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方法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评估方法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险评估方法论

篇(1)

1.1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认识亟待宏观化

造成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纷争频发、重大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稳”观念落后、风险意识淡薄、对社会稳定风险机理的认识不够全面,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中的宏观性、战略性问题没有系统加以认识和解决,全局意识和战略思想匾乏,系统化、综合性评估相对缺乏等等。现有社会稳定风险研究主要将社会稳定风险视为客观存在,即存在于“那里”、独立于人们头脑和文化之外等待被测量的东西,强调风险的可计算性和可控性,努力解决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准确评估计算的可行性问题,根据一个可度量的风险水平或对风险的客观评估,实现按照风险对社会系统预期或建模的损害有效降低风险的目的。这种认识路径无法给人们认识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提供一个更宏观、更综合的框架。贝克认为,风险是一种应对现代化本身诱发并带来的灾难与不安全的系统方法。维尔达沃斯基把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危险的认知。因此,风险在本质上有其客观依据,但必然是通过社会过程形成的,总处于建构的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产物,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是基于孕育在社会组织特定形式中的原则而被定义、被感知、被管理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每一种社会生活形态都有自身特有的风险结构。面向涉及经济、政治、技术、心理、管理、社会等方面诸多要素集成的宏观性、整体性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学、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的宏观理论和方法更是处在空白状态。而且,现有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要么偏重于“维稳”工作的具体需要,存在理论研究受制于业务需要的问题;要么社会稳定风险研究成果难以获得处在一线的政府工作部门的理解和应用,被束之高阁。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与社会稳定风险关系的理解,加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关系的理解,努力揭示社会稳定风险与社会经济转型的紧密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科学发展思想,积极提出和构建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的宏观理论和方法,宏观地把握转型期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科研需求。

1.2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亟待系统化

目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还不够系统和规范,经验性的粗放式的风险评估在实践中较为普遍。在理论研究领域,由于技术风险分析已经发展了很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定性定量方法,并在金融、企业管理等微观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确实可以提供与行动的每种可能在逻辑上的或经验上的知识,帮助决策者估计预期的危害。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将这一方法论体系运用于社会稳定风险的研究与应用之中。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社会稳定风险系统与技术风险系统属性、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必然会引起诸多批评和质疑。这突出地表现:(1)在风险后果认定方面,社会活动活动和后果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取决于风险的特征、个人、价值、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忽视社会过程中个人价值和偏好以及利益博弈,将带来关于风险的争论,导致对风险的认知偏差,从而加重风险的严重性.(2)主要反映的是现有的社会经济管理的观念、政策和体制下的社会稳定风险状况和水平,不仅缺乏以社会经济现代化转型为背景的宏观认知基础,也缺乏对社会稳定风险结构跃迁的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3)系统工程方法在社会稳定风险研究领域的运用不够合理,例如,社会稳定风险的认知不够宏观,缺乏结构性的认识;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风险的防范与调控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建设。更严重的是,有的研究还出现了一些知识性错误,比如,指标的相关性缺乏必要分析;指标权重求解方法,如判断矩阵和特征值法等缺乏逻辑和心理学基础的方法,仍然得到照搬照用。(4)简单用概率和后果来衡量风险在损害认定方面排除了价值分歧和偏好,实际上是虚构的精确,因而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还应考虑包括公正、公平、灵活性或可恢复性等互补目标。因此,运用系统科学和风险管理等现代科学理论,系统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稳定风险活动,不能停留在粗放的经验性认识水平上,必须努力揭示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功能,以便选择系统合理的评估指标,建立起系统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3对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亟待战略化

著名社会学家袁方指出:简单化地理解社会稳定无疑也与社会稳定的地位十分不相称,改革有具体的战略体系和实施纲要,发展也有五年计划,而稳定却只停留在救火式的应急控制上,显然是不适宜的。我们应当从整体战略的高度提出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稳定思想,使社会各阶层不仅在稳定压倒一切下达成共识,而且在如何实现稳定的具体操作上通力合作。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问题首先是一个宏观的战略命题,并在经济学本质上是属于资源利用的问题,而绝非仅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确应当从整体战略的高度相应提出一些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思考,从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不稳定因子和时间属性这一层面分析,防范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危险性有必要转变发展模式、利益格局和政府模式,优化社会稳定的结构性水平。为此,需要在思想、行动、组织、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等方面采用一系列宏观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措施和宏观风险治理的整体性方略,对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工作缺乏战略思考,建立起适合转型时期特点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战略管理体系,减少社会转型过程的随意性、盲目性、短缺性与不确定性,消除社会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不相协调的状况和难以为继的局面。因此,有必要探索并依据稳定风险宏观认知和综合评估的前沿研究,运用系统科学、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努力探索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的基本防范策略,逐步形成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想和战略管理体系。另外,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的前沿需求是将风险的认知、评估和防范工作与现代化转型这一基本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进而要求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的系统化、宏观化和战略化。这本质上是学术研究工作在不断贴近现实的同时进一步科学化的过程,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比如,系统科学的兴起,也为风险研究的科学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基础与方法的核心内容

研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方向性把握,梳理了稳定风险研究的基本线索、现实背景和科研需求,据此本文提出和确立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的宏观化、系统化和战略化的结构主义路线,其核心内容包括将社会稳定风险与现代化转型紧密联系起来,揭示系宏观认知社会稳定风险的宏观结构、基本要素、成因机理和跃迁方式;以社会稳定风险的宏观认知,引入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提出评估内容、体系和方法;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防范策略,为提高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1社会稳定风险的宏观认知

在学术探索和业务实践中,人们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研究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形成和存在机理缺乏认识,对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不能符合系统科学的目的性原则,缺乏客观存在与主观能动辨证统一的观点。同时,对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发展演变缺乏认识,对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基本活动及其原因缺乏认识和预防,对风险的系统、要素及其环境的整体关系缺乏认识。(2)对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基本构成和作用缺乏认识,不能符合系统科学的结构功能原则,比如,在不稳定因子方面,忽视现代化转型对稳定风险的宏观影响的分析;忽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有效运用在风险系统的孕育环境方面,不少学者在关注“维稳”力量这一主观能动的因素的同时,却忽视了从客观层面上对社会系统的易损性进行分析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者还经常将风险系统中不同子系统范畴的因素混在一起,模糊了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对风险的认知、评估和防范相互脱节,各自为营,不能符合系统科学的开放性和集成性原则。总之,运用现代系统科学,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也为社会稳定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2社会稳定风险的系统化评估

系统化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必须避免评估的形式化、庸俗化、片面化倾向,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宏观要求和实践准则,以符合社会稳定风险的战略化防范的要求。(1)以社会稳定的战略规划为目标。评估风险是为经济社会发展、风险战略化防范服务的,不仅要服务于有形规划,更要服务于概念规划。社会稳定风险在根本上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会稳定领域的资源利用失衡的问题,不应该被局限于微观的资源配置范畴。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进行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估,正是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2)以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现代化重构活动为起点。社会稳定风险的形成和变化正是社会经济重构活动及其过程的直接反映。把城社会稳定风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社会经济重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强化社会稳定风险和现代化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深入理解社会稳定风险的系统机制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建立和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新起点。(3)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稳定风险的时代渊源和形势特征。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工业化进程事实上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市场化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攻坚和完善阶段。人们在看到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辉煌成就时,并不意识到这一切同时也是构成当前我国社会失稳的重要原因。正是以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为主流和动力的城市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促成了我国内部社会经济的重构活动,并代表了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风险的时代特征。这同样需要在评估体系中加以揭示和反映。

2.3社会稳定风险的战略化防范

当前,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稳定既有社会稳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社会稳定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具体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加以具体分析。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尚待实现,进入后现代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建设过程。因此,当前许多社会稳定的宏观工作主要面临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认知、评估和防范。

篇(2)

行政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是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领导、部门、财会、审计的一个核心工作。风险评估在《规范》中第二章,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系统分析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损失可能性,并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梳理单位在工作流程中时容易出现问题的点,然后针对这些点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管理。

一、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评估的重视还不充分,风险意识还不强。行政事业单位是掌握公共权利的重要机构,当行政事业单位行使公共权力不受制衡或监督时,一旦日常工作出现失误或者违法,就会造成极大地损害。比如说前几年在我国东南部某省份发生的贫困县财政巨款转澳门豪赌案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件。在当今媒体言论日益自由、网络传播迅速的大环境下,一旦出现内部控制案件,对政府的形象会造成极大地影响,甚至引发各种社会和政治风险。如果说,发生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案件造成的最主要损失是经济损失,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案件在经济损失之外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政治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加以重视。

二、风险评估程序

前面介绍风险评估的定义,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以下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具体分析风险评估程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及特点。风险评估程序一共包括四个部分,设定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风险、评估风险、最后管理风险。

(一)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设定内部控制目标,先要进行工作流程的梳理,以某县财政局的经济建设股为例,这个股的工作内容是分管上级拨付用于病险水库、农田改造等支农项目的专项资金。在这个工作内容中,主要涉及两个工作流程,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其中项目资金管理这一流程中,有项目申报、资金批复、项目前期管理、拨付启动资金、拨付进度资金和项目竣工管理等业务节点。在拨付进度资金这一环节,确保项目进度资金按照真实的项目进度拨付,就是项目资金管理这个流程中的一个目标。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进行目标识别,把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做好,才能继续后面的找出实现目标的风险、分析风险和管理风险。

(二)找出实现目标的风险

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做好后,接下来思考哪些事情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这些事情,把它称为风险事项。以某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为例来分析如何找出实现目标的风险。该股室涉及的工作流程,即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在项目资金会计核算这个工作流程中,有整理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编制财务报告、整理归挡等业务节点。其中一个业务节点是对账,这个业务节点的目标是确保账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这个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面临哪些风险事项呢?第一个风险事项:是否及时查出和更正对账过程中发现的未达账项;第二个风险事项:专户之间资金拨付是否串户。这样就识别出了关于“确保账证相符、张张相符、帐表相符”这个控制目标的风险事项。

(三)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很难把业务完全交给第三方中介机构。

(四)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也称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有四种。举例说明,某人办了个农场,租一千亩地。那么这个人面临什么风险呢,首先是天气,如果天气不太好,就要陪钱。第二种风险,农场雇了许多工人,但这些工人突然家里有事、辞职、身体不好等各种原因,在农忙的时候都不能上班,农作物就会坏在地里。这个人为了降低这些风险,想了几个办法。首先,他到期货市场买了个对冲天气的期货合约。然后到保险公司为员工的尽职敬业投了一个保险。最后制定了个制度,工资分为绩效和基本工资,平时每个月只发基本工资,等农忙结束,农作物全部卖出去了,才把一年的绩效工资发给工人。这三件事就是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冲和投保叫做风险转移。工资改革叫做降低风险。当然,他还有另外两种方法,一种是不种地了,这叫风险规避。还有一种就是随他去吧,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叫接受风险。企业在风险应对策略上任选一种都可以,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本身的工作特点和控制目标的不同,在风险应对策略上具有特殊性及限制性,比如:财政部门在管理国家专项资金时,认为风险高,干脆不做这件事情,可能吗?在评估关系到公共服务与民生项目时,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因为风险高就规避风险而拒绝实施。所以在风险对策上,行政事业单位的选择比一般组织难度更高。

三、完善与强化控制方法

在《规范》中,无论是单位层面还是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都要根据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依据风险应对的策略采取各种控制方法实施内部控制。具体控制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特点决定。

(一)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建立不相容岗位控制,就是在合理设置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对不相容职务实行岗位分离。比如负责支付审批的岗位是财务科科长,负责完成支付的可能是出纳,这两个岗位就是不相容岗位。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稽核检查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层级制,权力一般是从高级到低级,比如市一级的交通运输局,权利一般是局长总把关各项业务,各副局长分管各个专业科室,科长负责本科室的工作,权利的分配呈现出“金子塔”型的特征,权力分配产生了授权,各岗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内部控制。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例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十多年的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则加强了预算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活动控制能力。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往往存在漏洞,特别是在编制和执行阶段,往往存在预算编制时超出政府投资能力和执行超预算的现象,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

(四)财产保护控制

资产实物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资产实物安全与完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对财产保护控制的不重视,例如某个县级单位的一台新车价值十几万元,此车使用不到一年,因车发生交通事故大修了,大修后感觉不太好用,仅作价几万元就处置了。建立定期财产清查制度;根据经济活动规模和性质的变化作出投保决策;建立监控控制;对资产增加变动进行及时记录;建立定期对账制度和应收账款催收制度,进行账龄分析,采取催款措施,尽快缩短回收账款时间。

(五)会计系统控制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大中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六)单据控制

单据控制的要点在于确定经济活动涉及哪些表单和票据,再对这些单据进行控制。内部控制不健全的单位往往存在单据控制问题,比如,入库以后才发现没有入库单等,支出以后找发票甚至买假发票来做账。单据控制的要点就是找出需要哪些单据,然后严格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报关单据。

(七)归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以职能管理为主,业务条块分割明显,经济活动散布在各个业务条块中,归口,就是归属于哪个部门或是哪个体系管理,与教育相关的部委就说成是教育口,因此,该管的一定要按责任划分管好,不要缺位;不该管的不要乱插手、乱干预,不要错位;超出责任权限范围的,不能乱审批、不要越位。

(八)信息内部公开

信息内部公开也是健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什么可以公开以及怎么公开。

总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增强风险评估意识,强化各种控制方法,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篇(3)

关键词:风险 共振 集合

风险评估概述

(一)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一些学者把风险定义为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上述意见不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还有一种意见,把风险定义为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偏离。在本文中,将风险定义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对其控制不当的结果是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偏离。

风险的分类。风险按其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简称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划分,是以企业为界限的。

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来源于企业系统内部的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如果对内部风险控制不当,会造成企业运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

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来源于企业系统之外的宏观市场环境中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即宏观环境风险。虽然这些风险发生于企业系统之外,但仍然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和应对这些风险,仍然会造成企业目标的偏离。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并进行评价的过程。广义的风险评估涵盖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而狭义的风险评估仅指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本文所指的风险评估是指狭义的风险评估,即仅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重点关注导致风险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风险发生后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的提出

(一)共振理论的启示

共振理论概述。共振理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一个物体振动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并且在共振情况下的振幅要比单个物体自己振动的振幅要大。由此可见,共振发生的条件是频率相同。共振具有传递性,一个本来静止的物体,可以由另一个物体的振动引起自己的振动。而共振的结果很重要,它的振幅要比单个物体自己振动的振幅要大,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用共振理论解释企业风险的爆发。本文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都进行细分为单个的风险因素,对于各风险因素来讲,其频率就是导致风险因素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包含了所有内部风险因素频率的集合将其定义为内部风险频率集。同理,将包含了所有宏观环境风险因素的频率的集合称为宏观环境风险频率集。再对这两个集合求交集,即得出风险频率交集,在这个集合中的频率就是将会发生共振的频率。

基于共振理论的定义,在这个交集中的频率是内、外部风险共有振动频率,满足共振的基本条件。而共振具有传递性,本来在企业中处于静止状态的内部风险因素,可能由于宏观环境中风险的振动而随之振动起来,使企业的风险加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内、外部风险因素共振造成的破坏力要远大于其单个振动时的破坏力,所以具有这样频率的风险因素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环境不好时,失败的企业数量大幅上升,就是因为宏观环境风险频率集变大,与内部风险频率集发生共振的机会就大,而共振产生的破坏力强,一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便会走向失败。通过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企业的成败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系统完美,宏观环境风险没有作用的切入点,那么再坏的环境也不会影响企业。但是,企业没有静止的,只要运动就会伴随着风险。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就要求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二)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1.现有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缺陷,表现为:

没有系统的评估方法。目前,风险评估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着眼点仅是风险评估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评估体系,各个环节各自为战严重地削弱了评估方法的系统性。

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现在的评估方法,几乎将全部评估重点都放在企业内部因素上,即使有涉及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也只是赋予少部分的权重,没有考虑内外因的相互关系。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要研究它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2.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针对现有风险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基于共振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力求形成一套贯穿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的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在重视内部因素的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内部风险因素进行修正。通过共振矩阵系统的反映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在重视内部风险的同时,通过共振系数和相关系数显示出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作用,力求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和切合实际。

基于共振理论的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

(一)识别内、外部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及其识别。企业内部风险是指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由于经营不善或者管理疏漏而形成的风险。它是企业风险的直接来源。企业内部风险由于产生于企业内部,所以企业具有主动权,能够对这类风险施加控制和影响。主要包括营运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

企业可以以现有的风险清单为基础,从中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但这只有标准化的风险因素。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内部环境,许多特有风险因素没有出现在风险清单里。针对这些特有风险,可以运用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将其识别出来,以使企业的风险识别工作更加全面。

宏观环境风险及其识别。企业宏观环境,是指那些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管理。主要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风险就是在这些环境中存在的对企业构成威协的风险。

在对宏观环境风险进行识别时,可以借鉴战略管理中的PETS分析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按照政治和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科技环境风险、社会文化环境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进行识别。

(二)构建共振矩阵

首先将整个风险系统分为内部风险系统和宏观环境风险系统,将内部风险系统再向下细分为若干个风险子系统,如营运风险子系统、信息风险子系统、销售风险子系统等。进一步把风险子系统再细分为具体的内部风险因素,记作Ii(i=1,2,3…)。同理,让宏观环境风险系统细分为若干个风险子系统,如政治环境风险子系统、经济环境风险子系统、科技环境风险子系统等,再将各风险子系统中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出来,记作Oj(j=1,2,3…)。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共振矩阵(如图1)。

共振矩阵是用于列示企业的所有内、外部风险因素的矩阵,其横坐标为内部风险因素,纵坐标为宏观环境风险因素。这样矩阵中各交叉点显示的都是内外部风险的相互作用系数,即后述的共振系数和相关系数。风险矩阵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把任何一对内外部风险因素结合起来,评估其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将内外部风险统筹考虑。

(三)进行风险衡量

衡量风险因素的变异程度。本文使用变异程度测定的方法,用变异系数衡量指标的偏离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风险因素是指标形式的,便于量化考核。但有一些指标是定性的,难于量化,这时可以使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将这些风险因素量化。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是风险因素的变异系数,用于衡量风险因素与预期指标的偏离程度;S是该风险因素的标准差;X是期望值,在这里可以使用企业的理想指标作为期望,这样计算出的变异系数即是实际与预期的偏离程度,也是风险爆发后的结果。

计算共振系数。如前文所述,那些具有出现在风险频率交集中的频率的风险因素是重点要关注的风险因素。由于共振的破坏力远大于单个风险因素振动时造成的影响,所以那些内外部共振的风险因素的变异系数要以乘数倍增加,这个乘数称之为“共振系数”,记作Gij。但是,在物理学上尚没有计算共振产生的振幅的计算方法,通常都是通过测量得出。之于风险评估工作来说就要依据行业和企业历史数据,利用风险评估人员的经验和个人素质进行评估,估算出一个共振系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共振系数一定大于1。

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于说明两个风险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系数,它的取值范围为[-1,1]。取值为正说明内外部风险正相关,即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放大作用;反之,取值为负,说明内外部风险负相关,即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抵销作用。

(四)风险评价

在进行风险评价环节,首先将所权重分配给各风险子系统,即Wi使之和为1,再在各风险子系统内进行分配权重,分配至各风险因素,即wi,风险子系统内的权重之和也为1,并在风险矩阵中注明。之后,将在风险衡量环节得出的变异系数Vi填入风险矩阵,wi与Vi的乘积即为没有进行修正时的评价结果。但这是不准确的,接下来对这一结果进行修正。所有的相关系数有正有负,其取值范围为[-1,1]。若计算出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即表明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弥补作用,则用变异系数Vi乘上(1+相关系数);反之,如果相关系数为正且不为1时,说明宏观环境对内部风险因素有扩大作用,也用变异系数Vi乘以(1+变异系数);而当相关系数为1时,即产生了共振效应,为了与之区别,用共振系数Gij表示。而Gij的取值大于2,其具体数值由评估人员估计产生。由此,可以推出Vi'=[∑(1+Rij)+∑Gij]Vi。最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wiVi'。这个结果数值越大,说明与预期偏离越远,说明企业的风险越大;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越与预期值相符,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小。

参考文献:

1.刘钧.风险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James Roth,Ph.D. 郑桓圭译.最佳内部控制评估实务―自我评估与风险评估.中国内部审计协会,1999

3.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4)

0、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文 /zuowen/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zuowen/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毕业论文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html/jianli/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sixianghuibao/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zuowen/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sixianghuibao/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sixianghuibao/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作文 /zuowen/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转贴于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篇(6)

〔摘 要〕针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问题,提出一种熵权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模糊集理论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造各因素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然后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风险因素权重以减少主观偏差并输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量化评估信息系统风险,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熵权;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糊集合;指标权重

信息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和信息系统用户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整个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为大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亦日趋严重。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与正常运行,则须找出可能导致其瘫痪的重大缺陷,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是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矩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4]。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涉及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识别和风险大小的量化等,工作极富艰巨性。其中,风险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对风险状况的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多少和安全措施部署的优先顺序[5]。由于信息系统风险包含大量模糊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且相互关联,相应信息不完全,使得运用传统方法评估其安全风险存在很大困难,极易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针对该问题,在已有的多种评估方法基础上结合信息论中的熵权理论来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进行新视角的定量分析[6]。

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源自自然或人为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7]。根据BS7799标准[8]定义,风险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对其造成损失或破坏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风险R被表示为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函数,即R=g(a,t,v),其中:a为资产影响;t为对系统的威胁频度;v为脆弱性严重程度。GB/T20984-2007将资产影响、威胁频度、脆弱性严重程度均定义为5个等级[9],具体表述为:很高、高、中、低、很低。

篇(7)

1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模型

1.1 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基本概念

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方法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将一些定性但不易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从在评判与决策过程中有量化的参考依据。层次分析法对信息系统进行分层次、拟定量、规范化处理。主要步骤如下: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构造判断矩阵。

③数学计算。

④层次总排序。

1.2建立层次结构风险评估模型

本文采用ISO17799国际标准作为风险的分类标准。ISO17799规定了用于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的管理体制,以信息管理体制为指导依据对信息系统对象进行分解,找出主要因素。ISO17799由10个控制主题组成,每个主题又由几个子类组成,子类中又规定了安全要素,以下给出了10个控制主题[4]。

①信息安全方针。

②企业组织安全。

③资产的分类和控制。

④人为因素的安全防范。

⑤实体和环境安全。

⑥通讯和操作管理。

⑦访问控制。

⑧系统开发和维护。

⑨商业连续性管理。

⑩符合性。

1.3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基本运用

制造业企业通常组织机构庞大,流程较为复杂。并且所涉及的风险的种类较也为复杂。有效的识别风险,归类风险,评估风险对于制造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模型由于采用层次结构设计,并非简单地将信息系统分解成各个层次,层次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每个层次的评估结果也直接影响到上下层次的评估。同时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考虑了人为因素在内的安全评估综合方法,采用了ISO17799国际标准作为风险的分类标准,并充分考虑各个安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入关系矩阵,以多层分析的模糊逻辑为模型,实现了风险评估综合决策。采用三层结构将复杂的关系分解为由局部简单关系构成的递增层次结构关系。

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评估因素集。

根据ISO17799的规定,将因素集U分为子集,再将每个子集Ui 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分成若干子集Ui.j即{Ui.0,Ui.1,…Ui..m},再将每个子集Ui.j,分成若干因素,Ui.j.k,。

②判断矩阵及权重。

采用了3级层次评估的方式,并将前一级的评估结果作为下一级的评估输入。

③评价集。

设V(v0,v1,v2,v3,v4)为评价集,它们分别代表“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它们由低到高表示了要素5系统的安全程度。 并对这7种准则按取0或1分别打分再求和得到评价分值。

④模糊判断。

采用3级模糊评估方式,运用关系矩阵,确定隶属度,最后选取隶属度最大者所对应得评价集元素作为对系统得综合评估结果,其结果是“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中的任何一个。

2COSO的ERM框架模型

2.1COSO的ERM概况介绍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的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框架模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美国及加拿大企业,但是该框架不具有实践性,没有基于企业流程,并且在执行中富有挑战性。许多公司基于现有的COSO以及一个被称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标准来建立自己的ERM构架。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为建立和执行风险管理程序提供了一般指引.模型代表一种逻辑和系统方法论,应用于建立风险定义、分析、评估、应对、沟通和实时监控环节.该模型是可重复进行的,能应用于公司、业务单元、服务机构及项目层面的风险管理活动。重复管理程序的时间可根据进度表决定 (如每年进行战略风险评估),或者根据事件来决定(如外部事件、标明超过风险门槛水平的报告、或被提议的项目)。

2.2COSO的ERM模型在制造业企业中的运用

2.2.1 ERM模型介绍

①ERM 模型: 建立风险评估基础

②ERM模型:识别风险和风险因素

③ERM模型:分析风险

④ERM模型:整合风险

⑤ERM 模型:评估风险

⑥ERM 模型:应对风险

2.2.2ERM模型在制造业中的运用

中国某钢铁公司是我国勘察计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巨额的注册资本,公司经营范围广泛涉及冶金、建筑、房地产、市政、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以及相关设备成套。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保守商业秘密就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从最基本的层次来说,诸如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核心设计图纸、报价体系、集成商和商的利润激励体制、新的投资和扩张计划等等,都制约和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正是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了企业关键数据的重要意义,这家钢铁公司开始加强对这些核心数据的管理和科学保护。这家公司选择的是ERM体系。该公司对国内外的多家信息安全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测试,广泛涉及复杂网络环境应用测试、业务系统的兼容性评估、系统稳定性以及易用性考察,最终选择ERM整体解决方案因为ERM系统的高加密强度、稳定性、易用性以及可靠的系统平台能够降低信息安全管理风险,深化了企业的执行和管理力度。

ERM系统通过精准细致的数据应用权限控制、人员级别管理以及内部信息共享行为的合法性控制,有效防止了机密数据信息被窃取、外泄和破坏,同时,ERM系统的革命性扩展能力也帮助企业极大地降低了安全体系的成本花费。

2.3制造业中ERM安全备份模块

为了帮助企业保护其内部核心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升企业重要文档的抗破坏能力, ERM安全备份模块显得尤为重要。

2.3.1 ERM安全备份模块主要功能

安全备份模块主要功能

1 任意格式电子文档(CAD、Office、PDF、JPG等)在编辑保存后均自动备份到备份服务器中;

2 所有备份文档在传输、存储和恢复过程中均以加密形式存在,有效杜绝了泄密和窃密的发生;

3 管理员通过策略可以任意指定所有机密文档的备份路径和备份模式(按版本备份、备份最后的版本),方便企业文档管理;

4 用户在离线工作模式下生成的文档,将首先自动备份在本地硬盘中,有效避免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企业机密数据信息的破坏;

5 数据恢复过程简单、快捷。

2.3.2 ERM安全备份模块主要优势

①安全性。ERM安全备份模块以高强度的数据加密技术为依托,对企业的核心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备份。任意格式电子文档(CAD、Office、PDF、JPG等)在新建后均自动备份到备份服务器中。并且所有备份文档在传输、存储和恢复过程中均以加密形式存在,有效杜绝了窃密、泄密和破坏事件的发生,充分确保了企业核心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②稳定性。机密文件安全备份是整个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在面临数据毁坏这种致命安全风险时的有力保护手段。为了帮助企业保证业务流程的连续性。

③灵活性。ERM安全备份模块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网络和设备,为用户定制了能够全面满足各种企业安全管理需求的备份模块。对于需要实施文件备份的企业用户,管理员可以通过策略灵活指定需要备份的文件源和文件类型。

3结语

文章提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两种模型,基于层次结构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一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上,通过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估来计算一个值,定义了值得范围对应的"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来进行风险评估。针对相应的风险程度,写改进的意见、如何改善完成整个风险评估的流程,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内部控制,提供解除风险的方法,减少因为相关的风险而面临的问题。ERM法是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定单体风险档案,通过对减值点相对应的相关风险进行描述,以问卷的形式请相关负责人员对其评分,来确定是"很高""高""中""低""很低",来确定风险。填写一些缓解措施,来相应地采取措施,应对风险、解除风险。两种模型都在制造业企业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中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安全组织论坛[DB/OL].infosecurity.org.cn/forum/,2009-07-20.

[2]孙强,陈伟,王东红.信息安全管理——全球最佳实务与实施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潘宏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朱岩,杨永田,张玉清,等.基于层次结构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6):40-43.

[5] 黄勤,张月琴,刘益良.信息安全风险模块化层次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10):309-311.

[6] 杨继华,许春香.信息安全多层次综合量化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2006,(9):64-66.

[7] 刘楠.信息系统规划阶段风险评估模型[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34-02

一、项目背景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力工业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流行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电力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手段,支撑着电力生产、营销和管理的全过程。如何有效保障信息安全,从而保证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成为电力行业目前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在这个大环境下,玉溪供电局作为云南电网的改革试点单位,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IEC 27001,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的保证了信息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二、ISO/IEC 27001简介

ISO/IEC 27001是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最初源于英国标准BS7799,经过十年的不断改版,终于在2005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转化为正式的国际标准,于2005年10月15日为ISO/IEC 27001:2005。该标准可用于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保障组织的信息安全。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11个安全控制域、39个安全控制目标和133项安全控制措施。标准采用PDCA过程方法,基于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理念,全面系统地持续改进组织的安全管理。其正式名称为:《ISO/IEC 27001:200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三、项目实施方法论

玉溪供电局在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安全风险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基本概念,遵循P(Plan 计划)-D(Do 实施)-C(Check 检查)-A(Act 持续改进)的方法论,见下图:

四、项目实施中若干重要环节

标准中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和要求,但是如何按照这些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局实际情况,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局项目组成员与上海天帷公司的同事一起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局信息安全建设的现状和要求,认为资产识别、风险评估、文件编制、运行实施、审核等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基础,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和资产的安全。所谓资产识别就是要识别ISMS管理范围内的信息资产以及这些资产的所有者,形成资产清单。玉溪供电局在资产识别中把资产分为5类:文档和数据、软件和系统、硬件和设施、人力资源、其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风险评估,找到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差距,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改进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报告》、《风险处置计划》等。为了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了一个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论。

风险值=威胁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等级×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赋值。通过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来确定风险等级。将等级划分为五级,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对于不可接受风险的确定和处理要慎重,不要一味的将所有的风险都归为不可接受风险,要时刻牢记风险的处理是要付出成本的,所以需要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造成的影响来制定风险的可接受准则。风险的处置有4种方式: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对于不可接受风险应根据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控制残余风险。

(三)文件编制

为了响应云南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将针对信息安全标准ISO/IEC 27001要求的文件进行统一整理,对原有《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修编。形成了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覆盖了27001的11个安全领域的要求。

另外,为了使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能够更好的落地执行,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制定了60多个操作性很强的记录表格表单,以辅助各部门能够更好的执行信息安全体系的要求,比如:《机房巡检记录表》、《防范病毒管理表》、《重要应用系统权限评审表》等。

(四)运行实施

我局在信息安全体系运行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体系的落地工作,比如进行信息安全意识和知识培训,张贴宣传海报,在电梯口液晶电视和LED大屏上播放信息安全宣传视频,进行模拟审核和安全工作检查等,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同时我局还建立了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任何人对当前的信息安全体系有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局OA系统提交。信息运营中心会对所有提交的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发现改进的机会,真正实现了PDCA循环,使局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五、项目实施经验和注意事项

玉溪供电局按照ISO/IEC 27001的要求建立了符合本局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经历了资产识别、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和实施、内审和审核,最后取得了认证证书。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了一些实施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一)领导重视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扯到局各部门的工作,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必须有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的进行和更好的实施。

(二)全员参与

安全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全局所有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任何一个部门出了问题都将对局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三)持续改进

信息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而且风险也是动态的,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和控制风险始终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息安全工作应当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四)平衡原则

安全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且任何降低风险的措施都是需要一定的投资,可能是金钱的,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的。所以一定要平衡投资和风险降低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的为了降低风险而作一些不适当的投入。

六、结语

玉溪供电局通过ISO 27001的认证并获得证书,不仅是对前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而且对后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局信息运营中心要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以后局信息安全工作中,对现有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使本体系更加符合玉溪供电局的实际情况,为玉溪供电局的信息安全工作保驾

护航。

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38

[中图分类号] F270.7;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74- 03

1 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等特点,再加上本身存在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导致信息系统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入侵,致使信息被破坏或窃取,使得信息系统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显得更加脆弱。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但企业不单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问题,同时还面临经营合规方面的问题、系统可用性问题以及业务可持续问题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有效地保障信息系统的全面安全。

2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理论依据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ISMS)是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是企业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方法的体系。基于对业务风险的认识,ISMS包括建立、实施、操作、监视、复查、维护和改进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并且表现为组织结构、策略方针、计划活动、目标与原则、人员与责任、过程与方法、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集合。

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方法上,ISO 27001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即基于PDCA 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PDCA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体现了一种持续改进、维持平衡的思想,但具体到ISMS建立及认证项目上,就显得不够明确和细致,组织必须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以符合项目过程实施的要求。在这方面,ISMS 实施及认证项目可以借鉴很多成熟的管理体系实施方法,比如IS0 9001,ISO/IEC 2700l, ISO/TS 16949 等,大致上说,这些管理体系都遵循所谓的PROC过程方法。

PROC 过程模型 (Preparation-Realization-Operation-Certification)是对PDCA 管理模式的一种细化,它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更贴近认证审核自身的特点。PROC模型如图1所示。

3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

根据以往经验,整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可划分成5个阶段,如果每项内容的活动都能很好地完成,最终就能建立起有效的ISMS,实现信息安全建设总体目标,最终通过ISO/IEC 27001认证。

调研阶段: 对业务范围内所有制度包括内部的管理规定或内控相关规定,对公司目前的管理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分析。通过技术人员人工检查和软件检测等方式对组织内部分关键网络、服务器等设备进行抽样漏洞扫描,并形成《漏洞扫描风险评估报告》。

资产识别与风险评估阶段: 针对组织内部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活动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内部所有相关信息安全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并且按照ISO/IEC 27001相关的信息资产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要求,完成《信息资产清单》、《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和《风险评估报告》。

设计策划阶段:通过分组现场讨论、领导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各业务部门涉及的信息安全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研究和讨论。针对现有信息安全问题和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防范和检查机制,并且形成有持续改进功能的信息安全监督审核管理制度,最终形成严格遵守ISO/IEC 27001认证审核标准的、符合组织业务发展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体系对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信息安全交流管理、信息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管理、物理环境安全、通信与操作管理(包括:笔记本电脑管理、变更管理、补丁管理、第三方服务管理、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机房管理规定、介质管理规定、软件管理规定、数据备份管理、系统监控管理规定、电子邮件管理规定、设备管理规定)、访问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持续性控制、符合性相关程序进行全面界定和要求。

实施阶段:项目小组要组织相关资源,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控制措施,为实施有效的风险处理做好计划,管理者需要正式ISMS 体系并要求开始实施,通过普遍的培训活动来推广执行。 ISMS 建立起来(体系文件正式实施) 之后,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来检验其有效性和稳定性。在此阶段,应该培训专门人员,建立起内部审查机制,通过内部审计、管理评审和模拟认证,来检查己建立的ISMS是否符合ISO/IEC 27001标准以及企业规范的要求。

认证阶段:经过一定时间运行,ISMS 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各项文档和记录已经建立完备,此时,可以提请进行认证。

4 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的意义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我们对信息安全事件及风险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掌握了一些规避和处理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梳理了组织内信息安全体系范围,明确了信息安全系统中人员相关职责,对维护范围内的各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且通过风险评估涉及的内容确定了具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引入了持续改进的戴明环管理思想,保证了体系运转的有效性。具体效果如下:

(1) 制定了信息安全方针和多层次的安全策略,为各项信息安全管理活动提供指引和支持。

(2) 通过信息风险评估挖掘了组织真实的信息安全需求。

加强了人员安全意识,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理念。

(3) 根据信息安全发展趋势,建立了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5 决定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5.1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是推动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

信息安全体系在一个企业的成功建立并运行,需要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的全体成员都有安全意识,并具备信息安全体系相关理论基础,才能保障信息安全体系各项活动内容顺利开展。为保证信息安全体系相关任务的执行人员能够尽职尽责,组织要确定体系内人员的职责;给予相关人员适当的培训,必要时,需要为特定任务招聘有经验的人员;评估培训效果。组织必须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意识到其所进行的信息安全活动的重要性,并且清楚各自在实现ISMS 目标过程中参与的方式。

ISMS 培训工作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借助培训,组织一方面可以向一般员工宣贯安全策略、提升其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特定人员传递专业技能(例如风险评估方法、策略制定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等)。此外,面向管理人员的培训,能够提升组织整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通常来讲,组织应该考虑实施的培训内容包括:

(1)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在ISMS实施伊始或最终运行阶段,组织可以为所有人员提供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所有与ISMS 相关的人员都了解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领,理解信息安全策略,知道信息安全问题所在,掌握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信息安全管理基础培训。在ISMS准备阶段,组织可以向ISMS项目实施相关人员 (例如风险评估小组人员、各部门代表等)提供1SO/IEC 27001基础培训,通过短期学习,帮助大家掌握ISO/IEC 27001标准的精髓,理解自身角色和责任,从而在ISMS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 ISMS实施培训。组织可以向ISMS项目的核心人员提供ISMS实施方法的培训,包括风险评估方法、策略制定方法等,目的在于协作配合,共同推动ISMS项目有序且顺利地进行。

(4) 信息安全综合技能培训。为了让ISMS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下去,组织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其运营ISMS的技术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2 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ISMS,保障体系顺利落地

(1) 根据业务需求明确ISMS范围。范围的界定要从组织的业务出发,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尤其是核心业务),找到与此相关的人员、部门和职能,然后确定业务流程所依赖的信息系统和场所环境,最终从逻辑上和物理上对ISMS 的范围予以明确。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确定的ISMS 范围,必须是适合内外部客户所需的,且包含了与所有对信息安全具有影响的合作伙伴、供货商和客户的接触关系。为此,组织应该通过合同、服务水平协议 (SLA)、谅解备忘录等方式来说明其在与合作伙伴、供货商以及客户接触时实施了信息安全管理。

(2) 利用客观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应尽可能采用客观的风险评估工具,保证评估的准确、翔实。有效利用各种工具,可以帮助评估者更准确更全面地采集和分析数据,提升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并且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失误。当然,风险评估工具并不局限于完全技术性的产品,事实上很多评估工具都是评估者经验积累的成果,如调查问卷、扫描工具、风险评估软件等。

(3) 构建合理的ISMS文件体系。文件首先应该符合业务运作和安全控制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不同层次的文件之间应该保持紧密关系并且协调一致,不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编写ISMS文件时,除了依据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之外,组织还应该充分考虑现行的策略、程序、制度和规范,有所继承,有所修正。

6 结 论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企业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健康有序的进行,而信息化是企业一切业务、管理活动所依赖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否能够稳定、可靠、有效运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能够持续。因此,我们要对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等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建立持续改进的信息安全体系运行机制。在信息安全体系的全面应用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重要事项:安全策略、目标和活动应该反映业务目标;实施信息安全的方法应该与组织的文化保持一致;来自高级管理层的明确的支持和承诺;向所有管理者和员工有效地推广安全意识;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CISP的核心在于将保障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保障应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通过技术、管理、工程过程和人员,确保每个阶段的安全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得到有效控制,使组织业务持续运行。IT作为保障业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成为传统保障目的的核心。由于风险会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降低风险对业务的影响是保障的主要目标(如图)。在建立保障论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组织业务对IT的依赖程度;其次要考虑风险的客观性;第三要考虑风险消减手段的可执行度。CISP从体系结构上提供了信息安全规划设计的良好思路和方法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涵盖了从政策(战略层)到模型、标准、基线(战术层)的纵向线条,同时在兼顾中国国情的情况下,系统介绍国际常用评估标准、管理标准和国家相关信息安全标准与政策。

根据CISP知识体系建立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规划是信息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和基础,良好的规划设计可以为组织带来正确的指导和方向。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三条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确保其具有支持业务稳定、持续运行的性能,并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1.通过保障的思想建立安全规划背景

信息安全规划设计可以根据美国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ISSE过程建立需求,本阶段可对应ISSE中发掘信息保护需求阶段。根据“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内容”确定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源于业务需求,通过风险评估,在符合现有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建立基于风险与策略的基本方针。因此,安全规划首先要熟悉并了解组织的业务特性,在信息安全规划背景设计中,应描述规划对象的业务特性、业务类型、业务范围以及业务状态等相关信息,并根据组织结构选择适用的安全标准,例如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础之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选CISP知识域简图择PCI-DSS作为可依据的准则等。信息系统保护轮廓(ISPP)是根据组织机构使命和所处的运行环境,从组织机构的策略和风险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具体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需求和能力进行具体描述。传统的风险评估可以基于GB/T20984《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执行具体的评估,评估分为技术评估与管理评估两部分。从可遵循的标准来看,技术评估通过GB/T22240—2008《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中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数据安全五个层面进行评估;管理安全可以选择ISO/IEC27001:2013《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该标准所包含的14个控制类113个控制点充分体现组织所涉及的管理风险。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目标来规范制定安全方案。信息系统安全目标是根据信息系统保护轮廓编制、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建设方(厂商)角度制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方案。根据组织的安全目标设计建设目标,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组织业务的高速变化,一般建议建设目标以1-3年为宜,充分体现信息安全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包括可接受的成本、合理的进度、技术可实现性,以及组织管理和文化的可接受性等因素。

2.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下的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把背景建立阶段中所获得的需求通过顶层设计进行描述。本阶段可对应ISSE中定义信息保护系统,通过概要设计将安全规划设计基于GB/T20274-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第一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且描述安全规划设计的组织高层愿景与设计内涵;在概要设计中,还应该描述每个模块的概要描述与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是从宏观上描述信息安全规划设计的目的、意义以及最终目标并选择适用的模型建立设计原则。本部分主要体现信息安全保障中信息系统安全概念和关系。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顶层设计可以建立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诸如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完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业务连续性计划等方面GB/T20274-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第一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保障体系框架。该标准给出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基本概念和模型,并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框架。该标准详细给出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一般模型,包括安全保障上下文、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信息系统保护轮廓和信息系统安全目标的生成、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描述材料;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和评估结果,包括信息系统保护轮廓和信息系统安全目标的要求、评估对象的要求、评估结果的声明等。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是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对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从技术、管理、工程和人员等方面提出安全保障要求,确保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降低安全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保障系统实现组织机构的使命。策略体现的是组织的高层意旨,模型与措施作为战术指标分别为中层和执行层提供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完成设计的具体实现。当信息安全满足所定义的基本要素后,为每个层面的设计提出概要目标,并在具体的设计中将其覆盖整个安全规划中。

3.实现建立在宏观角度的合规性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可对应ISSE中设计系统体系结构,本阶段是整个安全规划设计的核心部分,本阶段必须全面覆盖背景建立阶段所获得的安全需求,满足概要设计阶段所选择的模型与方法论,全面、系统的描述安全目标的具体实现。通用安全设计是建立在宏观角度上的综合性设计,设计首先将各个系统所产生的共同问题及宏观问题统一解决,有效降低在安全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管理真空问题。在通用设计中,重点针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控制元素,从系统生命周期考虑信息安全问题。(1)管理设计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过程方法论中,可遵循的过程方法是PDCA四个阶段:首先,需要在P阶段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的目标、范围的确认,并且获得高层的支持与承诺。安全管理的实质就是风险管理,管理设计应紧紧围绕风险建立,所以,本阶段首要的任务是为组织建立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论。其次,管理评估中所识别的不可接受风险是本阶段主要设计依据。通过D环节,需要解决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落实,风险评估仅能解决当前状态下的安全风险问题,因此,必须建立风险管理实施规范,当组织在一定周期(例如1年)或者组织发生重大变更时重新执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是自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本环节的设计必须涵盖管理风险中所有不可接受风险的具体处置,从实现而言,重点关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体系文件的建立和落实。第三个环节是建立有效的内审机制和监测机制,没有检测就没有改进,通过设计审计体系完成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动态运行。第四个环节,即A环节,是在完成审计之后针对组织是否有效执行纠正措施的落实设计审计跟踪和风险再评估过程。A环节既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的PDCA过程的推动力。(2)技术设计技术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组织平均安全水平基础上,应可适用于组织所有的系统和通用的技术风险。设计可遵循多种技术标准体系,首先建立基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五个层面技术设计要求。通过美国信息保障技术框架建立“纵深防御”原则,其具体涉及在访问控制技术和密码学技术支撑下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设计可在原有的技术框架下建立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等专项技术安全设计,也可在网络安全中增加虚拟网络安全设计等方式,应对新技术领域的安全设计。技术设计可以包括两个主要手段:第一,技术配置。技术配置是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下通过基于业务的安全策略和合规性基线进行安全配置。常见的手段包括补丁的修订、安全域的划分与ACL的设计、基于基线的系统配置等手段;第二,技术产品。技术产品是在现有产品不能满足控制能力时通过添加新的安全产品结合原有的控制措施和产品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在技术设计中,必须明确的原则是产品不是安全的唯一,产品也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灵丹妙药,有效的安全控制是通过对产品的综合使用和与管理、流程、人员能力相互结合,最终形成最佳的使用效果。(3)工程过程设计工程过程设计重点考虑基于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基于安全工程考虑的流程问题,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五个层面。信息安全问题应该从计划组织阶段开始重视,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工程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开发采购、实施交付、运行维护和废弃五个阶段,本阶段的设计主要通过在每个阶段建立相应的流程,通过流程设计控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安全风险。在计划组织(需求分析)阶段,体现信息安全工程中明确指出的系统建设与安全建设应“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体现《网络安全法》中“三同步”的要求。在开发采购阶段,通过流程设计实现软件安全开发的实现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实施交付阶段,关注安全交付问题,应设计安全交付流程和安全验收流程。运行维护阶段要体现安全运维与传统运维差异化,安全运维起于风险评估,应更多关注预防事件的发生,事前安全检查的基线设计、检查手段及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根据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建立不同的检查周期;当系统产生缺陷或者漏洞时,设计合理的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及补丁管理等流程解决事中问题;当事件已经产生影响时,可以通过预定义的应急响应机制抑制事件并处置事件;当事件造成系统中断、数据丢失以及其他影响业务连续性后果时,能够通过规划中的灾难恢复及时恢复业务。废弃阶段通过流程控制用户系统在下线、迁移、更新过程中对包含有组织敏感信息的存储介质建立保护流程和方法,明确废弃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保护责任制,并根据不同的敏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对剩余信息进行有效处置。(4)人员设计人员安全是信息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层面,长期以来,过于关注IT技术的规划设计而忽略了人的安全问题,内部人员安全问题构成了组织安全的重要隐患,人为的无意失误造成的损害往往远大于人为的恶意行为。人员设计重点关注人员岗位、技术要求、背景以及培训与教育,充分体现最小特权、职责分离及问责制等原则。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章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并设置信息安全专职人员。在人员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第三方代维人员的管理及供应商管理等新问题的产生。

上一篇: 主流的云计算技术 下一篇: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