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各级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绥化公司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多种原因,代管县供电企业在依法治企、规范经营、财务管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取得根本性的变化,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政策原因的争取政策支持,是内部体制原因的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是管理因素的规范精益管理,关键是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对农电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创新,是贯彻国家和网省公司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是夯实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基础、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代管县供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成果的内涵和做法

绥化公司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总结闭环管理思维实施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农电企业的实际和网省公司加强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抓深、抓实、抓细、抓严上下功夫,打破“代管”壁垒,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引入了“四维”管理模式(图1),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图2)。

经过一年多实践运行,绥化公司对农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取得了实效,拓展了现阶段财务专业延伸管理的维度,加快了实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国网接轨的步伐,实现了预定的管控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信息系统建设

1.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现状

2013年以前,绥化公司农电企业财务核算软件是远光核算系统2.1(单机版),地市公司不能及时地掌握各代管农电企业的财务核算信息和经营状况,对农电企业月度财务快报、年终财务决算的审核也只是达到“以表审表、层层汇总”的状态,无法行之有效地行使对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

2.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的必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代管县供电企业实施财务管控项目,就是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先进的财务核算系统,实现对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数据的动态实时穿透查询,促进地市公司有效提升对代管企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全要素的财务管理水平。既是推动农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规范经营的现实需要,也是做实地市公司、切实履行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更是农电企业管理提升要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十分必要。

3.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应用实践

(1)项目启动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项目筹划、制定实施方案到制定全省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绥化公司全程参与了财务管控系统建设的各阶段工作。由于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区别于国网系统的核算内容,在创建科目体系的业务中没有成型的体系可以借鉴。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对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全面掌握的优势,将业务经验与会计核算规则有机结合,构建有农电企业特点的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为在全省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绥化公司将财务管控系统核算理念与远光2.1版会计核算软件的差异和“管理对象”以及业务分类”等财务管控系统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结出来,为系统应用的关键工作――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和理论支持。并在2013年6月至7月,绥化公司组织所属农电企业开展了72人次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明确了工作要点。

(2)项目运行

绥化公司集中辖属的农电企业开展项目应用试运行工作,有序开展了系统应用环境的搭建、关键用户权限的收集、报送、导入、使用、统一会计科目下静态数据的收集、整理、植入(共收集了单体工程451个、往来单位3125个、组织机构487个、银行账户57个,共计4120条静态数据)、2013年动态期初数据的对照、录入、核对、2013年已发生业务的凭证补录、数据核对、报表关键数据来源的设置,顺利实现了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

(3)项目总结

绥化公司通过对2013年会计业务在财务管控系统(图3)试运行工作的实践,有效开展了运行过程阶段性分析评估,一方面查补财务管控系统功能需补充、调整、完善的内容,另一方收集农电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项目试点应用总结,共提出包括静态数据收集、动态数据对应、会计科目正确使用等10余项注意事项,有效避免“进去一串垃圾数据,出来一张垃圾报表”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二)基础工作创优

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随着管理提升、依法治企等工作的开展,绥化公司实施了“四步工作法”,实现了农电企业的会计基础与国网同步推进。

1.深入调研摸清状况

不打无准备之仗。绥化公司按照省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开展了以会计政策的执行、会计科目的使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等主要内容的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发现,农电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政策方面不统一,有的农电企业是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有的农电企业采用“直接核销法”核算坏账,即平时不计提坏账准备,发生坏账损失直接核销。通过调研摸清了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结合“六统一、五集中”财务集约化管理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执行统一政策、规范管控夯实了基础。

2.整章建制贯通应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精髓是“集约”,严格执行通用制度和标准是实施集约管理的有效途径。绥化公司在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的同时,集中组织培训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代管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创造性地针对农电企业的管理需求,制定并执行有特色的适合管理实施的绥化供电区财务通用制度,对指导、规范农电企业经营行为管控和经济业务处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3.费用核销典型设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据会计核算规范性和报销管理的有关要求,针对近年来内外部检查提出的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备问题,绥化公司对成本费用报销和工程其他费用报销业务进行规范,实行典型设计,即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管控,研讨形成了农电企业“成本费用业务核销规范”和“工程其他费用核销规范”,并将上述两项规范作为“操作指南”深度融合了原始凭证规范化、费用审批、流程管控的要求,形成了以规范促提升的良性机制。

4.严格审核防控风险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未然。在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践中,绥化公司在统一规范了29种原始凭证单据样式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财务审核规范,做到“四不通过”:没有业务预算的不通过;审批手续不全的不通过;原始凭证不齐全、不合规的不通过;业务流程不规范的不通过;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经营秩序,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稽核和定期稽核为重点的财务稽核常态运行机制,对公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监督,确保公司在资金运营、核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依法合规,从而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

(三)要素集约管控

国网公司提出的农电企业“双提升”工程,从财务专业角度看,贯穿了财务集约化实施的过程。绥化公司在现有的体制下,以“五集中”的内容为要点,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资产、负债、成本、收入及利润的全要素管控,推动了农电企业财务管理集约深化。

1.率先生成“一键式”报表

按照国网公司要求,2013年度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的代管县供电企业要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生成“一键式”报表。绥化供电公司辖属10家代管县供电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首批开展此项工作,并于2013年8月24日正式生成“一键式”报表,对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绥化公司结合农电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的实施,充分研讨,统一了科目体系,并在此前提下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以及财务管控系统的应用进行的“一对一”的集中培训,应用“数据收集与业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集约管控要求相结合”机制,确保了系统如期上线。“一键式”报表生成后,省、地公司可以通过财务管控系统这个平台,进行实时数据查询,实时生成该试点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简化了数据生成、归集、传递流程,在“统一”的前提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键式”的生成,跨越体制限制,实现了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准集约”(图4)。

2.严控预算执行

一是严控可控费用。绥化公司针对可控费用的经济特点,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办企”的原则,细化了预算集约调控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国网绥化供电公司农电企业可控费用预算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了可控费用预算的执行管控工作,实行了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制度。二是动态监控预算执行。通过实时生成的“一键式”财务报告信息为反映基础,动态监控农电企业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管控落到实处;通过财务建立健全预算指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制度,杜绝了预算外支出,提高了可控费用管理的实效性,提升了成本管理水平,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刚性原则,实现了农电企业预算集约调控的“准集约”。

3.资金集约管控

绥化公司严格落实省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要求,着力推进资金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创新。一是严格控制银行账户数量,加强账户开立审批和撤销备案制度执行,持续压降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由最初的145个压降到目前的65个。二是依托中电财结算平台和服务力量,研究搭建农电企业资金池,提高了农电企业资金集团化管理水平,实现资金归集率95%以上。三是加强农电企业资金运作,提高资金效益。2013年以来,鼓励供电区内的农电企业积极参与省公司的资金运作,使得闲置资金的收益在无风险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四是持续应用农行“三级账户”管控,加强资金在线监控,在财务管控系统全面应用的基础上,优化资金月报,提升了农电企业月度资金分析功能,加强日常在线稽核和监控,强化预算管控,防范了资金风险,实现了农电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准集约”(图5、图6、图7)。

4.资产精益管理

绥化公司从农电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现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清查、规范、发展”的原则,遵循“尊重历史、依法确认、实事求是”的总体工作思路,经过制定方案、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现场鉴证、报告出具、账务处理6个阶段,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历时7个月全面完成,共计清查所属农电企业资产盘亏、资产盘盈及资金挂账的净损益共计280.31万元。通过清产核资,在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实现了账实、账账、账证的“三对照”,为下一步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绥化公司在不断改善优化农电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测算电网投资能力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农电企业资本集中运作的“准集约”。

5.风险集约管控

农电企业由于现有的治理结构影响,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普遍存在。绥化公司在客观分析农电企业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突破体制限制,利用现有资源,借助内控系统平台,实施资金支付管控和在线稽核,积极构建适合农电企业特色的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应用“三级账户”管控系统管控重大事项业务的资金支出,通过制度固化农电企业没发生金额5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农电企业资金支付在履行内部集体决策后,上报地市公司审批执行,并要求农电企业在重大资金支付业务发生时,须提供经过审批的单据,地市公司财务部门复核人员方可办理业务复核,款项才得以形成支付。这是一种将业务发生与系统应用相结合的管控方式,创新性的业务实施和风险防控的常态融合机制,实现了农电企业风险在线监控的“准集约”。

(四)同步评价提升

绥化公司深入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以专业延伸管理为契机,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开展了农电企业财务评价。以同业对标为手段,有效促进各项集约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融合和转换,切实促进“双提升”、切实服务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切实为农电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第一,坚持科学有序开展。前期工作突出了“两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首先按照网省公司的专业延伸管理要求,确定适合的管理对标体系架构,实现管理对标的目的;其次,就管理对标体系的应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具体提升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做好了管理对标工作的深入到位宣传;最后建立了定期联络、信息报告、督导检查、管理提升、工作评价考核机制等五个工作机制,确保农电企业同业对标工作有序展开(图8)。

第二,坚持促进管理提升。绥化公司以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为有效载体,克服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困难阻碍,全面强化财务专业延伸管理,促进农电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一是强化财务管控系统应用水平,集中组织了农电企业财务人员20余人进行了程序的培训、测试,为对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二是持续动态监控日常考核的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积极提出完善提升建议,找短板、强管控,同步提升对标水平。

第三,坚持积累典型经验。在农电企业财务管理对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农电企业管理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抓重点、找难点,深入剖析,全面总结,努力在同业对标深入实施过程中认真总结工作亮点,树标杆、抓典型,实现以对标促管理提升,以管理提升促对标水平提升的双保双促机制。

三、成效

绥化公司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后,提升了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管理手段的导向、约束、凝聚、融合和辐射作用。

第一,会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一了科目体系和会计政策,进一步夯实财务管控基础;以财务管控系统成功应用为依托,逐步实现财务核算规范化;对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等重点业务规范会计核算进行了逐一分析,有效地保证了省公司“一本账”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了农电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运营效率。深入开展资产清理处置,加强资产效用分析,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不良资产管理,重视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提质量、调结构、保安全”的资产集约管理手段的实施,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全区综合的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75%优化到2014年6月30日的37%(不含农网改造因素)。

第三,预算行为进一步规范。绥化公司在农电企业树立全面预算“一盘棋”的理念,逐步强化损益性预算管控,全面完成省公司下达的损益性预算指标,并同步严把资本性预算的“立项关”。对农网工程项目预算的管控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从测算结果出发,综合平衡规划需求、利润目标、后续效益因素,优化投资结构和时序安排,2013年投资计划比2012年下降1.69亿元,2014年投资计划比2013年下降0.53亿元,以量化数据引导预算行为,使农网工程投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篇(7)

二、税务稽查以查促管,强化风险管理

(一)稽查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注重驾驶培训机构辅导检查,促进基层所规范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掌握基础数据、辅导企业自查、重点筛选检查,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自查申报表与我们掌握的第三方信息进行比较核对,确定重点检查户。分析问题根源,统一征管政策,降低执法风险。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对征管部门加强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

2.开展事业单位发票专项抽查,促进基层所加强管理。抽查发现某事业单位取得的交易服务费未全额申报增值税及其附加,片面的认为:通过“非税收入一般缴款收据”和直接缴纳财政专户的款项不存在营利行为,就可以不交税,而在日常管理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的此类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对本案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出征管建议:一是要对辖区内行政事业有收费项目的单位集中进行清理辅导,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纳税收费项目管理,切实防范此类执法风险的目的;二是要以此为鉴,集中税务干部加强税收政策的更新知识培训。

3.加强园区企业税务稽查,啃下“硬骨头”协助征管。针对难办案例,启动多项程序,规范步骤处置。面临经济下行大环境,小部分企业经营不散,没有效益可以没有增值税以及相应的附加,但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却不是以企业经营好坏为前提的,对于一部分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款较大,常有拖欠习惯,税务所管理起来有难度,逐渐变成征管中的“硬骨头”。该局稽查局就税务所提交的几户企业征地后土地长期闲置或经营不正常而导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管难的企业进行了进户稽查。由于无法联系相关人员,通过到国土房管部门提取土地信息资料核定应补税款,经过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进行定性,在向该公司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果的情况下,通过报纸公告送达了相关税务文书。最后,通过税收约谈,讲清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已将拖欠的税款解缴入库。加强管查沟通,理顺协作机制,发挥稽查最后屏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稽查“以查促管”作用,防止税收风险

1.完善征管建议制度。稽查部门的征管建议尽管能就某案、某事进行规范,少数也能积极影响到行业的征管,但是在部门配合、建议内容、建议形式和要求、文书格式、反馈方式和时限,传递程序、限改期限等方面缺少详细的规定,深度广度还不够,离“查一个案件、震慑类似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应进一步完善征管建议制度,针对征管部门平常不易发现的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建议改进。

2.进一步健全征、管、查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完善“征、管、查”信息资料传递制度,进一步沟通案件查处情况和存在的税收问题、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以便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思路,研究加强管理的措施,确保稽查、管理的协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

3.加强查后的跟踪管理。要求征管单位对征管建议及时回送《征管建议回复书》,实行建议回访制,到税务所回访听意见,广泛征求一线征管人员对征管建议的办理情况及建议、意见,及时总结归纳出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编写出《行业管理、检查指南》,增强稽查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管理

1.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要求纳税人在税务登记,变更环节准确、完整的填写相应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资料。此外,税务登记环节应做好纳税人填写资料的审核,并准确、完整的录入税收征管系统。

2.扩大信息获取的渠道。税务部门应该加强于工商,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导入到税收征管系统,对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做有效的补充。

3.加强税务系统内部信息的纵向比对和与相关部门信息的横向比对,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避免国家税收流失,降低执法风险。

(二)强化税收分析

一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如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

三是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篇(8)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不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且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些都促使我国的企业向着集团化和信息化的道路迈进。因此,为了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促使税务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企业必须严把税务风险关;使企业的税务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税务风险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价值的提升。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纳税人员素质风险

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税收业务进行处理。税务对税收处理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要求。如果税收处理人员不能准确地掌握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或虽能掌握却不能与时俱进,这样将会违背他们不想偷税的愿望,即未能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做;从而就会导致企业偷税,触犯税法,承担税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重视程度风险

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制度还不完善,导致有些企业不能正确地处理税务风险,甚至忽略税务风险对企业的严重影响。由于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中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加大了以后处理税务风险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水平,更加不利于国家税收的管理。因为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税务水平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不同企业之间财务管理的税务风险水平也没有可比性,无法对企业进行评判,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信息驱动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普及,数据信息情报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但是根据往年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中的相关税务风险处理人员并没有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情报进行分析处理,只是单纯地进行风险业务处理。由于风险处理等需要的信息不能批量和稳定地获取,更是由于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范围不全面;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处理所需的信息无处可得,从而导致税务风险成本很难得到控制,加大了税务风险控制成本。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需要提高,尤其是风险应对能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盈利。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求企业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学会控制风险应对成本。

(一)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盈利

建立并运营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盈利。而盈利,也就是利润是由成本费用和收入决定的。在企业收入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做好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风险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如果企业成本太高,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亏损危机以及竞争压力。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只有严格对成本进行把关,尤其是风险应对成本,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生存。在如今市场经济中,价格已经演变成企业可以在市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使企业在市场中存在竞争力,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更要控制产品成品。由于产品投入成本变化不大,所以要严格把握税务风险应对成本。

(二)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股东财富价值

目前,我国公司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且股东这一角色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公司的建立、运营都与股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股东在公司中的财富价值决定着股东的决策能力以及行为。所以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控制好成本,尤其是税务风险成本,才能获得令人惊喜的效益,这样也能使得股东获得较好的财富回报。

(三)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其他

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还会影响企业股东的财富价值,提高股东的投入回报水平,使股东更好地为企业谋福利;更会影响着其他各个方面。企业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财务管理目标、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生产部门的成本、管理层的目标等等都与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分不开的。因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是从源头上减少企业的投入,所以可以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水平,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机会。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为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企业必须提高有关涉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所以,为了使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改善,企业必须实行一系列的举措。例如不定期举办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力的讲座和开展相关的能力培训,提高涉税工作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掌握水平以及税收业务处理能力水平,降低税务成本控制风险;同时也要加强税收工作人员对公司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使他们成为企业不可摧毁的一道屏障。

(二)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风险应对的重要程度

随着税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税务风险处理体制,提高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才能减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同时还能促进国家税收,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三)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定期进行纳税检查为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水平,保障国家的税收,企业必须定期组织相关组织和人员对企业的税务处理和对执行相关税收政策情况进行检查,因此,企业自身要不定期

地对税务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改正,并聘请专业审计师对税务工作进行审计,使企业的税务风险被消除。另外企业要聘请相关人员对税务风险成本处理和控制的体系和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并提出相关建议,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水平越来越高。

(四)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信息情报质量

为了使税务风险处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开展业务处理工作,企业中的相关税务风险处理人员必须从自身出发,搜集在税务发生中出现的各种信息。为了使搜集到的信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呈现,工作人员必须学会整合数据信息,从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税务风险业务进行正确的处理,有效地避免税务风险,降低税务风险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新平.精细化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

篇(9)

作者简介:蔡少优(1964-),男,福建省仙游县人,福建省税务学校副校长;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杨默如(1980-),女,福建省莆田人,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7级财政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56-03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与民众以扩大内需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承担起对国际社会应付的责任。然而,境内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或亏损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税源萎缩的势头已经显现,挑战着税务部门的收入计划与征管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带来的是企业更加频繁的改组重整,其中需用的非货币交易、投资、债务重组、并购分立等业务的会计与税法知识,都给税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带来新的挑战。

对于稽查部门在税务机关中的地位和作用,全球经济动荡也是一场“大考”,其带来的不仅是对稽要性的再认识,而且是对稽查现状和稽查策略的再思考。

一、关于我国税务稽查现状的问卷调查

我们采取“选择题加开放式回答”的问卷形式,征询被调查者对税务稽查内、外部的优、劣势的认识。一方面。在2009年初的某次地市级国、地税稽查干部培训班上,面向近100名稽查干部。作者委托培训机构发出调查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接收答卷共60多份。净答题比率约为213;另一方面,在2009年初的某次中介机构汇算清缴培训班上,面向100名受训办税人员发出同样的纸质问卷。净答题比率约为1/3。问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调查当前税务稽查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具体题干如下:1、您认为税务稽查存在的外部机遇有哪些?2、您认为税务稽查存在的外部挑战有哪些?3、您认为税务稽查的内在优势有哪些?4、您认为税务稽查的内在劣势有哪些?

调查结束时,净答题率在50%左右,而且调查者样本中,税务人员占2/3,纳税人占1/3。依据约100份有效答案,我们从四大方面总结梳理,并采用下述的SWOT矩阵法加以归类分析。

二、SWOT态势分析法的引入与应用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战略决策分析法。SWOT 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依据企业战略理论,战略应是一个主体“能够做的”(即自身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分析得以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继而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得出具有一定决策意义的战略结论。

按照SWOT分析法的思路,问卷调查得出的税务稽查现状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

优势(S)分析:1、征、管、查配合制度化信息化;2、稽查人员素质较优、培训较勤。

劣势(W)分析:1、税制改革渐进;2、相关法律修订。

机遇(O)分析:1、全球税制趋同;2、政府机关协作。

威胁(T)分析:1、经济危机企业利润下滑;2、各国政府税收竞争加剧。

三、SWOT矩阵所示的税务稽查策略要点

基于上述针对我国税务稽查现状的SWOT矩阵分析,可以推出以下四大方面的策略:

(一)SO策略

要点1:加强稽查部门的电子查账水平

实施电子查账,既是对传统税务稽查的科学发展。又是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主动适应。当前被查出问题的纳税人普遍道出:“不怕稽查人员政策掌握程度好,就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高,能较顺利地进入企业真实的电子账务系统。”某些企业利用两套电子账来记录自己的收入状况,比如用金蝶软件记录一份真账留作自用,再以用友软件记录一份假账对外备查。一旦稽查人员能够提升电子资料检索、恢复、取证能力。并增配先进的设备。定能在查处电子商务偷逃税案件以及获取电子证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查账还能预防工作底稿被篡改、纸质证据被撤换等执法舞弊现象,是科技控权、阳光稽查的必由之路。

要点2:加强对于非居民纳税人的稽查

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了非居民纳税人管理的迫切性,而非居民纳税人作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内容,在税收管理的某些方面较之居民纳税人显得薄弱。近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非居民纳税人管理处”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给税务稽查提供了法律准绳。对非居民企业,建议加强稽查的范围包括:(1)关联业务往来数额较大或类型较多的企业;(2)长期亏损、微利或跳跃性盈利的企业;(3)利润水平低于同行业的企业;(4)利润水平低于集团公司的企业;(5)利润水平与其所承担的功能或风险明显不相匹配的企业:(6)与避税港存在业务往来的企业;(7)纳税申报资料发生错误的企业。

(二)ST策略

要点3:加强对发票违法犯罪者的惩戒

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目前还是比较猖獗,如伪造印章、套购发票、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等方式向全国各地征寻买主、“一条龙服务”提供配套各类假证件等。税务稽查应避免“热一阵、冷一阵”。建议:(1)应当沉重打击“地下发票公司”等集团犯罪;(2)应当在打击违法发票“卖方市场”的同时严厉打击“买方市场”:(3)应当具备更多的刚性,比如赋予发票查处单位采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而不仅仅采用核定税款或加收滞纳金、罚款的事后手段;(4)应当国地税配合行动,并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络协调;(5)应当重点抽查发票案件的常见多发行业――如交通运输、文化创意、建筑安装、餐饮服务、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开票、用票情况。

要点4:加强未受危机影响行业的稽查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各国政府都奉行了扩大消费需求的扩张型宏观政策,这使得超市、餐饮、基建、广告等行业的景气程度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其中一些企业的营利能力不降反升;而且为了配合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导向,近期各大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也在频繁上调。基于此。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将大型连锁

超市及电视购物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和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的重点企业列入了“必查项目”。检查手段主要有:(1)对大型连锁超市与电视购物企业可查实是否存在着两套账的同时运行。设法获取系统中的真实数据,并重点抽取若干个大类的商品进行税负率分析;(2)对广告业与建筑业可查实是否存在利用各项无关发票作为税前可扣项目的凭证;(2)对出口企业可查实其是否存在“四自三不见”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三)WO策略

要点5:提升针对特殊业务的稽查能力

本文所述“特殊业务”,主要是指非货币易、债务重组、投资业务、企业合并、股权转让、建造合同等几种特殊经济业务的税务会计处理。举例来说,同会计原理并不重合的是,税法意义上的“特殊业务”往往既要按“视同销售”缴税,又要按“以销售所得再进行一项业务(如投资)”缴税,然而这种“业务分解理论”并不为征纳双方熟悉和掌握。由于不少税务稽查干部对于特殊业务的税会差异所学不多、所知甚少,实践中的某些涉税问题也只能任其从眼皮底下逃过。未能及时发现与纠正税款计算错弊,从“按日加收滞纳金”的角度。也是不利于纳税人权益的。为此“特殊业务”务必作为重点稽查策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即针对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法的重要差异,整合教研资源。加强税企培训。

要点6:优化案件的审理与移送等流程

在税务稽查局内,领导班子如“心”,选案部门如“眼”,实施部门如“手”,审理部门如“脑”。由于审理部门负责案例的裁量定性,一般在各地各级稽查局中都配以业务水平最高之人。对于不同审级的案件――审理部门自身、稽查局内部、主管税务机关、上级税务机关各自的受案范围标准与审理人员责任,都应当更予明晰化和制度化。当涉及执法过错追究时。奉行的应当是“谁定案、谁负责”的原则。此外,审理环节担负着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移送责任,随着“偷税罪”在2009年最新《刑法修正案》中被更名为“逃避缴纳税款罪”,犯罪构成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也有所提高。为了避免执法风险(即被追究“循私舞弊不移送刑事案件罪”),稽查局各环节间应当自查互查,以保障司法制度的衔接落实。

(四)WT策略

要点7:以稽查建议切实建言依法治税

由于建议并不是每个案例必须的程序,因此制度应当规定:对于做出优秀稽查建议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稽查建议本身可以成为“一案多谏”的灵活载体:首先。传统的稽查建议主要停留在汇报型与管理型建议两个层面上,而鲜有较高层面的政策型建议,即以稽查中发现的税法漏洞来谏言税制改革的例子。当前我国税制正处在渐进式的改革之中,税务稽查人员往往是业务骨干,稽查建议应当不仅能够警示征管部门,而且能够提醒各级的政策起草者和立法决策者;其次,稽查建议不仅应当对外(管理、税政部门)有所促进,而且应当对内检讨稽查部门自身不足,例如:为什么以前的稽查人员没有更早发现问题,今后同类稽查案件中应当如何总结提高;其三,稽查建议应当辅导企业在案结之后的账务调整,提出令纳税人满意的加强内部税务控制的意见建议。唯有正确调账才能防止“前查后漏、前补后退”,同时降低纳税人接受“老账重查”的风险。

要点8:积极改善稽查与各个方面的关系

传统上税务稽查要处理好的关系有:与日常检查的关系、与日收管理的关系。而今后,稽查应当更注重同税法宣传的关系、同纳税评估或约谈的关系、同反避税调查(特别纳税调整检查)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国地税部门之间的稽查关系。首先。在综合治税的全局意识下,税务稽查通过后续“公告”制度来曝光税收违法行为,从而警示潜在不法分子。以发挥税法宣传的作用;其次,纳税评估在各地试点中。应用评估指标、模型公式来得出的运行结果。其实正是稽查选案的重要来源;其三,反避税案件,虽然不由稽查局专司,但其需要用到的一些法律程序来源于稽查规范,更严于普通稽查,也是税务稽查人员在“反避税”法律事务中能够发挥中坚作用的原因:最后,为了从制度保障上切实提高全国稽查效能,建议应当由国家税务总局法规与稽查部门联合发文,对于国地税部门单独查办的案件。应当将与对方税种有关的案情,在执行环节及时通报对方稽查局,并要求对方书面反馈。譬如,国税局发现某企业隐瞒销售收入的案情,在查补增值税后,应及时通知地税部门追征城建税及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否则要追究所在稽查局执行环节人员的“行政不作为”责任。这样的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地税信息共享,显著降低全国征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稽查造访企业的次数和时间,为纳税人节省纳税遵从成本。

注释:

①参阅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税务稽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EB/OL).,2009年2月20日.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服务业”(广告业除外)营业税的免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等优惠政策。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实践中一些同志存在的不同认识或做法,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税务机关有无必要介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规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后举办的民政福利企业,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批准”,这就是说,凡申办社会福利企业的,除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外,还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认为是县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设立。这项规定明确了“主管税务机关”应直接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设立是由工商机关审批登记,特殊企业除了工商机关审批登记外,还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比如设立米粉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卫生许可证”;设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样,设立社会福利企业也需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但是否需要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批,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税收执法机关,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机关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设立之后的涉税事务,对企业设立程序本身的管理,严格说来不属于税务机关的职责。换句话说,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之前的企业设立审批事项,税务机关一般不应介人。税务机关的职责是对与税收有关的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米粉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涉及税收政策的执行,这些企业的设立审批均不需要税务机关介人,为什么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就非要税务机关介人呢?况且,即使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并不等于税务机关就可以或一定要根据“设立审批”的决定给予退税;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条件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究竟是否符合退税的条件,需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判定。“设立审批”不能代替日常税收管理,更不能代替退税审批。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没有必要介人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并办理税务登记起,税务机关才开始行使税务管理的职能。

至于是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还是由市(州)级或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主要看管理的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今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最好也放在县级民政部门,不要集中到省级审批,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的省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是由县、市(州)、省三级的民政、国税、地税审批,一共要盖九个公章,才能批准一户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有的省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和省级民政部门审批,盖五个公章就可以设立福利企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把福利企业的设立环节纳人税收管理是不适当的,为此,建议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改现行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审批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权授予县级民政部门即可,税务机关不介人设立审批。

思考之二: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目前,一些地方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纳人了税务管理的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把好福利企业的设立关,税务机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税务机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放松了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和退税审批。其实,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税收监管和严格退税审批,才是税务机关管理的重点。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以及之后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环节以及退税审批环节的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求税收管理员应当经常深人社会福利企业,了解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残疾人员的安置及上岗情况,辅导福利企业健全帐务,真实记帐,并写出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的月度报告。月度报告是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社会福利企业能否退税的主要依据。因此,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作细致不细致,了解企业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对税务机关退税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税收管理员肩负着税收管理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财务核算的管理与监督。社会福利企业必须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按规定设置“应交税金”明细帐,准确核算收人、成本、税金、利润等科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三)社会福利企业必须严格按月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必须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事后被税务机关查补的税款,不得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发票管理。社会福利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进货物应当取得进项发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对应取得而不取得或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作出处理;对取得的进项发票必须按期到税务机关认证,没有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五)加强税务稽查。社会福利企业由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发票的取得和填开、税款的缴纳等诸环节上可能存在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漏洞;税务机关也因为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放松税收监管的思想。为此,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克服管理松懈的思想,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铁拳作用,加强对福利企业用工情况、货物购销情况、以及发票的取得、领购开具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福利企业严格财务核算,严格依法纳税。

(六)严格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审批。根据财政部《关子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199455号)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应报省国税局核准批复。虽然,报经省国税局核批增加了审批环节,有损行政效率,但是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由省国税局审批社会福利企业退税是可以做到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省级国税局核批福利企业退税的工作量,建议对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实行分级审批。比如对月(笔)退税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由县(市、区)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10—50万元(含)的,报由市、州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报由省局审批。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申请退还已缴增值税应当向县级国税局提供退税申请报告、退税申请审批表、已缴税款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复印件、残疾人员上岗情况及工资发放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县级国税局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申请及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税收管理员写出的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月度报告严格审核,并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对经审核符合退税条件的,县(市、区)国税局开具“收人退还书”,由国库部门按退税税种的预算级次分别从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中退付。

目前,有的省份为简化社会福利企业退税审批程序,对福利企业的退税均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当然,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财政部将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税务机关;县级以上税务机关主要行使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监督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具体事务。

上一篇: 养殖业市场研究 下一篇: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