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
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一、导论
1998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开始向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转变。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更是遭遇困难。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纵观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这种爆发式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严重“过剩”。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9.3%的处于失业状态,而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寻找破解途径和指导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有关制度安排和供给与大学生短时间数量激增岗位需求增多,存在着相当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愿意上一些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项目,不愿意上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从投资政策而言,中小企业风险大,银行不愿意给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导致社会总投资的绝大部分投向就业效应趋弱的国有部门;政府对中小企业歧视性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和公平的体制环境,造成中小企业数量少。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低端化使得我国的就业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和提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等领域,这些显然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相应的,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大学生)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知识型、复杂劳动型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二)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拉大。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就业机会成本增加,毕业生就业本能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以平衡父母省吃俭用的教育投资和社会期望。当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性和选择性过于集中时,短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出现明显过剩。
(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使市场化的就业模式和计划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毕业生的供给质量和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吻合,相当一批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很多急需人才的区域和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导致“生产”与“销售”“双轨制”条件下的就业难。
二是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导致毕业生高度同质化,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知识型“白领”人才。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所急需的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实用型人才和农村教师、农村医生等公共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长期被忽视。整个社会所急需的人才,高等教育不能有效地供给;社会岗位饱和、需求量不大的人才,高校却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去培养。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展开,目前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各高校虽然均设置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面临着自身能力建设落后的困难,其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非常弱。具体表现为:
一是指导内容不全。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招聘信息、统计毕业生、派发档案或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等;较少涉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缺乏就业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10)03-0267-02
一、大学生就业陷阱问题不可小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是指招聘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应聘人钱财,或者招聘单位不遵守法律、不履行承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行为。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单位和个人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种种陷阱,给大学生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陷阱,中央电视台与智联招聘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12463人,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可见大学生遭遇求职陷阱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就业陷阱必然会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一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经济损失经过努力尚可挽回,但时间损失、机会损失无法挽回。二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精神伤害。遭受就业风险的毕业生往往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精神上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经济损失。有的学生会患上“求职综合症”,害怕求职。有的学生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此外,就业陷阱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不诚信行为。大学生需要一个公平的、安全的、诚信的良好就业环境,遭受欺骗的毕业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怀疑诚信,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社会,甚至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特别是某些误入传销的学生被骗后会马上反过来再去骗别人。因此,就业风险的危害不可小视,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
1.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人非法传销陷阱。尽管学校一再提醒广大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要警惕传销陷阱,但每年还是有部分学生“中招”。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普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2.个别利欲熏心的业主,利用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较低,在试用期内不为毕业生交纳社会统筹和相关保险,有些公司为了使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先行试用,待试用期一过。再以种种理由辞退求职者;辞退后再招聘新的毕业生,再试用,如此反复,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故意延长试用期限,损害毕业生的利益。
3.中介机构非法收费。非法中介机构和个别披着合法外衣干着非法交易的中介机构,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经验不足,缺乏应有的社会知识,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大学生不合理的报名费、介绍费等。他们大多以推荐面试为借口收取报名费、介绍费。如果面试未被录用,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报名费、介绍费不退。由于推荐的人数多实际录用的少,大多数录取不了。即使被录取,从事的岗位、待遇与最初的承诺相差甚远。发现上当受骗,大学生往往碍于面子,或慑于,或缺乏必要的证据,吃哑巴亏,不了了之。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近期以来,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要填写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尤其是网上求职,要求填写的内容更是事无巨细,从个人电话号码,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父母情况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粗心大意,随意填写,结果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高校就业机构如何帮助毕业生降低求职风险
1.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提高就业安全意识。受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就业体制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如重视强调求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忽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应对日趋复杂化的招聘、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对就业招聘信息作必要的安全分析、对应聘单位做深入了解,教会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教育,利用经典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进行非法活动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实时动态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择业过程。高校毕业生因求职心切,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识别诱骗陷阱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应对毕业生全员实行有效的监控,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将外出求职毕业生的登记制度纳入学校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毕业班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实时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去向和现状,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保持不间断联系,确保发生就业安全突发事件时的信息畅通。同时,要教育大学生冷静思考接到的面试通知,特别是要到异地求职的毕业生更要提高防范意识。
3.过滤就业信息,严把信息审核关,确保就业信息安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混乱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安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制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对于在校园内的就业信息,学校要保证其真实、规范。在校内举办的招聘会,学校要严格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要求招聘单位不仅要有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而且要具备接转户口、档案关系等条件,以便保障学生的权益。要坚决拒绝一些夸大单位现状、高薪引诱、收取上岗培训费和服务押金、招聘传销人员等情形的用人信息,确保用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毕业生上当受骗。
4.加强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料安全教育,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在招聘会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职者的简历被随意丢弃在地上。这些简历上面有着详细的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求职者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信息资料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在招聘现场,不要随意发放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合规范的单位不要投递简历;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最好不要留家庭电话。只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就可以,固定电话可以提供辅导员或院系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在网上登记注册个人信息时,应选择一些信息监管较规范、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用人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查询电话进行核实;与联系人会面应选择用人单位的办公场所等等。
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和安全就业。同时,更需要促进确保就业安全的各种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落实,以及社会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共同监督,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无虞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5-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新的考验。从自然层面来看,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各种避险、逃生手段必须成为健康成长的必备手段。从社会层面看,随着社会分化日渐加剧,各种不良思潮不断影响,社会治安环境不容乐观,加之扩招后的高校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了,不但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且一些学生自身的素质出现滑坡现象,必须通过安全教育进行警示和提升,警钟长鸣,让每一位高校学生成为与其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合格人才。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短板”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而言,高校是培养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最高学府。安全教育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学会预防手段,实施安全行为,确保身心健康,将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从而“防患于未然”、“安居乐业”,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增强整个社会和谐、平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而言,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占社会人口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大学生毕业生很快就会为人父母,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如果能消除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短板”,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后续影响力,使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成为懂安全、讲安全的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并通过他们来教育、宣传、影响亲朋好友和周边人群,整个国家的安定、和谐就有了基础性(中间层)的保证。
二、昆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短板”现象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将这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多方位的安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大学生由于对安全的疏忽,导致受到伤害甚至失去宝贵生命的典型案例,告诫我们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短板”。而对比国际国内安全教育,昆明地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在昆的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短板”问题在经费投入、调查研究、教育团队、教育内容等方面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经
费投入不足的“短板”问题在我国,据笔者多方了解,目前没有对学校安全教育经费投入的一个官方比例要求,从昆明地区各高校经费投入来看,多数没有专项经费,而是混杂在其他经费中,数字参差不齐,但总量都较低,就事论事,无系统性和持续性。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昆明16所高校均无安全教育经费硬性规定,多为随机和靠部门协调争取,无长期规划;偶有专项安全教育经费,如禁毒教育专项经费、预防艾滋病教育专项经费,也是数量极少,断断续续。从理论研究看,目前关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问题的资料甚少,尤其是缺乏具体的数字。从经费保障的角度来看,以昆明各高校为例,高校安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安全教育处于应景和应急状况,各高校的教育经费使用都是结合各学校的特点而定,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
(二)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安全教育的专业人员或团队
昆明市各高校目前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依赖各级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以及极少数高校安保人员完成,临时性极为突出、针对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人员保障。一是从高校安全教育的教师构成结构来看,昆明16所高校很少有学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保障力量,各高校均无安全教育专业教师硬性规定,多为保社区民警、社区消防工作人员和学校保卫人员担任。二是从保卫工作人员的能力来看,根据昆明16所高校所收集的数据显示,许多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老师均身兼数职,且并非专业出身,在处理一些高校突发事件时力不从心或能力有限,学校对工作人员无系统校园安全知识学习,无长期教学规划,很多日常工作的开展多靠保卫工作人员自身的积累,存在阶段性和应景性教学为主导的现象。
(三)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安全教育的专项科研力量
根据笔者的调查,昆明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专项科研力量,许多工作人员学历、职称较低,且保卫工作繁杂、危险,很多从事保卫工作的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的科研工作中,专项科研工作开展的较为单薄,科研成果总体数量少、质量。目前,高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科研的一大热点,但纵观论文所涉及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较好地开展。
(四)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涵盖的内容单调、狭窄
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多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灾害等几个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情感教育、性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众所周知,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且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缓冲带,部分学生逐渐与社会有不定程度的接触,加之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都处在敏感时期,很容易在情感教育、性教育等方面发生迷失,而学校在这一块的教育工作多表现在开展讲座、个案谈话,存在“短板”现象。
(五)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还没有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昆明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与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有隔离感,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安全,师生共关注”的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有限的安全教育学生还学而不用,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隐患不会落在自己身上。
三、加强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短板建设的对策
首先,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建立相应的高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昆明各高校应改变对传统“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制定安全教育的长期规划。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呼吁和争取获取支持。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设立相应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诸如各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统揽全局,从机制建设、人员配备、经费管理等方面着手。其次,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制定一个安全教育生均比例,对经费不充裕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充,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切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对安全教育工作要有专项基金,夯实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昆明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人员的队伍建设,强化知识、技能、素质培训,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薪酬、奖金,要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有相同的待遇,并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为其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带头在校园安全问题研究上下功夫,重视安全教育教材建设,着力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设计校园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校园安全教育的授课时间,真正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安全知识。第三,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平台推动教育成果。一是昆明各高校要积极搭建网络互动教育平台。在大数据、互联网+成为教育全新媒介的新形势下,丰富、灵活、趣味、广泛、开放性的多媒体、互联网已成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能够为全面、深入、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的互动、广泛、即时性,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运用全新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二是昆明各高校要努力拓宽安全信息接收渠道,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好专题片、教学课件、案例选编等参考资料,将情感教育、性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新的内容列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三是要重视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安全教育。让每一位新入校的同学都深深地懂得,只有切实保证生命的安全,才能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建立健全高校校园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材、学分等每一个环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燕峰.高校急救课缺位暴露防灾减灾教育短板.中国青年报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罗晴,董波.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王智新.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绍兴文理学院
[5]范正生,孙明杰.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就业工作模式没有成为一项全局性工作。
虽然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工作时段性波动等问题,各种就业资源依然未被完全开发与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开发的各种校友资源未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由于毕业生工作非常琐碎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在缺乏明确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加之分工不明晰,使得从事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人员容易出现倦怠感。
(二)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新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就业渠道的逐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公务员,参加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考试,又可以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就业,更可以申请自主创业。与此相应,高校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存在与社会和毕业生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指导工作偏向理论而流于形式,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专业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和全方位的指导。
二、系统化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针对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精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教育方法,形成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针对性强的系列模块化的毕业生教育体系,探索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深入毕业生宿舍,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动向,帮助毕业生解决相关困难。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毕业生工作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议总结前期工作经验,部署下阶段毕业生工作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毕业生工作氛围。学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毕业教育中。学院领导为全体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勉励在青春岁月实现大学梦的毕业生们要学会感恩祖国、社会和父母,并希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生们反响热烈,认为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大家即将远航之际来自师长的嘱托和期望,坚定了广大毕业生追逐梦想、努力前行的信心。
(二)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发展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应聘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近年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学院每年都举办多场细分发展方向、细分行业的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和沙龙,分别在出国留学、国内深造、公务员(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聘、外资企业求职、民营企业求职等方面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回校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交流。在毕业生毕业前夕,为了让广大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伊始便展翅高飞,学院还专门邀请各路优秀企业家为全体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交流座谈,为广大职场新人指点迷津、保驾护航,为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和选择方面提供建议和经验。企业家们勉励同学们要讲诚信、勇担当、创卓越、抓机遇,在各自的领域中挥洒青春的汗水,同时,还要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各专场交流的主讲嘉宾们成功的职业经历、睿智的人生见解,引起了毕业生的共鸣,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的毕业教育工作,如“树一面光辉旗帜”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主题宣传活动,将我院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毕业生事迹以主题宣传栏的形式向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展示。专门组织多场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一个优秀毕业生联系一个新生班的形式,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弟师妹向优秀学习。分层次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中开展毕业生安全防范和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督促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确保毕业生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四)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受就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毕业季容易产生焦虑、迷茫和畏难情绪等心理波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针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开展了毕业生心理健康快车专题辅导活动,结合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定期的毕业生宿舍走访关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全院上下积极开展毕业生困难群体“帮扶助困&rdq uo;活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大力争取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重点困难对象专门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给予个性指导和重点关怀。
(五)毕业离校活动和感恩母校教育。
为了给毕业生留下在母校毕业的美好回忆,学院精心组织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包括毕业生晚会、毕业生聚餐和毕业典礼等),并拍摄毕业视频、在活动现场放置专门毕业生留言板,征集毕业生感言,会后将以上素材以电子相片、视频和新闻等形式放在学院网站供毕业生下载留念,在广大毕业生中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反响。
根据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我们还开展了符合同学们情感认知的感恩责任教育:毕业生以“爱心捐赠,旧物传情”为主题的爱心超市活动,学院安排专门的志愿者上门为毕业生服务,毕业生将自己的旧物(教材、台灯、文具等)定向捐赠给学院贫困生群体,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将爱心在学院传递下去;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我为学院建言献策”为主题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邀请毕业生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从学生角度为学院提参考意见,整理收集多条合理化建议;举办本科毕业生“感恩杯”师生篮球赛,组织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之间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在毕业的时光里通过同场竞技的机会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
三、大学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设计毕业教育工作安排。
以往的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开展时间相对集中、缺乏系统设计、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近年来在毕业生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毕业教育并不单单指在毕业生离校阶段集中进行的文明离校讲座,它应更系统化、多元化,在时间上可以贯穿第八学期甚至是第四学年,内容安排上更丰富多彩,贴近毕业生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开展形式上更人性化,营造出更温馨感恩的毕业氛围。形成毕业生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期让广大毕业生生在毕业前获得较系统和合理的指导、关怀和帮助,为其顺利毕业、文明安全离校、尽早适应社会和职场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更重视感恩母校教育,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优秀的毕业生是母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因此,在毕业生离校之际,要更重视毕业生的感恩母校教育,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加深毕业生“今日我以母校为傲、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观念,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毕业生教育中,要根据新时期毕业生的审美特点和情感共鸣,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采取有意义的形式开展毕业纪念活动,抒发感恩爱校情怀,留下集体和个人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三)逐级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
要以“非常责任、非常决心”对待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形成全员关心就业、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要在工作的“深、细、实”上下工夫,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特别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他们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承受过高的择业成本,在择业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助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级分类管理。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分为有形市场的管理和无形市场的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可将校内时间相对固定的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供需见面会相结合,把小型、行业性、区域性供需见面会固定时间进行。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引导毕业生进入就业无形市场,帮助毕业生收集和鉴别信息,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进行分析、整理,将用人单位划分为大、中、小用户三类,实现用人单位的分级管理。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将毕业生分为不同类型,并根据这些类型采取不同的推荐措施,提高签约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葆青,王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57-258.
[2]郝鑫.关于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66-167.
[3]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238-239.
[4]王为正.谈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05(02):84-85.
[5]覃吉春,戴志.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10-211.
[6]杨晶晶.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327.
[7]郑红岩.高校毕业生全程化教育与管理并轨模式构建[J].北方经贸,2013(04):174-177.
[8]孔志宏.高校如何评估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103-104.
[9]李浦豪.谈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7(07):136-137.
1“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主要表现
具体来看“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1网络风险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从2001年的103.63万,2008年的512万,2013年的699万,2017年的795万到2019年的834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求职风险日趋升高,求职压力日趋增加。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科技力量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需求员工数量却越来越少,而背负着求职压力又缺乏经验阅历的高职毕业生就容易“病急乱投医”,不能够对网络上庞杂的招聘广告做出有效的识别,更无从对良莠不齐的用人单位进行客观的了解,这就使得高职毕业生的网络求职风险重重。在“互联网+”社会环境下,用人单位招聘的途径、高职毕业生求职的方式,都更加倾向于网络平台,这也更吻合社会生活便捷高效的特点。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用人单位的网络招聘信息,并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与审批程序,所的信息是否真实与客观,往往使高职毕业生无从比较与甄别,极易遭遇求职风险,当然这也跟高职毕业生自身的风险预知能力不够是有关系的。另外,高职院校也会在本校就业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求职信息,但又正因为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安全对企业进行了严格的调查与审核,所能提供的求职信息就变得比较有限,在高职毕业生看来可能选择性就太小了,也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完成求职流程的话,就必然会依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并在网站完成上传提交,而他们所填写的表格内容往往会涵盖很多隐私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住址、家庭成员情况等,如果遭遇的是网络招聘陷阱,那么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就有可能会泄露,从而给自身以及家庭成员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1.2约定风险
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问题,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这个过程中也是存在风险的。就业协议是由三方共同签订的,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学校参与协商见证。但协议的条款约定先天就是存在缺陷的,它的管理过程也不够严谨细实,法律意义更是不能和劳动合同相比,因此就业协议所能产生的约束效力是很有限的,就像有些协议条款因为缺乏清晰的描述和准确的界定,在出现纠纷时就难以厘清责任,例如协议中仅约定了违约金数额,却未能具体表述出违约的具体情形、具体原因、处理方法、免责条款等,这就有可能使高职毕业生遭受一些意外的损失。另外,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签订在后,也会出现条款先后约定不明确、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问题。例如签订就业协议时是被用人单位聘用,但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准备开始工作时,才被告知要被派往企业的驻外地分部工作,导致毕业生因不愿赴外地就业而出现被辞退现象等,这也无形中降低了企业违约和毁约的成本,为高职毕业生带来求职风险。如果说因为就业协议本身存在的不足,会使高职毕业生面临求职风险的话,那么由于高职毕业生对于劳动合同的了解不深入、钻研不透彻,而遭遇合同漏洞从而导致求职风险,也是极易出现的。网络上就曾过不少类似案例,曾引发了广泛关注。比如江西某高职院校毕业生李某,一毕业就很顺利谋得了一份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时在用人单位的要求下缴纳了3000元培训费用,但是李某在试用期内因感觉工作不太适合而提出辞职后,非但无法要回缴纳的培训费,还被用人单位按照合同规定追缴30万元违约金,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签订不平等合同条约为高职毕业生带来的求职风险事件。因此,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规避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漏洞与风险。例如,合同要书面签订,而不能只是口头约定;合同应该从双方利益拟定内容,要谨防企业只约定对自身有利的条款;合同中的每一条内容都应该表达准确、约定清晰,以防纠纷发生时的扯皮推诿现象;高职毕业生还要谨防遭遇用人单位的真假合同陷阱,坚决只签订一份从双方利益出发的合同,拒绝再签署另一份从企业方利益出发的合同,要学会明辨真假是非,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还有生死合同、抵押合同、收费合同等不平等合同,也是会严重损害高职毕业生自身利益的,同样要严格防范,坚决不能签署
1.3试用风险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与用人单位在形成正式的雇佣关系前,会有一段试用期来供双方对彼此进行考察和评估,在试用期间,但凡一方觉得不够合适,就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理想化,试用期也有风险。如果试用期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作为保障,在发生纠纷时高职毕业生的权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如果高职毕业生在试用期只能拿到低于当地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却最终又被以莫须有的理由辞退,那么高职毕业生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并可能与更好的求职机会失之交臂,可谓得不偿失。事实上,从教育部门对于见习期制度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高职毕业生拥有着更大的选择权、决定权,见习期满认为毕业生仍不匹配岗位需求的话,可以延长见习期,也可以降低工资标准,甚至可以辞退,但反观高职毕业生,却恰恰相反,高职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是不能够随随便便解除双方劳动合同的,这种地位明显是不对等的,也会导致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的发生。因此,高职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协商试用期或见习期具体条款内容时,要尽量争取对自身有益的履行方式,比如在一年的见习期中,将前三个月作为试用期,再比如在前三个月的试用期中,高职毕业生如果有合理的原因,在某些前提下,也可以解除双方合同,而不至于使双方发生纠纷等。
1.4录用风险
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批高职毕业生会涌入到各大人才市场和网络平台的招聘中去,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从笔试、面试到体检,直到最终签约自己中意的企业。这样的求职历程一般耗时很长,本地的公司需要高职毕业生不断辗转于学校和企业之间,而通过网络平台投递简历的外地公司,更需要高职毕业生辗转数百甚至数千里完成招聘流程,这样就给高职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时间和财力成本,关键结果还不可预期,有时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后,要面对的却是淘汰的结局。尤其有些时候,不同公司的招聘时间安排却恰巧撞车,使高职毕业生左右为难、不好抉择,甚至作出错误的抉择,选择去参加应聘的那一家公司并没有录用自己,同时也错失了去另一家公司参加招聘的机会。还有一种用人单位,在正式录用高职毕业生之前,先要求高职毕业生到本公司实习一段时间,承诺待实习期满考察合格后再正式录用,可是经常会出现实习期满却被该公司以考察不合格为由辞退的现象,白白耽误了高职毕业生的时间、精力与机遇。可见,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切忌盲目,一定要将求职成本纳入到自己的求职规划中去,有选择、有重点的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对于外地公司组织的应聘尤其要慎重选择。而作为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自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但也要注意不可过度增加招聘数量、拔高淘汰比例,如果说几十比一还算在大众接受范围内的话,几百比一就明显过度了,求职风险无形增加,对众多前去求职的高职毕业生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1.5心理风险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是否有端正的心态和合理的预期,也是决定其能否规避求职风险的重要因素。假如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着重考虑的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不是自我专业的匹配程度,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只是拘囿于是否能去一线城市工作、是否有高额薪水的话,那他必然会因他的心理高预期招致求职高风险。因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岗位竞争必然更为激烈,高职毕业生想要突出重围,还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财力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参加数轮招聘流程,最后若再以失败而告终,必然心疲力竭,也将失去其他很多的面试机会,可谓得不偿失。其实,高职毕业生应该转变求职观念,降低求职预期,这样才能及时而有效地抓住良好的工作机遇。高职毕业生面临求职找工作,多少都会有些茫然无措,因为大部分毕业生自知自己的校园生活模式与社会实际现状还是有很大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自然不能同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求职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往往有这种自省意识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反而能更好地规避风险,而小部分初出茅庐却自视甚高的毕业生,就会遭遇到大的求职挫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越是期望值过高、越是自我定位不明确的高职毕业生,越是求职成本高、求职风险大。
2“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应对策略
2.1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政府主要发挥两种作用。第一是担当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中介;第二是发挥政府职能,制定与高职毕业生求职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毕业生求职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监督和监管工作。
2.1.1制定并完善求职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通过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保障用人单位的权利,与此同时要约束劳动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明令禁止并制止在招聘和用工过程中产生的歧视行为。一方面可以修改并完善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两种途径都是行之有效的。
2.1.2制定并完善毕业生求职配套制度
为了给高职毕业生创造一个文明和安全的求职环境,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大力度监管互联网的合法使用,对通过互联网的招聘信息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还要严厉打击并处理具有传销、欺诈和虚假招聘信息的个人及企业。同时鼓励高职毕业生到那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就业,以便平衡地区间高职毕业生的供需关系。为使高职毕业生安心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并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其就业的帮扶和优惠力度。
2.2用人单位规范招聘活动
除政府外,用人单位也应当探究并建立更加科学、有效且合法的招聘流程,在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发挥主动和积极的作用。
2.2.1阶段
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本单位人力需求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工作说明和工作描述,确定本单位所的岗位职责和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招聘单位在选择不同的招聘途径时,不仅要结合自身条件还要考虑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以便为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提供保障。对那些在岗位应聘中被淘汰的毕业生,应及时通知到个人,并告知原由。
2.2.2评估阶段
用人单位应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招聘原则,客观公正的对待所有求职毕业生。科学合理的设定笔试的内容,对同一岗位的所有求职毕业生应采用同样难度系数的评判标准,尽量避免受到第一印象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对求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作出客观的评估,并如实告知求职毕业生本单位及岗位的相关信息,最终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2.3培训阶段
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有义务为新录用高职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并通过开展专门的入职教育和岗位培训,缓解并减少新入职毕业生的不适应感和紧张情绪,激发其对本单位的热爱和工作岗位热情,使他们尽快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2.3毕业生增强求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毕业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的信息量之大,知识面之宽,较之以前都是前所未有的。高职毕业生虽然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往往存在自我评估过高,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3.1专业提升
高职毕业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各种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结合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调整个人的学习计划,做到查漏补缺,弥补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
2.3.2求职准备
高职毕业生要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灵活的就业观,避免盲目求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应聘岗位和单位情况都要有所了解,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轻自贱,遇到困难不气馁,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如遇到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时,要不卑不亢。
2.3.3风险意识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性和警觉性,以防出现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此外还要有法律意识,坚决抵制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中所出现的一切违法行为,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其行为。
2.4社会力量体现引导作用
2.4.1媒体导向
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要积极宣传国家颁布的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发挥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另外,作为高职毕业生和招聘单位的媒介,相关媒体一方面要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可靠详实的求职岗位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将当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需求及时报道出来,以便减少高职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同时,媒体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也要如实客观的进行报道,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4.2学校培养
摘要: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在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也肩负重要责任,如何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成为辅导员探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促进就业,转变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相应的成倍增长,从2005年至今大学毕业生突破699万,使得2013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难就业年”,699高校毕业生投身到社会浪潮中,然而699万也并非是最终数字,附加上2012、2011年未就业的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而来的并非是同样增加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失衡与就业人数的激增这一矛盾愈演愈烈,相应的就衍生了“啃老族”、“傍老族”等,畸形的大学生就业观。“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国青壮年的力量,是全国先进理论呢技术的掌握者,不能很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不但社会智力不能很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
除上述的社会岗位问题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在与学校教育方面,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为迎合社会需要,大学教育班级规模增加,学校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形势发展也作出了相应调整;部分学校依旧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办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在工作经验上很欠缺;学校对于就业指导与人生规划课的重视不够,这样也使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规划。从学生本身来讲,就业难不在于真的没有工作岗位,而是“铁饭碗”、“公务员”等就业观念。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点。
二、 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在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信赖的老师,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学业调查等,还担负着指导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重任。尤其是在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近几年,辅导员的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如何正确有效的对学生就业作出指导是每一名辅导员老师应思考的问题。在目前辅导员的工作中仍存在不足。首先,辅导员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琐与困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健康等等方面全部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内,同时辅导员还担任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纽带的关系,纷繁复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老师很难再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其次,由于辅导员本身对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能很好的抓住重点,所以指导工作收效甚微。
这些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困难不能很好的解决,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上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三、 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策略
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然而并非是不可攀越的高峰,具体的工作办法如下:
(一)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疑的,但就另一方面看,挑战伴随着机遇,增强同学们就业的积极性是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先决条件。辅导员应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尤其是对本专业就业形势作出总结和预测,在分析中,要对就业和创业的成功案例做分析,同时对于失败的案例做比较,在总结正反两方面教训的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树立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亲身调查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就业并非难而是分布不均,树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二) 以细致的观察分析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辅导员老师接触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使得辅导员能能够掌握“一手资料”,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辅导员很容易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特征、职业倾向性等,这些都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在就业与人生规划上找到合适的道路。
(三) 以实践的精神指导学生,增进学生的工作经验
辅导员应积极搜集招聘信息,及时给同学们,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招聘咨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增加社会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开展创业知识讲授,鼓励同学创业就业。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应好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就业难中寻找出一条成功之路,不仅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是解决了民生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就业工作模式没有成为一项全局性工作。
虽然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工作时段性波动等问题,各种就业资源依然未被完全开发与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开发的各种校友资源未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由于毕业生工作非常琐碎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在缺乏明确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加之分工不明晰,使得从事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人员容易出现倦怠感。
(二)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新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就业渠道的逐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公务员,参加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考试,又可以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就业,更可以申请自主创业。与此相应,高校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存在与社会和毕业生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指导工作偏向理论而流于形式,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专业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和全方位的指导。
二、系统化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针对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精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教育方法,形成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针对性强的系列模块化的毕业生教育体系,探索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深入毕业生宿舍,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动向,帮助毕业生解决相关困难。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毕业生工作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议总结前期工作经验,部署下阶段毕业生工作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毕业生工作氛围。学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毕业教育中。学院领导为全体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勉励在青春岁月实现大学梦的毕业生们要学会感恩祖国、社会和父母,并希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生们反响热烈,认为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大家即将远航之际来自师长的嘱托和期望,坚定了广大毕业生追逐梦想、努力前行的信心。
(二)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发展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应聘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近年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学院每年都举办多场细分发展方向、细分行业的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和沙龙,分别在出国留学、国内深造、公务员(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聘、外资企业求职、民营企业求职等方面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回校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交流。在毕业生毕业前夕,为了让广大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伊始便展翅高飞,学院还专门邀请各路优秀企业家为全体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交流座谈,为广大职场新人指点迷津、保驾护航,为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和选择方面提供建议和经验。企业家们勉励同学们要讲诚信、勇担当、创卓越、抓机遇,在各自的领域中挥洒青春的汗水,同时,还要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各专场交流的主讲嘉宾们成功的职业经历、睿智的人生见解,引起了毕业生的共鸣,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的毕业教育工作,如“树一面光辉旗帜”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主题宣传活动,将我院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毕业生事迹以主题宣传栏的形式向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展示。专门组织多场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一个优秀毕业生联系一个新生班的形式,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弟师妹向优秀学习。分层次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中开展毕业生安全防范和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督促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确保毕业生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四)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受就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毕业季容易产生焦虑、迷茫和畏难情绪等心理波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针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开展了毕业生心理健康快车专题辅导活动,结合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定期的毕业生宿舍走访关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全院上下积极开展毕业生困难群体“帮扶助困”活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大力争取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重点困难对象专门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给予个性指导和重点关怀。
(五)毕业离校活动和感恩母校教育。
为了给毕业生留下在母校毕业的美好回忆,学院精心组织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包括毕业生晚会、毕业生聚餐和毕业典礼等),并拍摄毕业视频、在活动现场放置专门毕业生留言板,征集毕业生感言,会后将以上素材以电子相片、视频和新闻等形式放在学院网站供毕业生下载留念,在广大毕业生中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反响。
根据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我们还开展了符合同学们情感认知的感恩责任教育:毕业生以“爱心捐赠,旧物传情”为主题的爱心超市活动,学院安排专门的志愿者上门为毕业生服务,毕业生将自己的旧物(教材、台灯、文具等)定向捐赠给学院贫困生群体,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将爱心在学院传递下去;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我为学院建言献策”为主题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邀请毕业生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从学生角度为学院提参考意见,整理收集多条合理化建议;举办本科毕业生“感恩杯”师生篮球赛,组织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之间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在毕业的时光里通过同场竞技的机会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
三、大学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设计毕业教育工作安排。
以往的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开展时间相对集中、缺乏系统设计、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近年来在毕业生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毕业教育并不单单指在毕业生离校阶段集中进行的文明离校讲座,它应更系统化、多元化,在时间上可以贯穿第八学期甚至是第四学年,内容安排上更丰富多彩,贴近毕业生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开展形式上更人性化,营造出更温馨感恩的毕业氛围。形成毕业生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期让广大毕业生生在毕业前获得较系统和合理的指导、关怀和帮助,为其顺利毕业、文明安全离校、尽早适应社会和职场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更重视感恩母校教育,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优秀的毕业生是母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因此,在毕业生离校之际,要更重视毕业生的感恩母校教育,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加深毕业生“今日我以母校为傲、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观念,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毕业生教育中,要根据新时期毕业生的审美特点和情感共鸣,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采取有意义的形式开展毕业纪念活动,抒发感恩爱校情怀,留下集体和个人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三)逐级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及时进行角色转化,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是他们马上需要去做的。帮助大一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可能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1角色转换慢,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及管理模式
对于刚经历高考来到大学的新生们,从被父母照顾老师督促的高中生转化成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完成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很多人是很难适应的。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无法适应,对大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大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是课后作业都不是老师强制要求去做的事情。没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很多大一新生觉得大学学习很轻松,他们一下子从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中放松下来,在学习上很容易失去方向。
1.2没有职业目标,大学生活学习缺少动力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高考。当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突然失去了目标,即使一些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他们也认为这应该是毕业前才要去考虑的事情。大学生缺少学习目标,让他们茫然没有动力,这也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3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重视的是学校的选择,而忽视专业上的选择,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根据家长建议填报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发展前景、就业领域、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等都不清楚,甚至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专业适合发展的领域有哪些。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导致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2新生入学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2.1传统入学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大一新生都会进行入学教学,但大部分教育仅限于安全教育、校史教育、校纪校规等基础信息及规定的普及和教育,这些教育基本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且时间较短。新生教育中缺少有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树立职业目标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这些对于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化并有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认为求职、就业离他们很遥远,因此大一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的太早。可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找工作,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各种规划,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是很重要的。
2.3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认识自我,尽早树立职业目标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知道与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求职能力,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而对于新生入学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职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让他们一进校就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主动自觉地学习自我认识的方法,积极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明白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3增强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杜绝教育内容形式化
学校从根本上要重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杜绝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都限制在半个月内,甚至更短,有关内容只能进行一次讲座,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延长职业生涯规化入学教育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让大一新生一入校就知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2增强教育内容的个体性、专业性
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是大班讲座式的授课模式,这导致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不够。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讲授内容,增加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除此之外,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一入学就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帮助他们一入校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初步了解,为将来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