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机化学的起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O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92-02
当今世界的新知识层出不穷,有机化学已广泛渗透到众多学科领域,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内容越来越丰富,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为了不断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将人文科学的内容有机的融入医用有机化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单一的教授模式向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模式的转变,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CHEMOFFICE、ORINGIN和POWERPOINT等软件,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提问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学起源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有些问题先提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引起同学注意,有些问题老师可自问自答,通过这样对授课内容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使教学内容更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2.2“探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所遇到“记不住、理不清、容易混、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上可采取在老师指导下,组织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部分章节教学中可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必要指导的“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是:编写自学提纲;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自学讲义,老师在课堂巡视,启发答疑;最后进行小结。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4“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各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且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结构特性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2.5“比较法”的应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认识对象间异同点的逻辑。故有必要加强医药学专业学习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正确区分事物的类别,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有机化学的教材基本上是按官能团的分类来编排的,学生刚开始学时感觉到较容易,但随着由浅入深的学习,发现前后知识易混淆,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比较法教学,找出易混对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就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3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变单纯的知识考核为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的全面考核;且考核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观点、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的解答,鼓励学生创新性回答。有机化学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考察学生能力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摸索经验并总结提高。
医学有机化学教学要医学符合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顺应新时展的要求。
有机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有机化合物应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鉴定、分析有机化合物就成了化学分析常规的工作。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它在材料能源、工程技术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质及化学分析、检验等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具有初高中化学基础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查找分析信息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科学的热情,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面对以及克服的难题。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1情境教学法简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机能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1960年以后开始已经为英国的外语教学界所采用,并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单纯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1]。有些老师不乏满腹珠玑,但讲起课来平淡的语调,使整节课成为“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显得兴趣缺乏,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异常。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相比,情景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它是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得新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自身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搜集一些必要的学习材料,并与学习情境相结合,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一种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通过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学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实现主动学习,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内容,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举一反三[3]。因而,情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或问题为动力和手段,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延伸和扩展,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4]。
2情境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为例,从“问题导入—启发思考—共同分析—交流评价—构建知识”五个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实施。
2.1问题导入
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5]。”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熟悉的实例入手,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单纯的文字概念及其枯燥乏味甚至难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有什么特征?”通过导入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来思考,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2.2启发思考
在完成问题导入之后,教师应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例如,一首打油诗“地沟油的油条,苏丹红的蛋,三聚氰胺的奶,甲醇勾兑的酒,双氧水的立虾,尿素的豆芽,石蜡翻新的米饭,硫磺熏的馒头。和这些相比,毒胶囊实在只是个小小的新发明而已……”,在这些食品添加剂中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特征,先自己总结得到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2.3共同分析
在进行具体分析前,教师将每八个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各组组内讨论“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哪些是有机化合物?”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交流,然后整组协作,共同分析总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4交流评价
在分组进行分析后,要求每组指派一名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得出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进而引出关于有机化合物的两个经典定义。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5构建知识
通过讨论总结发现: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引出有机化合物就是含碳化合物这一概念。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参与,教师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配合形象化的图片等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笔者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经过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及研究,教师的的主导性地位变为更多地引导、评价,并适时总结、归纳。另外,情境教学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主动地查阅材料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参与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学琴.浅析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10):30.
[2]陈福北.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情境设置与技能提高的探究[J].广州化工,2011(40):195.
[3]赵辉爽,刘巧云,等.高职《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80.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4-02
众所周知,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材料、环境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又渗透到与人类健康密切联系的生命科学领域,而成为21世纪最富有拓展力和生命力的科学领域之一[1]。因此,化学又被称为是生命科学的语言。
1 化学在传统学科中的地位
化学被称为“中心科学”,在“数理化天地生”六门传统科学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什么是“化学”呢?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自身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存在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资源,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新物质的创新性研究中,要想得到精确的物质结构必须进行精准的化学实验。在我国古代,道家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炼制“不老仙丹”,甚至希望能“点石成金”,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却成了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先驱。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法,只是限于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物质组成的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尚不足,导致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后人的“笑谈”。随着科技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火药”被发明。据记载,“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此外,陶器和玻璃的发明与制作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实践活动。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早在200多年前就用定量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这些在客观上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研究基础。
2 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前景
2l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那么,何为生命科学呢?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虽然至今学界对于生命的概念仍未有清楚的认识,但基本上,生命具有与化学成分同一性的特征,具备严整有序的结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并产生应激性和运动等特征[2]。
就生命科学的起源而言,它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出现文明的初期,生命与非生命的差异就被人类认识到,并开始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留下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成为实验性的学科。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分别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使生命科学的研究由宏观水平深入到微观水平,对于揭示生命运动规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基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因定位于染色的基因学说,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到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学科分支细化和深化,各近代学科间的交叉加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研究基因及其表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化学变化的生物化学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CR技术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1 化学学科分类及研究内容
按照学科分类,现代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等五门学科。
无机化学研究的是除碳氢化合物之外的一切物质;有机化学研究的是所有的碳化合物;物理化学是应用物理的原理、方法研究化学的现象以便用数学的语言定量地描述化学的有关信息;分析化学是定性确定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定量表示物质组分的含量;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学科,包括各种聚合反应理论,新的聚合和改性方法、高分子基团反应等。
3.2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2.1 无机化学与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早期化学领域的研究无不是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如法国的拉瓦锡、英国的玻意尔和道尔顿、俄国的门捷列夫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无机物质的变化、反应和性质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各化学理论也是从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和价键开始的。无机化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使人们不仅仅关注技术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其模拟,而且从活性分子、活体细胞和组织等多个层次研究无机物质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平衡、代谢过程,同时,更加关注生物启发的无机智能材料在生物体自修复、生物信息响应和传导及生物免疫体系构筑中应用的研究[3]。
3.2.2有机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有机化学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有机化学在揭示物质结构的本质的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又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使有机化学的研究充满了活力,有机分子的生物功能也充分反映了两学科之间的同源和紧密联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牛胰岛素,随后80年代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在揭示生物体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后半期,复杂生命现象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阿瑟・科恩伯格指出:“现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其实属于化学”,“生命实际上是一个化学过程”,“人类的形态和行为就如同它的起源,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命运一样,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可见,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3 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19世纪以来,化学理论和技术介入到生物学领域,建立起“生物化学”这一新学科。生物化学是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化学活动。生物化学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生物的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使得生物学研究逐渐从宏观的描述水平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态学。由这些前沿引伸出的核心问题的探索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进化,遗传发育及其在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层面的调控、蛋白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行为与脑的认知等[4],这些核心问题都包含着急待解决的化学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
4 结语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分子运动,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生命理解成化学”。虽然,生命过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简单的化学过程,但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从分子层次上来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将会对人类认识生命提供基础。作为本科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参考文献
[1] 杜琳珑,冯定坤,韦建前.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化学奖[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72-74.
受一位朋友之托,用六天的时间给他的侄子讲讲竞赛化学的内容。我也觉得是个挑战,所以稍有犹豫之后,接受了这个任务。接受任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从事多年化学竞赛培训之后,我觉得确实应该重新反思一下过去:化学竞赛到底是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造就了一只完美的知识容器,还是激发学生潜力,培训学科的科学素养。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准备的过程成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厚厚的两大本《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版)》,而只有六个小时,这种压力尤其让我感到痛苦。在压力和责任面前,促使我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肯定中,艰难地寻找着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明确常态的竞赛有机化学是怎么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
一、常态的竞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教学后的反思让我充满了恐惧,我真的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了吗?我从来不关心学生高中化学对他们学习的作用吗?我不在乎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吗?
在竞赛课上,当教师拿了一本一本的教科书发给学生,学生买了一本又一本的化学练习册去做,这些行为背后已经把常态的竞赛课堂的教学生态以最原始的方式暴露出来了,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记、背、算等简单认识能力的训练。新的知识是通过大量机械训练得到的,知识的存储是呈点状、线状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查缺补漏”教学法是不过分的。如羰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通常在呈现完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反应之后,教师就开始“卖关子”了,为什么会有这些性质呢?这个时间就是老师讲诱导效应,讲共轭效应,讲亲核试剂的时候了。似乎很完美,不过学生真的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化学的认识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过去的问题就是我们太在意教给学生“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过于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的训练,而这正是竞赛化学要帮助学生学会的。
在评价方面,通过卷子检查学生这些知识记住了没有,记准确了没有。但竞赛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没有,这种通过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程序的检测几乎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这种高一级的认知能力一定要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测量,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因此,要让化学竞赛能成为撬动学生发展潜力的杠杆,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五年的有机化学试题,内容可谓丰富至极,物质涉及烯烃、芳香烃,醇、醛和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反应类型包括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等,还考过命名、异构……基础有机里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了竞赛考试中。当看到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都会找到各类名气十足的大学教授了――高中老师确实有点搞不定呀。
不是反对教授这些内容,但是这些真是竞赛有机的核心化学知识吗?核心化学知识是如何体现在各类物质、各种反应类型中的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提出了基于核心概念应用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二、基于核心概念应用的竞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方法,力图改变传统的培训过程重知识、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倾向,强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外显化评价方式的开发,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式上升。
1.竞赛有机化学中的核心概念
对24届、25届、26届化学竞赛中有机化学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有机化学中的核心知识和方法:
(1)电子效应;
(2)常见的中间体产生,以及稳定性,各类有机物的活化位置;
(3)亲电试剂、亲核试剂的特征,亲电反应、亲核反应的实质。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总是起源于学情的分析的,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假设学生已完全掌握高中化学之物质结构课程标准的内容。从元素周期律、电负性、共轭等高中基本概念出发,按照从原子到分子,从熟悉到陌生的原则挑选素材,通过三个核心内容之间层次递进的关系,让学生以渐进的方式使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说题”的过程中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知识、方法、技能上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补救性教学。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例子由浅到深,弱化定义性概念,核心过程的推进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弱化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是为了减少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而突出对概念实质的理解,也避免为了概念的严谨性而偏离教学的主轨道。例如,共轭效应的教学,以乙烯中的p-p共轭为基础引入,从结构上分析产生共轭的原因,共轭的结果,进而引出p-π、π-π、σ-p等各种类型的轭,结合原子电负性谈及+C和-C;例子也由乙烯到苯酚,乙烯醛,叔丁基碳正离子,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但始终围绕着电子云流动、平均化,以及额外的稳定性为主线。学生学的不是共轭概念的言上之意,而是共轭的言下之意,是在学习知识结构之后,通过反复地使用结构去应用新的素材,在应用的过程中掌握核心概念。
(2)在做中学,通过“说题”外显思维过程,根据思维过程缺陷,及时进行补救教学
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重构,强调在不断地使用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这也是基于核心概念应用教学方法中“应用”二字的含义。在“做中学”,一是形成内容丰富知识“库”,二是要促进知识“库”的结构化。因此,强调两个重要的过程,一是对期望未果的解释,二是编排索引。
学生错了,不知道是怎么错的――由于知识、方法,甚至思维习惯的问题,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及时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是很重要的它是引起学生反思、建构的导火索。对错误的分析,是老师讲的,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对于学生能真正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是重要的。我提倡学生独立钻研,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重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只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完善。
三、基于核心概念应用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假设:从结构中“发现学习”
1.“教”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具有以下重要性:(1)它能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不易遗忘;(3)保证训练的充分迁移;(4)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间隙。因此,突出有机核心概念的教学,是为学生理解、分析复杂问题服务的。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只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掌握知识的整体和事物普遍性的联系。
因此,教应该是广义上的教的过程,即教和学,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时,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
2.“用”结构
“用”有迁移、转换之意,也就是指将知识处理成适应新任务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上来看,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用科学家的视角去探索,实现“再发现”。
(2)科学、动态编排检索,促进正迁移。
(3)根据评价,反思、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78-02
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1996年起源于美国,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1,2]。但E-Learning学习者在学习时会感到缺少人际交互,易产生厌倦情绪,缺少角色扮演活动等不足,而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堂教学在社会性、互动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所以Blended-Learning(混合式学习)就此产生。Blended-Learning是将传统的课堂式学习和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高等有机化学是药学类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着重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极具创新性的学科[4],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开设此门课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外,还需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反应机理的基础上,独立分析各反应过程,从而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此,笔者在进行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Blended-Learning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改变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专”轻“博”、重“讲授”轻“讨论”、重“理论研究”轻“能力培养”等问题。
一、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术前沿,让学生时刻掌握一些前沿科技知识,尤其是关于高等有机化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不仅让学生从前沿知识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更有利于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当前,普遍适用的研究生课程教材并不多,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参考有关教材和学科发展前景自编讲义。笔者在选取高等有机化学内容方面坚持以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为中心,讨论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定量关系,并根据我校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和药物合成等方向的特点,在课程内容选择中除了重点讲授分子轨道理论、重排反应、芳香性理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与自由基等有机反应中间体外,还参考有机合成领域最受欢迎的March所著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高等有机化学)原版教材,选择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内容。以上内容的学习能够为本校药物化学方向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加提升学生将来探索更高科研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一生受益。此外,在课程学习中适当增加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新进展的简介,诸如近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特氟隆的问题、有关C60众多反应、新性能产物的发现、离子液体、结构奇特的新型分子及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应用等专题。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更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新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创新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法
不论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都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单向灌输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Blended-Learning模式,探索了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采用传统课堂“精讲”的模式,如结构理论就是本课程的难点,要讲深讲透,这对于理解后面的化学反应规律和化学反应机理具有很大帮助。而对于反应和合成部分,则探索E-Learning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法[5],即将研究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负责某个项目,教师在课上只是讲重点、列提纲、提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查资料,准备PPT,并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项目的准备是精心设计的,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样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这比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知识要重要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服务。
通过课堂研讨,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使研究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点或盲点,以便课后及时补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也可以发现研究生的兴趣所在及走向,以便调整教学的计划。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研究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发表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习惯于以批判的观点审视一切,敢于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抛弃恐惧心理,让质疑精神得到充分尊重,并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据。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讨论此观点的进步意义,从而让课堂氛围变得和谐和轻松。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授的学生的表现不如在课堂上解答问题的学生,这就表明当学生被动听课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时相比较,后者对内容的掌握比简单给出问题和答案要好得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回答了明确的疑问后会提出下一步的关键点,这对测试学生的学习重点,对他们进行形成性评价非常有帮助。还有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例如目前药物合成中常出现的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完善教学考核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对师生学习和教学的检验[6]。笔者认为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搭配,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给予恰当的评价。
笔者对以往研究生课程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进行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确定题目撰写某个有机化学前沿方向的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不但使学生对高等有机化学的某个前沿方向较为深入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查阅、总结文献、撰写调研报告、阐述自己的观点等方面得到实际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而任课教师通过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给出成绩,这也对任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论
通过Blended-Learning对高等有机化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主讲教师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教授了科研方法,而且着重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了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实践证明,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得到了塑造,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否学生在混合式学习法中获得的知识会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尚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与教学者、学习者的不同而导致无法比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学,2002,(2):8.
[2]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学,2004,206(3):5.
[3]祁爱华,罗义.浅谈E-Learning与传统教学[J].福建电脑,2006,(5):125.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SAs)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即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作为“含氮化合物”章节的知识扩充,我们向学生介绍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历史:该类药物起源于1932年德国药物学家GerhardDomagk发现的一种化工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它的发现和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使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后来由于百浪多息易产生强烈耐药性和存在肾毒性,磺胺家族又发展出磺胺甲噁唑(SMZ)与甲氧苄胺嘧啶(磺胺增效剂,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二者配合使用即为复方新诺明。我们还进一步向学生介绍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是通过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进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药物。油脂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生命的能量来源之一。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这部分知识是不可缺乏的。油脂的熔点高低取决于其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量。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可体验的知识进行讲述。植物获得的油脂多为液态,称为“油”;而从动物所获得的在常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称为“脂肪”。然后讲述虽然二者在结构上都是三酰甘油,但“油”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碳-碳双键大多数是顺式构型,导致羧酸脂肪链之间不能紧密接触,分子之间作用力减小,因而熔点降低。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油脂氢化引入“植物奶油”(marga-rine)问题。由于人们担心动物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而植物油在高温下不稳定、无法长时间储存,因此,利用催化氢化反应,如镍(Ni)催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的双键与氢原子结合成为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肪酸,其结果是油脂的熔点升高(硬度加大),这就是植物奶油,亦称人造黄油[6]。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虽然可以使食物的味道、口感更好,但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会加快动脉硬化,增加人类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如此融知识、生活、医学常识等一体的油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的典型实例讲解,许多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同临床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该课程对医学的重要性,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班级幼儿共41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很少出现以前的撒汤,撒饭等情况。午睡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显的午睡的质量提升了。本班幼儿活泼,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经过上学期的多途径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不能连贯的讲述,大胆的表达。部分幼儿做事拖拉,没有很好的做事的规则意识。有些幼儿对待事物没有很好的责任意识,常常需要别人提醒。由于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范围很大,加上部分幼儿自控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遵守集体规则的意识较弱。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待加强,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本学期我们将安全和自我保护、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完整语言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为升入学前班做好基础。及时抓住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班级计划,因材施教,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加特长的小朋友。
二、班级工作核心目标
1、建立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卫生保健、安全工作紧抓不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抓好幼儿学习、生活常规,促进班中每位幼儿全面发展;
3、巩固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学会正确解决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并能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游戏;
4、做好班级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幼儿身体健康;
5、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与家长沟通幼儿一日在园情况,取得家长信任,以及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6、为幼儿即将升入学前班打好一定的基础;
7、加强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完整语言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
8、加强幼儿语言的发展;
9、三位教师更好的配合,使班级工作得到更好的提升;
10、幼儿身体发展目标:
身体发育:了解身体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
动作发展: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模仿、练习调整自己的基本动作,使动作更加正确、自然、协调。
能适应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对疾病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三、实施具体措施
(一)教育教学工作
1、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又有助于开拓幼儿视野的事物和问题,开展多种幼儿喜欢的活动。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收集信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幼儿通过活动得到满足,得到愉快的体验,并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本学期本班打算开展春游活动,以开拓幼儿的视野。
2、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全面评价他们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教育过程、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且关注评价的结果的差异。
3、根据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指导:
(1)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及场地,教师一般较多的用语言来指导大班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鼓励幼儿的以物代物,创造性的解决游戏发生的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的以角色身份出一些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让他们帮助解决。
(3)通过游戏讲评,让孩子充分的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和创造。
(二)保育工作
1、严格执行班中卫生消毒制度,坚持每天的卫生消毒工作做到一丝不苟,为幼儿提供一个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
2、加大安全教育工作力度。把安全放在首位,用心去观察孩子,把安全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
3、提高班级的三位教师的配合默契。
(三)家长工作
1、利用电话、接送等机会多与家长沟通,进一步做好上门家访,约谈工作,加强家园联系,沟通。
2、召开家长会,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家长更深入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使家长与老师间、家长与家长间形成互相探讨、沟通学习的良好家园互动气氛。
3、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四、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做好学期初各项工作,及时更新班级环境,做好幼儿安抚工作,使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
2、制定学期初各项计划,班级计划,个人计划,教育教学计划。
3、坚持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站位,做到3位老师密切配合。
4、召开家长会,做好家长工作。
四月份
1、 按照教育教学计划完成4月份教学计划。
2、 组织春游活动,设计春游活动方案,开拓幼儿视野,大力宣传幼儿园。
五月份
1、 设计观摩课教案。
2、 为六一儿童节设计节目,并彩排联系。
六月份
1、 加强幼儿体育锻炼。
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使之认真落实。
2、增强教职工的安全防范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使幼儿掌握园内各类大型玩具的玩法,了解上街行走的交通规则,认识水、电、煤气和火使用不当的危险性,初步掌握几种应急、脱险、逃生的办法。
4、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领导小组:
组长:马丽雅;
副组长:王海伟
成员:周丹春、陈其辉、郑怿、余静君
四、工作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到位。完善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预防“非典”“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及园膳管会等一系列安全组织。定期召开各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一般一学期三次)制定工作计划,研究实施办法,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布置相关的工作任务。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安全工作文件和通报,学习本园制订的一系列安全工作规程,并针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特点,对教职工开展消防知识、应急救生知识、保健卫生常识培训;利用家长学校和园内宣传窗,开展安全、卫生知识教育;增强教职工和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
3、规范工作,确保安全。
(1)严格执行园安全管理规程,加强过程管理,把安全工作列入园行政的议事日程,通过定期检查督促,反馈整改,分析小结,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并把制度的执行情况的考评与年度教职工任职考核挂钩。
(2)坚持安全设施优先配置、及时维修、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坚持发现设施损坏及时报告制度,安检工作做到一月一次,每年安排总收入的8%用于设备更新和维修,保证园舍设施完好,确保使用安全。
(3)抓好幼儿日常活动的安全防范,规范教职工行为。严格规定带班教师须留心观察幼儿情绪的变化,不准离开幼儿,幼儿活动须在教师的视野内等;门卫须坚守岗位,管好幼儿的进出,不准让幼儿独自出园门,不随便让陌生人进入园内。努力消除幼儿日常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
教师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比较规范,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教师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教育方法基本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二) 不足
教师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育质量,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常规培养和家长工作要切实抓好。各项计划、记录、资料应认真整理保存。
二.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通过相互观摩、点评、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业务素质,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三. 教研活动内容
(一) 学习提高
1. 个人阅读书籍、查找资料、上网学习(经验论文、专题研究、教学方法、活动方案、保育常识等)。
2. 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如:结对听课、资源共享。
3.经常性分组(上、下午班两组)交流所学内容及体会。每月集体汇报交流一次自学收获。
(二) 教学探索
1. 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 开展说课活动。在集体学习《说课说什么》的基础上,每人说一节教学活动,共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 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过程反复推敲,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6月中旬,每人交2篇教学反思的文章。
4. 发挥本园优势,关注幼小衔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寻求使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途径。
(三) 积累材料
1. 听课记录:教学活动、环境布置、活动设计、周(月)计划、玩具、教具等都应有记录。
2. 个人的优秀教案、主题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笔记要及时保存。
每月工作重点:
月份
内容
3月
1. 学习《纲要》、单元主题活动与项目活动的设计
2. 确定教研专题
4月
1. 集体备课
2. 分组互评半日
活动
5月
1. 集体说课
2. 学习《幼儿园课程》
6月
1.学习《幼儿的心理发展》
2.上交论文、案例、总结
目前,在英国、美国大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中都有着非常好的体现。通过开设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贯彻到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这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培养在团队中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国内的北京大学等高校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大力加强课程教学重点环节的建设,主要抓住课程讲授、课堂讨论、课题型实践训练、课后作业、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主要教学要素,把这些环节转向研究型教学模式,加速从传统的单向型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有机化学实验”是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化学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全面引进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增加课前预习问答、测验,课后集中讨论等环节增加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实验总结的动力,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学大部分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首先由指导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教科书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机械重复规定的实验内容。严重降低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动力,也降低了实验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很少主动改变实验步骤或尝试新的反应条件[7-8]。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实验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本身缺乏吸引力,挫伤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激情和创造性思维,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验证实验结果与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只能学到某些机械性的操作,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实验研究概念。这不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难收到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立足于现实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内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9-10]。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因而,实验教学也要由问题开始,这才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鉴于有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结合近几年在本学科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组织革新、教学方式的改变,探索出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新方法,为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更加强化其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激发学生热情,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实践能力,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2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实验的方法
对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要想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外,还必须不断地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在其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从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建立起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2.1总体设想整个有机化学课程贯彻以问题为出发点,根据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其分成基本操作训练和研究性实验训练两个部分。教学过程主要模式是在对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背景讲述清楚之后,通过设置如下流程“根据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得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研究性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主要面向化学、化工专业的本科生,共包括10个实验项目(60学时),我们将保留36学时用于基础有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主要包括:蒸馏、分馏、回流、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重结晶、薄层层析、萃取等基本操作,通过专项实验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本操作的原理、要点、注意事项、应用范围。剩余24学时用于研究性实验,增设可供自由选择的5个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基本操作合格以后方可选择研究性实验项目。具体实验项目题目拟定为:(1)废弃食用油制备生物柴油;(2)化学发光剂鲁米诺的合成;(3)热致变色材料四氯合铜二乙基铵盐的合成与热致变色实验;(4)局部麻醉剂(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5)天然产物卡潘酮的合成。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同时也要有一定难度、并涵盖多种基本操作技能。设计性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而加大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2.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整个实验阶段的多样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阶段的基本操作实验,采用预约的上课方式,每个课堂最大容量为16人,配备实验指导教师1名、实验准备教师1名。师生比1∶8,保证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基础。第一阶段最后进行实验技能测试,通过测试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研究性实验项目,该阶段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每4人为一个研究小组,其中一人为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实验选题、实验实施、工作总结并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每4组学生安排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负责实验总体设计及实施,同时配备1名实验药品、仪器准备教师保证实验所需物品。这一阶段采取如下模式进行:(1)指导教师提出研究性实验题目;(2)每个小组的同学经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选择实验项目(3)研究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阅,设计实验方案,由组长以PPT形式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确定实施方案;(4)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准备教师进行药品、仪器准备;(5)研究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向指导教师提交最终产品、产品相应表征数据、实验总结报告;(6)指导教师根据研究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给出最终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以学生为研究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能力。
2.4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对于两个阶段的实验过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在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第一阶段实验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实验成绩和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考核成绩占80%。成绩合格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研究性实验,第二阶段实验成绩评定由教师根据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结果、操作规范性和结果分析进行评分。这样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总学时、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来替代24学时的练习性实验所获学分。这种教学内容的优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帮助。上述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又给了他们更大的探索创新动力。与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确定成绩)相比,新的成绩评定更有利于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