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

篇(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我们对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与治疗措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1.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日,严重者将达到1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周。

1.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2 早期防控

2.1 预防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2.2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 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王筱敏.诊疗与护理常规[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4-235.

[2] 张梓荆.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0):86.

篇(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篇(3)

摘要: 目的:分析并总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与护理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结果:大部分病人接受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后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最终治愈出院;个别患者因为体质差、入院就诊时间较晚或防治与护理不当造成病情反复。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该病的发病率与反复率均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

[1] [2] 

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 (): .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 (): . 刘清泉, 王晓翔, 蔡阳平, 等. 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 . 陈永辉. 儿科疾病中西医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文章屋在线 wzk.co

    

篇(4)

导致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患感染的的因素有多种,例如因并发症发生感染、因心功能水平欠好发生感染、病房感染以及相关侵入式操作导致的感染等,另外,患者所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也可能会导致感染[1]。

就目前来看,防治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患感染的措施包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频度等。本文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临床医治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归性分析,具体探讨了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患多见的感染类型以及与此对应的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23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性132例,女性98例;年龄23~81岁,平均(45.5±4.6)岁;病程年,平均(±2.4)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律失常等为主要基础性病症。选择医院心血管内科同期所收治的未发生感染的230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

1.2方法

首先对观察组患者感染部位进行汇总和排序,然后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的感染部位发生概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心功能、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抑酸剂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对比分析,进而可以分析两组间存在的差异。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感染部位分布

心内科例患者2662例中感染230例,感染率8.6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0.87%;其次为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分别占11.74%和10.43%,见表1。

表1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2.2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住院时间观察组24.3d、对照组14d,分别对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有无侵入性操作、心功能、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使用抑酸药物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两组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布率(%)

3讨论

据有关数据统计,心血管内科病人的病死率近年来呈逐低趋势,而心血管内科病人医院感染作为常见的并发症,病人不治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应得到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第一, 认清在医治过程中能引起心血管内科病人发作有关的感染途径很重要。其中有如并发症感染、心功能水平欠好发作引起感染、滥用抗生素感染、病房感染以及一些侵入式操作致使的感染等。这其中医院感染是最为多见的一种感染并发症,其后果严重影响和危及着病人的治疗过程和生命安全,一旦感染,会致使病人的病况进一步的加剧。[3]

第二,医疗界根据以上资料逐渐探索出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1)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心血管内科发作医院感染的最常见部位是呼吸道,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呼吸道感染。应保持病人房间内的空气质量,及时通风,定时消毒,控制室内人员密度,及时清洗病室环境;注重吸入性医治用具消毒,尽量运用一次性用具;准确进行口腔保养,避免细菌向下移行致使下呼吸道感染;加强各项无菌操作。[4]

(2)泌尿系统感染的防治措施

逆行感染是泌尿系发作的首要感染途径,此种感染多关于留置导尿,多发作于置管后的24-28h。注重导尿管的光滑度、性能、质量,一次性密闭式的集尿系统的运用;持续进行导尿的病人,每天需更新一次性密闭式集尿袋,需注意无菌操作;重视专业保养,重视观察,以削减导尿管的留置时刻。[5]

(3)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对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心血管病与其他基础性病症应双管齐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无明确的使用抗菌药物指向,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注意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进行物理性预防,患者入院后培养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增强肺功能,鼓励患者有效咳痰;定期进行病房清洗,进行湿式打扫、通风,定期消毒,对病情较重患者建议减少探视人员人次,减少交叉感染概率。

第三,在人们对现代高科技、生物学、卫生学及传染学日新月异的探索发现中,医疗卫生界逐渐意识到心血管病人兼并医院感染难以避免,医治扎手,且不治率极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降临以及生活条件的提高,心血管患病率会继续攀升,各种侵入性操作和新的手术技能会不断用于临床医治中,心血管内科兼并医院感染的状况势必会不断增多。为此,在医治原发病的基础上,应该对以下事项予以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应用抗菌药物、及时处理基础病症、减少侵入性操作等[6]。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也在这些注意事项的不断完善和医护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走上了自己的康复道路,而医学界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防治措施和感染研究路途上也从未停止。

参考文献:

[1]潘嘉西,孙庆丰,李克诚,等.心血管内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080-1082.

[2]李卫华.邓敏.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12,27(11):1673-1675.

[3]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 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3.

篇(5)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龄16~86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 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 岁感染人数为7 例(2.54%),25~45 岁为16 例(6.78%),45~60 岁为45 例(19.06%),>60 岁者158 例(66.95%)。

2.5 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 例(44.92%),脑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脑病8 例(3.39%),周围神经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 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 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机。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 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 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着。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 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 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 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 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篇(6)

感冒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疲劳、着凉,使本身抵抗力下降所致;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有传染性,感冒的病人应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健康人若不得已接触感冒病人,也应戴口罩防止被传染。

二、保持口腔、鼻腔清洁。

1.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好习惯。饭后残留的食物残渣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清洁口腔是既简单又有效的防治措施。

2.治疗慢性鼻炎及慢性牙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来源。

三、学会定时清理呼吸道。

对于有慢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每天清理鼻涕、痰液很重要。每天可以通过改变,将体内的脓涕、脓痰倒出来,使机体内的病菌降到最低限度,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可明显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四、合理饮食。

1.饮食中添加些蒜类,可增加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在使用抗菌素类药物的时候,更有预防真菌感染的作用。

2.适当食用菌菇类食物。菌菇类食物对人体的免疫机制有良性刺激作用,可提高抗感染的能力。

3.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有促进呼吸道粘膜修复的作用,适当食用,有利于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

4.适当喝水。缺水可导致呼吸道干燥,痰变稠,不易咳出,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主动喝水,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至少在500毫升以上),不仅可以排出大量的代谢废物,还能湿润呼吸道,促进化痰、排痰。

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许多呼吸道感染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有关,疲劳会使免疫力下降,更易患呼吸道感染。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紧张,免疫力下降而致感染是很多年轻人和学生呼吸道感染的大敌。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给自己一个放松心情的时间,是有利于健康的。

六、保持平和的心境。

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力,使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淡泊名利,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境,不仅可以避免感染,还能抵御其他疾病的发生。

篇(7)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龄16~86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d者189例(85.08%)。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岁感染人数为7例(2.54%),25~45岁为16例(6.78%),45~60岁为45例(19.06%),>60岁者158例(66.95%)。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44.92%),脑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脑病8例(3.39%),周围神经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例安置了呼吸机。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951096,1102.

篇(8)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57-01

猪流感是一种具有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气候变化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该病通常是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咽、鼻等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且传播速度较快,发病范围较大,所有种类的猪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随着猪流感的产生,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会降低猪的生产能力,并减缓猪体重的增加速度,会给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猪在感染猪流感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并发症,比如猪链球菌病、猪伪狂犬病等,这些并发症通常会加重猪流感的疫情,会给猪场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害。

一、猪流感的症状分析

1.临床症状分析

猪流感是一种潜伏期比较短的传染病,最长潜伏时间一般只有几天。猪在感染猪流感病毒后,其体温会迅速增高到40.542℃,食欲会降低甚至不进食,行动能力会变的缓慢甚至不活动,会变得精神不振,眼鼻会流出黏液,会出现激烈咳嗽等现象。母猪在怀孕期间感染该病毒,会使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情况会加重,且在断奶前后容易出现死亡现象。猪流感的传染性及发病率比较高,在猪群中容易出现流感暴发现象,且一般不会引发猪的死亡,正常只需要对病猪进行5~7天的对症治疗就能够使其痊愈。而如果在猪感染期间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饲养,则很容易会产生并发症,使流感疫情被加重,严重时会造成病猪死亡。

2.继发性感染分析

继发性感染的产生不仅会使猪流感疫情变的严重,也会因为肠炎或出血性肺炎等病变的产生而使病猪死亡率增加。像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都是猪的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继发性细菌;而呼吸道冠状病毒等则是猪的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继发性病毒。一般这种继发性感染会使猪流感变成慢性感染,猪会出现瘦弱、消化不良等现象,且疫情发病时间会增长到1个月左右,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病猪死亡。

二、猪流感的诊断方法

1.初步诊断方法

对猪流感进行诊断时,要以病理变化为依据,并结合临床症状,采用病毒分离鉴定或者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以便保证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猪流感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诊断结果显示是病毒性肺炎,这会对大部分肺造成影响,但是造成的伤害不会很严重,而且病变部位很容易辨识,因为肺的病变部位组织多呈紫色,且其和正常部位的组织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小叶间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水肿现象。但如果猪流感有并发症发生,则会导致猪的淋巴结充血、肿大,而且猪的胃也会产生卡他性炎症。猪流感的细菌性感染是极为复杂的疫情感染现象,因为可以引起感染的细菌是多样的,且感染造成的危害程度是跟随引起感染的细菌而变化的。

2.试验室诊断分析

猪流感的试验室诊断就是对猪流感病毒的抗原进行检测。其检测方法有多种,比如抗原捕捉、免疫酶组化等。对猪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也是诊断猪流感的一种检测方法,其是通过对分离出的病毒中血凝性的包含情况进行检测,在根据实验判断是否有能够排除血凝性病毒的可能,最后在依照试验琼脂扩散的方法来诊断猪流感病毒。

三、猪流感的防治措施

1.疫苗防治措施

猪流感防治所采用的一般措施是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而且这种措施只要在一月内接种两次,对猪流感的防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如果有母源抗体,为了不产生干扰,应该在10周龄后开始疫苗免疫接种。如今使用比较常见的猪流感疫苗是H1N1亚型与H3N3亚型的疫苗。为了防止新型猪流感病毒的出现,人们不仅在研究新的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也在探索能够解决抗原浓缩、多次免疫互相干扰等问题的方法,以便对猪流感进行更好的防治。

2.预防措施

疫苗免疫措施尽管对猪流感的防治很有效果,但人们不能只靠这一种防治措施,还应该加强对猪流感病毒的预防。要预防猪感染猪流感,其关键措施是增强饲养管理和安全防护。由于猪流感病毒属于交叉感染,会产生间接传播的情况,因此饲养员要防止猪与其他家禽接触。此外,因为人类也有被传染这种病的几率,所以人类要避免以病猪接触。如若发现患病猪,要尽快将其隔离,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以下是对猪进行饲养的一些建议:一是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每千克体重按0.4mL算,混合肌肉注射,并且要连续注射5天;二是在喂养饲料里加入盐酸吗啉胍(0.05%病毒灵)和强力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300),还要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并且要连续喂养10天;三是使用2%火碱溶液对饲具及猪圈进行消毒,并对剩料剩水进行掩埋。

3.公共卫生治理

根据对猪流感疫情的研究显示,H1N1与H3N2猪流感病毒是引起同类型人流感病毒发生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种猪流感病毒的传染范围比较大,且传播速度较快,人类在间接或直接接触病猪后,很容易感染这种病毒,而公共区域又使得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会使得这种流感的疫情变的更为严重。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猪流感出现,对公共卫生的治理是不可轻视的。

结束语

猪流感是一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进行传染,而且人类感染这种病毒的几率也比较大,因此,对猪流感的诊断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文通过介绍猪流感的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使得人们对猪流感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并帮助饲养员对猪进行更有效、更安全的饲养。

参考文献

篇(9)

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基层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 果

2.1一般情况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1 例,其中男142 例,女59例,年龄40-85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1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约为8.0%。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1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72.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8.25%;其他部位感染占0.05%。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9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20 d者16例(80%)。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40~50 岁感染人数为5 例(23.8%),50~60 岁为7例(33.3%),>60 岁者9 例(42.8%)。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 例(57.14%),脑梗死患者6 例(28.58%),其他3 例(14.28%)。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1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7例进行了吸痰;15例进行了导尿;14例进行了静脉置管。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20 d者约占80%。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局部黏膜或上皮损伤,为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感染机会。故而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 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 095-1 096,1 102.

篇(10)

【关键词】 脑外伤;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resistanc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trauma after tracheotomy, and study the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ecretion cultivation and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were analyzed from 187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trauma after tracheotomy in neurosurgery ward and draw the control strategy.Results The pathogenic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main pathogens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cluding Acinetobacter (22.2%),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9.7%), Klebsiella pneumoniae(17.6%) and Escherichia coli(5.8%). Their drug sensitivity rates of ipinem were the highest. Grampositive bacteria were mainly Staphylococcus aureus(20.7%). It had no drug resistance rate to Vancomycin.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be urgent need for strengthening disinfection, nursing, and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which can control infe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Brain trauma; Tracheotomy;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下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其发生率更高,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1]。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01~200712 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希望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一些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7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病区住院患者,男134例,女53例,年龄8~83岁。主要基础疾病为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时均无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全部病例均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1)气管内分泌物采集:采用无菌吸痰管或支气管纤维镜经人工气道插入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送检。(2)致病菌检测:所有标本培养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连续3次培养为同一菌种,半定量测定为++以上。(3)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国际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分布 共分离出致病菌329株,其中G-菌240株(73.0%),G+菌84株(25.5%),真菌5株(1.5%)。G-菌中以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中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见表1。

表1 329株病原菌的种类及构成比(略)

2.2 主要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G-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明显,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可达80%以上,但对亚氨培南仍保持较高敏感性。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从60%~90%,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见表2。

表2 6种主要致病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

转贴于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致病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且伴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防治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23]。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4]:(1)气管切开后改变了呼吸道原有的生理结构,空气直接进入,增加感染机会。(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常伴有口鼻腔大量出血或者呕吐胃内容物,极易发生误吸。(3)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气道分泌物不易排出。(4)病房环境条件不理想或者医疗操作不规范致不同患者间交叉感染。(5)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长,长期消耗致营养不良,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使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增殖而出现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神经外科病房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 (73.0%),而G+菌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7%),这与有关文献报道[5]略有不同。本组资料同时显示G-菌和G+菌分别只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等少数几种抗生素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而对常用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耐药明显。研究表明[6],致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除了细菌对抗生素压力自我突变外,还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直接关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能诱导、筛选出大量耐药菌株,而且易导致菌群失调,并发真菌感染,本组资料中即分离出5株白色念珠菌。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良好的病房环境:严格执行消毒与隔离制度,定时通风,有条件的病房可采用层流空气净化。保证病房一定的温度与湿度,以防气管切开后气道内干燥,不利于排痰。(2)健全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注意无菌操作,接触患者后均应洗手;气管套管及吸痰管等定期清洗消毒,如为一次性物品用后应及时销毁。另外对本病房的致病菌进行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的监测,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3)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常规予以雾化吸入,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加强翻身拍背。注意鼻饲的量和速度,避免发生返流。(4)合理使用抗生素:研究证实[7],在起始治疗时选择抗生素不当,可以增加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强有力的抗生素起始治疗(initial aggressive antibiotic therapy)是关键,即所谓降阶梯策略。而合理选择抗菌素的根据就是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谢明水等[8]发现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气管切开术后4~6d,故笔者建议应在气管切开后1周内即常规行痰培养+药敏检查,以便尽早明确病原菌后,可以由经验性用药迅速转入目标性治疗。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在此之前可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监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7):756.

[2] 胡静,姚云清,傅静亦,等.2005~2007年医院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7):811.

[3] Kohlenberq A, Schwab F, Geffers C, et al. Timetrends for Gramnegative and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German intensive care units between 2000 and 2005[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 14(1):93.

[4] 张建党.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84.

[5] 李永库.重症监护病房脑外伤及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163例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易感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793 .

[6] Hedrick TL, McElearney ST, Smith RL, et al. Duration of antibiotic therapy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aused by nonfermenta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J]. Surg Infect (Larchmt), 2007, 8(6):589.

上一篇: 金融危机原因 下一篇: 市场经济发展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