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

篇(1)

测试宝宝表现优秀

NO.2

社会适应能力

测试宝宝表现不错

NO.3

运动能力

测试宝宝还得加油

NO.4

后记

后记、声音、提醒、资讯

您知道“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试”吗?

“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试”不是确定孩子聪明与否,而是通过测试了解孩子会做哪些事情。结合孩子平时的能力和行为,综合分析孩子的发育水平。这个测试还将结合孩子的落后项目,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

测试是按月龄进行的

这项测试是按孩子的月龄进行的,不同月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标准,但专家会从低于孩子实际月龄的标准开始测试,直到有两项连续的测试题目孩子都没通过为止。而孩子最后通过的那个标准就代表了孩子这一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由此看出,孩子在这一方面是低于、等于还是高于他的年龄标准。

测试分数是保密的

孩子的测试分数都是保密的,家长也不会知道最后的得分。但在测试过程中,专家会就孩子的每一个表现,给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测试的林智泉宝宝现在是44个月龄,所以测试是从30个月龄开始的――

NO.1智能

测试内容:

这部分测试主要侧重于孩子是否掌握了数字和图形,是不是能认方位,以及他的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概念、理解力等等。

测试项目:

拼图形、认图形、串珠子、画圆、重复短句、问答等。

泉泉的表现:

认图形、串木珠、认方位、重复短句……,这些题目都被小智泉毫不费力的完成了的,他在智能方面已经达到了66个月孩子的水平。但是,给林智泉做测试的刘月芳老师还是发现了问题――

表现1:书画

一张画着缺胳膊少腿的娃娃的卡片,要求林智泉给娃娃补上缺失的部分。泉泉补上了腿、补上了手、补上了头发,可是还有鼻子啊、眼睛啊……这些他却愣是没想起来。

专家点评:这项测试显示,林智泉的观察能力还是有欠缺,不够仔细,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只要给他一点点启发,他就完全能领会了。

表现2:问与答(节选)

问:什么是球?

答:圆的。

问:圆的东西很多,到底什么是球呢?

答:圆的就是球。有篮球、乒乓球……

……

问:鸟和苍蝇相同的地方在那里?

答:它们都有翅膀。

问:那有翅膀会怎么样呢?

答:能飞。

专家点评:林智泉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还能够联想,在这一方面他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这一年龄孩子的标准。但是有时,他句子说得还不够完整,需要启发和引导。

模拟处方--语言不只是讲故事

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只是指讲故事,还包括能说完整的句子。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要多说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如“我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而不要把句子缩略,说“我喜欢”、“我愿意”等省略句。

……

问:2个和3个加在一起等于多少?

答:4个!

问:多少?

答:3个!

专家点评:看来,能说会道的林智泉对于数字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爸爸妈妈再加把劲儿,进一步指导他。

模拟处方--数学不是“掰”出来的

数学不是让孩子掰掰手指就能掰会的。在教孩子学数学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抽象地教孩子2加3等于5,4加5等于9,而要把数字和实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孩子的感知觉。如教他2加3等于几的时候,可以拿出2个苹果,让他先数一下,再拿出3个苹果,让他数一下。最后把这些苹果放在一起,再让孩子数一下,让他在简单的数数中感受到数字的增减,这样,才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NO.2社会适应能力

测试内容:

这部分测试主要是侧重于考察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等。这部分测试将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因为林智泉已经快4岁了,所以这一关主要还是测试他的自理能力。

测试项目:

穿衣服、脱衣服、扣纽扣、解纽扣、会不会用筷子吃饭、能不能自己大小便等等。

泉泉的表现:

由于林智泉是全托的孩子,穿衣服、解扣纽扣、拉拉链等等事儿对他来说虽非小菜一碟,但也不难完成。所以测试时间很短,林智泉完成的也不错。可是问题还是存在。刘老师询问了小智泉,发现他还不会用筷子吃饭,大小便时还是需要老师帮点儿小忙。

专家点评:这些测试表明,林智泉在自理能力方面还是可以的,但还是需要“更上一层楼”。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因为大人没有对他进行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模拟处方--自理能力是练出来的

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用筷子吃饭、自己系鞋带、扣扣子等,多多练习之后,孩子自然就会在自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NO.3运动能力

测试内容:

这部分测试主要是考察孩子的协调性、平衡能力等运动能力。

测试项目:

单腿站立、单腿跳、并足跳、脚跟对脚尖走等等。

泉泉的表现:

刘老师先给小智泉示范了一个“金鸡独立”的动作,可是连闯两关的林智泉这时却怎么也做不了这个动作,最后,他害羞地对刘老师说:“我不会。”刘老师却说不信,她伸出双手搀着林智泉,果然,不出一分钟,小智泉就有了进步,可以单腿站立了。

刘老师又给小智泉示范了单足跳、双足跳、脚跟对脚尖走等动作,这几次我们的小智泉完成得马马虎虎。

专家点评:这项测试表明,林智泉的运动协调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虽然他已经44个月了,但在这一方面的水平却没有达到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标准。但这并不表示在这一方面他没有潜力,因为经过简单的指导和帮助,他马上就会了。这说明,林智泉虽然在平衡、协调方面有欠缺,但如果加以适当的训练,他就会赶上其他孩子的。

而且,这也暴露了大人的一些问题。林智泉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在这项测试中却说“我不会”。这让我们猜想,在平时,显然大人总是夸奖他在语言表达好,但也常常说他在运动方面不行。久而久之,这也给他造成了一个印象,就是“我讲故事讲得好,大家都爱听我说话讲故事,但我在体育方面不行。”所以,他会积极地给大家讲故事,却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说“我不会”。

模拟处方--和孩子一起动起来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动、一起玩,在他运动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如让孩子做"金鸡独立",妈妈可以从用手搀扶他完成动作,然后慢慢过渡到逐渐脱手,再到孩子能够独立完成。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孩子进步一定是飞速的。

不要再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家宝宝这个好,那个也不错,就是运动不好。而是要给他正面的评价,多给他积极的引导、积极的鼓励,如“我相信你一定会的”,“你又进步了”,“你真行”等等。

NO.4后记

后记:

刘老师嘱咐,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带林智泉再来一次,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培养,他是不是进步了,还存在哪些问题。看来,一切还仅仅是开始呢!

声音:

为测试正名

许多爸爸妈妈可能认为只有当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时,才需要带他去做一些测试。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刘老师指出,带孩子来做这个测试,最主要是可以让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目前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哪方面发育的比较好,哪方面有欠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提醒:

在测试前,要先填一张基本情况表,请一定要详细填写,因为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对测试有用的信息,以及问题的根源。

请尽量在早上带孩子去做测试,因为这时孩子的精神比较好,测试也会更顺利一点。

测试中,请配合专家。

测试结束后,请妥善保管咨询卡。

不要忘了一段时间后去复查。

资讯:

名称:0~6岁儿童综合能力发展筛选测试

地点: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宛平南路381号8楼811室)

篇(2)

说到这里,妈妈一定犯愁了:如何让小baby在生活中快乐轻松地学数学,觉得数学好玩呢?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让小baby乐于获取呢?哈哈,小菜在这里教您一招,那就是:游戏!和你的宝宝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面这些游戏,可都是对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的“科学配方”哦!既简单又很有效。看了之后,不妨和宝宝试试吧。

适合年龄:0-1岁

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自身与客体,慢慢地,就有了这种区分能力,活动的东西已经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尤其喜欢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响声的物品,妈妈可以在生活中对婴儿多“灌输”一些数字。妈妈还可以把数字唱给宝宝听,培养宝宝的数感。

数字谣,唱一唱(培养数感)

妈妈可以将1-9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给宝宝听,并且边唱边拍手,这样既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宝宝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内容的数字儿歌,这里推荐一首好听易学的数字歌谣(曲调任意,只要表现出欢快的节奏就可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摇,

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唱的时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实物、手势或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歌谣对应的内容。虽然不满1岁的宝宝还不能跟着你唱,但他(她)对这些数字歌谣可感兴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这首歌,你会发现他(她)很快就学会了,或许还会做出几个可爱的动作呢!

母婴提示:在唱数字的时候,语速尽量缓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体属性)

大人可准备1支香蕉、1个苹果,拿着香蕉和苹果先后在小孩眼前晃动,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香蕉。”“苹果。”反复几次后,让孩子接触这些物品,感知物体的个别性,并给他(她)描述:“香蕉,长长的,黄黄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反复多次。然后,把香蕉、苹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个,都要加以鼓励,并告诉他(她)抓到的是什么:“呀,宝贝抓到了1个苹果!”“哇,宝贝好聪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婴提示:勿让孩子抓握一些过大过重或尖锐的物品,一般选择没有尖角的较轻物品,颜色亮丽的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链接:玩积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然后让孩子将其推倒,促进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在收拾积木的时候教孩子数数。

适合年龄:1-1岁半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开始形成较为成熟的空间感,知道“上”和“下”的意思,对躲猫猫游戏不感兴趣了。他们已经能区分物品的一些显著特征,大人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教小儿识别物体的各种形状和特性。大人可以指着具体物体,告诉宝宝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反复多次,最后引导孩子自己说出。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些基本形状和一些基本颜色。在数字能力方面,则可以从让孩子听数发展成教孩子数数。

这些都是圆的(识别图形,归类)

妈妈可以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像气球、钟表、小球、圆形镜子、棋子等。妈妈抱着宝宝,指着这些圆形的物品说:“宝宝快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圆圆的气球,圆圆的钟表……”妈妈反复地对宝宝说。然后问宝宝:“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宝宝回答“圆形的”,反复这样问。接着让宝宝说出(或指出)家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碗、车轮、圆形的盘子、脸盆、锅等。

母婴提示:宝宝还不能分清圆和椭圆的区别,所以先让他(她)认识笼统的“圆形”。

每人分1个(理解数字1)

先准备一盘苹果,一盘梨(每样3个左右)。 家长先问宝宝“这是什么”,让宝宝认一认盘子里放的是什么。家长对宝宝说:“我们来分苹果吃,请宝宝来给大家分,1人分1个。”宝宝分时,“爸爸1个”、“妈妈1个”、“我1个”,分对了,家长要说谢谢并同宝宝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吃完后,家长又让宝宝分梨,方法同上。

母婴提示:游戏时用的材料可任意选用,如是食品,别让宝宝吃得过饱。

链接:识别颜色。妈妈手中拿一块红方块,要小儿从几个方块中挑选一个和妈妈手中一样颜色的方块。小儿学画时,让孩于注意到小草是绿色的,西红柿是红颜色的,让小儿拿绿色画笔画小草,红色的画笔画西红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注意周围物品的颜色,如妈妈的围巾是蓝色的,小儿的帽子也是蓝色的,这时便可告诉这两件东西的颜色是一样的。

适合年龄:1岁半-2岁

这个时期的小孩空间意识加强。他们具备上下、里外、前后方位意识,并且知道空间是一个具体概念,如果一个球消失在长沙发后面,他知道球还存在着,并能够去翻找。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加强,对于图形、色彩、分类等与数学能力相关的概念更能掌握。因此,大人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多教小孩一些相对概念,如大与小,高与矮等,并让小孩进行比较;同时和小孩多玩一些归类、配对游戏,促进他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谁的多(比较多少)

可以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妈妈和宝宝围着棋盘坐下。妈妈让宝宝决定要哪种颜色的棋,宝宝决定好后,妈妈和宝宝各拿好自己的棋子。妈妈说:“开始!”宝宝和妈妈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直到妈妈喊“停”为止,然后让宝宝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游戏可反复进行。

当游戏结束时,将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比如,放一个,说:“1个。”再放一个,再说“1个”。这样同时使宝宝理解1。

母婴提示:家长应根据宝宝排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排的多少,因为要使宝宝有一个明显区别。比如,宝宝排5个,爸爸可排10个左右。爸爸也可比宝宝排的少,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

分分类,配配对

取红色、黄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小球各若干。家长任意取出一种颜色的小球,让孩子取颜色相同的小球,进行配对。当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时,还可以进行“看谁拿得对和快”的游戏。

母婴提示:也可以准备一些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小孩分类、配对,以训练小孩对图形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链接:扑克分类。准备一副扑克牌,让孩子按花色形状分成几堆,如按方块和红心等。随后,可以让孩子按红色和黑色分类,最后可按数字分类。这是一种学习颜色、形状和数字概念的极佳的游戏。

适合年龄:2岁-2岁半

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在生活中要多对孩子进行“数量与数字的积累”教育,如和小孩一边走,一边说:“1步,2步,3步……”或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动物,也可以数给孩子听,并鼓励孩子自己数一数:“1只猴子,2只猴子……”总之,让小孩数生活里一切能数的东西,培养孩子对数与量的理解能力,并学会数10以下的数字。同时还要注意小孩逻辑能力的培养,如让孩子比较远近。家长可以问小孩:“妈妈现在离电视机近还是离床近?”“你现在离爸爸远还是离妈妈远?”

上一上,数一数(数数,理解数字)

妈妈和孩子各站在楼梯的两端,妈妈喊“开始”,两人一起往上走,边上边领着孩子数:“1个台阶,2个台阶……”数到10的时候,可以重新开始数。这样反复多次,然后给出一个数字,让小孩上相同的台阶数,一般不要超过10。

母婴提示:所上楼梯不宜太陡,并且要注意对小孩的扶护。

比一比,哪个近(比较远近)

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了解远与近的概念,同时还能锻炼孩子控制力度的能力。

家长准备2~3颗小球、1条粗一点的线。将线拉直放在地上,家长与孩子分别拿着一颗小球,然后看谁能将小球滚得离线最近。开始几次,由家长告诉孩子哪个离线近,哪个离得远。慢慢地,让小孩判断游戏的结果,比较哪个小球离线最近。

母婴提示:小球大小、轻重要适中,以免小孩误吞或砸伤自己。

链接:扑克接龙。准备一副扑克,先让小孩把不同的花色归类,然后根据大小顺序依次排列起来。还可以用扑克比大小,帮助孩子熟悉数字、理解数字。

适合年龄: 2岁半-3岁

俗话说:“3岁小孩粘人精。”这个年龄的小孩对任何事物态度认真,凡事喜欢追根究底,“动手动脚”。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坏毛病哦。小宝贝们之所以这么“调皮捣蛋”,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逻辑思考,可以运用自己了解的数目、概念及工具架构自己的小世界了。因此,大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给小天才们更多思考的机会和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主动权,如从识别图形改为画出认识的图形,让孩子组合、拆分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物品,让孩子做一些简单小实验等。

谁的厚(比较厚薄)

准备几本薄厚不同的书。让孩子拿一本小画书,你拿一本更厚一点的书,同孩子比较,说:“我的书比你的书厚。”“你的书比我的书薄。”然后,鼓励孩子寻找一本更厚的书,孩子就可以说上边的话,其后你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类推。以后可以倒过来玩:“我的书比你的薄。”“你的书比我的厚。”

母婴提示:这种游戏也可以用于比较被子、衣服等其他物品。

冰块到哪里去了(因果关系,逻辑能力)

篇(3)

河北 小朱

买个玩具电话

我儿子10个月了。每当家里的电话铃声一响,宝宝就会抬头看看电话,寻找声源,然后爬到电话跟前。大人接起电话时,他就抓住大人的衣服站起来,和你抢电话,拿到电话后就放在耳边,“哦哦”地乱叫一通。挂了电话后,宝宝还是抱着电话不放。这太让人伤脑筋了!

一次逛商场时,我买了一部儿童音乐电话玩具。回家后,我把两部电话放在一起,给宝宝演示怎样玩音乐电话,然后告诉他:“这个是宝宝的,那个是妈妈的,以后咱们自己玩自己的电话。”儿子似懂非懂地看着我笑。后来,当电话铃声响起来的时候,宝宝就会拿起玩具电话,学着大人的样子“说话”。这样,宝宝的注意力就转移到玩具电话上了。

陕西 王子妈

教他认识一下电话

小孩子都很喜欢玩电话,我家奕涵也一样。平时,只要我们一接电话,他就要去抢,甚至多次把电话摁掉。没事的时候,他也喜欢乱按电话号码。我把电话藏起来,他也能找出来。

我想,孩子喜欢拨电话,是因为他把电话当成了一个好玩的玩具,你越阻止他这样做,他就越想玩。所以,对孩子乱拨电话的行为一味地说教、制止,并不是一种好方法。最好是让他理解这件东西的用处。

平时,外婆外公打电话来,我接了以后就叫奕涵过来说几句。通过这种办法,我让他理解到,电话是一种联络工具,可以和见不到面的人说话。果然,没多久,奕涵平时就会提出要求:“让我给爸爸打个电话吧。”或者听到电话铃响,他就说:“这个电话一定是外公从上海打来的。”

有时,一天里会有好几个电话打进来,我就故意找个借口让他去接:“妈妈好忙哦,没空去接电话,你帮妈妈接一下吧。”奕涵就会大声说:“好!”于是他就跑去拿起电话,有模有样地说上几句,然后我再接过来。大约过了半个月,电话铃声再响起来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激动地去接,平时也想不起来玩电话了。

江西 钱羽

不用时把电话线拔掉

最近,我儿子正好特别喜欢玩电话。不过他才13个月,要是跟他讲不要乱拨电话的道理,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脆把电话线拔掉,任其拨打,在我们需要打的时候再插上。他每次摁摁电话号码,然后很高兴地拿起听筒,放在耳朵边“喂喂”地叫着。这样不仅没有限制他的自由活动,也没有因为他的拨打而增加我们的话费负担。而且,现在大人都有手机,要是家里电话打不进来,可以打手机。

我觉得当面制止孩子做某件事情并不好。小孩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阻止,他的好奇心就会越重。而且,把电话机放在高处,要是被宝宝看到,他就更加好奇了,还会想办法爬上去够,这样很危险。我想,等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了,就索性趁他对电话机有浓厚的兴趣,教他认数字,让他学习拨电话号码。当然,偶尔拨错号码也没关系。

江苏 蓉儿

内线电话随便拨

我儿子从两岁开始,也经常抓起听筒胡乱拨号,很多时候会得到电脑语音提示“您拨的电话是空号”。儿子反复听上几遍,可能觉得都是一样的,也就没什么兴趣了。不过,为了防止拨错号码,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我们就把电话的外线锁上,只能拨打内线了。即使打通了,都是我们公司内部职工,彼此打个招呼,说明原委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需要话费。儿子因此还交了几个“话友”,双方“叽里呱啦”地乱讲一通,听起来像外语,他们倒是聊得挺开心。估计小家伙们也是光听动静,觉得好玩呗。

现在,我们又给儿子购置了儿童仿真电话,一个短频发射台主机,带4个有抽拉式接收天线的分机(最多可带10个分机),分别放在自己家、姥姥家和奶奶家。仿真电话的键盘为动物图案,每个按键都能发声,还能发出10首不同的儿童乐曲,大约1公里以内可以通话。小家伙就可以随时拨打专线啦。

山东 王海洋

教他怎么打电话

电话机对孩子来说是个再好玩不过的玩具了,有那么多的键可以按来按去,还能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里面居然还有人在说话。哪个宝宝会不感兴趣呢?

在我发现儿子开始对电话感兴趣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制止他,而是这样做:

鼓励宝宝接电话。每次,孩子的爸爸或家里其他人来电话时,我都要让他说几句。然后和他讨论,要是爸爸不在家,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他们,怎么办呢?可以打电话呀!

篇(4)

数学学习障碍是指正常发育的适龄小学生在课堂小学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源于数学知识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由各类不同的数学学习障碍构成。这里要排除由于弱智、视听障碍、情绪障碍等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以及由于受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原因所产生的学习障碍。

二、数学障碍的主要来源

1.源自学生

据课堂观察,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注意力不易集中,磨蹭地学习,学习过程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学习迁移能力差。

(2)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或学习兴趣肤浅、范围狭窄,带有情绪性影响。

(3)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多停留在消极层面上,有游移摇摆不定的特点。

(4)学习态度不良,目的不明确,呈现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

2.源自学科

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在内容上舍弃事物本身的一切属性,只保留事物量的关系和物体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可见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如概念的抽象、命题的抽象等,障碍由此而生,不足为奇。

(1)难以建立起所学的知识表象。学生受自身思维特点、理解水平的局限,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对一些不常见的素材也不熟悉,因此难以建立知识表象,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持,思维活动受阻造成学习障碍。

(2)新旧知识难以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头脑里没有可同化新知的原经验。处理不当,即会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障碍。如教学年、月、日,需要联系时、分、秒内容,完善时间知识树。不可否认,教材螺旋上升的单元安排让相互链接的类单元脱节,学生认识了年、月、日,再问与时、分、秒的关系时,却愕然许久。

种种学习障碍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必须帮助学生突破藩篱,找回学习的信心。

三、数学手势语的完胜攻略

研究发现,运用手势语,可简化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引领学生到达数学海洋的彼岸。

1.手势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辅助作用

有数据显示,与人进行交流时,起7%传达作用的是语言,起38%传达作用的是语气,肢体语言则占55%的影响,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势语。因此,要妙用手势语,运用这55%的能量,辅助数学学习,曲径通幽。

2.手势语对突破学习障碍的特别优势

手势语作为肢体语言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手势语,具有可操作性,相对其他学习方式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晦涩难懂,怎样让他们觉得数学课好玩、爱听?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指导他们巧妙地运用手势语。

3.手势语对突破学习障碍的特殊意义

数学手势语是指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数学形象以构成师生共同约定的数学意义,是固定场内数学学习的师生互相交际数学方法、交流数学思想的一种手语言,是“有声语言以外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数学学习障碍势必妨碍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的茧,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目的的实施,师生教学相长。笔者通过对两个任教班级84名三年级学生的调查统计,认为手势语对自己突破学习障碍有很大帮助的84人,占100%。喜欢手势语学习的学生79人,约占94%。可见手势语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互动,不做课堂看客。

四、手势语辅助学生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

手势语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各个领域发挥辅助作用。

1.在认数的学习中运用手势语来集中注意力

认数单元知识单调,如何让学生深入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指导学生较多地运用形象、直观的手势语,手脑并用,吸引自身的眼球。例如,一年级数学(上)《 认数(二)》主要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在数数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右手的拳头来表示1个10,左手竖不同的手指表示几个1,学生爱动的双手没有时间去做小动作,手、口并用地练习数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协调手、口的一致性上,教学效率极高。

数字教学适时地让学生动起来,形成表演行为学习法,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被自己感染,随同伴疑问,随动作记忆……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快乐而专注地学习数学。

2.在计算学习时运用手势语来突破知识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计算能力的培养。繁琐、单调又枯燥的传统计算教学常让学生望而却步。帮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例如,三年级数学(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随着计算难度的提升,求和、求积次数增加,学生的竖式计算显得尤为艰难。笔者先尝试了记数字的方法辅助,但既费时又易错,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正确率仅有30%左右。困难时刻用换手语辅助,每次进位,进几左手辅助竖起几,算出下一个积,加上左手的数,由于同步的手势语更直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正确率也提高到95%,练习后正确率更高。

3.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手势语来理清数量关系

手势语可以用简单的动作把有些难懂的知识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通过形象的手势语直接表现,常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低年级教学中,求“总数”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乘除法也互为逆运算,有些题条件相近、易混,学生就靠猜谜语来列式。加减乘除是数学学习的起步石,跨过这坎儿,四种运算就都扎实了。例如,求总数,启发学生用两只手合拍到一起表示;求“剩余”,启发学生把并在一起的双拳甩去一个;求“几个几”,带领学生在胸前画几个小括号;求“平均分”,教孩子左手手心向上捧在胸前,右手做出从左手拿出东西分给小朋友的动作,学生开心地跟老师做了几遍,很快就学会了。开心小动作,让不同运算的意义泾渭分明。

4.在认识图形时运用手势语化抽象为具体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指尖上的语言可以成为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抽象,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要讲究艺术性,让手势语运用“画龙点睛”。

篇(5)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要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就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谁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提出或回答问题;课堂上坐、立、走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要动作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

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铅笔盒里只能装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

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茶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乱画;要做到“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一入学时,就紧密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使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大成功。

现在,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外语。在一年级,特别是上学期,三科的功课都不重。尤其是对那些学前受到过良好教育、智力和知识启蒙较早的孩子,更没什么压力。各科要求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

1、数学:孩子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懂得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会做比较数的大小,物体的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和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的重点:一是发展儿童的数概念。孩子必须从入学之初的按实物、图片进行运算,逐步过渡到脱离实物,把实物数量的形象移到头脑中进行运算,再之后学会进行抽象的数概念的运算。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运算能力长期被实物或手指头所束缚,那将会严重影响以后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发展。二是提高儿童的口算、心算、速算能力。不仅要求孩子会算,还要明白“算理”、方法正确,算得又快又准(每分钟30道题,正确率100%)。三是掌握数与序数的不同,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懂得甲比乙多多少,也就是乙比甲少多少)。如果孩子过不了这一关,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吃力。

教学的难点是解应用题。难就难在孩子必须逐渐学会脱离实物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必须做到既能从已知数出发,又能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要求两个数的“和”,必须知道两个“加数”是多少,要知道两个数的“差”,必须先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是多少;并掌握加、减算式之间的(可逆)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孩子才能在做题时全面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两步、三步以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2、语文: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一

是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拼法,会正确读、写字词的音节和标出四声。二是要识字700多个,其中有400多个要求会写,即掌握笔顺,会查笔画,会按偏旁部首归类,懂得常用字义,会组词,会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另外300字,只要求会读、能正确填拼音。三是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其中部分内容。四是学会看图说话和看图写几句话,做到句子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一年级语文,每一个知识点孩子都必须掌握好。至于哪是难点,那会因人而异,与学前教育有很大关系。“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看功夫到不到。而功夫下到什么程度能算够,也不好说。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深不可测,而汉语拼音和汉字都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不会认、不会写,肯定不行。可是会认了、会写了,还得会用。会用又有一个看谁用得好、用得巧的问题。朗读、背诵课文是学习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不读熟、背熟肯定不行。可又不是能读熟、背熟了课文就行了,还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识字、写字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反而越是小学低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越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数学在哪一阶段落下了,会很明显,也可以靠突击把它补上;要是孩子的语文出现了欠账,当时往往不明显,事后也很难靠突击把它补上。

3、英语:各校选择的教材并不统一,但对一年级学生要求都不太高,都是从“Hi!”“I am Ami.”等简单对话开始,一学期顶多学十来个句式,百十来个单词,而且一般开始都只要求孩子会读,不要求孩子会写。这对于正处于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同游戏,只要他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发音准确,关键在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难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放学后大多数都没有复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结果是,他们在课上学得快,到课下也忘得快,一过起始阶段,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了。到那时,一些孩子就会因为课上听不懂,课后背单词的压力很大,没有语言环境,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等等,失去了学习兴趣。弥补的办法是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好易通”、“复读机”、“随身听”之类的工具。关键是孩子要会用、爱学、有毅力。

其实,孩子学习的真正难点并不在各科知识的内容,而在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一句老百姓通常说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让他在学习上“上道”。

从上面我们谈到的内容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生活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是相当大的。孩子们在刚入学时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呢?

一是课上不能遵守纪律。

一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不能专心听讲,刚上课一会儿,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老是找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话;有的手里老得找点什么摆弄,书包和文具盒里的东西都成了玩具;有的发言不举手,或边举手边大声地喊,甚至在下边随便接老师的话,或是在同学发言时乱插话;有的上课时擅自离开座位,窜到别人的位置去“借”东西;有的上课了还在惦着课间的游戏,人坐在教室,心已经走了,老在盼下课铃响;有的还会上课时偷偷从兜掏出小食品塞进嘴里,或是呼呼睡着了。

下课时光顾了玩,不知抓紧时间上厕所。有的上课铃响了才想起去上厕所,老师要讲课了,他才进教室;有的上着课,想上厕所,憋不住了,又不敢说,尿湿了裤子;有的上厕所时自己弄不好裤带,越着急越解不开,把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有的上过厕所后不会整理衣服,提不好裤子。有的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拖着走把自己给绊倒了;有的不会脱、穿外衣,或是脱下来了不会放,书桌里的东西塞得乱七八糟,放学时不会收拾书包,常把书本、文具、帽子、手套落在了学校。

有的动作特别慢,课上练习老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做完,课后又不知道补上;有的坐姿、写字姿势不正确,老师一再提醒,还是做不好;有的胆子小,不敢发言,老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或是听课时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老师;有的不知道什么叫“作业”,放学前老师讲了什么事,他根本没听或是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回到家,家长问他,他什么也说不清楚;有的复习功课或做作业时依赖大人,爸爸妈妈在身边守着就能做,一离开就不安不下心来,或是不会做了。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活动方式,不少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有的第一天高高兴兴的去学校了,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甚至会在家长送到校门时又哭又闹不肯进去;有的人到了学校,心却在一直想家、想妈妈,从早晨刚一进校就盼着放学,上课没心思听课,下课不愿意和同学玩;有的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亲近,课间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有的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甚至动不动就哭起来。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使孩子感到一天下来很疲劳,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抵抗力降低。所以,新入学的孩子,冬春季很容易发生感冒,夏秋季很容易发生胃肠不适,猩红热、腮腺炎、风疹一类的流行病也很容易在他们中间发生。结果,即使孩子本来是爱学习的,也会因为经常缺课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1、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并为自己“上学了”感到骄傲。

(1)开学前,家里可以搞一个祝贺仪式,气氛要严肃、庄重、热烈。在祝贺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爸爸或妈妈要和孩子有一次认真的谈话,向他讲清入学在人生中的意义,入学后他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父母对他的期望和要求,等等。问题不在他能听懂多少,而在让他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早有心理准备。

(2)如果在这段时间有亲友到家里来做客,要正式地向亲友孩子入学的消息,让孩子听到更多的祝贺。从孩子入学起,特别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在叫孩子时最好就不要喊他的小名了,而应改叫他的学名(也就是大名)。

(3)和孩子玩一次“当老师和新生”的游戏:爸爸、妈妈互相当老师和新生,把孩子入校的生活模拟表演一下,然后让孩子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再玩一下。目的是让孩子借此了解学校生活的常规要求,教会他在众人面前做自我介绍。

(4)孩子上学第一天,要给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梳洗得干干净净;新书发下来以后要和他一起包好书皮,告诉他好学生的书本都保管得很好;从孩子上学起,就要教孩子自己削铅笔,独立收拾书包和文具;每天临睡前,提醒孩子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书包、水杯、抹布、手绢)检查一遍,看看备齐、放好了没有。刚开始孩子的动作可能很慢,而且老是弄不好。家长不能因此就取而代之、包办代替,应当做的只能是示范和提醒,也不能性急地催促孩子,更不能抱怨孩子或表现出不耐烦。

2、要让孩子一入学就想当个最好的学生。

(1)在孩子上学前,最好能为他选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父母,亲戚、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总之是在学习上勤奋而有成就,又是孩子熟悉甚至尊敬的人。把那人现在的成就和他(她)当年读小学时的表现联系起来,给孩子讲讲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由对他人的羡慕,产生一种也想做到的动力。

(2)抓好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以至每一个第一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也要靠从头开始,一天天地把功夫下到。对一个人来说,人生记忆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对一个孩子更是如此,当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第一天走进校园时,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周功课从周一到周五的安排是不一样的,这种新鲜感在第一周会很强烈;学校每学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学期一次,所以孩子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甚至第一学期,总能接触到一些过去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内容,这会使新鲜感不断出现。孩子每接触一件新事物,就会产生一次新认识,认识就有“对与错”两种可能。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些机会,与学校老师很好配合,在事前能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在事后能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就能把孩子一步一步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和孩子一起定个学习计划,按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对孩子

学习上提出的要求,开始不宜过多但要具体,要便于孩子记忆,也便于检查,又有明确的奖罚措施。在家里建立一个学习园地,上面有展示学习成绩和表扬奖励栏目。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只要表现好,爸爸妈妈就可以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还可以用积分方法,当红花或红旗达到一定数目时,给他一个更实际的奖励——去书店选购课外书,到博物馆去参观、到剧院去看演出、到公园去玩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学会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途径和办法很多:放学时接了孩子以后,与孩子交谈一下,让孩子自己讲讲一天的生活、学习内容,评价一下他(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在接孩子时,主动与孩子的同学搭话,问问孩子在班里的表现,了解一下他给同学的印象;观察孩子放学时的表情或回家后的表现,看他情绪高不高,行为有没有异常;想办法定期与老师保持联系(当面、电话、通过联系册等),听听老师的介绍;检查一下孩子的课堂作业,看看测试成绩和老师的评语。如果孩子都按学校要求去做了,可以感到欣慰;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一定要分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好在孩子入学不久,家长就能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谈一次,全面介绍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与老师确定一下联系方法。如果自己工作忙,不能经常去学校,就要多通话或采用联系册的方式,多与老师沟通情况。

家长还应当为孩子建一个成长手册,可以每日或每周记一次,也可以不定期,记下孩子的进步与存在问题,自己采取的措施与教育效果。家长最好能有一本学习笔记,记下一些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的体会;能准备一个剪贴报的本子,经常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资料。

3、要以平静淡化紧张,表现出“放心”,而不是“过分关心”。

如果孩子入学后,因为对新环境、新生活感到陌生,精神上有些紧张,思想上有些压力,甚至身体上表现出有些不适,家长一定要表现得很平静。要告诉孩子:“这一切都很正常,谁刚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一个勇敢的孩子,要主动去和老师、同学亲近;只要和老师、同学熟识了,就会发现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你所喜欢的事。”家长如能及时与老师勾通,请老师有意地亲近一下孩子,情况会好转得更快。还可以在家长接孩子时,通过主动与其他家长搭话,或相约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为孩子结识新朋友作些铺垫工作,让他们彼此有个相识与接近的机会。只要孩子不性格孤僻,熟悉环境是很快的。他对新环境一熟悉,对新生活也就适应了。

家长不要在孩子稍有不适时,自己先大惊小怪起来,表现出过分关心,有意无意夸大了事态,或是孩子没怎么样,家长先心疼起来,放学去接他时,一把搂过来就亲,好像多长时间没见到了似的。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加重心理负担,激起他恋家、想家的情绪,造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孩子上学后,父母早晨要送,晚上要接,早晨还得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不仅会很辛苦、很紧张,还会带来与工作或原来生活习惯的冲突。家长一定要避免不良情绪外化,更不要为自己承担了家务而与对方争吵。因为,这也会增强孩子入学的心理压力,延长他的适应期。

4、对孩子诉说的“委屈”要冷处理。

入学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他在学校与新同学发生了矛盾,而且认为自己是受了委屈的一方;因为学前训练不足,做事动作慢,课堂练习、课间集合老是跟不上趟,挨了老师批评;因为下课时光顾了玩,忘了上厕所,结果回教室晚了,或是尿湿了裤子,等等。有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挨了批评,或是出了丑,可能在事情发生时就哭了,放学后家长一问又哭起来。遇到这类事,家长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听完孩子的诉说。之后,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说他“你真没出息”“丢死人了”之类的话,也不要与孩子一道共鸣,立刻心疼起来,一个劲的安慰,而要来一个“冷处理”,尽快转移话题,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然后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找出他在学校表现好的地方,用热情的鼓励去冲淡他不佳的心情。但自己要把事情记在心里,想想对孩子教育、训练上的欠缺,然后利用其他机会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相应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必要提示,并在孩子有微小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

5、要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小学生活的快乐。

(1)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都要热情地向他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找出那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特别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事情,和他一起议论,共享其中的快乐,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学校生活非常关心,与他的感受是共鸣的。

(2)每天检查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如果当天学的内容孩子都会了,就不要再随意加码,逼他过多地去做练习。要把课外时间留给孩子,让他干一些他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下棋、画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他的课外生活在入学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发现孩子在知识点的掌握上有遗漏,一定要当天及时给他补上,不使他第二天的学习因此感到吃力。

孩子的行为能力既表现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面。提高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看上去抓的是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在为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最终提高的是他的学习能力。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开发孩子的双手就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如果孩子入学前,您做得不够,那么孩子入学后,就千万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孩子日常生活烦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家长必须以耐心的训练代替过去的包办。这里要提示两个问题:

1、帮助孩子克服依恋心理,家长的心肠要硬一点。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经历一次生理断奶,还需要经历一次心理断奶——变所有的事情都依赖父母为逐渐走向独立,自己照料生活,自己面对困难,自己承担压力。对于孩子最终要独立生活的道理,没有一个家长不懂得,可是对于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得很好。原因是,有的人总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不了;有的人总担心放手早了,一旦出错,后悔不及。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包办的害处认识不足。

孩子的心理断奶和生理断奶一样,不仅迟早要断,而且是“非断不可,早比晚好”。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比如:孩子本该在学前就能独立睡眠了,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学后,还让他跟着自己或爷爷奶奶睡,甚至孩子都上中学了,还需要有爸爸妈妈陪着才能入睡。这已不仅是睡眠习惯问题,而是心理有了障碍。孩子如此“娇气、胆小”,怎么能有远大志向呢?是很难成才的。如果是男孩后果更严重,专家称之为“恋母情结”,会造成男孩子心理女性化,长大缺少阳刚之气,甚至行为、动作都与女士相仿。当然女孩也可能产生“恋父情结”,产生性早熟的危险。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该独立时,就让孩子独立”。有的人说,不让孩子单睡,不是对他娇惯,而且他夜里老踹被,让他单睡容易感冒。我的孩子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的体会是,只要父母辛苦点,夜里起来给他盖盖或另想点办法,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有的家长也明白应当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做起来就忘了这码事。或是自己性子很急,看孩子动作慢就伸手去帮,结果又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机会;有的是自己没长性,教过之后孩子没能掌握,又图省事,替他干了。所以,让孩子心理断奶,父母先要认识上去,克服自己不良的性情和心态。

2、一份制度胜过一打说教,严格的要求看似残酷,其实是真爱。

(1)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为孩子制订一份在家的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放学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时间预、复习功课,什么时间给孩子自己支配,什么时间爸爸、妈妈陪孩子玩,都有个明确规定。定好后要认真执行,首先是大人不能随意打乱孩子的生活秩序。要让孩子记住,定好的规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上一篇: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 经济纠纷的诉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