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目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治理的目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治理的目的

篇(1)

【中图分类号】 TU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4-158-02

施工图纸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技术依据,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是施工准备阶段各方都应共同遵守的法定程序,是施工前项目监理机构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目的是使有关参与方更进一步的明确和掌握设计意图,通过此过程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图纸在设计和考虑上的不足,有效减少和避免因由此而引起的工程变更及不良问题。监理机构应预以充分重视、认真组织并督促做好。

1 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的主要目的

1.1 使各参建单位进一步的熟悉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加深对设计文件难点、疑点的理解,掌握工程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重点和要求,正确贯彻设计意图,确保工程质量。

1.2 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使准备阶段监理单位编制监理规划、实施细则及旁站方案,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以及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等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3 解决图纸中存在的缺、漏、碰、错、重及功能不足等问题,消除潜在不良隐患,使施工图纸更符合现场具体情况和业主的功能定位要求,消除和减少施工过程中由此而产生的频繁变更。

1.4 有利于各专业监理人员在认真看图、读图的基础上,更好地督促承包单位按图施工。

2 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的要求及组织程序

2.1 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工作的基本要求。①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必须在各方准备充分、对图纸和施工现场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并应在施工前期准备完成、正式施工开始之前的适当时间安排。此前各参与方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已通过施工图审查的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阅读,对现场进行细致的了解,结合类似工程专业特点、常见的存在问题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审核和查对,对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明确事项以及为满足设计要求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的纪录、分类和汇总。为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监理机构还应注意对各相关方的准备情况进行督促。②图纸会审工作过程的组织要注重实效、注重问题处理结果,要求相关单位及专业人员按时参加会审会议,指定各专业相关人员做好绘审时的书面记录。会审要分专业、有计划、按程序进行,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商讨、形成初步处理结果后再进综合问题讨论,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效果;对只涉及某一专业的问题处理要一步到位,涉及多专业和交叉的问题处理要在各专业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解决、完善,对某些疑难和重大问题,因时间、资料、信息等原因暂且不能达成处理共识或处理结论的要书面商定、明确处理的时限、责任单位、专业和责任人,以便于跟踪落实结果。③图纸会审结束后,监理应在督促相关施工单位及时对各专业存在和需解决的问题汇总、整理的同时,将会审纪要报送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转至设计单位研究处理和答复。通常情况下图纸会审后应尽可能的及早组织进行设计交底工作,但也应给设计单位留有必要的准备时间(一般应掌握在会审结束一周内举行),以便设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答疑准备、完善图纸,同时也不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

2.2 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工作的组织。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图纸会审由项目监理机构组织,会审纪要由施工单位负责整理,设计交底由建设单位(或委托项目监理机构)组织,项目监理机构负责交底纪录的整理。项目监理机构应按照上述相关规定要求,在会议时间、组织及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做好安排,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对于小型工程、施工工艺比较简单、结构不太复杂及专业单一的一般工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合并举行。

3 图纸会审应核查的主要内容

3.1 地基与基础的设计是否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地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实际情况,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3.2 设计文件是否完整,相关内容是否齐全并满足施工所要求的深度;有无分期供图的时间表及满足施工进度安排要求。

3.3 设计是否符合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规定要求、所处地理环境和现场实际情况,有关设计参数选取和对施工质量保证要求是否正确、合理。

3.4 防火、消防能否满足要求。

3.5 总平面图与施工图的几何尺寸、平面位置、标高等是否一致。

3.6 图纸标识是否清楚,平、剖面、详图尺寸标注是否齐全,有无漏标或不能满足施工测量定位要求的问题。

3.7 设计采用的材料、设备、构(配)件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来源有无正常保证,能否通过代换来满足设计要求,否有被淘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是否明确,技术标准、工艺参数、施工要求、质量标准是否明确、清晰,应用有无问题或合理,目前施工技术能力、装备水平及方法能否有实现的保证。

3.8 总体工程设计是否存在通过常规方法不能实现或不便于施工过程控制的技术问题,施工安全、环境卫生、文明施工有无保证,有无导致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3.9 施工图纸与说明书中指定使用的规范、规程、标准图册等是否是现行有效、有无遗漏,是否适用于当地和工程的具体情况。

3.10 不同专业之间有无错、漏、碰、重以及工艺布置不合理等问题。①各专业间的图纸之间轴线、标高、尺寸是否统一,地上地下之间、上下楼层之间等有无矛盾。②各专业在平、立面布置上是否合理,有无碰撞、重合之处;管线、设备、道路与建筑物之间有无矛盾。③各专业间相关联的预埋、预留与土建图上是否一致,能否保证结构质量不受影响、保证上、下一道工序顺利施工及今后使用、维护上的要求等。④不同专业所采用的各种标准图册是否存在不相匹配或相互矛盾之处。

3.11 改扩建工程中,新建工程与已建工程在平面、立面布置上有无碰撞之处;是否出现新建工程施工危及已建工程安全之处,如新建工程的基础、埋地管道埋设过深或距已建工程太近,施工、开挖过程有可能危及到已建工程的安全、引起质量、安全隐患等。

4 图纸会审记要的分类、汇总处理

图纸会审后项目总监应指定专人将各参建单位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汇总处理,并要求各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在此前进行必要的分类、归纳,及时形成图纸会审纪要,按照监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图纸会审中发现的问题通常可按问题的不同性质和重要程度来进行分类、甄别处理:

4.1 认识、理解不清的问题。①各方人员因理解错误、识图不深而提出的误识问题要进行剔除,对可能影响监理高智能服务的误识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②对于明显属于设计人员笔误、并能在其他相关专业或图纸中佐证的问题可及时作一般性的确认处理。

4.2 重要性较低且可以能够及时给予答复的一般性问题。此类问题应要求设计人员会审时在记录中给予及时答复并签字认可。如缺少尺寸、标注等。

4.3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涉及到工程质量、安全及造价等较重要的问题。此类问题应力求在会审时商讨出解决办法,并且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在会审记录中签字确认,还应要求其出具正式的设计变更图纸。如建筑图与结构图矛盾、专业图纸之间矛盾、设计图纸缺项与说明不全、预埋件预留洞位置错误等。

4.4 少数特别重要问题要慎重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要求处理。此类问题关系到工程主要质量、安全,影响到重要使用功能的实现,既要由设计人员出具变更图纸,还要经原审图机构重新进行图纸审查确认。因此,对于该类问题的提出,监理人员要特别慎重,一旦提出就应有充分的依据来证明问题存在的客观事实和修改的必要性,并要有相应的佐证和说明资料。如基础与主体结构形式的改变、原结构、构造的调整、涉及强制性条文的引用变化、对主要使用功能的改变等。

5 图纸会审会议纪要的传递与实施

篇(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的过程。课堂理论课教学负担着以上知识传输的任务,是一种强化认知过程。受教育者要对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并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澄清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和理论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平行存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应看到,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理论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用来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将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以主题形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为依托,但从某些方面看,它已超越了一般理论知识体系,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要求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能够经常性开展,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步骤简单直接,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但多是用作支持理论、辅助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环境更真实,各类影响因素更多,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理论知识内容,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结果多元化,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为了强化过程学习,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不仅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改善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是世界各国普遍感到困扰的问题。近年来以PPP为代表的公私合作模式在公共项目中的兴起,使得对其项目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制度安排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公共项目治理发展为项目治理理论的重要分支。

2 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脉络

2.1 项目管理研究范式的演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项目管理进入了理论分化阶段。所谓分化是指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多种范式并行、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若将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现代项目管理称为广义的项目管理,由其分化出的项目管理理论可称为狭义的项目管理,它强调在管理层面从技术方法的角度对现代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属于管理技术范式。在重新定义项目内涵的基础上,欧洲最早提出了项目治理,侧重对项目管理制度基础的探究,属于治理范式。

公共项目的管理技术范式与治理范式的区别相应体现在对项目本质、项目价值的认识、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如表1)。

2.2 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2.2.1 国外公共项目治理的发展脉络

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的兴起依托于项目治理理论的发展,透过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可以映射出公共项目治理的发展。

项目管理研究的范围已极大地扩展,具体包括:①单个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②企业间项目的研究;③多项目的研究;④项目生态的研究,即从社会学和经济地理学等角度研究项目。项目治理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项目研究领域的扩展过程,呈现出二维发展趋向:①从强调一方主导的项目治理到多方制衡的项目治理;②从单个项目治理到项目型组织的治理,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如图1)。

2.2.2 国外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国外项目治理理论中没有明确地构建公共项目治理理论,对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隐含在项目治理研究的各个领域中。

(1)项目型组织的治理——多项目治理

Turner是最早研究项目型组织治理的学者。他认为项目型组织中存在着公司治理、公司环境治理、单个项目的治理三个层次。在公司治理层次上,通过定义正确的项目组合、项目集和项目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在公司治理和单个项目之间的层次,通过适宜的项目组合和项目集治理及管理结构来支持单个项目。在单个项目的治理层次,包括三种角色:制定项目目标的经纪人(broker),明确如何产生项目的交付成果的管理员(steward),监管项目的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项目型组织的治理将项目治理作为一种决策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因此,项目治理的功能就是从战略高度保证项目成功,且有助于企业的成功。

(2)企业间(组织间)的项目治理——多主体参与的项目契约组织的治理

企业间项目治理的研究主要针对伴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而大量涌现的多主体参与的复杂项目,集中于大型项目和PPP项目。

企业间项目治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项目中存在委托的经济关系;二是项目治理的功能是配置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在企业间项目治理理论范畴内,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是核心内容,规定了项目契约组织的构成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项目治理结构是治理机制运行的载体。与治理结构相比,治理机制还涉及到市场环境和交易体制,并且在特定的公共项目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相对灵活性。

2.2.3 国内公共项目治理的发展

(1)萌芽期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分析业主不规范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罗建华和高峰分析了公共项目业主行政和市场的不同均衡结果。沙凯逊等提出需要从项目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上考虑项目的治理方案。这些研究虽然没有提及公共项目治理,但隐含地提出了治理问题,形成了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的思维片段。

(2)发展期

2004年,尹贻林等率先提出了项目治理的概念,成为国内公共项目治理萌芽和发展的分水岭。自此,国内对项目治理的研究逐步升温,这种趋势从项目治理的相关文献数量中可见一斑(如图2)。

在此基础上,以天津理工大学尹贻林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内公共项目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制度设计问题,构建了公共项目治理的概念模型。通过构建公共项目管理运行基础和责权利的体系框架影响项目管理绩效水平及项目成败,初步构建了公共项目治理理论及其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架构。

与此同时,以山东大学丁荣贵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管理学研究范式下,借鉴了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和流程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过程的项目治理PR4模型,即在统一分析过程的基础上考虑项目相关方的需求获取、治理角色的定义、治理角色实现的风险识别、治理角色之间关联关系的建立,并基于该模型对政府投资的R&D项目、科技项目的治理进行研究。

综上,国内外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围绕公共项目管理的制度基础展开,即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来激励、调节、引导和控制参与公共项目管理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以达成项目目标,实现项目价值。

3 公共项目治理研究范式的核心内容

3.1 公共项目治理的特殊性

(1)公共项目的交易属性

项目治理理论受组织理论特别是交易费用理论的启发,深入考察了项目作为一种临时性契约组织的内部制度安排,研究这种交易方式的治理。可以认为,公共项目是在公共需求带动下的项目组合形成的政府投资人与项目各参与方之间一系列契约的缔结体。

(2)公共项目契约组织的特点

公共项目契约组织在产出过程中面临比企业组织更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共项目契约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上升。这也使得公共项目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量比一般项目契约组织的协调量要大,因而对承包商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共项目实施前后往往都有相关的前期项目或后续项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契约组织的临时性。

(3)公共项目契约组织的混合控制权治理

主流治理理论的研究大都是纯粹的国家所有权或私人所有权。公共项目治理是国家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混合或者联合的治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委托代建模式会出现项目所有权有条件的部分让渡,政府业主和人都会有资本的投入。这种混合治理是区别于一般项目治理的重要特点。

(4)公共项目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公共项目治理具有强制度、依赖性,尤其是我国公共项目正处于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转型期,公共项目治理表现出对旧体制路径的强依赖性。虽然采用了新的项目管理模式,但受传统思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影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将受到牵制。

3.2 公共项目治理的核心内容

(1)公共项目的治理结构

项目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框架,在这个框架下项目利益相关者通过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来决定一个完整的交易或相关的交易。建设项目可划分为垂直治理结构和水平治理结构,基于此,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项目可表示为(1+3)C模型:1C是业主,3C是设计方、施工方和控制方。依此逻辑,公共项目中的垂直治理反映了由上至下的委托关系,应以交易成本和委托的解释逻辑为主;水平治理反映了项目参与方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应以合作竞争的解释逻辑为主。

受公司治理的启发,国内对公共项目治理结构的研究侧重于交易与治理结构的匹配。不同的公共项目交易方式具有不同的治理结构,有关各方的责权利配置也不同。

(2)公共项目的治理机制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存在适宜的治理机制组合,通常提及的市场、契约、科层、关系等都可以成为项目治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BjΦrn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采用多种治理机制可以合作关系。Eric和Jessica则提出了均衡治理(governance equilibrium)的概念,认为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使其优劣势得以互补。Ruuska等认为大型项目是实现项目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动态网络组织,应采用网络组织的视角来建立新的项目治理理论。

此外,近期的研究深化了对公共项目的社会属性的认识,意识到正式的契约治理与非正式的契约治理的重要性,进而将公共项目的治理机制划分为合同治理机制(或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机制。正式的契约治理要求责权利统一,反映了有限理性约束下对机会主义的克服,包括合同约束、规章、规程、监督等;关系治理基于信任,通过共同规范、联合行动发挥降低交易费用和减少交易风险的作用。

4 公共项目治理的优化

4.1 公共项目治理的目标

对于多项目治理,治理侧重于通过“选择正确的项目,实现项目的有效交付,确保项目及其产出的可持续性”。企业间的项目治理,更强调通过利益相关主体权力、利益的平衡来实现项目价值成为项目治理的目标。公共项目的目标不仅表现在最终的交付产品中,在交易过程的关键环节上也应有所体现。如充分考虑项目交易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因此,尹贻林等认为,公共项目治理的目标是达到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趋同,最终实现项目价值。换言之,实现公共项目的善治就是公共项目治理的目标。

4.2 公共项目治理结构的优化

(1)公共项目治理结构与项目管理模式

公共项目治理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是项目所有权配置的优化,进而形成合理的、与交易方式相匹配的治理结构。现有研究的主要目标指向了项目治理结构对项目交易方式、项目管理模式的影响、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项目治理结构的定量研究等。

(2)公共项目治理结构优化的核心:项目控制权配置优化与风险分担的匹配

张喆等强调了PPP项目的契约本质,指出影响PPP效率的关键是控制权的最优配置。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合理的控制权配置一方面能够保证满足企业的激励相容条件,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提高PPP合作效率。叶晓甦等也认为控制权是PPP项目合作的重要理论前提,认为PPP项目控制权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控制权,包括实质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它们构成影响公私合作效率的基础。胡振等分析了PPP项目三种模式选择方案与风险分配之间的相关关系。

4.3 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优化

(1)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合理选择

在复杂的委托关系下,风险分担、激励机制是最重要的项目治理机制。公共项目的项目属性、不同的开发模式、特殊的项目管理绩效目标等使得治理机制的选择面临复杂性。不同的项目治理机制对项目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选择具有情境依赖性。

公共项目治理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契约治理机制来奠定合同所能依赖的第三方强制履行的基础;也需要考虑项目各方的合作关系、信任等关系契约所提供的自我履约机制。公共项目的委托方可以根据潜在人的综合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这反映了公共项目治理机制选择的实践需求。

(2)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均衡作用

现有研究表明,公共项目人的激励是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均衡作用的结果,并成为解决公共项目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项目环境中所嵌入的社会关系。公共项目契约组织的社会网络结构特点以及项目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仅强调正式契约安排下的治理机制是不足的。研究也表明,在公共项目中关系维度的治理机制是影响项目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公共项目治理应跳出狭隘的科层项目管理体系的观点,全面考察正式契约及其之外的项目环境因素。

5 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展望

通过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公共项目治理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整合各种研究dylw.net 成果,可以发现公共项目治理中蕴含了从问题产生到项目价值实现的逻辑链条:公共项目问题——公共项目治理——改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达到项目目标——实现项目价值。循着该逻辑链条,本文认为,对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两个方面:①进一步打开公共项目中“治理”的黑匣子,明确治理到底是什么,如何运作;②公共项目治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进一步运用,同时促进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的实证研究。

5.1 对公共项目关系治理机制的深入探讨

公共项目治理机制从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研究向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研究的倾斜,反映了人们对公共项目认识的深化,也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但是,目前鲜有对公共项目关系治理的研究。而且,现有文献对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间的关系存在着互补或替代两种不同的观点。因此,在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的二维框架下开展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首先应辨明关系治理的内涵及其核心要素。这是选择并优化治理机制的前提,也意味着可将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引入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领域。

5.2 开展公共项目治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目前公共项目治理研究获得的结论大多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尽管模糊的描述必不可少,但它难以精确分析公共项目的治理状况,也无法为公共项目绩效改善提供准确的治理策略。究其原因,大多数研究没有区分项目成功、项目治理成功以及项目绩效、项目治理绩效。对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仅依靠定性分析难以将公共项目中的质化为量。可见,公共项目治理理论已发展至亟需解决定量化研究及模型化分析的阶段。对公共项目治理状况的评价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也将成为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前沿。

篇(4)

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是法在社会生活运行的四个环节。执法,即法的执行。本文所指的执法伦理,仅就其狭义而言,即主要讨论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的活动中应有的伦理精神及道德原则。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代表着国家及政府执行法律的活动。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执法本身的价值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在近代以前的各国治理实践中,几乎都采用的是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以君王的权力为核心逐级构建对社会的统治,其本质是权治,其目的是统治。从近代以来,大部分的国家逐步进入了以法治为本质的管理型社会,将对权力的制约依托于制度的构建,以法律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来克服权制社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但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极端发展趋势是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所谓"照章办事",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仅依照法律制度来追求应有的社会秩序,道德被排除在社会治理以外的其他领域。以法律为万能的治理模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呈现其弊端。"法律把道德编为法典,为道德提供支持;而缺乏道德或者道德涵义,法律法典便空洞无力了。"①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运行环节均是如此。只有将法律与道德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在合作中进行社会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最终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执法的"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最高目的,关心人、尊重人。人本理念是执法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由执法伦理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伦理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伦理权利与义务关系。"②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相比其他社会关系,本身即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以"善"与"应当"作为其评价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关系有着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高的价值追求。尊重人,以人为核心正是执法伦理关系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当然,这并非最终目标,在执法过程中,还应当通过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的良往合作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伦理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途径主要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等非强制性手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个体的内心信念才可能得到自由的表达,社会舆论也需要在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中得到良性引导。三是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不同,道德义务较之道德权利而言具有本位性,也就是说道德义务具有主导地位,"伦理权利与义务侧重的是主体应该按照自己的角色身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义务, 换言之, 主体应该尽力通过对自己义务的履行维护对方的权利。"③而过去执法者的一贯观念是在行政法律关系这一领域中,通过要求对方履行义务以实现自己的权利。换句话说,法律关系以权利为本位,而伦理关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对对方的尊重。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后,这一理念在我国社会各领域愈加得以重视和反思,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在法学领域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需要通过体现公民意志、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使 "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得以贯彻和实现;在政治学领域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本源,国家公权力行使的目的是正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谋取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幸福;在行政学领域中,应当认识到国家行政所依据的国家公权力应该把人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当作一种手段;人应当成为被服务的主体,而并非被利用的客体。由此,执法活动作为以上领域的一个关节点,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都不能脱离人本理念这一核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执法活动在法律关系中对公民权利保障的权力本位性与在伦理关系要求执法者体现的义务本位性是同质要求,都根源于以人为本这一基本价值理念,这是执法活动得以合理展开、执法者德性得以提升的基础,也是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糅合德治理念的最根本原因。

二、执法的"合作"理念

合作是指二人或多人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进而社会形成为一个大型合作组织体。合作关系的建立将是人们在利益意识的驱使下多进行的自觉选择,而在执法伦理关系中即指向了执法伦理关系主体间的合作。

首先,从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执法者需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将行政相对人作为客体的看法,进行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化,改变目前从命令到服从的现状,使二者之间产生互惠互信的新型关系,从而自然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不再是以权力控制社会,以法律管制社会,而是以道德影响社会,这或许就是我们对于新型执法关系的美好期待。执法者要尊重行政相对人的基本诉求,行政相对人要理解执法者的最终价值追求,在发生冲突的地方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对话形成合作。在行政执法关系中,如果执法者能够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就能够得到行政相对人的信任,双方之间合作发展,最终使和谐社会得以实现。而要达成这一愿望,一是有赖于执法伦理关系中主体的德性得以提高;二是有赖于执法过程中执法的方式及程序上逐步开展以"德"为主的制度建设。

其次,在执法者之间,即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的各部门之间也应当要讲求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法的目的不再是依权划分的管理,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各部门应以人民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广泛合作。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在对具体问题的所谓综合治理中存在令出多头或相互推诿两种极端,导致行政效率和执行力低下,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应当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构设置体现了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但是,虽然各级政府的改革与各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本适应,与我国改革至今GDP总量创造出"中国奇迹"密切相关,却与民众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普遍要求不相适应。从政府自身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来看,不仅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上加以转变,更需要政府把因为管理而获得部门利益的可能性从源头上消除,只有将管理职能、管理资源主要凝聚在社会公共服务上,各执法部门之间采用合作的形式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避免政府公信力不强、执法效率低下、权力寻租有空间等种种弊端的出现。

三、执法的"服务"理念

执法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是依托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作为手段的执法活动功能是不一样的,对执法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回溯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发展历史,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治理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类: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和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

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农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相一致的,以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我国古代为例,社会治理建构的是以自上而下形成的权力体系为核心,以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为目的,将执法作为治民手段的治理模式。因此,执法总是依存于执法者的个体德性而具有随意性。虽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先后出现过"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治乱重典"的法治思想,或者"德主刑辅"德治、法治结合起来的思想,但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下,这些都只能作为外在形式或者手段而存在,并不能掩盖依靠权力来进行治理的本质。

再以西方近代工业社会的社会治理情况为例加以考察,它们往往采取的是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与统治型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的建构并非依托于权力统治者随意的个体德性,而是以法治为核心,依托于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建设上,用法律制度来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这种治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公平和效率,这使得执法必须排除个体价值思考,机械而完全地遵循法律。但是,公平和效率作为管理型治理模式的两项价值目标本身也可能存在着冲突,甚至具有不可调和性,因而单纯从法制中去构建真正的法治,往往难以实现。"从最终价值来看,公平是法的第一追求,效率是第二追求,而从现实需要与制约因素来看,效率的优先发展具有比片面追求公平更深的意义。公平目标的最终性和难实现性,决定了效率增长的现实需要性。"④所以,从近代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来看,为了在任期内获得公众认可,往往以追求效率为首要目标,这使得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追求高效的同时存在忽略或者放弃公平的可能。

要克服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弊病,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构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这说明我国在政府职能问题上正发生着从"管理、服务双管齐下"的治理模式到侧重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巨大转变。

综上所述,执法作为法律运行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下及将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必须遵循社会全体成员主流的价值追求发而生重大转变,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合作为主要方式开展社会治理,达到为民服务的目标,实现执法功能的转变。以此为基础,执法活动的道德规范构建及执法者应有的德性分析就如有源之水,可以进行设计和研究了。

注释:

①Jacques P .Thiroux Keith W.Krasemann,程立显 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第9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2。

②朱海林著,《论伦理关系的特殊本质》[J],《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4期

篇(5)

依据大会安排,下面,我就绩效治理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年绩效治理工作获得了优异成果,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是“”收官之年。全区各绩效治理责任单位紧紧围绕市、区年头确定的工作目的,真抓实干,创优,再次保证我区成为全市绩效目的治理先进单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程度继续坚持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出现出经济平稳增进、事业具体提高、城区功能提高、民生继续改善、社会和谐不变的优越场面,“”目的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基本更为结实。从目的执行状况看,年我区承当市一级目的32项,除服务对象称心度目标由市统一测评外,其他31项均具体超额完成任务;全区各绩效治理责任单位承当的区级目的也悉数到达或超额完成。

年全区绩效治理工作获得的成效,可以归结为三句话:一是经济目标继续抢先。全口径财务收入、区级普通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首要经济目标继续位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尤其是全口径财务收入到达83.91亿元,比第2位武昌区凌驾16.8亿元。二是特征目标亮点纷呈。我区获批第一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全省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获得中心指导同志充分一定,社区建设“形式”遭到国家民政部承认,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具体提速,市下达的精武路、汉口火车站、轨道交通、二环线、城中村、武汉大路、流通巷防洪清障等拆迁任务均具体完成,还还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人口早期教育省级示范区、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区、全省计算基层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创新奖等声誉称号。三是减分目标保证不减。社会治安综合管治、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等10项减分目标,经市专项部分审核验收悉数及格,均未呈现减分状况。

过去一年的实践证实,运用绩效治理来加速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建设,的确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好方法。概略讲,就是绩效治理充分发扬了“三个推进”效果:

第一,推进了两大试点区建设。围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治理创新,使两个试点相反相成,扎扎实实做好“打基本、利久远、促和谐”的各项工作。上一年,湖北省及武汉市将“推进区国家第一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创立工作”归入省、市县政府工作目的,对创立省、市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提出了详细要求。针对这两项极具创始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运用绩效治理这个抓手,明确目的任务,增强责任落实,并科学分化责任、层层明确责任、严厉落实责任,既保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又注重统筹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创立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区首要指导到分担指导、从部分首要负责人到中层干部甚至普通工作人员,都承当了响应的工作责任,构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大家身上有目标”的责任系统,保证了两大创立工作获得圆满终局。

第二,推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区转型。阮成发书记在我区所作的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的申报中明确指出,区要完成又好又快发展,要走在中心城区前列,必需紧紧抓住产业升级和城区转型不放松。依照市指导要求,我们既把这两项工作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又将其量化、详细化,并落实到年度目的系统中,一年一个提高,一年一个台阶。年,全区服务业占GDP比重到达87%,财务奉献率超越90%,创历史新高,现代服务业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在高基数上继续增进的首要动力。产业堆积功能日益加强,浦发银行、朴直东亚信任等一批金融机构接踵入驻,长航凤凰、南航湖北公司、联邦快递等现代物流企业加速发展,省挪动、省电信、省邮政等信息通讯企业和安永、德勤、世邦魏理仕、感德梁行等国际有名中介公司堆积发展,以武广、世贸、新世界为代表的现代商圈集聚和辐射优势进一步稳固提高,在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域的引领效果不断加强。围绕建筑宜居宜业宜行城区,加速旧城及城中村革新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精武片旧城革新拆迁维稳工作,在全市领先完成城中村革新司法顺序。城区转型为我区可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本。

第三,推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保民生、保不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必需要有硬目的、硬任务、硬办法。一年来,我们像抓经济工作一样,依照目的治理的要求,保证了民生不变目标具体完成。如在就业方面,具体超额完成了各项引荐就业、新增就业、成功创业、发放小额担保借款等目标;在社会保证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赋闲、工伤和生育保险新增参保13.6万人,大大超出市、区目的;在养老事业方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舒美老年公寓,建成常青街、万松街、唐家墩街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坚苦群体帮扶方面,发明前提较好处理了坚苦集体企业职工医疗保证问题,建成了设备一流的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和一批无妨碍设备;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平清廉法律三项重点工作方面,增强各项维稳办法的落实,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十七届五中全会”等主要节点的维稳工作,没有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的群体性事情,完成了赴京进省非正常上访为零的目的。

绩效治理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好方法,但再好的方法也有其范围性。比方,市对区绩效考评信息有些滞后,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我们目的确实定和工作的自动性;区与区之间的特征目标差别化不大,不利于各区之间错位发展;绩效审核客观上还存在不服衡的景象,分歧水平地影响了责任单位的工作热情。近几年在绩效审核评选中,我们老是觉得到有喜有忧。喜的是各单位的工作都做得十分超卓,大家的考评得分也非常接近;忧的是受名额限制,不成能悉数是先进。因而,此次没有评上先进的单位,毫不是说你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更不要背上思想负担;评上先进的单位,毫不是说你们的工作就无可抉剔,就没有改良的余地。总之,绩效治理只是我们推进工作落实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评判大家工作业绩的独一规范。

二、具体完成本年绩效目的任务,保证“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本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具体完成全年各项绩效目的任务,具有严重而非凡的意义。应该看到,本年的绩效目的是对“十二五”规划的年器量化和详细化,也是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所采取的主要工作行动。更应该看到,经由多年快速发展,曾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劲可鼓而不成泄。在本年的市“两会”上,阮成发书记鼓舞我们要在建设幸福城区走在全市前列;唐良智市出息一步要求我们要在7个方面成为武汉的标记;市《县政府工作申报》提到区达15处之多,是全市各区呈现频率最多的。这些都足见市委、市县政府对区的重视。我们要充分认识完成本年绩效目的任务的非凡严重意义,英勇负责起全区人民的重托,不孤负市委、市县政府的殷切期望。

绩效目的触及到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更是千丝万缕。刚才,张平书记从国家服务业试点区建设、王家墩商务区建设、保证和改善民生等6个方面,进一步理清了本年全区工作思绪和重点,我们要抓好落实。就完成本年绩效目的而言,我以为关键要抓住重点目的和重点项目“两个重点”,加强执行力和约束力“两个力”:

第一,要保证完成市一级重点目的。一级目的是市审核我们的中心目标,其完成得如何,既表现了的全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又关系到全市的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市对区绩效审核评选中,一级目的据有绝对大的权重。我区上一年被评为全市绩效治理先进单位,最基本的是我们的一级目的完成得好。可以说,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假如一级目的有几项甚至一项没有完成,我们就不成能进入全市绩效治理先进行列。本年市下达我区的一级目的是16项,数目是上一年的50%,但难度并未将少,反而添加了。比方,本年新增了3项节能减排目标,我区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的操作空间,不成能像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区那样经由努力就能够获得分明的成效,完成这些节能减排目的必需比其余区下更大的实力。又比方,本年新增了城中村革新二环线内拆迁量120万平方米,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有些开发商曾经呈现资金断链,今后的拆迁难度会越来越大。再比方,本年普通预算收入增幅及格值是16%,应战值是18%,而上一年我区在财务收入情势较好的状况下,实绩只要13.9%;保证性安居工程目的是10440套,其中新建廉租房1340套,建设和筹集公共租赁房800套,建设限价安顿商品房1700套等等这些市一级重点目的,完成难度都十分大。依照市里统一部署,本年将对东汉正街市场进行整治,分3年完成,虽暂未列入目的,但相同是硬任务。因而,各承当市一级目的的责任单位,要充分估量本人肩负的重担,充分估量所面对的坚苦和应战,想方设法保证完成。

第二,要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十二五”规划的详细化,是施行“十二五”规划的支持。近几年我区大力施行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不只对全区经济增进的拉举措用分明,并且为改动城区相貌、改善民生和可继续发展积存了潜力,打下了基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我们初步确定了7不吝啬面50多个严重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600亿元。因为事关严重,对这些重点项目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也请街道和部分的同志充分发扬积极自动性,多筹划一些项目,一起丰厚全区的项目库。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勇敢假定,又要小心求证,对开发商要热情招待、耐性引见、稳重亮相。至于本年需求开工、完工、投产哪些项目,我们还将召开专门大会进行部署。总的准则是,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项目,不能等,不能拖,要发明前提尽快启动。还,要积极经营重点项目,擅长器具体项目来争夺上级对我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省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小胜为大成。

篇(6)

(一)增强预算绩效治理是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需要要求。践行科学开展观,使预算治理中表现以报酬本这一科学开展的精力本质,使预算支出更好地发扬公共财务本能机能,发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到达改善民生,促进调和社会建立的目标。

(二)增强预算绩效治理是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主要行动。跟着社会主义民主化水平的进步,社会各界对预算资金运用绩效日益存眷。树立以社会结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预算绩效治理准则,履行预算绩效治理,势在必行。

(三)增强预算绩效治理是财务科学化精密化治理的中心内容。从绩效角度来看,财务的科学化、精密化治理,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资金运用结果,促进各部分盲目接纳办法,实在进步财务治理程度和资金运用效益。

(四)从近年来我国试行预算绩效治理理论上看,树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绩效治理形式,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在预算治理上树立了绩效理念;二是经过设定预算绩效目的,使各有关部分较明晰地看法到财务资金运用对社会、经济发生的影响,然后增强了部分的自我约束和责恣意识;三是经过施行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促使财务部分和有关部分一起接纳办法优化支出构造,进步资金运用效益;四是促进了高效、责任、通明当局的建立;五是初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绩效评价系统。

二、算绩效治理的指点思维

对峙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深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系统”和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预算指点变革,强化预算治理”的精力,引入预算绩效治理理念,逐渐树立以绩效目的完成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伎俩,以后果使用为保证,以改良预算治理、优化资本装备、节制节省本钱、进步公共产物质量和公共效劳程度为目标,掩盖一切财务资金,贯串预算编制、执行、监视全进程的具有中国特征的预算绩效治理系统。

三、预算绩效治理的总体目的

预算绩效治理是一个由绩效目的治理、绩效运转跟踪监控治理、绩效评价施行治理、绩效评价后果反应和使用治理一起构成的综合系统。推进预算绩效治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治理全进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视一同成为预算治理的有机构成局部,争夺用3到4年的工夫即“十二五”末期树立完美的财务支出预算绩效治理系统。

四、预算绩效治理的根本准则

(一)一致指导、分级治理。市财务局担任预算绩效治理任务的一致指导,组织对市本级重点支出绩效评价和再评价。担任制订市财务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施行方法和评价目标的设定,组织并指点下级财务部分和本级预算单元预算绩效治理任务;市级各预算单元是本单元预算绩效治理的主体,担任组织、指点单元本级和所属单元的预算绩效治理任务。

(二)以点带面,先行试点。连系市的实践状况,勇于探究,先易后难,优先选择重点民生支出和社会公益性较强的项目进行预算绩效治理试点,积聚经历,在此根底上稳步推进根本支出绩效治理试点、单元全体支出绩效治理试点和财务综合绩效治理试点。

(三)顺序标准,重点凸起。树立标准的预算绩效治理任务流程,健全预算绩效治理运转机制,强化全进程预算绩效治理。增强绩效目的治理,凸起重点,树立和完美绩效目的申报、审核、批复机制。

(四)客观公平,公开通明。预算绩效治理要契合真实、客观、公道、公平的要求,评价目标要科学,根底数据要精确,评价办法要合理,评价后果要依法公开,承受监视。

五、施行局限

依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总结经历、逐渐推开的总体思绪,2011年选择3至5个分歧类型的项目进行试点,准则上是市本级自行布置的专项资金项目,凸起重点部分、有必然的资金规划,对经济社会影响深远,社会存眷度高的项目。2012年持续扩展预算绩效评价局限,前提成熟后具体推开。

六、组织指导

为做好绩效评价任务,市财务局成立预算绩效治理任务指导小组。由市财务局局长任组长,市财务局指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预算处及相关营业处室担任报酬成员。该项任务由预算处牵头,办公室设在预算审核中间,预算审核中间详细担任绩效评价日常任务。

预算部分(单元)是施行财务支出绩效目的的第一责任者,要一致思维,保全大局,积极支撑共同财务部分展开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任务,确保各项任务义务的完成和绩效目的的完成,获得实践结果。

七、阶段义务

第一阶段:启动摆设阶段

任务重点:1、确定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市财务预算审核中间;2、树立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内部任务流程;3、调研调查外埠绩效评价进步前辈经历,在此根底上连系市实践拟定我市绩效评价投标系统,并编拟《市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暂行方法》报市当局批转;4、制订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施行方案;5、普遍营建财务支出绩效评价气氛,争夺各级党委和当局的支撑;6、本年由市财务局各相关处室确定1-2个项目,作为第一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项目。

第二阶段:组织施行阶段

任务重点:1预算处依据各营业处室的评价方案向财务预算审核中间下达绩效评价方案;2、预算审核中间依照方案展开预算单元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任务、组织预算单元展开预算支出项目绩效目的申报和自评、展开财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点催促、编制财务支出绩效评价申报、组织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申报综合评审。3、市财务局对绩效评价申报后果的运用。

第三阶段:总结推行阶段

任务重点:1、反应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后果;2、抓好项目支出绩效问题整改;3、恰当公开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后果;4、预算编制绩效评价后果的运用;5、具体总结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任务;6、积极稳妥推进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任务。

八、后果使用

(一)主管部分将绩效评价后果作为编报部分预算的根据,并依据项目绩效评价后果进行仔细剖析,关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办法,不时进步项目绩效和治理程度。

(二)财务部分把绩效评价后果运用于增强财务支出预算治理和资金拨付任务中,不时进步支出项目决议计划治理和资金运用效益,将绩效评价后果作为下一年度布置部分预算的主要根据。

(三)将绩效评价后果向市人民当局申报,为当局决议计划供应参考,并作为施行行政问责的主要根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绩效评价后果在必然局限内,以进步财务资金运用的通明度,增强社会和言论监视。

九、推进预算绩效治理的任务要求

篇(7)

一、食品安全多元治理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恐慌,引发了人们对政府或相关食品企业的信任危机,因此需要建立多元治理模式,发挥全社会的监督力量,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食品安全多元化主体共同协调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正常的食品交易程序,保证食品供应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更好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单方面对食品安全治理虽然具有强制力、威慑力等优点,但是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发动企业、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到食品安全规制中来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必然趋势。多元主体共同协调治理的模式是以我国的各级政府为主导,在发挥政府监管的力度之外提倡多元规制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是一种调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促成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由政府监管转向构建多元主体治理新体系,从而达到全方位的监管和治理过程。转变传统的政府单方面监管模式,实现我国食品安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创新。

二、多元主体治理面临的挑战

1.食品安全多元主体间发展不平衡

尽管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是化解目前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实现各主体的协同与合作仍然存在着诸多挑战。首先就是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多元主体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的众多责任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面努力是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多方面多个主体在共同的价值目标导向下共享社会资源、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我国传统的体制造成了政府强、社会弱的格局,致使政府在力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政府利用多种手段严格控制其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同时又削减和控制其他主体的财政支出,严重限制了非政府主体的发展,使其功能萎缩,无法实现治理主体功能。

2.多元主体间权责界定不清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各个主体的权力界定不清、责任分配不够到位,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制约,无法将每个主体具有的功能全方面发挥出来。对企业而言,权责界定不清,企业治理行为的动力不足,在其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心理作用之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会面临严重的确实状态。对于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和新闻媒体等社会主体而言,在权责不明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对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无力的现象。这给食品安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多元主体治理缺乏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传统模式下,强有力的垂直控制、命令式的统治和管理是其主要特点,相对于传统治理模式而言,现代的公共治理理论更多依靠的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力量和政府、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从而让理论走向实践。然而在治理过程中,这些要素也成为了资源共享、组织协调、有效沟通和伙伴关系形成的内在社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合作程度均有待提高,同样也致使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过程存在重重的障碍。

社会网络组织体系是治理理论的重要组织基础,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力量汇聚到一起,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社会网络组织体系能够促使政府、市场和公民自治组织等治理主体围绕着食品安全这一公共问题,通过协商、谈判和妥协等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来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功能的协调。但是在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由于长期受到来自政府单方面监督管理模式的影响,未能建立起网络合作组织体系,从而没有办法将分散的力量更好汇聚起来,使得组织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结合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协调难度,虽然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各类非营利组织、新闻媒体、企业以及公民都参与到了治理之中,但是各自的行为方式存在不同,其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甚至在价值追求上也存在着差异,致使治理过程中非常缺乏协调性,各自为政,甚至相互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这样就更加为食品安全治理留下了空白和缝隙。

食品安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的重点就是研究透彻各主体的功能,并使其分别发挥好相应的效用,达到最终的协调治理目标。构建一个企业自律、政府高效、第三方力量合作、社会大众共同监督的良好食品安全治理环境。

三、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功能

食品安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消费者、企业、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

1.生产者应是首先负责食品安全的主体

食品安全法中明文规定:食品安全生产者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依法和依照标准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并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国家也确立了相应的制度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生产者履行法定义务。

2.消费者是对食品安全具有天然需求的主体

是使用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并对其进行消耗进行生活消费的人。食物的消费又是消费者的最基本的消费。从法律上讲,消费者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购买或者使用和接受社会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者是安全食品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非安全食品的直接受害者。为了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保护,国家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权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消费者享有安全权、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受求偿权、消费者享有结社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知识权等。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受影响者,具有维护食品安全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投诉回应机制,使得对检举不法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根据举报内容和事故的严重程度给予民众一定的奖励。将会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参与监督治理的积极性。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法律赋予这部分群体的权力使得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消费者聚集起来的能量是不可小视的。

3.政府是食品安全的掌舵手

广义上的政府是指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和,代表着社会的公共权力,狭义上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实在生活中政府往往被看做一种为了实现有序统治,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的机关。政府的特点是以公共利益行为目标,以公共领域为行为领域,机构具有整体性,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的政府主要有四大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提供基础公共五福,对社会管理职能加以完善,这类事务一般是指靠市场自身的自我调节无法完全解决的具有社会公共性事物。这些特点和性质体现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决定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必要性。

4.非政府组织是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具有巨大推动力的主体

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自主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是团体性活动,它不是个人行为,相较于个人力量而言团体性活动更具有影响力,这种特点为其组织自身的发展以及为社会公众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奠定了基础。非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自治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的自律性和公益性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推进企业的诚信建设,从而协助行业协会组织和开展对企业进行食品法律法规培训的各项活动。不断深入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工作,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帮助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够向政府反映和申诉意见,同时政府也需要一个组织能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企业中去。

我国目前的检测机构主要是隶属于政府的技术服务、鉴别和验证机构,我国目前具有将近7000家食品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其中大部分都是隶属于政府的卫生、质检、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和环保部门。这些机构大都各自建设、资源分散、利用率低且区域差距比较明显,存在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和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等问题。民间的检测机构主要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检验机构,都在顺利传递着有效的信息,降低监管制度的均衡成本,而且减少了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平衡的周期和品徐,降低了制度均衡成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组织必将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没有完全独立的法律地位。应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作用要求切实提高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通过政策扶持第三方组织的发展,并且通过各项规定认可他们组织的成立,从而保证第三方组织检验检测结果的权威性。

篇(8)

二、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操作绩效指标。国内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多,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围绕合规性、环保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提出的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较为概括的通用指标,又涵盖了较为细化的具体指标;胡晋湘(2011)指出在面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时,评价指标应该既有反映专项资金共性方面的通用指标,又有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专项指标,且评价指标应当涵盖项目立项、运作、完成的全过程。何芹(2009)认为单独使用经济指标或环境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围绕3E进行展开,但其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过程,而对治理后环境效果的评价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指标也多围绕环保资金进行;第二,项目绩效通常单纯的反映环境领域内的结果,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并将治理后环境状况指标与项目期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在设定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来较容易的达到,目标设定的主观性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第三,由于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治理成本递增效应,即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时,削减单位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是递增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下,投入数额相同的资源进行环境治理取得的环境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仅通过衡量环保资金投入与环境状况指标的改善已经不能完全反应环境治理的绩效。

三、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

鉴于原有评价指标的不足,本文拟借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引入环境改善价值指标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辅指标,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衡量。政府环境治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投资项目,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方法衡量其绩效,比较广泛的用于政府投资决策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方法在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中也应得到推广和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价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出量化的成本和效益,以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环境改善价值,指的是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按照一定的方法统一折算为经济数值,作为环境项目的总产出,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绩效的方法。对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的量化,是使用该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尽管方法并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参考环境价值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等。本文在此只介绍环境费用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中的应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方法,已被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采用,它通过多种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价值类型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其根据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剂量-反应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2)间接市场评价法,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取得的利益的变化来推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从而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等。(3)陈述偏好法,当缺乏真实的直接和间接市场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询问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变化估值。如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践中应结合特定的项目审慎选择,合理运用。总的来说,直接市场法的可信程度最高,间接市场法次之;当前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采用陈述偏好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使用时,通常是根据环境功能将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分成若干的种类,针对某一环境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在评估环境治理的改善价值评价时,通过比较环境治理前后各项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将损失的减少作为环境质量的提高,依此来衡量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比如说,在城市大气污染质量项目后,使用剂量-反应法或人力资本法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测量大气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通过防护支出法剂量社会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预防成本等,比较质量前后相关项目的变化,可大致计算出环境改善的社会经济价值。再比较该价值与环境治理资源投入量的关系,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数额,计算单位投入可取的环境效益等,将为环境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除更有效的衡量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将环境绩效审计置于社会整体视角下,有利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对于单个环境治理项目,其绩效评价不在仅仅局限于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等单纯的环境状况指标,同时关注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来的健康状况提升、环境产值增加等社会及环境绩效,扩大了环境审计的关注幅度,从而更有效的从社会整体出发去关注审计问题,突出了审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高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环境治理当中。环境改善价值指标衡量出环境项目的价值产出,将引导环保部门从产出的角度去审视环境项目,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第二,有利于衡量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项目的选择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在环保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环境产出效率的项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环保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环境状况。

篇(9)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物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原理的“知识”,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教学环节。

1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为实践教学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基本原理的“知识”,是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社会发展和变革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要避免空洞无物的、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述”,不能出现“学而不用”而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的状况。认为,“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才具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也是这样,理论教学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教学服务。我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的“情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

2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过程的引导作用,在于使人们的实践具有目的性。我国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分析、看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的过程。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这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具有不同的特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不会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的误区,才能实现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学会运用的理论思维辨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目的,减少他们社会实践的盲目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课堂的理论教学必须是一种带有丰富“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活泼;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必须渗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成果才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和有的放矢。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实践教学内容要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明确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目标,内容明确,“对学生要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此次实践教学对哪些基本理论加强理解,或提出若干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社会实践”。在这些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比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2实践教学形式要关联

作为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工部举行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设计出与理论运用具有紧密关联性的教学形式。在校内,实践教学是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讲演会、辩论会、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来开展,使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感、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教学计划,运用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写出有价值、有见解的调查报告。

3实践教学教材要体现连贯性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务必编写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相一致的具有实践性的教材,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现出连贯性。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为原则,以应用为中心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重研究性内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过程,使学生摆脱传统的重结论轻结论产生过程的倾向。在这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社会理论的探索者和政治思想的思考者,从而深化对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

4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也要主动顺应这一教改潮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也有着自己的内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服务;二是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合作教育的新形式;三是改变职称评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篇(10)

Abstract: the PPP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ale 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rough the tests of rent the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research, clear the rights of the public or private parties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to construct the rent of the PPP models and dynamic management framework, a public or private property right between clarity, remaining control and the residual claims basic corresponding,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ternal supervision, social supervision and contract constraint combined.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ren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Key words: male rent; PPP models;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Governanc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10年6月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以来,公租房得到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目前针对公租房PPP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环境下的政策,融资方式的选择,政府不同的供给模式,以及制度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对公私双方投资效率、合作机理、产权结构与管理政策的研究。本文从项目产权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公私双方投资产权结构,构建出公租房项目动态治理框架,为更好的将PPP模式应用于公租房的建设中,发挥社会最大化效益做铺垫。

一、PPP模式项目所有权配置

在PPP模式的推行实践中,项目所有权配置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管理、建设和监督分离的项目治理结构。

对于非经营性公共项目而言,国有产权的剩余索取权是不可转让的,剩余索取权归

国家独有。在PPP模式下,对获得项目控制权的代建人配置相匹配的项目剩余索取权,这样才能通过项目剩余控制权(权)、项目剩余索取权(利)和项目风险分担(责)的统一来激励代建人。

二、PPP模式下的产权结构

目前,私人部门参与公共项目投资逐渐成为推动公用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在公共领域建立公私伙伴关系有以下几种模式:

(1)公私合作。

(2)经营权参与。

(3)特许经营。

(4)政府采购或政府服务外包。

三、构建公租房PPP模式动态治理框架

1、公租房PPP模式的治理机制

公租房项目推行PPP模式可以通过项目产权的合理配置,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公租房的效率。

2、PPP模式下公租房激励机制

政府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化、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即人)作为公租房建设期项目法人对公租房建设实施全过程项目管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这种项目治理结构下要求拥有项目控制权的代建人根据所承担的风险,分享项目剩余索取权,形成对代建人的激励,否则当公共项目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能对应时,公共项目会出现“项目法人缺失”现象。

3、构建公租房PPP模式的动态治理框架

公私合营模式是两种以上股权和债权的组合,根据公租房项目特点建立公司合作项目的治理结构。公租房项目的治理结构如下图1:

图1 公租房PPP模式动态治理框架

政府和私人公司委托项目公司,拥有项目的“有限”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负责项目全过程管理。公租房项目的垄断性要求收费定价听证,并报有关部门审核。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租房项目产权结构的研究,构建了公租房PPP模式的动态治理框架,此建立的公租房PPP模式的动态治理框架,首先反映了公司之间产权明晰,即政府和私人公司共同拥有所有权,明确各自产权比例;其次,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基本对应,政府投资人和私人公司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能够对项目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项目公司也拥有“有限”的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最后,内部责任明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基本对应,政府投资人和私人公司可以派出监事会监督项目公司,在PPP项目中使政府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与合同约束相结合,促进公租房建设项目成功。

参考文献:

[1]曹小琳,侯应侠.BOT模式在我国公租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

[2]严玲,赵华.项目所有权配置下代建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

[3]何寿奎.公共项目公私伙伴关系合作机理与监管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叶晓甦,易朋成,吴书霞.PPP项目控制权本质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作者简介:

上一篇: 经济发展特点 下一篇: 商业模式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