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与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策略与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学策略与建议

篇(1)

一、建构型“三位一体”英语教学策略实施原则

1.语言学习的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1]。语言的习得也依赖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整个“三位一体”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从基础英语学习到英语学习策略训练再到主题学习报告,我们沿着教师讲解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半引导性学习,再到以学生为主的开放性学习的建构型学习方式进行。

2.语言学习的输入输出原则

Krashen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人才能习得语言[2]。而Swain认为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对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及应用语言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2]。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语言输入是必要的,没有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但是没有输出,学习者就不会注意到一些语言形式,不会使输入内化和吸收,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此,建构型“三位一体”教学策略遵循着“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教学原则,即教师在加强学生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上通过听、说、读和写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并辅以相应的学习策略训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讲解、练习、讨论等的设计旨在给学生提供内化输入语言、储存语言知识的机会,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主题学习报告,从而达到语言输出练习的目的。

3.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原则

Krashen还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对语言的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入和吸收语言量,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2]。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情感变量。对于基础较薄弱的B型班学生而言,如果仅凭一两次的考分来反映他们的英语成绩,必然会给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定期通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达到激励的目的。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构型“三位一体”英语教学策略实施方案

建构型“三位一体”英语教学策略实施内容分为三个阶段。

1.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B型班学生由于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发音不准、词汇量小、语法概念模糊等问题,教学法以传统语法翻译法较为适合。即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人手,进而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讲解主要语法、重点句子分析和词汇的各种用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安排任务型教学活动。同时加强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语音复习按照课内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课后学生可重复观看网上语音视频教学,再用MP3等微型音频设备来进行语音练习。语法复习首先是课内教师讲解,内容涉及情态动词、时态与语态、从句、语序、英语中的一致、虚拟语气和非谓语动词等七个方面;学生上网自行练习。词汇复习由教师安排学生课外自行学习,每两周一次课内单词听写。

2.策略培训

学习策略培训意义在于以下两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及增强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它包括策略意识培训和策略的课堂融入性训练。

策略意识培训旨在令学生对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不要求他们将学习策略当场用于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了了解B型班学生目前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首先,对他们进行策略使用水平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他们开始总体学习策略意识培训。第二,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管理和监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水平。第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在课内进行记忆策略介绍,内容主要包括通过音标、词根、词缀、同义词、反义词、猜测、词典、重复和编码等多种方式记忆单词。第四,针对B型班学生普遍存在的听力困难,首先介绍选择性注意和自我评价元认知策略;接着介绍预测、猜测、笔录等3项认知策略。第五,教师在介绍阅读策略时,结合阅读实例,讲解元认知策略(包括设定阅读计划,定期总结阅读词汇、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自我监控,纠正错误,运用不同策略,运用已有文化背景知识等阅读策略)和认知策略(包括总结、解释、预测、分析、使用上下文联想、根据构词法猜测差异、回读、查阅字典等阅读策略)。

策略的课堂融入性训练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和评估策略以及如何把一个策略迁移到其他相关的语言活动和情景之中。训练方法是在听说读写的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相关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掌握它们。例如,在听力练习之前,先阅读与即将听到的材料有关的文字,然后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做笔录。记的内容可以是重要信息、容易忘记的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有效运用缩写、符号等形式。笔录的过程可以迫使学生更加注意所听材料。对没有听懂的地方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保持心态平静。听完后,整理思路,完成相应的听力理解练习。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了哪些策略,哪些策略的使用是成功的,还可以用到哪些其他策略。

3.主题学习报告展示

该阶段的活动目的有两点:使学生的语言输入内化和吸收;让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主题学习报告展示活动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将学生分组。3~6人为一组。第二步,准备主题。小组成员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然后从各渠道收集资料,利用所学英语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和评价,最后制成PPT。第三步,课内呈现主题。组里代表用英语辅以PPT和网络资源向台下同学讲解围绕主题的词汇、文化、语法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台上报告人与老师或台下同学之间可互相提问。第四步,主题学习报告“评奖”。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奖标准,评出最佳演讲者、最佳合作者、最佳PPT制作以及主题学习报告团体奖。

三、建构型“三位一体”英语教学策略实施评价

为了真实性评价建构型“三位一体”英语教学策略实施效果,我们建议在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形成性评价。一般概念下的终结性评价就是测试,而形成性评价则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借以促进学习和教学[3]。前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最常用的评价方式,用于评价建构型“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最后成果。后者的常用工具包括问卷、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和座谈等。问卷易于设计,便于大范围调查学生的知识、观点、态度及意识。课堂观察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里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它以日常记录或已拟定的观察量表的方式进行,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成长记录袋包括一个时期内所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资料。座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谈话,可以是与学生的个别交谈或组织学生开展学生会议。通过座谈可以了解学生的感受、观点和态度。因此,在建构型“三位一体”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够用于评价高水平认知和技能,而且还可以用来评价非认知的结果,诸如自我定位、同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及社会意识[3]。

参考文献

篇(2)

0 前言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营造开放性的环境,拓宽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研究了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1创设开放性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早就已经淘汰了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树立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着跟学生平等的思想位置,教师才会跟学生更容易相处,更能多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情况,再对学生进行提出指点和帮助。进而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开放性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前提。

1.2 拓宽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地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开放性教学的效果。二是,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的,进而在实际的教师中,很多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学生是学习不到的,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这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能够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3 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重视开放度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所谓的开放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开放教学的度,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4 有效运用合作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需要通过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开放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完成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靠一个学生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学生需要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合作去完成,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对于这棵树也有要求,需要树的底部能够达到,但是顶部不宜达到,并且教师布置3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说明测量需要哪些工具。二是,在请在图1中画出测量的示意图。三是,设树的高度为x,请用所测数据求出x。教师通过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能够实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效果。

图1

1.5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完成的,并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应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所想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跟随着老师的解决思路走,会另辟新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作为素材,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的长远进步。

2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对学习数学产生非常大的厌烦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了解数学,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运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不确定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和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解决。在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教学的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建羽.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 消费导刊,2009(04).

[2]闫保英,李俊永.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孙青.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

[4]林国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篇(3)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技能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体育有效技能教学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技能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正确、合理地运用技能,体验成功和愉悦,积累运动经验,促进身体能力的发展。

一、有效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一)教学要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

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加快这种学习的进程,加深运动技能实践运用的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体育课必须是“学得”。这个“学得”,也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授人以渔”的“渔”,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掌握,在练习中学,在学练中运用于实战。课堂上服务学生体现在我们要组织好体育教学活动并明确具体的课堂目标,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体验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在不断地练习中纠错、体验,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实战运用中的经验积累。从这一点上讲,学生的活动是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而不是自由散漫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整堂课甚至整学期都是三对三、四对四的“斗牛”赛和小场地足球赛,教师要服务到位,学生才能训练有素,有正确的技能动作,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保障

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训练,而是自身技能的主动建构,外界施加的信息,比如各种动作示范、图解,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表象,认真模仿练习,才能初步形成动作概念。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才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旧技能和新技能结合起来,去建构新的运动技能体系。如用熟练的体前变向技术突破学生,然后低手上篮,这一系列动作可能会激起学生主动模仿的欲望;教师辅助练习,如在排球对垫练习中,教师用正确、自如的动作完成垫球,并将球垫至恰当的接球位置,可能会使接球学生顺利地完成垫球,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主动去学,也就避免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悲剧。

(三)教学要以学生愉悦地参与学习为基础

在通常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使用单调、平淡、刻板或不透彻、不深刻、缺乏内在想象空间的语言去讲解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将运动技术动作中各个技术环节用审美的语言,透彻、贴切地描绘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天性,使他们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心情舒畅、富于情感、主动积极地去反复体验、琢磨技术动作,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迅速、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四)教学要以技能的延伸学习为途径

从传授体育教学学科特点角度而言,传授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从学习技术开始,逐步实现掌握技能的目标。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运动技术现状仍停留在“掌握动作及改进动作阶段”,不能上升为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更不能体验到运用技能所带来的运动,造成“学而无获”“学而无趣”的现象。由于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因而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是熟练和巩固技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有必要的现场指导,而现场指导的重点是班级的体育骨干,只有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技术指导才能更加切实有效。

二、实施有效技能教学的建议

(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有效技能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首先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其次是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最后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二)要明晰目标与精选内容

要明晰教学目标,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是我们的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化”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把体育课的根本――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体育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明确体育新课程评价理念,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强化学习过程评价,用终结性评价指出学生应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不能出现“为运动技能而教,为运动技能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来开展运动技能的教学。

篇(4)

二、研究对象

本校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107班,共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108班,共38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

三、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法。其中107班为对照班,按照常规进行教学;108班为实验班,采用多形式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研究对象初始成绩分析

以下数据均为本校107班、108班在进行跳绳教学之前的身体测试结果。

表格一:107班、108班跳绳测试情况对照表

表格二:107班、108班身高、体重情况对照表

从表格一和表格二中的测试结果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实验前107班和108班两个班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跳绳情况基本相同,说明两个班学生原来条件没有明显差别,在测得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的条件基本相同后,我们可以进行实验。

五、实验方法

表格三:对照班与实验班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安排的不同教学策略与手段(107班为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进行跳绳教学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手段;108班为实验班,采用多形式比赛进行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手段。)

表格四:107班、108班根据各自的教学计划,进行12次课堂教学后,两个班的测试成绩:

从表格二和表格四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经过为期12次课的跳绳课堂教学,一分钟跳绳测试成绩两个班均有所提高。从表格四中可以看出,107班和108班的一分钟跳绳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班108班的一分钟跳绳成绩大大优于对照班107班,说明运用多形式比赛的教学手段比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好。

六、分析与讨论

(一)在跳绳的教学中,结合多种形式的比赛和游戏可以引起学生对跳绳项目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跳绳虽然是一项操作比较简单,但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成绩。若采用单调的练习方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还会导致那些协调性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和练习的信心。因此,如何让学生建立并保持对跳绳学习的兴趣成为一年级进入跳绳教学之初的关键。一年级的学生,对户外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对小型的比赛和游戏更有参与热情,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所以,针对跳绳项目的特点,结合多种形式比赛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带动家长共同参加家庭跳绳比赛的活动中,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提高练习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二)在跳绳的教学中,结合多种形式的比赛和游戏可以缓解运动负荷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参与的效果

篇(5)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3]。在高校中采用双语教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精神,促进双语教学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皖南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教学实践,笔者对儿科学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儿科学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于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双语教学的定义,可把双语教学分为3种模式:(1)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就对所有的专业课完全采取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国内大多数院校无法达到。(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部分专业课采取外语教学,而另一部分课还是采取中文教学,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部课程用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也很高,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过渡时间的快慢进行调节。(3)保留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只是在部分选择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其余课程还是采用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稍低。而具体采用双语教学方法也有多种方式:如讲解和文字材料(教案和板述)全用英文;讲解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文字材料全部用英文;讲解和文字材料都是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等等。结合本院儿科教研室实际,笔者选择了第3种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47]。

2.1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他们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有限。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特别是理解和反应能力远不如母语快,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现象,更无法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对话。

2.2 师资力量较弱 师资短缺是影响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较低,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功底,却又缺乏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十分有限。

2.3 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学生和教师无法真正置身于英语学习的环境,没有学习动力,学生和教师进步均不大,这种模式并不属于真正要推广的双语教学的范畴,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2.4 缺乏医学双语教学的氛围 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在一个被母语包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双语学习。如果不是考试、作业、病案分析等硬性规定要尽量多用英文,他们很难接触到英语。因此,双语教学氛围的缺乏使学生很难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更不用说提高学习兴趣了。

双语教学不是在教学中随便加入点英文“作料”那么简单,但也不是要着力培养英语人才,关键还是要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传授英文理念,营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握紧英语这根重要的“拐杖”。在实际教学中应明确,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以便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提升英语水平以应付今后日常工作之需。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临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很难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临床英语水平的目的。

3 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强自身英语水平,以努力实现全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平时在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更要在医学专业的原版英语教材的消化吸收中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在进行双语教学时, 用英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使用英语,如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全英语教学方式接触专业知识,很容易形成英语思维。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实际的教学案例是保证全英语教学方式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在双语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英语词汇,讲授专业概念时采用通俗的例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语教学方式。

3.2 采用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简单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用英语授课还不能称之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应有其独特的、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双语教学做到原汁原味。

(1)借鉴先进的西方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学到原版教学内容的同时,体验到原版的教学方法[1,8]。双语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许多外国学者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值得借鉴。英国学者James Dean Brown指出教师要注意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①非教学因素:如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的恰当的眼神交流,生动的肢体语言,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等;②教学设计:如复习以前的课程,目的清晰,课程内容连贯,例子含义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总结课程要点等;③课堂管理:如授课简单清楚, 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温馨的课堂气氛,高度地激励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纠正错误等; ④教学手段完备:如多媒体视听觉课件可用可及,有趣实用,有效地使用黑板,教案整洁而且含义清晰等。美国学者Robert E.Slavin对如何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做了精彩的评述。他认为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一种接纳和欣赏全体学生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机会。

(2)采用灵活多样并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用英语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以下是几种美国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①学生团队成就区分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当教师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别讨论,直至确信每个成员都掌握课程内容。然后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并将其成绩汇总形成小组成绩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②切块拼接模式:美国大学课堂上的切块拼接是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将课文切块,由学生分组阅读,然后各组对其他组进行教学。之后,教师将分别根据各组设计的试题,对全班进行测试,并由出题组评阅答卷,向全班公布结果。③小组调研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各小组在课程章节中选择子论题,然后将子论题分成若干个人任务。在每个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形成小组报告,最后由各小组在全班讲述其报告内容。④ 合作预习模式:采取合作预习方式时,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归纳课程章节内容,直至覆盖即将学习的全部内容。这种方法使每名学生都能去“教”对方,而不仅仅是“听”对方讲述。

笔者在《儿科学》课程教学中,组织应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演讲方式,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找资料,构思、设计方案,资料综合分析,形成文字,多媒体制作和准备演讲,每个人各负其责。笔者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各小组的演讲人。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因为演讲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到全组成员的成绩。但这种做法使每一名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并在适当的压力下,挖掘出各自的潜能。问卷调查表明,近70%的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50%的学生用6 h以上的时间进行准备,70%的学生希望做演讲的主讲人。 60%的学生认为主题演讲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9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英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80%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100%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3.3 对原版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选择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体系,对知识的讲述准确并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权威性原版教材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在确定原版教材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处理教学的难度和广度。为使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断以最新的信息充实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其发展的前沿动态。可参考国外原版英文期刊杂志以及互联网英文信息等不断将最新信息列入课程内容。采用精讲和泛讲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程体系的完整。

原版教材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双语教学面临的课题。一般教师只在课堂上将重要的“框架性”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具体内容[911]。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治学能力的培养。在《儿科学》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精讲与泛讲方式。精讲指对重点章节及章节中的重点概念进行精讲。泛讲则指在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之后,把课程中辅说明的部分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内容,教师只用较短的时间在课上讲授中心点,辅助于课上提问和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体系,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1)如何在开设双语课程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和进度。尽管他们深知双语教学会给他们带来益处并不断努力,但仍感压力很大。(2)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够接受。(3)从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双语教师,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4)改善教学手段,购置与教学配套的英文原版资料,如相关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刚刚起步,还需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相互借鉴、增强交流、深入探索,在双语教学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预期目标,为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1214]。

参考文献

[1] 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urrent Developments[J]. 中国外语,2007,3(6):1725.

[2] 司道文,孙金莲,张宇新.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482650.

[3] 刘芳,李何.利用BB教学管理平台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30732.

[4] 李爱萍,邹原,吴琼,等.七年制医学生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5354.

[5] 李霞.医学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618620.

[6] 李秀娟.双语教学形式与师资配置问题研究[J].药学教育,2007,23(6):3638.

[7] 谢波,包品红.医学院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543155.

[8] 余菁,李东培,欧阳丽斯,等.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比较[J].解剖学研究,2008,30(4):310311.

[9] 王跃嗣,刘凤,魏冠英.高校双语教学的层次性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1061108.

[10] 滕诚毅.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485.

[11] 吴宜艳,杨志,崔红.结合实际开展双语教学[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788.

篇(6)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篇(7)

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质疑策略指导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敢质疑,为了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我给学生讲述了一则名家敢于质疑的故事: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休息之余爱看唐诗,并经常提出问题。他在读卢伦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追,大雪满弓刀”时,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大雁在北方下雪时早已南归,即使偶有飞雁,月黑又如何看得清?于是就写了一首五言诗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诗一发表,立刻被许多报刊转载,引发了鉴赏这首诗的大讨论。故事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变畏疑为敢疑,更主要的是要善于创设理想的质疑情境,点燃学生阅读的灵感与热情。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自己的质疑,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敢于质疑的示范。其次,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提出的问题。在质疑初始阶段,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质疑能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同和肯定,此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鼓起他们质疑的勇气,激发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用“平视”的眼光解读权威著作,要鼓励他们敢于向经典著作,教材文本和权威观点提出挑战,大胆质疑。

二给予质疑“钥匙"使学生会疑

篇(8)

经过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但现实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等很多因素,都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平时的课程实施中,对新课标中要求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良好的贯彻实施。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没有足够的把握。针对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制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施的主要原因。第一,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不够。第二,由于对升学率的不断追求,使得教学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第三,就数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形式看,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是隐性的,具有更高层次,它不像知识与技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加以体现,并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与实践加以掌握,从短期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收益较小,并且浪费时间,然而人们都希望看到短期的教学成果,这种教育的急功近利不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实施。第四,新课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又转化为对教师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我们能否发现其数学本质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能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它们展现于学生?这对教师们来讲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无法回避,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面对这种挑战。

二、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高中学生面临的是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选择,所以高中时期也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高分学子,所以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表演,学生则是绝对的被忽略的配角。高中新课标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要及时加以总结,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偶发性事件,也要能够及时地进行课堂调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协调者要及时地进行角色转化和观念的转化。其实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举例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和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产生愿意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探究欲望。引入多种手段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教育理念,打破了学生被束缚教学的局面。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教师要通过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四、创设趣味性课堂,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篇(9)

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这样的一个学科定位,给教育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多少年来教育学教学总是“很理论(理论性强)”,对于还没有登上三尺讲台的“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带来了死记硬背教育理论教条的苦恼。那么,如何让教育学教学回归实践,在课堂上增强教育学的效果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教学的科学策略,让教育学、教育教学艺术等理论学科的教学成为师范生走向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一、把握学科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

1.把握教育理论的哲理性,在思考中形成、完善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要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在古代典籍里传承下来的很多教育原则都还很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借鉴,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笃行之,慎思之,明辨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

2.寻找教育理论的社会性。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教育理论根源的剖析缺乏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杜威的民主社会思想广泛吸收了这些思想的精华,但是也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他既不要一个理想国式的等级社会,又不要卢梭式的纯粹自然人性化,而是去寻找一个人性的自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契合与平衡点,一个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互相交流、合作互惠为基础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已经淡化了人的身份,人们不能够再依靠身份来获取社会财富,而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贡献的标准来获得个人的利益。在这个社会里能够互相交流合作,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联盟,而不是我们人为地去构造一个集体。”这样,深入理解教育培养人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目标的双重目标性就容易了。

二、全面把握教材的系统结构,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对教材去粗取精

当代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历史发展,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教育理论不容易,必须合理调整教育学固有的繁杂的体系结构。赫尔巴特在创建教育学体系时,就意识到教育理论与应用的分化问题,他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学的基础”、“一般教育学”(方法论)和教育技能(教育学的特殊方面)等三部分。继赫尔巴特之后,赖恩把教育学划分为历史教育学和系统教育学两部分,在系统教育学中划分出基础论和实际论两大分支,明显是把应用教育学划分为实践论部分,然而又同时承认属于理论教育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和新型人才观,把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整合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如: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条件、教师素质观、学生(人才)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教育的方法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方法等板块,让学生掌握教育技能,养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行为习惯,突出当前教育学要解决的教育问题的重点,那么,教育学新的理论结构就会成为师范生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个成功的开端,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学理论丛林中走向条理清晰的教育理论和行动实践。

三、深入课堂,回归实践检验,让理论找到起点

理论最终会在实践中体现它的实际意义,课堂,包括名教师的课堂、普通教师的课堂、师范生自己的实习课堂,都可以寻找到理论的原形,透过理论的原形,再回到自己实践的原点,感悟理论的效用。

例如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成”知识而不是“占有”知识的生命成长过程,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生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讨论、观察、体验、感悟,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对课程理念的实践贯彻,在教学之后,必须认真对照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围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转、围着死记硬背的知识转。

陶行知早就提出:在做中学,在做中求真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实践是教育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支点,也是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的支点。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教育知识,如果教育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对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加强现有教育理论的运用为原动力,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会为教育原理的应用提供真实的舞台,为师范学生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专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还是一线的优秀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都一再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减负。减负的途径很多,但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真正能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课堂教学又是现今基础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是指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是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要有效,首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只有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才知道日常教学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样。有效教学才有可能获得起码的保证。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丰富社会生活经历、开阔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其一般的认知能力(主要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和意识到的东西,以及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和,分类等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在四五岁时就表现出运用肢体语言、询问及语码转换等交际手段的能力,具备和发展了猜测、因果推论、联想、归纳、分类、概括和想象等认知策略,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以上内容表明: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才是培养初步的语感以及用英语交际的初级能力。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很重要的所谓词汇、语法等知识性的内容不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目标,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水平,在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教师教态、作业布置等各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尽可能匹配,即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1 备课环节。

笔者一直强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课程标准与学生之间“架桥”。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即:要认真解读课标,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全面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意图,确定教学目标与局部重点难点;要不拘泥于教材,还要拓展教材;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英语,创造语境使用英语;同时还有必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 教学设计环节。

这个环节涉及的方面较多,只谈一点: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明确。比如,听的活动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但并不容易做好。很多教师在设计听的活动时没有层次感,而且听的目标也不明确。这样听完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有位教师这样设计:让学生针对购物主题的情景内容听四遍,三遍听和一遍试听,每一遍听的目的不同。第一遍听有哪些人物,第二遍听买了什么,第三遍是标出物品的价钱,最后一遍让学生整体试听,理解故事。这样的设计基本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 book、Englishbook、school bag、notebook的拼写时,要求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却不能起到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属于“无效教学”。

3 情景创设环节。

相当多教师已经知道教学中交际情景创设的重要性,但也要注意有效性问题。如,有一节关于教授购买衣物的话题,教师让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衣物图片”,而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用做好的图片开展购物对话练习。由于整节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用过多的时间进行非教学目标的活动,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情景创设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还要考虑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4 课堂演示环节。

课堂演示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新知识、示范新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动作演示、实物或图片演示等。要保证演示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两条基本原则:明确性和准确性。明确性指的是演示的目标要明确,而且要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明确看清你的演示过程。准确性指的是演示的内容必须无误、没有歧义。曾有位教师左手拿支铅笔,右手拿支钢笔,举起左手的铅笔问学生“What’s this?”,举起右手的钢笔问学生“what’s that?”。这样的演示无异于告诉学生“this”和“that”的区别就在于“左”与“右”的区别,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他的演示就属无效。

5 母语利用问题。

经常有教师问:课堂教学是不是必须完全用目的语(英语)教学才算有效?在教学中,我们有一条基本原则叫“控制利用母语原则”。具体来说: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使用多少目的语算合适并无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诸多因素。根据这个原则,如果学生各方面基础较差,教师在开始阶段就不能大量使用目的语教学,而要较多借助母语,逐步渗透更多的目的语表达法(可参考“三明治”教学法)。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可以大量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6 课堂提问与评价问题。

为了检验教学进展情况等,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并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教育学家罗

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学会理解学生想法,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励他们。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相应难度的问题。其次,在发问时要先面向全体。然后再面向某个层次的学生。第三,不管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给出积极、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7 课堂操练环节。

在小学阶段,针对句型、对话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操练是必须的,但要有两条基本原则:句单位教学及循序渐进。所谓句单位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没有句子、语篇等支撑的孤立的单词在现实交际中是没有意义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操练中要根据学生水平和要操练的内容,先旧后新,以旧引新,先简单后复杂。先全体后个体。曾有个教师在操练中忽视了循序渐进原则,一味地想赶进度,结果有几个较长的句子,学生始终无法掌握,念不整齐,理解不透,大大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程以及操练的有效性。

8 课堂教师语言问题。

上一篇: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 下一篇: 民俗文化的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