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89-0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既相互对立,又血脉相连。一方面,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赖以生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突破自然的局限性,实现自身的发展。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矛盾,都可从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中找到其根源。现代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类“战胜”自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埋下了众多隐患。目前,人类面临的现代技术危机,正是由这些隐患演变而来,要克服危机,必须追根溯源,探寻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的发展历程。

自然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因素生存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生存方式。自然生存中,人类主要依赖的是自然物质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为此,人类就要不断利用生物资源。自然环境对人类自然生存的作用,主要是为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人类的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性”生存,但人并不是动物,而是区别于动物的物质、精神的统一体,它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需要。人的欲望会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是无限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代人满足欲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人类生存有两大基本矛盾,一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二是人类欲望无限性和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于是人就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自己的需求。人类改造自然界,一是靠人类自身,二是靠其他人造物。人类必须依靠自然来改变自然,即把一部分自然物改变成改造自然的工具。工具是人造物,是人利用自然物制造的人造物。有了工具又可以制造更多的人造物。人类通过应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人类改变自然其实就是用人造物取代自然物。

技术是制造工具和利用工具的方法,本质是说就是制造人造物的方法。技术带来了工具的发展,反过来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进步。从手工工具到机器,是工具的一次巨大飞跃。机器的出现,使机械代替了动物能,获得了手工劳动所不能达到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出现,技术开始同人分离,开始以物的形态、知识的形态存在和传播。人造物成了技术的物质表现,成了技术物,人类利用技术物既取代自然物,同时又取代自身,使人类生存的两个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于是人类从主要依赖自然物生存转向主要依赖技术物生存,从主要依赖自己体能生存转向主要依赖技术生存。

技术物与自然物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物是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演变出来的物,相对地,技术物是按“人工选择”由人制造出来的物;自然物的变化是主要由自然界支配,不牵涉人类主观行为,是一种自然变化;技术物的变化则主要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变化,是人控制变化、人制造变化;自然物“不为人”,技术物“为人”。

自然演变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协调性,人类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技术物是自然物的改造,不再具有它的原料所具有的在自然系统中同各种自然物的协调关系。自然物被用来制造技术物,其自然演变便中断了。利用技术可以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运动,例如工业生产,并要求其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向和规模发展。技术的真正作用就是使自然的“惯常行程”中断,采取“非惯常行程”,甚至采取过去不可能发生的行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类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不顾自然原有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常常是违反自然界的“正常结构”的,具有反自然的特性。所以人们越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越增加应用技术的力度,对自然界“正常结构”的破坏就越严重。人总具有生物生命,对自然“正常结构”的破坏,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技术使人离开自然越来越远,终于使人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技术物是物,技术是人强加给自然的东西,但它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对于自然来说,技术是异己的力量,技术物是非自然的物。技术本身具有反自然的属性,这就决定了技术生存的反自然性质。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

若使技术成为绿色技术,那就要引起技术的异化,改变技术的“惯常行程”。技术的局部改变是可以的,技术的整体改变则会使技术生存回到自然生存。新技术生存应当包含自然生存的某些因素,这才是人类的明智选择。

一方面是人类无度的扩张和索取,另一方面却是自然资源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性,随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开采,人类消费空前扩张,自然资源加速耗竭,环境不断恶化,于是,导致土壤沙化,湖泊干裂,植被毁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灾害频仍。自然已经异化,自然的报复已经开始,人类如果依然故我,则自然界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报复将不可避免。这就是当今社会面临的第一种危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从工具的出现开始,人正常的自然进化便受到了干扰,人类开始依靠技术生存。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而人类科学的发展则要改变这种自然法则,因为技术本身具有反自然的属性。医学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基因的退化。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对医学的依赖性,自身体质下降;另一方面种群进化的程度减弱,导致种群结构退化。许多现代人如果离开了技术物,就很难在自然界中生存。

随着克隆技术和人造器官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殖方式有可能从两性生殖转化为无性生殖,从自然生殖转化为技术生殖。人的器官也会被技术物取代,即人造器官取代生物器官。当人利用克隆技术“生产”自己的后代时,人类自身也成了技术物。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取代人的智能,机器人取代完整的人。有人甚至主张用人造器官代替人体,如果真是那样,那人体,人的生物性、人的物质性都消失了,成了现代技术制造的“幽灵”。

技术物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人们开始从对自然的崇拜转向对技术物的崇拜。很多人成了简单的机器的操作者,忽略人自身的价值。同时,追求物质享受也成了许多人人生的终极目的,例如有人把拥有一幢豪宅或一辆名车当作人生最大的成功。物质崇拜流行。其次,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已严重到可以毁灭人类的程度。现有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上百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气候变化,等等诸多问题,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们之间的贫富、强弱的差别就越大。

技术的本质是人造物,是人制造人造物的人造物。技术的功能是“造”,主体是人。但是技术生存又可以使自然“非自然化”,使人“非人化”,这就导致了技术生存的危机――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与人的危机(人性危机)。这种危机来自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我们应该通过发展“新技术生存”来克服,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矛盾,提倡人与自然相谐调,重建生存中人的价值。

新技术生存既包含技术生存的因素,又包含某些自然生存的因素,是对技术生存和自然生存两者的去粗取精,是两者的优化平衡。吸收自然生存对自然的尊重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放弃生产效率过低的缺点;吸收技术生存高效的特点,克服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新技术生存就是要无损于人类生存的高效率,又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人性张扬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技术生存要利用绿色技术来改变当代生存的困境。所谓绿色技术,就是符合“3R”的标准的技术,即:一是节约(Reduce),即省料、节能;二是重新使用(Reuse),即对资源的再利用;三是循环(Recycle),即生产者、消费者、回收者构成“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同时发展人性化技术,在技术的设计、开发时,将人性赋予技术,使技术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

由于技术的自然属性的作用,任何技术和技术应用都潜藏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破坏性,新技术生存要求人类充分认识技术的限度与技术应用的人的局限。人类开发和使用技术,不能仅着眼于解决生产的效率问题,以至于将获取更多的利润作为技术评判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技术为人类的精神服务的问题,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恢复被技术压抑的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通过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价值,消解技术异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种种困境。

为了消除现代技术生存危机,实现新技术生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必须减少对物质、能量的索取和消耗;为了消除人性危视,人类必须把自己从社会机器中解救出来,克服人的物性、被动性,达到心理更新。新技术生存吸收自然生存的合理因索,依托绿色技术与人性化技术,与自然和谐,与人性谐调。人类将以其全面发展的理性,进入一种自觉、节制发展的新境界。此时,符合以上标准的低碳经济就成了明智之选、大势所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不断运用高新科技,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有害气体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体系,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全球变暖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技术生存发展必然出现的弊端。面对全球变暖的生存困境,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人们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提出了现代(非原生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都是技术生存危机的具体体现。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克服技术生存的危机,达到技术与自然的均衡要求我们提高重视,制定详尽的规划,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首先,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这套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前历史时期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恰到好处地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也应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以人类的智慧结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用以指导战略的实施,完善过程中的不足。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出于克服技术生存危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吸取教训,让技术对造成的自然危机和人性危机被人类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为人类创造价值。我们也应加强国际合作,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有识之士的共识,许多国家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人类智慧成果,对其他国家优秀的历史经验,采用因地制宜、去粗取精的学习态度,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这样,不仅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这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思想的。

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将成为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先锋。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态度,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和“奢侈消费”嗜好,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的意识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一个人不间断地努力,尤其是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上,将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人类通过应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力量,技术带来了工具的发展,工具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在此过程中,技术生存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的结果,是克服人类技术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纲领,是向世界低碳经济型国家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林学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技术生存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

[2] 林德宏.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

[3] 姜长阳.人类正在退化[J].商场现代化,2000,(11).

[4] 李平.绿色的技术生存――绿色技术创新的深层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

[5] 王能东.技术生存论――趋向绿色技术生存的哲学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8]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9] 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10]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11]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篇(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发展模式不断质疑。经济危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毫无疑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当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抓住战略机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2009 年7 月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09 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 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 除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外,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甚重,从1986年至今已经续出现了22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未来30年内,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仍处于推进在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速度的阶段。13亿人改善生活质量也将有一个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生产、消费和流通中的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高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将低碳经济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并履行我们的“世界公民”的责任。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因此,广义上,“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煤、石油、天然气是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必须开发新能源,建立低碳能源产业。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 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我国应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一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二要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的影响。三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有效的政策建构是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安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导。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也仅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之中,且以行政手段为主。显然,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第一,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第二,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第三,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 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 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嘉峪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嘉峪关市环境质量现状

2009年,嘉峪关市共排放工业废气8431594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18692吨,化学需氧量1660吨,氮氧化合物17817吨,烟尘7696吨,粉尘8118吨;二氧化碳年均浓度0.03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0.024毫克/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2505.0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50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559.09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26.31%;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6820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23539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562万元。

(二)嘉峪关市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耗情况分析

1.煤、油等一次能源匮乏,能源消费总量逐年攀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嘉峪关市“无油、缺煤”,资源十分匮乏现状非常突出,基本95%以上消耗的能源需从省外和国外调入。“十五”期间嘉峪关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6%,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38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5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28%。至“十五”末,嘉峪关市能耗总量为545.59万吨标准煤,其中单位GDP能耗6.71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4300千瓦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8.8吨标准煤/万元,分别是甘肃省平均水平的2.97倍、1.69倍、1.76倍,各项能耗指标高居全省之首。

2009年,嘉峪关市一次性能源全年消费704.89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516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5.88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3968千万时;均高于甘肃省2009年单位GDP能耗2.013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2539千万时的标准,全年能耗居于全省首位。随着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市能源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亦趋凸现。

2.嘉峪关市主导产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节能降耗任务严峻

嘉峪关市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主导产业为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都是高能耗行业。特别是嘉峪关市重点耗能企业酒钢(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当前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产品结构调整发展,这就意味着在钢产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钢材的深加工过程增加,即钢材的加工过程能耗将大幅度增加,这样酒钢(集团)公司总能源消耗量将增加,导致吨钢综合能耗上升,节能工作难度加大。2009年,嘉峪关市工业共耗用原煤393万吨、洗精煤301.85万吨、焦炭282万吨、电4919亿千瓦时,占全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80以上。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嘉峪关市经济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钢铁、建材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节能降耗的任务很严峻。

二、嘉峪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本市市情又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走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之路。

(一)用低碳标准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应紧密结合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尽早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明确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一是将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本市科技发展规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确定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促进工业低碳化发展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0%,这就决定了工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减排对象。嘉峪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且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2009年,嘉峪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393.8亿元,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91%左右,基于此,应利用低碳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低能耗、低物耗、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一是加快整合步伐,推进相关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二是完善退出机制,加大淘汰力度,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三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与技术升级,不断探索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工艺过程及管理制度革新,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要求,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低碳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从而逐步降低消费领域中碳基能源(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以达到改善环境和抑制气候变化的目的。

风能、水能、太阳能和核能是典型的非碳基能源,且多数具备可再生性。就嘉峪关市实际情况来看,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风能项目的建设应是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首选。嘉市全年太阳总辐射量稳定在5800兆焦/m2~6400兆焦/m2范围内,多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为6129.96兆焦/m2;全年日照总时数在3033―3316小时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61.2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70% 左右,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全省最高值,是世界上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最佳位置之一,因此,太阳能照明、太阳能供热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同时,嘉市风能较为充足,为甘肃省主要的风能基地之一,发展低碳经济还要从大力开发风能项目着手。围绕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所以,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探索综合利用农业剩余能量的新途径;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提升农村生态水平。

2.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首先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酒钢集团和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机械制造、不锈钢制品、钢结构、金属制品加工、核设备制造、风电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其次要大力发展酿造业。依托酒钢宏丰葡萄种植基地和紫轩酒业,发展葡萄酒加工酿造产业。三是要依托酒钢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园区内工业企业提升生产与节能技术,提高工业企业内部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转换,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带动嘉峪关市低碳经济发展

2009年,嘉峪关市产业结构为1:82:17,三次产业的能耗占能源耗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0.28%、81%和8.2%。可见,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份额,以第三产业低能耗、低污染带动低碳经济发展。

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首要任务是提升、壮大现有的传统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其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借助嘉峪关市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形成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立体化发展格局,同时借助与天津港的合作,共建内陆港、陆路口岸和物流园区,实现与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的便捷连接,带动现代物流业、对外贸易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新城区建设、中心商业区改造为契机,引进一批知名的现代服务企业,扩大嘉峪关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本市投资创业。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全面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五)大力推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研究与创新,把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作为工作重点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因此,要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生产工艺及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提升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一是建立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同时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三是实现能源使用的多元化,大力发展替代燃料产业,使用无碳低碳能源,如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四是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全面推进嘉峪关市节能降耗工作,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

篇(4)

    在2009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2010年的两会低碳经济、新能源成为了焦点话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而此时新能源也誓将成为低碳经济的源动力。

    一、低碳经济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清晰目标,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2007年,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此以外,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等。如果不采取措施,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最多可下降37%,而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就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可超过美国(20.1%)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篇(5)

绿色物流又被成为环保物流,是物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绿色物流既能够保证顾客满意,又能够与自然和谐和谐共生,克服空间与时间的阻碍,将绿色的商品使用绿色经济的运输方式的过程。绿色物流考虑的是物流发展全局,强调全方位环保理念,体现了物流企业绿色环保的形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二、物流供给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既能够降低经济对环境的索取度,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物流供给结构的优化,强调以环保为主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物流业的规划中,将生态环境与经济联结为一个因果系统,既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也将停滞。通过优化物流供给结构,实现绿色高效物流系统,提高资源的可再生与回收利用率,对物流行业的竞争有重大帮助,符合现代环保的主体,塑造了高大的物流行业形象。

三、以物流供给结构优化来实现高效绿色物流的构建策略

篇(6)

平顶山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平顶山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国家4A级尧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山明水秀,交相辉映。

2006年到2008年,平顶山市将构建以平顶山城区为中心支撑、石人山为龙头带动的“一心三区三条线”(即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三条骨干线路)旅游发展格局;实施“1123”精品工程(即一园一衙二山三寺):三苏园、石人山、二郎山、风穴寺、佛泉寺、香山寺,建设一批观赏性好、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拉动力大,具有独占性的旅游大项目。

一个中心:平顶山市(含叶县城区)。深度开发县衙、山顶公园、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湛河公园、鹰城广场、平煤水库疗养院,加快香山寺、生态园、新城区环湖游憩带的建设,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一个龙头:石人山。充分发挥和突出石人山独特的山水林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深度开发力度,将石人山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山水旅游的著名品牌,我市的一张名片。

三大旅游区:大石人山旅游区、石漫滩环湖旅游区、泛风穴寺旅游区。以石人山、二郎山、风穴寺为核心,以周边景区(点)为补充,构建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宗教文化三大旅游区,将大石人山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山水观光和生态休闲养生型品牌旅游区,把石漫滩环湖旅游区建成中原地区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泛风穴寺旅游区成为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省内外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三条骨干线路:西线、南线、北线。西线:平顶山―鲁山以山水观光、温泉养生和刘姓寻根为主的旅游线;南线:平顶山―叶县―舞钢以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叶姓寻根为主的旅游线;北线:平顶山―宝丰―郏县―汝州以文化古迹、宗教文化、民俗探秘、温泉养生为主的旅游线。

二、平顶山旅游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减低高碳能源的消耗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也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资源型城市转型必不可少。于是平顶山市逐渐开始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由于平顶山市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于是发展旅游业成为平顶山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但是,在平顶山市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又出现了与低碳经济相悖的重复开发,过度开发等情况。

1.旅游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已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重要组成,在国民经济中得地位逐步提高;休闲时代的到来,重观光、轻休闲的滞后旅游发展观念以及休闲供求不均衡,市场化程度低,旅游设施利用效益低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转型刻不容缓。

2.旅游资源均衡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平顶山市的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管理不善、经营困难、市场萎缩的现象。综合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旅游开发过度依赖观光资源。平顶山市的许多人文资源基本停留在文物保护阶段,仅立碑说明,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缺乏实质性的保护,部分人文资源破损现象较为严重。对马街书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缺少市场开发,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逐渐消亡的危险。

(2)旅游开发过度依赖鲁山县、舞钢市,缺乏对其他县市的合理规划与开发。例如鲁山的尧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舞钢市的自然风景区等是众多旅游者的首选之地。但对其他县市如叶县、郏县等地的自然山水、乡野农村、宗教寺庙、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缺少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同时,在已经开发的景点当中,缺乏更深度的利用,例如鲁山温泉等自然资源。

(3)过度依赖现状,深度开发不足。除尧山风景区外,平顶山市的旅游景点中缺乏在国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区。同时,尧山风景区现在也面临着部分接待设施老化、产品过于陈旧、旅游市场萎缩的等不利局面。

3.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旅游发展的必要途径

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带给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过度的旅游活动导致环境破坏的同时,也导致旅游资源严重破坏。平顶山市旅游活动开展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景区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冲击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尤其是五一、十一等重要的节假日,景区的游客数量剧增,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二是景区环境污染严重。伴随着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景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旅游资源的隐形杀手。三是旅游景区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冲击。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趋于保守。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景区带来的巨大效益,给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转变。在一部分人通过旅游服务业富裕起来后,带动大量的当地其他人依托旅游资源也搞起旅游服务业。这样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自发形成的、带有浓郁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了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长此以往,一些传统的民俗如鲁山县的鼓儿词、宝丰县的提线木偶、舞钢市的轧琴、鱼灯花社等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三、平顶山旅游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后发优势

平顶山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除了煤炭、钢铁等,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八百里伏牛最美的山――尧山、世界第一大佛、汉唐皇家温泉和夏季漂流玩水项目,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随着平顶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推广,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顶山逐渐被世人认识、发现。“神奇尧山,中原大佛,观音祖庭,近悦远来”的旅游形象和“山、佛、汤”特色旅游产品逐渐为国内旅游界接受,把平顶山建设成为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越走越近,平顶山旅游渐入佳境。平顶山市地处伏牛山生态旅游黄金位置,坐拥国内最好的山水温泉带,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禀赋,其中,“佛山汤”是平顶山市的顶级旅游资源,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尧山的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温泉、云海、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可谓“中原独秀”。“中原大佛是世界最高的佛教造像,大佛总高208米,吉祥金钟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外击青铜铸钟。“登尧山、拜大佛、沐神汤”已经成为全省旅游的特色产品、“黄金产品”。平顶山市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可谓硕果累累。2012年全市在建旅游旅游大项目33个,项目总额179.8亿元,改变过去旅游项目单一、旅游内容分割的局面。“2013年,平顶山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91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6%。”2014年,平顶山旅游将围绕“形象定位、营销重点、主要市场、旅游专列”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聘请行业领先组织着手编制并实施《平顶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和营销纲要》,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在产品营销方面,按照保大舍小的原则,重点关注能够面向全国市场的“山、佛、汤及水上项目”,充实四季旅游产品体系,鼓励旅游企业拓展省内及周边市场。综合采用各类营销手段,组织多种营销活动,实现多层次营销;继续紧贴北京市场,同时寻找天津市场机会,继续拓展河北市场,建立京津冀客源区域,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旅游专列方面,我们将优先从北京组织旅游专列,不放松其他市场的专列开行,全年力争开行5趟专列,初步形成北京专列的客源组织联盟。”

2.交通格局不断完善带来的新变化

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其还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横贯市区的洛宝铁路衔接这两条大动脉,周边有三个航空港,其中新郑国际机场距市区仅100公里,许平南、南洛高速穿境而过,郑石高速已全面贯通,太澳高速公路即将建成。

3.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契机

平顶山作为我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平顶山的夏季游一直很火,“游尧山、拜大佛、浴温泉”黄金组合产品既受旅行商的青睐,也为广大游客钟爱,市场热度持续不减。2011年,玩水项目又使这一黄金组合产品更加丰富。尧山大峡谷漂流、碾盘山极速回旋漂流、军事秘洞仙境漂流和森海湾水上乐园,以极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刺激性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我省玩水产品的新宠,让平顶山的夏季旅游火上加火。

篇(7)

一、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建设“两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1]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系统能否协调运行,社会能否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的子系统,消费领域也必须贯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体现社会公平,注重消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消费责任,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绿色消费理念。科学的消费理念,个人的消费水平要符合一国国情国力,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约束下的选择科学环保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两型社会,就必须实现在全社会中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构建绿色消费的模式。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促进保护生态和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 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经济发展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我们必须要立足国情,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绿色消费。政府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构建良好绿色消费环境,推广绿色消费的观念,才能构建和谐的绿色消费模式,最终实现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二、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百年来,人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这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通过对过去各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深思和反省,一些国家的环境专家和经济学专家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是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2002 年,中国政府向可持续发展世纪首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阐述了我国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着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正向着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文明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目标而奋进。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就是可以帮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这种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生态化改进而促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所以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进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绿色消费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并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他们需要树立绿色消费观

年轻代表着希望,青年主宰着未来,青年是社会阶层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富有活力,充满力量,对世界发展和国家建设充满了激情,他们正处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青年进行绿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大学生更是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将是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最重要的制定者、决策者和执行者, 他们对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将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未来将要承担起国家发展建设主力军责任的青年群体他们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通过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未来更好更健康的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所以,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消费观,让青年大学生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耗能,合理消费、反对浪费,节制无限制的物欲追求,杜绝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减少自己的各种行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秩序,将遵守环境纪律,文明生产、文明生活视为自己重要的行为规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

当代大学生还要认识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要在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财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能对后代的发展需求的满足造成危害,我们应该在利用大自然带来的资源的同时也要爱护自然,促进自然环境和谐、良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动力,他们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在整个群体中快速传播并且会影响到各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社会群体。所以我们要让绿色消费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大学生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培育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文化氛围,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去,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而深远的战略意义。[4]

四、学生作为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需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应成为关注环保、致力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典型和杰出榜样,在社会生活中起表率和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其他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群体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大学生本身不仅自己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榜样,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深刻地指出:“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自觉地树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同时要承担起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的责任,将绿色消费的观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去。

中国大学生数量已超2 000万,是个庞大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年龄、知识等优势,总体上看对绿色消费的概念接受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出现绿色消费意愿和绿色消费倾向。如果大学生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培育,成为具备较高的绿色消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并有强信息流动性的青年群体,那么未来他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限量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学校或家庭的载体将绿色消费科学的观念传递给亲人、同学和朋友;同时大学生是预期的社会人,他们所拥有的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将会被社会群体接受和发扬,能较快的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所以,大学生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科学绿色消费观的树立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对于普及绿色消费观念,提高人民消费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基于耗能低、污染小、排放量低基础之上的新时代科学经济发展模式;以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手段,进而达到能源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并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良性转变[1]。由于低碳经济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与生态等全方位的利益整合,已经跃升至国家乃至区域间战略发展的新高度。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尤其是当下具有示范性的区域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笔者将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以及该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一、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形势下,能源短缺以及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给头脑发热的经济发展至上者敲响了警钟,面对各种经济持续发展的隐患,各国逐渐将目光转向发展低碳经济上,并将其作为应对经济发展为集的战略选择。视线转至国内,以“三低”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实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西部大开发、推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愈发得到重视。因此,基于各区域的客观实际,摸索出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推进国家经济可持续的目标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然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缺乏力度。由于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均衡,而且对第一产业的过分依赖,导致对高度消耗能源的第一产业无法形成有效的调整。其次,未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能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未能到达有效的地域结合,加上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现状,使得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局面难有改观。最后,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因素,导致新技术手段革新缓慢,而且处于摸索阶段的国民经济,缺乏相关对新型经济模式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使得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策略

1.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完善低碳产业体系

在有效协调三大产业,确保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首先,优先推进低碳农业发展,通过转变其发展方式,开拓出一条高效、生态的农业发展大道[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以降低农业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地区综合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富有成效的特色农业基地。其次,推进工业低碳化的进程,加大环保技能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新型低碳产业发展,提高高耗能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科技投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能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此外,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其低能耗、高收益的优势,为其他产业的转型、优化提供强大组推力。最后,低碳产业的发展要避免走局部的推进,而是建立系统性的可循环的体系。依据系统性的低碳产业体系,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构建囊括环保建筑、节能设备、材料回收、再生材料等产业的体系[3]。

2.全方位节能减排,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严把源头能源的消耗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4]。有鉴于此,就必须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依靠新能源的补充来降低煤炭所占能源消耗比重,例如,大力发展核电、水电、风力发电等,使清洁、无污染的电能来降低煤炭的使用。其次,加快对能源消耗设备的更新换代。鼓励科技创新,研发高效节能设备,通过对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实现排放过程中废气排放的降低,从而达到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使节能减排的口号落到实处。此外,加大事后的控制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变废为宝。收集、封存排放口排出的碳元素,利用相关能源转化技术,将其转变为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实现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总之,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节能减排,疏而不漏的实现资源的利用率的最大化。

3.科技带动经济,制度保障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作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关系着低碳经济的进程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改变原有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瓶颈束缚,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主动权,从根本上实行低碳技术低端的改观。例如,开展重点突破,实现碳元素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占据低碳技术革新的制高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尚未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必须予以及时、有效的政策扶持,以及持续跟进的制度保障,从而解决低碳经济产业的后顾之忧,使低碳企业能够凭借后发优势以及政府支持,得到迅速发展,实现趋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制定相关的税务优惠及保护政策,设置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等等。

四、结语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现有效的发展低碳经济,则在于能够针对客观的区域特色,制定相应发展策略,依据系统性、体系化的政策法规,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低碳技术创新,并将其投入到推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中,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达到能源利用率的稳步提升,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虹.低碳经济背景下化石能源补贴改革障碍及中国对策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13-14.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对策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 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是低碳经济作为单独概念并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2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依托。有关专家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这不仅意味着低碳经济要在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当代环境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正当结果,这已经基本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2 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公众参与度,实现共同低碳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建低碳型社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人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将最终决定着低碳经济推行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有效推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条件。

3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3.1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较弱,公民节能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国外,许多城市、企业十分重视媒体对节能的宣传教育。加拿大渥太华就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吝啬家日报,专登宣传小气有理、为人们节约过日子提供具体办法的文章,提倡吝啬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不断刷新。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节能环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尽量拉近节能环保与民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节能知识的力度,充分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

3.2 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从目前来看,中国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薄弱,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养成。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年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足足可以充满三个热气球。可见,公众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与否对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3.3 哥本哈根大会直接向我们提出了未来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的责任,让这场运动从自己家中发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2008 年6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公开报告对个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我们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有着指导意义。

篇(10)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下一篇: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