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71-01

血栓指血液内的各类栓子,伴随血液流进人体脑动脉,进而造成血管堵塞,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而当脑血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发生时,其将会对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1]。现为了分析脑血栓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有效护理措施,我们选取了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其中,观察组有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其年龄在50到76岁之间,平均为64.1岁;对照组中,有1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其年龄在52到74岁之间,平均为65.3岁。本次所选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措施 予以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调整病人;②若其已经卧床1到2周时间,则将其患肢太高,使肢体的位置在心脏水平的20到30cm左右;③膝关节应微屈,约15度,这能够预防受压以及促进静脉回流;④若下肢DVT为急性者,经多普勒造影发现,选择卧床休息,其静脉血栓会显著增大,因此应让病人下床进行适当活动。

1.2.2 观察组护理措施 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以以下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由于患上此病,病人通常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现象以及患肢肿胀,所以,其极易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2]。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消除其焦虑以及悲观情绪;与病人建立起友好关系,并争取其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护理人员在予以关怀和同情的同时,还将有关此疾病的知识向其讲解,再及时地解答其疑问,并介绍该病治疗方法,进而使其可以积极地配合相应治疗及护理。②溶栓治疗时的护理:在溶栓药物之中,尿激酶是最为常用之一,其不可之前就配好,而应该现配现用;在进行穿刺时,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及血管损伤,可选择静脉留置针,并力求一次完成穿刺,还应避免对同一位置以及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进行溶栓期间,应对其凝血酶的原时间、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浆凝血酶的原时间等进行严密观测。此外,还需对有无出血及血尿等进行监测。如果发现,有异常状况发生,就应马上告知医生,避免并发症发生。③介入治疗时的护理:在介入治疗之后,应预防血胸或是气胸形成。若病人为股静脉穿刺,则包扎时应选择绷带加压,在平卧休息4h,次日就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这能够避免血栓繁衍。④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以及相应预防措施。鼓励病人适当活动,这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例如:早期活动及床上进行腿部锻炼。因为尼古丁会使得人体血管出现强烈收缩情况,进而加重病人病情,所以应戒烟。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P

2 结 果

2.1 护理过程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中,有7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7%;观察组中,有2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经护理后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病人下肢的消肿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显著少于对照组,其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临床中,脑血栓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症之一,其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一直常见病,其会出现下肢水肿、郁滞性溃疡以及继发性的静脉曲张等,也对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影响[3]。当两者同时共存时,其必将极大增加治疗难度,进而影响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效果。有研究表明,术中予以积极合理的护理,可以极大地提升临床治疗疗效,缩短病人治疗和住院[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有7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7%;而观察组中,仅有2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予以其综合护理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治疗时间,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莉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8,28(3):50-51.

篇(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篇(3)

[中图分类号] R54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96-02

风险管理是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潜在危险因素的疾病,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而在抗凝、溶栓期间可能导致病人皮下、粘膜、消化道、泌尿系、颅内等出血;病情变化快,病人及家属疾病知识缺乏,医务人员的疏忽,不合理的护理和陪护易发生血栓脱落,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故在综合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护理风险或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同时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非手术治疗方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92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55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38.6岁,发现下肢肿痛为1-12天,平均时间3.4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学本科不等,按血管外科护理常规进行管理;将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非手术治疗方案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08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47例,女61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0.3岁,发现下肢肿痛为1-15天,平均时间3.7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学本科不等,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护理风险实施预见性护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

2 方法

2.1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识别 深静脉血栓特殊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最常见的护理风险有:1)从疾病特点看,可能出现的风险有:肺动脉栓塞、血栓再形成;2)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得并发症有:颅内出血、皮下出血、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或过敏等;3)从护理角度,可能出现的风险有:给药错误、护理方法不当、护患沟通障碍、专科知识缺乏;4)病人及家属:不恰当的护理,如冷热敷和按摩患肢,未严格卧床休息等;恐惧和焦虑;合并症的恶化。护理人员对每位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阶段、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以及管床护士的学历、工作经验、责任心、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2.2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流程

2.2.1 健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成立血管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制定本专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对深静脉血栓常见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和指导管床护士、病人或家属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采取抽查与重点跟班检查方式,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情况及时整改,每周护士例会进行点评,鼓励护士如实汇报和记录,月质控进行讲评,讨论分析本月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和安全隐患,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2.2.2 强化护理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做到首诊接诊时,护士填写护理记录首页认真查体,如实记录,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交代在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和注意事项;建立风险病人的严格交接班制度;要求护士在班时对病人存在的风险心中有数,掌握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2.2.3 加强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善新近护士的培训制度 系统组织学习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熟悉治疗方法和抗凝溶栓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掌握药物过敏和出血的应急预案。对新近护士专人代教,制定个人计划,加强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合理应用资源,新老搭配,加强对夜班、中班和节假日的督导。

2.2.4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文件。

2.2.5 建立巡视制度 按护理分级制度严格巡视,危重病员30分钟巡视一次,病情稳定30-60分钟巡视一次,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对病人病情做到了如指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6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经常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质控实行护理部、大科部、科室三级管理,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作为培训素材。

2.3 常见护理风险的管理

2.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患肢避免挤压,并予以抬高和严格制动[4],这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告知病人和家属疼痛时严格禁止按摩、热敷患肢,并嘱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不得下床走动、上厕所等。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急性期病人,尤其是股青肿和股白肿,在发病3天内可股静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为防止肺动脉栓塞,也可在取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严密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测量肢体周径并做好记录。

2.3.2 出血 深静脉血栓病人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及一般处理,抗凝和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有效和重要的方法。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主要副反应就是出血,如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纤溶酶、尿激酶等。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皮下、粘膜、伤口有无出血点,有无头痛、呕吐、神志意识的变化,有无血尿、血便等。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一般将INR控制在2-3之间。女性还要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等。

2.3.3 给药错误 给药错误,包括了忘记发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剂量或给药途径错误、药物发错患者等。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抗凝溶栓药物如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钠等,因个体差异、有无出血和凝血功能报告值差异等,每日剂量可能不同。管床护士需和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严格查对,准确执行医嘱。华法令等口服药由管床护士统一保管,每日定时发给病人并指导服下。告诉病人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以便及早处理。对出院带药病人,出口头指导外,还需发放出院指导单,详细写明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服药时间以及药物作用和副反应,定时来院复查凝血功能时间等。

2.3.4 护理方法不当 静脉血栓病人需绝对卧床,直至血块机化及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危险过去,约需要15天时间,手术后的患者要督促其在床上做下肢伸曲运动、内收外展动作、足趾主动运动,病情许可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血流缓慢状态,避免血栓再形成。避免患肢反复血管穿刺;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以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为主。管床须护士熟悉患者的病情,对每位病人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正确护理。

2.3.5 护患沟通障碍 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可以得到病人及家属积极的配合。学习交流沟通相关知识,积极引导护士正确、真诚与每位不同个性病人进行沟通。热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耐心听取病人对病史的陈诉,指导患者正确治疗配合,严格执行告知义务。

2.3.6 恐惧和焦虑 深静脉血栓患者病程长,费用高,可能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且大多有合并症,病人心理较复杂。良好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告诉患者只要配合治疗,坚持用药,是可以消除患肢肿胀的,并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同时留家属陪护,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2.4 效果评价 对下肢静脉血栓病人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整理比较。

2.5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SPSS13.0 for windows系统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显著水平P<0.05。

3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前的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92例,发生肺栓塞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给药错误、发生护理纠纷9例;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108例,2例发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现颅内、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给药错误、发生护理纠纷2例。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如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例(%)

4 讨论

4.1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改善了人们的保健水平,使人们对医学功效和治疗诊断不疑。但同时,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如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深静脉血栓病人92例中,共出现2例护理纠纷,给药错误出现了7例,脑出血2例,肺出血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给病人、医务人员、家属的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5];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6],我科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对深静脉血栓病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未出现护理纠纷,2例发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现颅内、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给药错误2例,护理风险事件大大减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2 在实施过程中应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同时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护理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处理不好会增加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在实施中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从法律角度处理护患关系,保障医疗护理活动有序进行;在实施中注重环节管理、优化护理流程。如护理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为了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经济赔偿额度,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非常重要。

4.3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 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过程[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如长期卧床的偏瘫、骨折病人,外科手术或创伤后病人,妊娠或产后等病人,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严重的出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减低,疼痛剧烈。病人精神紧张、焦虑。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准确对每位不同个体进行护理风险识别十分重要。而护理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护理风险意识是风险识别能力的关键。

4.4 评估和识别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 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对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实施效果有评价和考核;对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表,对事件的发生进行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5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潜在危险因素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和药物副反应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实施过程中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是基础;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对风险的评估能力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40-354.

[3] 胡德英,田莳.血管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97-302.

[4] 张佩琦主编.妇产科护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224-225.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4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骨科卧床患者286例,其中石膏固定术66例,骨牵引41例,手术179例。男168例,女118例,年龄15~83岁,平均56岁;随访3个月~2年。其中有2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①静脉回流缓慢: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可促成血栓形成。②静脉壁损伤: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粘附,形成血栓。③血栓高凝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另外病人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预防、护理体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DVT在卧床早期即可出现,但多数进展缓慢。70%的病人主诉下肢胀痛,少数病人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病人有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坠重感,局部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应注意观察病人双下肢疼痛部位,肿胀程度,有无色泽改变及浅静脉怒张;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肌肉有无压痛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对应不同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常见护理:①基本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自卧床之日起即开始有计划进行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②饮食护理: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每日>2000ml,以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黏稠度。③机械预防:主要是弹力袜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要注意不能在袜的近心端有弹力圈,以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同时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

术前护理有以下几方面:①心理护理:护士要耐心予以解释和心理疏导,以消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②术前宣教:向病人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反复讲解并示范各种功能锻练的方法及重点,直至病人掌握;并向病人家属讲解各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并通过其鼓励病人,减轻焦虑与恐惧不安。③术前准备:除常规检查外,着重查凝血四项,血交错,做好输血准备,术区清洁备皮,保持备皮区域皮肤完整。

术后护理:①术后卧位: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窝处受压,不要在窝和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深静脉回流,保证足背处于下肢最高点。②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减轻病人的疼痛,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剂或使用镇痛泵。③药物预防:我科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14天,注射部位在腹壁外侧,左右交替。注射时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壁皮肤,用1ml注射器。注射过程中,注射部位皮肤始终捏起,维持皮肤皱褶存在,直至注射完毕。同时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倾向。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①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的同时,膝关节微屈15°[1],严禁按摩患侧肢体,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卧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病人逐渐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②警惕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咳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通知医生。③用药观察与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计量必须准确,使用过程中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地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④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应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⑤出院指导: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告知病人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其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讨 论

DVT是骨科病人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所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护理效果,应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篇(5)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转贴于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小结

篇(6)

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随着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认识的提高,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尤其重要。近年来,我科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观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术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术,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为56.2岁。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该组患者经过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基本预防措施。②物理预防措施。③药物预防措施。由专人负责,主要包括仔细检查患者情况,观察下肢色泽、疼痛、肿胀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颜色瘀紫,表浅静脉怒张,Homans征,皮肤温度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分别观察记录术后7天患者双下肢情况。

1.3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本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认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损;②静脉回流缓慢;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 基本预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术前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充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强患者认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术后患者对疼痛耐受差时,可由其家属为其被动活动肢体,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要让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指导、床上排便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训练,为术后康复做准备。

2.2 严密观察病情、临床症状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将腓肠肌的有无压痛及柔软度与术前比较,注意观察左右腿

的周径大小。

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水,禁食者静脉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VFP)、间隙充气加压装置(1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模拟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静脉回流加速,降低术后DVT的发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减少50%,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红细胞变形性减弱,血液粘滞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进行循环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4]或应用下肢静脉泵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锻炼 有研究[5]证明,约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因此,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动进行下肢肌肉及远端关节功能锻炼,如:下肢抬高训练,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足背伸、跖屈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及能耐受的情况下在床上做主动屈曲下肢及背伸运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义,注意患肢保暖,减轻肢体肿胀,增加静脉回心血量,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 药物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使用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有高出血倾向者应慎用药物预防。

综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术后活动受疼痛影响而被限制,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活动耐力降低,大手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术后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才能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18-119.

[2] 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病人大多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雷诺综合征。临床表现视血管受累、病变程度、局部缺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病情才逐步加重。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发凉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皮肤色泽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性病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

        【手术治疗 】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动脉重建术  有两种方法: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动脉阻塞者。

        2.静脉动脉化手术  在下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瘘,通过静脉逆向灌注,向远端肢体提供动脉血。适用于动脉广泛闭塞并且无流出道者,因疗效欠佳,应用渐少。

        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对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和伴发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搭桥的病人。

        4.截肢术  肢体远端已坏死、界限明确者,需作截肢(指、趾)术。

        5.其他  如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近期效果尚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近10年来很少见文献报道。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组织缺血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鼓励安慰病人,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戒烟  在该病的治疗中,戒烟是所有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应向病人详细讲述吸烟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篇(9)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2月的骨折病例 231例,其中男154例,女77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65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38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踝部骨折术后2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4例,脊柱骨折19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231例患者,术后仅7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若一定要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用药者,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讨论

据报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因素有:血流滞缓,高凝状态,静脉瓣损伤。[3]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篇(10)

1.2方法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护理干预

2.1相关知识宣教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确定高危人群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干预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饮食干预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2.5功能锻炼干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 下一篇: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