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18-03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新定位,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八个字鲜明地写在职业教育高高飘扬的旗帜上[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2011年至今,我院机械类专业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依托地方装备制造知名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集聚校企优质资源,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坚强基础和有力保障。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1校企合作体制框架建设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重要建设任务。《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目标是:"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推进并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
结合南通职业大学是地方办学的性质,校企合作体制建设采用理事会模式,代表地方政府的学校领导为理事长,相关企业为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代表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组成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章程决定其组织结构、工作机制和议事程序,确保校企合作共建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框架包含理事会、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团体三层机构。理事会是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决策和领导机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策划与日常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管理职能,保障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全面完成。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实施机构。重点是依托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建设),组织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等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科技服务、继续教育服务等。校企合作团体建设是校企合作办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措施。校企合作办学中要汇集校企各方优质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化整合,为使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提供资源支撑。
1.2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与方法。建立专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赢、资源多元投入和合作工作常态化等四个机制制度体系,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主线[2]。
通过建设校企人才共育机制,将校企合作深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构建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现所有学生接受半年以上的企业生产顶岗实习。二是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教学质量等纳入学院教学规程,指导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多元投入机制,建成资源多元投入的实训基地及其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学院资源优势,共同建设 "校中厂"和 "厂中校"实训基地,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通过建设校企合作的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共同开发合作项目,成果共享。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参与企业科技项目开发,既锻炼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同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建并共享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资源更好地用于学生实习和员工培训;校企密切联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职工在校培训的过程全面可控在控[2]。通过建设合作工作常态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管理,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组织的常态工作机制,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我校实施了"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授进企业,学校与数百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策划、管理、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机械学院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与南通地区知名企业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通科技机械学院",并顺利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建立了组织机构,校企双方对合作发展南通科技机械学院的重点达成了共识:(1)巩固扩大南通职业大学实习基地建设;(2)与南通科技数控机床研究院共同开发科研课题;(3)校企共建集教学、培训和生产于一体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式的实训基地;(4)进行"订单班""冠名班"双导师制的深层次办学模式的合作;(5)聘请南通科技的精英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每年由学校进行企业职工的培训,外派师资到企业锻炼。
2.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2.1 实施"顶岗实习",校企共育人才
在我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毕业前需进行半年以上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适当岗位上边学习、边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学生在企业中有较为固定的岗位,不仅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还要接受企业委派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老师傅"指导,同时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应企业的运转方式。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强基础。在这期间,学校老师与学生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恰当评价,学校老师结合企业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成绩。学校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及学生的实习效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3]。
2.2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实训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依据核心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建立培养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的实验实训体系。首先根据机械制造类的共性能力要求,通过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为辅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配备常规设备,对硬件要求基本一致,可以对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实训基地利用率的最大化。其次,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训练需要技术先进的设备,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因此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校内实训基地为辅进行专门技能训练的设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先进设备、制造技术、兼职教师和企业文化等资源进行校外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机械专业通过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建设、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加大经费投入,同时积极引入企业及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建立"校中厂"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着重训练学生的技术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满足基本技能和部分专门技能训练的目的。联合地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家,系统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环节,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中厂"式的生产性车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将课堂建在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同时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编制实训标准和实训指导手册,实现技能实训与岗位要求的对接。力求基地的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形成一个具有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加工、检测、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中厂"式的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主要训练学生专门技能、培养拓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以及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来完成相关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实现"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在其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选取企业中真实的设备、产品等同时又适合训练学生技能的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力求满足一专多能的要求,即在满足一个项目实训要求的基础上,应能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实训项目的要求,从而各项目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
2.3 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实训机构建设,通过成立实验实训管理委员会,对各实验实训基地配备各层次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实验实训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金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加工三个车间(基地)由专(兼)职人员担任车间主任,按照企业车间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员工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管理等对车间进行综合管理,形成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并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加强实训基地"5S"现场管理;培养团队及合作精神,提高师生的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管和考评。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兼)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充分利用机械制造综合实训基地教学和生产的条件,结合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校内专职教师定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开发为切入点,利用寒暑假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骨干教师必须获得钳工、数控操作、技能考评员等方面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从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对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受聘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考核,重点检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的程度,实行等级评价、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5]。
4.结语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的鲜明特征,必须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办学,"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政府倡导下,校企双方都应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原则,研究合作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8):5-10
[2]许戈平,胡亚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2012(01):81-83
[3]魏文杲.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科技资讯,2012(32):182-183
[4]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1):113-115
[5]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有很多东西是书上没写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纸上谈兵只会让人走进误区,实践才是永远的老师。
在铸造部,老师们教的非常认真,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随时指正我们在操作中的错误,纠正手型,耐心的一遍遍的分析我们做的砂型的的优缺点。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半,但是师傅们却是尽其最大的努力,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多教给我们一点东西,希望我们能真的有所收获,而不是空手而归。对此我们确实有些愧疚,因为我们的心理多少有一点借此机会好好放松一下的想法,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投入。
但是我们一定会摆正自己的心态,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实习上,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同学们必须给予这门课以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好好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
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虽然存在诸如:设备数量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缺陷,但是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化短为长,使同学们分期分批的实习,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经过亲身体验和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对此课感兴趣的。我们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同时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就拿锻造而言吧,起初,对于火红的钢条和锻打时的飞溅物,同学们仍然有些害怕。但是,通过师傅的耐心讲解和帮助,这种心理慢慢的被好奇心所代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训练中。当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工件时,我们心中无比喜悦。
关键词 :合理设置课程 师资培训 多种教学方法
机械CAD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机械CAD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机械工程类的零件设计和机械图纸的绘制,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中级绘图员的岗位能力。但在现实的机械CAD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改正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提高机械CAD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CAD课程教学效果的现状
1.机械CAD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效教学时间不足
机械专业在开设了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才开始进行机械CAD的课程教学和实训。虽然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为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中职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较差,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进行机械CAD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时,已经把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忘了。并且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时间安排较短,不足10周。由于安排教学时间短,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必须加快教学速度,学生一时接受不了繁多的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2.任课教师专业不对口
担任机械类机械CAD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不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而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这些教师虽然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在进行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时,只是单纯地讲解书面的画图指令,不能结合机械制造的实例进行教学与实训,学生很难画出合格的图形,教学效果差。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
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教师都是依赖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利用晚自修的时间给学生上课。经过白天一天紧张学习的学生,已经很疲倦了,听起课来效果差。教师习惯于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后,不再利用黑板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简单、可视化、灌输内容多、教学任务容易完成等优点,但也有“一闪即失”的不足。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多媒体这种快速的灌输方式很难接受。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及尺寸的推导过程还得靠黑板书写。此外,教师仍是采用一贯制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实习实训脱节,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机械CAD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到的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也就是不懂得“经济效益”,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在课堂学习得过且过,不想学习,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课堂纪律差,上课打瞌睡、说话,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效果差。
二、提高机械CAD课程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
1.合理设置CAD课程
根据刚入学的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方法少、难学易忘的特点,开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在开设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时,同步开设机械CAD课程,并把机械制图与机械CAD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课时的增加、知识链的不衔接。为了确保学生学到机械CAD课程相关的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必须保证机械CAD课程有效的教学时间,课程开设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学期,总课时不能少于80节课。
2.配备专业对口的教师
机械CAD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工厂、企业培养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工程图形的中、高级机械绘图员。机械CAD课程的教师必须熟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必须由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担任。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担任普遍缺乏相关的机械类专业知识,教学最多只能停留在软件的指令使用上,一些制图的国家标准他们不了解,甚至出现操作上的错误。所以,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教师必须选用机械类专业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担任。
3.加强师资培训
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机械类高校毕业生都掌握一定的机械类专业的相关知识和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高校读书时,也参加了一些工厂企业的生产实践。但是他们对工厂、企业的相关设计知识、绘图技巧都存在欠缺,教学方法缺乏。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培训。除了校本培训外,还必须分期、分批、多次安排他们到企业中去培训、学习、锻炼、顶岗、挂职等。从企业回来后,还必须对他们进行跟踪、考察、考核、建档、继续培养,要求他们定期汇报,并在科室(或全校)全体教师面前作专题培训汇报,谈收获,谈体会,谈落实,观后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选派这些专业教师到区内外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鼓励这些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证,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方面的考证,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并且鼓励、支持这些教师参加学校、区内、区外、国家级的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他们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机械CAD课程的高水平、高技能、深受学生欢迎的机械CAD课程教师。
4.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会学生要懂得做事必须先做人。强调说明学好机械CAD课程的重要性,讲清楚学好机械CAD与就业、创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联系,强调说明学好机械CAD课程能获得的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配合教师,共同把机械CAD课程教好和学好。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比较感兴趣的零件,结合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绘制图形,然后再到机房去画图。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同时也把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5.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并用
(1)黑板、投影仪并用。黑板教学板书清楚、工整、字体大小随时都能符合要求,画图方便,教学过程能自如地控制,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可以放在头版头条,且可以长时间保留,加深学生的记忆。但黑板教学对复杂零件的内部结构不易表达,或表达不直观,空间表达性较差,而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刚好能弥补黑板教学的不足,且可以快速、简单、可视化地表达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快速的教学,学生难以记忆,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利。所以黑板、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要两者兼顾,两种教学手段并用,不能单一使用一种教学手段。
(2)理实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大层面,一个是小层面。所谓大层面,是指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时对机械CAD课程的安排,即前一周安排理论,后一周安排操作实践,或上半周安排理论,下半周安排实践,或第一节课安排理论,第二节课安排实践。而小层面,则是指每节课的安排,即在每节课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训实践,即:边学边做(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一点,用一点,记一点,提高教学效果。
(3)分组学习,先进带后进。小班教学固然很好,但师资力量、教室、实训室有限,只能进行分组教学,将6人分成一组,围绕着一个正六边形电脑台进行。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组挑选2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有助人为乐精神的“小老师”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利用每周周六日的时间,对“小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教给他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小组中真正起到“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对本组的“后进生”传、帮、带,辅导“后进生”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教学效果。
(4)多带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要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去了解企业对CAD的使用情况,多带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并把企业的一些CAD图纸带回来给学生练习,让学生了解CAD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情况,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广开门路。
(5)合理地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但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所谓的因人制宜,即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接受知识的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即机械CAD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各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前期教学就不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原因是此时的学生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他们的头脑中是一张白纸,此时使用项目教学法收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因地制宜,即教学场地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如采用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场地,普遍采用的就是讲授法,而采用实景教学,难度很大,因教室容量有限,实景很难搬到教室里面去。仿真教学须使用仿真软件,在仿真教室进行。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多媒体教室采用理论教学为主,而在实训室则以实训为主,也可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要一味追崇“精讲精练”,宜采用“多讲多练”。精讲精练是知识点的高度浓缩和习题的高度浓缩,不利于基础差的中职生,而多讲多练能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使其知道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普遍采用机械CAD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工程图纸的绘制。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扩大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深造和培训,挖掘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掌握现代教学方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机械CAD教学效果。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1.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脱胎于综合性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在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组织、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与综合性大学具有同质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竞争性不强。要形成能够体现独立学院自身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仅仅是简单套用综合性大学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或是高职高专单一的技能培养方式。而是要在已有的两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培养人才应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企业中能兼具一线操作与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工程师素养。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生产实践环节。很多课程还是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大部分实践教学集中于大四学年且考核方式无法真实检验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达不到设置此课程的目的。
二是教学课程设计。机械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各科知识点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架构。因此,需要设计一个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化课程,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培养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为辅,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促进知识的融合。
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各种课程设计、实验室教学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积极思考与主动创新也并未在实践教学中得以体现。
四是教学场所建设。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现阶段实践教学的需求。虽然各校在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但实际利用时间很少,学生操作设备的课时数很少。校外实训基地大部分只是参观实习,能够给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的企业很少。毕业实习作为大学四年时间最长、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实践教学部分,很少有学校能做到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则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实践教学个性化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共同遵循的,这种原则是动态发展的,具有稳定性与可遵循性。当前,国家的教学遵循发展性、科学性、系统性、因材施教等原则。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下的趋势。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将个性化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则并实施。
2.主体化原则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认知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转为自主研究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教育模式,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3.实践实训的全程性原则
随着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实践实训全程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目前,高校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到企业里面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来强化理论知识,培养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针对机械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的实情,笔者搭建了两模块、三层次的实践体系。两模块为教学实践模块与自主开放模块,三层次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教学实践模块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实现基础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求。自主开放模块主要与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确保学生实践内容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以学科竞赛与设计类课程实践为主,加强多学科交叉型的实践教学,实现综合层次和创新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求。
2.改革管理制度,构建实践效果反馈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主要包括管理机构、教师、校内外实践基地、基本规章制度和评价指标等。由于实践教学工作面广,涉及校内外教学管理,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监督体系的有效性。目前在践教学环节中最难管理的是校外实习实践环节,校外实习实践是一个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质量监控工作不到位致使这一环节并未落到实处。
因此,建立实践效果反馈体系无论对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校内实践主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考评要求实施,校外实践通过学生日记、月度检测等手段保持与学生实习单位的紧密联系确保实践的真实有效性。
3.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与保障。为实现自主开放式的实践模式,实验室应保持开放,建立创新实验室以供学生长期使用。同时应将专业特点与相关竞赛结合,组建社团,以社团活动的形式拓宽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途径。学院加强校企联合、校企融合,利用地方优势先后与12个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实习。
4.建设新型教师队伍
在保证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组织进修和内部培训等方式,在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对教师进修培训。在学历教育方面,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引进或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实践。
四、小结
【作者简介】聂琴,河南省鹤壁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机械专业理论与实习教学工作。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标卡尺》是选自劳动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本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又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万能角度尺打下基础,而游标卡尺的使用又贯穿于机械专业测量工件的始终,因此,本节内容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技校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及测量方法,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高素养的现代技术工人。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重点的依据: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来测量零件。
2.教学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
难点的依据:读数原理抽象难懂,学生基础较差,不容易理解。
四、说教法
我们知道,技校培养的是理论和技能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讲游标卡尺的结构中,利用游标卡尺模型及实物现场讲解,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2.讲授法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应采用讲授法详细讲解,直至学生理解为止。
3.练习法
学习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通过测量的准确性。
4.启发式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5.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例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录像——轴类零件的加工、检测过程,及加工过程中的测量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采用讲练结合),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详细讲解)。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练习(15分钟)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准备好一些读数图片和实测零件及游标卡尺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做好记录,最后老师检查。
4.课堂小结(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小结中可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学生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小组、学生加以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布置作业 习题册 2--2
6.板书设计
2--2 游标卡尺
一、游标卡尺的结构和用途 四、读数练习
1、结构 2、用途
二、游标卡尺的刻度原理(以0.02mm为例) 五、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49/50=0.02mm
电气控制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电气控制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职校机械类、机电类和电气类专业很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主要控制对象,向学生讲授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程序及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法。由于电气设计技术涉及面广、控制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普遍感觉深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抵触的情绪。同时,这门课已成为中职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加强该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采用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注重电气控制的实习教学,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利用实习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好电气控制课程的重要手段。理论教学是实习教学的基础,实习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对于中职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实习教学。
电气控制的实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和电气线路故障的维修。在实际的操作中,心理障碍的产生和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兴趣及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在进入实习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故障检修规程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逐步引导他们了解可能发生事故的过程,安排他们干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工作,逐步习惯,渐渐进入角色,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思想情绪不稳定,当看见错综复杂的线路容易灰心丧气。尤其是一些女生缺乏单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惧,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实习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对于综合的电气线路,应首先化整为零,逐步加深难度,进行综合练习。学生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在进行电气线路故障排除前,学生已完成电力拖动线路安装的实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又顾及个别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要以阶段测验为主,重复多次训练,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除故障的技巧。
实习结束,实习教师要总结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决办法。同时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态度、实习效率、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情况进行总结,逐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生产经验,巩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通过新旧知识进行系统联系法进行教学。
电气控制是以控制电路基本环节贯穿全书的,每一节课之间相互联系非常密切,旧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我们可引用旧的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向旋转控制电路时,可先引用最不能实现远距离控制和自动控制,不能实现零压、欠压和过载保护的不足,之后运用学过的低压电器知识引入新课。如接触器控制的点动电路,在讲完工作原理后,可以引导性提问:“机床在加工工件时,常用的是连续转动状态还是点动状态?”学生会争着回答是连续转动,然后在启动按钮上并联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提问:“工作原理又是怎么样呢?既然学了点动控制电路和连续转动控制,能不能二者合一,设计一个既能点动又能连续转动的电路呢?”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再详细讲解连续运行电路。在新旧联系中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很重要,因为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接触器这个器件,前后联系很紧凑,只要弄清楚前一节的内容,后一节的电路就迎刃而解。
三、采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我的做法是把住复习提问这一关,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默画出前一节课的基本电路图,其目的有以下几个:(1)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课堂情绪。(2)检查学生前一节课的学习情况。(3)为新课内容做前期准备。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写到黑板上,我巡回进行查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从而改正学生的错误记忆。然后,我提出线路的要求即新课内容,在所画电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让同学们思考。最后请两三位同学将自己所设计的控制线路图画在黑板上,先不指出图中的错漏之处,老师先让学生发现错漏及不足处,并加以补充说明,让其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用彩笔区别更正,如此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对要表达的控制线路图的做法与含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了,表达也更清楚和更正确了,然后教师再进行分析小结。
在此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渐进式地完成了教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整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的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善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掌握教学方法及规律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类专业是各类职业院校中一个重要的大专业,然而机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现在教学中常常说“理实一体化”,但是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是令学生和老师都感觉棘手,往往表现出学生的兴趣缺乏,进而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进一步提升等各方面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那么,在机械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呢?
一、改变自我认知,克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由于多种原因,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往往比较薄弱,而其中大部分的薄弱点又体现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知识中。这些知识又与机械理论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由于在曾经的学习中成绩不理想,就产生了这种心理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明白其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抽象,那么难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缝纫机、自行车,从而了解机械是什么,认识到机械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机械本身是看得着,摸得着,有趣的一门学科,从而让学生体会机械的魅力。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实践融入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
机械教学离不开理论,同样离不开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馈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体会机械魅力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做:
1.让学生动手,增加感性直观认识
教学时,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多展示一下实物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这样都能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机械理论中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认识和理解机械知识。比如可以利用门的开关来理解转动副,可以借助于学生手边的水杯来认识螺纹。这都能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机械。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知识。比如金属材料中原子排列形成的晶格类型,这属于微观的知识。那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球和小棒,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就能很快他理解并记住几种晶格类型。
2.结合自身的实践课题讲解理论知识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都离不开实习,那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自身的实践课题来讲解理论知识,这样讲的知识更有针对性,也更形象。更好的做法是把学生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把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现给同学时,对他们无疑是莫大的鼓励。然后结合他们的作品,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就更会深入思考,跃跃欲试,于是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浓厚了。这样一堂课的完成或者几个相关知识点的解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将企业元素融入课堂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目标明确:踏出校门就进入岗位工作。那么老师可以把企业的一些模式和方法带入教学课堂,这样一方面使课堂更生动,另一方面,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尽快成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不仅是学校的改革目标,也是教学过程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把在企业中应用的知识拿到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教学中可以利用企业中更换齿轮的相应课题引出齿轮知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个人魅力的投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则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引导者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所在,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个人魅力主要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本身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滋润学生,引领课堂。
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往往感到内容杂乱,抓不住重点,因此,教师要重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钻研教学法,更要努力寻找适应新时期90后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具在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习、观察生活、注重积累和培养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内在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
一、研究教材,结合知识点,用好教具
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熟悉教材中的授课内容,以及所运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安排好一堂课的各个环节进程,以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引入新课课程。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或好奇心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尽量以教具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表达,突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会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随时调整内容,通过举例补充说明,利用课上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这样,一堂课有讲、有练、有演示、有提问、有回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普通螺旋传动时,虽然同学们生活中接触很多,但不注意观察,所以很难理解其运动特点,在课上经过老师指点,再通过现场教具进行演示,就很容易理解其运动特点。又如,将主动件的回转运动转变为从动件的往复直线运动,反之,可否将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回转运动?这个问题可由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教具之后,再来回答。学生在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就更加自信了。再如,在讲螺旋传动直线运动方向的判定时,教师通常是运用左右手法则,把理论讲完后,通过举例进行验证,然后归纳出便于学生记忆的三条:第一,左旋左手,右旋右手;第二,又转又移,同向;第三,一转一移,反向。可是,学生还是感觉太抽象,这时我们再运用教具对刚才归纳出的三条进行验证,并让学生自己演示深刻领会。这样在课上就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螺旋传动直线运动方向的判定。形象思维使学生记得更清楚,因此,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注重运用教具动静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体会,找出其可能存在的一些规律,学会分析,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点带面,提高学习效率。
二、研究学生特点,结合实物教学,完善教学方法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面对的是一批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部分是高考或中考失败的学生。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还有厌学现象,其中还不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作为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以鼓励教育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积极地去演好每一场戏。每当笔者讲完一个重点或知识点时,发现课上总有一些学生分心、坐不住、讲话,或玩手机、打瞌睡。这时,笔者针对他们好动的特点,让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站起来复述老师刚讲过的重点和知识点,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讲螺纹时,按螺纹的螺旋线的方向分为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国家标准规定顺时针旋入的螺纹为右旋螺纹(同样,逆时针旋出的螺纹为右旋螺纹),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记往这句话。有了这一句话,就可以进行举一反三,只要有一处不一样的,就是左旋螺纹。这时笔者在课堂上提问:顺时针旋出的螺纹和逆时针旋入的螺纹是什么螺纹,学生会非常整齐地回答是左旋螺纹。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笔者拿来常见的药瓶、饮料瓶和螺丝钉做道具,详细说明螺纹的旋入方式,以及多头螺纹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笔者还及时引导进行拓展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地建立起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记住一句话,再改变句中的个别字,就能记住另外三句话。例如,在讲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时,教师先让学生背两个重要条件,以后,在讲斜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和直齿圆锥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时,就相对变得容易些了。只要注意在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前加上两个定语:法面、大端,就又记住了另外两套法则。再加上蜗杆传动正确啮合的条件,共四套法则。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恐惧心理。
三、结合工厂设备,讲解机械原理,培养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但却是工厂常见设备采用的最基本的机械基础知识。学生在学校学习吸取知识、在实习期间培养动手能力,在工厂的实践中就能立刻看出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就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工厂设备,学习机械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带传动时,为什么要增加张紧装置?笔者先让学生读一遍书,了解书上所讲的道理,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工厂设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想法,其效果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想。再如,在讲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时,我们知道它是依靠摩擦力或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摩擦力传动的基本特点是过载时会有打滑现象,造成传动比不准确,但也同时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相反,对于啮合传动,就不会出现打滑现象,其传动比一定准确,但是不会有过载保护功能。有了学习上述理论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控制和计算小带轮上的包角了。同时也能理解带传动过程中,带速为什么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后面的链传动、齿轮传动中,都会有啮合运动的特点。
四、小结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具演示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机械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学会举一反三,最终要学会如何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转变成贴近生活,生动、易懂的道理,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8-02
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通过操作简单工具对机械类产品进行制造、装配和维修。任何一种专业化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维修工艺,都是在具有一定钳工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深化的结果。针对传统的钳工实操教学,如何使学生从消极对待变成积极参与,提升教学效果,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作为技工院校钳工教师,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一直尝试一些新型的教学法的运用。笔者将以锉削平面一课为例,论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1.准备环节——研究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布置、演练实操环境
任务驱动法对教师质素的要求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高很多,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锉削时正确的站立姿势,平面锉削的基本方法,锉削时两手用力的压力变化及测量等:其次,以人为本,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针对个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进行分组教学,以便利任务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次,设计任务,将课本知识点还原为真实的操作任务。任务设计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尤其是常见的、易出错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排除问题。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环节——示范任务完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能力
讲解环节是任务驱动法在钳工实操的运用中需要特别加入的环节。因为钳工实操对技术的动作要领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开始时一定要把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强调。
示范的时候,不同的内容要区别对待。简单的概念性内容简略介绍,复杂的内容,则要详细演示,尤其是接下来的实操任务涉及的要领,要配合教学挂图进行说明。例如:讲解锉削,让同学们了解锉削时正确的站立姿势,平面锉削的基本方法(图1),锉削时两手用力的压力变化(图2),以保证同学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这一环节的另一个重点。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动作要领和操作重点。
3.任务完成环节——学生分组操作,模仿示范内容
任务完成环节的主角是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老师示范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任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任务驱动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反复练习,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途径。老师只能巡回检查,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讨论环节——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讨论环节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地消化知识,把知识化为己用。无论多么简单的操作,学习之初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反而是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绝佳机会。
本课题实习后,各小组分组讨论,找出锉削平面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派代表出来交流小结,并选出本小组中做得最好的工件,送交教师分析点评。
5.评价环节——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实践中,虽然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确实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想要有效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仍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任务驱动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任务驱动教学”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但是也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尤其是对于第一次钳工实习课(没有基础),教师是有必要先做讲授、示范。当学生掌握了钳工操作理论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使用任务驱动的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任务设计要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就是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任务”,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到:
1.任务的系统性
由于是钳工实操最核心的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材,所以笔者在设计任务时先把总任务细分成一个个的子任务,通过这些子任务的有机组合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运用新知识,又必须复习所学过的内容,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2.任务的可操作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也不是“深不可测”和“高不可攀”,所以不仅要考虑任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将任务设计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时,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价的目标,既便于学生朝着同一方向努力,也便于教师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客观的评价。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总体来说它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综合能力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仍有个别学生在个人的专业能力提高不够,这些都是将来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一、前言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车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数控机床及组合机床等各种机床的结构及传动系统的构成。
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具有合理选用机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准备,能够根据工艺要求并结合工厂的具体情况,合理的确定机床的类型和规格;具备正确安装、使用、调整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掌握分析机床运动和机床传动的方法,了解机床的典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学会机床传动链的计算方法;具有分析机床常见故障,确定机床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原因和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该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目前,我国各高校对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板书加挂图,即使有的采用了多媒体方式,也是将教材上的图片直接搬到幻灯片上,由于学生多数没有进过工厂,难以想象出机器的结构及其具体运动。虽然进行过金工实习,但由于当时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可能对机床内部结构进行了解,并且金工车间的机床也不齐全。
机床是比较复杂的机器,也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的专业课,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感觉学生对这门课普遍反映难,其实关键就是缺乏想象力,想象不出机床的结构及其运动,教学时又不可能把机床搬到课堂上去,即使搬上去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机床进行拆卸。
因此,探讨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领会所学内容,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其一定的能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学生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空间想象力不强的特点,在上课之前,根据学校金工车间的实际情况,首先带学生到金工车间熟悉机床。到车间后,向学生介绍各种机床的型号所代表的意义,各种机床的工艺范围,所需的运动,如何对机床进行调整等内容。然后,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介绍CA6140车床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电动机和主轴之间的传动是如何联系的?主轴上的皮带轮在重力和皮带拉力的作用下是否使主轴产生变形?主轴变形对加工精度有何影响?用什么机构可使主轴实现正反转?停车时如何使主轴快速停止运动?刹车结构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想象。然后将车床主轴箱上盖打开,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主轴箱内传动系统结构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齿轮与轴之间连接的三种方法,对多片式摩擦离合器、主轴刹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个初步认识。
尽管学生原来有过金工实习,但那时受学习目的和当时知识的局限性,认识和接受知识的角度不同。因此,当这次学生再次来到金工车间介绍这些知识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课堂后,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采用直观教学法,即利用挂图和模型讲解机床的构造、传动路线,因其直观、形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采用比较教学法,如讲授铣床这一章节时,可与前面车床进行比较,比较两者的切削运动、实现方法、传动路线有何不同等。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刨床自动间隙进给机构学习时,可与车床的超越离合器相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采用讨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地理解。
在进行镗床平旋盘刀具溜板径向进给传动分析时,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条件才会有径向进给,什么条件没有径向进给?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掌握传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为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利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联想能力,而联想又是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知识虽是联想的基础,但死记硬背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容易形成联想。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重视用联想的方式传授知识,即尽可能地采取启发式教学。
由于《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讲授许多知识和内容,学生单纯地全面接受也仅是一些知识,而生产实践中,面临新的情景,多数情况下不能用现成的方法和对策加以解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校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形成思想观念的活动进程。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走出校门,仍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般采用如下步骤:一是布置自学内容;二是让学生反复阅读;三是对学生进行答疑、提问、讲解;四是小结与练习。
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一定还会有一些问题没有真正地了解清楚,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应组织一次到工厂的参观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以增强教学效果。
生产场所有各种机床,包括新的老的、现代化的、传统的、国内国外的,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各类机床以及观察它们的组成和工作状态将获益匪浅。
三、教学手段的探索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各类典型机床的传动系统和主要部件的结构。该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形多而复杂。
如CA6140型卧式车床、YC3180型滚齿机等的传动系统,以及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溜板箱操纵机构等内容是该门课程的重点,都需要依靠各种图形来表达其原理及结构构成。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只能依靠书上的图或挂图来讲解。结构图的特点是图形复杂,而且有时为了少占用幅面、突出重点,只表示局部结构,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要看懂机床上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就必须看懂复杂的机械结构图,想象各零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
而现场教学中部件的内部结构是无法看见的,所以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离的情况。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学时被大量压缩,但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材中又有许多不可偏颇的内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授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CAI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并通过有关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利用CAI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集成性和自适应性,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机床课程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理论的、静态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达到图、文、声并茂的效果,并进行动态设计,模拟部件的运动过程,边讲边演示,生动活泼,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结论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果教学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忽视了实践教学,那么这种专业课的教学就变得枯燥无味,形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机床是一切机器之母,其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更多地服务于生产,就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采取上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贾亚洲.金属切削机床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张吉玲.在《金属切削机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内江科技,2006(5).
3、吴剑红.《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4、杜文华,杨福合,曾志强.《金属切削机床》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原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