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5: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联网医疗市场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药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药品销售的渠道也不断多样化与多元化。互联网药品销售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与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药品销售,在提高了销售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对于增强药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美、欧、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互联网销售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产业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一、国外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现状及模式
美国是互联网药品销售产业兴起的主要国家之一。如今美国网上药店约有一千多家,同时关于医疗保健的网页店铺已近两万多个。在国家政策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医药商品销售交易平台。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咨询医疗问题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药品。美国互联网药品销售已逐渐成为了其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部分国家互联网药品销售行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规范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一些国家对于互联网销售采取了一定的制约措施,例如英国制定了多个互联网药品销售的标准,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时才可以进行合法的销售处方与非处方药品。德国对于互联网药品销售的主体,仅仅限定除了药房,其他任何个人、组织不得在互联网上进行药品的销售。瑞士约有百分之十六的药品销售额是通过互联网完成与实现的。在意大利,其国家药师协会网站会提供药店的信息和相关症状与药品信息,在网站上注册的药师可通过该网站进行药品销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日本学习欧洲的互联网药品销售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以第三方药品互联网销售平台为主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现状
2005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为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行业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网络药品行业规则与标准,为互联网药品的销售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规定允许符合相关规定的药品企业通过规定审批程序申请加入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进行部分特定非处方药的销售与相关病情的咨询。国家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提出了“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根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有关统计,2013年我国网络医药的销售额已达到了四十多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如今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已逐渐发展,同时引起了药品销售企业的高度重视,因为在信息化的今天,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销售平台将会是一个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的交易市场,能够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相对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互联网月销售额就超过了近两亿多,因此,我国目前的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正处于开拓与起始阶段。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13年12月,通过申请并注册,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共4682 家,但是享有在互联网上销售药品资格的企业共计有两千多家。
三、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分析
如今,我国联网药品销售包含B to B、B to C 和第三方交易平台三种主要的模式。
1、B to B 模式
主要是指企业相互之间以及企业和医药卫生机构之间借助网络的药品销售平台,取得良好效果的网站之一是上海医药商务网。B to B 模式下的互联网药品销售企业必须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实践中具备两证的企业比较少,因为涉及到网络与药品的特殊性,审批程序较为严格。在此种模式下的药品,既存在普通商品特性的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为了保障药品质量与药效,必须在生产、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必须以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作为支撑。此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中表现的比较活跃。
2、 B to C 模式
是指药品企业采用在网上做广告、打宣传的方式来吸引网络顾客,从而增加药品的销售量的模式。比如北京金象大药房的网上销售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各项基础设施、监督措施等不健全,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药品销售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等有着具体、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B to C 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医药网络信息系统尚未统一、科学建立,导致消费者能在互联网中使用医保卡购药,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3、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
此种互联网药品交易模式主要分为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两种,比如: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网。通过这种模式,政府可以通过诸多信息对于网络药品企业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督,充分保障了互联网药品销售企业发展的规范化与合法化。但由于我国药品市场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规模化发展。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
1、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能够实现信息在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为网络药品销售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有利于监督机关实施有效的监督。
2、改变药品市场消费观念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我国网络药品销售市场的发展尚不健全,人们对于网络销售的药品的信任度不是很高。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网络药店以及公益型医疗网站的建设与宣传,为人们提供药品信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咨询,使人们对于网络药品销售有一个正确、明确的认识,增加对于网络药品销售市场的认可度。
3、提供更多的支付方式
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的支付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为网银付款或者支付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药品销售的支付方式有医保卡、医疗保险、保险公司等多种方式。方便了网络购药顾客的同时,促进了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增加药品网络销售支付方式是加快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4、创建高效的经营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医药行业完全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的经营模式“O2O模式”,O2O模式与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同,它能够在线上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提供全天候的咨询服务,以及按病找药、代客寻药、配伍禁忌、健康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众多贴心小服务,让用户体验到高质量的服务。同时,线下用户订购的药品,系统会自动安排给就近药店,药店的执业药师会根据订单配药并严格密封,再交由专职配送员私密送货上门,确保药品的安全及用户的隐私,在满足用户及时用药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医药经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互联网药品销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完善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尤其是其在我国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渐市场化与规模化。
【参考文献】
一、网络广告的现状及优劣势
近几年来,中国网络广告(Web广告)的支出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04年网络广告的支出为8.06亿元,2005年为29亿元,2006年支出40亿元,2007年支出62亿元,据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2010年和201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将达到125亿元、165亿元和370亿元,呈跳跃式发展。2008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开支总额将达652亿美元,占所有媒体广告开支的近10%。根据IDC的互联网与新媒体市场模型和预测,到2011年这一份额将达13.6%,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广告支出将增长至1066亿美元。由此可见,网络广告的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1、网络广告的优势
一般来说,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比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覆盖面广,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接触的人将更多,产生的广告效应将更大;二是信息量大,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容量不受限制,在进入每一个广告的链接地址后,广告主可以提供相当于数千页的广告信息和说明,把自己的公司以及公司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放在自己的网站中;三是网络广告有的放矢,由于浏览信息者即为有兴趣者,所以直接命中潜在用户的可能性大,并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四是网络广告在网络上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可以使客户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让客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网络广告的劣势
(1)网络广告的效果至今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把握,比如网络广告所影响的区域、受众以及受众的购买力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
(2)中国网络目前的普及率较低,同时网络人群的主体又不是购买力的主体,这就影响了网络广告的效果。目前在网上做广告的大多是一些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广告非常大的一个收入来源是互联网站本身,新浪网有30%多的广告来源都来自于COM公司。而中国网民大多是16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些人对网络广告几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即便有些网络广告具有吸引力,这些企业销售的产品也与他们有一定距离。而30岁以上能够买的起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成功人士目前还并非是上网的主要人群。
(3)市场份额不大。中国网络广告市场2007年的增长率为50%,占整个广告市场份额的6.7%左右。受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将继续发展,2008年的增长率仍将达到50%,尽管互联网迅速膨胀,但就2008年全球广告支出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互联网还只能居于第二位。
(4)烦人的弹出式广告。只要你打开网页,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就会扑面而来。这些叫人难以忍受的网络广告多以弹出式广告为主。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62%的被调查者强烈表示厌恶这种“弹出式广告”;而此前对横幅式广告(Banner)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者对横幅广告(Banner)表示抱怨。从网民的不满反映中可以看出弹出式网络广告效果不太好。
(5)网络广告业的专业策划和创意人才群体尚未形成。
二、解决网络广告存在问题的途径
1、网络广告要发挥个性化广告的优势
网络广告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细分,根据产品特有的目标市场,将网络广告按照受众的特点进行投放,从而使广告能够到达真正感兴趣的用户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如e龙就通过了解受众在网上点击或浏览的主要信息获取该用户的兴趣点,从而投放该用户所感兴趣的产品广告,这样用户对该类广告不仅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相反会觉得非常有用。
2、网络广告形式要不断创新
创新的广告形式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一般来说,网站页面广告主要有横幅广告(Banner)、漂浮广告、弹出式广告、字条链接(Hottopic)、图标按钮广告(Button)等多种形式,企业在进行网络广告时当然可以采用,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创新,要将传统广告创新的手段运用到网络广告上。这样不仅能减少网民对网络广告的排斥感,而且还能使广告的效果大大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广告与网络广告进行整合的形式进行跨媒体广告,充分融合两者的优势,使广告的层次更高、效果更好。
3、做好广告设计
以横幅广告(Banner)制作为例,改进网络广告(Web)的显示技术,可以使广告的效果更好。显然,一个大的横幅广告图形和使用动画都能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统计表明动画图片的吸引力比静止画面高三倍。另外,也可以适当的变换图片,当同一个图片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点击率开始下降。而当更换图片以后,点击率可能又会增加,保持新鲜感是吸引访客的一个好办法。
三、网络广告的前景展望
在中国,互联网用户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民的人均购买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网络广告的境况可想而知。
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网络本身的问题;有些问题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解决的;有的问题本身就不是大问题,比如,很多网络用户十分讨厌网络广告。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电视广告一样,人们会逐渐习惯网络广告。因此,网络广告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喜的是,企业投入互联网广告的费用明显增长。不少传统行业,包括家电、汽车、饮食方面,都开始在自己的市场预算里划出一个不小的份额投放到互联网广告上。根据iAdTracker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品牌网络广告主数量为6053家,比2006年的3480家增加2573家,增长73.9%。以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企业既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同时又有大量大型传统企业。从2007年与2006年各行业品牌广告主数量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除了网络广告支柱行业(交通汽车类、IT产品类、房地产类以及网络服务类等)之外,有更多行业的广告主在网络广告上日趋活跃,广告主数量大幅度提升,如娱乐休闲类、医疗服务类、金融服务类、零售及服务类等,这意味着网络广告在传统企业整合营销。
【参考文献】
一、网络广告的现状及优劣势
近几年来,中国网络广告(Web广告)的支出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04年网络广告的支出为8.06亿元,2005年为29亿元,2006年支出40亿元,2007年支出62亿元,据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2010年和201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将达到125亿元、165亿元和370亿元,呈跳跃式发展。2008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开支总额将达652亿美元,占所有媒体广告开支的近10%。根据IDC的互联网与新媒体市场模型和预测,到2011年这一份额将达13.6%,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广告支出将增长至1066亿美元。由此可见,网络广告的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1、网络广告的优势
一般来说,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比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覆盖面广,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接触的人将更多,产生的广告效应将更大;二是信息量大,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容量不受限制,在进入每一个广告的链接地址后,广告主可以提供相当于数千页的广告信息和说明,把自己的公司以及公司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放在自己的网站中;三是网络广告有的放矢,由于浏览信息者即为有兴趣者,所以直接命中潜在用户的可能性大,并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四是网络广告在网络上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可以使客户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让客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网络广告的劣势
(1)网络广告的效果至今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把握,比如网络广告所影响的区域、受众以及受众的购买力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
(2)中国网络目前的普及率较低,同时网络人群的主体又不是购买力的主体,这就影响了网络广告的效果。目前在网上做广告的大多是一些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广告非常大的一个收入来源是互联网站本身,新浪网有30%多的广告来源都来自于COM公司。而中国网民大多是16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些人对网络广告几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即便有些网络广告具有吸引力,这些企业销售的产品也与他们有一定距离。而30岁以上能够买的起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成功人士目前还并非是上网的主要人群。
(3)市场份额不大。中国网络广告市场2007年的增长率为50%,占整个广告市场份额的6.7%左右。受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将继续发展,2008年的增长率仍将达到50%,尽管互联网迅速膨胀,但就2008年全球广告支出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互联网还只能居于第二位。
(4)烦人的弹出式广告。只要你打开网页,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就会扑面而来。这些叫人难以忍受的网络广告多以弹出式广告为主。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62%的被调查者强烈表示厌恶这种“弹出式广告”;而此前对横幅式广告(Banner)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者对横幅广告(Banner)表示抱怨。从网民的不满反映中可以看出弹出式网络广告效果不太好。
(5)网络广告业的专业策划和创意人才群体尚未形成。
二、解决网络广告存在问题的途径
1、网络广告要发挥个性化广告的优势
网络广告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细分,根据产品特有的目标市场,将网络广告按照受众的特点进行投放,从而使广告能够到达真正感兴趣的用户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如e龙就通过了解受众在网上点击或浏览的主要信息获取该用户的兴趣点,从而投放该用户所感兴趣的产品广告,这样用户对该类广告不仅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相反会觉得非常有用。2、网络广告形式要不断创新
创新的广告形式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一般来说,网站页面广告主要有横幅广告(Banner)、漂浮广告、弹出式广告、字条链接(Hottopic)、图标按钮广告(Button)等多种形式,企业在进行网络广告时当然可以采用,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创新,要将传统广告创新的手段运用到网络广告上。这样不仅能减少网民对网络广告的排斥感,而且还能使广告的效果大大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广告与网络广告进行整合的形式进行跨媒体广告,充分融合两者的优势,使广告的层次更高、效果更好。
3、做好广告设计
以横幅广告(Banner)制作为例,改进网络广告(Web)的显示技术,可以使广告的效果更好。显然,一个大的横幅广告图形和使用动画都能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统计表明动画图片的吸引力比静止画面高三倍。另外,也可以适当的变换图片,当同一个图片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点击率开始下降。而当更换图片以后,点击率可能又会增加,保持新鲜感是吸引访客的一个好办法。
三、网络广告的前景展望
在中国,互联网用户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民的人均购买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网络广告的境况可想而知。
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网络本身的问题;有些问题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解决的;有的问题本身就不是大问题,比如,很多网络用户十分讨厌网络广告。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电视广告一样,人们会逐渐习惯网络广告。因此,网络广告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喜的是,企业投入互联网广告的费用明显增长。不少传统行业,包括家电、汽车、饮食方面,都开始在自己的市场预算里划出一个不小的份额投放到互联网广告上。根据iAdTracker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品牌网络广告主数量为6053家,比2006年的3480家增加2573家,增长73.9%。以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企业既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同时又有大量大型传统企业。从2007年与2006年各行业品牌广告主数量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除了网络广告支柱行业(交通汽车类、IT产品类、房地产类以及网络服务类等)之外,有更多行业的广告主在网络广告上日趋活跃,广告主数量大幅度提升,如娱乐休闲类、医疗服务类、金融服务类、零售及服务类等,这意味着网络广告在传统企业整合营销。
【参考文献】
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将会对高校《广告学》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广告学》教学的高校教师,拟从广告思维、广告理论教学、广告实践教学等三方面谈一下新《广告法》对《广告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新《广告法》施行对广告思维的影响
高校广告学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广告人才的重要责任,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每一门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广告学》教学中,热衷于对西方广告理论和文化的转述,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但是在新《广告法》背景下,笔者觉得应该强调法律与创意思维并重。再好的广告创意,如果不符合广告法律的要求,也是无法和消费者见面的。高校所培养的广告学专业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而且应该具备懂法、遵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质,尤其在广告学实践活动中,如果不具备法律思维,就会使得广告活动的开展很可能是徒劳无功,最后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高校的《广告学》教学中,可以以新《广告法》的施行为契机,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法律思维与创意思维双方面的培养。
二.新《广告法》施行对广告理论教学的影响
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作为直接传授知识的高校教师,应该将新《广告法》的若干内容结合理论教学的实际,及时传达给学生。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广告伦理
广告伦理问题是广告中一个非常重要但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广告的真实性问题、针对儿童的广告问题、广告的个人隐私问题、广告中的认可与证明问题等。在新《广告法》中,对虚假广告的范围及认定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加大了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第五十五条“---广告费用处罚款从原来广告费用的1到5倍,增加至3到5倍,广告费用偏低或者难以计算的,现在最高可以罚到200万。”针对儿童的广告问题,新《广告法》第三十八条“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第三十九条“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或者变相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针对广告的个人隐私问题,新《广告法》第九条“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关于广告中的认可与证明问题,新《广告法》第三十八条“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应当依据事实,符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第五十六条“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第六十二条“广告代言人处罚标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新《广告法》针对以上广告伦理具体问题新的规定,必将对“广告伦理”这一章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2.广告媒体
新《广告法》要求广告的可识别性,第十四条“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应当遵守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时长、方式的规定,并应当对广告时长做出明显提示。”并且在第二章“广告内容准则”中对医药、保健、农药、饲料、酒类、教育培训、招商、房地产等相关品类的广告内容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如果违反规定,作为广告者的媒体机构都将被处以不同程度的罚金,情节严重的该媒体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处分,甚至可以暂停媒体的广告业务。
可见,新《广告法》对各媒体的广告经营与管理提供更加严格、具体的要求,媒体的日常广告运用需要更加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应该在内容产品的策划和制作方面有所建树,提高媒体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打造媒体品牌,同时改变原有的、较为单一的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媒体盈利模式,积极推进媒体周边产品开发、媒体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多渠道盈利[2]。
3.广告文案
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广告文案有着重要的地位。新《广告法》第九条“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这将对文案创作人员提出严格的词语要求,包括“国家级、世界级、宇宙级、全球级、世界领先、全国首家、最、最佳、最新、最低、最高、最大、最具、最具、最优、史上最、最先进、全球最新、全网最低价、最新发明、最新科学、最新技术、全球最新专利、最先进加工工艺、顶级、顶尖、顶端、顶峰、极品、极端、巅峰、绝对、首选、第一、唯一、全国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一品牌、市场主导品牌、首选品牌、中国公认品(名)牌、绝无仅有、万能、销售冠军、抄底、空前绝后”都不能出现在广告文案中,想靠“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创作广告文案肯定是不行了。
4.网络广告
针对旧版《广告法》对互联网领域的缺场,新《广告法》新增了关于互联网广告及广告活动的相关规定,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第四十四条“利用互联网、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三.新《广告法》施行对广告实践教学的影响
《广告学》是一门和现实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校《广告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9课时课内实训和为期一周的广告策划实训,新《广告法》施行对广告实践教学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告调查
广告调查是编制广告计划的依据,具体包括广告市场调查、企业形象调查、广告媒体调查、广告效果调查,而其中最复杂的是广告市场调查,它包括广告市场所在的社会环境调查、消费者调查和产品调查等。新《广告法》施行后,广告调查的很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广告市场所处的法律环境,就是进行广告策划重要的依据。在广告法律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原来可以做的广告现在有可能就成了非法广告,例如关于烟草广告的问题,新《广告法》第二十二条“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烟草广告---禁止利用其他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宣传烟草制品名称、商标、包装、装潢以及类似内容。”和旧版《广告法》比较起来,明确回避了烟草广告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可能性,防止了打球的任何可能,因此熟悉了这一规定,对于烟草公司任何形式的广告,策划都只能说“NO”。
2.广告创意
广告创意是一则广告的灵魂,好的广告创意能使广告脱颖而出,但是广告创意在新《广告法》背景下,好比“戴着镣铐跳舞 ”,不仅要创意独特,而且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然再好的创意也无法通过审查部门的审核。以广播医药专题广告为例,新《广告法》第十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在此背景下,医药专题广告的创意需要改变,从传统的医疗养生节目推介转变为标准广告投放,可以考虑在标准广告基础上加入公益性内容、科普性内容、教育性内容,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形成固定客户群,建立起长期的品牌效应[4]。
3.广告策划
《广告法》1994年版共6章49条,现2015年版变为6章75条,新增了33条,删除了3条,同时修改了37条。原来广告法只有7种商品和服务的广告准则,这次增加到17种[3]。原来七种商品和服务有:药品、医疗器械、农药、烟草、食类、酒类、化妆品。新增的10种商品和服务有:保健品、婴儿乳品、教育培训、有回报预期商品或服务、房地产、种植养殖类、互联网广告的规定、广告代言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未成年人广告管理的规定、公益广告。对于专业从事某专题商品广告策划的人员来说,熟悉这一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定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新《广告法》第二十六条“房地产广告,房源信息应当真实,面积应该表明为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并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二)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三)违反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四)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对于做房地产广告专题的策划者来说,在进行广告策划时,就要严格遵循这一规定。
广告学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新《广告法》的修订要求广告教学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广告教学工作者只有及时跟进,将最新的《广告法》内容传达给学生,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广告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振宇.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教学[J].新闻爱好者,2008(11):77-79
[2]李晨宇,新《广告法》对大众媒体运营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5(6):22-24
[3]陈红玉.新《广告法》的互联网思维[J].青年记者,2015(6):25-27
从赢利模式来看,移动医疗具有多种收费模式可能,但远远未到成熟。目前存在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药企收费。基于数据服务的,往往可以通过为药企提品广告和市场调查等方式收费。目前这类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药业企业的集中度,需求很大,在中国这一服务模式有待中国药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意识的提升。
2.向消费者收费。比如春雨医生等,消费者需要支付远程咨询费用。健康检测等,通过使用费等方式向消费者收费。目前这类收费水平较低,同时远程咨询的质量、责任很难界定,不能形成品牌化平台,将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3.向医生收费。如就诊平台,国外的一般向医生收费。国内就诊平台目前处于吸引医生资源阶段,成熟后也将向医生分成。
4.向医疗机构收费。如为医院提供移动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支付费用,或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
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
对于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医疗机构、投资者等各个环节来说,移动医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大金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以我国而言,各路资本竞相在移动医疗领域占位,如小米投资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腾讯战略投资丁香园,弘晖资本投资趣医网,中金公司、淡马锡等投资春雨医生。
移动医疗在中国发展而言,已经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应的技术发展和认知程度来看,移动医疗还未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目前移动医疗只通过一些负载在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应用程序来实现,但是有很多医疗需求还未被满足。主要体现在:
1.基于远程医疗理念的服务在移动医疗中还有待完善,需要机制、体制上的改进。在中国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下,对移动医疗的资源互联互通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便捷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执行中,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诊断结果互相认可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2.普及推广移动医疗,需要高质量格式的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以及安全、隐私的保护等技术难题,需要合理的解决和技术保障。
3.用于接收和分析病人自佩戴诊断装置所取得的实时健康数据的硬件技术、平台功能、专业能力,需要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真正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移动医疗的潜力空间巨大
常见慢性病监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以特定设备、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远程监测心脏病患者发作风险等,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将为这一业务模式提供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2016年初,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对85家医药零售电商企业以及300多位消费者展开问卷调研,同时组织医药行业内价值链上各方代表参与研讨会来了解不同类型企业和机构代表对医药电商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期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在医药电商领域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中国医药电商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角色转换
医药电商的发展对医疗行业是重大利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利于帮助改善中国医疗发展长期存在的痛点,包括医疗效率低、患者体验差、医药支出高。在医疗效率方面: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缺乏对什么病该去哪里看、什么样的药品哪里能够购买的清晰认知,因而纷纷都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本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房则利用率相对低。医药电商能够让更多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患者购买到与大城市相同的药品,为患者提供新的购买途径;医药电商还能让患者在续方买药的情况下寻求简易门诊或基本医疗机构的服务并提供配送到家;这将帮助推动医药分家的进程。其次是患者体验方面:一直以来,中国患者就医买药要面对就诊时间长、交流时间短、信息透明度低以及排队时间长等种种困难。而线上购药让患者获得价格便宜、信息透明、过程便捷等好处。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线上购药“价格实惠”得到超过1/3的患者认可,成为医药电商最受到认可的优势之一。最后是医药支出方面:传统的药品流通结构层次多,无法实现以最低的成本销售而惠及患者。医药电商旨在增加产品到患者端到端的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在其影响下,药品流通环节压缩,中间环节利润减少,使得传统经销商与零售商逐步整合并且规范化。
在互联网+医药的大趋势推动下,产业链上各类型企业纷纷由线下向线上进行转型,逐步涉及医药电商领域。药品流通与零售企业是受到医药电商冲击最大的环节,过去他们分别是药品流通与销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掌握着物流配送、终端患者资源。然而面对医药电商所带来的冲击,他们只有把握机会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才能稳固在产业链上的一席之地,以减少电商新模式带来的威胁。对药厂而言,医药电商提供了与传统的渠道不同的新销售渠道,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疾病管理平台,药厂需要考虑新的渠道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并且积极发展新的业务模式。
趋势二:差异化竞争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将形成完全不同的电商业务模式,非处方药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处方药由于政策限制目前仍然没有放开,但患者和医药零售电商企业都对此持欢迎态度,并积极探索未来可操作的处方药电商模式。未来企业要制胜,医药电商需要差异化的竞争要素。
由于不少医药零售电商企业开始转向布局处方药电商,处方药电商拥有两大至关重要的竞争要素:其一是处方来源,关键问题是从医院、医生还是患者手中导入处方。由于处方药网上销售的关键在于处方的导入口,因而合规有效的处方来源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运营模式,我们认为医院/医生仍是直接获取处方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医保支付的对接,是否被医保覆盖是患者购药的重要考虑,尤其是慢性疾病,因此处方药电商销售与医保支付对接也非常重要。
趋势三:紧密合作
消费者导向的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电商对传统线下零售有更大的颠覆性影响,而未来处方药电商更需要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医药行业相关方的紧密合作。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线上销售,无论是平台型B2C电商模式还是自营的线上零售药店,其本质都是在受到互联网冲击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影响下,将转向线上发展,对传统线下的依赖性相对处方药而言较低一点,因此受到更大的颠覆性影响,也更容易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
但未来的处方药电商发展必须通过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医药行业内相关方的紧密合作,以形成共赢的生态圈。传统医药行业内企业,包括流通企业或者零售企业,都通过多年在医药行业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医疗渠道与终端资源,他们熟悉药品销售流通的独特性,并深谙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诉求。与此同时,医药行业严格的经营与销售资质要求(GSP等)也使得他们仍然在医药环节中,特别是处方药的销售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企业拥有成功经营电商的基础,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流量、了解客户的痛点与需求,以及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基因,这些都能够与传统医药企业形成互补,从而为未来的处方药电商创造更大的价值。
趋势四:出现医药电商平台巨头
未来医药电商集中度更高,医药电商领先企业将是能够真正贯穿价值链各个环节并打造线上线下闭环的企业。对每个企业而言,需要从战略上考虑是否主动成为平台的打造者,还是积极合作参与到可能未来制胜的平台中去。从患者整个就医购药的环节来看,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在尝试打造从信息收集和自诊、导医、就诊、购药直到疾病管理的闭环。参与其中的企业不仅有BAT巨头,也有春雨医生或者丁香园这样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甚至还有保险公司等。我们也发现,真正需要打通的关键仍在于“医”和“药”的打通,目前已实现布局并积极寻求跨界合作的流通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未来有机会在医药电商的整合中确立领导地位。
趋势五:服务模式升级
在医药电商的推动下,未来的服务将以患者为中心,大幅度地实现全方位服务升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药品扫码验真、专业药事服务以及医保卡使用成为未来医药电商最受关注的服务内容,而在这其中,患者对能够保证药品质量与真伪的扫码验真服务最为看重。针对那些对在线购药存在疑虑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药事咨询以及用药指导等服务毋庸置疑能够提升患者信任度和增加平台用户的黏性。
此外,在未来,具备专业化的医药配送资质的配送商将会脱颖而出,电商企业或与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或为自营物流申请专业的资质,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具保障的物流服务。
趋势六:促进政策监管
医药电商的崛起能够帮助整个医药行业改善透明度、提升链路效率,同时保障信息的可追溯性。中国有40多万家实体零售药店,目前信息化程度都比较低,规范监管存在很大的挑战,而随着医药电商的发展,更多药店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使得交易信息得到记录,可以大大简化监管的过程。一来保证监管过程拥有强有力的数据与证据支撑,二来也为未来支付方开展更为专业的处方审核建立数据库。
“存活,听起来好像要求并不高,但是从当前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来看,近八成存活期不超过三年,这就意味着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情况下,坚持下来就是一种成功。”何明龙用“存活”来诠释做一家“百年”企业的想法。
稳健经营 年均复合增长20%
何明龙在2001年与合伙人创立万人调查,公司当时的定位是一家基于互联网与电话语音调查系统的高科技调查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名气,没有业务,没有业务人员。
“那时候的市场调查一个业务单,往往只有几千块钱,为了一个3000块钱的项目,何明龙自己也曾走上街头去做督导。”何明龙回顾,因之前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历,认为未来信息服务会有市场,然而当时调查行业并不赚钱,同行纷纷转行,自己的公司也连续亏损多年,直到合伙人也坚持不下去了。
何明龙说,自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受益者,在2006~ 2007年A股股权分置改革一大波行情里,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并用这笔钱接管了万人调查90%的股份。“那时公司经营非常困难,负债累累,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最终不舍得、不甘心,只能继续干。”他说。
何明龙成为万人调查的“掌门人”之后,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将公司的“专业化定位为细分行业市场龙头”,并“能做多大的量就接多大的单,从来不以合同金额大小识别客户。”从几千的小单累积起,万人调查逐渐有了自己稳定的“大客户”,并慢慢接触到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何明龙介绍,万人调查当前的主营核心业务主要涉足三大类:医疗机构调查,政府机构调查与商业调查,主要业务模式是通过专业的数据调查与评估体系,为委托机构提供研究咨询服务。
随着长期客户的增加,万人调查业绩也慢慢好转。营收方面持续保持在20%以上增长,盈利也持续向好。公司披露年报显示,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594万元,同比增长38%;实现净利177万元,同比增长155%。
2014年1月,万人调查成为国内第一批登陆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进军资本市场的调查公司。“上新三板是预料当中的事儿。因为我们一直准备着。”何明龙表示。
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一样,刚挂上新三板的万人调查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流通性并不好。直到今年3月,将股票转让方式由协议变更为做市转让后,万人调查实施做市四天后,股价已经达到每股42元,较做市首日开盘价12元上涨250%,较广州证券和太平洋证券两家做市商的成本价1.5元更涨了27倍。而在10个交易日已飙升到51.6元,随后万人调查抛出“10送40”的分红方案,送股之后,公司股本将从840万扩大至4200万,目前已经是国内调查行业资本比较雄厚的公司。
目前新三板里做市转让的公司共有815家,不过每天有交易的公司却并不多,仅约三成。万人调查算是做市商交易里的“活跃分子”,基本每天都有交易,但金额并不大,维持在50手左右。在刚刚完成的新三板指数调整中,公司连续进入新三板成份指数。
万人调查终于引起“万人瞩目”,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关注到这家企业,公司随后在4月启动首次定增融资,6月5000万元顺利到账。何明龙将下一个目标定位进入未来新三板“顶层交易”。有消息称,今年下半年新三板有望启动分层管理,对应不同的交易制度,以激发交易活跃度。顶层交易就是推出类似A股的“竞价交易方式”。
“我们无法预测政策,但是要为其做准备。分层管理应该对股本数量、流通股本、股东人数、做市商要求、做市时间、业绩情况等有要求,万人调查正在向这些方面靠拢。”
牵手阿里巴巴、万达等名企
万人调查进入公众视野,缘于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成为后者的调研供应商。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之前,万人调查在10余年的发展中已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近年老客户带来的营收约占公司70%-80%,包括万达集团、万科地产、星河控股、深圳国投、世邦魏理仕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此外,政府机构调查也是万人调查三个主营业务之一,公司已经成为众多政府单位指定的智囊机构,如卫生系统连续十年的质量评估、连续六年的文博会统计与评估等;从2004年开始就承担了众多的政府重大研究课题,如动漫产业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深圳软实力研究等课题。
目前,万人调查已经成为深圳地区最具品牌的调研公司之一,在国内调研行业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公司部分业务已经成为国内细分研究市场的龙头。何明龙介绍,如“政府绩效评估”、“满意度研究”、“零售商业研究”、“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商业地产研究”等,无论在研究理念、研究体系、研究操作层面都处于国内领先。
并购“研酒行” 探索精细行业
在定增融资之后,万人调查即可启动并购。6月1日晚间公告显示,公司2015年5月28日与深圳市研酒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研酒行”)实际控制人肖先生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以175万元收购肖先生所持该公司35%的股权。公告一经,便引起业内猜测。
一个是调研公司,一个是电商平台,二者在业务方面并没有太大交集。针对外界的质疑,何明龙回应说,并购研酒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其十多年在名酒厂、酒厂高层、经销商、流通商、终端商等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积累了大批优势资源,而万人调查将基于此打造酒行业中的“大数据”资料库。
“目前,主流市场调研是通过传统人工、电话,部分引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来做,对被调查对象,覆盖能力有限,附加值不高,扩张能力也有限。想要颠覆传统模式,提高研究价值,就必须要掌握最新鲜的、完整的‘大数据’。但大数据很难被一般企业掌握,对于万人调查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企业而言,必须要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何明龙认为,研酒行是“微媒体”+“移动电商”模式,实际上电商就是大数据。通过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结合万人调查掌握的行业信息、消费者信息等,可以把厂家、品牌、品类、产品、渠道、消费者、消费行为等环节打通。
何明龙表示,收购研酒行的目的就是通过其电商平台,获得酒类市场的“大数据”,适时将推出“白酒消费指数”等类似研究成果供企业参考。
按照何明龙的计划,如果“酒类指数”可行,未来几年将着力打造细分领域的研究报告,做酒类细分行业市场的龙头。
“万人智库” 打造电商式数据平台
数字化家庭是未来智能小区系统的基本单元。所谓“数字化家庭”就是基于家庭内部提供覆盖整个家庭的智能化服务,包括数据通信、家庭娱乐和信息家电控制功能。数字化家庭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信功能的实现,包括家庭与外界的通信及家庭内部相关设施之间的通信。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外部的通信主要通过宽带接入Intenet,而家庭内部的通信,目前比较广发使用的局域网WIFI无线接入技术。
个性化与互动性成为互联网新发展方向。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达到3.3亿人,占网民人数六成以上。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46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21.7%,而且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463万。持续增加的网民数量,使我国互联网规模迅速扩大,并推动网络技术、业务推陈出新。在网络技术方面,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应用丰富, 网络发展方向是工具、服务平台和娱乐 ,现以 Web2.0 为特征的博客、分类信息等,使互联网向个性化和互动性方向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成长加快了向传统行业和服务领域的渗透。垂直门户、个人网站迅速成长;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实现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医疗、移动信息、在线数字内容等
数字化家庭诞生 21 世纪,人类将迎来一个数字化时代,家庭也将步入数字化行列。数字化家庭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与娱乐方式,什么是数字化家庭?专家认为,数字化家庭应该是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家用数字化设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化的网络家庭。包括四大功能:信息、通信、娱乐和生活,数字家庭产品将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国将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数码相机、刻录机、 DVD 、数字摄像机、 MP3 等产品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被数字家庭产品包围着,使中国家庭获得全新的数字生活体验。
电脑是数字家庭娱乐中心在数字化家庭中可以连接的设备很多,像电话、 PC 、电视、音响、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灯和电子门锁等等。要想实现上述设备的互连互通,这些家用设备都实现数字化是必要的前提,如电灯必须是数字化控制的电灯,音响也必须是数字化的音响,不然它们没有办法融入整个数字化的网络,满足数字化家庭的要求。家庭数字化产品是数字化家庭的基础,没有各种家庭产品的数字化,就不可能实现数字化家庭。,电脑仍然是数字化家庭的中心电脑是最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具有最强大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可扩展性,是整个数字化家庭的大脑。数字家庭娱乐中心什么样,娱乐化是 IT 的下一个方向,人们现在希望在家庭电视和立体声设备上欣赏数字内容 . 家长可将卧室或书房变成多媒体娱乐中心,用电脑播放最新的 DVD 电影,用自己喜欢的 MP3 音乐创建个人数字音乐点唱机,甚至设计数字化家庭影集来与朋友和家人共享。
数字化生活方式称为科技信息时代的一种趋势。继电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 ICT 的 2 次浪潮后,家庭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生活方式将是第三次浪潮的特征,数字化生活方式也正逐渐成为现实。随着计算机的文字、动画、视频、图像、声音及网络等综合处理能力的提高,计算机将与电话、电视等其它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集成与交互将是家庭未来电器的重要特征。交互式影视服务(交互式电视,交互式电影、交互式音乐)家庭办公(远程办公 视频会议电子报纸)联机消费,多媒体交互式教育,家庭图书馆,娱乐游戏 聪明电器。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人们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个性化渠道服务
个性化多渠道金融服务是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期待,Buzzback 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以个性化的方式从包括网上、ATM、电话客服中心等多种渠道获得服务。其中65%的受访者希望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他们个人喜欢的渠道提供客户化服务,如通过邮件、在线、短信或者印刷品的方式提供对账单和到期日期提醒服务等。
“今天,在国内的银行柜面排队问题依然是中国消费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NCR大中华区总裁缪刚表示,这是连续5年的调查报告中,中国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
事实上,今天先进的ATM可以实现“无信封”的现金和支票存款,发送和接收电汇甚至更多功能。如果银行把存款交易变为在ATM上进行,对银行来说则意味着――更短的排队等候时间、更大的安全性、更多的时间向顾客销售其他的银行产品。
“一个国家ATM发展的成熟程度是从百万人口ATM布放量来看的,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安装了28万台ATM,按照我们国家的人口平均数算下来,百万人口是有200台,这是中国的现状。而在美国,百万人口则达到了1000多台,在韩国甚至达到1700台,比起那些发达国家,我们的ATM布放量还是不够的。” 缪刚说。
“如今,ATM机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远远超出了存取款,布放在ATM上面的广告可以和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的一样复杂,彩色的图象、视频和声音,同样可以在上面融入商家的优惠券来刺激销售。同样的,ATM上的广告可以按照地点、时间、季节或者不同的客户而有所区别。” Peter指出。
除ATM之外,互联网、电话等终端的发展,同样给银行带来了另一个便利的渠道服务。如今,网上银行业务已经越来越成熟,而各大银行正在积极地布战手机银行市场。
融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