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61-02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①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说明学情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的设计,摸准学情,可以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

根据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学习兴趣和即时状态,学情分析可分为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及课后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很重要,是决定备课、上课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交谈法。通过交流,分析学情的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学生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二是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所要涉及的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

三是学生的“能知”。就是通过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它决定着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四是学生的“怎知”。即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以上几点学情分析,从而进行相应、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

教例1: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一次上课前的学情分析。

在第一次上课前,笔者找班级课代表(是班主任根据平时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推荐的基础较好的学生)了解了几个问题:一是班级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二是有一定的应用基础的学生占几成;三是学生学会了哪些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四是学生期望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哪些知识。课代表回答我:同学们以前学习的理论课较多,对开设本课程抱有很大期望;班级里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的情况他没有完全掌握,但有三四个学生计算机操作较熟练;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聊天,对Office软件的应用很少;同学们期望本课程能尽快进机房,能让他们上网、打游戏。

笔者又找了该班的专业负责教师,了解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要求。教师告诉我,期望通过本课程能使学生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顺利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操作员考证;二是能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具备灵活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尤其是在就业岗位上能熟练地进行相关运用,不希望出现曾有的教学怪象――学生顺利通过了考证,但是在岗位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

通过学情分析,笔者对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一是肯定学生对本课程期待的积极性,表扬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在课堂上简单了解曾经学过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对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的学生进行了提问,了解其掌握程度;三是认真交待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即通过资格考证和学会实际运用,强调本课程是毕业验印的必备条件,举例说明曾经有学生在就业时因缺乏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失去了很好的就业岗位,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以此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四是明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生要学习操作系统、Office中某些软件的应用,尤其是在生活中各种软件运用的案例,如用Wopd写信、写个人简历、制作小报,利用Excel进行成绩的统计分析、进行电器销售的统计分析,在商务营销场合利用PPT制作产品推广幻灯片、帮教师制作课件等,而非仅仅是上网、打游戏。

通过第一节课,要让学生既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也了解学习目标,同时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严格要求。

根据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及应用的要求,笔者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进行了整体备课:(1)因为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进行弱化或适当忽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因为学生是中职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要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在中后期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指导,使其触类旁通地掌握Excel和PPT的操作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3)因为有少数学生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因此,在座位上要合理安排,进行分组,让有基础的学生根据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的方式担任小组长,如此,既可以增加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团队意识,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在教学中也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有基础的学生,在课堂训练时任务要求要多于或深于其他没有基础的学生,使不会的学生变会,会的变优。(4)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有效的教学策略。(5)为了强化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教学中的案例要密切关联相关专业,如所教学生是电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Word教学时,项目实训可引入电子产业的某个产品的介绍,通过综合排版,让学生进行文字处理;在Excel教学中,可利用电子产品销售统计案例,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PPT教学中,可通过新电子产品的营销推广,使学生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技巧。

课中学情分析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的特征,一是学情具有动态性,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难易程度、个人情绪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指导提示而变化;二是学情具有可变性,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特别是当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将学情调整到较好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效提问、课堂训练等方法了解当堂教学效果,根据分析的学情动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教例2:在Excel数据处理软件中学习常规函数的应用。

在上课前,笔者针对学情进行了备课,找到班级数学科代表,了解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与学习程度,科代表回答说:函数学过,学过三解函数等,不难接受。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想当然地根据科代表的回答及教学大纲制定了教学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规函数Sum(求和函数)、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计数)的使用。笔者认为只要掌握一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其他的函数应该触类旁通,很容易就能掌握的。然后,通过多个案例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加以巩固。

上课后,从导入到第一个函数Sum(求和)的学习都按照笔者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依据笔者个人所理解的知识迁移,理所当然地讲解其他相应的常规函数Average(求平均值)、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计数),在讲解一个个小任务及学生练习时,热火朝天,掌握程度很好,笔者正为自己的教学阶段性成果自豪时,一个综合测试项目让我傻眼了。按常理,在学生掌握了各个函数的基础上,这个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的综合项目任务,居然10分钟也未完成。于是,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同时,笔者单独找完成不顺利的学生进行了交谈,结果让我很出意料,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对其相应功能和操作方法也都掌握了,但是对各个函数对应的函数名却记不住,由于英语基础太弱,在众多的函数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函数有很大的难度。笔者顿时觉得很难接受,在脑海中问若干个“怎么会这样呢?”但又立刻反思到,原来笔者在课前的学情分析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的强弱,虽然同是中职学生,但现今的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与4年前已经大不相同,时隔5年,笔者仍用过去的定式进行教学设计,完全忽视了学生英语水平的程度。于是,笔者立刻将计划本该进行继续强化的第二个综合任务的设计取消了,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临时加上对几个常规函数的函数名的学习。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是课后教学反思的一部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过程。课后学情分析的内容包括当堂课后分析、课程结束后分析及就业跟踪分析。

当堂课后分析要考虑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了,主体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教学目标完成了没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另外,也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师生交谈、讨论、辅导等机会,检查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通过对每次课的教学进行全面分析与反思,根据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及时修订教学设计,思考下一次课的设计,以促进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结束后分析要根据学生考证通过率、考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平时在校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反馈,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反思。

就业跟踪分析是指当学生踏上实习、就业岗位时,通过与实习指导教师或用人单位领导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满意程度,为以后开设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调整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文化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该课程的实践要求较高,实用性很广泛,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一概而论,往往会出现对相同的年级、相同的专业或不同的班级使用同一教学设计和同一教法,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的现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学情、研究学情、分析学情,顺学而导,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有效性。

注释:

①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

参考文献:

[1]周雪莲.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J].北京教育,2008,(10).

[2]秦.例析学情分析的重要要素[J].语文教学通讯,2009,(3).

[3]傅梅珍.关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0,(4).

篇(2)

二、学具数字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小棒、计数器、小木块等学具的辅助,学具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具体化,学生还会自发地使用画图的办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但学具的准备和整理对于低年级学生及家长是烦琐复杂的,将各种学具集成在一个电子软件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下图是我们与东师理想合作开发的软件,应用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锁定学生的平板电脑,提醒学生认真听讲,防止学生将学具当作玩具,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学材和练习趣味化

尽管各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教材编撰者们也力图将教材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承载学习内容的是书本,其改进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将练习转移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呈现形式就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也可以将要使用的学习材料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自由观看,对于感兴趣或理解有困难的部分可以反复播放,尊重了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篇(3)

中图分类号:S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17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25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由于国内榨油产业、种用、工业用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以及百姓饮食结构变化和肉类食品出口增加等因素,中国由大豆生产大国一越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每年进口的大豆量逐年攀升。近几年湖北港口的吞吐量不断增加,入境大豆约20万t。大批大豆的入境,大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大豆消费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有害生物、转基因等安全隐患。本研究对湖北口岸入境大豆的疫情进行分类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管理对策,对保障入境大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入境大豆疫情分析

1.1 入境大豆杂草疫情分析

从送检实验室的大豆样品中每批均可以检出杂草,巴西大豆携带的杂草种子数量相对较少,美国和阿根廷大豆携带杂草种子不仅种类多,且含量高,检疫性杂草的携带率为100%。近几年从入境的大豆中检出杂草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表1),主要涉及20科、111种,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达到31种,其次是豆科14种、菊科11种、蓼科11种,其中检疫性有害杂草有苍耳(属)(非中国种)、假苍耳、假高粱、黑高粱、蒺藜草(属)(非中国种)、豚草(属)、美丽猪屎豆等[1,2]。此外还检出对人体、家禽家畜产生有毒有害的豚草、三裂叶豚草、锯齿大戟、曼陀罗、多刺曼陀罗、粗刺曼陀罗等,同时还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带来危害的恶性杂草牛筋草、假高粱、阿洛葵等[3-8]。

1.2 入境大豆昆虫疫情分析

入境大豆中检出昆虫种类和批次较少,仅检出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 Stephens)和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6种昆虫,其中截获检疫性昆虫四纹豆象2批次,检出的昆虫均是仓储性害虫。

1.3 入境大豆病原真菌疫情分析

实验室从送检的大豆样品中分离出的病原真菌主要有两种类型:大豆储粮病害和大豆生长期病害。实验室共检出11种病原真菌,主要有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青霉菌属(Peniciilinosis)、柄锈菌属(Puccinia Pers.)、根霉属(Rhizopus Ehrenberg)、曲霉菌属(Aspergillus)、德氏霉菌属(Drechslera S. Ito)、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黑粉菌属(Thecaphora Fingerh.)、大豆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大豆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其中链格孢菌截获频次最高。病菌的检出率与送检样品有很大关系,实验室从送检的大豆样品中未发现土块、种子表面皱缩和白垩状,检疫性的病原真菌的检出率很低。

2 建议

2.1 根据风险分析报告加强检疫监管

湖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大豆的入境是大船转小船,再转货车运载到工厂。为了防止疫情传播、扩散,检疫部门必须根据《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输华大豆的风险分析报告》制定相应的检验检疫监管计划,并严格实施。检疫部门监督企业加强厂区防疫培训、下脚料处理、运输路线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对加工各环节的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测,防止疫情的传播。入境大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大豆的接卸、转运、储存、加工和使用过程的防疫制度,并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9,10]。

2.2 与口岸局加强信息沟通,避免监管脱节

湖北入境大豆多数是经沿海口岸转口到湖北,增加了湖北检疫部门的监管难度,在监管中不仅考虑加工厂的监管,还需考虑运输途中撒、漏、调、卸等问题的监管,监管部门要及时加强与口岸局信息沟通,共享大豆的检验检疫结果,加强协作配合,有效跟踪每一批进口大豆流向,建立进口大豆台账管理制度,对进口大豆实行100%核销验证,避免监管脱节,认真排查疫情传播隐患,采取应对措施。

2.3 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培训,提高疫情的检出率

大豆疫情的检出率与现场抽样技术有关,检验检疫部门加强一线检验人员关于大豆病菌为害症状、传播途径等业务培训,实验室必须加强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对有害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必须做到高效、快速、准确,提高疫情的检出率,缩短检测周期,促进大豆快速通关。

2.4 对进口企业加强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培训,做好疫情监测

检疫部门积极向企业宣传相关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使加工企业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和疫情观念,建立健全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对收货人、承运人的监管,防止无标识转基因大豆或产品流入市场,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加强对企业人员的防疫培训,增强防疫专业技能,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运输途中撒漏的大豆和杂质必须清扫,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运输沿线、加工企业及其周边农田等重点区域开展杂草疫情调查,做好进口大豆的重点监测,确保消费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印丽萍,颜玉树.杂草种子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 郭琼霞.杂草种子彩色鉴定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李扬汉.田园杂草和草害-识别、防除与检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 张则恭.杂草种籽检疫鉴定图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总所,1986.

[5]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6]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7]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篇(4)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本病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1],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1279例产妇中10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双胎11例,三胞胎1例),113例新生儿,按是否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分为A、B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前检查与母儿结局的相关性,从而普及产前检查,及时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人数为1279例,其中有10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按是否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分为A、B两组,A组进行正规产前检查33例,B组产前检查在2次以内或从未进行产前检查67例。对100例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进行正规产前检查组:文化程度高、居住在城镇的多,病情分类症状较轻的妊娠期高血压所占比例大,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死产的发生率为51%;产前检查在2次以内或从未进行产前检查组:文化程度低、居住在乡村的多,症状较重的重度高血压所占比例大,早产儿、低体重儿、死产的发生率为96%。

2.1 文化程度 A组:初中及以下学历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27例;B组:初中及以下学历65例,高中及以上学历2例,两组比较(χ2=62.96,P

2.2 居住区域分布 A组在城镇居住21例,乡村居住12例;B组在城镇居住1例,乡村居住66例,两组比较(χ2=46.20,P

2.3 病情分类 A组妊娠期轻、中度高血压22例,重度11例;B组妊娠期轻、中度高血压14例,重度53例;两组比较χ2=18.17,P

2.4 早产儿、低体质量儿 100例产妇共娩出113例新生儿(双胎11例,三胞胎1例),其中异常儿83例,正常儿30例。A组57例,正常儿28例,单纯早产儿6例,单纯低体质量儿4例,早产儿伴低体质量儿17例,死产2例;B组56例,正常儿2例,单纯早产儿10例,单纯低体重儿3例,早产儿伴低体重儿32例,死产9例。两组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死产的发生率比较:A组51%,B组96%。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防治措施至少可以做到推迟发病孕周、延长孕期、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改善母婴预后结果[2]。在妊娠中期对孕妇进行平均动脉压测定、翻身试验、血液流变学实验、尿钙测定,可以预测子痫前期(重度妊娠高血压)倾向[3]。对高危因素的孕妇从16周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E 400 mg和维生素C 100 mg,可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下降[3]。妊娠期补钙可使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改善胎儿的预后[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进行正规产前检查组,病情分类症状较轻的妊娠期高血压所占比例大,早产儿、低体重儿、死产的发生率51%;产前检查在2次以内或从未进行产前检查组,症状较重的重度高血压所占比例大,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死产的发生率为96%。说明重视产前检查,可尽早预测并发妊娠高血压倾向,做到早期预防,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及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乡村、文化程度低者,对有关妊娠高血压的知识不理解,不重视产前检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妊娠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即使得了妊娠高血压也不注意,等过了孕期自然就会痊愈;也有的认为怀孕出现异常是胎气,不必担心,只要加强锻炼,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因此,应加大政府行为,在乡村进行围产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手册,加强孕期管理,对妊娠高血压疾病进行及时筛查、监护和管理,提高检出率、随诊率、及时住院分娩率,降低妊娠高血压危重病例的发生率,改善母儿的预后及生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秋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

篇(5)

中图分类号:R541.7 R24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04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039-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ture for

Treatment of Premature Heart Beat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

Wang Rui,Wei Xijin,Guan Lin,et al//Affiliated Hospita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cture on premature heart beat (PHB)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of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cture (points selected: Lingtai,Shendao,Baihui,Qi Hai and Neiguan,Zu Sanli,San Yinjiao on both sides),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bilateral Neiguan).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as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7%(23/33)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7.5%(12/32)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remature heart beat;acupuncture;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therapies;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

过早搏动(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下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本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2]。目前,西药及以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和导管射频消融术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对早搏有一定的作用。但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有着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非药物疗法价格昂贵,又有严格的适应证限制及并发症[3]。因此,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针刺治疗早搏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反应少等优点[4-7]。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以灵台、神道、内关、百会穴组成调心安神针法治疗早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临床常见的心脾两虚型早搏患者,施以健脾调心针法并观察其疗效,以期为寻求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早搏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2009年10月―2012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或病房,共纳入病例6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共计65例。观察组年龄最小41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9年。对照组年龄最小38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0年。经χ2检验,两组在性别、病情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两组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 根据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8]中关于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2 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心脾两虚型心悸诊断:①患者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自汗,纳差。 ②舌淡红,苔薄白,脉弱结或弱代。

1.2.3 病情分级 根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将过早搏动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平均每分钟过早搏动≤5次。中度:平均每分钟过早搏动>5次,或呈二、三联律。重度:有多源性,或连续二个以上过早搏动,或R波在T峰上而Q-T延长者。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心脏过早搏动诊断标准的轻、中、重度患者。年龄18岁~70岁。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有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健脾调心方:灵台、神道、内关(双)、百会、气海、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操作方法:患者先俯卧位,取灵台、神道穴,穴位常规消毒,以0.30 mm×40 mm毫针直刺(20~30)mm,力求针感向前胸或侧胸部放散,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约1 min后出针。然后仰卧位,取内关(双)、百会、气海、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穴,以0.30 mm×40 mm毫针直刺双侧内关穴(15~25)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力求针感向上臂和胸部传导;百会穴向后平刺(15~25)mm,使局部有紧胀感;三阴交针尖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5~25)mm,采用提插手法,使轻微的麻电感下达足底,以上穴位得气后,施行与前述相同的平补平泻手法;气海穴直刺(20~30)mm,足三里直刺(25~40)mm,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补法。电针治疗仪一组导线的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双侧内关穴,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12次为1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对照组,取穴:内关穴(双)。患者仰卧位,针刺操作手法、电针方法及留针时间、治疗频率和观察周期等均与观察组相同。

1.6 疗效观察 动态心电图观察24 h的早搏变化。观察时点为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进行一次动态心电图检测。

1.7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四级。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软件包(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 经Ridit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 例

2.3 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 经Ridit分析,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 例

3 讨 论

早搏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10]。多年来,针灸治疗早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证选穴、施术方法、疗效判定等尚无统一标准,这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针对不同证型,优化筛选腧穴组方,并对相应腧穴施行特定的针刺手法,以规范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早搏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6,7],针对心脾两虚型早搏设立了健脾调心方,即调心安神方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并与电针内关穴相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健脾调心法和电针双内关穴对心脾两虚型早搏均有效,且健脾调心法的疗效优于内关穴。

心脾两虚型早搏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等致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发病。因此,治疗应重视补益脾胃,正如针灸名医孙吉山所言“胃有生气,则心气当蒸蒸而自充[1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的下合穴,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功,《会元针灸学》中有“补三里而能健脾”的记载。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利湿、兼调肝肾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可改善脾虚小鼠自由基代谢[12],调整胃和心脏的功能性紊乱[13];足三里和三阴交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14],二者合用可以调节脾虚证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并改善其脾虚症状,作用效果类似于四物汤[15]。气海属任脉,因为人体元气汇聚处而得名,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精的作用。以上三穴与调心安神方组成健脾调心方,共奏益气健脾、宁心定悸之效。

健脾调心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过早搏动具有较好的疗效,该针法取穴精当、操作安全。

参考文献:

[1] Ornato JP.Sudden cardiac death//Tintinalli JE,Kelen GD,Stapczynski JS,eds.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A com prehensive study guide[M].6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03:11.

[2] Lloyd-Jones D,Adamns R,Carnethon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es committee[J].Circulation,2009,119:e21-e181.

[3] Jessup M,Abraham WT,Casey DE,et al.2009 Focused Update:ACCF/AH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e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J].J Circulation,2009,119(14):1977-2016.

[4] 张波,夏冰,高颖,等.针刺治疗心脏早搏70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7(18):1154-1155.

[5] 余芳,张唐法.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心悸48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0,26(3):34.

[6] 王锐,张宁宁,谭奇纹,等.针刺调心安神法治疗心脏过早搏动的临床研究[J].世界针灸杂志,2012,22(2):34-37.

[7] 王锐,张宁宁,谭奇纹,等.电针灵台、神道穴对心脏过早搏动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5):385-387.

[8]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6-201.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10]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1-134.

[11] 齐丽珍.孙吉山老师学术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1.

[12] 朱兆洪,丁柱,汤希孟,等.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小鼠脑组织中NO和NOS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0,5(5):309-311.

[13] 黄晓卿,陈凌,姚志芳,等.电针对胃电节律紊乱和心动过速调整作用的试验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3):181-182;184.

[14] 赵保民,黄裕新,赵宁侠,等.电针调控大鼠胃酸分泌的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9):786.

篇(6)

作者单位:713200陕西省礼泉县人民医院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多累及膀胱侧壁及后壁,常呈多中心发生[1]。在我国膀胱癌居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以移行细胞癌、腺癌、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为主[2]。其发生可能与长期接触芳香族类工作、吸烟、体内色氨酸异常、膀胱黏膜局部长期遭受刺激、药物、寄生虫等有关。临床治疗多采用膀胱内注射BCG、口服BCG、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阿霉素膀胱内灌注、激光疗法等。各种疗效疗效及适用范围不同。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膀胱肿瘤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膀胱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31~88岁,平均65.5岁。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单发肿瘤56例,多发肿瘤24例;初发肿瘤63例,复发肿瘤17例。肿瘤病理分级中,Ⅰ级25例,Ⅱ级45例,Ⅲ级10例。临床分期中,T1期31例,T2期40例,T3期9例。排除既往有合并除膀胱癌以外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抗肿瘤治疗患者、严重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1月内接受过吡柔比星治疗的患者。

1.2 临床表现 60例患者有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16例,6例出现排尿困难,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食欲不振、发热、消瘦、贫血、衰弱、恶病质、类白血病反应等全身症状。

1.3 诊断方法 参考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3]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即。①有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血尿及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典型症状出现。②尿液脱落细胞可见癌细胞或BTA检测阳性。③B超、CT、MRI或病理证实为膀胱肿瘤。

1.4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及患者病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40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具体方法参考田军等[4]的相关文献。28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体方法参考吴永超等[5]的相关文献。12例患者行膀胱肿瘤切除术,具体方法参考毛康军等[6]的相关文献。

全部患者术后1~2周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取吡柔比星30 mg溶于40 ml生理盐水中,无菌条件下插入导尿管,待尿液排空后行膀胱内灌注。嘱患者分别仰卧、俯卧、左右侧卧各10 min,以使药物与膀胱黏膜接触充分。每周进行1次膀胱灌注治疗,连续治疗8次。治疗期间注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情况。术后观察肿瘤复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灌注治疗。手术时间19~46 min,术中未见大量出血、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及水中毒等并发症。术后未见尿路感染、出血、膀胱破裂等并发症出现。本组15例于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灌注后短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2~3 d后消失。随访1~3年中, 8例患者膀胱镜检见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复发率为10%。

3 讨论

膀胱癌首次发病多为浅表性状瘤,单纯切除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例复发后恶性程度增高、侵润能力增强,甚至最终发展成侵润癌。因此,如何解决术后复发及肿瘤进展成为决定膀胱癌治疗预后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定期采用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生物反应调节剂可有效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膀胱上皮内高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呈高敏感性,全身吸收量少,不良反应少为膀胱灌注的理想药物的应用准则。

吡柔比星为新型蒽环类抗癌药,在传统表阿霉素的氨基酸4位接一个四氢吡喃基,这种结构上改变使其抗癌活性大为增加,可在体内直接进入细胞核并迅速嵌入DNA核酸碱基,干扰转录,阻止mRNA合成,抑制DNA聚合酶及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干扰DNA合成复制及转录,G2期终止细胞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本研究在手术治疗后采用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易被患者接受,预防复发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尤其对多病灶复发的浅表膀胱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石磊.手术切除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85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133.

[2] 梁铸林,杨为民.膀胱癌主动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外科杂志,2007,15(1):5658.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5.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001-02

互联网的应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表达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们情绪表达、宣泄及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中社会政治态度的表现就是网络舆情。网络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更加为政府了解民情,政府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网络大量舆情数据的背后隐藏了很多具有决策意义的信息,那么在飞涨的信息数据中,有效利用数据宝藏,是近年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在数据生产、传输能力远远大于数据分析能力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功能,自动和智能地将待处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简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1网络舆情

1.1网络舆情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手段传播出的广大公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及观点。开通微博、建立专区留言板,新闻跟帖,BBS论坛,都已经成为了群众与组织展开交流的重要手段,这些网络手段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交流作用。

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广大用户都很乐意通过这些渠道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去,尽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一旦引导不利,产生一系列的负面的网络舆情就会严重的威胁到社会大环境的安全,甚至会对公共环境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这就要求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的引导,并且及时的关注网络舆情的负面危机。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发展,稳定民情民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舆情监测与引导

从当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来看,爆炸性消息3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6小时内就有可能已经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网页上,那么可想而知,24小时之后,关于新闻事件的追踪和跟帖就会使其成为热点事件,并且很有可能在网络上掀起舆论讨论的热潮。所以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哪些是热点舆情,哪些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热点舆论,哪些又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舆情监测与引导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是针对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于网络上表达出来意愿集合而进行的计算机监测的系统统称。通过这个系统,能够让我们有效的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和应对。这个系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2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起源于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它首次出现在1989年8月在底特律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在1996年出版的总结该领域进展的权威论文集《知识发现与数据进展》中,Fayyd,Piatetsky-Shapiro and Smyth给出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最新定义,将二者加以区分。

数据挖掘的定义为: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中通过特定的算法在可接受的计算效率限制内生成特定模式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 技术在技术上又有着这样的定义: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目前,在很多重要的领域,数据挖掘都可以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是在如银行、电信、保险、交通、零售(如超级市场)等商业应用领域。如果把我们所有需要的知识和想要得到的信息比作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的话,数据挖掘技术就是能让你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轻而易举的搜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技术。对于如今数据库庞大的互联网来说产生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对于现如今的网络舆情监测来说,数据挖掘技术更是作为基础作为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对于网络监测系统的研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3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的设计可以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具体指:网络舆情采集模块、网络舆情存储模块、网络舆情分析模块、网络舆情检索模块和网络舆情模块,共同组成了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如图1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平台设计框架所示。

舆情采集模块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基础保障。它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完成的在各大网页网站中收集网页信息并建立起原始网页数据库的过程,然后将收集的信息和数据等统一的存储到网络存储系统。既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便会对存储的一些舆情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这样就能够得出近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的变化走向,之后便把分析归纳好的信息进行存储。最后,通过舆情分析系统分析以及检索系统的一系列检索,还有存储系统里的信息及数据都可以通过舆情报告系统发送和展示给各用户。这就是简单的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的整个工作流程。

3.1舆情采集模块

互联网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页的设计也开始越来越灵活,这就使得网页结构十分的复杂化,而且网页的更新速度使得内容更加动态化,以及一些网站对站内信息限制的技术手段造成网页内容不完整性,使得传统手工采集信息的方法非常低效率和高错误率。针对这一问题,舆情采集模块主流技术是自动采集,较为流行的采集工具可以分为六大类:Wrapper的专用高级语言、以HTML为中间件的工具、基于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工具、包装器的归纳工具、基于模型的工具、基于本体的工具。这些工具首先需要专家参与,人工建立某领域的知识库,然后工具基于知识库去做抽取操作。

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挖掘:①新闻类信息中所包括的中央重大政策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颁布、国内外重要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等等由此所引发的舆情,要依靠一些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和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②社会焦点事件以及突况,这些主要要以虚拟社区当中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③对于一些小道消息、谣传以及各种议论的集中集散地,蕴含着较强的倾向性、指向性的舆情信息,主要是以个人网页或博客为主要挖掘渠道。

3.2舆情存储模块

提供对舆情数据的存储功能。包括全文数据、统计数据、日志操作等。

3.3舆情分析模块

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可以说是整个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最为核心的功能,并且具有以下的特点:关联分析、热点识别能力、聚类分析、倾向性分析与统计、信息自动摘要功能。这些功能对于舆情分析工作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

热点识别能力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变化速度突飞猛进的今天,热点识别就已经成为了整个分析模块的总的前提条件,他能给出在一段时间内以信息出处权威度、评论的数量以及和跟帖密集度等作为参数,然后统计出一定时间段来的热点和重要舆情。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算法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关联规则算法的形式化描述如下所示:

设I={i1,i2,…,in}表示为全部项目的集合,也称I为项目集,项目集的元素ip={p=1,…,n}表示为每一个单独的项目,Tp={ t1,t2,…,tn }表示为全部事务的集合,即T表示成事务数据库,事物数据库的的事务表示成元素Tp={ p=1,…,n },一些项目的集合组成单个事务。

采用关联规则实施数据挖掘的通常方法是:计算出支持度比提供的最小支持度阀值大的频繁项集,然后根据计算出的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对网络上繁杂的海量数据分析,需要找到相关舆情信息的内在关联规则,这样就能有效对舆情加以分析、检索和存储。

3.4舆情检索模块

检索模块可以将存储模块中的信息进行关于时间、地点、类型、网站等等有关信息进行检索,继而提供给用户。在分析模块中所提供的热点分析一般只是对已经产生的热点,或者是将要成为热点的次热点。而检索模块还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关键词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自定义监控。

3.5舆情模块

根据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处理后的结果或网络舆情检索模块查询的结果生成报告,系统可通过短信、电话、网页浏览等各种手段 及时告知,提供决策支持。整合以上所有系统的工作结果,将热点度较高的舆情给广大用户和相关部门最终完成这一监测系统的最终使命。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加之现在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得出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机制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智能监测系统的出台和应用不仅仅是改善了网络舆情存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更多社会组织、企业、政府提供了更多可以信赖的,真正反映民情的正确的网络舆情。并且为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为国家能够有一个健康安全的舆论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真正为民众与政府和各大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沟通渠道,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尤其是作为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部门,必须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对于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系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积极处理,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尽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出现时间还比较短,基于其的算法和方法还都很不完善,然而我们相信方便、快捷、智能、通用将是今后舆情监测系统发展的方向,关于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机制的研究也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曹进松.政府网络传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叶皓百.正确应对网络事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郭建永.基于文本聚类技术的主题发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6).

篇(8)

1“大数据”的定义与类型

总的来看,当前仍然没有形成对“大数据”统一的定义。早在17世纪,哲学家们使用“数据”这一词汇,专指真实的、反映事实的相关信息。长期以来,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指的是依据某些传统调研方法(例如:问卷、访谈、日志等)收集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抽象表达出来的意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存储、交换与计算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遗留下大量的数据“痕迹”,而且产生的速度也是日益增倍。据Hilbert等的研究表明,仅2007年人类大约存储了超过300EB的数据,而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这一海量的数据被形象的称为“大数据”,这一定义突出体现了数据规模大的特征。

简单来看,“大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观测型、自动获取型与自愿贡献型。①直接观测型主要是指由各种电子监视器等(例如道路卡口摄像头)直接观测的数据,往往针对某一特定地方或人(群)。②自动获取型数据是由于电子信息设备或相关网络应用程序的使用而自动留下的网络“痕迹”。例如网络中留下的搜索与浏览记录;网络购物留下的交易数据、快递包裹留下的转运记录;出租车gps记录的时空出行路线、智能公交卡记录的上下车出行记录;手机基站检测得到的手机用户位置、手机用户间的通信记录等。③自愿贡献型数据是人们自愿在网络上或分享的数据,主要是社交网站上使用者的相互作用,例如社交网站签到留下的时空数据、社交网站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社交网站用户的相关言论,以及Frickr等分享网站上游客上传的照片信息等。

2“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变革

从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看,大数据迎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195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学研究出现了“计量转向”。数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间研究的方法基础,避免了简单、抽象、定性的约束。特别是舍弗尔(Schaefer)等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科学,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现空间法则。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详细的、实时的信息,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细化地研究各类社会科学问题,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也为关注空间的人文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前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大前提下,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到计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兴起,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这其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交互活动过程的实时、精细、动态感知,使从原先只能由结果去推断过程的研究模式转变为可以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实现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这就是以数据驱动,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一个创新。

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革除了思维模式以外,对现象与要素数据的实时性、覆盖面、精细程度(实时监测数据)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传统统计数据由国家权威部门提供,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统计数据的提供者与者(VGI),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自发数据收集形式,可能促使传统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带有空间信息的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与计量地理革命以及社会转型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其提供了大量带有时间与属性信息的人类行为数据。新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向通常以传统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方法论、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方法也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访谈数据转变为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新的空间定位数据(GPS,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等)转变。

3大数据应用于人文地理研究的总体框架

大数据已经渗透至国家、区域及城市经济社会与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人文地理的研究应抓住大数据这一机遇,对城市居民活动、企业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供给及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总体来看,人文地理研究或应用的框架构建需要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或信息设备采集等手段获取主题网站、社交网站、智能手机及城市传感器等行为活动数据,利用传统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科学GI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大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结合部分传统数据对研究主题内部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把握,从而构建以居民个体或群体组织行为分析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

在此数据平台基础上,城市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居民行为、活动等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的变化;社会地理学研究则需要集中分析社会群体特征、网络、活动等及其影响的社会空间分异或融合;政治地理学研究则通过基于舆情分析的国家或地区间地缘政治关系判断政治现象发生和影响规律;旅游地理学研究应强调旅游者行为分析在旅游出行方式、资源选择、旅游體验及设施应用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交通地理学研究可以以基于电商大数据的物流组织分析为切入点来优化区域或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经济地理学研究应系统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迁移等行为活动及其对区域或城市生产力空间的影响;文化地理学研究则需要从大量居民活动或情感数据中分析城市文化特质或结构来探讨人类文化活动对区域或城市的影响;军事地理学研究可以侧重对大体量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突发事件等信息进行安全评估来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同时,还应借鉴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心理学、数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大数据时代人文地理研究框架或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清肺合剂;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痰热壅肺证

清肺合剂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传统中成药院内制剂,主要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我们以急支糖浆作为对照,对该药进行了系统观察,临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遵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14例,脱落9例、剔除4例。余201例均为符合方案病例,进入PP分析总体,其中试验组101例,男性60例,女性41例;年龄1~3岁17例,3~7岁54例,7~14岁30例;病程1 d 13例,2 d 63例,3 d 25例;病情轻型20例,中型60例,重型21例。对照组100例,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1~3岁11例,3~7岁65例,7~14岁24例;病程1 d 17例,2 d 54例,3 d 29例;病情轻型31例,中型58例,重型11例。

1.2 中医证候全部201例患儿均有咳嗽,其他症状的出现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有痰101、98例,肺部体征101、97例,发热44、55例,气息粗促5、26例,口渴50、53例,咽痛74、69例,烦躁11、27例,大便干92、81例,尿黄76、69例。

1.3 舌质、舌苔、脉象的情况异常舌脉出现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舌质异常98、99例,舌苔异常95、85例,脉象异常92、83例。上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的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儿科学》[1],《实用儿科学》[2]等要求制订。病情分级按以加权法拟订的证候评分标准。其中主要指标积分和4~8分为轻型;9~13分为中型;14~18分为重型。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14岁的患者列为入选病例。本研究采用1∶1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制定,并按入选时间顺序依次发药。试验组予清肺合剂(100 ml/瓶),口服,1~3岁10 ml/次;3+~7岁20 ml/次;7+~14岁30 ml/次,3次/d。对照组予急支糖浆(10 ml/支),口服,1~3岁5 ml/次;3~7岁10 ml/次;7~14岁15 ml/次,3次/d。疗程均为5 d。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第3辑)而拟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64例,进步22例,无效6例。对照组:临床痊愈26例,显效49例,进步19例,无效6例。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ilcoxon检验,P>0.05)。

3.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75例,进步15例,无效4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66例,进步12例,无效6例。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ilcoxon检验,P>0.05)。

3.2.3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略)

3.2.4 两组异常舌脉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异常舌脉改善情况比较(略)

3.2.5 两组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较(略)

3.2.6 安全性评价两组201例患儿在用药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未发生不良事件。实验室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复查,均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异常改变。

4 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小儿肺脏娇嫩,正气不足,若感受外邪,邪气痹阻于肺,肺络失宣,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则见咳嗽、有痰、发热,临床多表现为痰热壅肺证。清肺合剂由炙麻黄、炙胆草、桔梗、杏仁、前胡、瓜蒌、葶苈子、射干、枳壳、青黛、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宣肺、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研究结果表明,清肺合剂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疾病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且非劣性检验显示试验组疾病疗效不劣于对照组(u=4.505 5,P<0.05);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咳嗽、有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改善,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果提示,清肺合剂对咳嗽等症状及异常舌脉、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疾病总体疗效不劣于对照药急支糖浆,说明两药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研究中未发现清肺合剂的不良反应,各项实验室安全性指标检测也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异常改变,初步显示出该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APACHEⅡ评分在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以APACHEⅡ评分为指导,根据评分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存活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重症监护、花费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间、花费和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能够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提高临床护理的作用。

关键词 APACHEⅡ评分;急诊重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36-02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种广、病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要求医护人员严格评价和监控患者病情,积极治疗,合理护理才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传统护理模式粗浅的将患者按病情分为轻、中、重等级别,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但缺乏较为科学的判定标准[1]。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重症医学中以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2],但其在急诊重症护理应用评价仍属于初涉阶段。鉴于此,笔者采用APACHEⅡ对急诊重症患者进行评定,观察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急诊科监护室收治的急诊重症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8.9±3.6)岁,初次APACHEⅡ评分0~15分39例、评分15~25分32例、评分≥25分9例。观察组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0.1±4.0)岁,初次APACHEII评分0~15分42例、评分15~25分29例、评分≥25分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或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本研究,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相关规定;②排除既往有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排除入院时即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患者,以及中途转院的患者。

1.3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无论APACHEⅡ评分高低,均采用传统的急诊重症监护。观察组患者则根据患者APACHEII评分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护理措施。按APACHEⅡ评分将患者病情分为三档,即0~15分为一档、15~25分为一档≥25分为一档,分别在患者床头牌上做好标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①对于APACHEⅡ评分为0~15分的患者给予二级护理,护患比例保持在1∶0.5,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理疏导,并按医嘱进行其他护理措施等;APACHEⅡ评分<10分的患者,若主治医生同意,可给予常规护理。②APACHEⅡ评分为15~25分的患者接受一级护理,护患比例保持在1~1.5∶1;护理人员要完成患者的吸氧、心理护理等,帮助患者保持平卧或休克,并预防床褥建立1~2条大血管静脉通路等,每8h测定一次APACHEII评分,并根据医嘱,给予其他相应护理措施。③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接受特级护理,护患比例为2∶1,护理人员要给患者使用气垫床以防止床褥,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每3h测定一次APACHEⅡ评分,并根据医嘱,给予其他相应护理措施。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患者满意度、重症监护的时间及花费,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设的调查问卷。

1.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死亡率比较对照组死亡14人,死亡率为17.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5人,死亡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间存活患者满意度、重症监护时间及花费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急诊重症监护时间和花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存活74例,其中15例出现不良反应(肺部感染及水肿8例,床褥3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静脉炎5例,其中出现7例有不止一项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3%。对照组存活66例,其中有34例出现不良反应(肺部感染及水肿13例,床褥7例,泌尿系统感染12例,静脉炎11例,其中有9例出现不止一项并发症),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监护室所收患者病情多样,严重程度不一,疾病缓急亦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护理。但目前多数医院未能做到有效的分级护理,无论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均给予特级护理和专人看护,亦或采用粗糙的轻、中、重对患者病情分级并给予相应护理,缺乏科学性,造成护理资源分配不均,较轻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急重症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护理措施不到位等[3-4]。

APACHEⅡ评分是一种能够正确评价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的、简便而实用的,并对预后做出预测的评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急性生理学评分,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等常用的12项生命体征指标;②年龄评分;③慢性健康评分,由18个小项目,分六大类组成,每个项目分七个等级,具体根据患者的依赖程度进行判定。APACHEⅡ评分根据以上三方面对患者病情做出定量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为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危重病预后评价系统。APACHEⅡ评分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各项检查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定,并作出合理的护理资源分配,既保证轻症患者能够接受足够的护理服务,又节约日益紧张的护理资源,使护理资源向重症患者倾斜。

APACHEⅡ评分作为重症患者评分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意义,但其在急诊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较少,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急诊科护理人员对其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急诊科患者多为急救患者,所需参数来不及获取或因急诊科医疗设备限制而不能完全获取评分所需要的参数等[5]。因此,APACHEⅡ评分在急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死亡14例,死亡率为17.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5例,死亡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急诊重症监护时间、急诊重症监护花费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可见应用APACHEⅡ评分对提高临床护理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APACHEⅡ评分能够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提高临床护理的作用,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岭燕, 王务萍. 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II在急诊重症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12): 1373-1383.

[2]熊杰, 黄素芳, 刘伟权. APACHEⅡ评分在ICU分级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0, 25(13): 16-18.

[3]耿梦雅, 谢海莉, 利庆华, 等. 分级护理在ICU中的应用探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9): 90-91.

上一篇: 老年护理的特点 下一篇: 浅谈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