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实践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在教学方法上把实践性放在了第一位,给学生舞台、给学生机会,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展示对美的追求,展示对生活的热爱,毫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大可能地唤起学生的潜能。
2.多元性
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具体方法,而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相关联活动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的综合体,是体验、实践、感受、欣赏、探索、发展、讲授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
3.整体性
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教学方法体系。语言、感知、体验、欣赏、引导、实践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紧密结合的,而不是按照一定先后顺序进行的。
二、教学方式艺术化
1.选择曲目
刚刚接触这种课堂形式的学生都会无从释手。传统教学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固定的教学内容。多声部声乐作品表演形式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本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围绕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演唱表演内容不固定,这也是本学科的特色之一。也就是不限制学生演唱曲目与表演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演唱曲目,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得比较弱,教师给予参考意见,教师的指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选择曲目时,首先曲目难易程度的选择很重要。初期要选择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以二声部为主),轻松的感觉有助于演唱和表演,能够增强演唱者信心。选择教材上的典型二声部女声小合唱或者是男声小合唱曲目,如,女声小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美丽的梦神》《雨花石》等。男声小合唱《西风的话》《长城谣》《美丽的梭罗河》《大海啊故乡》等。教材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之外的曲目选择也是重要的内容,在选择上涉及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那么选择怎样的曲目适合多声部演唱与表演?
由于社会艺术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流行音乐受到当代大众的喜爱,成为主流音乐之一,尤其是“80后”的一代人,流行音乐对他们的音乐审美有着很深的影响。对流行音乐曲目的选择,(1)要注意歌曲内容。也就是说,内容要积极向上,符合时代主流和学生年龄特征。(2)歌曲音域一定要适合多声部演唱,切忌音区过低或者是高音区在换声点,那么一定要移调,调整到适合演唱的音区。(3)切忌齐唱。通俗歌曲很少有现成的多声部曲谱,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和声知识,对其进行编配。参考曲目:《外婆的澎湖湾》《童年》《踏浪》《我的中国心》等等。
经典的童声合唱及卡通插曲也可以翻唱,通过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演绎,会有独特的效果。这些曲目的演绎,也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曲目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参考曲目:《铃儿响叮当》《让我们荡起双桨》《小鸟、小鸟》《歌声与微笑》等等。
2.组织排练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学会认识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运用音乐,从而形成对音乐的感受力,陶冶情操,涵养品德。深化音乐教学改革,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既是在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1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音乐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它地位低,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校缺乏对音乐课程的长远规划,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定位也低,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音乐精神和音乐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品质了。第二,教学内容沉闷。音乐教学本来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教学,但由于面对音乐知识狭窄、乐理知识匮乏的学生,加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过于简单,音乐教学内容往往单调乏味,课堂死气沉沉,甚至造成学生对音乐望而生畏。第三,教学方法单一。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的困难,他们本来对音乐课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很多音乐教师教授音乐课程时,只是将录音机带入教室简单地放几首歌曲,或者简单地教几首歌曲,或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个音乐视频,他们往往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音乐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音乐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教学的脱节,导致学生音乐兴趣全无,渐渐地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信心。第四,教学设施不完善。鉴于音乐课程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学校对音乐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不少专业的音乐课程只能在教室里进行。尤其是练声教学、大合唱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等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几乎无法开展,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2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音乐的直观感受是引导人类心灵的直接通道,无论是悲伤的、喜悦的或者是矛盾的复杂心情,都可以通过直接通道通往内心,直击心灵。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原始化的音乐教学。因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生动化的课堂教学中,初步地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掌握音乐的演唱、演奏等不同的音乐知识,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不断地感知音乐,从而爱上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什么是有效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体验,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在实践体验的课堂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音乐涵养。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实践提升的有效交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有序而富有新奇色彩,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与交流,实践性与娱乐性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较高,自主创新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音乐课堂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首先要践行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的音乐课堂重在兴趣的培养。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较为固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在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生动又富有韵律的知识经验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在迷惑时的一盏明灯,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学习的主体仍旧是学生自己,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完善自我。
(3)实践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是说唱与练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属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所学知识,体验教学内容,从而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意蕴,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4)创造性原则
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基石,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所处的条件,开拓创新,才能丰富艺术本身。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灵活应用音乐知识。创新性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人物个性的基础。
(5)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体范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在整体性原则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对待,让每一位有音乐兴趣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适当采用创设情境,灵活教学,不断开拓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实践性的普遍理论融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分类,并不仅仅只是说唱的内容,因此,需要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科学教学。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因采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的研究步骤,首先要明确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即提出问题;制定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后,需要对于教学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后的评价,找到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课后的修订,然后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修正方案,进行反思总结。
一、选择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学方法应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他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学会选择恰当、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总是在寻求一些有效而简单的音乐教学方法。时代在变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逐渐被运用到了教学当中,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和电子设备。而音乐教学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被一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法所取代。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教学设备和教育心理学规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陶冶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得到美与善的滋养,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学习的。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以中小学为对象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分类,有按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来分的,还有按音乐家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来分的。我们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和活动方式将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归纳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观看了辽宁省沈阳市陈运成老师的获奖音乐课《东北好》,很精彩。这堂课之所以精彩,处处都有“亮点”,不仅是因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教师所用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风格幽默,方法运用灵活自然,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让学生在娱乐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是一堂十分值得学习的课例。就教学方法来讲,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陈运成老师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可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体验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感受,最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能力。它包括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
1.音乐欣赏法
课堂的开始,教师就放着《东北好》的背景音乐带着大家扭秧歌。这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引起欣赏音乐的动机和兴趣。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扭着东北大秧歌手舞足蹈地进了教室,给上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演示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等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内容的方法。教师教授《东北好》的时候,在播放“东北好”的视频之前提出问题:歌曲里提到了哪些事物?大家认真地听着歌曲里的歌词,最后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对歌曲里提到的东北特产和名胜做了详细解释,又一次说明了东北之好。
3.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参观实际事物和观察现象而获得知识、感受、认识的一种方法。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此种方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教育。
(二)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主张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技能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它包括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东北好》这首歌强弱的教授上,教师没有刻意强调哪个字唱强,哪个字弱,而是让他们按鼓点的强弱去读词,然后分组练习打出强弱节拍。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唱歌,叫他们用东北人的性格去演绎。教师引导学生用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来演唱歌曲,情绪自然就出来了。
2.律动教学法
教师在讲到东北音乐的时候,说到了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而且立即让大家站起来学着视频跟着节奏跳起了大秧歌。陈老师带着大家用形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将理论的音乐节奏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律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在东北的音乐中又一次说明了“东北好”。
3.创作教学法
创作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包括即兴创作、表演创作等。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东北的音乐风格特点,并且通过《东北好》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每个人都更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们根据《东北好》的音调以小导游的身份创编《南京好》,介绍自己的家乡,并且认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这样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又使孩子们能积极地面对课堂,面对学习。
4.游戏教学法
顾名思义,在游戏中去学习、去实现教学目标。其实创编歌曲是一种游戏教学法。如果能在游戏中学习,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爱上学习。就像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小孩子是生来就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低龄的孩子。
(三)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顾名思义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活动向学生传达信息,它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1.谈话法
音乐欣赏结束后,教师的一句“谁没有看到我”,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讲台上。之后,教师开始用幽默的东北话自我介绍,并且以口头语言问答的形式提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去过东北的什么地方?知道哪些东北的演员?于是师生开始了互动,谈论东北的城市、地貌,还有大家对东北的印象。这样以谈话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既轻松,又快乐。
2.讲授法
在这之后,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对东北的人文、地貌等领域进行讲授。在此过程中,学生聆听着《东北好》的音乐,看着东北四季的风景,听着教师生动的讲解,极其的认真。教师使用了谈话的方法,并且看着多彩的风景图片、听着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还叫他们学说东北话。这些方法让大家了解了东北各方面的知识。人好,景好,很自然地就让大家体会到了“东北好”。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或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一些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其实在整堂课中,都运用到了讨论法。比如,教师让大家分小组编创《南京好》,大家就要讨论该把哪些事物按什么顺序编到歌里,还有就是分组练习打节拍,大家讨论把认为对的挑出来进行练习。
对于音乐教师来讲,拥有丰富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上,教师要学会“教”的艺术,教学机智、教学语言、教学风格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和方法的灵活性都是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琢磨的。希望在音乐教学岗位上的所有音乐教育者不断钻研,在结合运用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能创造出更好、更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朱小曼.情感教育论岗.南京出版社,1993.
[3]李炳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一、实际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一般都是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少能够获得真实的课堂学习体验。只是学习了音乐的表象并没有深入地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我们应该用音乐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实际体验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欣赏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发表一些感悟和想法,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来让学生进行欣赏,在特定的情境下来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来产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欣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比较传统的,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和想象,并且分析和研究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艺术背景之后的文化内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的过程可以进行音乐的演示和参观,教师通过示范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音乐,丰富的动作以及音乐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进行实际示范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并分析表演过程,展示音乐独特的一面,让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二、交流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分析,学生没有呼应,那么教学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状态,因此,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语言方面的沟通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方式的带领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的表达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教学的形式,通过一个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全面透彻地了解音乐知识,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另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推荐一些相关的音乐方面的书籍,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到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除了学习课堂上的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更加牢固地掌握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二、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民间采风、民间调研等形式,深入广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各个地区相关的民俗舞蹈文化,提炼民俗舞蹈的精华,并结合地方性特色,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为我国的少数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为当代高校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寻求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壮族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及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首先,对广西各个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广西地区各个高校的民族民间舞教育情况。如:高校对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实施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教材的内容是否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地方特色性教学实施情况;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对壮族舞蹈文化的了解情况。其次,搜集并整理分布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各种民俗舞蹈文化材料。开展具有实践性的壮族舞蹈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壮族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及实施措施。再次,结合中外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新成果,开展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体系研究,编写出实践性壮族音乐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报告或者教材。该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壮族舞蹈文化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探索如何挖掘更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及民俗舞蹈,如何将民间采风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用性课程设置,收集壮族音乐及壮族舞蹈语汇,给壮族舞蹈编写教材,编排壮族舞蹈教学组合,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地区的民俗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综上所述,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行定能改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于广西本土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不重视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不重视课本之外的延伸,并且落后的教学方式呆板、沉闷无法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了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培养中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就需要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政策进行改革,增加在音乐教学相关领域的突破,寻找出新的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最终走出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瓶颈。
一、 重视情感教育,强调对音乐自我感受的表达
因为音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音乐要表达的多是抽象的内容,用语言很难描绘清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授课的难度也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在以前的工作学习中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音乐知识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所以对音乐各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中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听,还要重视学生在唱、看和表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在音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处在音乐的氛围之中,运用各种器官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进行充分的理解,重视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前,可以先进行与音乐相关的音乐录影带或是短片的播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先对这首音乐形成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这首音乐的画面,然后进行音乐的播放,这样做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将这首音乐作品与之前想象的画面进行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对音乐的学习。
二、 重视音乐内涵,强调音乐本身的表现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包含着音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灵魂,只有充分理解了音乐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充分的了解音乐的内涵,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音乐欣赏水平的局限性和音乐知识方面的匮乏,很难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所以中学音乐老师就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音乐老师本身就拥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的音乐知识,所以在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时能很容易的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中学老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长处,在理解困难的音乐作品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明白音乐的内涵。
三、重视音乐的实践性,强调音乐的创造性
最初的音乐都是从人们日常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具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也不能脱离了实践生活,不能采用原有的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强调音乐的创造性,使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能够充分传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听众形成共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带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有关春天的音乐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对春天的各种事物有了亲身的实践了解之后,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就能将实践中观察到的画面与音乐要表达的画面相结合,就能很好的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对春天的感情。
通过音乐老师的引导,并且重视在音乐学习中的实践性,就能培养学生对音乐创造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包括对音乐各要素的感受能力,对音乐不同意境的感受力,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受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仅能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人格情操,使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 重视音乐情感性与情趣性的结合
音乐是音乐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当与作者有同样情感的人听到这首音乐作品时,就会与音乐形成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容易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挖掘,与音乐作品形成共鸣。刺激学生的感情,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音乐中的情趣也能很好的表达,将二者进行结合然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自然就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中学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情趣培养,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是学生能否学好音乐的关键,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所以中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听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经常的唱,将听与唱相结合,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动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在老师或是家长的逼迫下学习,让学生对音乐学习能够真正的产生兴趣。还要重视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最终提升中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
总结:
中学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不是中学课程中的主要科目,但是音乐素养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性情,还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积极地生活态度。所以要重视对中学生的音乐教学,规避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在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中传统理念仍然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已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但从整体上来看,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相对比较迟缓。导致舞蹈课程不能完全从以往单一的“依附性”等传统教育理念中解脱出来,阻碍了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使教育目的难以真正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知识面狭窄,从而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的建设基本上是被动的跟着走,缺乏前瞻性。滞后的教育理念,使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偏离了目前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课程改革的轨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阻碍。
2、课程设置老化
(1) 课程设置老化。课程设置的老化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不适应,如在舞蹈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缺少实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这种结构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与实现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综合化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弊端。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艺术实践以及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综合性教学能力的不足,延长了学生毕业后工作、教学的适应过程。
(2) 课程结构失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应该是以声乐、钢琴、舞蹈并重,但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结构一直受传统单一的“依附性”体系制约。作为“依附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开设的门类过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培养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是区别于其它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的失衡,势必影响学生专业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受到“依附性”舞蹈课程的学习,而一旦进入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课堂,面对具体的律动、载歌载舞及歌舞编排等实践教学时,学生往往因为专业技能的缺失而陷入困惑,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求而不得”的尴尬现状。
(3)培养模式滞后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开设方式培养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单一的课程设置使学科之间相互剥离开,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跟不上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步伐。二是高师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与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学改革相互脱节,二者缺乏联系,各行其事,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材的陌生。二是由于综合能力的缺失难以胜任教学。背离了当今教育改革中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方针。
二、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1) 坚持特色教育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是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声乐、舞蹈、器乐是实际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技巧基本功”®。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院校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范式,具有不同的发展依据和教育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教育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要把握舞蹈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教育,以及对现代社会普及艺术教育、全面推进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走教育综合化道路;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为宗旨,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2)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在改革创新中寻找新的结合点。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建设,首先要确立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作意识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其次,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要以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要根据学生的来源与自身条件,第一,加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身体的韵律、动作的规范性训练。第二,加强节奏感、乐感、表演的训练。第三,加强舞蹈基本技巧、技能和舞蹈编创能力的训练,确立培养专业综合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第四,在课程建设中要广泛渗透和体现《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先进理念,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了解、掌握中小学现代音乐、艺术课程的新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综合教育行为指针。
2、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1) 重构舞蹈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改革发展思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具备综合能力为宗旨,其一、按照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等四大模块重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为教学目的。舞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舞蹈技能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要以开发学生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以舞蹈审美、舞蹈表现、舞蹈创造、舞蹈文化为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其二、舞蹈课程的设置要以《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明确舞蹈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性质与本质上的不同,加大舞蹈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使舞蹈课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技能课程之一。
(2) 调整舞蹈课程结构。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应走出单一“依附性”的认识误区,调整舞蹈课程结构。要精选学生必备的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合理的分配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比重,使课程结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地方性。构建一个全新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只有从多极发展、多元构建的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人才。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教学能力与艺术表演能力的形成,不仅要靠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从事教学和舞台表演的基本能力。根据本学科特点,在课程结构中,一要开设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专业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和创作能力。二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艺术表演,强化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提髙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是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表演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3、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针对以往舞蹈教学内容单一与当今音乐、艺术基础教育相脱节的现状,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充分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第一,要积极引入具有民族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区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加强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学科、特别是技能、技巧课的横向、纵向联系及内容体系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广泛、跨学科的掌握学习内容。第三,注重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相的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结合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实际,从中获得有用价值,形成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邬明 刘宇红 单位: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结合所学乐理知识及分析典型幼儿歌曲伴奏谱例使学生学习了解键盘和声的基础知识与钢琴简易伴奏知识,为下一步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打下基础。同时通过精选针对性较强的基本练习与练习曲,简易独奏曲、伴奏曲继续加强对学生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本阶段,教学内容主要突出钢琴弹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开设《钢琴基础》专业必修课,进行“钢琴弹奏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训练”、“练习曲及简易乐曲”、“键盘与和声知识”等专业通识性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钢琴弹奏基础[2]。第二阶段(4-5学期)必修(1)第四学期。第四教学单元:幼儿歌曲伴奏。主要使学生掌握配置幼儿歌曲伴奏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幼儿歌曲的调式、曲式、音乐形象、表现风格等要素,学习幼儿歌曲的和声设计、幼儿歌曲的伴奏音型选用等方法,能较熟练地弹奏幼儿歌曲即兴伴奏。(2)第五学期。第五教学单元:幼儿歌曲自弹自唱。主要使学生掌握幼儿歌曲自弹自唱的基本方法,学习歌唱与弹奏的关系处理方法;自弹自唱时歌唱与弹奏的关注程度分配方法;各种常用伴奏织体的运用;通过快速视唱与即兴配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6-7学期)选修(1)第六学期。第六教学单元:钢琴演奏。主要通过了解西方钢琴发展史,欣赏西方各个时期及中国近代著名钢琴家经典钢琴作品,并弹奏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曲,奏鸣曲,复调作品及中、外不同风格的钢琴小品,合奏曲(四手联弹),进一步学习掌握钢琴的各种演奏方法,以提升特长学生的钢琴演奏及音乐表现能力。(2)第七学期。第七教学单元:①婴、幼儿音乐启蒙教学方法:主要使学生掌握婴、幼儿音乐启蒙的教学规律,了解婴、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心理特点,婴、幼儿音乐启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具有能够从事幼儿园音乐启蒙特色班的教学科研能力。②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键盘弹奏技能组织幼儿园的唱歌、韵律、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节奏乐、歌表演等教学活动的能力,了解国外先进的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达尔克兹体态律动学、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并能够结合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活动,选择研究小课题,进行研究实践,并学习撰写研究小论文。在本阶段,通过开设《钢琴演奏》《婴、幼儿音乐选创编》《婴、幼儿早期音乐启蒙》等专业选修课,进行特长学生“钢琴演奏”的提升性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
教材建设(1)要因地制宜编写符合当地幼儿教育需求的地方特色教材。幼儿从小生活在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环境中,本土音乐最易被幼儿认同接受,也最能发挥其音乐教育作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课程,应当在收集整理地方音乐的基础上,利用地方音乐素材,编写符合当地幼儿教育需求的地方特色的钢琴教材,既可以增强本科钢琴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实践性。(2)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现有教材。现有钢琴教材文献材料林林总总,种类繁多,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建立教材库,让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教材。教材库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将可能使用到的教材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歌曲伴奏、即兴伴奏、、重奏、弹唱六大类,教师可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及学生情况选用适合本专业层次的相应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学生人数多、起点低、进度不统一等特征,必须通过加强教材教法及评价方式建设,才能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4]。
教法建设(1)教学模式。①教学群体分层。在开课前,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②教学内容分层。针对不同教学群体的学习特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其教学目标。③教学进度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能力差异情况,合理适度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布置练习作业量,随时注意对学习进度进行立体动态的调控。(2)授课模式。①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集体课:集中学生,就钢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共性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演示,解决具有共性的学习问题;小组课: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特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进度进行教学,解决学生的群体差异性问题;个别课:对学习进度快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②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进行教学重点、难点的讲授与演示,并根据学生情况布置课外练习,课外练习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采用教师辅导、学长辅导、朋辈辅导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辅导相结合,进行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消化。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表现性为一体,课堂教学必须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并通过组织观摩交流,表演比赛等活动尽量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及表演平台,培养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音乐表现能力[5]。教学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50%。对学生每次课的回课情况、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每个学期的汇总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2)弹奏技能展示现场评分40%。根据弹奏技能现场展示的情况评定成绩,所得成绩占学期成绩的40%。(3)幼儿园钢琴教学实践10%。根据学生进行幼儿园见习、实习情况评定成绩,所得成绩占学期成绩的1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钢琴课程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表现性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上述评价方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也需要采取综合方式进行,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研究并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涵。
例如,教师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开始,选取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原音再现,向学生展示它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团结、号召和鼓舞作用;选取1949年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取期间无词的《国歌》和1978年改变歌词的《国歌》,让学生知道《国歌》在特殊的v史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选取1982年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让学生明白《国歌》是受法律保护的;展示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前日本球迷集体离场和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奏响时的图片,引导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德育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学习并认识了《国歌》,为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和价值追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密切德育与学生音乐生活的联系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同时也是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听《国歌》,请学生回答:歌曲叫什么名字?并追问:听到《国歌》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你做到了吗?接着,展示两份学生默写的《国歌》歌词,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师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时同学不愿放声歌唱的行为,并以此为切入口,从学生对待《国歌》所应有的态度以及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待《国歌》的不当行为来说明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培养爱国情感。
融通学科和学科德育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除了要关注音乐本身外,还要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如何能让学生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尊重《国歌》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以往的设计中,多数教师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升旗仪式入手,然后从唱曲、填词、词曲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突破了以往的模式,采取“抓明线,扣暗线”的方法,将音乐和音乐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
明线设计:感悟《国歌》――明确重新学习《国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国歌》――了解《国歌》的词曲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学唱《国歌》――解决歌词和音准及节奏问题;唱响《国歌》――解决有感情地演唱和情感提升问题。暗线设计1:《国歌》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从时间的角度学习并感受《国歌》。暗线设计2:《国歌》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体验和感悟《国歌》。
这三条线既是学科教学的线,也是学科德育的线,它们相互交叉贯穿始终,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又能结合当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国歌》应有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突出了学科的德育价值。
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音乐活动,对学生才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实际,灵活运用,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上多下功夫。
在学习歌词的环节,教师按照歌词的创作、修改及经历的改变做了如下安排:个别学生朗读创作的原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聂耳修改后的歌词(现用歌词),对比分析歌词修改前后的特点和作用;集体默读1978年再次修改的歌词,教师介绍1982年恢复使用现用歌词等情况。通过对这84字歌词层层深入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牢记并正确书写歌词的同时,明白这84个字是受法律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