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融危机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看法,其中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二、经济危机导致的现实危机
我国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导致下滑。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毕业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的业绩下滑。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物价在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天天在贬值。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到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就目前的情况针对如何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关看法。
1、加强以现金为的管理方式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曾经对中国的企业提出忠告: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是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在萧条的时候利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随时随地保存大量的现金,随时随地拥有最低的负债,这是他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加强现金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盈利企业,如果管理不好现金流,也可能面临倒闭。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尽可能要求对方采用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现金匹配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
2、更新与提高财务管理观念和意识
经济危机中,市场是没有长胜的将军,没有永远营利的企业,企业经营者应该调整心态,对没有利润的产品,制定现实目标,能够保本经营、维持生存就是最好的营利。在经营过程中,若产品存在市场经营萎缩,长期亏损,那就应该生产其他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化理财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快、准、全的信息。
3、财务稳健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企业的危机,首先反映的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核心是资金运行的危机,资金断了,企业就难以维持了。在财务危机中,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就要贱卖资产,以筹集现金。财务的职责是要把握好有限资金的平衡和使用;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更要细心、谨慎地为企业理好财,把困难情况预计得充分些,做最坏的打算,以确保企业能顺利渡过难关。稳健的财务政策就需要企业做好几件事。一是是紧缩对下游的授信垫底资金,原先300万元的提货额度现在可能变成了100万元;二加强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三是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流;四是及时清理库存,将积压过期物资尽快变现。
4、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
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但不能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是缩减开支,但是更多的应该考虑怎样进一步拓展有利的销售市场。采用以货易货方式,以货易货是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进行直接交换,换回应用现金购买的原料及设备等,从而达到减少资金流出的目的。
5、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一方面,企业将获得低成本的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降低利率是刺激生产和消费的途径之一,企业应该利用好银行贷款,降低成本筹集的资金用在资金周转“短、平、快”的项目上,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另一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带来的益处,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对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进行经营扩张,购置相应的设备,为企业下一轮的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困难与曲折没有什么可怕,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历史车轮总是向前的,金融危机这个怪物,必将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代替。
参考文献
[1]段亚林.论大股东股权滥用及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张鸣.应将会计诚信写入《会计法》[J].会计之友,2004,8.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导 辨析
相关概念比较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侧重从金融指标的统计学意义上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内涵。如果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上定义其内涵,Mishkin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效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还有很多,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角度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定义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现象。
(二)金融危机传导及相关概念
1.金融危机的传播(spread)。“Spread”是一个很普通常用的词汇,在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指传播;散布;蔓延;扩散的含义。冯芸(2002)认为金融波动是金融系统的固有特征,金融产品的价格随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供需变化而上下涨跌是必然规律。因此,金融危机是一种波动,然后由波动到危机、由传播到传染的过程。“传播”这个概念强调金融市场的内在波动性。
2.金融危机的传染(Contagion)。在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Contagion”的使用频率最高。英文含义为疾病的接触传染,运用在金融危机中采用其引伸义。不同的理论对传染的解释差异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染定义或者定义传染的方法。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三个层次:宽定义、限制性定义和严格限制性定义。宽定义界定传染是冲击的跨国传递和一般性的跨国溢出效应。限制性定义界定传染是超越了国家间的基本联系和共同冲击之外的跨国相关性或对他国冲击的传递。严格限制性定义界定相对于平静时期,在危机时期跨国相关性增加就是传染(姚国庆,2005)。Masson(1998)通过一个简单的包含两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风、溢出和传染效应,说明当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处于某一范围内出现多均衡点,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多重均衡改变的结果。冯芸(2002)将传染作为传播的特殊情况,并从传播的角度定义传染,即特定国家的冲击演变为同样影响其他国家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冲击。
3.金融危机的传导(Transmission)。“Transmission”是对金融危机传导的多数翻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翻译的含义是“传播”;“传递”;“传达”;“传染”,其原因货币传导机制多数使用“Transmission”一词,而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危机联系紧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是“Conduction”,这种看法较为不妥,因为其含义为电流或者热量的传导,不能用于抽象意义上的传导。安辉(2003)从两个层面定义金融危机的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际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的传播和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
4.金融危机的传递(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义是递送或者投递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义的表达上。宋清华(2000)认为金融危机可以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并把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解释为接触传染机制和相似传染机制。石俊志(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传递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使用较少,并不常见。
5.金融危机的扩散(Spread):陈学彬(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过程是投机者、本国公众、外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个案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和所获信息的变化导致危机的扩散。“Spread”作为扩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献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数文献中得到认可。但这个词汇并很少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不能准确表达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使用特点比较
1.用语比较。金融危机相关近义词运用在不同的理论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异,那么还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这些词语的词源上进行比较。《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辞典》和《当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各有侧重,“传播”侧重于散布,散播,广泛散布,用电波或者符号传送消息。“传染”本意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内,引申为一方对另一方给以影响。“传导”侧重导向,如热或电等能量由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其他部分。神经把外界刺激传向大脑。“传递”侧重递送,由一方交给另一方。“扩散”则是扩大并散开,这些词语有自身各自的特点,“传递”多用于具体含义,“传染”具有强烈情感色彩而“传递”是没有中间媒介的。
2.使用频率比较。由于金融危机本身是复杂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从研究者的使用频率上来看,采用传播和传递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的文献较少。金融危机传播是把金融危机过程解释为金融市场波动、危机、传播、传染的演变发展过程,强调波动的度量。金融危机传播传递在语用上多为具体行为,所以渐渐地离开人们的视野。研究者的频率使用的传染、传导和扩散三个词语。传染一词的原意是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传到别的生物体。单从词义上理解,传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场波动的扩散和延续,但是它还具有比波动传播更深一层的含义。而在具体解释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以及传染途径时,需要对其具体的渠道进行分析,此时采用危机的传导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国庆(2005)认为所谓的传导机制和传染机制都是指一种传递机制,只不过它们分析的范围不同。传导机制通常假设传递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的,指一国内部金融危机如何扩散。而传染机制则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扩散到有关的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金融危机。
3.概念界定比较。在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五个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扩散和传播,这两个概念在正式与非正式用语中都频繁出现,用这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没有针对性。而传导是这五个词语中,最强调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机的渠道研究、机制研究等较为常用。相对于传导而言,对于传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国家位于同一个的地理区域,市场结构和历史有许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国市场联系始终存在,冲击的传递不应看作是传染;另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冲击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即使跨国市场联系没有重大变化,这种传播也构成了传染。综上所述,这五个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体考虑概念研究的对象。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分类
在对金融危机的过程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传导和传染。下面把金融危机传导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归纳如下:第一,按接触程度划分为接触性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二,按国界划分国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国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三,按是否封闭经济体系划分为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四,按金融危机媒介类型划分为货币危机传导、债务危机传导、信贷危机传导等。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综合解释
整个金融危机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形成、爆发、传染、扩散、蔓延、平息六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危机的传染的含义更加明确,破坏性的后果更加鲜明。因为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经济破坏力,是金融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海啸。只要牵连在内的经济体,金融危机都会对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划分反映出投资者对于金融危机的集体恐慌,这种恐慌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而是整个国家和多个国家。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传染的研究多数为金融危机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的研究。如果说传染侧重强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那么传导侧重强调金融危机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机研究的途径具体化。人们可以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分阶段描述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传导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个危机过程中,扩散刻画的是传染的进一步延续,因为这个词语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机爆发到结束都可以使用扩散。在这个综合解释中,放弃了传递和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词语难以刻画具体的金融危机过程。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的问卷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几年?第二,哪个经济体或国家将率先从危机中复苏?第三,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还需要多少年?此外,《环球时报》还就此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请经济学家们进行开放性讨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中,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3~5年的占大多数,达到51人,19名经济学家持更乐观的看法,认为仅需1~2年,9人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全球经济学家的看法比较集中,认为中国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学者有66人。认为美国率先复苏的有10人。认为是其他新兴经济体或者国家的分别为3人和1人。
美国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新兴市场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尤其是“金砖四国”被寄予厚望,甚至有许多投资机构的经济学家鼓吹“两个经济增长极”、“新兴市场风景独好”的说法。然而,2008年的情况充分说明,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重创,应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老话。更严重的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不只是外国资本的撤退和经济的衰退,而且还有经济体制的倒退。
2008:对新兴市场的乐观
情绪发生转折
回顾2008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新兴市场在多个方面受到不利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008年俄罗斯、中国、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部分国家出现负增长。2008年12月,俄罗斯经济首度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1.1%,是1999年3月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在2008年仍然保持9.0%的高水平,但从季度数据可以看出,一至四季度,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下行趋势,同比增长速度从一季度的10.6%下降到四季度的6.8%。根据韩国央行公布的数据,韩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环比下滑5.6%,可能步入衰退。
资本流入严重缩减。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及存在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导致了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然而,2008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估计,2008年新兴市场资本流入(不包括FDI――外商直接投资)为4660亿美元,只有2007年的一半左右。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分别从1840亿美元和3150亿美元下降到890亿美元和960亿美元。欧洲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也从3930亿美元下降到2540亿美元。
流入新兴市场的信贷资本也出现严重萎缩。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新增信贷资本流入达到历史性的4100亿美元,到2008年中期,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的贷款余额达到了历史性的4.9万亿美元,是2002年同期水平的四倍之多。但2008年信贷资本流入剧减一半以上,只有1670亿美元。
部分国家FDI出现萎缩先兆。
2008年,全球范围内FDI流入下降21%,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也同步减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新兴市场国家FDI的具体统计,新兴市场国家FDI的情况也较为复杂。部分国家的FDI仍然在增长,中国2008年全年FDI流入为9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但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和严重,新兴市场国家的FDI流入会受到冲击,在巴西已经出现了FDI萎缩的迹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联想、力拓、Vale、宝钢、现代汽车等跨国公司都减缓或放弃了在巴西的投资项目或合作计划,预计这类负面消息将会持续出现,对新兴市场国家FDI流入造成影响。
贸易顺差增长减缓与失业问题显现。
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为47.7%,而在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仅为12.7%,明显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受贸易顺差增长速度减缓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8年10月曾出现暂时性下降。
而在韩国和俄罗斯,贸易顺差减少和石油价格下跌,也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新兴市场国家失业问题也逐步显现。2008年12月,巴西共裁员65.5万人,为近10年来最高值,是2007年同期的两倍多。2008年底,中国、俄罗斯、印度企业倒闭数不断增加,制造业采购指数的下降也预示着下一步的失业问题将会日益严重。
经济制度有倒退风险。
新兴市场国家不只是经济表现有所走弱,经济制度方面也出现了倒退的迹象。2008年中期,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股票市值蒸发7000多亿美元,导致俄罗斯政府关闭Micex和RTS两大交易市场,并对外汇市场进行行政干预。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或多或少对市场采取了行政措施进行干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散和深化,新兴市场国家对市场进行非市场手段干预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干预的规模和深度也有可能加大,这对于许多处于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无疑是严重的倒退。
2009:新兴市场更为艰难的一年
2008年是对新兴市场的乐观情绪发生转折的一年,与2008年初的盲目乐观情绪相比,全球对新兴市场的看法趋于理性。2009年将是新兴市场更为艰难的一年,新兴市场不仅要面临更为严重的外部冲击,还要处理更为复杂的国内经济问题,甚至要处理金融危机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经济增长前景暗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再次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测。根据最新的数据,2009年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0.7%、6.7%、5.1%、1.8%和-0.3%;而在2008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6.2%、9.0%、7.3%、5.8%和1.8%。相关机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不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仍然对中国、印度和巴西抱有较为乐观的看法。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市场有待于重新认识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新兴市场并不像《经济学人》所描述的,是一个全球经济中的“惊奇”,是独立于欧美经济之外的庞然大物。新兴市场国家大多都是全球经济的新参与者,由于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靠贸易顺差、能源出口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全球之所以对新兴市场抱有盲目乐观,一是这些经济体增长速度较快,二是新兴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时容易产生统计意义上的“强大”印象。但是,对新兴市场的乐观看法难以掩盖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新兴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无法摆脱依靠资源、成本优势发展经济的初级模式;其次,新兴市场的发展难以与欧美经济发展脱钩,其发展依赖于欧美的商品和能源需求,一旦外部需求下降,新兴市场的发展将会受阻;最后,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投资(投机)者看好新兴市场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易于操控的证券市场,而不是新兴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资本流入进一步缩减。
2009年,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将会进一步缩减。根据前面提到的国际金融研究所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将会从2008年的4660亿美元进一步下降到1650亿美元,其中欧洲将从2540亿美元下降到300亿美元、拉美将从890亿美元下降到430亿美元、亚洲将从960亿美元下降到650亿美元。而且,资本流入缩减过程中,短期资本、证券资本的减少是最为明显的。相对而言,2009年新兴市场的FDI流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看法也不尽相同。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新兴市场FDI将比2008年减少31%,而国际金融研究所则预测会上升12%。
我们认为,虽然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总量上难以判断,但结构性的变化是肯定会发生的,估计流向中国、印度、韩国和东南亚的短期资本和FDI会进一步增加,但流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则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缩减。这将会导致2009年新兴市场的表现出现较大差异,一些国家会面临债务危机、国际收支危机,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出现资产泡沫。
部分国家可能出现汇率贬值和国际收支危机。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2008年,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净流入已经大大减少,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受资本流出的影响,部分国家可能出现汇率迅速贬值,甚至发生国际收支危机。除中、印、韩以及东南亚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汇率贬值和国际收支危机的概率大大提高,尤其是拉美和东欧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可能会在汇率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中度过。
中国、印度、韩国可能出现资产泡沫。
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在产业、国别上有很强的结构性特点:产业上,受影响最大的是金融部门,实体经济在经历裁员、减产后,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甚至实现正常的利润。国别上,美国、欧洲是受影响最大的,欧美的流动性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但是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仍然有很充足的流动性。流动性富足的国家会把资本从欧美转移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或者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进行转移,因此,在一些国家出现汇率贬值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资产泡沫。
“近年来,流向亚洲新兴市场,例如印度、中国的资金增长非常迅猛”,克林斯对记者说:“IMF的数据显示,亚洲新兴市场的外商投资增长很快。这些资金的流入会给资金输入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导致国内信贷、投资增长过快等。”“但是,我们很难判断这其中究竟哪部分是热钱,”克林斯认为,包括沙特在内的一些石油输出国,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充裕,它们在全球的投资范围很大,包括中欧、东欧、亚洲等国家,并且投资数目很大,所以这一部分可能是大家所谈论的热钱。克林斯认为,不管是否是热钱,只要是资金大量进入,这都会对资金输入国的银行系统带来压力。因为这可能会刺激银行的放贷量增多。克林斯提醒,资金输入国银行在决定是否借贷时必须十分小心。资金大量涌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就是,由于这些资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非常快速地撤出,因此,各国监管者必须在资金大量突然撤出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林斯建议,亚洲各国都应确保自身对海外资本流入不过分依赖。
面对目前流入亚洲地区的大量资金,联合国上周的一份报告称,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的部分亚洲国家,有再次出现资本突然外流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货币危机。“我还没有看到这份报告,但是对此我感到很吃惊。”克林斯对记者表示“我认为,亚洲经济目前运行得很不错,并没有存在诸如1997年那样大的金融风险。”
那么,对于泰国去年底面对游资泛滥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克林斯又有何看法呢?克林斯对记者表示,泰国政府去年所采取的措施“设计得不好”,这些措施影响了所有资本流动,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资本大量撤离泰国,泰国股市、汇市相继大跌,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克林斯提醒说,各国政府在采取资本管制这一手段时,必须更加谨慎。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爆发 原因 反思
一、金融危机历程
第一阶段:次级按揭贷款及证券化产品(次按贷款抵押债券)危机(2007•2-2007•9)
此阶段由2007年2月HSBC美国附属机构报告105亿美元的次级按揭贷款亏损伊始,一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这其中包括2007年4月2日,美国当时最大的次级按揭贷款放款公司之一的NewCenturyFinancials破产;2007年8月,另一个最大的美国按揭贷款机构之一的AmericanHomeMortgage破产;以及接下来的众多的金融机构报告次按相关业务的亏损等等。
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2007•9-2008•3)
这一阶段从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3月17日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这一阶段的市场也有三个特点:第一:投资者一般只是抛售低品质资产套现。第二:人们仍然期望美联储的降息能够很好地缓解流动性危机,从而不至于使流动性危机发展成信用危机。第三:央行减息政策和相关贴现窗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似乎对市场有所帮助。
第三阶段:流动性危机合并信用危机(2008•3-2008•9)
这一阶段由2008年3月17日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开始,直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的被收购,使得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心迅速转变成对流动性和信用危机的双重担心。这一时期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流动性价差继续攀高的同时,各类信用价差也普遍大幅度攀升至历史的高位。第二:投资者因流动性压力,不仅仅限于抛售低品质资产,也开始抛售一些通常被认为的一些高品质资产。第三:市场在与政府和央行政策措施PK中产生了恐慌和担心,投资者在两方面期盼中摇摆,市场剧烈波动。
第四阶段: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2008•9始)
这一阶段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一直到现在。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政府拯救雷曼兄弟的失败使得市场的信心彻底崩溃。由于短期货币市场的瘫痪,危机由金融领域急速地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亏损的投资主体也迅速地由专业的投资者蔓延至普通的百姓。危机的范围也由美国及主要的金融中心迅速地蔓延到全球。
在回顾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历程之后,会有人片面的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就是由于金融资产的质量恶化引起的流动性危机,并引发了市场的信用危机,最终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仅仅是金融风险集中释放的一个过程。而把危机爆发的原因片面的归结为金融创新的过度使用、华尔街金融家们的贪婪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而我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起爆发的根源其实在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就已深埋。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美联储01年以来的低利率政策为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但是如果仅仅是房产价格的下跌并不可能引起范围如此大,影响如此大的金融危机。所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其中起了作用:
1.美国的超前消费习惯使得美国购房者只需要很少的首付款就能购房,在低利率房价有上涨预期的时期,即使购房者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不能支付其房贷,银行将其的房屋拍卖后仍能收回其贷款,甚至购买者还能赚得一部分差价,这更加速了低利率时期美国房价的上涨;相反,在高利率房价有下降预期的时期,银行的贷款不能收回,使得银行更加惜贷,这同样加速了房价的下跌。
2.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拉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同时一单位的实物资产同时支撑着数倍的金融衍生资产。“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这样就导致了美国金融市场上特殊的倒金字塔形的资产结构,最底部的实物资产支撑着数十倍于自身的金融衍生资产,这种基础不扎实的金融资产结构,在其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很轻易的引起了整个金融体系资产结构的崩塌,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的越发不可控。
3.再往更深层次看,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失衡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历年来的双利差使得美国每年往外输出大量美元,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又回流到了美国国内,从而使得美国的经济基本是靠借全世界的钱来促进国内的超前消费来拉动。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循环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得以维持,但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个循环过程变得脆弱。而一旦这个循环不能得以维持甚至发生逆转时,美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三、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七年了,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水平仅勉强达到2008年初的水平,日本这七年甚至是负增长,美国只增长了6%。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复苏?那对复苏的要求未免也太低了。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用“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来形容这些年的发达国家经济显得更恰如其分。
萨默斯认为,实现美国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实际利率是负的,零利率边界使现实中的实际利率无法下降,产出的缺口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弥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欧美可能正在重复日本长期停滞的噩梦。
如果萨默斯和克鲁格曼是对的,就意味着目前欧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太宽松了,而是还不够,即将到来的美联储加息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会摧毁本就脆弱的美国经济。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能预计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传统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肯定出现了某些问题。再沿着这一传统思路去看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出问题的概率也很大。萨默斯和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没有复苏的后危机时代
一季度,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意外出现负增长,实际上已经为2014年定下了艰难的基调。之所以意外,是与就业的较好表现不匹配,打破了华尔街投行过于乐观的期望。
包括美联储官员在内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这只是个意外,异常天气成为了替罪羊,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反弹至(折年率)4%,让人们更坚信这一点。即便如此,上半年,美国经济也只实现了1%的增长,没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要想维持2013年1.9%的增长,三四季度美国平均增长需要达到3%,也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
经济出现负增长,哪怕只是个意外,至少也说明复苏的基础很不牢固。按照金融危机前的趋势,美国潜在增长水平在3%左右,危机过去了六年,美国实际经济偏离趋势线越来越远。
欧元区的情况要糟糕得多,二季度是零增长
欧洲经济的龙头德国甚至出现负增长,净出口对德国经济环比增长的贡献是-0.9%,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法国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零增长,而且失业率仍高达10%。意大利实际上已经再度陷入了衰退。
欧洲央行已经在6月份把基准利率下调到接近零的水平,这或许还远远不够,欧洲通缩风险越来越大,欧洲版的QE正在酝酿。7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仅0.4%,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
日本经济在度过了安倍刺激的蜜月期后,遭受了消费税提高的重大打击。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下滑6.8%,上半年累积是负增长。日本曾经于1997年初也提高过消费税,在随后几个季度里,经济陷入了衰退。这一次日本经济能够幸免吗?恐怕很难。
G7中唯一的亮点是英国,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环比0.8%的较强增长,现在英国提前加息的可能性也在增大。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给了英国经济强力的支撑,英国房价已经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高点。
总之,上半年发达经济体离强劲复苏很远,可以说表现有些惨淡。
其实,这种低迷的状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把2008年初作为起点,在过去七年里,欧元区和英国是负增长,日本几乎是零增长。美国和加拿大相对好一点,分别增长了6%和8%。不过,这样的增长水平在正常年份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实现,如今却用了七年。
不要忘了,这样的表现还是在各国央行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获得的。要是没吃药,或者少吃药,发达经济体的表现会更差。
长期停滞?传统主流宏观理论之殇
为什么发达经济体会变成这样子?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当经济偏离潜在增长水平后,市场的力量会让它自动恢复到潜在水平附近。宏观政策的实施只是影响这种恢复的幅度和速度。金融危机前近三十年的美国经济运行轨迹,有力地支持了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
但金融危机以来的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了,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偏离潜在趋势增长水平越来越远。
萨默斯在201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个经济学家论坛上提出了,发达经济体“长期停滞”的看法。参与发言讨论的有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现在的美联储副主席费舍尔和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
“长期停滞”在日本早已发生,“失去的二十年”让日本政策制定者束手无策。以前,大家只是把日本当成个意外,如今这种“长期停滞”可能也在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中出现。
在2014年2月的一次演讲中,萨默斯更为详细地阐述了“长期停滞”的观点。他认为,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实现充分就业所需的实际利率(full-employment real interest rate FERIR)下降到了负区间,名义利率受到零边界的束缚,无法降到负的。这就导致现实中的实际利率要比潜在增长水平对应的实际利率水平高,投资无法提升到需要的水平。
克鲁格曼极为认同萨默斯的这一看法,他用魏克赛尔的自然实际利率(Wicksellian natural interest rate)和凯恩斯的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概念阐发出了萨默斯类似的观点。克鲁格曼认为,对应着潜在增长水平的自然实际利率是负的。
大家普遍认为,欧美实施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考虑适时退出。如果萨默斯和克鲁格曼是正确的,就意味着,目前欧美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也意味着,欧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太宽松了,而是还不够。大家目前正在热议美联储会在何时加息,或许已经为时不远。沿着萨默斯的思路,加息不仅是错误的,而且非常危险。
萨默斯给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降低实际利率。在名义利率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通货膨胀来实现,或者采取QE来减少信用和期限的贴水。这即使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会带来金融稳定性风险。
二是试图提高FERIR。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大致的措施包括:提高公共投资,减少私人投资的结构,减少收入不平等。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说这些,不是为了打趣。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宏观经济面临着诸多内在和外在的挑战,这样复杂的局面可能是过去没有过的。不过,请先不要发愁,因为有这样的现象首先是好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贸的高速增长,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在21世纪初逐渐浮出水面。别忘了,假如没有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将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升值的烦恼应该还是好过经济停滞的失望。
然而,也请不要沾沾自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现在的“经”比过去好念了不少,至少中国比过去富了。对外,政府有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内,2007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应该在5万亿人民币以上。但钱多有钱多的烦恼。由于汇率低估造成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助长了资产泡沫,也放出了通货膨胀这只老虎。看看世界经济史近10年的资料,就会知道这明显是泡沫经济的特征。记住,不是经济泡沫,是泡沫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一般或多或少都有泡沫,但泡沫经济可以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运作。
要知道,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还从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的洗劫。但就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已经有多个经济体在其肆虐下大伤元气,甚至包括日本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于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不仅仅是一种兴趣和想法了,也是一种急迫的需求。
正好,最近有一本不错的相关著作面世――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米什金的《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中国学过金融学的人大多知道这位老先生的名字,因为米什金教授撰写过金融学方面的教材,而梁晶工作室的翻译又使很多中国学生早闻其名。而且此君还是美联储理事,对于关心美国经济的人来说,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在书中,米什金教授为全球化大唱赞歌,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个例子:
“1960年,韩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非洲撒哈拉地区一些国家。它仅仅同其他国家进行非常有限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从国外流入韩国的资本也少得可怜,每年还不到4亿美元。如今,韩国已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OECD)这一富国俱乐部的成员,首都首尔可以比肩繁华的世界一流大都市。发达的国际贸易是韩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1/3的经济与出口有关,国外流入韩国的资本增长了20多倍,达到每年100多亿美元。而1960年,索马里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韩国要高出10%。但是,在后来的45年的时间里,索马里的人均收入下降了33%,而韩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多,前者的人均收入下降到不足后者的10%。”
如此强烈的“国家”对比之后,米什金教授将韩国的成功归结为全球化,而将索马里令人吃惊的失败归结于不参与全球化的结果。为此,米什金教授还从历史的角度举出了19世纪日本和中国的例子来论证其观点。
虽然学界也有与其针锋相对的观点,不过放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来看,反面的观点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近30年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人对开放大多持一种相当正面的看法。
但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中的惨剧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看法。随后多年,从政府到学界的各方都在探讨中国如何在开放条件下防止金融危机的问题。尤其是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级债危机之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也开始获得关注。
中国经济发展虽快,但中国人对于金融危机的忧虑却是实实在在的。上世纪末,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资本外逃现象;香港这个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的经济体,在1998年遭到国际炒家进攻时也曾命悬一线。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__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形势的变化尚未对就业带来明显影响。但同时他也指出,一些迹象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目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有可能对我国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业带来一定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彭龙指出,对于中国教育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彭龙认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创业投资进入网络教育、职业教育将较快增长,类似动漫制作、软件设计、数字影视等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快速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国际整合、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可能将在我国进一步普及。
这次危机对商学院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冲击。比如金融专业教育会受到很大影响,金融知识体系可能会面临调整,商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将受到挑战,如何融合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商学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__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__看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他认为,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