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因各种原因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人数可达百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总人数是男性大学生的2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但是,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辅导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单纯的言语交谈辅导的方式。诚然,交谈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疏导方式,但由于许多女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与交往,仅凭对面交谈往往很难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而且,根据近几年心理辅导档案统计,许多女大学生的问题触及个人隐私,很多女大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选择了自己默默地承受,结果有的造成出现早期精神疾病的症状。
国外专家在对抑郁与焦虑的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练习能有效降低焦虑,对长期性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也有治疗效果。事实上,国内的研究也显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提高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是对传统抑郁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李璞民先生在《心理学与艺术》中讲:舞蹈艺术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具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具有强身健康之功效,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舞蹈疗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以舞蹈为主要干预手段,针对有抑郁和焦躁症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取得了一些效果。鉴于目前舞蹈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在国内大学还较少,形式也没有固定规范的模式。学校首先以心理健康中心为龙头,整合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师资,培训数名舞蹈心理辅导教师,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目前,通过舞蹈心理辅导的女大学生人数已过百余人。效果证明,这种新颖特殊的心理辅导方式很受女大学生欢迎,对于有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的来访女大学生,此种方式效果显著,她们反映自己身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宁静。
在诸多用于舞蹈疗法的中外舞蹈种类中,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使用的既有传统严谨的国际标准舞,也有自由奔放的爵士舞与韩舞。实践证明,女大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练习,身体机能有所提高,但心理调试效果不甚明显。鉴此,心理健康中心尝试用民族传统艺术的路子进行调整。目前来看,云南傣族舞蹈是比较受女大学生欢迎的少数民族类舞种,其对焦躁抑郁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笔者剖析其中原因有如下方面:
1.傣舞的动律特点更适合调节女性大学生体内的能量流动
舞蹈治疗家认为,个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可以借助舞蹈的肢体动作去宣泄。在所有生命体的内部都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能量流动一旦混乱,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通过学习舞蹈,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可以使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由混乱慢慢转为有序和平稳,使悲伤、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
云南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清新优雅,独具艺术特色的傣族舞蹈。千百年来,在傣家人不断的发展创新下,其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成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舞种。傣族舞蹈姿态阿娜、节奏舒展、情感含蓄。舞步时而轻盈委婉时而骄健活泼,其中的踏跺动作,看似着力向下,实是重起轻落,脚掌平稳着地。动作形态上,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轻摆。舞蹈整体动作平稳,仪态安祥,规律性的重复较多,而跳跃性动作很少。这些特点较适合没有舞蹈基础的女大学生学习。而在这种柔美舞姿的动律中,无论是身体屈伸形成“三道弯”还是独具特色“一边顺”,都充分体现了傣家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自身“水”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水是傣舞中重要的表现元素,而舞蹈风格本身也带有温柔舒缓、至纯至净的水的特质。而这种来源于水的艺术形式和女性大学生的身心气质有着天然的吻合。
2.傣族舞蹈的意境美可以重新激发抑郁女性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抑郁症的最主要特征是忧愁伤感,对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研究证明:舞蹈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还可以唤醒情感,以改变情感中的某些方面,从而改造生活经验。引导女大学生多接触或感受充满美好、善良、积极的优秀艺术佳作,可有效激发女大学生重新融入生活的动力。正如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所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
出于激发女大学生生活热情的目的,心理健康中心使用的一些经典傣族舞蹈,多是意蕴深厚,含意隽永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作品能够激励人们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作品《彩云之南》中,一群活力四射的女孩绽放出青春的美丽。作品《雨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再如著名作品《雀之灵》,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采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各关节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更是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艺术形象和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3.傣舞音乐的情感张力可有效调节低落消沉情绪
在心理健康中心来访的女大学生中,情绪低落消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高校生活环境中,情感经历、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诸多问题都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而引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理健康中心始终把与来访者的情感交流放在首位,设法以各种方式给予她们心灵抚慰,提出了“以舞传情,以乐带情”的工作方针,指导来访女性大学生欣赏充满希望和洋溢幸福感的经典傣族音乐。
一方水土一方人,气候环境、民俗传统、等因素促成了傣族温婉善良、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映射到傣族音乐中,使音乐总体特征表现为柔和而抒情。例如有“天籁之音”美誉的葫芦丝音乐,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演奏时常用指法和气息控制来奏出极具特色的缠绵滑音,整体上表现出吟诵性的抒情气质。笔者认为,葫芦丝演奏出的悠扬如诗般的曲调,充满幻想与激情,是抒发抑郁女大学生内心表白的最佳乐器之一。再如,在傣族代表性乐曲中,悲伤指数相对低少,这与受到小乘佛教出世态度的价值观的影响有内在关系。汉族音乐心理重“尚悲”倾向,而傣族音乐的审美心理以“尚慈”为主要基调,即美好多于苦难、平和多于动荡、欢乐多于悲哀。傣族多以男女婚恋、赞美自然景观和幸福生活为主题,音乐里充满洋溢着的多是幸福与安详、慈善与纯洁。傣族的音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海洋里,堪称是最具温婉、安详、幸福的音乐。
4.集体舞蹈的过程就是提高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它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形式,反映着个人或团体的心理状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冷漠症”开始悄悄走进校园,制约着高校的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并使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陷入了孤独、焦虑、和非理望之中,这种现象有损于正常的心理发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扫除心理“冷漠症”。傣族舞蹈的运动方式,以一种积极健康的面对面的直接形式,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含蓄情感中化解着冷漠化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傣族舞蹈心理辅导,多数是采用群舞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傣族舞蹈源于古代的社会生活,集体舞蹈既是增添节日气氛而进行的自娱性活动,也是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所以,舞蹈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协助支持、团体合作与共同奋斗的过程。群舞要求要有大通力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在合作情境中的她们表现得比较有责任感,而且还能体验到一种被她人愉悦地接纳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奋斗,达到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这对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练习舞蹈可以帮助女性大学生克服怯懦与自卑
女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抗挫和心理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给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抽样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与怯懦心理,而对自身外在形象的不满意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优美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发展。正如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所说: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可以美观和文雅些。练习傣族舞蹈是女性大学生改善体态的绝佳途径,因为傣族舞蹈是以生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形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塑造形体、改善体态有良好的功效。女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美的最佳阶段,而塑造形体美对女大学生最富吸引力。因为这可以提高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提高自信心。另外,通过舞蹈练习,促使女大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在众多目光的关注下,女大学生无形中了锻炼胆量和勇气。
二、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方式
心理健康中心的傣族舞蹈辅导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园舞蹈培训,更有别于专业舞蹈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辅导中以传统傣族舞蹈教学为蓝本,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寓乐于教,愉悦身心
成功的舞蹈教学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抑郁症的表现特征之一为情绪低落、郁闷消沉,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所以,在舞蹈心理辅导中,心理健康中心特别强调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及时把握与调节。
美国著名的斯德维尔学校校长其著作《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中提出了“寓乐于教”的理念。“寓乐于教”与传统的“寓教于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要通过教育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同时能够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中能真实感知快乐,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尝试将“寓乐于教”这一理念运用到舞蹈心理辅导中。落实到实践,具体做法是: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情感会激发人们的潜能,产生机体的推动力。第二,对女大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在舞蹈心理辅导进行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化繁为简,增强自信
对于毫无基础的非舞蹈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讲,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动作花哨、节奏复杂的民族舞蹈动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舞蹈心理辅导的目的不在于舞蹈技巧本身。常规的舞蹈基础训教法肯定不能照搬套用。比如在技巧上,训练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同时,过多的基础训练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所以,舞蹈心理教师将民族舞蹈的动作尽量简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辅导中,注意基础训练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达到热身目的即可。平时编排一些适合她们的小而简单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目的主要是对舞蹈风格和其动律特点的把握。逐步掌握后,就可以编排一些成品节目。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条件成熟时,要参与一些小型的校内演出。演出活动可以使她们获得别人的赞许,这种成就感会能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潜能,提高自我认可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共同参与,强调合作
心理健康中心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心理健康中心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基地。一个舞蹈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来访的女大学生来自各个学院,成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更多的习惯是他人为自己服务。舞蹈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限于专业上的指导,还需要在管理上将简单的“聚”在一起转化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在舞蹈心理辅导中编排的多是集体舞,排练中要求女大学生注意队形整齐,动作一致,这就是变相的个体之间合作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中心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调舞蹈的过程不是女大学生的个体话动,而是通过个体参与的集体活动,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三、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验分析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 对策
近几年,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过于优越,以及父母的过分溺爱,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性格的塑造上走进了误区。加之又受—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健康的宣传,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畏难、孤僻、嫉妒、自赏、自私等等,严重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孤独、协调能力差。如一位独生子女出身,就读于某名牌大学的出身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可见,一些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物质条件好,孩子所要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产生“心理偏异”的现象也是复杂、多面的。该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 在不断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自信心教育
独生子女因心理较脆弱,经过一次挫折和困难就被吓怕了,再也站不起来了,经受不起打击,由此可能走向堕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安慰、多鼓励、多谈心,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其能力,并对其身上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适时表扬,使其体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放弃他,从而重新鼓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教育中要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中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他们,让这些孩子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教孩子学会宽容
做人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德。要力争做到“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辄就指责和怪罪别人。我们应当认识到: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况且,过错的原因未必就是动机不端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强弱、方法是否得当等有关。再说,你认为别人错了,未必就是别人错了,也许是你自己的认识有偏颇呢!即使别人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而心平气和地开导和豁达大度的宽容,往往却能使别人自责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也是生活中的常事。经常这样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谈,便可逐步地开导他们,使他们慢慢学会宽容。
1、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榜样会给孩子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沿着这个榜样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赏和夸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很多,会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长期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
2、会理解他人。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伴相处,没有必要要求全责备,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品质方面的,应给他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当然,宽容不是盲从,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伴的退让。
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就让孩子们拥有这种美德吧!
三、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的教育
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
1、要认清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不论是经济优厚或经济困难的家庭,不管有无保姆,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劳动的良好习惯。但目前不少家庭非常忽视对儿女的家务劳动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轻视家务劳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父母应适时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
2、有意识地安排子女进行家务劳动,使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为集体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于儿女的智力增长,体质增强、品德健全都有积极意义。再次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需要从学会做家务劳动开始,从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如在布置劳动任务时,不仅满足于体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巧干和创新精神。打扫房间时,不仅要求清洁整齐,而且要求他动脑美化房间。又如,给儿童分配劳动任务时,除一些相对稳定的劳动外,还增加些临时性的劳动,可以增加对劳动的适应性和兴趣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总之,通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四、集体感教育
独生子女因唯我独尊惯了,难免会因自私或缺乏集体观念,而与大家不能和睦相处,慢慢地被排除于集体之外,至使性格变得孤癖;这时要多方动员,大家齐行动,做通同学们的工作,让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把他拉回到集体中,重新感悟集体的温暖,逐渐培养对集体的热爱,树立起集体观念。春游,运动会,或是一些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切都以大局为重。如运动会上接力赛跑,不要老师叫,同学们能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各自的实力水平安排好谁跑第一棒,谁跑最后一棒。他们其实懂得怎样安排、怎样合作才能发挥最高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成绩的。
同时,从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感受他人。这样一来才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教育了自己——尝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才有学会如何理解人、尊敬人、善于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分宠爱呵护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习惯于被别人关心,不太会为别人着想,习惯于别人顺从他,不懂得退让。当走向社会后,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了,别人不顺从他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会很难融入一个集体。这时孩子会有很深的挫折感,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合作不仅是一种交流、交往和学习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只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如果引导得好的话,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环境,如春游,运动会等一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91-02
1979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存在于社会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群体比例更是越来越高。他们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导致这些孩子存在着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面对考试,他们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事事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做事。在学校里与同学的关系处不好,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缺乏责任感。本文旨在对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发展因素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1)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特殊,他们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养尊处优,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这样造就了小孩子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瞧不起任何人,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慨。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独生子女长期隐蕴着一种愤怒、反抗、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
(3)不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长期处于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单调、乏味的施教,偏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造就了孩子逆反的心理。
1、教师的“偏爱”与“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和“风霜雪夜”。这样的遭遇与家庭中的待遇竟有天壤之别,学生身心受到严厉的打击,情绪一落千丈。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像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书本—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
二、培养独生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
1、家庭教育的对策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摇篮教育,是最微妙、最细腻、最有感情的爱的教育。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父母要特别注重对孩子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要做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它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降低期望值,让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在对儿童提要求时,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发展目标计划,确保他“跳一跳、能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
3、对独生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穿衣。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4、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难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才能让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孩子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常规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入对独生子女心理教育的内容,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促进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学习《蓝树叶》后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学习《窗前的红气球》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的感情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品德课中,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要主动,如: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对于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在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扩大学生视野又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学校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形式,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来进行,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努力互相协调,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引导,一定能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健康心理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谢杨.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2] 祝卓宏.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 若海.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J]. 独生子女, 2005(12).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不需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个别教师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于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也不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虽然个别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且课余时间较少。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高中生心理咨询室,但是实际上这些咨询室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辅导。有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是单纯的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便草草了事。这些形式主义导致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效用。
3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家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许多内容都是普通人难以掌握的。许多学校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所以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而是由普通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个别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让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一职,即便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对高三女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充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人直接担任组长,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并且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年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配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且这个机制可以将全体学生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制管理之内。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高三女生当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有疾病的表现。更多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告诉他人,不愿接受心理医师的辅导。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针对高中女学生具体的心理特征,定期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宣传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勇气寻找心理咨询人员来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女学生羞于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直面交流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邮箱、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留言板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目标就放在能够大学毕业,能够找个工作,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不高,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相对于男生来说较弱。特别是受社会上拜金主义负面思想的影响,少数女学生由于不能抵制物质的诱惑做出一些与年龄和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一部分女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情绪,恋爱与性心理不成熟
女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特别作为女性比较感性,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少理智。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在感情中不能把握自我,一旦投入就把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失恋之后,情绪化非常严重,深陷失恋泥潭难于自拔,长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近年来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自杀的人数比较多。女大学生失恋之后出现抑郁、悲观、绝望的情绪,或者出现了一些报复性的视爱情为游戏,玩弄别人感情的行为。由于我们国家对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女大学生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对性产生神秘感与向往的矛盾心理,发生之后存在不安全感、害怕怀孕的强迫心理,长期处于后悔、内疚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三)在求职中易产生焦虑、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
女大学生在师范高校中偏科的现象很严重,多数集中在文科的师范专业,选择外语、艺术、中文、基础教育专业的女生占到85%以上,女生过度集中。在求职中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女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没有男生有优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工作中依赖性严重,吃不了苦,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女大学生在当今教师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正视当前的现实,对前途担忧,就业压力出现求职焦虑,出现就业期望值无限降低的现象。
(四)心理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大学中碰到的同学、朋友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做事的风格都各有不同,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作为女生,性格中天生很敏感,心胸相对男生来说不够宽阔,对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用合理的方法协调,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还有一些女生性格内向,人际圈子比较小;一些女生比较清高,与身边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冲突,影响人黑河学刊HeiheJournal2014年1月际关系的和谐,在交往中被别人隔离,在逃避中自我心理封闭,产生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构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调动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的动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业的基础。
2.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女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性别的歧视,引导女大学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引导女大学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舒畅。女大学生由于比较感性,在受情绪影响之下,会产生诸如忧郁、恐惧、自卑、焦虑等不良等情绪。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疏导来帮助她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帮助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自身弱点,掌握人际关系的一般技巧,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得到尊重,用真诚去获得友情,在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排解心中的困惑。
5.正确看待挫折,加强对抗挫力的培养。女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恋爱、求职、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通过教育让她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正视挫折,查找挫折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能够实现,避免因挫折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
(二)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她们学习女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熟悉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增强女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与学生关系最最紧密、最关心的的心理问题,以学生活动为支撑,以实训为推手,在活动中加强各种心理情况调查、心理实训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以各位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展板、黑板、网络、广播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2.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电影欣赏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她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在院系学生会中成立女生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学校成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各班配备心理委员,从政策、经费方面给予这些团体相关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4.举办心理剧表演比赛、素质拓展大赛、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和抗挫力。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兼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针对女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当新生入校时,通过心理调查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对那些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根据个体的特点给予疏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防患于未然。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室中专门开设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她们在学业、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服务她们健康成长成才。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专业教师力量不足、缺乏统一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大纲和教材等等原因,青春期教育远远滞后于青少年的现实需要。齐建华,赵玉霞对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报告中显示:约五成以上的女生对青春期生理的变化表现为害羞,同时报告中也显示,青春期的女生性知识多数来自家长,但家长青春期健康知识有限,对子女的教育多停留在月经护理水平上,而关于性知识方面大都采取回避态度。对于我校刚入学的学生青春期的知识掌握情况,我们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学生从家长和学校获得的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较少,而大都是从非正常渠道获取,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20-30%的学生在谈恋爱或恋爱过,有个别学生发生过,甚至及个别女生做过人流手术,而大部分学生对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性知识了解都停留在一个非常粗浅的水平, 对于预防危险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和技巧,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的知识严重缺失。这说明,现代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关注程度增加与现有教育模式下普遍存在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就酿就了许多悲剧的频频上演:十四岁少女公厕分娩,19岁大学生一年四次人流等等。因此,加强女生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在高等师范学校内,因为这样的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集中开展性知识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青春期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对于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困扰、性冲动、性、异性吸引、性梦幻等系列性心理问题,正确加以引导,加强青春期保健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尤其是让女生树立自尊自爱自强,恪守性道德准则,提升性道德修养与安全意识,对于不能自我控制的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和补救措施。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容忽视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越来越突显,尤其是高中女生中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孤僻,情绪化等表现比较常见。愈来愈多的高中女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高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中女生常见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特征
1.思想认识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重文轻体的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的女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体育教育或者与体育有关的工作,于是就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还有的女生本身就对体育课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考试拿高分就可以了,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甚至觉得,体育课是一些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人才会喜欢的,认为体育课上的练习项目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还经常会想方设法借故请假,或不认真对待。但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出现一些难度大的新动作,又有很多女生不敢尝试,担心被同学嘲笑,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
2.情绪、情感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些女生性格孤僻、任性、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导致人际关系欠佳,经常有很情绪化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会喜欢某一种运动项目或因生理经期等因素也会表现出情绪化的运动习惯,有时热情度很高,有时则显得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心事重重。这些都是高中女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及行为表现。
二、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积极的进行心理诱导,找出并解决发现的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课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诱导,从而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把焦躁不安,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及时的纠正心理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精神上的动力,学会直面困难和失败,锻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奋勇拼搏的品质,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及时帮助她们调整心态,排除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情状态,使她们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高中女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学会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在遗传在生理在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学生因为生理原因而体育成绩不理想,会产生逃避甚至抵触体育学习的念头。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别身体条件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里,我以女生普遍最胆怯的800米跑步教学为例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分类、分段、分层三种不同的教学。
(1)分类:将成绩大体一致,不相上下的女生分为一组,在体育训练中,让她们可以相互激发上进心,相互竞争,互相学习,寻求共同进步。
(2)分段: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学生,将800 米跑从距离、时间、强度三个方面都进行分段训练,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分段方式,逐步过渡到800 米,让学生在一点点的积累中建立起跑完800米的信心从而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分层: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分组,首先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跑,然后再让成绩较好的同学跑,再采用分别计时的方法,虽然计时成绩上有所差异,但这样一来她们基本上都能同时抵达终点,实质上这就是一种让距跑。却不仅保护了成绩较差的同学的自尊心,还能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达到终点的喜悦,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也可以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部分的体育训练都是集体项目,这就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加强整体意识,团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当然这种合作还应该更广泛,不仅应该包括同一团队内部,还应该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在合作中互相切磋,探讨好的体育学习的方法,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比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开展五人制小团队比赛,比赛一球定胜负,输了的被轮换。这样比赛前,比赛后各小队之间都会交流经验和心得,提高球技,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焦虑症的表现及成因
焦虑是个体在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会出现挫折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消极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患者终日惶惶不安、心烦意乱、提心吊胆。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多源于对自身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和人际关系敏感,如新生对陌生环境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后进生学业受挫后产生自卑心理;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对未来前途的担心忧虑;少数学生因不合群或恋爱失败感到孤独失落。这些情况都可造成焦虑症的产生。
1.2神经衰弱症的表现及成因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是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伴有睡眠障碍和各种躯体不适感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力差,容易兴奋和被激怒,夜间不眠多梦,白天无精打采,睡后易醒。神经衰弱一般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通常的诱发因素包括:学习或思想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和学习安排不当,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等。少数患者是由于受到了某种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或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亲人的意外死亡和失恋等。
1.3抑郁症的表现及成因
抑郁症又叫忧郁症,是以感情上的持续消沉状态对挫折、困难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它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黯然落泪、伤心悲哀;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食欲减退,疲乏不堪,充满倦意;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感到绝望,悲观厌世,产生自杀倾向。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由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如学业不良、经济困难、爱情失意等。抑郁症也与个体的性格密切相关,患者病前多呈现情绪不稳、思虑过多、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这对他们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性质和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2.1自主教学
“自主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推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自主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生选修健美操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健美操教材及VCD播放的健美操基本步法和组合。考核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最直接的方法:一是考核规定的套路动作,二是考核自编套路动作。前者很难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后,变更了考核形式――加入学生自创自编的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向多思方向转化,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智力中的潜在意识,提供一个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创编能力。[2]如高校学生创编的健美操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评价和教师的认可后,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致提高、思维更加活跃。
2.2合作教学
体育课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将全班学生按照体育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运用学习方式,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责任分工)才能实现[3]。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感受到平等的心理气氛,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而展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应对学生做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层。并在分层前,告知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思想顾虑,确保学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分层次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紧张心理,促使学生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
不同体育教学方法对女性大学生的情绪存在不同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抑郁、慌乱和疲劳。在自主教学中,女大学生的疲劳程度上升幅度最大,说明她们的学习主动性更高,以后要适当调整,以更好地完成各项学业。合作教学有助于降低女性大学生的慌乱程度,克服自己有可能出现的对待事情过于思虑的缺憾,不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合作学习各维度未见明显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积极推广。我们要继续采用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促使女生更加自尊自信,减缓紧张的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前进.大学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