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护理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65-0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全社会更多地关心老年人健康,改善 老年人生活质量。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增长,但在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同时,各类车祸、生产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多,当这些不幸发生在老人身上时,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做好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为达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护理人员的责任义不容辞。下面就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400 多例骨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予以总结。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2009 年1 月~2010年12 月份共收治住院病人192l 例。其中55~92 岁446 例,占本科住院总人数2312 % ,55~60 岁236 例,61~70 岁116 例,71~92 岁94 例,其中女174 例,男272 例。这些病例中长期卧床的比例占70 % ,有半数以上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其中有1 例死于心肌梗死,1 例死于脑出血,1 例死于癌转移。其它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患者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随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患者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患者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生活护理 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患者住院后生活环境习惯改变,加之各种因素影响,易造成失眠。护士应注意夜间有治疗护理操作时,尽可能集中进行,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信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营养护理 个别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 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减弱,一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3 褥疮的预防 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皮肤营养缺乏,弹力及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海棉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棉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 协助翻身1 次,并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颈全体医务人员及家属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多年来无褥疮发生。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并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病人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病人,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5 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减退,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应警惕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黑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长期卧床病人易出现腹胀、便秘情况,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关键词】老年;鼻出血;心理护理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弹性,构成既易出血不易止血的特点,一旦出血,量大且反复,患者可危及生命。加之老年人生理老化和功能衰退,其免疫防预功能低下,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减弱,抗病能力下降,这些因素造成老年人与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我们以心理护理的科学指导,结合实践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做好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4-67岁;其中男患者有烟酒嗜好者占60%,发病春冬季居多,可能与寒冷风沙大的气候有关。
2 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点
2.1 鼻腔后部,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及全身原因而致鼻出者较多。本组18例(45%)出血点位于鼻腔后部,14例(35%)无法明确出血确切部位。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3例(57%),其它内分泌失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例(25%)。
2.2 老年鼻出血易反复,出血量大,有顽固性出血的倾向,除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外,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的并发病,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3 老年鼻出血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发病率有关,且大多有20年以上的嗜烟酒史。
3 护理措施
3.1 护士应首先稳定患者情绪,树立其占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年老体弱,发病住院时,各种免疫机能大大降低,他们易产生悲观,对全愈信心不足,护士应动作轻柔地安置患者半卧位,安静休息。缩短护患距离,沟通护患感情,使其情绪稳定,有利止血。进行鼻腔填塞后,嘱患者勿用力咳嗽,勿用力擦鼻挖鼻,尽量减少活动,并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血压、脉搏。
3.2 主动增进了解,加强角色置换,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鼻出血患者应严格查房制度,经常巡视病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发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口干脉快,血压降低等情况,提示患者进入休克前期,应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急救措施。长时间鼻腔填塞,会导致头痛,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以低流量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未经医生许可切不可自拔沙条。止血后,偶有血性眼泪属正常现象,对流入口腔的血液尽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加重鼻出血。
3.3 注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多数老年病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独感和疏离感,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舒适。有好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并伴有严重失眠,头晕,我们除常规消炎,凡士林油沙条填塞外,每晚睡前给以止痛镇静药,鼻腔点复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湿润。
3.4 生活护理,给患者温水泡脚,室内保持适宜的湿度,并给患者提供报刊、音乐、电视,转移其注意力,排除老年人的忧虑,减轻心理负担。
4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47-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中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护理工作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我们对104例眼科老年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总结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眼科住院病人,本组病例104人,男43例,女61例,年龄60-87岁。在104例病例中,老年性白内障71例,青光眼24例,视网膜脱离6例,所有病人无心理精神疾病病史。
2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担忧心理:眼科手术必然要给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出血、疼痛等,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这是一个心理应激和适应过程[1] 。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常顾虑重重,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术后并发症,由于视物不便,病人有时打翻药瓶、水杯等.怕麻烦他人的心理状态。
2.2 自尊心强:老年患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顺从他,怕别人瞧不起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精心照顾。部分老年患者自制力差,注重小事,对周围人的态度非常敏感。
2.3 孤僻多疑心理:老年患者由于环境改变及视力障碍,孤独和寂寞感油然而生,如不及时排除这种心理障碍,患者将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情绪消沉,容易动怒。对自己手术和治疗措施放心不下,怀疑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明,对手术有恐惧感。
3 针对不同阶段的进行心理护理
3.1 手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前紧张恐惧和担心手术效果是眼科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我们首先从感情上尊敬老人,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来关心体贴老人。有针对性的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融洽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因此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到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做到有问必答,耐心细致,通过语言沟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病房护士不仅要参与病案的讨论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更要做好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对视网膜脱离的病人,在术前应向病人说明术中需要牵拉肌肉会出现恶心、呕吐、烦躁等情况。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减少病人的惧怕心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可告诉患者,为您做手术的医生经验丰富,不要担心,手术会顺利完成的,用实例开导和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以及战胜病魔的信心。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许多老人不想拖累子女,又担心费用过高,总不能安心。我们应经常与老人聊天,了解病人的感觉,并在治疗过程中为老人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2 手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经常巡视病房,多了解病人的需求。术后主动询问老人是否有眼球胀痛等情况。协助患者取舒服卧位,使患者感到受尊重,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老年人喜欢与其他病人讨论手术后的治疗及恢复情况,如果恢复不如别人,甚至与别人用药不同,部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不安。要向患者说明各种疾病的特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并向患者介绍每种用药的日的,让患者感到自己在康复之中。护理人员应关心病人多做解释工作,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对疑心较强的患者,特别要注意不在病房议论病情,严格做到慎言守密。在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切勿流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应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护士实施的心理护理措施要具体、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3 康复期心理护理
手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医生认真细致的手术,但与术前、术后的心理及生理护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并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同医护建立起新型的医护患关系,有效地配合了手术治疗。同时做好出院指导,防止并发其他疾病,嘱其按时来院复查。可以将各种疾病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制作成小册子,录制成磁带,更方便了视力不佳的患者的了解需要,使患者能经常翻阅、收听,起到时刻提醒、帮助的作用。
4 小结
眼科手术患者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差异,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心理反应[2]。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要想做好心理护理,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还要掌握一些眼科常见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发病机制、以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等。对手术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成效,病人能主动配合手术和其它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1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疾病的种类不同,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将受到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1悲观孤独心理人到老年多会产生失落感,好反思,多顾虑,骨折后老年患者因意外事故打击,发病突然,致生活自理能力变弱,加之创伤带来机体的一系列功能改变,致老年人发生极度悲观情绪,又失去了与家人生活中的交往,便产生强烈的悲观孤独感。
1.2焦虑、恐惧状态环境对于保持人类健康及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影响。老年骨折患者来到医院,在各种需要未得到应有满足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2.1期待性焦虑病房环境对老年骨折患者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患者的衣、食、住、行一般都在床上进行,患者对关怀和照顾更显得急迫,致使患者产生期待性焦虑。
1.2.2分离性焦虑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住院后不得不与熟悉的人和环境分离,而这些熟悉的人和环境可能是老人心理的支持,一旦分离可能产生分离性焦虑。
1.2.3自觉性悔恨骨折后老年患者常因资历老,贡献大,性格固执,适应性弱,所以特别希望周围的人,特别是护理人员能对待自己像长辈一样尊重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理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
2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的媒介不是药物或治疗工具,而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及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2.1急诊期护理干预骨折的老年患者多数因意外事故所致,发病突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甚至愤怒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宜首先了解患者受伤经过及精神状态,然后以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满足患者非原则性要求。我们还要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交谈,以便掌握老年人的心理要求,对表现孤独者予以交流,对表现焦虑者予以疏导,对表现抑郁者予以劝慰,对表现绝望者予以信心,特别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更要细致。耐心对待老年人,并要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争取支持配合护理工作,使老年骨折患者心中得到慰藉,增强老年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期护理干预骨折后老年患者心理平衡失调,脑力不济,行动不稳,生活处理能力差,所以骨科护士要以勤为本,要有为老年患者服务,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这是满足老年患者身心需要的重要基础,坚持为患者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如定时为老人翻身,以防发生压疮,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解决患者起居问题,使之主动配合治疗。解除患者担心治疗效果的精神负担是护理干预的关键,早期功能锻炼阶段的进步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以防止患者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发挥药物和手术的疗效,调动患者的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我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者超过11%,老年病人逐渐增多【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加之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又由于工作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变等因素,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施以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率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6例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62~82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 方法:观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鼓励他们,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
2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84人(96%)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86人(99%)在住院期间对比较满意。(其中一人因医保报销问题保留意见)
3 护理对策
3.1 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
3.1.1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① 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细胞功能下降,大脑皮层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的老化及病变,对视、听、嗅等感觉能力下降,引起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依赖性增强,随之出现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悲观、抑郁、消极、冷漠等。② 思维能力下降:因记忆力减退,思维过程减慢;另外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执、多虑、易冲动等。 ③ 记忆力衰退: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四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表现为机械记忆力和近期记忆力差,爱唠叨、急躁、埋怨。④ 性格与行为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性格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老年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性格孤僻。⑤ 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时多种多样的,可由个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像孩子一样,稍不顺心便会生气、哭泣,有的则会因一点小事兴高采烈,或因较大刺激而反应强烈,情绪失控。
3.1.2 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存在程度不同,一般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2】。他们对自己疾病的相关问题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②孤独寂寞 :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或亲人陪护时间较少,而又不愿同其病人交往,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情绪低沉等。③ 悲观恐惧: 主要见于病情较重或癌症病人等,感觉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产生恐惧、紧张;还有些病人对自己病情预后不了解,缺乏信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④ 多疑: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过于谨慎小心,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如稍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3.2 护理对策:
3.2.1 首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护士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如聊天,拉家常,关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及各方面需求。这样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悲观还是乐观,是否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2.2 不同情绪的心理护理
① 焦虑不安:首先了解影响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并可通过周围环境来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如可以再在床头上放一些绿色植物,或建议患者听一些舒缓音乐,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指出焦虑不安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 ② 孤独寂寞 :这类病人虽表面冷漠,但内心情感丰富,内心渴望有人关注,对于这类病人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打开患者心扉,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在疾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下棋、打太极拳等。③ 悲观恐惧:这类病人一般病情较重,无法预后,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言行要谨慎,在平时的护理及言行中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并可给患者讲一些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例子,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减轻悲观恐惧心理。④ 多疑:对此患者应耐心疏导,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现,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总之,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既要遵循护理学原则,又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这样才能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促进作用,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1],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92例,其中19例误诊,误诊率为20.6%。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60~89岁,平均(70.1±7.2)岁。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心力衰竭分型:全心衰26例,右心衰28例,左心衰38例。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2±4.3)年。住院次数:1次16例,2次21例,3次以上55例。
1.2 病因 本组以原发病为主要病因,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单一疾病致心力衰竭者12例;合并2种疾病36例,3种以上疾病44例。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衰退亦是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之一。基础疾病:患者多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压42例。心力衰竭的诱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房颤18例,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9例,其他39例。
1.3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憋喘、端坐呼吸、需高枕卧位36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痰中带血丝28例;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缺乏18例,恶心、呕吐9例;少尿、水肿8例;发热12例,头痛、头晕、烦躁、失语9例,胸痛8例,消瘦6例。
2 临床特点
2.1老年人因恼血管硬化及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差,病史常陈述不清,同时常伴有全身多种疾病存在,致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而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3]。
2.2老年人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及机能减退,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而疲乏、无力或头晕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等症状。
2.3由于心力衰竭所致胃肠道出血与低氧血症,可表现胃纳差,上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极易误诊消化道疾病。
2.4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咳、气促及肺底移动性音,是急性左心衰及肺淤血早期表现。临床注意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相混淆[4]。
2.5老年人免疫机能低下,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应结合临床征象全面分析,心律失常、输液、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常为诱发因素。
3观察与护理
3.1减轻心脏负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能力、心脏功能等作一些自己能承受的工作,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护士应注意限制患者的活动,轻度心力衰竭可室内活动,心力衰竭较重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液体点滴速度不宜过快,15~20滴/min ,每天输液总量不宜超过1000~1500ml。要教育患者不要作超能力的体力活动,当心力衰竭表现改善后,方可逐渐根据自身情况恢复体力活动。
3.2饮食指导;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闷气,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同时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故而导致食欲减退。此外,钠盐摄入过多,可加重心衰。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劝其进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当食欲好转后,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腹胀而加重心脏负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3控制感染;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灭菌水。
3.4病情观察
3.4.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
3.4.2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为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
3.4.3心率增快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如心率加快超过平时20次/min以上并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早期心力衰竭的处理。如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用洋地黄制剂的患者不能以以上标准,应作全面观察。
3.4.4头晕、疲乏或无力,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首发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等,应引起重视。
3.4.5上腹胀痛、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时,常是右心衰早期表现。有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心血管症状不明显。
3.4.6心脏病患者如有颈静脉搏动增强或下肢轻度浮肿,或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
3.5用药指导
3.5.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3.5.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
3.5.3血管扩张剂;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血管扩张过度,心脏充盈不足,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3.6 护理
由于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患者常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也可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床上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时,由于斜坡的关系,容易下滑。因此要尽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卧位,减轻因久坐产生的疲劳,防止褥疮发生。
3.7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包括压抑、焦虑和孤独等,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预后因子[5]。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6]。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常因严重缺氧而有濒死感,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8 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更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必要时教育陪护人员。目的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建立正确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如如何避免诱发因素,气候转换时要预防感冒,及时添加衣服;指导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学会放松技巧和用情绪转移达到心境平和,情绪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过于激动;详细说明活动量和每日应保持的睡眠时间及如何遵医嘱应用安眠药,体力劳动不要过重;详细交待各种药物名称、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随意停药或乱用药的危害;定期复查,说明在出现何种情况时需要随时复查。
4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在形态与功能上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生理性老化,在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脏贮备功能下降,这些退行性变使老年人易患心力衰竭。掌握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做好观察与护理,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2] Eugene Braunwald,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7-426.
[3]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4-741.
老年;护理;临床特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患者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2]。
3.2 心理特点 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4 护理措施
4.1 正确护患沟通 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
4.2 心理护理 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3]。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4]。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7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8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4(4):398-400.
[2] 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家庭护士,2009,5(10):3-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12-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而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部分疾病可能长期病因不明,或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时好时坏。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病理特点:多方面病理改变;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或衰竭现象;在使用药物时易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其中,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
3.2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因身体原因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随着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特征。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孙淑英等[2]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及自行设计问卷对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27%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抑郁的主要原因与担心治疗、身体功能缺失及生活不能自理有关,说明应当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及时诊治。
4 护理措施
4.1正确护患沟通
应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尤其是指导家庭成员,随时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并给予必要心理疏导和帮助。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孔莉等认为应以“护理美学”为基础,尽一切能力来满足每位病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护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①高度关心,正确对待老年患者;②诚恳慎言,日常用谦词敬语;③洞察力强,正确运用沟通技巧;④细心观察,提高疾病转归期;⑤防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⑥尊重病人,行有效临终[3-4]。
4.2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充分发挥护士的业务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静、幽雅的良好治疗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有碍治疗的心理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由于老年患者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较高,应先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通过触觉的合理应用,患者感到被尊重,对操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此外,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8 预见性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使血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9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如一些药物治疗会增加患者摔倒的危险性。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应对老年患者反复教育,宣教效果较好。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笔者将出院指导内容写成小册子,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后交患者带回家,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10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4):398-400.
[2]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0):3-4.
[3]孔莉.“护理美学”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10):77-78.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60~79岁,平均68.9岁。其中慢性阑尾炎10例,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症6例,腹股沟庙嵌顿9例,肠梗阻5例,消化道溃疡并出血3例,腹膜炎4例。合并症:冠心病3例,慢性呼吸道疾患2例,前列腺增生5例,高血压、高血脂3例,糖尿病3例。
2 老年急腹症的特点
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不敏感,对于炎症性疾病往往存在发病时间长,而就诊时间晚的问题,本组病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5~7 d;抵抗力弱,病情变化快,机体反应能力差,常出现临床症状、腹部体征与实验室检查不相符合的情况;老年人多合并内科疾病,各脏器功能衰退,机体的代偿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对病史讲述不清易误诊漏诊,延误疾病的治疗。本组有5例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约占13.5%。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对老年人,除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外,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应尽量予以满足,给其安慰和鼓励,耐心、细致的做好术前解释,使其了解所患疾患、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不安心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者,建立特别记录,警惕休克的发生。首次测血压时,应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病史,以供参考。观察腹痛性质、程度、范围的改变,除根据患者的主诉外,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姿势,必要时进行腹部检查。随时注意腹部体征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观察病情时应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后及早手术。对于诊断不明者,如病情变化迅速,有手术指征,应及时剖腹探查。严格卧床,减少搬动,以免病情加重。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腹痛、腹胀和炎症局限。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电解质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补液时输液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防止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
3.2 术后护理 ①根据老年人器官功能及维持内环稳定功能减退的特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将合并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置ICU病房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异常,随时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对糖尿病患者,每日监侧血糖、尿糖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胰岛素的用量;②术后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逐渐加剧。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使心肌耗氧增加,而诱发心律失常。为此,要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细心观察和排除可能引起或加重切口疼痛的原因,对原因明确的切口疼痛,给予预防用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诱发心脏疾病;③老年人肺弹性及胸腔顺应性降低,加之气管、支气管黏膜纤毛上皮清除功能和咳嗽反射减弱,增加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危险。应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协助指导有效排痰,可取雾化吸入后轻叩背部。由下至上,由轻至重。同时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卫生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避免院内交叉感染;④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慢易并发肠粘连,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根据其体力、承受力适当活动;对体弱病重,有并发症及限制活动的患者,仍应坚持卧床活动或给予穴位封闭,以促进肠功能恢复;⑤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口腔炎症,术后早期活动的患者应督促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禁食患者常规口腔护理。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汗腺萎缩,以致皮肤干燥、皱褶多、易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因此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引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老年患者在骨伤科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无疑是骨伤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1 老年人骨伤特点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骨与关节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的增高,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者。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较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骼功能衰竭的表现。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脊柱,尤其是胸腰段椎体,扭闪均有引起,一般第一次轻微外伤,患者仍能站立行走,不甚疼痛,往往失治。第二次再有轻微外伤时,腰部疼痛加剧,摄x线片或MIR检查时往往有新鲜压缩性骨折,又有陈旧性骨折,胸腰段呈后突畸形,其它好发部位是股骨颈部、肱骨外科颈部位、桡骨远端等。③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机制主要是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本身机械强度降低,对抗外加应力的功能减弱,遇到超过骨骼机械强度的外在应力,尤其是脊椎骨折,仅由于骨折平面以上躯体自身重力的作用,加之腰部肌肉强力收缩即可发生骨折。所以,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只是腰部闪挫伤即可致脊椎骨折。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相关外,还与暴力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骨折好发部位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骼本身退化与骨骼外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⑤老年骨折的诊断与年轻人不同,因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差,如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股骨颈的嵌插骨折,因疼痛较轻,甚至不疼,功能受限不明显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身高变短或者驼背畸形提示存在椎体的楔形变或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如身高较青年时低4cm以上,则提示存在重度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则是2个椎体或2个以上椎体发生骨折,患者自身躯体的重力作用即可造成椎体的变形与压缩。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治疗骨折,亦要防治并发症,防治结合,估计和预测疗效及预后是老年骨折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老年人本人及家属对骨折治疗不积极,无信心,不配合等,只有50%的老年性骨折得到有效治疗。对股骨颈、转子部、外科颈骨折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对胸腰段骨折一般多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对骨质疏松骨折在常规治疗骨折的同时,选用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3次,每次1支(50u),效果甚佳。降钙素可降低骨丢失,对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有止痛作用。亦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配合体能锻炼,增加日光照射时间,增加含钙量高的食物,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等。
2 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
一旦遇到骨折,患者首先要做到的是静观别动,尤其不能搓揉。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包括:①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应先止血和消毒及包扎伤口。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②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③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④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⑤如果受伤的老人脖子或腰背疼痛,这时要注意不能胡乱扶、抬伤者,一定要保持其脊柱部位处于伸直状态,绝对不能坐起来,以免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最好在保持平卧位的状态下送往医院[2]。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摔伤导致骨折,会造成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3]。因此摔伤后不可用力揉按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时可使用冰敷。
3 老年骨伤患者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文明礼貌, 亲切体贴, 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尤其对老年患者, 讲求文明礼貌是护患交谈的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好卧床, 搬动时动作应轻盈, 切不可用力过猛,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1.2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 做好出院指导
病人要出院了, 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病人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4]
3.2 营养护理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不活动,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体代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蛋白质的负平衡。外伤所致的失血也是体内营养的损失。骨折患者饮食有四点禁忌:忌偏食,保证骨折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忌食难消化之物;忌少喝水,患者活动少,肠蠕动减弱,饮水减少,就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忌过多食用白糖。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
3.3 疼痛护理
3.3.1 保护病人皮肤
保持病人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大小便后应及时冲洗并擦干,使用便器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病人的皮肤应每日用温水清洗1次,局部皮肤可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2次或3次,促进血液循环。但有些部位不主张按摩,如已经出现反应性充血的皮肤,已经破溃的皮肤等。
3.3.2 减少对局部的压力
应用气垫床,并经常翻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2~3 h更换1次,翻身时注意避免直接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如果病情不允许翻身的,可把手伸进臀下或在骨突处进行按摩,以防止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压疮。
3.3.3 其他注意事项
对有些和各种原因不能翻身的病人,可采取侧卧位倾斜3O°,对预防压疮较理想。这种侧卧倾斜可消除大转子及骶骨部位的局部压力,采用这种时可在骶骨上、肩胛骨下用枕头支撑保护病人,另放一枕头于两膝之间。不正确时,在骶骨及支撑面可考虑伸手协助,以帮助病人摆正。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的病人衬垫应松软合适不要过紧,经常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皮肤的改变,以免肢端坏死。对易出现压疮的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7]。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4.1 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改变,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脏收缩相对减弱,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5]。此类病人一经住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 防止骨折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用钙剂及适量维生素D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做好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要根据老年骨科病人的特点,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和疼痛护理,并积极的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为病人着想,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充分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解老人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和不便,以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准确的护理操作取得老年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11]。
参考文献
1 吕志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1357.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