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疫情防控为先,把疫情常态化防控作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前提和基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把肺炎疫情防控由多管齐下的应急状态转为科学精准的赏态化防控。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拂施,强化责往担当,坚持“四早”“四集中”原则,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严防本地疫情反弹,严防疫情暴发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依法防控。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落实部门、行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二)科学精准,突出重点。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趋势变化,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科学防治,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着力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联防联控,统筹兼顾。落实社区和单位联防联控,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应急处置,实现疫情防控闭环管理。广泛发动群众,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重点任务
(一)保持有效防控机制,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
1,保持组织领导机制不变。保留现有各级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及各社区书记对属地常态化防控工作负总责。设置精简高效的实体化办事机构,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保持联防联控机制不变。严格落实防控工作属地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社会协同的防控体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街道、村居(社区)两级工作网络,实行网格化防控。
保持“四早”机制不变。继续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单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做到一旦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二)突出关键领域和环节,强化完善疲情防控措施。1.强化海上疫情输入防控。严防疫情从海上输入,按照属地原则,加大对海员、船上务工人员及其他出海人员的摸排力度,做好人员登记,入惠返惠时其本人、亲属和用人单位要提前向所在村居(社区)申报人员姓名、入惠时间、交通方式等信息。返惠后及时纳入社区疫情防控体系。2.强化特殊场所卫生治理。落实落细养老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的防控措施,制定周密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严防疫情输入和内部传播。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全面实施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定期开展排查筛查,禁止有可疑症状的人员上岗。3.强化学校防控措施落实。按照《省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要求,压实各地属地管理责任,抓紧抓实抓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加快各级各类学校开学返校节奏,推动学校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认真落实“一校一案”,进一步细化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学校开学各项准备,严格执行开学条件核验制度,坚决守牢“条件不达标不开学”的底线。加强日常防控管理,形成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新模式。做好学校师生员工中的六类重点人群摸排检测工作。开展以师生员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监测及接触史.旅行史排查,及时摸排检测有风险的人员。实行“测温+健康绿码”入校,严格落实晨午晚一日三检和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实行校外住宿教职工员工和走读学生“两点一线”管理。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健全学校定点医院和送诊绿色通道,优化体温异常师生员工核酸检测流程,缩短检测时间。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组织经常性演练,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做到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时间处置,严防疫情扩散。强化学校联防联控与工作联动,组织教育、卫生院、市场监管、派出所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诊巡查,定期不定期对学校日常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检查指导。健全学校与家庭、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完善校医配备制度,引导学生家长自觉履行疫情防控义务,推动社会理解和支持教育复学工作,确保每一个师生员工安全健康、每一所学校开学平稳有序。4.强化社会管理。实行“红色物业”,选举业主委员会,推进“全科大网格”。探索在住宅小区成立专属网格党支部,配套产生党小组长(楼长)、单元长,填补小区管理空白。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夯实社区防控基础。5.完善社区服务与疫情防控。根据县疫情风险等级和社区疫情划分,科学精准实施社区疫情防控措施,统筹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工作。聚焦恢复秩序提供服务,低风险地区或未发现病例社区,应解除社区封闭式管理措施,不再设置“硬隔离”“物理隔离”。除疫情防控重点人员外,原则上不限制人员流动和进出社区,不得超范围实施人员隔离措施,允许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继续实施人员和车辆出入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按规定有序恢复社区综合服务,有条件地区可建立快递员、配送员准入机制。加强社区防控工作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和隔离人员回归社区。坚持“外防输入”策略,健全由村居干部、网格员、基层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疫情防控小组,持续开展外来人员排查和社区居民健康监测,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随访登记、信息告知、物资准备、重点人员管理等工作,将社区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切实做到“四早”。动员农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控,减少农村大集、家族聚餐等人群聚集性活动,做好外出打工人员防疫常识教育。提升社区防控信息化水平,实现健康监测、社区随访、人员登记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做到社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为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奠定基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科学消杀、宣传引导和志愿服务,营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6.完善复工复产精准防控措施。落实复工复产要求。除国家和省根据防疫情况公布的复工复产限制措施外,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自主决定复工复产及相关生产活动。压实用工单位防控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压实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属地、部门和行业管理责任,切实把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制定防控方案预案,明确疫情应急处置措施与流程,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一企(单位)一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与辖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系,及时报告疫情情况并配合做好调查处置。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一米线”等措施,做好办公场所、工区及公共区域、职工宿舍的通风消毒和环境清理等工作,做好员工日常健康监测与卫生管理。加强宣传培训,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为员工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减少人员聚集。员工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报告,及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确诊。7.完善公共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抓实抓细常态化防控,全面做好交通场站、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人员出入管理,严格落实环境清洁、消毒通风、人员防护、检测筛查、客流量控制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从严控制、审核、组织举办各类涉及人群聚集性活动,切实做到健康码必验、体温必测,引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防止聚集扎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科学合理调配公共交通运力,引导乘客隔位就座、分散就座,降低人群密度;积极推荐顾客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缩短购物排队等候时间;抓好住宿经营单位管理,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旅客排查登记和报告工作;大力推广使用自动测温筛检,提高查验通行效率。抓好节假日期间疫情防控,认真制定应对预案,妥善周密安排,加强外来人员核查,全面落实交通出行、就餐购物、外出旅游等环节的防控措施,采取门票预约、分时错峰、流量管理等手段,科学分流引导人群,避免人员聚集,严防疫情传播。
(三)突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落实精准化防控措施1.加强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强化工作衔接,做好籍境外人员的沟通安抚,指导其在当地做好防护。落实入境来惠人员提前3天报备要求,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与县指挥部联系和对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做好各类入境人员筛查管理,进一步健全入境来惠人员从口岸集中隔离到飞机入鲁、“点对点”接转、全面检测、医疗救治、社区管控的管理闭环,保证无缝衔接和闭环运作,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所有入境来惠人员隔离期满后,应及时纳入当地疫情防控体系,做好随访登记,继续进行14天居家健康管理,无可疑症状的,期满后可申领健康通行码。2.加强重点地区来惠人员服务管理。严格排查登记,进一步压实村居(社区)和用工单位责任,提前进行疫情重点地区来惠人员摸排,及时向上级报送相关信息。加强关爱帮扶,妥善解决重点地区来惠人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决避免“身份地域”歧视。3.加强无症状感染者和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和管理,继续坚持“五个一律”,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全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全部开展核酸等实验室检测,并扩大检测筛查人群和范围。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出院患者要做到“出院有人接”“隔离有人管”“康复有人做”“居家有人访”,实现在院治疗和出院管理全闭环。4.加强居民个人防护。增强健康意识,加强居民个人防护指导,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倡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外出活动和人群聚集;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采用正确洗手方法;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个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四、强化学习宣传加大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宣传,加大肺炎疫情防控由多管齐下的应急状态转为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学习宣传,加大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理念学习宣传。完善健康公益宣传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肺炎防控知识。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主动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将公共卫生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推进健康防病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想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和建构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职场意识,实现学习的可迁移性。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与重构符合人才培养中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尤其是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认为以英语实践实训为主线,职业素质教育为龙头、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位一体”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环节重点和难点改革的创新性尝试。
1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关系到学生英语技能的真正提高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潜力,我们要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因学制宜、因业制宜,不断提高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为四个学期,各学期周课堂学时分配依次为:4(基础英语)、4(综合英语)、2(应用英语)、2(行业英语),配之以全员覆盖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的公共技能实训。
公共英语第一学年全中教授课(含艺术类专业),课程目标分别为《基本要求》里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即第一学期学生英语B级合格,第二学期学生英语A级合格。与此同时,配之以课外英语实践实训模块,在英语教师指导和英语专业助教(TA)协助下各专业学生需完成(1)A/B级上机实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2)完成公共技能实训周英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与团组评价)、(3)完成英语竞赛项目(英语口语、英文写作、英语听力速录等)和(4)校内外英语类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自主参与、团组评价),后两项实践实训侧重在工学结合环境下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校内主要英语实践实训项目列举见表1)。
公共英语第二学年全外教授课(除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以英语听说和英语记写为主线,以行业基础知识内容为载体,以跨文化交流为平台展开;与此同时,拓展课外英语实践实训项目,在中方英语教师指导和英语专业助教(TA)协助下各专业学生需完成(1)应用英语口语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或行业英语听力速录速记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2)TELL ME MORE或LONGMAN在线自主英语学习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3)完成英语竞赛项目(英语演讲、英文写作、英语视听速记等)和(4)校内外英语类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自主参与、团组评价),后两项延续第一学年的要求,实践实训侧重在工学结合环境下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校外主要英语类学生社会实践实训项目列举见表2)。
2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特点与实际成效
(1)课证与工学结合常态化,满足英语基础水平要求,应对英语核心技能岗位应用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社会、行业及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以其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确保人才成品出口时英语不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我们拆解重构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A/B级统考合格率、专升本英语统考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学生英语竞赛参与率和竞赛名次显著提升、就业岗位升迁及转岗质数优化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学习与交流常态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要求,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环境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作为国内首例,我们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引进外教全程全员同台讲授,起到了逐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度,改变他们在用非母语与异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常常单纯依赖母语文化语用规则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的习惯,增强他们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异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进行交际的意识,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对谁讲,怎样讲。以其人文素养立足于世界。
(3)服务社会企业常态化,突出社会人素质培养,应对复合型现代职业人发展需要。英语教育教学应服从社会目的,激励人才担负起劳动世界中相关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责任,通过服务社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使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以其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自身发展。结果表明,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重构使得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果、实践活动的影响力(社会认可度)以及外界需求规模明显拓宽、频率明显增加,项目来源以市区政府(如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东城区政府信息办等)和事业单位(如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等)为主(表2所列项目中50%为新增社会服务项目)。此类活动以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与此同时,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个数显著增加,项目来源企业以教育或培训机构(涉及英语类,如欧洁思教育、巨人学校)、软件技术开发公司(涉及英语类,如欧佳龙、文华在线等)、影视传媒公司(涉及英语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广播、北京农影文化发展公司等)和公共交通服务部门(涉及英语类:如首都国际机场)为主。此类活动通过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实现。
总之,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纯粹是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而是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具有面向职业发展、面向综合素质、面向国际化等特点,我们应更加深刻认识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更加科学地设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更加全面地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78-04
新课程改革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里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指数字媒体技术,从简单的投影、电视、交互电子白板到现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创建,我们见证着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进而融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现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试点项目,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的学习工具及应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在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电子资源和工具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是十分关键而且非常必要的。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出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U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Papert教授指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枝铅笔的时候,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这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理,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将再次改变。[1]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并存的热门术语是“电子书包”。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电子书包是承载着学习资源的终端设备;电子书包是支持教与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材、学习工具等;电子书包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本研究认同第三种观点,该观点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支持作用。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叫法并不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术语较为成熟,而国内电子书包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唐瑞指出,可以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看作是国外普遍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另外一种称呼,因此,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情况,本研究中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电子书包”视为同一概念。[2]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和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尝试试点、不断推广并逐渐走向常态化,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从目前全国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的实施手段来看,可以将试点项目分为三种。
(一)移动终端+APP应用+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及其承载的APP应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活动,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实现传送资源、广播屏幕内容等功能。在APP应用如此盛行的今天,更多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种方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如移动终端可用于承载教学内容(如iBooks),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学科应用来展示学习内容(如星图),学生借助工具(如思维导图)完成基于任务的创造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投影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分享。
(二)移动终端+课堂交互系统+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课堂交互系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对话,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课上通过课堂交互系统向学生分发试题或作业,学生作答结果可直接反馈到教师端,同时,系统对客观试题的作答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作答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由此调整并确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发现学困生及其学习难点,有利于后期向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别化教学。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难以延伸到课外,而且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体现。
(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
与前两种实施方式不同,有的试点项目从学习平台的角度入手。有了学习平台的支持,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师的讲义、作业等可以永久存储,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顺利完成,使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尽管其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优势明显,但对平台的功能丰富性、操作便捷性也提出了挑战。从一般的学习平台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具备课件播放、资源共享(上传与下载)、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然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仍需要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其应该具备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如广播课件或学生作品、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等。
目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实施正逐渐从试点学校的试点班级的试点学科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如更多科目、更多年级等等。在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如何充分发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角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实施的实践视角,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3]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及实际课例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模式,可以按照学习发生的情境分为课内型、课内外互联型以及课外自主型三种。
(一)课内型
1.互动讲授型
教师保留其在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指导等角色,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如课堂交互系统,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实施,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组成部分,该种模式称为互动讲授型。这种模式常见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讲授新的概念、定理等规定性知识。该种模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节奏及进度,技术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及与学生进行交互,是相对初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
2.协作探究型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边缘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协作、探究活动,该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利用APP应用或自制电子教材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交互设计有效地支撑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认知工具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延展教学内容,等等。在这种应用模式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前期的活动组织、技术支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内外互联型
随着可汗学院的名声大噪,由此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通过学习平台来实现课堂内外互联的有效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的支持,联通课前、课中及课后,扩展教与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学生在课外通过技术支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层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扩大课堂容量和内容深度。[4]
(三)课外自主型
建立在强大学习平台等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课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如通过提问或发消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基于大量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非正式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建议和构想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基于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及网络资源而实施的,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实施更加复杂,更需要如电子资源、学习工具及平台等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从目前全国的试点项目开展情况看,项目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一线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及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具体说来,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巨大困难主要有资源问题、平台功能问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构想,以助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应用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适应多版本的教材需求
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尤其是课内外互联模式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为保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中顺利进行并实现常态化,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是必须且迫切的。由于我国各地的教材版本数量较多且差异较大,为确保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在制作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同时,要根据适用对象的特点,对媒体进行丰富的设计。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一方面要实现对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另一方面要支持多种学习平台对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的方便调用和持续使用。
(二)设计开发通用学习平台及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学习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如上传下载资源、答疑讨论等,有助于教师基于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完成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困难,为其搭建脚手架,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等。学习平台为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想要丰富学习活动及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一些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是迫切需要的,如物理学科中的虚拟实验工具、英语学科中的发音打分工具等。在建设学习平台时,要内嵌基本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点名、分组等,同时,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设计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验效果来看,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资源(尤其是教育技术相关专家)与技术公司开展。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借助教育技术专家或相关研究者的帮助完成,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专家的引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对应有所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教师基于技术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以实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怀,梁仁楷.1对1增强学习技术和即时互动反馈科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8-10.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源头性、根本性举措,也是提升职工安全素质、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容乐观。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乎桩桩与教育培训不到位相关,再次证明:无知者无畏,安全培训不到位是最大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一线,保障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的关键就是抓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不是几分钟的教育就能立竿见影,也不是几个学时的培训就可一劳永逸,始终呼唤着春风化雨式的常态化安全教育方法。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在职工自我安全教育方面开拓思路势在必行。
1 目前安全教育培训作用有限的原因分析
(一)形式主义严重,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
通常的套路是先讲法律法规,接着念教材,再后看录像,最终是考试,通过率100%,并不太关注职工的接受效果和实际需要。培训中偏重理论知识,局限于纸上谈兵。从空洞的理论到枯燥的专业术语,难于激发受众的兴趣,多数接受培训的职工感觉收获不大,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问题时,依旧一筹莫展。安全生产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一味重视学习法律法规和理论,安全教育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大打折扣。
(二)传统课堂式安全教育培训自身的弊端导致效果不佳
主要表现为:
1.教育形式单调,以讲课者为中心,课堂灌输式枯燥无味,缺乏灵活性、吸引力,职工有抵触心理,参与热情与兴趣不高。
2.与工作实际脱节,不了解职工诉求,收效有限,质量不高,无法学以致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难以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
3.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常态化,课时有限,频率较低,现场培训受众面小,空位状态明显,持久性不足。
因此,安全教育培训必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之外,结合职工情况、班组特点、现场主要危险源和隐患排查,借助新载体,摸索新方式,坚持走群众路线,挖掘广大职工的潜力和创造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吸引职工主动参与,强化常态化职工安全自我教育。
2 开拓职工安全自我教育新途径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转变安全教育培训观念
打破原有的说教模式,职工要由配角变为主角,由生硬被动接受的听众变为活跃主动参与的演员,由事不关已的旁观者变为事必躬亲的主人翁。借助先锋们在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示范性作用,带动其他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意识,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感。
(二)紧跟时代的潮流,挖掘微信、QQ群等的信息传播功能
这些先进网络传媒工具,突破时空束缚,能有效利用职工的碎片化时间,易于操作,随时能以文字、图片、语音方式沟通,方便不同地点的职工实时互动。可在群内发出安全提示信息,进行安全提醒和平安问候,现场职工也可以发送安全活动的资料,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氛围。微信特有的“问卷星”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快速完成阅卷考核功能,即时公布成绩,完成评价。
(三)创新宣传模式,全员参与,建立安全教育的持久阵地
基层职工自编自演的安全文艺小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艺形式,突出针对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融知识、趣味、娱乐性为一体,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提高职工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养成安全习惯,达到引导职工关注安全、强化安全认识、形成安全行为的目的,实现自我教育。编演安全文艺节目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力和创造力,拓宽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面。来自生产一线的节目,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味道,职工更易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职工来说,这个自娱自乐的安全交流平台也是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对职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宣传、分享欢乐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实施安全积分奖励
参照商场的会员积分制,制定积分奖罟娑ǎ更多运用安全正向激励的手段。每个阶段安全活动结束后,适时总结,表彰奖励编演节目职工和在QQ、微信群里表现突出的职工,对照积分奖励规定,最终在个人安全津贴和安全奖中兑现。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让职工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安全知识和技能。
3 结论
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的关键在于走群众路线、发挥职工潜能与智慧、开展职工自主安全教育。使用先进传媒手段和富有感召力的方式、制定激励措施、推动全员常态化主动参与是实现职工安全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4
人类之所以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别人,要超越前人,必须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领悟,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人“顿悟”的结果。我们的课堂不能仅停留在“导学”层面,而应该在 “导学”基础上走向“导悟”,真正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科学探究的常态化。
一、内涵、价值
“导悟”课堂是在“导学”课堂上的一种超越,要求既重导学更重导悟;不仅注重结果、近效,更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这样无形中提升了远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导悟”课堂的价值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把学习过程中外在的符号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形成新的价值态度和方法能力。这一课堂形态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学习,是课堂悟出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是课堂悟出的保障;“创”是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认识,是课堂悟出的关键;“生”是指外在的知识符号和探究学习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是科学探究常态化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策略
1. 课始“导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愿望”
科学探究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教的道在于“导”,最好的引导在需要时不留痕迹,从学生的“兴奋点”出发进行施教,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唤醒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感悟、探索中享受那份“丰收的喜悦”,从而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精彩不断。
2. 课中“导学”,实现教师的“减负增效”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进行自主探究。创设的问题不能是简单的对与错,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厚度。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地追问,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就原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举一反三,直到探究的纵深处。对“探究点”进行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研讨,大大延长了自主的思考时间,拉伸了思维长度和思维强度。 在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探究活动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又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课旨“导悟” ,追求学生的“感悟、获得”
学之道在于“悟”。 导悟可分为建构生成和导引生成。作为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必须学会建构生成,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建构生成,凸显学生的学习地位,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追求学生的感悟、获得。要实现这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契合,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悟”的氛围,要创设这种氛围,一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技术支撑,即让学生在“安静”的思维场景中去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静心思考,创新思维,把握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在每一次静悟之后得到升华。二要提供“悟”的思维载体,即遵循教之道在于导“度”的教学理念。通过适度的问题串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思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再用理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建立相关的解题模型,拓展学生的思维厚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践
“含氮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案例
[问题探究]: 设计实验实现高价氮到低价氮的转变
教学片段I: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试剂与用品:细铜丝、浓HNO3、水、胶头滴管 、试管、酒精灯)
学生:将细铜丝插入少量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溶液立即变成绿色,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附近的同学开始咳嗽,捂着鼻子,该学生迅速把铜丝拉出溶液。
教师:能否让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逸出?想想什么用品有盖头?
学生:胶头滴管?
教师:会意地点点头。
学生:将插有细铜丝的滴管吸入少量浓硝酸,发现滴管中的溶液变成绿色,产生红棕色气体,惊喜的是气体积累到一定量后,将溶液压出滴管,铜丝与溶液分离,反应停止了。
教师:该微型实验的亮点是什么?
学生:环保绿色,没有毒气放出。
教师:铜丝有没有明显变细?能否从节省药品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没有。铜丝反应了一会儿,产生的气体就将溶液往下压,与铜丝分离了。
教师:吸入滴管中浓硝酸反应完了吗?
学生:可能没有,因为铜丝反应了一点点。
教师:试试看。
学生:挤出滴管中的溶液于另一试管,滴管中的溶液不多。
教师: 加少量水稀释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证明还有硝酸?
学生:不会。挤出绿色溶液后,加水稀释,溶液变成了蓝色(学生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将稀释后的溶液重新吸入吸管。发现反应平缓,不断产生无色气体。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教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微实验的魅力﹗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绿色溶液是什么?
学生:Cu(NO3)2。
教师:展示了一瓶蓝色Cu(NO3)2溶液。
教师:液面上方的NO2会不会溶在其中?怎样用简便方法证明?
学生:挤出的绿色溶液加水稀释,溶液变成了蓝色不就表明红棕色的NO2与水反应了。
教师:加水NO2反应的同时,其他因素有没有改变?
学生;哦,溶液给稀释了。
教师:对了,我们要学会控制变量的思维观。
想赶走气体能否从降低气体溶解度的视角着手?
学生:加热赶走溶解的 NO2,实验证实溶液由绿变蓝了。同学们沉浸在探究中……
设计意图:通过滴管的微型实验不仅观察到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的还原产物、反应的剧烈程度,而且让学生领悟了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的复杂性、渐变性、科学性。
教学片段II:设计实验证明铁丝和稀HNO3溶液反应可能的还原产物
( 备用试剂:Fe丝、稀HNO3、NaOH溶液、水、石蕊试纸)
学生:将螺旋状的铁丝投入稀硝酸,塞上橡胶塞,有少量气泡,打开瓶塞,瓶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物应该是NO。
学生:将螺旋状的铁丝投入稀硝酸和水(1∶1混合)中,没看到明显现象,结论没反应。
老师:真的没反应吗?溶液中有没有金属阳离子?
学生: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看到了几缕红褐色沉淀。学生很兴奋,可又有些疑惑。铁被氧化了, HNO3生成了什么呢?
老师:加热会不会更明显呢?
学生:于是作了改进,对试管进行加热,溶液呈黄色,有少量气泡。再加NaOH溶液发现加热后生成了很多红褐色沉淀,意想不到的是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学生交头接耳。顿时教室里沸腾了。
教师:气泡是NO吗?
学生:在试管口没看到红棕色。
教师:HNO3的还原产物从价态上看还可以降吗?
学生:哦,可能是N2O或N2。
教师:很好。我们要学会价态观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师:滴加NaOH后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似曾相识吗?
学生:氨气。
老师:现在能否确定硝酸的还原产物了。
学生:顿悟:稀硝酸被还原成了NH4+,NH4+与碱生成了氨气。惊叹HNO3的复杂性的多元还原产物。学生久久不能平静,真正感受到了在实验中展现出的化学的魅力。
教师:同学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能否尝试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尝试分类法整理好氮和氮的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
学生:大部分同学写出了课本上的反应(产物为NO),参加竞赛培训的同学写出了更多的反应(产物为N2、N2O、NH4NO3)……归纳整理时呈现了很多新的创意,有的画出氮元素的价类图(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为横坐标),有的画出氮元素的网络图(横向为氧化还原关系、纵向为物质类别的非氧化还原关系),他们交流并讨论了实现价态变化和物质类别的变化的研究成果。
教师:将学生的思考再次规整内化,形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相长。
设计意图:通过铁与稀硝酸反应渐变性的观察,又一次感受到了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产物与教学片段I的产物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也不同,进一步提升了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观。更重要的是在用NaOH检验铁与稀硝酸生成的Fe3+的时候,学生意外地闻到了好象是“NH3”的刺激性气味,课堂顿时沸腾了,学生迫不及待地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一会儿就变蓝了,同学们激动地互相传着“被稀释的稀HNO3被还原成了NH4+”。HNO3的还原产物就这样被发现了,这样的顿悟一定会让学生难忘。
三、 教学思考
1. 动静相宜,让学生在“静”界中感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探究课堂是独立的、内省的。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制造所谓的“亮点”,课堂过于喧闹、浮躁,缺少安静的氛围。课堂并不都是以动为美,静静地思索是探究课堂必须具有的形态。课堂上表面的热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度,所以课堂的形态应该是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界中感受、感悟,在“活泼、流畅、灵动”的思维中实现生命个性化的成长。
2. 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悟”界中成长
王阳明从道德完善的角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导悟”课堂的核心思想。“导学”课堂重在导学,总是搀着学生走,没让学生自己走,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不够,缺少自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知识,所以,学了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导悟”课堂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把老师的“教”落到学生的体验学习中,将“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基于理解和体验的学习过程润物无声,融合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有“悟”的学习和活动中成长。
3. 走出课堂, 让学生在“真”界中发展
校本活动课程是科学探究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挖掘学生潜能、增加学生思维厚度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探究活动,我们以化学教研组为核心,成立了化学实验科技中心,并定期聘请南师大的教授来校讲座,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了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增加学生科技实践的机会,我们在前黄(化工厂的污染较严重)、西太湖(绿色生态环保区)等建立了环境检测实验基地,拓展了学生的科技实践空间,学生在“真”界中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情怀。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应进一步加大教师自主业务素质提高的意识,使学习机制常态化。
3、学校的办公条件简陋,还应设法改善。
4、应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会沟通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九庆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措施
1.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塑造良师形象,达到了让百姓满意。
(1 )、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重要的教育指针,和法律法规。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断深入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的师德活动,整顿师德方面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形象。
(2)、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服务意识,要倡导在繁重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地投身课程改革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身体力行的的探索。
(3)、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强化文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1)、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
为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结合教师岗位练兵和班主任技能培训针对每位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
(2)、继续积极开展课堂交流研讨活动
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与监控,本学期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开展。为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基础。
3、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化
(1)、努力做好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本学期,将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水平,加强对各中队活动的监控与指导,努力提高班队课的活动质量。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竞赛、国旗下讲话、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3)、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护老的慰问活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育和行动指导
(4)、通过庆祝教师节、十一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节日生活,提高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4、重视安全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本学期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学校交通、用电、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力争实现安全零事故。
(2)、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一、语音室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语音室已成为高等院校开展外语教学的必备场地,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已配备充足,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场地条件。语音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外语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外语教育的水平。然而如今,因为高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增多,语音室的使用负荷也越来越大,现在语音室也常出现以下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某些教师对执行语音学习系统的软件运作与多媒体设施运用不熟悉,导致无法及时完成课堂教育课程,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学生方面的问题。学生在语音室中,不仅会运用语音设施展开语音训练与知识学习,也会产生违反纪律与规定的行为。例如把饮料与食品带入语音室内、随地扔垃圾、在公物上乱涂乱画,毁坏设施等。
3.语音设备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些设备相对陈旧,主控设备(电脑)配置于多年前已相对落后,且不能升级,无法安装运作最新的操作程序。另外,管理语音室还未形成完备的机制,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在语音室的设施仪器、管理者、教育水平等方面都缺少完备的机制,学生很难展开自主学习。
二、强化语音室常态化管理
1.建立完备的高等院校语音室规章制度
完备的规章制度能够明确划分管理者责任,使管理过程中各项步骤都能有规可循。科学管理语音室内的各项设施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语音设施的实际效益,让语音室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达成规范化与制度化目标。对此,要按照管理的现实需要,联系高等院校语音室特征,制定完备的语音室管理规章制度,保障高等院校语音室可以正常运转,让高等院校语音室能够在最佳状态中服务外语教育工作。语音室管理的规章条文涉及的内容包括适应语音室的规定、保障安全的规定、管理职员工作责任规定、语音设施毁坏赔偿规定等。为了让规章条文指导实践,必须让学生在第一次上语音课前学习上述规定,且把这些规定都贴在墙面上,让学生对这些规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体会。
2.强化外语从教人员技能培训
在使用语音室设备时,教师只有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多媒体设施操作,才能让语音室内的外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许多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师教学负担很重,通常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抽出很多时间学习语音室设施的使用方法与执行流程,所以必须强化对这类教师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多媒体设施使用技能。
3.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强化对上语音课的学生的常态化管理,对他们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禁止其在任何公用设施上胡乱涂画,在语音室中吃零食、丢垃圾。如果学生毁坏了语音室中的相关设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作出赔偿;要求学生上语音课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学号定好座位,且填充座位表;不允许学生擅自动用教师的操作台。在现实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强化学生落实语音室的规章条文,也要展开人性化管理,和学生展开交流,在管理者与被管理的学生之间营造融洽的氛围,强化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培育其爱护所有公物、谨守道德准则的习惯。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与管理语音室的相关职员在学生接受教育的时候要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展开管理工作,及时制止任何违反纪律规定的行为且加以批评,还可以适度做出一些处罚。
三、强化语音室常态化保养维修
对语音室内的各种设施展开常态化保养维护工作,确保语音室内的所有设施都能够顺利运转,这是从事语音室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牢记的工作准则,同样是展开语音室管理必备的环节与方法。强化语音室常态化设施的保养维护,能够降低语音室内各项设施的折旧损耗,让这些设施的使用时间得以延长,提升各种设施的使用率,确保高等院校正常开展语音教学活动。
1.硬件设施保养维护
管理语音室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各种设施的保养与维护理论,严格根据设施的保养与维护操作流程执行。完善语音室各种设施的日常检查工作,对各项设备要常检测,勤维修,保证语音室中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要定期对语音室内的教学设施做出调试,学年开始之前先做一次检查调试,学年结束之后,再逐一检查并进行维修,并对定期检查调试过程中产生的实施故障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做好登记,形成技术管理档案,确保语音室各类设施都能够正常运转。
2.软件设施保养维护
语音室电脑中的硬盘会存储很多应用软件,要保证硬盘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处于安全状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常因为教师或学生错误的执行行为引发电脑中毒等,致使硬盘内的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可能导致应用软件无法正常运转,严重的话,整个语音室都无法再继续使用,对外语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确保语音室电脑硬盘内经常使用的软件处于安全状态中,要分别保护重要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强化硬盘中经常使用的软件的安全性,将硬盘还原卡设定为自动还原。采取安全且系统的防范措施,让普通使用者不能执行设置操作,修改相关参数设定。每学期定期维护语音室的数据,并删除部分临时文件,对上课必备的文件做好分类与清理,确保数据存储的秩序化。
四、提升语音室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
高等院校各种教学设施逐步迈入现代化,因此其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更高的素质。高等院校语音室内的工作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特征,所以,随着科技持续发展,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构架都应当得到更新,这样方能做好管理语音室的工作。
1.提高语音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语音室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热爱自身岗位、甘愿奉献青春的精神理念,他们是高等院校语音室管理工作的主力。管理队伍必须加大对高等院校语音室管理工作的重视,明白做好此项工作对提升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质量的作用。
2.提升管理语音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管理语音室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基本电脑构造、工作准则与常态化软件的安装与使用,而且也要具备维修技能,掌握语音室网络与电源分布情况,掌握网络设施的性能与型号,能够顺利排除电脑中部分硬件与软件经常出现的故障。所以,管理多媒体语音室的工作人员应当多参与岗位培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拓展更新,将所学投入实施,在实践中摸索更多的规律,用理论引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
3.提升语音室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水平
管理语音室的工作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应当和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展开面对面沟通,征求教师的建议与意见,及时解决语音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让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征询参与语音室学习的学生意见,可持续提升语音室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高等院校多媒体语音室需要应对不断上涨的课程负担,必然要以全新的视角应对其中产生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现实教学中,遇到问题还要展开专案研究,按照各个语音室实际情况展开持续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聂蕙.浅议多媒体语音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05(8):25-27.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特点与实际成效
(1)课证与工学结合常态化,满足英语基础水平要求,应对英语核心技能岗位应用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社会、行业及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以其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确保人才成品出口时英语不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我们拆解重构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A/B级统考合格率、专升本英语统考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学生英语竞赛参与率和竞赛名次显著提升、就业岗位升迁及转岗质数优化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学习与交流常态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要求,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环境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作为国内首例,我们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引进外教全程全员同台讲授,起到了逐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度,改变他们在用非母语与异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常常单纯依赖母语文化语用规则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的习惯,增强他们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异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进行交际的意识,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对谁讲,怎样讲。以其人文素养立足于世界。
二、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税相结合,持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工作理念,认真执行组织收入原则,突出减税降费这一工作主题,将国务院和税务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减税政策执行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将依法治税贯穿组织税费收入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政策底线,严守纪律红线,确保实现高质量的税费目标。认真落实和梳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通过丁税宝税企交流群和微信服务群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通过“云直播”的方式详细解读。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和诉求,确定适用每户企业的税费政策指引,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向企业推送,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强风险防控,开展“建体系、防风险、促规范”专题活动,全面梳理、重新修订涉及税收管理各环节、全行业、全流程的风险规范,形成5大类38个具体项目。针对税源特点,重点修订完善钢铁、焦化、金属及金属矿批发、普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等14个重点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引。共扫描分析监控类指标23项,下发基础征管、发票管理等疑点数据4100余条,消除风险疑点3200余条,有力规范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了涉税风险。开展税收治理,对15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开展核查,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开展加油站(点)税收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补入库税款1433万元。开展白灰、石子、水泥、洗煤“四小行业”税收治理、房地产行业评估和工业企业涉土税收核查,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实现了税负公平、执法规范,进一步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
二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离退休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总体要求,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建立及完善一套自上而下的科学的、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工作及服务管理制度。针对铁路部门离退休工作的现状,离退休管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尽快研制建立一套实用性操作性俱佳的全局离退休人员数据库,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同时强化离退休工作的检查调研力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比制度,使离退休工作的年度检查和调研形成常态化。
三是要建立企业与地方携手做好离退休工作的模式。铁路系统离退休职工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社区在这方面具有人力、组织、管理、活动场地和设施等资源优势。离退休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相关社区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地方社区优势,使离退休职工就近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可以聘请社区人员兼职做一些离退休服务工作,租用社区的活动场地等组织开展一些老年人文体活动。逐渐使更多的离退休职工能够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形成以离退休管理部门、各地区工作站、居民社区为框架的活动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