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市场经济发展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市场经济发展史

篇(1)

   

    国产ERP软件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要苦练基本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水平、改进自身的实施方法、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规范项目管理,形成研究、开发、实施的规范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树立和维护自身的品牌,不能一心想着找“市长”,盯着政府的支持,靠政府的项目吃饭;不能期望通过获得地区或行业保护,给自己特别待遇;更不能寄希望于采用不规范的手段,一味拼价格,搞短期行为,误导企业,牺牲服务质量。如果是这样,再多的政府支持也改变不了自身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制造业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凸现实施信息化的主体地位。信息化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武器,ERP是尖端,制造业信息化说到底是企业自己的事。必须在理顺自身需求、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信息化实施策略、确保信息化预算、评估信息化风险、做好组织准备、选择好咨询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再选择信息化软件产品、实施信息化工程,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而不能盲目地跟风,草率决策,甚至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搞信息化与买设备等同起来,忽视信息化软件,尤其是使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要高度重视ERP作为企业管理支撑系统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打长期战、艰巨战、持久战。

    各级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强化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发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支持用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但是政府不包揽信息化的一切工作,不能代替企业做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在创造市场的同时,不能留扭曲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产ERP软件,但不能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更不能搞强制指定,干涉企业的选型,否则ERP难以实施好。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该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ERP软件的深化应用。

    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市场化运作,与制造企业站在一起,担当企业的信息化顾问,为制造企业负责,发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严格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帮助企业选择软件产品,搞好咨询、监理和培训服务,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而不是充当软件公司的,厚此薄彼,简单地推销ERP软件产品。

  

    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实施专家。由于ERP软件的应用成败直接影响客户企业的兴衰,因此,专家们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保持中立的立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依托具有实战经验的信息化专家来开展专业服务。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早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公路的建设也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我国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建设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公路建设的范围也从以往的城市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公路经济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我国目前公路发展的主要现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显得过时。特别是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公路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的公路,建设的数量都是十分惊人的。但是就算有着如此惊人的发展,我国公路发展由于起点低、限制因素多等方面的原因,总体的发展现状仍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有着诸多可以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范围很广,公路的建设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很多海拔较高的区域,公路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公路的实际需求。同时,我国公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面对着很多的问题,其主要突出表现在建设施工质量上、公路经济体制不健全、公路建设人员素质偏低等多方面。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主要关系

(一)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与伦比的。换言之,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要想市场经济能够得以高速发展,公路经济也必须走上正规,与市场经济在相辅相成的氛围中协同发展。

(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如今,物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在物流领域中,运输业又是关键因素所在。繁盛的公路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能够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让各地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同时,与其他运输模式相比,公路运输门槛低,费用合理,是我们目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公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公路运输业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三)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往,我国市场经济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发展壮大的一大限制原因与公路建设的不理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现如今,随时我国公路建设里程数的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各种限制与瓶颈逐渐得到克服,其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得到了扭转。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过去由于交通的不畅,经济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几年几十年都得不到丁点的发展。同时由于没有畅通的道路,当地居民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外面的资源无法到达山区,而山区的一些资源也无法外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欠缺了公路的建设,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根本无从发展。但是自从有了公路建设之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公路就像一座桥,让山里山外的沟通变得顺畅。两地的资源通过公路可以自由便捷的进行传输,偏远地区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无知的”不毛之地”。相反,有了公路的沟通,偏远地区逐渐“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并逐渐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并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完成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现如今,我国对于公路经济的需求和渴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路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愈加明显。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城市、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而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相应的经济目标才能得以逐步实施完成。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领略了“公路先行”的重要性,对各地的公路运输、公路收费、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公路经济相应指标的逐一实现也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且多渠道。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以往短期的、盲目的公路经济模式已经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模式。只有在维护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让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充分发挥效用,最终造福于当地的居民,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公路管理体系。首先,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中,应该始终维持公路发展的正面形象,避免在管理中存在的乱收费、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为了保持公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整套与实际相贴切的公路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制度的约束,让公路经济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顺风顺水;其次,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公路经济中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部分的公路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端正,使得公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顺畅。为了扭转这一窘境,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管理,并对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新树立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形象,并通过有效的财政制度避免工作中出现乱收费和公款私用的现象;最后,建立健全公路管理体系,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让公路建设的理论寿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差距降至最低。换言之,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公路建设与公路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通过具体的措施提升公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公路部门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于各级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过硬且到位的思想培训,让员工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同时,工作责任心也不断提升;其次,除了针对与普通员工的教育之外,对于公路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导是每个部门的领头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思路都存在偏差的话,其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应该经常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工作,让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成为普通职工的榜样,并让普通职工争相学习学习和效仿,进而在单位内部逐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再次,公路经济要想始终保持长远的发展,对于懂技术、懂科学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始终不能停歇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相关公路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人才需求,不断招贤纳士,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助力公路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培训模式,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组织在岗职工参加一系列的岗位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培训让职工时时掌握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有效的提升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三)强化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力度。首先,公路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认识,重新定位,将公路养护工作摆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位置上。很多公路部门往往非常重视公路的前期施工建设环节,而对于公路的养护则显得漠不关心,很显然,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公路部门还必须合理控制安排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各个阶段的费用开支。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公路日常养护得不到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短缺。而造成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即为资金安排的不合理;最后,在实施公路养护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方法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路养护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一项预警工作,其应该渗透到公路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所谓的检查,临时抱佛脚而已。相关的公路养护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严格检查,并制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同时,在开展养护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障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和完整度,并关注路面排水系统是否完好等。对于公路的日常养护而言,对于公路排水系统的维护维修往往是重点工作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公路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积水问题,最终导致公路路面出现严重的损坏现象。特别是在雨季时节,对于排水设施和系统的建设和养护更是十分重要,做好了相关工作之后,公路才能得以正常发挥作用。

(四)强化物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强化物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重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区域货物资源分拨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于当地物流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第二,要想让市场经济下的公路经济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创新建设物流发展新模式也是一条可以逐渐摸索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认真思考,严格探索,构建和谐健康的物流发展新模式,进而助力公路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物流业的良性带动,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科学严谨的依据作为最终方针政策。

结束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保障。在当前公路建设不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等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路经济与公路管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公路经济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全胜时期,我国公路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含高速公路,低速公路、铁路等多种类型。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城市再到周边城市,我国公路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锅炉事业的发展进程向教育法度国家极为缓慢,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修建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公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许多的缺陷,依然处在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同时,我国公路覆盖面积虽然越来越广泛,但是依然达不到人民实际对公路需求的数字,许多山区去高海拔地区公路覆盖率依然达不到最低要求。公路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例如:公路建设施工质量问题、公路经济体制不健全、公路建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路运行乱收费现象严重等都是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真实现状,这些想象的村子啊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公路事业发展造成了阻碍,公路事业发展需要从解决这些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开始。

2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2.1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市场经济对社会上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公路经济的发展,公路经济的发展在一定又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2公路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利用市场内现有的资源,公路作为基础设施设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机实体,公路覆盖面积以及覆盖率对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缩短区域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地之间实体运输的载体,它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时间条件以及空间条件。作为人类运输发展历史最为久远、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常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进行经济交往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公路运输进行经济活动、资源配置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一条完善的公路经济发展体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公路运输对于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为公路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公路的铺设率越来越高,各地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完善的公路体系变得越来越频繁,地区之间经济增长互相作用。公路作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幕后推手”,功不可没。其中尤以山区发展最为明显,山区地带由于缺乏完善的交通体系,“山里的东西出不去,山外的东西进不来”一直是困扰山区实现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重要因素。而在一些公路铺设较为全面的地区,有了便利的交通体系,山里的人走出去了,山里的物被运出去了,山外的人走进来了,一些山区通过政府自然开发以及环境改造工程,以及交通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业、种植业将一些产品输出,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逐渐改变落后面貌,作为连接山区与城市之间的纽带,公路运输对于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如何促进公路经济发展

促进公路经济发展对提高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公路经济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需要针对公路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发展之间的联系、公路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公路运输对于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的作用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究,进而为如何促进公路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3.1制定完善的公路管理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任何行业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公路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如加快公路经济发展、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益、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益、维护公路发展正面形象、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出现等管理制度。确保公路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公路管理制度以及公路发展经济体系在今天现有尤为重要。对于在公路发展中一些基层单位出现的诸如: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态度散漫、财务征收杂乱等现象,要及时的进行管理与遏制,通过制定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对这些不利于塑造良好公路人形象的公路经济发展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通过实行有效的财政制度,对于在工作中乱收费、违法收费、将公家费用中饱私囊等行为有效予以打击与制止。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对于在公路建设中涉及到可能会使公路建设成本出现偏差,公路建设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现象,公路建设使用寿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因素,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与核算政策确保工程质量以及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完善的公路管理制度对于促进公路建设以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公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3.2提高公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促进公路事业良好发展的保障,管理人员与职员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公路部门必须要对职工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其思想解放,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责任心以确保公路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对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教育,领导班子作为部门的领头羊,其日常性以及思想观念对员工具有一定的影响,对领导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转变不作为的形象以及思想观念发挥领导的领头羊作用,通过这种标榜的模式,在部门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为构件和谐单位作保障。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公路行业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作为具有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操守的人,人才在行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智囊团,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公路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公路建设是一项极为精密细致的工程,在公路铺设过程中,公路质量的好与坏以及公路使用寿命的长与短,对公路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公路质量的好与坏、使用寿命的长与短与公路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以及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公路部门需要不定期的开展一些与公路建设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通过这种培训课程,一点点的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公路建设提供智力保障,进而为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质量等方面保障。

3.3加强对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公路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一个漫长的设计、修建以及后期养护的过程。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公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脚步。公路建设由于其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很难快速开展,公路建设后期的的保养工作也是目前公路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公路的建设脚步,资金短缺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保证公路质量,就必须尽量降低公路修建时的费用,这就促使我们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公路修剪后期的养护工作。公路养护是意见及其繁琐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加强公路养护对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对公路养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不妨碍公路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需要对公路养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与勘查,进而为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作准备工作。公路养护工作同业也是一项预警工作,公路养护人员需要对公路应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及时的盘查,提前预警以保障其能及时的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决措施。要保障路面设施的完整度,以及路面排水系统的完好性,公路养护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排水系统的维护,在实际的路面处理环节,很多公路都是由于没有及时的将积水进行处理,进而造成路面损坏等严重后果。在雨季尤其需要狠抓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养护,要保持路面纵向、横向排水系统的完好,加强对公路的养护工作,进而确保公路能正常运用。

篇(4)

1、 经济主导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商品交换,逐步形成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着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蒸汽机提供的集中力,使工业摆脱了过去靠人力及水力的状况,并创造了在城市集中的可能,使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农民渗入城市就业,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使城市迅速发展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日本东京,在讨论战后东京重建规划时,东京人口不足100万人,随着战后几十年经济、技术的发展,东京人口现已达1500多万人,城市规划日益扩大,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之一。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实践过程可以证明,经济主导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 市场经济主导中国城市迅猛发展

在1949年至1978年间,中国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发展较长的时间内,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自党的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轨道,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经济发展迅速,带来城市发展迅猛。以深圳为例,深圳是实行市场经济最早的城市,在特区建立初期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鉴于过去30年县城人口保持2.7万,建成区仅3平方公里的基础,城市布局按照二、三十万人口来考虑,在当时已是大胆的构想了。几年后,特区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已超过三十万,于是重新调整城市布局,按五、六十万人口来考虑,在1984年的总体规划,提出按照80万人口规模来控制,而现在已是人口超过100万的现代化大城市。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实践过程表明。市场经济主导中国城市迅猛发展。

3、 市场经济主导中国城市发展的本质原因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动辄人口100万,用地100平方公里。从形势上看,好像是只有通过扩大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实质上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再生能力。发展市场经济明显增强城市的再生能力。一方面市场经济改变了计划经济仅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单一模式,使经济结构、投资结构多元化,既有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建企业,也有外引、内联、合资、独资、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这使城市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带动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就业人口相应增多,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大。另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行政、税收等多种方式能相应地收取较多的城市配套费,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就有了根本保证。反之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能为引进建设项目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再生能力的增强。上述两方面就是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更快、更好的本质原因。所以市场经济是主导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市场经济主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前面已说明,市场经济主导城市发展,就必然主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从政策导向上讲,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工作中心,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工作。市场经济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要进行经济论证。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首先要制定城市总体发展纲要,而经济论证则是发展纲要的首要部分。进行经济论证是突出市场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经济论证就是针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进行综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市场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目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算,得出各个时期市域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具体数字,从而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近期规划提供科学的经济依据。进行经济论证时,既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要有超前意识,更有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切忌急于求成,标准过高的倾向,以免给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与就是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以前,许多城市没有编制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即使编制过也没有请城市规划部门参加。面对这种情况,规划部门不能走老路,把计划部门或者是市领导决策的经济发展计划,当做指令性计划来执行,据此计算城市总人口和总用地,然后画在图上了事。这就要求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纲要时,进行经济论证,与全市的经济发展计划接轨,经过反馈取得协调。

(二)市场经济要求扩大市域经济分析研究视野,深化市域宏观经济分析。

市场经济突破以往行政区划的界线,加强了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这就要求扩大市域经济分析研究视野,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认识市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及制约条件,评价市域经济发展条件,必须以上一层的区域分析为背景,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并以此条件分析为基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市场经济也突破了意识形态不同的障碍,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评价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经济发展条件,要以世界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背景,也要分析研究倘若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后,城市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去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城市的总体发展,不能靠国家恩赐计划性建设项目,要依靠发挥城市本身的潜力,因此更需要深化对当地的地理区域、经济辐射和吸引影响、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拟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方向。

(三)市场经济要求强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整体性

《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包括市域镇体系规划。市场经济也加强了城市。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这就是要求把整个市域的各个城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依据市域经济条件分析,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各个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人口发展与就业,交通与运输和各项基础设施。研究如何发挥市域的整体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完善和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综合职能作用,强化城市对周围市域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政府对整个市域宏观调控的作用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协调和加强城市与周围市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整个市域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所以市场经济拓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域和规划概念,改变了过去只规划城市市区的做法。

由于市场经济加强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对于联系密切,规划范围跨越市(县)行政区域的地区,应把这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由有关市(县)联合组成规划工作班子开展城镇群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四)注意考虑和把握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有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其关键环节可归纳四个方面: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交通运输、通讯网络。商品生产与交换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交通运输与通讯网络是联系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必要条件。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需要思考和把握这四个关键环节,这也是体现市场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

关于商品生产,城镇商品生产的部门是工业,城镇总体布局要选择条件的地域建立工业小区,条件适宜的城市,要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许多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实践的情况表明,由于经济结构、投资结构多元化,增加了建设项目的不定性,也使许多情况难以预见,因此,开发区实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按使用性质实行地块划分,各项控制指标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用地内适建项目可考虑置换或兼容。这样,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作为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在用地情况发生变化进,仍能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也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在的自由度,便于吸引投资由于建设项目的不定性,开发区总体规划原则是,控制近期规划与建设,留出发展余地,依靠城市再生能力,分阶段滚动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可划为商品生产类。要结合旧城改造,搞好房地产开发规划。受级差地租的影响,城市中心地区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规划上要做出安排,要在平衡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负荷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土地使用效益.

关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总和称为市场,城市是商品的集散中心,因而是市场中心.城市是依赖市场的是中心作用,才显示对周围市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城市只有培育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才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力.为繁荣城市市场,就需要建设商业区或集贸市场,特别需要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要素市场。这要求将市场培育从城市总体规划上作出安排,城市有必要把市场培育规划作为专项工程规划进行考虑,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统筹安排,这样便于政府宏观调控。

当前,集贸市场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许多商业个体户以街为市,占道经营,造成城市交通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怕交通秩序,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要充分估算个体经营者的数量,用时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的集贸市场把常在道路上经营的个体户请到集贸市场来做生意。这样既繁荣了城市的市场,也为城市保持正常的交通秩序创造了外部条件。关于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需要交通运输。现代城市往往是现代交通运输枢纽,它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以及地下铁路、电车、汽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组织城市内外交通运输。要实现城市现代化,特别要有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和运输系统。这要求作好市域交通与运输规划。大城市要尽快考虑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要充分估计家用小汽车的发展,用早采取对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要从规划上落实。要搞好航空港、火车站、高速铁路客站、城市货运中心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联接。

篇(5)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石油也逐渐向国家化一体化开采和开采资本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同发展对石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行业标准,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石油钻井企业相比欧美等其他知名石油公司来讲,面临行业起步时间晚、设备配套有差距、行业核心技术的掌控、使用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在世界石油勘探开潮中实现守稳国内领域,抢占国外资源进而实现海外“半壁江山”的油气战略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为此,笔者首先将从国际、国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予以论述。

一、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1.国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现状。由于国际钻井工程承包市场不断的增加,导致全球钻井工作量得到持续的增长,钻井市场的各项钻井指标也在同步增长。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在用钻机数量从2007年的4870台增加到了2009年的6897台,增幅达到29.3%。在用钻机数目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俄罗斯与加拿大,其中美国在用钻机量占全球在用钻机总量的25%。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钻井总进尺为20.5亿万米,钻井10.5万余口。

2.国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现状。据非官方统计,我国2007年全国总钻井数目为16300口,总进尺3718万米,我国年钻井总数仅占世界钻井总数的15%,年进尺仅占世界总进尺数的18%。但是到2009年仅中石油就实现了钻井专业完钻井12900口,钻井进尺2479万米,其中国内完成11570口,占89.07%,国外1330口,占10.73%。石油钻井在国外的主要作业区域有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苏丹等,而国内钻井市场近年来由中原地区逐步向西部推进。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大概53万平方千米的可供油地区,蕴藏着超过198亿吨极的丰富油气资源,是我国在新世纪进行油气开发的战略地区,同时还是国家在新时期油气开发的重要战略接替区域。目前,西部地区的油田主要包括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河油田、吐哈油田以及胜利油田新疆勘探开发新区等大型油田,这些油田在开采过程中都实施油气并举的战略,通过西气东输的战略来实现油田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石油钻井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石油钻井市场的经营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国情、地区特征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如美国石油跨国集团多采用发展战略是美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则是日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我国油气发展战略则是: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中东、俄罗斯和南美地区,北非这三个战略开发区域。在细分我国石油钻井市场分布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钻井行业设备、人员素质、技术研发等现状,笔者认为要提升我国钻井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国家制定的油气发展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1.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推动整个石油钻井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由于行业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员工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长时间远离家人,情绪难免波动,从而可能引起不安全作业,因此,应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关爱,让员工能够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其次,培育能满足不同作业市场需求、不同层次要求的复合型员工。在全球一体化服务的当下,只有发挥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软实力”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占领市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培训、送外培训以及增加国外项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人员技能,提升人才素质,从而打造高端技术人才,实现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持续开展技术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适当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提高石油企业钻井设备的竞争力和科技技术实力。打仗靠枪好,钻井当然得靠先进的设备。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都使用上了智能钻机、超深井钻机,这些设备的使用在节约作业时间、减少人工、加深钻井井深等方面都具有传统钻机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钻井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就必须加强设备的配套,投入更多的资金自主研发或引进更先进的钻井设备,增加企业竞争的“硬实力”。同时,加快国产技术的配套集成,加快瓶颈技术的攻关,注重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3.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钻井公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开展与斯伦贝谢、威德福、壳牌、雪佛龙等国外知名石油钻井公司的合作,通过联合投标共同进入新开发区域进行作业,通过联合作业而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标准、以及先进的钻井工艺技术,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4.注重环境保护,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职责。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能源开采量持续攀高,由此对环境的破坏也不断加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是一个有责企业应切实履行的职责。为此呢,应该持续推行节能降耗,加强安全环保,减少或杜绝环境污染,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钻采。

5.强化石油钻井企业的品牌战略经营。当前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形式已经由单纯的技术竞争向品牌、名牌方向竞争,其归根结底为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企业信誉两个方面工作的强化来实施品牌战略。只有这样,石油钻井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依靠品牌来拓展钻井市场。

三、小结

我国石油钻井业务应在现有专业化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专业化、一体化、集约化,同时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积极与国外石油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攻关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切实搞好生产经营中的环境保护,从而实现能源行业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国,陆冉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5).

篇(6)

2.供给资金职能。这是筹集资金功能的延伸和归宿,即把筹集的财政资金按照一定的原则向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和方面供给,以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包括国家自身的需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的需要;社会的共同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的有益需要…调节私人需要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几乎统包一切社会扣除,实行统收,因而几乎统包一切社会返回,实行统支,财政供给资金缺乏明确的范围和量度限制,负担很重。实行市场经济,财政打破了统包社会扣除和统收的格局,因而也应该打破统包社会返回和统支的格局,因此,必须明确界定财政供给资金的范围和限度。财政供给资金的范围,取决于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第一,为满足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以及巩固,完善人民·民主的需要,财政必须保证供给行政管理费、国防费、公安司法等经费。与国家政权职能无关的社会团体所需经费则不应由财政供给,而应由社团自筹。第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费也应由财政供给。基础设施中,只有那些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益面广、投资大、部份社会成员不应单独承担或无力承担,才需由政府兴办,由财政供给资金,而对于大量的一般性基础建设,则应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各方承担。科学事业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服务性研究三大类,只有前者才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事务,应由财政供给资金,而后两类研究成果则可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收费补偿成本,无需财政拨款。教育事业具有两重性,即属于社会共同需要(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振兴),又属于企业和家庭的智力投资(劳动力再生产)范畴,所以应由财政、企业和家庭共同承担。财政主要承担基础教育和对残疾人进行的特殊教育投资,而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则主要由企业和家庭承担。文化事业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公益事业,或称高雅文化,如文物古迹整理和保护等;一类是商品劳务经营性事业,如剧团、剧场事业等,或称通俗文化,前者应由财政保障供给,后者则应转向企业化管理,走向市场。我国财政供给的卫生式业经费包括两部份:一部份是各卫生保健医疗机构的经费;另一部份是职工公费医疗经费。前者除社会防疫、保健事业属社会共同事务,应由财政供给经费外,其余乃属于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经营性事业;后者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组成部分,应纳入职工工资给予补偿。当然,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政府可以组织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但也无需由财政统包供给。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必要适当收缩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领域里的资金供给范围。此外,诸如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生态环境保护等,也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事务,应由财政供给经费。第三,市场分配在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方面难以顾及公平,这就要由政府调节。财政为了满足这种调节私人需要的需要…社会的有益需要,就必须安排一部分转移性支出,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价格补贴、财政补助等。财政供给资金的限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集中性财力的可能。在我国当前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财力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即使是属于财政供给范围内的经费,也受到量入为出原则的制约而不能由财政统包。例如,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必须受到严格控制;科教文卫事业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社会保障费用必须由国家、企业(单位)、个人共同承担,等等。

3、调节控制职能。财政不仅是国家筹集资金和供给资金的工具,也是国家作用于其经济基础的杠杆。换言之,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财政都具有调节控制职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强化调控职能。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市场机制的发育还很不成熟,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推动,其中包括强化财政的调控职能,以便为之创造一系列的有利条件。第二,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身固有的缺陷,需要借助政府干预,包括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加以弥补和修正。

第三,实行市场经济,在很多领域直接的计划调控已力不从心,难以奏效,这就需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和经济手段,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决策,有效实现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从而有效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财政调控职能主要表现在: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两者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运用财政政策和财政投融资,与产业政策相接合,调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运用预算和税收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组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于社会稳定,其中后两者是财政调控职能的重点。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更需要转化财政调控职能。一是从主要调控国有经济转向调控全社会经济。二是从主要调控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转向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全局。三是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四是从行政手段调控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调控为主。五是从中央一级财政调控转向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调控。

4、监督管理职能。财政的筹集资金职能、供给资金职能、调控职能实际上已暗含了监督管理职能,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运行方式的特殊性,它是前三大职能实行的保障,所以,又必须将其从前三大职能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考察。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经济决策的分散性、市场竞争的自发性和排他性,更需要加强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一是加强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跟踪、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及时反馈信息,发出预警信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谋意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搞好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政法规,为市场竞争提供竞争规则,当好市场裁判,保护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同时严肃财经纪律,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加强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价值形式的监督管理,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国家财力的壮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四是加强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

[1]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分配职能,财政的重要职能是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基于分配职能,是分配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突出表现,反映了政府运用财政的客观要求。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也是财政固有的功能。因为财政属于分配范畴,它是由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或社会公共需要的产生而从一般经济分配中独立分化出来的特出分配,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通过财政分配职能,使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国家于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个人之间;在积累于消费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分割。

分配职能可分筹集资金职能和供应资金职能。实际工作表现为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职能和任务可能有所变化,财政的职能也会随着有所侧重,或表现、表述不同,但财政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分配职能。由于财政职能同财政政策的制定,财政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的明确有直接关系。为使财政分配职能有效应,必须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确定适当的财政分配规模、形式、渠道,使财政的一收一支体现公平与效率,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使财政分配职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宏观调控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重要职能。这里应说明的是,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新职能,它是财政固有的功能。

因为,财政分配不同于分散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财务分配,它是在全社会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宏观分配,国家通过财政分配可对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从分配范围或分配的作用面的角度来表现分配职能。因此,只要行使财政分配职能,必然同时行使了财政宏观调控职能。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有意识利用财政来干预经济,这就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有意无意的运用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确切地说有意无意的利用财政分配职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计划和市场两个作用,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求借助和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党的十四大文件明确规定财政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宏观调控职能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也就是说,政府强调要通过财政分配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引导投资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由盈利大小所支配的,为使资源合理配置,政府必须通过财政分配,一方面使国家掌握一部分社会资源或资金,直接配置到市场顾及不到或不愿顾及的领域,如国防、外交、司法、公安、行政管理、普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卫生保健、生态环境及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为发展经济建创造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利用税收等各种财政分配杠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间接促进和调整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财政分配避免市场配置的盲目性、片面性、滞后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二是促进收入公平分配,调节分配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为了使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及个人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以及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必须通过财政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例如,通过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一方面从纵向调节国家、企业、经济组织、个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另一方面从横向调节企业间、行业间、部门间、地区间、个人间的收入水平,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协调各分配主体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三是通过财政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财政分配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状况都能通制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从国家掌握的总财力的分配方面来制约国民经济发展总规模和速度,避免搞国民收入超分配,避免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农轻重等比例失调,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另一方面又通过财政政策法令、制度规定,对微观经济(各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从而达到对社会生产和流通的全面监督,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以达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膨胀性财政政策,或紧松结合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处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的财政分配活动,减少政府需求和非政府需求,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

[2]第三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财政职能的特点是由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所决定。我国目前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不发达的传统经济向现代较发达的经济过渡。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1.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上,我国现阶段财政职能的过渡特征表现出明显错位,即越位和缺位并存。在一些不应该由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参与了资源的配置,根据统计资料,财政支出的30%用于经济建设,国家依旧是竞争性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特别是我国的公共生产的范围仍然过于庞大。

联系到我国目前的实际似应这样来设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思路。首先,对于纯公共产品或某些特殊行业生产的产品完全由财政来提供。例如国防、航天、造币、政策性银行等,生产的组织形式宜采用公共生产并由国家所有和经营。这些行业或企业自身不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有的可能必定是“政策性亏损”的,但由于其特殊性质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的社会效益,所以成为国有经济首造和必保的目标,也就自然成为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领域。其次,明确财政在资源配置时应该不介入的领域。

这些领域中的行业或企业主要是从事私人产品的生产,通常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没有自然垄断和显著外部性因素,按照效率原则,这些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应完全让市场去调节,财政没有介入的理由。在过渡时期,国有经济必须完全退出这个领域,财政除了按照规范化的税收筹措财政收入外,一般不在该领域发挥其资源配置职能。再次,对处于前面两种情况之间的相当宽的中间地带,我们认为,市场配置应该作为这块中间地带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政府财政的配置职能只能是一种补充形式。从严格规范的角度上讲,对从事私人产品的企业,不管是大还是小,国家都应该从中退出,让市场去调节,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阶段,国有经济还难以一下子从生产驻人产品的领域中全部退出来,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抓放小的改革思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有其缺陷的。因为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体现不应该简单的以企业的规模作为标准,政府应该抓什么样的企业应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或生产的产品的性质来确定。尽管,需要政府来管的企业都是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但并不是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该抓住不放。

和财政在竞争性领域中的配置职能严重越位成鲜明对比的是财政职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桎梏已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从1981-1995年,基础建设支出只增长了3倍,基建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得逐年下降,目前只占11%左右。而地方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基建经费更是微乎其微,有些地方比重不足0.5%。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共生产的比重在过渡时期仍然很高,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都有公共生产,涉及到大量的国有资产。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政职能只提到资源配置职能。但在我国,仅用资源配置似乎已难以概括全貌,我们认为在过渡时期财政在其资源配置职能上已衍生出一个新的职能。这就是对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管理职能。

2、在收入分配职能方面,过渡时期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也不完全等于市场体制比较完善时期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地方财政在发挥收入分配职能上的作用非常大。过渡时期虽然阻止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的障碍和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消除,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阻力重重,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企不分和地方财政承包体制的结合,曾使我国诸侯经济林立,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受到了程度不等的限制,如户籍制度的存在、有些地方设置的城市增容费、对外来人员在打工就业方面的歧视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因此如果说中央政府执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有效与地方政府执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无效是以生产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的话,那么,当这个前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地方财政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还是有余地的,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大小视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难易程度。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的障碍越少,流动性越大,地方政府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可能性和空间范围就越小,反之这则越大。

财政发挥收入分配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税收调节。特别是通过能适用累进税率的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来调节。从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税收的归属应该是中央税,即使地方也参与分享,使之成为共享税,但大头应归中央。因为如果把所得税划为地方税,各地会由于税收竞争而减少税收收入,弱化所得税所特有的调节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划归为地方税,企业所得税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分属于不同级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这样的划分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随着企业改革的加快,企业所得税必将首先要进行,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在不区分企业的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把企业所得税划成中央税,或者是中央为主的中央地方共享税。至于个人所得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实践来看,都是属于中央税,地方最多以较低税率进行分率计征,使之成为一种中央税为主的中央地方共享税。

篇(7)

1.1成本难以定价

房地产市场化,住房商品化,那么住房的价格自然要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市场化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与房地产相关的一些东西难以由市场来正确定价,房地产成本就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土

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本身就不是一种商品,虽然表面上可以在市场上流动,但其价格很难反映其真实价值.而且其定价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房地产开发成本中的与政府有关的一系列费用根本

没有办法用市场来定价。因此.商品房成本中只有建筑安全成本真正是由市场来定价的.而总成本不能很好地由市场来定价。

1.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冲突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于情于理人民都应该居有其房。但是我国实行的又是市场经济.住房商品化.老百姓要到市场上去买房子,但又买不起(有效供给与真实

需求脱节),买不起的原因之一又是土地价高导致房价高,这就是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冲突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反映。

二、当前商品房价格剖析

研究房地产市场不外乎三个理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极差地租理论。探讨房价的总体水平从前两个规律人手就可以了。

讨论房地产市场需求要区分两个概念:有效需求和真实需求。

目前,中国住房的有效需求和真实需求都非常强劲。高收入群体除了真实需求外还有很大的投资需求,低收入群体没有合理的居住条件,形成很大的真实需求。但是,有效需求与真实需求重合率并

不理想,真实需求难以与供给挂钩,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因为有效需求方形成一个强大的“资金池”,足够吸纳供给方提供的商品,这个“资金池”在有效供给与真实需求(没有能力购买的真实需求)

之间建立了一道隔离墙,这个隔离墙不仅割断了供给与没有能力购买的真实需求,而且还会将两者的距离越拉越大,导致房价越来越高。这是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对解决我国房市问题的思考

1.政府应该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什么样的调节作用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政策干预一次,房价上涨一次”的现象?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得到解释。以提升利率为例,政府提高利率不但加大了开发商的财务费用,从而加大开发成本,而且这种政策加大了

市场风险,使前景变得不明朗,开发商必然要求提高投资的风险溢价补偿。在供不应求的强大“资金池”面前,开发商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房价。

2.构建第二个房地产市场,形成二元房地产市场体系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使住有所居,这使我国发展廉租住房的政策得到明确,为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指明了方向。政府调节房

地产的重点要放在建立隔离墙外的第二供给上。我国政府在十七大之前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如建立廉租房制度、提供经济适用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旧村改造工程等

。但是这些措施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政策上也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十七大的召开,大大提高了这些措施的政策高度,可以想象未来的执行力度也将大大加强。因此,未来几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

房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有一个重点。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形成一个市场主导型的商品房市场和政府配给式的商品房市场共同存在的二元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城市化状况与政策取向[J].经济参考研究,2003(2)

[2].杨明炜,王小广不要让高房价损害宏观经济[J].中国经济时报,2004.3.8.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思考与探讨商品房价格

论文摘要: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可还是有很多居民买不起商品房.这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将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来讨论目前我国房地

产市场的高房价问题,并揭示房地产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Abstract:Theeconomydevelopsfast,therealestatemarketislikearagingfire,theresidentmaycontroltheincometopromotelargely,mayhavemanyresidentsnotto

affordthecommercialhousing.Thisisapresentourcountry''''srealisticquestion.Thisarticlewilldiscussthepresentourcountryrealestatemarketusingthelawofvalue

andthesupplyanddemandrulethehighhousepricequestion,andwillpromulgatetherealestatetotakeaspecialprofessionsomequestionswhichwillexistinthe

marketabilityprocess.

Keywords:Therealestatemarketpondersanddiscussesthecommercialhousingprice

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可还是有很多居民买不起商品房.这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

篇(8)

    钦廉林场林地面积88.9万亩,其中有林地占49.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6.1%,森林覆盖率59.69%,林木绿化率为57.69%。人工植被占主导,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桉树、相思、杉木、湿地松、竹子及果树等;有少量天然次生林。林场内有武利江和平艮江两条主要河流,场中部有洪潮水库,东西长约16km,南北宽约19km。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草-牧-沼循环模式选择桂牧1号、山毛豆、墨西哥丁香等多年生牧草品种在桉树林或珍贵树种林下套种,刈割的牧草饲养牛羊,牛羊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供职工及周边农户生活使用、沼渣加工成生态有机肥供林场及周边群众营林抚育所用,沼液直接淋草、淋幼林或过滤后淋苗。生产实践证明,林下种植牧草每亩可产鲜牧草8t,直接收益1600元/亩。

    2.2林菌模式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遮阴好、散射光充足、便于管理的林下地块栽培食用菌,林木株行距2m×3m;以适应广、抗逆性强的高温型金福菇和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作为栽培品种,采用林下行间地表栽培平菇及林下行间覆土栽培金福菇[1]。为便于管理,栽培季节均安排在秋季。生产实践证明,林下栽培食用菌综合效益明显,林下栽培金福菇每季可产鲜菇2000kg/亩,直接产值2.2万元/亩;林下栽培平菇每季可产鲜菇3250kg/亩,直接产值2.47万元/亩。另外,残留地面的菌棒废弃物利于滋养土壤微生物,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

    2.3林薯模式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段进行林薯套种,沉香、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造林采用1m×1m、1m×5m的株行密度,宽行里种植紫薯。造林时间安排在3月份,紫薯套种安排在4月下旬,紫薯深耕培土时可以对林木起到以耕代抚的效果,同时,林木和紫薯施肥抚育时,彼此之间相互吸收营养,达到养分共享的效果。生产实践证明,林薯套种经济效益明显,每亩产鲜紫薯1250kg,直接收益5000元;产茎蔓2500kg,直接收益1000元。另外,残留地面的紫薯茎叶可以转化成有机养分,供林木吸收利用。

    2.4林苗模式选择2~3年生的珍贵树种和绿化树种林木下培育沉香等珍贵树种袋装小苗,以植株行距为轴线,沿轴线向两边摆苗至60cm处,每平方米可摆320袋左右,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小苗淋水管护时也利于苗木根部吸收促进生长,及病虫害预防时对苗木也有保护作用。

    2.5林禽模式林场以“林牧沼综合开发项目”为实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部分职工及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他们利用速生林下空地喂养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禽畜,收入可观。以林下养鸡、鸭为例,年出栏肉鸡1200羽/亩,户均获利1.8万元,年出栏鸭1000羽/亩,户均获利1.3万元。

    3林下经济发展举措

篇(9)

(1)政府监管效力不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经纪人是由保监会的保险中介监管部进行监管。根据我国国情,保监会对保险经纪人实施监管是以《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没落到实处,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比如一些未经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的境外保险经纪人,在境内非法从事保险经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经纪人的市场退出实施不严等。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3、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4、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1、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2、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

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5、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经纪人发挥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险经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确立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经纪人市场,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冬娇:保险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唐运祥: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丁凤楚著:保险中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公路建设定额造价管理工作,对我们交通行业说,是一项比较老的管理内容。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是一项重中之重的管理内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投资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公路工程定额造价管理工作职能逐渐被削弱,特别是一些社会投资、民间筹资、“四自”工程等项目,其工程概预算不仔细、不及时,工程决算不实际等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市场秩序。省交通厅十分重视公路造价管理工作。从1998年发出浙交[1998]8号《关于加强交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到浙交[1998]29号《浙江省公路、水运造价管理暂行规定》,但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问题,“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偏高”的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为此,2000年省交通厅又发出了浙交[2000]98号文,出台了《开展工程造价整治的若干意见》,在全省部署开展公路工程造价整治工作。借此机会,本文就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发表如下几点探讨意见:

2加强交通定额造价管理机构建设

要做好交通行业造价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胜任工作的定额造价管理队伍,就浙江省目前的现状,要充分发挥省厅定额造价管理机构的龙头作用,带动地(市)交通局定额造价管理机构的发展。当前困扰交通工程造价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一是人员素质问题;二是定额造价管理工作经费问题。对于后者问题,交通部虽然明确公路建设定额管理费为0.17%计列,但鉴于部分业主的思想问题,这一部分经费是很难到交通建设定额造价管理机构身上。如按国家行政事业收费政策,目前物价部门批准我们地(市)交通定额站只能向施工单位按建设工作量的0.45‰,向设计单位按设计收入的0.18‰收取定额管理费。收费标准未含造价管理内容,如按此标准收费,地(市)级定额造价机构在当前工程建设的规模下,一年有10万元收费是很困难的。故认为当前专业定额造价管理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问题是影响交通定额造价管理机构工作的重要问题,这需要交通主管部门领导达成共识,给造价管理机构增拨一定的造价管理工作经费,切实解决造价管理机构的建设。

3关于交通工程定额造价管理工作的侧重点问题

3.1定额编制管理问题

以前,劳动定额的测定,工程定额编制的管理是工程定额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公路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许多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已不适应公路建设工程的实际。为解决公路工程预算定额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专业定额造价管理机构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把定额制定工作作为项目下达到实力较强的施工企业去测定,可以一个项目由多家施工单位去测定,后由造价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后作为国家或地区指导性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作为施工企业的招投标报价,主要还是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实力以合理低价为原则,切实做到公路工程计量支付以合同条款为依据。

3.2路工程招投标标底的编制及审查

在当前,交通建设主管部门及定额造价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造价工作的依法依合同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施工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标底在招投标管理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底太高,必然造价过高。标底太低,造成低价中标,直接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同时影响到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故在现阶段定额造价管理机构必须强化标底审查这项工作,对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标底,应审查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及是否符合在新形势下工程质量对造价工作要求。

3.3加强对公路工程计量支付工作的管理

造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实施阶段支付情况的中间检查。作为专业造价管理部门,是代表国家的最具权威的专业管理队伍,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检查施工、监理、业主单位是否按投标价或合同依据进行合法的计量支付,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造价管理部门的十分重要的职责。只有加强对工程计量支付的依法管理检查,才能发现一些高估冒算的行为,使造价过高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4加强对工程决算的审查

加强对工程竣工验收的工程决算审查应是定额造价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现在工程竣工审计往往是财务审计为主,而财务人员往往是非公路工程专业人员,对一些支付涉及公路工程专业技术上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了解,故公路定额造价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专业机构应对工程决算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

3.5促裁工程造价争端

促裁工程造价纠纷也是新时期下交通工程定额造价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在造价上的争议,往往付诸于法律诉讼,作为审判机关,须委托一个公正权威的专业造价机构出具有结论作为它判决的依据。故对国家的专业造价管理机构,这是市场经济下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任务。

上一篇: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 下一篇: 社区治理经验交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