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背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程管理专业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21

Research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ckground

FAN Wanjian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articles studied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ivate college.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 System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Such as it should reasonably adjust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ratio, adjust the propor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urse modules and so on.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rses system

0 前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专业,全国已有五百多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但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共性趋同和特色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觉得找工作非常困难不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在苦苦寻觅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佳途径。而要落实真正的校企合作,必然对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作出重大改变,这对传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巨大机遇,能抓住机遇作出改变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学校无疑会得到快速发展,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只有十来年历史,其学生特点与一本二本及高职高专有较大差别,如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沿袭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妥,民办高校应该抓住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遇,根据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普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教学理念的制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滞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背离。集中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不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翻开不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差别不大,开设课程也基本相似,只不过是课程开设的学期顺序、课时多少等的差异,很难体现不同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

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如果没有教育部对于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达到15%的教学评估要求,估计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比例会大打折扣。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工商管理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理论课教学比重普遍偏高。而实践教学由于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实践教学场地、设备、资金、合作企业、实践教学人员以及更高水平更灵活的教学管理等等都与理论教学要求差别巨大,需要更大资金投入和教学改革投入,上述诸多因素的存在既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的提高又使本身比例不高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或者为了迎合目前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比例表面看起来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达到甚至超过25%,但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却不多。

三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比例设置不尽合理。一般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所占比例过高,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比例普遍偏低,这大大限制了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死板,缺乏灵活性。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性、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四年学习中要择机能深入工商企业参加各种管理实践。这样矛盾就出现了,高校教学强调计划性而工商企业提供的管理实践岗位却具有随机性,工商管理学生如果选择工商企业提供的随机性管理实践机会就很难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基本固定的各项课程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将很难毕业,学生无奈下一般只能放弃难得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机会,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号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作为传统长线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转型,对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培养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扫清障碍。

2 校企合作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历史包袱少,应该抓住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机遇,大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民办高校大多自普通高校转设而来,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借鉴或者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体系,这样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存在上文探讨的各种问题。为了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转变和软硬件保障方面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重新设计扫清障碍。民办高校要从高层管理者一直到基础教职员工要清楚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意义,不转是慢慢等死,只有抓住机遇转型才能有美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从师资、资金、场地、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合作企业建设等方方面面做好软硬件方面的筹备。

篇(3)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关于商业企业翻建、扩建、改造其承租直管公房有关租金问题的通知(〔1994〕京商(建)字第59号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市房管局,市属商业各局(社、总公司)、企业集团,各区县商委(财办):

    为鼓励商业企业加快对老旧商业网点进行翻扩建改造,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经研究,现确定商业企业对租用公房进行翻扩建改造后租金收取办法如下:

    一、对完全由商业企业自筹资金,投资翻建、装修的门店用房,承租单位仍按翻建、装修前租金额交纳房租,但本市统一调整商企用房租金标准时,按新标准重新计租。

篇(4)

一、“一带一路”为工程管理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1)新增大量就业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经济发展不充分,基础设置配套建设较为落后,这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发展平台。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仅2018年一季度,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80份,新签合同额达206.3亿美元[2]。更大力度的投资与更多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无疑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就业机会与更加丰富的就业选择。(2)为专业研究提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给工程管理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对外承包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建设层次不断深入,给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大量案例及相关数据,有利于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并根据海外工程的特点,深入进行风险管理及合同管理等领域的研究[3]。

2.挑战。(1)语言障碍致使交流困难。“一带一路”倡议吸引更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参与对外工程承包,因此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性不高[4],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更是加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反感,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特别是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2)学生实践经历不足致使专业技术能力差。海外工程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多、风险高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而目前多数高校在强调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能给学生提供的专业实践、实习机会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工作后适应性差、适应期长、工作处理不力的现象,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进度,增加了各项成本。(3)学生思想意识未及时转变。目前我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十分短缺[5]。而很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思想意识未能及时转变,他们往往觉得工程管理就是一个传统的领域,对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单纯为了应对各门课程的考试,未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并主动了解沿线各国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未能形成国际化视野,无形之中为今后从事海外工程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阻碍。

二、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一般为“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环节+通选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施工与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知识板块,授课内容受理论的滞后性和教材内容等的限制无法及时融入有关国际工程承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难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监理概论、物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双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估价以及房地产金融中任选5门。其中仅仅国际工程承包(双语)可以培养学生们站在国际工程的角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作为专业选修课,由于课时少,不容教师全面展开,因此所学内容比较基础,更注重理论与思维训练,专业性不强,而且还面临着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的可能。因此目前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涉及对外工程的内容过少,高校无法及时为社会输送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导致对外工程的管理人员缺失严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篇(5)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CHEN Zhi-hui SHAO Xiao-shuang LIU Wei-xing ZHANG You-j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Teaching reform

20世o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不足

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停留在自身可以解决的层面 。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只包括测量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而这些实习环节,往往是自编自演,由教师给出实习题目,学生按照设定的背景进行演练,学生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环节中,学生虽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参观学习,但往往由于安全及时间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全面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因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1.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由于生产企业自身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从而导致大多数学校每年的实习场所经常变动,有时甚至存在没有实习场所的情况,仅有的校内实习场所,也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学生不了解实际,因而只能纸上谈兵,就业前景必然受到限制,工作之后的适应阶段必然延长。

1.3 实践教师缺乏

工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类观点,学科定位不同导致其培养体系、研究方向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一类是面向特定行业,另一类则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2]。而我校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学生就业后应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因此,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典型的面向特定行业进行培养。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其国内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有指导与评估的职能,该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2]。借鉴这样一种培养定位,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环节就需要教师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要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而这样的人才是相当匮乏的。

1.4 理论课程的构成体系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依照国家的指导规定,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没有依照电力行业的背景优势,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因而对实践环节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因而,必须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水平。

2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紧紧依托电力行业背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2.1 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电力行业需求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必须首先了解电力行业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电力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工程实际,从而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用于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为此,我校特地制定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工程实际,接受实际锻炼,这既解决了对电力行业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实践教师缺乏的问题。这一良好做法,应加以坚持,同时接受锻炼的教师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2.2 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践环节构成不足问题

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环节设计,解决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环节,尤其是在假期,应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实习机会,深入工作现场,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工程实际情况。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轨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机会。学生通过与实习单位的长期接触,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为实习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为自己未来就业占得了先机。

2.3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通各校友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场地,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4 调节理论课程体系构成,服务电力行业需求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和设计,将一些属于一体的课程进行整合,将一些企业需要而现有教学过程中缺乏的课程进行补充,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

3 结语

工程管理的飞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向电力行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篇(6)

P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财经类院校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double qualified teacher;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56-02

0 引言

现行教育制度下,多数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概念并不清晰,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毕业后能做什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是充分认识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工程管理思维、参与工程管理实践、获得工程管理经验的大好机会。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发表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1]。如何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财经类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1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其中不乏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的综合类高校,工程专业实力较强的理工类高校。前两类高校具有实力雄厚的工程技术背景及配套设施齐全的工程实验室;财经类高校较为侧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研究,而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脱离了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程学科背景的缺乏,使得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1 多数财经类院校没有建立与工程类学科理论教学配套的工程实验室,或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全

配套设施齐全的工程实验室一般由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等组成。每种实验室又由多个小的实验室组成,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可细分为集料与岩石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水泥混凝土实验室、沥青实验室、沥青混合料实验室等,每种实验室需要配备的设备种类多,占地面积广,建设成本高,而工程管理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属于师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实验室利用率低,因此财经类院校一般不具备单独建设工程实验室的条件。

1.2 师资力量不足、符合教学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

2015年10月,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但进入企业工作的高等学历人才,因为薪酬待遇、职业习惯等问题,在其职业规划中不会轻易选择高校;而直接进入高校的高材生因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缺乏精力和机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并且由于财经类院校工程背景缺乏,高等学历人才在选择高校时更愿意选择团队实力较强的理工类院校,导致财经类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

1.3 合作的工程实习单位少,实践教学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工程技术专业比工程管理专业的横向项目多,合作单位也多,而依托强大的工程背景,理工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从不缺乏工程实习单位。相比之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较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无法顺利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缺乏企业项目对接,题目设置不能体现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实践教学局限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

1.4 教学培养方案存在“重管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这是由于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的,进一步导致了实践教学“走不出去”,校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整体专业水平比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水平差。

2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3]。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4]。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策划实践教学方案时,应结合财经类院校“重理论,实践;重学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效果及实践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5]的学科背景,制定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两个层次上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培养出既懂经济、管理、法律又懂工程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虚拟工程实验室,并与工程实训室结合,形成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平台

虚拟工程实验室是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6],有效避免了实体工程实验室的缺点,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多种形式观摩实验过程、学习专业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完成一个项目由横向阶段从设计、造价、招投标、施工、运维管理全过程的实验实训,并与企业紧密对接;由纵向时间维度可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全过程教学,从专业学科识图能力、建模能力、模型审核能力、工程计量计价、材价指标分析能力、基于模型沟通能力、阶段支付计量与计价能力、基于模型的进度、合同、质量、成本管理能力、经济管理分析能力、项目整体性部署规划能力,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运用相关专业技术开展本专业的对应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并能够与设计、施工等其它专业人员协同工作。通过一整套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能力。

2.2 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目前“p师型”教师的认定有多种提法,常见的是指教师同事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或者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7,8]。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注册资格考试,已经初步具备“双师”资格;高校现有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开展理论教学游刃有余,但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学历门槛、提高待遇,引进优秀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挂职锻炼机制,允许教师以实践经验代替部分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3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还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保障

一是组织机构层面,课题组制定的教学培养计划应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教学顺序、课程设置的内在联系与连贯性等方面;根据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课题组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硬件、软件等配套设施;机房和实验室定时向学生开放,网络学习平台随时向学生开放;针对学校实践教学“走不出去”的问题,学校和政府应不断探索有效机制改善这一现象。

二是教师层面,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向教育部提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对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具备专业性、可操作性、与时俱进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

三是学生层面,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安排学习,按时完成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主动探索、团结他人、并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3 结语

如何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财经类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及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可从三个方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①建立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平台;

②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③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 [2012]1号)[J].教育部网站,2012.

[2]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J].教育部网站,2015.

[3]罗文.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商情, 2011(39):129.

[4]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5]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146-147.

篇(7)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深层合作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等的结合、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途径,指出不同高校应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2605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

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

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

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艳华.工程

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4-48.

[2] 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39-41.

[3] 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1-15.

[4] 李兴苏.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设置的思考.项目管理技术[j].2008(10):11-16.

[5] 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38-42.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n yingai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angchun engineering school, changchun 130021, p. r. china)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68-02

引言

目前全世界的科技论文和书籍70%以上都是英语表述。中国要参与全球竞争,科技、文化、语言等方面也要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标准迈进。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英语的学习很好地结合,目的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其课程和内容涉及面广,尤其是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国际通行的行业规范,运行规则等,采用双语教学将有利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双语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为了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设双语教学和全英语课程等来提高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管理适时开设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2.开设双语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商贸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不少企业参加或承接了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必然就需要高层次的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能使学生不仅增长专业知识,同时其语言能力也大大提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使学生提前了解国际通行的工程管理规则,还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工程管理方面的学术和科技前沿和动态,使学生能跟上国际工程管理的步伐。

3.双语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继基础外语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外语的良好路径,结合专业的外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外语学习不间断。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众多,有不少涉及国际通行的规范和规则,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学习这些规范和规则,掌握大量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词汇,储备工程管理专业的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双语的培训,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会逐步提高。

另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一种语言即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英语的思维方式,了解了一种文化,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4.为企业输送参与或承接国际工程的人才

最近这些年许多建设公司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参与或承接工程项目的建设,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建设方面的环境和法律下,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国家市场运行规则的涉外专业人才。因此,在国内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同时,对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双语课程更直接的掌握相关知识,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所需人才。

5.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教学体系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国内工程管理内容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培养的人才知识储备更多的适用于国内工程管理项目,因此该教学体系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欠缺。通过工程管理的双语教学,在现有的体系中加入国际化的内容,并以双语来教学,完善工程管理工程的教学体系。工程管理双语教学以国际知识为内容,以全新的双语教学手段,使课程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6.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工程管理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增加新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一方面以国际通行的教学手段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通过多途径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应提高,由此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二、工程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工程管理专业在设置双语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从涉外内容较多的课程入手,由简及难,逐步推进,既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也让师资有一个储备的过程。同时,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设双语课程。

1.可切入的课程或课程组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广、面宽,可以归纳为四类:管理类、经济类、法律法规类和建筑技术类。其中:建筑技术类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时,一方面正在学习基础英语类课程,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类课程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类课程不能成为开设双语课程的首选课程。在法律法规类课程中,会涉及不少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问题,这些课程若开设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这些法律法规的英文表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的英文表达,有利于日后的应用。因此,法律法规类课程应是工程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较好的切入课程。至于,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可以是在法律法规类课后适合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

基于此,工程管理专业可以从以下课程开始,如《FIDIC施工合同》、《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入手,先以这些课程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取得经验之后,再加入更多的课程,如有必要可以开设国际工程英语写作等语言性的辅助课程,逐渐由可切入的课程发展到可切入的课程组,全方位地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当然,不同学校在课程的选择过程中也应兼顾学生状况和师资状况。

2.从双语教学到全英语教学的循序渐进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程初期,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的方法,浅显的内容使用英语,难点与重点使用中文,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此时教学速度要放慢,要求学生将时间主要分配在教材阅读上,并配备中文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在克服了心理因素和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学生阅读速度改善,英文听力与运用能力加强,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专业类单词,那么可以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此时学生能基本掌握和消化专业知识,并适时用布置英语来作业。当学生熟悉了教师的口语和专业词汇后,双语教学的壁垒大大减少,最终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语教学。

3.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教学方式保障双语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各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压力与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对于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会因英语基础太差而听不懂上课的内容,跟不上课程进度,势必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既要考虑专业内容、英语授课的方式,还要考虑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专业英语水平都提出了高要求。

针对目前教学课时数少,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要求高的情况,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为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将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外教学中,即除了有效的课内教学之外,采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方式保障双语教学效果。具体地,就是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足够时间的预习来保证对上课内容的熟悉度,在课后通过复习来有效巩固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弥补由于英语知识的欠缺,专业词汇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影响,达到巩固课内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目的。

具体地,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堂内容的准备,每章小测验、课外习题、课后总结复习等方式来拓展课外教学的模式、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方式要具体、可检查,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点评与辅导机制、互评机制等做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工作的考核。

三、结语

在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参加或承担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背景下,对能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最好基地,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有良好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使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时更顺利。相信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中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离散数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篇(9)

国际上工程管理专业队伍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以短期管理培训的方式培养;二是从工科大学毕业、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收研究生,类似MBA或MEM方式培养。据统计,前者主要担任现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而工程项目经理人员则主要由后者承担,后者已成为国际上培养高层次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或者管理方面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立即胜任重要的管理工作。我国的情况也很类似,本应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却被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以建设领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例,据调查,工程管理队伍中,工程技术专业占72.46%,管理类专业占17.39%,经济类专业占5.8%,行政类占4.35%。可见,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出身于技术专业。这些工程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管理能力基本上来自于经验,这样形成的管理能力显然有限,且很难得到提高,亟需补上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学历方面,62.79%为大学本科学历,29.21%是大学专科学历,中专学历占7%,另外有1%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9.68%具有高级职称,77.42%具有中级职称,12.9%具有初级职称[3],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提高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比重。放大到广义的工程和工程管理方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量约为1600万人,按10%估算管理人员应有160万人。全国高校工科在校生共有803万人,其10%约为8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队伍之庞大,提高工程管理队伍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在职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帮助他们掌握管理和经济类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旨在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针对性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能够推动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使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得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组织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进行重大工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当前,工程技术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攻读管理硕士研究生比较受欢迎,需求不断扩大。设置MEM专业学位,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于加速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工程领域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工程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产品、物资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我国对工程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指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则取大工程的概念,既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4]。MEM专业学位教育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旨在为各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MEM专业学位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服务的行业领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其学科覆盖面更广。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工程管理学术型硕士相比,MEM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1]。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性,仅靠工程技术或管理单一学科的力量难以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共同参与MEM人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分为全日制学习和在职学习两大类。由于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大部分生源为在职学习。其优势在于工作岗位为其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且无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而劣势在于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入学要求、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确定了MEM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应结合主客观情况、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各自的行业优势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5]。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甚至可由导师或指导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各自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层次标准,差异化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项目是在对世界一万多名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工程管理最佳实践的系列知识体系,是首次在全球推出的专门面向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工程管理师的资质认证项目。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考核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是有若干年工程领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有的甚至就是管理者。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基于此背景合理安排。EMCI为合理组织我国培养MEM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统计学、系统论等是基础。在合理组织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能力训练,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科学发展观、工程伦理观等理念的灌输。课程设置宜采用模块式体系,即按照培养目标及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6]。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以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每一模块的课程覆盖面较大,以供学生选择。例如,某些学生本科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目前在管理岗位。他们擅长技术,但对于如何管理好团队缺乏系统知识,则其可以通过更多地选择管理类课程加以弥补。这种弹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MEM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突出应用、突出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1)以案例为平台组织教学。按照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基于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案例应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横向上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相结合,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逻辑线索。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互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相应管理活动的绩效为主要着眼点。(2)以实践环节统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都应在实践平台上亲自动手实践,且将实践效果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3)以课程设计为手段深化教学。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按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有序安排,以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投资与融资、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等课程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工程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入,最后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4)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属于交叉型学科,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参与。从国外情况来看,多数MEM专业学位由工程学院开办,但教育过程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如美国杜克大学MEM由普拉特工程学院开办,商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等都为MEM提供课程。我国的MEM专业学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依托技术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MEM专业学位要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相关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联合开展MEM教育,发挥商学院在MBA教育及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软技巧”,促进MEM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10)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教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而在大学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却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潜能的开发者;而青年在大学中最应掌握的技能不应该着眼于课本知识,更应该本着拓展专业技能的理念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实践中来。“重理论,轻实践”、弱化实践教学将其作为专业教学附属品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工程管理学科发展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更需要开放的课程观,它体现着过程与方法的整合,以及知识同技能的整合。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一批思维灵活、技能扎实、实践能力不输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高校教育者的责任。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瓶颈

工程管理专业是土木工程与管理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以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为专业平台,培养具备深厚的工程技术功底、具备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国际工程管理以及房地产领域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优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上手快”,因此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验较为关注。实践教学是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特点和培养目标,通常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包括技术类环节(测量实习、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类环节(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技术经济大作业、工程造价大作业等);实习类环节(例如毕业实习);综合类环节(社会实践、专题讲座、专题调研等);主要专业实验(施工过程分析、经济分析、概(预)算编制、项目管理实务实验)。

根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国内高校存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滑、待业率上升,甚至跨行业就业的现象。在对用人单位(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理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问题显著集中在毕业生对工程认识不够深入、工程全局意识不强、动手能力较差等方面。究其原因,无疑是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导致的。

对于实践教学问题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已转变思想并开展教学改革,但并不能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正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部分高校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视实践教学为专业教学的附属品,弱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不够严谨、缺乏系统性。同时,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考核比较松散,导致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未形成体系,具体实践环节与现实脱节,并不能够与工程实际对接,应用性不强。

(二)设计实践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内容要求过于简单,只考察部分章节,并不能够将本学科的所学内容全面整合,从而导致课程设计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没有体现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同时,在毕业设计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设计题目未体现专业全面性、设计内容脱离工程实际、设计实现过程未与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等。在根源上,设计本身质量不高;在审核过程中,答辩要求不严格;从而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环节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实验设备不足,更新慢,对于部分昂贵的实验仪器,学生没有亲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课时设置较少,且不具备相应条件提供课外实验;实习环节,校企出于风险和安全的考虑,都不能够保证提供实习机会,校外实习开展难度大,学校往往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自行寻找项目实习,部分实习只能变成“参观”“走过场”。这样一来,实验环节强化不够,实习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

此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课堂衔接不到位,授课内容缺乏案例教学与实务分析,学生对于专业竞赛参与度不足以及缺少科学的方式对于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评,诸如此类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实践改革应顺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身素质和自主选择,本着顺应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工程管理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资源及时间限制和复杂专业技术背景的综合性管理事业,是为解决工程技术活动中的管理问题而产生的,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随着社会进步,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升,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为苛刻,目前的就业岗位不单纯注重技术和理论,更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及实践经验。

工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转变保守的教学模式。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同新课改的理念相融合,落实“三个改革”,实现学校教育模式“以实现就业为目的”向“以培养可持续竞争力人才”的改革,在顺应社会需求的目标下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考核目标“以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标准向“以提高个人素质”为核心的改革,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学习主体“以教师教”向“以学生学”的改革,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个人的发展有所掌控。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明确实践教学重要性,提升教师水平

充足的课程时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比例低于20%,因此需要改革课程规划,压缩非重要的理论课授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方式优势的同时,在适当的理论课程讲授中也要增加实际案例和课题的研究,例如,以课本知识为主线,让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预算。教师还可以应用案例分析、实物模型(如沙盘模型)、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系统仿真、现场教学、情景对话教学等多种手段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二)广泛构建平台,拓展实践能力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除了要设置合理的实践课时、聘请专业的师资力量,还必须建设有特色、多层面的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学生一个自主的研究环境。学校应配置计量与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招投标模拟软件等基本的软硬件设施。通过实验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专业管理活动,掌握工程管理所涉及的软件的使用,熟悉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着手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改善课程体系,在合作实习中,使企业参与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实践过程进行效果评估,实现校企的良性互动。其中包括: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做技术报告;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管理方面的实习工作等。这样逐步形成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主导的培养模式,为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个人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以外,专项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也成为塑造工程管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即教育培养大量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计划成为了高校培养工程类人才的一种方式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如今,颇具影响力的各大高校和企业所倡导和主办的形式多样的工程管理专业竞赛活动已形成规模。例如,自2007年起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竞赛”,现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逐步拓展成全国高校范围内的专业竞赛。竞赛主题涉及建设工程技术、管理和法律法规、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经济与房地产等,涵盖了工程管理的核心技能。受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委托,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主办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和四届“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人才的参与。此类竞赛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助力,以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作为一种课堂外的补充式教育,在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五、结语

新课改视角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应在顺应社会需求的目标下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个人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革新教学体系、构建广泛平台以及提升教师水平,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践的价值。实践教学的强化改革必将全面提高高校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和高等教育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适应性。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3):11-17.

上一篇: 数字技术与创新 下一篇: 企业资产的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