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治理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调查小组一行8人来到平江县长寿镇大水村,这里80%的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楼房,所有的乡村公路均得到了硬化,并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只绿色的垃圾桶放置,这是一种提醒,也是一道风景。但遗憾的是,总有一些塑料袋、纸巾和食品包装袋等废弃物品没有投放到垃圾桶中,它们随风摇摆漂移,就像找不到亲人的孤儿在啜泣;总有一些废旧的农药瓶、化肥袋和生活污水等直接丢弃或排入河流,它们随波逐流,就像一个个肿瘤在慢慢侵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在调查中,调查小组发放并回收了100份“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基层走访;就当地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环境治理的建议,进行了调查和问询,为了得到更加充分的信息,小组又对县环保局办公室和长寿镇创建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请教。调查小组统计了调查走访的结果:①关于环保对生活的影响方面,有33%的村民认为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最大,有22%的村民认为水污染对环境影响严重。②关于家畜粪便处理方式方面,目前只有3%的村民用作沼气,58%的村民用其作肥料,而39%的村民则放任自流、随意排放。③关于对环境的满意度方面,只有14%的村民对环境感到满意,52%的村民对环境基本满意,35%的村民对环境感到失望。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产发展与乡村文明不协调,特别是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有着强烈企盼。
2有管理软弱、村民生活习惯守旧等多方面原因,提高全民素质是关键
在农村物资极大丰富,人们物质享受优越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仍得不得彻底根治。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农村现阶段的管理软弱、部分村民陈旧的生活习惯、素质不高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环境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1村委会对环境治理不够重视比如村委会对硬件环境改造比较积极,但对制度管理相当缺乏,村委会的环保宣传不够细致,在村委会的墙上只张贴了几幅环保的标语,并没有关于如何做好农村环保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清洁家庭评比的表册等。
2.2部分村民的素质不高是重要原因从调查样本中调查小组可以发现,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以下学历的村民为50%,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学历层次成正比,学历越高,环保观念越强。
2.3乡规民约的约束力比较软弱对环境保护、卫生管理诸方面,乡村均有规定,但在实行中大多打折扣,不能完全实施。比如垃圾的堆放处理、鞭炮的禁止燃放、污水排放等等。违规事例时有发生,且很少有人过问。从上面的调查情况分析、提高全民素质、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相关投放,这是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
3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全面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是根本任务
解决好农村的环境问题,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那么如何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可通过电视讲话,农村环保专题节目等,来宣传推介新农村建设中的魅力乡镇、卫生村镇等,并介绍居民一些行之有效的治污除污方法,以此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增强村民的环保责任感和荣辱感。村委会可以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开展环保节目巡演,以多种方式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规范居民的环卫习惯。
3.2通过督导奖惩规范居民环保行为政府部门要定期与不定期到乡村进行环卫督导,对环卫工作做得好的乡(镇)、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工作不力的乡(镇)、村要进行黄牌警告或通报批评。要督导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则要问责并诫勉谈话,甚至是一责到底,予以撤职等。乡(镇)、村要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评比等来促进村民卫生习惯养成,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逐步让村民改掉乱扔乱丢的习惯。
3.3规范整治和引导,落实除污治污办法政府部门除了要进一步增加基层环保设施(在公路旁增设垃圾桶,在偏僻处多建垃圾处理站、政府补贴村民建立沼气池等)外,还要给居民灌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倡导遵循利用的原则,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家畜粪便作肥料,并给农村建立一些沼气池。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还可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4从娃娃抓起促进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园、学校要把环境保护、清洁卫生列为重要教育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专题宣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环境卫生宣传,促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1引言
水泥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水泥工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按照《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水泥行业排放标准等有关要求,辽宁省内重点水泥生产企业应按期完成环保设施的改造工作,确保达标排放。针对辽宁省内水泥企业环境治理现状调研情况,为完善辽宁省内水泥行业的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1]。
2我国水泥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入运行的有1714条,熟料设计产能达到17亿t,水泥产能30亿t。2013年水泥产量24.1亿t,同比增长9.57%,增速较2012年提高了3.8%,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6%左右。据统计,我国水泥工业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高达15%~20%、3%~4%、8%~10%,属于污染控制重点行业[2]。
3辽宁省水泥企业基本情况
3.1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底,辽宁省共有水泥熟料生产线45条,熟料产能4587万t/年。其中有44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建成烟气脱硝生产线,占生产线比例97.8%。按照2014年全口径核算结果,辽宁省水泥企业NOX排放量为8.47万t,占全省NOX排放量的9%。烟气除尘方面,75.6%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采用袋式除尘,其余采用电除尘,80%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采用电除尘,其余为袋式除尘。辽宁省有12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未履行环保手续,产能1365万t/年,占生产线比例为26.7%,占产能比例为29.8%。
3.2余热发电及生活垃圾和剩余污泥协同处置情况
辽宁省有3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安装余热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31MW。12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未安装余热发电机组,产能为972万t/年,占生产线的26.7%,占产能的21.2%。辽宁省仅有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剩余污泥,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滞后
2015年7月1日,现有水泥企业将开始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但部分水泥熟料生产线污染治理设施未建设或者建设滞后,新标准执行后无法稳定达标。截至12月底,辽宁省有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未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大部分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采用静电除尘器除尘,而静电除尘器无法保证水泥熟料生产线稳定达到新的颗粒物排放标准。
4.2环保改造费用较高
由于大部分水泥熟料线窑头和一定比例的窑尾采用静电除尘器除尘,新标准执行后,将无法稳定达到颗粒物标准,需要进行改造,一条生产线改造费用约为700万元。而SNCR烟气脱硝设施的日常运行对生产企业的水泥熟料成本增加比较多,按照调研的情况,增加煤耗3.5kg/t熟料,增加电耗0.7kW•h/t熟料,增加设备折旧约0.7元/t熟料,合计增加成本约4~5元/t熟料。
4.3烟气脱硝工艺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目前我省水泥企业采用的脱硝工艺主要为SNCR脱硝,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为400mg/m3,其技术的成熟度和操作的稳定性尚欠缺,国外也没有更好的技术来稳定这样的指标。部分地区对企业的NOX排放浓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烟气脱硝后排放浓度低于200mg/m3,然而SNCR烟气脱硝工艺有工艺本身的局限性,NOX浓度的降低必然需要喷氨量的大幅提高,势必造成氨逃逸的二次污染[3]。并且随着指标的提高,脱硝的经济性迅速降低。
4.4矿山生态恢复工作不及时、扬尘严重
大部分企业在对石灰石矿山开采过程中未严格落实防尘抑尘、及时生态恢复的要求,导致矿区扬尘严重,生态状况恶劣,区域内居民的较多,区域内PM10等空气质量指标受影响大幅度升高。
4.5余热发电的建设比例较低
低温余热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被回收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水泥熟料热能的利用率。但我国由于节能技术、装备水平的限制和节能意识影响,水泥企业中仍有大量的中、低温废气余热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能源浪费现象仍然十分突出[4,5]。目前我省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建设比例仍较低,虽然企业配套建设余热发电机组的意愿非常高,但在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中却非常困难,也基本上没有在节能、环保、免税等方面的政策给予支持;并且在机组建成后,只是并网不上网,仍然要按发电量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4.6垃圾和污泥协同处置水泥生产线数量较少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针对水泥行业的政策方面提及,“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进一步完善费用结算机制,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10%”,然而截至目前,辽宁省只有1条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刚建设完成。
5结语
辽宁省水泥熟料生产线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包括部分水泥熟料生产线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滞后、无法稳定达到新的排放标准;新标准执行面临运行费用高、企业之间不平衡、治理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矿山生态恢复工作不及时、扬尘严重;余热发电的建设比例较低;地方对生活垃圾、剩余污泥协同处置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和石灰石矿山生态恢复情况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大对节能和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生活垃圾和剩余污泥协同处置工作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辽宁省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志军,王淑娟,李建梅.宁夏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排现状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11):67~69.
[2]张春燕,崔文龙,张燕.我国水泥行业NOx排放与污染控制现状分析[J].中国水泥,2011(1):20~23.
[3]周荣,褚定杉,丁怀,等.水泥厂氨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氨排放控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1):100~104.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68
0 前言
云岗矿是年产6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选煤楼担负着全矿地面原煤的运输、矸石杂物的转运、筛分、选矸、输送等任务,为原煤入洗做准备,是全矿原煤输送系统的咽喉要道。然而其分选车间,皮带走廊受到煤尘和噪声的严重污染,危害到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矿井安全生产。在目前环境法治日臻完善,公众诉求日益高涨新形势下,选煤楼防治煤尘,治理噪声的举措势在必行。
1 煤尘对选煤楼环境的污染
由于煤炭分选属于煤矿生产的初级阶段,作为煤炭分选的主要场所,分选车间,皮带走廊都会受到煤尘的严重污染,这不仅会危害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会浪费大量的能源。
1.1 选煤楼煤尘污染的产生原因
煤楼煤尘主要是在煤的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主系统运输设备有14部皮带,给料机4台,共12个转载点,分别从两翼上煤。系统图如下:其中北部立井上煤,经两部给煤机分别到101#、102#皮带108#皮带109#皮带201#皮带经过筛分(筛上物)207#、208#手选皮带破碎机破碎后213#、214#皮带230#、232#皮带231#、233#可逆皮带入原煤仓,经过筛分(筛下物)230#皮带尾部后入原煤仓。南部斜井上煤由202#皮带经分级后流程同上。
通过上述流程简介,可以看出系统上煤战线、转载点多、溜槽落煤点多。
(1)由于全程是原煤运输,原煤在经过破碎机破碎后,煤炭颗粒变小变多的过程中会产生冲击、 扩散和再次飞扬 ,悬浮在厂内空间,扬尘浓度400mg/m2,尤其在准备车间二层和三层,有209#、210#两台破碎机以及213#、214#和230#三部皮带且213#和214#两部皮带跨度两层,并且四层两台预先分级筛的筛下物(≤100mm以下的原煤)直接从溜煤筒落在二层的230#皮带的尾部上,距离高、落差大;再者三层的两台破碎机破碎后的物料(≤40mm的原煤)由三层落在二层213#、214#两部胶带运输机的尾部,落差大约在14米左右。煤流通过这么大的落差,高速下落使溜煤筒内的空气被压缩,从而产生气流,导致出口密封不严处漏煤粉加剧。
(2)支撑皮带的托辊在使用过程中各部位磨损不均,致使皮带在运行过程中抖动加剧,或者皮带跑偏,撒煤漏煤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煤尘飞扬。
(3) 溜煤筒磨损破损,溜煤槽的尾部以及侧面挡煤板与皮带密封不严,导致煤面泄露也降低了除尘器吸风范围有限,影响除尘效果。
1.2 选煤楼煤尘污染造成的危害:
煤尘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可吸入尘和非可吸入尘 。
(1)粒径小于 10μm为可吸入尘 ,它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直接危害,如果车间内煤尘浓度严重超标 , 会对矿工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长期吸 人矿尘后,在肺中沉积,引起器官的纤维性病变,组织逐渐硬化,轻者能引起 呼吸道炎症、慢性中毒和皮肤病,重者可导致职工煤肺病,严重损害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
(2)粒径大于 10μm的为非可吸入尘 ,它是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污染的煤尘,不仅污染作业环境,降低了生产场所的能见度。煤尘散落在皮带机的转动部位,会加速转动副的磨损速度,发生漏油等。煤尘散落在电气、热工元件上,会使元件接触不良导致控制失灵,加速机械、电气设备的损坏, 缩短精密仪器、仪表的使用寿命,还很可能发生机电事故,影响安全生产。有的还具有燃烧爆炸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影响安全生产。
(3)同时,如果工作场所撒漏煤较多,会造成设备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量增大,耗水量大,从而增大排污泵负荷,增大机机器的磨损量,增加工人的劳动量和污水处理量。撒漏煤也造成部分煤屑进入机尾滚筒,造成皮带在机尾跑偏,进入滚筒的煤屑在胶带的挤合路鬯椋造成煤尘飞扬。
1.3 选煤楼煤尘污染的治理措施
(1)将选矸车间、皮带运输系统旧的供水管路全部更换,补充完善皮带机头、刮板机转载点处的喷雾装置,各转载点增加洒水冲洗设施,皮带机头、刮板机转载点处20m范围内巷道每班次实施冲洗巷道,确保无积尘。
(2)经过调研之后,在皮带走廊中部安装一组排风筒,以降低煤尘的浓度。具体设计如下图:
同时,在皮带输送机的机头部位加装防尘罩来抑制煤尘的污染。
(3)为了减轻皮带在运转过程中的抖动,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托辊,并且在皮带输送机尾滚筒处加装反面皮带清扫器。
(4)及时处理皮带跑偏问题,给溜煤筒铺衬板,做修补,换挡煤皮带。
通过以上降尘措施,抑制了煤尘飞扬,达到了很好的降尘效果,从而改善了岗位工生产作业环境。
2 噪声对选煤楼环境造成污染
选煤楼内很多生产和辅助设备 ,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都产生噪声 ,并且还比较严重。
2.1 选煤楼噪声污染的产生原因
(1)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产生的噪声。选煤楼矸选车间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两台圆振动筛的振动,振动筛产生的噪声最高达107dB。
(2)物料对溜槽产生的冲击。准备车间二层和三层,有209#、210#两台破碎机以及213#、214#和230#三部皮带且213#和214#两部皮带跨度两层,并且四层两台预先分级筛的筛下物(≤100mm以下的原煤)直接从溜煤筒落在二层的230#皮带的尾部上,距离高、落差大;再者三层的两台破碎机破碎后的物料(≤40mm的原煤)由三层落在二层213#、214#两部胶带运输机的尾部,落差大约在14米左右。煤流通过如此巨大的落差,对溜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产生很大的撞击噪声。
(3)213#,214#两条手选皮带机的周期性运转作用会激发噪声。由于设备都安装在楼板上,形成了固体传声,噪声因距离发生衰减的程度很低,而且还会发生共振现象,所以造成噪声的污染。
2.2 选煤楼噪声污染造成的危害
噪声作为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之一,对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如果长久地直接处于其中,可使人头晕,耳鸣,严重影响人的听力,情绪及工作效率,使人感到烦躁疲劳。这种危害不但会造成岗位工永久性的听力损失,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职业性耳聋。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噪声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危及劳动者的生命。
2.3 选煤楼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1)将205#,206#圆振动筛更换为带防尘隔音罩,筛板为聚氨酯的振动筛。
(2)在振由傅那岸思幼案粢羟剑将选矸车间一分为二,把213#,214#两部手选皮带跟振动筛隔离开来。
(3)给溜槽加装聚氨酯衬板,减少撞击产生的噪音。
(4)给皮带输送机机头部加装防尘隔音罩。
(5)给本车间岗位工配备防噪音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在每周的安全学习会上宣传噪声危害及防治知识。
(6)给皮带走廊窗户加装隔音玻璃。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之后,选煤楼各处噪声平均下降20-30dB, 切实改善了岗位工的作业环境,反映良好。
3 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之后,选煤楼的煤尘大大降低,各处噪声平均下降20-30dB, 切实改善了岗位工的作业环境,极大的改善了选煤楼的工作环境,保证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蒋承林,史莉莉.煤矿井下噪声危害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2).
[2]刘新强.煤矿粉尘技术讲座――第三讲 煤矿粉尘的危害[J].矿业安全与环保,1981(04).
林业在横山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大。“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各种林业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8.14万hm2,其中:防沙固沙林7.47万hm2,水土保持林5333.3hm2,农田防护林333.3hm2,经济林1000hm2;完成飞播造林种草3.4万hm2,封山育林4333.3hm2;完成中幼林抚育5万hm2,实施低产林改造3333.3hm2;新增城市草坪、花坛2.0万m2,完成50个重点村和80个重点古迹、庙宇绿化。
1.2 横山县区域生态林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衡山县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大气治理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市政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工程,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虽然如此,横山县生态林业仍面临许多问题。
1.2.1 生态脆弱,生态环境容量小
目前,横山县仍有5.3万hm2荒河荒沙需要治理,近6.7万hm2低效林需要改造提高,道路、城镇、村庄绿化水平整体较差,生态环境的状况仍处于“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相持阶段,一旦遇天灾和人为破坏就会发生逆转。
1.2.2 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三产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多数为开发资源、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治理水平低。而且,随着榆横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导致资源环境约束将日趋严重。
1.2.3 生态道德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根植于广大群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
1.2.4 风沙大,土地沙化程度日益严重
横山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区,由于长期干旱气候,使地表植被稀疏,再加过渡放牧,过渡开发,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交通等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使横山县区域绿化面积日渐退缩、减少。同时,由于制度、政策上的缺陷和政府对林业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制约,使各项林业工程建设,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监督组织,造成土地沙漠化扩展。
1.2.5 降雨不平衡,气候干旱
横山县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397.8mm,最高降水量687.7mm,最低为165.3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的60%~70%。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大风、暴雨、冰雹、霜冻等,危害严重。
2 横山县生态环境整治中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2.1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充分地说明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项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在建设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2.1.1 继续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现阶段,横山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总面积3333.3hm2,主要为山杏嫁接仁用杏。规划期内再安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6666.7hm2,主要开展山杏嫁接改造,栽植以龙王帽、优一、一窝蜂、三杆旗4个仁用杏品种、葡萄和核桃的特色经济林。
2.1.2 着力营造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
在固定、半固定沙地的稀疏灌木林地及未利用荒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樟子松林或以樟子松为主的乔灌混交林,提高现有资源的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区域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增加林木蓄积,储备后备资源。
规划期内,在现有15000hm2樟子松生态用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10000hm2,初步形成25000hm2的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核心。
2.1.3 大力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能源林基地
结合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治理营造生态能源兼用林,以达到改善生态、储备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目的。规划期内,在现有200hm2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5000hm2,初步形成10200hm2的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核心。
一、河南省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河南概况河南交通显示,初步统计数据,至2010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全省城际公交线路达10条。农村客运实现了“乡乡有客运场站”的目标。
全省18个省辖市已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18个省辖市已形成不超过3小时的高速公路经济圈,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高速公路网络。
二、河南省公路交通的环境治理
巨大的公路交通网络构建需要大量的施工,而公路施工过程势中必然会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并产生各种污染,且产生的污染类型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
据笔者调查分析,河南省公路交通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是施工器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超大噪声。
采取的措施,一是采用国家标准机械设备,降低噪声;二是作业地点尽量远离居民区。作业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段,避免夜晚施工。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完善交通法规,加强环保监督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数量和流量,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在硬件方面,还应积极修建声屏障、绿化带进行绿化降噪。
(二)环境空气污染
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在施工期间遭遇大风、扬尘等天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还有就是在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过程中,由于方式不当造成的扬尘和大气污染。
应采取以下合理的处置措施,一是材料拌和的地点应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二是在运输储存过程应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散落和扬尘;三是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环境监督,合理施工。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目前主要是指汽车排放的尾气。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38°20,东径97°50―101°20,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海拔范围3194-5174米,总面积29623.414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吉尔孟乡、泉吉乡、伊克乌兰乡、沙柳河乡、哈尔盖乡、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和黄玉农场,海晏县的青海湖乡、甘子河乡、托勒乡、金滩乡、银滩乡、哈勒景乡以及公共草场和特殊用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天棚乡、江河乡、关角乡、舟群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阳康乡、木里乡、苏里乡、龙门尔乡、生格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石乃亥乡、湖东种羊场和切吉乡、英德尔乡、恰卜恰镇的一小部分。
2、现状
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从青海湖沉积物反映的环境演化规律预示着青海湖发展总趋势将是主湖不断分割,缓慢地经湖湾向子湖演化,最终主湖消失,而湖区的风沙堆积等沙漠化过程将明显地加速这一过程。同时由于受湖泊增温效应的影响,湖区植被的整体景观有朝高寒景观方向演变的发展趋势,草地明显退化。目前湖区总体上生态环境呈现极为明显的恶化趋势,可利用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如果不对青海湖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块湿地之一的青海湖,其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特有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将会大大削减,甚至丧失,进而制约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生态治理情况
建国以来,在省上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湖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就开始了对退化草场的治理改良工作,1975年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实施限制捕捞和封湖育渔。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出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和成功的经验。草地建设方面,在逐步开展依法管护和实现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冬春草地人工种草、草地围栏、牲畜棚圈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基础建设和防灾配套建设。据刚察县和天峻县的不完全统计,已建成定居房屋面积27万多平方米,大约94%的牧民户实现了定居;累计建设畜棚2600多间,面积约77000多平方米,可使100多万头(只)牲畜使用;畜圈7500多个,围栏草场约9.85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草原水渠28条,累计全长240多公里;地下管道45条,累计全长238公里,草原机井46眼。在沙丘治理方面采取了封育、补播建立人工草场和工程固沙等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草,已在湖区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生态县建设工程也已在湖区安排实施。尤其1998年以来,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海晏、共和等县实施了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目前已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亿元,共建设人工防护林325公顷,围栏草场22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灭鼠治虫100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被湖区人民所认识,农牧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并逐步建立了县、乡等各级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网络,积蓄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为后期大规模实施湖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5、存在的问题
5.1、需要治理面积大,投入不足,治理与财力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由于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等生态恶化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建设和投资规模有限,加之青海湖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薄,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拮据,群众收入低,对需要长期建设且要高投入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投入能力有限,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其治理速度远远低于退化速度,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5.2、治理与生产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部分草地退化严重,急需实施禁牧封育,但部分草场又是牧民承包的冬春草场,放牧利用在所难免,从而形成封育与放牧矛盾突出,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如对于禁牧封育的草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实施舍饲和半舍饲,发展家庭牧场,从而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使退化的草地得到真正的养息。
5.3、部分治理的草地又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
由于环湖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加之风力作用,其风蚀严重,特别是靠近青海湖边区域,土地沙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经过治理的草地由于受周边地区流沙的侵袭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的影响,存在着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青海湖边部分流沙呈现出向外蔓延之势。
5.4、湖区人口素质低下,全民环保意识淡薄
湖区牧业人口占68.39%,且素质较低,人口增长较快。为了满足因人口剧增所日趋增加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对湖区资源开发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无序地增加牲畜头数,直接造成草地资源的压力加重。此外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乱挖沙生植被,环保意识差,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封育期偷牧、抢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5.5、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在环湖地区不少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成果大部分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6、建议及措施
6.1、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建立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加快规划基础上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6.2、青海湖区地域宽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表现出的种种生态恶化现象已对湖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因素及环境恶化的特征、危害等科学知识,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
6.3、抓紧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租赁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投资建设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要通过试点示范,建立起荒滩使用权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和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承包开发荒山、荒滩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发展以林、草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要鼓励牧民群众把补偿资金用于草原建设、技术培训和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和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措施,扩大投资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国家投资增加的同时,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要的资金。
6.4、要把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自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6.5、为落实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和提高退耕还草、减畜育草及禁牧封育的可操作性,建议落实对农牧民的生活补贴和财政税收补贴机制,使生态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但却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 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要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创建美好生态家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着重从几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村民、企业经营者和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是畅通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引导村民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三是强化源头管理,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处理,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对乡镇生活垃圾采取“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覆盖率和集中处理率,对不具备条件的偏远乡镇生活垃圾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处理生活污水。扎实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治理,以生态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四是引进先进理念,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集中建设集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养殖场,提高畜禽养殖规模,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废物综合利用双赢的目标。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型养殖场,走农业加工业、种植加养殖的循环经济之路。
五是提倡标本兼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严密监控,对新建企业实行严格的环评审批。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污染,保护村庄现有水源,发挥河沟池塘的自然环境净化能力。
六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保护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等的环境监测。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七是坚持疏堵结合,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清除农村卫生死角,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开展以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为主题的“三化”活动。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村庄环境整治进行长效管理,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健全环保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辖区首长负责制,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书目:
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建议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 期杨志新, 冯圣东, 刘树庆;
2、《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期 ;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228-01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十一五”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643亿元,年平均增速1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509元增加到了4 675元。同时,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探讨走科学发展之路迫切而有必要。宁夏实施的各类工程措施,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保生态、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初步取得成效,新增湿地面积4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 km2,完成造林合格面积32.53万hm2,实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1.4%。全区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大成绩,赢得了“塞上江南”美誉。但是由于宁夏地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沙漠包围当中,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全区平均不足300 mm。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厂和居民生活废弃物等,导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加之工业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日趋迅速,环境污染的防治成为全区工作的当务之急[1-4]。现拟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基点,探讨下一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和建议。
1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 农村环保设施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区政府围绕提升农村环保水平,以沿黄区域和生态移民庄点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建设,仅2011年就累计投入达3.5亿元,受益农民达126万人。2011年全区投入3.5亿元对71个乡镇、430个村庄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垃圾中转站84座、垃圾填埋场25个、污水处理设施72处、集污管网195 km,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9处,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70万t/年、垃圾处理能力36万t/年,农村环保设施得到极大增强。
1.2 农村环保项目管理逐步规范
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招标投标管理等9个暂行办法。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范以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规范等6个技术规范标准,为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统一设计了农村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4种标志。目前,在沿黄区域、生态移民区和南部山区3个重点区域的各示范项目区已制作完成一级标志牌15个、二级标志牌70个、三级标志牌110个、四级标志牌1 200个。
2011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了“中意环保合作—宁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全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动物粪便污染
目前,全区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10 077个,全区畜禽存栏数1 827万头(只),产生畜禽粪便1 790.72万t,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废水随意排放,固体废物随意堆放,造成水体和空气污染,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不仅危害农田生态,还传播病菌,给居民健康造成威胁。有关数据显示,全区畜禽粪便是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2.77倍,养殖场排放污水中固体悬浮物超标10~20倍,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化学需氧量超标50~60倍,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将会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且极难治理和恢复,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
2.2 农村水污染
一方面,宁夏自治区农村缺乏系统的污水和垃圾处理,乡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93万t、人粪尿300万t、生活污水8 051万t,直接进入农田和排水沟,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质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全区农业生产中施肥不合理,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有机肥施用较少。同时,施肥方法不当,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氮肥、磷肥的利用率分别仅为30%~40%和15%~20%。由此估算,全
区每年有逾90 t纯氮由农田进入黄河,造成巨大污染。
3 建议
3.1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继续开展“环保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丰富农村环境文化建设,大力推广“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乡)处理”的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常态化。此外,通过中国环境报、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媒体,加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集约化养殖,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化处理利用,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农业。
3.3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力度
开展全区范围内农业重大污染源调查和定点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当前重点对全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
3.4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整治农村环境
2010年宁夏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为此,区委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与填埋场,建设垃圾池(箱),购买垃圾专运车,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的比率,合理安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等。
3.5 加大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
根据农村环境执法特点,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执法队伍,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的执法工作力度,重点打击对自然资源的滥开滥采、对农村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配方污染物的违法行为等,切实保护宁夏农村生态环境。
4 参考文献
[1] 李更虎,崔万杰,刘军.宁夏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工作[N].中国环境报,2012-02-22(7).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7-01
水乃生命之源,生存之基,生产之要,生态之魂。良好的水环境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广泛使用农药等使各类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资源处于匮乏状态,使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遭受破坏、水产品产量下降。因此,水环境污染已经直接或间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
根据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以及市委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努力实现全区水环境治理近期“洁”、中期“清”、长期“净”的目标任务,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建设,将南浔建设成“美丽南浔” 和“小康社会”,必须上下一心,全力开展水环境治理。
1 水环境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主要是由于“制革、印染、造纸、化工”四大行业,“小木业、小塑料、小活性炭、小褪色”四小行业,喷水织机、毛纺、砖瓦窑等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两高一低”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水环境。
1.2 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种植业。大量、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肥缺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残留农药超标而影响水环境。二是养殖业。禁养区、村庄及周边区域生猪养殖场和重点违规生猪养殖场,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平台及城镇规划区内温室龟鳖养殖场,主要道路与河道两侧一定范围内、旅游度假区、景区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生猪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等产生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三是秸秆露天焚烧。部分农户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而且产生大气污染,也是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经雨水作用影响水环境。
1.3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丢弃威胁着水环境安全,由于生活排污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大。
1.4 其他有害气体经雨水作用而形成污水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有害气体;建筑工地、施工场所渣土运输车辆等上路行驶,产生灰尘等有害气体;其他如油烟机的烟油排放、燃放烟花爆竹等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如此各种因素都会形成污水而影响水环境。
2 治理对策
2.1 控制污染源
一是工业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淘汰、关停低小散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2]。改变招商引资过程中“重发展、轻保护,重当前、轻长远,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严禁有污染企业的审批、落地、投产。二是农业方面。要稳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行农牧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种技术,推进种植业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化技术。对生猪、温室龟鳖养殖,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通过“双控双减”,在全区建设若干个相对集中的重点养殖基地,以抓工业生产的理念抓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生产。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对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管理,使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排泄物得到有效处理,进而改善水环境[3-4]。三是生活方面。加快推进污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排污管网普及率和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管网的纳污能力,做好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进而使污染源得到有效处理,确保污水截得住、送得出、处理得了。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生活垃圾日清日运,确保垃圾全部处理好。四是其他方面。控制机动车拥有量,提高油品质量,淘汰老旧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建筑工地、施工场所渣土运输车辆等上路行驶,尽可能冲洗车辆、道路清扫及洒水。同时加强对油烟机的技术改造、限时限地燃放烟花爆竹等。
2.2 加强宣传
通过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多种平台、媒介,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好的做法与经验,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进村居(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支持水环境治理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
2.3 确保水资源安全
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威胁水质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的绝对安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4 创新机制体制
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治水的投资力度,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外资、民资参与水环境整治项目和环保公益事业。二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监督检查机制。纪委的监督检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检查,新闻媒体的监督检查,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也可以聘请义务监督员对污水整治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四是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河长负责制,积极开展全流域河道长效管理。严格从队伍建设、责任制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抓好。成立专业队,配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人员,根据专业队的规模,承包若干个村或若干条河道进行长效管理。对河岸、河堤、河坡、河面,清除各种垃圾、水葫芦及漂浮物,确保河道整洁、美化、绿化。
2.5 严格执法
坚持违法行为“零容忍”,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执法行动,环保、水利、农业、经发、国土、公安等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水环境治理的指导管理和执法监督,严肃查处水环境污染案(事)件,对造成严重影响的,将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3 结语
通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水环境治理一定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更加适应和协调。
4 参考文献
[1] 余进祥,刘娅菲,钟晓兰,等.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主导因子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