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2 19:1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1)

二、引子

2003年,国内各地上半年学校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连续发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学校食物中毒占7起,学校中毒人数占了中毒总人数的七成;暑假开学前后,江苏省共有10所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300余人有消息说,今年卫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在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方面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学校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几乎每一次学校食物中毒的调查结果,都会出现“食堂卫生存在多种隐患”类似的字眼。校食堂引进社会化管理后,饭菜的品种确实丰富了,这是现实。对食堂饭菜质量的不满,导致了不少学校的学生外出“觅食”,这使得许多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小饭摊繁荣昌盛,生意异常红火。然而,这些饭店和露天小饭摊,大部分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也许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资料

1、通过寄宿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校食堂的评价;

2、通过县里的学生了解各县食堂作为对比;

3、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四、研究过程

(略)

五、建议

1、卫生管理待加强;

2、清理校内小卖部,校外饮食小档应严管;

3、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加强卫生检查。

4、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食谱,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学生的食欲。

6、不断推出新款菜肴。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成为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中学,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加之近年来优秀摘要: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无大的差异。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教师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期待所有学生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能够到达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生源不断的外流,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查,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经济的大发展和拜金风气大涨、教师自身素质和落后老套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爱学习或者不会学习缺失学习原动力如;学习方法不当;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碍;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体质、体能差,影响学习;心理素质方面。以上是影响学生兴趣的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因素;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要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以爱心铺路,教学生树立信心,教师也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四步一体教学模式;在知识方面寻根求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改变评价机制。在目前的山区中学,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有所提高,经过研究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组长:杨贵成(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负责人员组织,设备供应,后勤保障,资金支持。

主持人:李芳(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课题的具体实施)。

资料员:杨永霞(教育科研处副主任,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组员:刘冬旭 刘丽华 付荣 侯敏(组织实验前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的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1.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了《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部问由课题组成员刘丽华主持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问题,由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调查报告。

2.初步形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四步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兴趣。四步为: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动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成发展;总结练习,整体提高。一体是以“活动”为主体。(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这是教学活动的初级阶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进而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2)激活动力,自主探索。教师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合作交流,促成发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3.初步形成个案研究报告。前阶段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有意识地收集课堂中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第二,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对收集的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反馈,使案例研究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三,强化对典型案例的再研究,将案例所得再回到实践中,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篇(3)

学科目设置有研究性的学习计划,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养成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面对化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1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流程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之内,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针对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框架,并且要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发掘全新的化学解题思维。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1.1明确目标

初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的效果,这是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达不到的,可以说,生活实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目标,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内容构建

在确定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构建。化学在污染问题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此作为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要对附近的江水、河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的污染状况,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厂的化学污染情况。1.3设置条件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计划的研究目标。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选择实效性比较强的规划进行调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计划。在相关的实践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还要在书写报告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悟写在其中。

1.4总结感悟

在学生确定设置条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份比较好的,作为模板样本,为别的学生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流程,从而在化学学习方面有更加优秀的对策。

2研究感悟的累积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初中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实现初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研究方式,在对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单调,而是要鼓励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还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趣味性比较高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工厂的大致情况,利用了何种化学原理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前就有大致的认知,方便学生自身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地突破,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主观上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现有条件,很少有机会取参加相应的研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能是被动学习。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化学信息认知到总结归纳的思想体系。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建立在化学基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这一问题的化学属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化学课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消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开放性得到研究课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获取到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是传统学习环境做不到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组中,再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研究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在研究性学习成功时反馈给自身的成就感。

3结语

初中化学是打开学生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会引导学生后续化学学习也会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掌握化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南措卓玛.初中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

[2]姜兴珍.探究性实验在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再认识[C].//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3]杨利坤.初中化学新课改下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4)

    一、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稿)》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这一总目标为指导,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养互相协作精神;5、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实施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导向和归宿,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政治的学习特点,坚持自主性、过程性原则,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切忌抛开学生实际,好高骛员。具体的途径是:

    1.立足教材,提出探究性问题,往往经历先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实现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解决的过程。教师、学生共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师生互动中研究文本,发挥文本的作用。

    2.立足教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往往在课堂上解决的不够彻底或无法解决,必须凭借生活经验或通过查阅资料才能解决,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通过交流,研究解决课堂上留下的问题。

    3.从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思想政治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写出研究报告。引导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思想政治学科真正成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爱学的课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仅仅是组织者,缺乏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从研究中有所收获,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充分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发利用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3.要循序渐进

篇(5)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根本性的转变。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切实应用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简要地谈一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首先,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既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社会科学知识,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学科有关系的专题进行研究。它的特点是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实用性高,特别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学生们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广泛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事物的分析、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初中地理二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问题就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他问题如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旅游线路的选择、社会环境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与原理等,也都适宜以研究性课题的方式进行探究。

其次,新阶段地理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研究性学习。当今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志,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是什么”,还应当是“为什么”,并且让这种“为什么”的研究意识根深蒂固的根植于大脑中,形成一种研究型的思维方式。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的现实世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人口、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等目标。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我们的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要被灌输进大量陈旧的、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学生对地理课的厌倦心理。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与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兴趣热情。此外,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对刺激和推动地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将生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以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记忆效果,而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搜集资料、指导研究方法,还要时时面对学生在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对初中地理教师也是一个“再充电”的过程。

二、初中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但关于研究性学习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内容和统一的模式,这也让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过不少教训,也有一些经验,在此与教育同仁们分享。

1.确定适合的研究性问题

首先,选择的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中的某些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实可以把这些知识还原成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综合已有的知识来了解未知的事物。

其次,选择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初中地理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想要改变这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教学实践证明,趣味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并改变学生被动思考的惰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适应学生心理认知的问题,同时能让学生产生好奇,有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兴趣,积极去思考。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就有希望。

再次,选择的问题要有延伸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创新社会才有活力。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思维多元化;要突出问题的发展性,这点如同问题设计的分层,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单独的学科知识显得势单力薄,所以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又是很有必要的。

依照上述几项原则,笔者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曾选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有:“城北某村水荒的调查”、“家乡耕地少的原因”、“家乡环境情况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家乡水污染的忧思及治理方法”、“自来水、纯净水与人体健康”、“白色污染的调查”、“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洗衣粉的利与弊”、“塑料包装袋的研究与改革”等。这些问题都很好地结合了实用性、趣味性、延伸性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笔者指导下很好地完成了研究,不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引申出了很多相关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怀疑探索的精神和协作交往的能力。

2.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篇(6)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社会地位也不断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深入推广,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与我国社会发展不谋而合。如今,社会更加需要有超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广阔思维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中完成。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其理论知识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光靠死记硬背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为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完成化学试验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化学教学方式。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也经历过初中,在刚刚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我们会对化学实验以及学习充满兴趣,因为化学实验能够激起我们学习的兴趣,可从实际的初中化学实验课上看,化学实验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

(一)实验课上学生主体地位模糊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被明显体现出来,学生依然扮演这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更是单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认真的去思考,也无法转换思维角度去学习,更加不会应用研究性学习理念去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禁锢。

(二)教师对化学实验课认知存在问题

很多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对实验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功能都存在着单一化的认知,换言之,教师在实验课上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以及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师在黑板上去完成实验,学生则在座位上去背实验,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了化学实验课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如今的化学实验教学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求升学率,只重视实验课的结果,而实验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培养却完全的忽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理念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与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身为主,让学生通过研究性的自主学习,更好的发展。为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来。

(一)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

初中化学课上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通常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为学生设计一套合理的研究方案,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完成化学实验报告,由教师做出最后的评论。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需按照这样的过程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那么要实现研究性学习,就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即:

1、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而空间彼此之间进行研究与探讨,同时也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信息,经过自己的整合思考,最终完成研究。

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发言权,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多肯定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化学实验课当中来。

(二)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灌输到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中学化学试验课上,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重要的渠道,那么在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在精选的过程中应该教与研究性学习理念相结合,以确保学生所进行实验的内容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及培养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某中学的化学实验课,学习《二氧化碳制法以及性质》这节课时,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完成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实验。

在前一节理论课中,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了解,在当前的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

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出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如:“通过上节理论课学习,怎样才能制取二氧化呢”?

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的关注每位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做法,一旦学生遇到困难,那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

篇(7)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学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吻合。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如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如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如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篇(8)

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领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一种课程类型,也可以看做是以知识与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综合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义,既有学习的内容,又有课程的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性教育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交流结果。”[2]

二、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是指家乡的地理知识,它的内容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乡土地理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中的几个要素,开展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地理环境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熟悉事物,展开实地调查简单易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和交通状况,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改善家乡面貌激情。[4]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调查本地自然条件对社会环境、经济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改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一手材料,了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环境污染,引发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

3、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造力

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内容多种多样,课题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对水污染的研究,还要用到化学知识,网络计算机知识。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交融,学生多渠道获

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地理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是家乡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等,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具体过程是

1、确定课题和制定方案

确定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第一步,课题的确定,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自然、环境、经济、旅游各方面。确定研究课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考虑研究的创新性的价值性,课题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确定后,要认真制定课题方案。考查课题背景,设计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法。确定研究分工,预算研究经费,考虑研究规划,预设研究结果

2、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

制定好课题方案以后,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具体实施的课题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取舍,整理归类,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和证据,通过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进行研究分析。利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表。[6]

3、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对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课题研究成果。[7]写作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开展辩论会、建立研究型学习网站等。也可以把研究得出的建设性结论提交给政府的相关部门。[8]

总之,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强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9]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参考文献:

[1]尹后庆,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2011

[2]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

[3]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4]王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5]李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6]杨光生,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有效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6-01

[7]李宣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2-05-01,

篇(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可以运用于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何根据初中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一般地说,要把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拓展知识。例如,根据初三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状况及作用”“为自己设计合理的消费方式”“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等。又如结合当前中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现状,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合理消费观念”。此外,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者查阅收集其他相关的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尽管不少学生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注重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结论与过程并重,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初三《关注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的政策态度”作了如下表述:“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没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结合本地经济模式实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发现的困难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可见,要学得实际的学问,就必须从生活出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根据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设计课题,例如“台湾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思考”“我校学生的消费观”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史料,或者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小论文。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上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尽管学生的论文比较浅薄,但通过研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如自己选题,设计活动计划、步骤,设计调查问卷,亲自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充分通过对所在村居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以课题分为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互动合作探究;同时又在论文报告会、辩论会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体现的。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①选题的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题目为课题。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必须考虑其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如在学习初三《学会合理消费》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XX学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选题的切入点比较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包括能力、兴趣、需要);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又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于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部分学生选择“潮汕文化的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社会价值大,但可行性小,因为这个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大,按初中学生的能力、精力、知识一时无法完成。因此建议学生把课题缩小,选准一个切入点去探究,后来学生确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艺术的探究”等,最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给予选择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上一篇: 派出所法制宣传 下一篇: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