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学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1-01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自娱自乐,教师束手无策、不愿上课。同时,有的中职语文教研已成形式,无安排,无实践,无探究,无成果,教师在教研会上无所事事,无“教”可“研”,导致语文教学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对于无须参加对口高考的中专语文,更是教无目标、教无秩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差,语文学习基础差;从教师角度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专业功底不扎实;从社会的角度讲,多数企业只需要能动手、会听话的学生,忽视企业员工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策
面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革新中职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1)教学理念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跟紧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过去,语文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企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语文,已经“够用”,无须再学。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会促成他们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当好主导、“导演”角色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确该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刚学过的《药》,与《荷花淀》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鉴赏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荷花淀》的教学目标。起初学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划分情节,寻找主要人物。后来,教师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加以引导,学生才得以明白。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分数,而要看实际能力。教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和试卷上。每一次考试都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对中职语文教学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要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坚持“三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考查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切实面对现状,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实施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开放式”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现代语文,2006(07).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现代化五要素”的要求,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一、务实。
空谈误事、误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学中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我们要反对种种形式主义及烦琐哲学的课文内容分析及其提问。我们还主张“小三实”,即扎实、朴实、真实。所谓“扎实”,是要把语文基本训练落到实处,落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上,特别是读写的基本功。所谓“朴实”,是提倡反朴归真,在课堂上不搞无益的“花样”。有人提倡“玩,玩,玩,玩中学”的所谓“乐学”,实不可取;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勤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课本剧搬到语文课堂上来,只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庞。短暂的外在兴趣产生不了持久的学习动机。所谓“真实”,主要针对某些观摩课的弄虚作假,事先搞排练而言。这样的公开课没有实用价值,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正面道德熏陶。
二、效率。
工农业生产讲究生产率,教学工作也要讲究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稳定,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却因人而异。学生的读写能力只有主体在读写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发展、表现和检验。课堂“三少”(读得少,思得少,写得更少)很难高效率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造成“三少”的原因之一是受前苏联专家“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明白如话、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读写时间。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把启发式混同于提问或谈话法。提问可能有启发,也可能毫无启发。应该提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节课给学生写的时间不应该少于20分钟。包括听写,默写,抄书,写读书笔记,写片断,等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必须改革。
三、理论。
正确的理论具有导向、增殖和增智的作用。现在大部分教师经验有余而理论不足,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缺乏理论加工,任其自流,或在低层次上重复,徒费精力。比如,对于儿童的错别字类型之一是部件的左右对移(如知--),而很少上下调位的现象,若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很难说清楚这是空间知觉发展的序列使然。儿童站立时,能正确指出上下,却不容易说清左右及东南西北,就是这个道理。又如类似汉字的字形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多是先知觉期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两者的相异点。教师如果有识字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就会预先作相反的心理导向,让学生先注意两个字的不同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新。
要求教师有改革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有自我分析,自我比较、自我调解、自我监控的自我意识,不断摸索,不断试验。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引导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尖子。在对待好生和差生问题上,教师要搞积极平衡,不搞消极平衡。要充分关注学习,加以鼓励和辅导;也要鼓励差生迎头赶上,不甘落后。忽视好生,任其自流,把过多时间花在差生身上,企盼学们齐头并进,这违反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基础人才培养。
一、缘起:促进改善
所谓“低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这是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划分,称为“第一学段”。该学段的语文教学相对于中高年段属于基础的“基础”,是“奠基”之“奠基”。所以,该年段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关注该年段教学久矣,低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已久矣。现提出一家之言,就教于方家,促进低段语文教学改进改善。
二、低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低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谓之“识字超量”。按照课程标准2011版的规定,低年段“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发现这个识字任务是这样划分的(见表1)。
随着年段的长高,识字量尤其是写字量越来越少。这种反向的增长,使得低年段学生在超量的写字任务重压下至少出现以下后果:一是因为手骨和手肌肉发育没有达到长时间握笔需要的力度和持久度,致使学生用手出现“过劳”,有不少孩子出现了拇指、食指严重变形甚至失去功能;二是对于写字产生习惯性恐惧,培育了乱涂乱画的习惯;三是大量的识字占用了阅读、体验、想象的空间和由此带来的快乐,学生从小就对语文和语文课产生“冷漠”;四是关于识字“书写”和“认识”之外的非智力性品质即上表中列出的“其它要求【关键词简录】”无法得到很好地落实。而这些是比“识字本身”更重要的。没有这些品质保证,识字写字教学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其二,谓之“以读代悟”。
低年段学生因为年龄稍小,所以教师教学时有意识地把要求放到最低。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往往被忽视,比如:低年段阅读要求中有以下主要要求——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些其实是对阅读中的领悟的具体要求:领悟词的语境意义、从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受到的启发、体验和美感享受。这些应当通过放手阅读、深度阅读,细细品味、静静揣摩来达到。但是,低年段教学时忽视这一点,总是用“大声地读”来代替“学生的领悟”——“到文中找到写什么的句子读一读”、“作者用了哪个(些)词语,读一读记住它”、“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我们说一说(大声读一读这些词)”把应当“领悟”的变成了读和说,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思考了,就是思考了,思维也在浅层徘徊。
其三,谓之“以读代说”。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这是语文从学院语文、学校语文、教室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交际语文、实用语文的重要转折。为此,新课程配套的教材还专门设立了“口语交际”活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本年段的口语交际的要求,我们会发现表2内容。
表2
要求 学习地点 使用区域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课堂 生活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课堂 生活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课堂 生活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课堂 生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堂 生活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 生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低年段往往把“口语交际”局限在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中,平常却不训练“口语交际”。老师通常要求学生用书上的话回答问题,尤其是当学生在发言中表达遇到诸如“词不达意”、“逻辑不清”、“表达含糊”等问题时,老师总是“善意”地提出“帮助”建议:“用书上的话吧”……“问题就是机遇”。本来极好的训练口语能力的机会被老师放弃了,变成了“以读代说”,真是可惜。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口语练习的机会,口语能力被读书能力所代替,口语表达变成书面表达,这大概就是“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却往往不是“语言交际好的孩子”的原因吧。
其四,谓之“化整为零”。
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具体建议》中明确指出:关于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照我的理解,这里提出阅读整本书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虽然好文章层出不穷、目不暇接,但是存在着零散分割、没有系统、失去大观的不足,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补足这个缺陷;二是通过阅读整本书的要求提醒教学者,阅读教学要有整体意识,每篇文章的教学要关注整体、关注宏观结构。
这样的要求在低年段阅读教学中很少或者就没有得到落实。细细看看该年段的阅读教学课,老师总是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读一句讲一句,讲一句读一句,最后整个文本成为七零八落的零件:孤立的词语、离散的骨头、斩断的句子、折断的意思。长期以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于篇章缺乏直观认识,对于文章框架没有感觉,对于连续意思无法体会。
三、低段教学的改进
以上的四大问题是低段教学存在的痼疾,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课程思想,从四个年段总体来观察和思考低段语文教学。课程思想就是从课程总体框架来审视本年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重点和要点。比如要让低段教师领会整体阅读的重要性,变“化整为零”为“归零为整”。
二是进一步明确语文的“课程性质”,在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要组织教师学习、领悟修订之“精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综合、实践、运用这三个关键词足以让教师明白“口语交际”该如何教学——不仅在口语交际课上,在每一个语文课上都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放手学生讲、说,读和说做到有机统一,相生相长,相得益彰。比如,把“以读代悟”转变为“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读后言悟、悟后再读、读悟相证”,重视读更重视悟,把“读”化作“悟”的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调整低年段识字量,多认少写,多读少写,写关键字、高频字、简单字、部件字(在汉字结构中担任偏旁部首的字。如:“青”这个字就是部件字,用它做部件的字有:情、请、清、晴、箐、氰、蜻、鲭、圊、凊、啨、埥,写好了“青”,这些字就应当会了一大半,以后遇到有这个字组成的字就可以依靠汉字造字规律会读、会写了。)这样的调整也许会暂时影响所谓的“考试成绩”,但是这些和语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四是每堂的教学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所为整体设计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核心理念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沼泽中不能够自拔。围绕一个任务,比如一堂课,只训练朗读,就把朗读做实在;只组织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只练习分段。当然这些往往显得片面且初级。每堂课都训练一个重点,完整一个任务,累积起来就多了。我们可以围绕核心来安排教学,比如《看夕阳》围绕“看”来设计、《咏华山》围绕“咏”来设计。
下面是我日常教学中的两个课例,力求避免上面的四个问题,提供出来共读者评述:
《看夕阳》(苏教版一上):
1.板书课题,引导学习“看”(用手势表演),理解课题(谁看、看什么)
2.听读朗读一遍:不看书,只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怎样读的。
3.朗读课文三遍:一遍读得正确,二遍读得响亮,三遍读得流利。
4.邀请学生展示朗读,评价后提问:
(1)用自己的话连续说一说:我们先看到夕阳的样子,接着看到夕阳的样子,最后看到夕阳的样子。
(2)哪些文中写“脸”的词语有哪些?找到这些词,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太阳的脸和爷爷奶奶的脸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呢?
(4)假如文中的“我”不去和爷爷奶奶一起看夕阳,会知道爷爷奶奶的脸和太阳的脸一样吗?
《咏华山》(苏教版二下):
1.板书课题,引导关注“咏”的关键笔画(这个字是书法里头的代表字,笔画摆放有示范价值),理解课题(谁咏、咏什么),可以换成“说华山”、“谈华山”……吗?
2.听读朗读一遍:不看书,只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怎样读的。
3.朗读课文三遍:一遍读得正确,二遍读得响亮,三遍读得流利。
4.邀请学生展示朗读,评价后情境对话:
文中先生说“好诗!好诗!”可是没有说“好在什么地方”,小寇准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想问先生,又不敢打扰先生欣赏华山美景的兴致,你来做“先生”接受小寇准的提问,告诉小寇准这首诗的好处。
(1)对话;交流;评价。
(2)小结:言“高”而没有直接说“高”,是通过具体的景色和感觉来说的,这就是小寇准的高超本领。
5.提供情境仿写诗歌:
(1)情境1:庐山云海;情境2:一条伸向远方的长路,两边是高高低低的错落有致的树木和房屋。
(2)仿写、交流、朗诵。
附学生例作:(学生吟诵,教师笔录。这些诗歌虽然是稚嫩得“可笑”不成诗歌,但这是学生运用语言言说自己心灵的“篇章”,尤其值得珍惜)
其一,《咏庐山云海》:只有云漫漫,不见山的样。遥望没有边,近觉身上凉。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
对于部分群体来讲,对现代化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性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固守一直沿袭的教学方法,并视为经典,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于突破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变,知识点在更新,而教师则未表现出应有的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能力的拓展。从根本上来讲,学生个体兴趣的调动、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与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对于语文这一传统的学科来讲,固守传统的教学思路固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所需,但是,长期拘泥于这一教学思路与方法,容易给学生的思路和思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思考才能对语文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讲,语文教学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个体的自然成长中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视而不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与巩固。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审视观点,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合理运用外界环境、融合社会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媒体充斥每个个体的空间,对知识的接触内容较广,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的所见闻知识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使学生个体学会学习语文知识更为关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观以及培养对语文学习内涵的思考与深化,则成为更加深入的话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与社会事物相关内容的教学与提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大多情况下,教师应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结束语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中枢功用。中学生处于成长期,活跃的思维通常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与发展。同时,文字的表达也是对生活美、心灵美的表露。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用,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有效的、有方向的引导,使学生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顾广智单位:内蒙古突泉县第二中学
小学语文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加强与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实际情况则是,许多老师在课堂读几次课文,讲一些用法以及词语的意思,最后总结归纳一下内涵,不能把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的知识,使本来充满乐趣和吸引力的课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灌输,学生从此讨厌这门课程。
(二)教学方式机械单一
大多数老师照本宣科,为了考试而进行培养,或者是灌输。模式基本就是,念课文、留作业,在课堂,老师最大,只要有纪律,不管学生是否可以接受,也不考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大部分老师会通过严厉的惩罚甚至有时候会体罚让学生完成作业,很少会有老师利用奖励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完成任务。这就是教学的一大缺陷,所以我们需要改进,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语文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
只有把握住孩子们的天性,以及他们的喜好,跟他们认真沟通,拥有共同语言,才能解决问题,知道其所想,在他们喜欢的空间里,灵活变通把知识转化为玩的规则。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不喜欢玩儿的孩子,把学习与玩融会贯通,那就是教育的一个升华。了解自己的学生,用感情激发他们的动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即老师发自内心的表扬。在新时代,小学语文老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有很大的趣味性,像很多成语都是典故转变而来,讲故事中就可以学习。教师要积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尽可能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的气氛下共同学习。使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一、前言
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作为个人教育历程的关键阶段受到个人与社会化的高度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与内容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往往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策的探讨又成为高中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本文拟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初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形式重于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其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失当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三,学生缺乏讨论的热情.缺乏探究学习的需求,缺乏表达的欲。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本课表现出来的,作为高考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生对它学习的热情反而很低.数理化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讨论激烈的场面-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问就不做: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合作、探究,课堂上产生对话,思想撞击的火花,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首先,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由于单一、一贯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所以相对来说大的教学变化会让学生们越来越琢磨不清,也不能够形成规律,所以作为教学方法来说,很多时候应当进行不断地思考以及改进,就好像是我们去做饭一样,需要时时更新,这样才吃不腻。教学也是一样,有时候的课堂讲解应当去讲解那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让形式多样化起来,要进行那些比较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以及练习。
其次,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它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科,它是一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很多时候,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思维的运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明确文章的风格,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章的语言。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解释以及所要表达的运用,这些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所以说,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来说,必须将语言与思维相互运用起来进行训练。
再次,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
最后,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重内容展示和评价讨论,进行有机梳理与合作,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有真正的服务于教育的意识,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正确利用资料,钻研语文问题,积极反思语文教学。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领导要多学学教育理论,要清楚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耗时性,而会创设一个温馨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的教育领导还应多一只“法眼”来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郑晓芳.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误区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32)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内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每次研讨,由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从中我们看到,在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方面,初高中教师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做到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写记叙文存在以下问题:①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②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③写作过程欠科学。④缺乏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①写人记叙文与叙事记叙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上要注意几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鼓励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并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而应“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问题
虽然高职语文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让学生有效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来说,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以下不足,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对策。
(一)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需要改进和完善。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包括以下几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可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武术、绘画、京剧、书法等体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但教学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在一起,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有待开发,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材有待完善
多数任课教师认为高职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教材不固定,应该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固定的教材。也有少部分教师也认为没有必要固定教材,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教学需要。由于存在这种分歧,目前一些学校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时采用的是参考教材,有时是自己编写的教材,有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固定和明确的教材及教学内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随意性特点。对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高职语文知识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稳定
通过对高职语文任课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他们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课堂积极性有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难以将自己快速有效融入高职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对高职语文知识的兴趣难以维持、少部分学生对高职语文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挑战。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增加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趣味性,避免整节课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应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知识接受能力,将学生有效引入真实的氛围中,在具体情境和氛围中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的了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分组学习法、现场表演法等,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考虑语言性、交际性等原则,体现高职语文的特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以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语言应用。观察学生比较关注的高职语文知识热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安排学生演唱歌曲,比较有代表的包括《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现代歌曲如《童话》等。教学实践表明,除了学习这些歌曲外,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入流行歌曲,以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规划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并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得知,任课教师对是否需要规划统一的教材有不同看法,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统一规划教材。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负责高职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应综合考虑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合理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为学生学习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为更好指导教学,可以编写高职语文课程系列教材,如基础知识、高职语文应用、茶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更好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引导和参考作用。另外,要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内容简洁明,表意清楚,合理设置图片,并附上相应的文字介绍和光盘。例如,民族民俗教材设置上,可附上光盘,方便学生欣赏和学习。太极拳、武术容编写时,文字介绍应包括内涵、流派、历史沿革及发展、养生功能等。同时采用图示对动作进行分解,并附上光盘,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把握动作要领,学习文化知识,完善教材内容设置,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
(三)端正学生的态度并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高职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高职语文知识的学习,意识到这些内容学习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跨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的高职语文知识外,还要主动拓展知识面,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任课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增进高职语文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取得进步和提高。例如,在中医药膳作用这节课程学习时,先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记录药膳的做法、药性、功能、适用人群、饮食禁忌等。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角色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把脉、开处方药等教学流程,并提醒怎么熬药、服药禁忌等内容。通过这种现场表演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高职语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为深切、真实的感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指”,是“导”,是指导学生的兴趣培养、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科目的处理;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自我信心的树立和学习激情的激活。下面就教学中常遇到的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 “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好多人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是必须的,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以学带考,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检查能力,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出发点不错,意图很好,似乎就无可非议,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关系并不是太大,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一定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习题难度的提高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类学科差别很大,其目标、内容、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懂得原理、体悟方法、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其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仅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知识不断的积累才能形成语感,形成能力。
由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收效不明显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会使学生感到心力交瘁、悲观失望。
为什么那么多的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危机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叹息及心声,而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做题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当前高考的形势,语文学科的特征以及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有成就感,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少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 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制定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施以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这很明显是个多赢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现在许多学校的高三教师采用的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板块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① “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 旷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一柄“双刃剑”;③ 在低效高耗训练及其带来的经常的挫折感的心理压力下,学生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的、疲于应付的状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很注意学生情感培养和熏陶,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传承与情感态度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如,某教师教学《月光曲》,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
(二)过于注重“课堂氛围”,忽视文本阅读指导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就来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片面地追求形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
(三)过于注重教学媒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梁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
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宇,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反思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
(二)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三)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小学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室里上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