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健康教育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是指护士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针对服务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产科,产妇即是患者又与患者不同,是特殊的服务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他患者不同,除了一般的入院检查等常规健康教育外,还要进行产褥期、育儿等方面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妇对生理,心理,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不断提高,对产科护士的专业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目前,产科健康教育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产妇的需求,存在着一些缺陷,现将存在的缺陷简述如下。
1 健康教育
1.1 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的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及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减轻产妇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产妇的健康保健知识,预防疾病,促进康复。
1.2 健康教育的意义 帮助和正确引导产妇树立信心,使之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改善生理环境。积极使用谈话、倾听技术及开放性的提问方法,主动倾听产妇的心声,使其消除因生产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
2 产妇的心理反应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生育观念、失落的家庭角色、无助感、失眠及疲倦、不良的医疗服务理念、匮乏的沟通意识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妇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失落、接纳等。焦虑和恐惧是产妇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心理反应,表现出担心、紧张、烦躁不安、过于敏感、失眠、厌食等。 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家庭及周围环境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
3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3.1 健康教育方式单一,过于公式化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受到各国护理界的普遍重视[1]。但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健康教育内容较简单,教育时机把握不准,缺乏个性化的教育[2]。现在的医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健康教育模式,并有印制成册的健康教育手册等资料,针对某一种疾病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产科也如此,基本上每位产妇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均按照同样的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表面上看来产妇得到了完整的健康教育,但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收获均并不乐观。由于产妇的年龄、个体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其认知度、接受能力及需求均不同,有的需要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也有的需要更先进的健康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过于公式化、生硬的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体现健康教育的本来目的,也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3.2 健康教育形式局限 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如何把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缺失部分。该领域的空白体现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的现状。
3.3 专业知识不足 产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产科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其对产科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产妇对护士的认可程度。许多护士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得生产、育儿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一些基础的生理性的知识也不甚了解,无法及时解答产妇的一些浅显的常识性的问题,无法给产妇一种信任感。如今多数医院年轻护士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能力不强,医院转科制度影响了护士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
3.4 知识更新慢 现今知识更新快,有些医院数年都用一套健康教育手册,没有进行知识更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更渴望得到新的健康教育的内容,整体的养生、育儿的知识,这就需要产科护士的知识应与时俱进。
3.5 缺乏人文关怀,沟通能力不足 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在一起的人,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人文关怀能力[2]。而产科健康教育缺乏的恰恰是人文关怀。往往住院形式的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宣教,而多数走一个形式,没有针对性,内容不具体,缺乏主动性,很少是从产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产妇没有感觉到体贴与关怀,得不到实用的健康教育内容。护士与产妇或家属的交流中,缺乏沟通技巧,语言、态度生硬,使患者产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3.6 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某些产妇及家属不能接受新的知识,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健康教育无的放矢。许多护士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重点,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很好的开展实施。医院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人员配备以及护士工作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科健康教育的发展。
4 对策
4.1 提供个性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因人而异。产妇入院时通过沟通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估,了解产妇的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实质性的健康教育。可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进行指点式、答疑式的健康教育等,解决产妇最实际的要求,改变不健康的行为,针对不同的产妇,了解其需求,满足其各自的需要,对每位产妇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一个健康教育计划。
最佳方式为实行护士首诊负责制,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使患者在入院时就能感受到归属感,提高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患者与之沟通交流,促进患者自我照顾技巧及保健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3]。每位产妇有自己固定的责任护士,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使护士随时把握产妇的状态,才能做到最有效的沟通,使产妇在住院期间接受连续的健康教育,也使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增强责任感,自我价值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
4.2 学习专业知识,加快知识更新 产科应设专门人员对新进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进行考核。产科护士最好不要轮转科室,培养产科专科护士,积累丰富的健康教育经验,更有利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应定期派遣护士外出学习先进的经验与理念,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了解产妇最新需要,进行收集整理,以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及时更新健康教育内容。
4.3 改变观念和交流方式 改变观念,主动关怀产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实践越来越强调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关怀作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成为护士必须具备素质和能力[4]。主动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明确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在产妇需要时随时进行交流,选择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语言进行沟通及交流。医院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使护士把时间还给患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健康教育中。
参 考 文 献
[1] 张莹. 妇科癌症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4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转型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基本思想在于关注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以之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与传统心理学奉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主张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积极人格,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可见,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对其进行的有益补充,进而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同时,积极心理学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这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结果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怪圈。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博士说:“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见,在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可以引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平衡,而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第二,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三、借鉴积极心理学,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转型
(一)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从理论上说,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当前成长中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指向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发展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重点,矫正性目标是必要补充和难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里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发展性心理问题,要以发展咨询为主,以障碍咨询为辅。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重点应是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如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良好的自我意识、合理情绪宣泄、积极的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干预的关注点应集中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上。教师在课堂上尝试通过创造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环境,运用更合适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可以实现干预焦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的层面上转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布置一系列积极情感体验活动,包括悦纳自我、赞美他人、理性情绪认知、和谐的人际互动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设立师生教学共用电子邮箱,方便师生的教学交流。
(三)大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首先,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它的普及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应尽早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要求等。
其次,心理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心理咨询师要修正自己的角色,淡化来访者的疾病意识,不要轻易下“疾病” 的诊断,要坚持以缓解和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主,以免来访者进入“病人角色”,导致问题和症状的固着。要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最后,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团体心理辅导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所喜爱,把理论贯穿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努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进而培养积极品质;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走出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更多地从幸福、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2、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 )。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4、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及审题方法会影响化学、物理等的学习审题态度及审题方法,这种学习迁移叫( )。
A.具体迁移
B.顺应迁移
C.一般迁移
D.重组迁移
5、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当缩小学校之问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学校( )。
A.跨越发展
B.优先发展
C.均衡发展
D.差异发展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A.育人为本
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
D.改革创新
8、下列不属于教师上课前的“三备”内容的是( )。
A.备教案
B.备教材
C.备学生
D.备教法
9、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暗示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探究一研讨法
D.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观是( )。
A.主体性评价观
B.专业性评价观
C.发展性评价观
D.生成性评价观 11、 智力超常儿童指的是智商在( )以上的儿童。
A.110
B.120
C.150
D.140
12、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反了( )原则。
A.知行统一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13、 下列特点不属于发散思维的是(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4、 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为什么与上一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5、 ( )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感情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A.教书育人
B.师德为先
C.尊重规律
D.为人师表
17、 附属内驱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是( )。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18、 课程标准是( )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19、 有位历史老师教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自由联想策略
20、 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21、 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
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2、 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
A.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B.准备律、练习律、类化律
C.练习律、思考律、迁移律
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
23、 研究表明,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这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起伏
24、 在本行政区实施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章程
25、 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6、 根据《水浒传》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武松打虎的情景的过程,就属于(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7、 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 )。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8、 班级管理中制定的班干部轮换制度属于( )管理模式。
A.常规
B.平行
C.民主
D.目标
29、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30、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实行( )级管理。
A.三
B.四
C.一
D.二 31、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
A.外化
B.内化
C.行为
D.从众
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33、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
A.教育的方向
B.教育为谁服务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教育怎样培养人
34、 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35、 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 )。
A.生活老师
B.任课老师
C.班主任
D.学校管理干部
36、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37、 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型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38、 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叫(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3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
C.使学生更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
D.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
40、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B.
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41、 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 )
42、 所谓需要的满足是指绝对的满足,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有充分满足后,较高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才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
43、 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
44、 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收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45、 慎独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指的是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剖析。( )
46、 教师尊重家长,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
4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
48、 《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公办学校校内可以适当设置民办校或民办班。( )
49、 创造性思维就是力求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思维。( )
50、 在文艺创作和科学发明中出现的“灵感”属于思维类型中的直觉思维。( )
51、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完全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这反映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 )
52、 个体道德认知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完全对应。( )
53、 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 )
54、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55、“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气质。(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6、 简述说服教育法的应用要求。
57、 简述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请记住我站域名/] 58、 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59、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60、 简述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6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62题12分。第63题11分,第64题12分,共35分)
6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好孩子变得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两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分别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63、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学生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行吗?”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
师:对了,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再见,再见。”
生: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
生: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用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生读)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要求写出三条原则)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目前,我国有上千个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认知教育”正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适用方法,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策略简述
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想像,就可以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结构;而这种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发认知者不断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宏观认知教育”。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宏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而人类呢?其历史有多长?作为个体的人生呢?这类问题可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例如:“请思考并想像,在遥远的过去你的祖先是谁,现在何处?”“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头看你的今生,你会怎么看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
其次是关于空间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极为遥远的太空中拍摄,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微尘”。相形之下,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在宇宙中是极其微小的,因此,有关空间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面对茫茫太空,请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儿?”“假如你处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你及你家会在哪儿?”
再者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进化的物种是极为多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这类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人从哪儿来?你从哪儿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人与其他物种有何异同?”
这三方面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是引发学生产生顺应和同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的关键环节。关于时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生是短暂的”的观念;关于空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断;从生命的进化进程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看。可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学生们形成了以这些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在生活中就会趋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受自然规律的无条件制约,就会认识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然。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就会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态,从而积极面对人生。这不但是宏观认知结构意义的体现,也是观念改变心态的具体表现。
(二)宏观认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进行上述三类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年纪越小所设计的问题越要具体。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比较有利,也就是说“宏观认知教育”更适合于高中及以上学生。
第二,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过程的各环节中,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某方面问题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是某些问题的系列设计,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设计等;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方式呈现,在讲座过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现,还可以是在课后以思考题、家庭作业方式呈现等;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电子幻灯(图文音结合)等。
第三,认知者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所呈现的问题,人们的思考与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会直接产生一个固定的结论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结构。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人的大脑常处于兴奋状态,并时常与自己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许多观念此起彼伏,不断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会重新构建宏观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的宏观认知结构还会在新的感悟中不断重建。这个复杂的重建过程不是简单靠外界影响形成的,而主要是以无限的时间、空间及自然规律对人的制约等观念为内容,通过讨论、思辨、交流等方式,启发认知者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经“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一个对人生而言更为积极合理的、适应性更强的宏观认知结构。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换句话说,人们有与生俱来的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固有品质与善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类心灵深处确实有着积极的种子,这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要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小心、主动为它浇水施肥。因此,在宏观认知结构形成后,自然会促使人们向积极方向发展,对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进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观察认知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表现,防止个别人因“迫切趋向”人性完善实现的力量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观认知教育”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为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过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钟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到很多,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现在的学习就行,对学生的陈述、讨论不作任何评价。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好像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是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福乐”状态。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随着高考的临近,他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不少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压力增大,心情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学生对宏观认知问题进行思考、想像和体验,其学习压力感自然就会下降或淡化。
(二)训练中学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同学吵架、睡得迟还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学习机器”……凡与做人、做事失败有关的体验都会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宏观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视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小蚂蚁实在是太小了;但当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尘时,当我们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蚂蚁都是自然界万千生命中的一种时,那么人与蚂蚁又有多大区别呢?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将自己所碰到的挫折问题、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等安排到小蚂蚁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与同桌探讨问题而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心里郁闷。你就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经历安在一群蚂蚁上。有一只蚂蚁是你,一只蚂蚁是你的同桌,还有一只是老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蚂蚁。你把自己受委曲的过程在小蚂蚁身上重演一遍,那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感觉并认识到:小小蚂蚁受点委屈算什么,我们人在不爽时,还经常故意用脚踩死它呢。
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会使人们得到人与蚂蚁没有多大区别的认知。通过小蚂蚁反观自己,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达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处理不好一样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个成绩不错的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一次因作业马虎而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他发誓“从此不再学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这导致他后来没考上高中,成为终身遗憾之事,并对这个语文老师怀恨在心。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经常训练和学习,学会分清大事小事尤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把那些对自己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誉、地位)有威胁的事件称为大事。中学生常遇到的同学之间的磨擦几乎都是小事。从理论上说,人们对待小事应该抱着不要太在意、太认真的态度,然而,因为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人们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中学生难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学生,自己学习的事是大事,因老师的批评而脸上挂不住是小事,可他却完全搞错了。如果当初他在碰到老师批评而生气时,能把这事安到小蚂蚁身上试试,能自己思考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老师的批评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认识到这是小事一桩。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分清大事小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宏观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学会区别对待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特别是对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从而逐步建立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宏观认知教育”是广泛适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项目编号:FBB0602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课程代码:0038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足月正常体重儿”的体重应等于或大于
A.2500克
B.3000克
C.4000克
D.6000克
2.新生儿头顶前部有一处没有骨头的部分,是
A.前囟门
B.后囟门
C.侧囟门
D.底囟门
3.用腋下表给婴幼儿测体温,表示低烧的度数是
A.36.5℃
B.37.1℃
C.37.8℃
D.39.2℃
4.婴幼儿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晚
5.考察呼吸系统发育状况的基本生理功能指标是
A.握力和背肌力
B.肺活量
C.脉搏和血压
D.身高和体重
6.不能被吸收的糖类是
A.单糖
B.双糖
C.多糖
D.膳食纤维
7.具有促进钙吸收功能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8.患有“脚气病”的人可能是体内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9.人体内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扁桃体
10.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使用一般效价疫苗,免疫三针。第一针于出生后48小时内注射,第二针于出生后1个月注射,第三针注射的时间是
A.出生后3个月
B.出生后6个月
C.出生后9个月
D.出生后12个月
11.测体温前,体温计的水银柱应在刻度
A.37℃以下
B.36.5℃以下
C.36℃以下
D.35℃以下
12.对新生儿使用胸外心脏挤压法急救,用双手握住其胸,用两拇指按压胸骨,使胸骨下陷约1厘米左右,然后放松,每分钟按压
A.120次左右
B.100次左右
C.80次左右
D.60次左右
13.2~5岁的幼儿词汇日渐丰富,但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发育性口齿不流利
B.语言发育迟缓
C.语言节奏障碍
D.口吃
14.根据智商可将智力落后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中度智力落后的智商为
A.70~80
B.50~69
C.35~49
D.20~34
15.儿童定期体格检查时,1~3岁小儿检查的间隔时间为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16.幼儿膳食计划应力求各营养素之间有合理的比值,其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能应占总热量的
A.12%~15%
B.15%~20%
C.20%~30%
D.50%~60%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7.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一过程称为______。
18.手—足—口病主要由______病毒引起的,在病儿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有病毒。
19.降温措施一般有药物降温和______两种。
20.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社会交往技能,通过______,使幼儿更具有同情心,在与人交往中更友好、合群、乐群。
21.在学前儿童中,以“______”最为常见。表现为幼儿与家长分开时,表现出极度焦虑和惊慌,害怕上幼儿园,片刻不离家长。
22.从出生到生后______天,为新生儿期。
23.夏天,要给新生儿喂足水分,以免因摄入水分不足、体温上升而发生新生儿______。
24.消化系统由______和消化腺组成。
25.儿童脑细胞的耗氧量约为全身耗氧量的______%。
26.造成儿童贫血的原因主要有造血不良、______和失血性三类。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27.特异性免疫也就是先天免疫,是生来就具有的免疫功能,这种免疫能力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防御作用。
28.腮腺炎患者腮腺肿痛时可用湿毛巾做热敷,也可以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
29.流脑和乙脑的病因不同,但都有发热、头痛和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30.少数儿童发生夜惊,可能不属于睡眠障碍,而是癫痫发作的一种形式。
31.幼儿膳食计划中,动物蛋白及豆类蛋白不少于总蛋白质的60%。
32.新生男婴体长略短于女婴。
33.新生儿的漾奶现象是病态的表现。
34.婴幼儿皮肤较厚,所以渗透作用差。
35.“身高别体重”是指相对于某一体重来讲,儿童应有的身高。
36.摄取某种食物后,发生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称为食物中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7.简述基础免疫的概念。
38.简述青枝骨折的特点。
39.简述母乳被污染的常见原因。
40.简述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41.简述儿童佝偻病的病因。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2.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43.孤独症儿童主要有哪些心理障碍表现?
44.简述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5.试述传染病的特性和流行过程。
46.试述影响儿童体格发育的因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一、 培养青少年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完善的主观积极性
(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特点
青少年的良好发展取决于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高度统一。自我是青少年整个人格形成的核心。在心理学中,“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总和的意识。它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同。每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都受自我的制约,因此自我的健康发展是情绪情感良性发展的基础,对情绪情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期的情绪有自己的社会接受方式、社会沟通方式和社会支持方式,需要进行调节。过度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甚至也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二)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危机
青少年期心理危机有多种类型,根据研究分类结果大致分为,人际关系、意外事故、学习压力、暴力伤害、情感挫折、网络成瘾、犯等七种。以上危机的产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情绪情感的失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相当数量的有负面心理情绪的青少年。我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的国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青少年。
以上描述,使得引导青少年完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调节的任务迫在眉睫。应进行的辅助策略简述如下:首先,帮助青少年去除不正确的错误意识,使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其次,协助青少年更好的认识自身,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并找出其中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对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再次,了解青少年期容易出现的困扰,使其确立正确的自我同一感;最后,提供及时的社会支持,为其营造各种形式的健康交往的环境,促进其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二、 青少年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有赖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科学引导
(一) 青少年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的特点
国外学者将青少年期称之为狂飙期, 该时期的情绪方面具有不稳定、神经过敏, 以及性成熟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对未来世界充满憧憬也是青少年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开始以自己认识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并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标准来做出改变、努力。当得不到同样认可的时候,就会心灰意冷。所以,经常表现出剧烈的情绪波动。
(二)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的作用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而广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内在积淀,来源于个体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模仿。但是作为个体,在这种观察与模仿中容易出现偏差和矛盾,青少年对于这种现象的驾驭能力不强,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沟通与引导。
(三)综述
结合以上各种因素,笔者认为要完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应着重于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培养、生活、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健康品性的养成。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营造出适宜的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协调自己与自己、别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到成为一个性格平和、有良好的自信、社会适应力强的个体,能适当调节情绪、人际关系和谐,为自己、他人、社会负责。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成长过程,顺利的进入社会。
在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思考从德育教育的引导方式着手,加强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围绕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完善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药着重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教学中要全面创新的一种方式。
一、简述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整体作用
(一)体育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
在高校体育精神的培养上,要想构建全面化、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抗性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并且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进来,能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培养,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中懂得改善与谦让,体会到更多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坚强勇敢、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二)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上,通过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表现,甚至出现一些相对极端的表现方式,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的运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所以说,将德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添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心理层面的盲足,最终转变焦虑的心态和情绪,缓解心理抑郁问题,促进大学生群体心理负担的减轻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引导的缺乏
(一)学生参与的目的性不强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引导不够,没有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体育教育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造成整体运用的脱节。有些学生对于体育实践的参与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对参与运动的目标不明确,既是为了体现出对课程的敷衍,也是为了蛮目的应付考试,对于抱着提高身体素质、展现自我能力的目标不是很明显,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适应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表现的相对羞涩,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高
在当前的信息化经济社会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角度的层面展开的,很少有户外运动,都是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造成整体身体素质不能适应高强度、高难度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规范的短跑、攀登等项目,基本上是没有整体的概念,也没有付诸于行动,不能突出德育教育的参与效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三、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突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创新应用,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将各种示范演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形成直接的引导效果。教师形成良好的标杆作用,尤其是在个人意志、情感态度、思想表现等多方面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标准的技术动作、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优秀的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的带头表率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构建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体育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三)整体欣赏水平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不浓厚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对于体育实践锻炼中的各种规则、制度、技术运用、裁判等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带来整体技术上的严重不足,有些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体育项目的实际需要,造成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体育活动的引导,形成德育教育的引导模式,并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运用,在基本体育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教育学生要遵守活动规则,生活中也要遵守社会法则,做一个守公德、守文明的好公民。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并通过情境教育等方式,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挖掘全新的德育素材,采用正确的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好上岗前、在岗、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建立科学的健康体检人性化服务,有利于做好职业健康体检。现将我们在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1 必须建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和环境
职业健康体检面对的是文化层次多样化、工作种类、经历复杂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健康体检。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直接实践者。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直接影响到体检者就诊时的心理感受,医务人员的认真与否,直接关系到体检者检查结果的正常与否,以及对体检者可疑病能否正确作出诊断,有重要作用。医务人员的行为应与人性化服务相符合,要明确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的体检质量监督机制、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在临床预防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服务中[1]的重要性及责任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以被体检者为中心,真正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对体检者本人和用人单位负责的原则,为其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体检服务。
为体检者提供温馨、舒适、整洁、安全的检查环境 。检查科室标志要醒目,门口要设置候检椅凳。走廊及各检查室每日清扫消毒两次。医务人员利用候检时间,向体检者进行健康概念[2]教育、健康咨询[1]、健康促进[1]。使体检者了解健康知识,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可使体检者情绪放松,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检查。
体检工作涉及到临床和医技科室较多,在抓好服务质量的同时,注重科室间的合作与协调,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整个体检工作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力争使体检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体检项目,并及时得到结果。
2 要制定周全的人性化服务措施
2.1 以人为本,从细节入手 人性化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目的的必然要求,涉及到医疗体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拟定人性化体验实施方案时,要真正做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其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体检服务。在体检者来到职业体检站时,医务人员主动迎接,热情接待,热情介绍各诊室的位置,合理安排就诊顺序。尊重体检者,工作人员走路靠边走,走廊中间让给体检者行走,遇到行动不便者主动搀扶。为体检者免费提供早餐。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根据体检者个人和单位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体检方案,如从事工种不同体检项目有所差异,岗前、在岗和离岗后的体检有所侧重等。并确定体检时间、项目及人数,发放体检单,体检注意事项、体检流程图表,实行全程导检。同时按体检前、体检中、体检后三个阶段,制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业务标准,医务人员按此规范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护体检者的隐私,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性病等涉及个人隐私的病历,禁止传播和他人翻看。如果体检者被检查出异常临床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医护人员为其联系相关科室,并陪同检查。
2.2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对于上岗前体检者,根据体检情况认真审查、会诊,然后才出具报告或结论。在岗或离岗后的职业病诊断,予以归档,统一送诊。对有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患、显性感染[3]等,应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议其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对有可疑似病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有职业或环境有害物质诱发性禁忌者,可能与接触粉尘或金属相关作业,不能再从事相关作业,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符合本人的健康维护计划[1]。并做好生产性粉尘的健康危害及控制、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的宣传。体检者领取报告结论时,向体检者解释报告中有异常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若存在潜在的疾病表现,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3 深入基层,服务上门 体检医务人员,不怕辛苦,克服困难,深入各区、县厂矿,服务上门,为体检者就地体检。如到越西、会理、会东、盐源、锦屏、德昌、冕宁、等区、县厂矿体检。为体检者减少了往返路程,节约时间,保证了厂矿的正常工作,为用人单位节约了开支。深受体检者和用人单位欢迎。
3 实施人性化服务的体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者和劳动单位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职业病的防治与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体检者不仅重视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对非医疗技术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应用卫生服务行为[1],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健康需求是必要的。人性化医疗服务以优质的医疗技术和高效的服务质量,能满足体检者情感和权益的需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体检者的生命价值。使体检者的满意度逐年提高、逐年上升。 职业健康体检,实施科学、规范、人性化服务,使体检者在享受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倍感人格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体检实施人性化服务,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圆满的做好了职业健康体检。
参考文献
[1] 傅 华.预防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162,170,172.
[2]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心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院校以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课程,也是教师任职之前的必修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学的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很多院校针对教育学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但是教育学课程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升,本文将对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分析
西方一些国家对于抛锚式教学研究是比较早的,抛锚式教学的含义就是把学生引入到真实情景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抛锚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比传统教学效率更高,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教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标,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也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教学材料的主动收集,并且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促进课程进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促进整体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简述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周围的环境会对学习者起到影响的作用,并且对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构建起到引导作用,在教育学进行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是以自己的学习经验而展开教学的,而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教育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实现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与突破,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逐渐在教育学课程中得到普及,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被不断地强调,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构建,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把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进行转换,也符合现代的课改改革理念,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并且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而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使教育学知识能够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育学所面向的教育群体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而抛锚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还能加强学生对教育学的认知,在教师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解,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教育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 一) 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教学课堂
在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剧,可以对某教学课堂进行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课堂主体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学课堂的主人,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即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二)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大学生一般具有朝气蓬勃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在学习中都喜欢与同学进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进行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在某一个课题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把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先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并且进行问题解决与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在教育学课程中逐渐被应用,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