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09: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知识管理的目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知识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作为一门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日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往年的项目材料,都蕴含着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大量知识。
1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获得、筛选、创造、整合、学习、存储、创新等活动,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交流体系,让知识得到不断地循环运用,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和数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文字记录、整理并储存下来,可以通过数据、公式、规范和手册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而隐性知识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经验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通过感官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很难将其文字化或公式化,很难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收集与分享。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以阿贝克和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只限定于知识或信息;以维娜艾利和维格为代表的则认为,知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知识或信息,还包括与知识交流相关的事物,如技术、组织结构和其他的资源等。此外,还有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定义。不论何种观点,知识管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它是通过对人的各种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管理;不仅注重人的知识创新能力,还关注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内的传播和共享。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贯穿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分为申请立项、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环节。整个过程涉及到项目申请人、项目参与人、专家、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人员,涉及项目申请单位、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等不同的单位,因此,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员广、组织机构多、系统并复杂的工作。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阶段,即申请立项阶段。科研工作者在撰写申请书的过程中,申请人要充分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掌握项目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拟解决的问题,申请人要对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规划和阐述。申请人还需要收集、整理课题组参与人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知识融入项目的标书中。科研项目管理的中期管理是对项目在实施过程的监督。一般来讲,高校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主要通过项目负责人向依托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或中期检查报告的形式开展。项目进展报告或中期检查报告就是该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所包含的知识大集合。包括课题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自对项目本身的研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并存储的共享知识;还有科研管理人员在中期管理时组织、总结的便于管理的经验性知识。项目验收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第三阶段,包括结题、成果申报以及技术与知识的传播。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比如以论文形式发表,以成果转化形式得到应用,以科技报告的形式进行传播,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或体会难以使用文字进行存储,只能通过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得到分享。
3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策分析
3.1加强知识管理的理念
科研项目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确信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不断细化,学科间互相交叉越来越频繁,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从而使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也变得更为精细和繁重,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新形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能够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对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3.2明确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目标
高校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各种科研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将科研项目管理中所有的知识进行提取、筛选、储存与分享,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管理经验等的支持。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可提高学校科研整体的协作水平。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明确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就能充分利用网络、知识管理技术等,快递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将其进行有效地分享与传递,实现共享。信息和知识在高校内部系统地进行处理后,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应变能力,还能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3.3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类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及市厅级的项目,基本上都已经采用了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系统、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等,其他省级和市厅级的基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都为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利用网络技术,将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立项、经费划拨、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人员信息以及项目最终成果等信息,及时、有效地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加以保存、汇总和分析,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4搭建科研项目知识管理平台
随着科研项目的类型、学科类别越来越多,科研项目管理蕴含的知识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信息的采集和储存,而对于知识信息的挖掘、传播与分享等方面就较为欠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管理的规律,并根据项目的差异性进行分类,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项目知识信息,筛选、提取有效的知识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从而为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服务。
3.5构建科研项目知识的共享环境
科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是高校科研项目实的关键,拥有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将会助力科研团队的研究。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提问的方式在内部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传播;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领域或专业专家群组、邮箱等形式向外部寻求知识的共享。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基于某个科研项目的申请或实施管理,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或者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传播和流通。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势下,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交流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作,则成为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和科研成果产出的关键。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是能力的内核,要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知识管理能力。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应变能力,将复杂问题系统化。由于项目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在沙盘模拟过程中通过模拟规则的制定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链条化和工具化,便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基于知识的共同决策,避免了难以用普遍规则来描述的项目知识的经验化模式,提升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科学化。
1、基于决策问题的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将项目看成一个系统,项目的任务是通过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而形成的一系列可控制的单元,这些任务单元由主要责任人按要求来完成,项目的任务是复杂且具有风险的,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有赖于组织管理知识与技术知识的交叉、依存,因此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作出科学决策,才能有效连结各个责任单元。从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过程来看,决策知识贯穿于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全过程。启动过程一般是由项目的外部组织来完成,启动决策是由项目的高层决策者根据本组织对项目的总战略需求或业务需求,从若干备选方案中确定该项目,同时还需根据项目的具体目标、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范围、工期以及资源情况作出投资决策;规划过程组主要是由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在明确项目总目标、范围的前提下定义一个要素之间最优化的分项目标,由于项目本身是多维的,在不断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环往复、多次反馈的原则,在时间、成本、质量、沟通、风险和采购等多个目标中寻求最佳资源配置;执行过程组就是按照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该过程组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资源和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涉及到的决策问题不多;监控过程组是跟踪项目绩效,并识别变更的过程,这个变更是一种综合变更,因此需要科学决策;收尾过程组是在完成所有项目活动后正式结束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移交项目的产出物和对项目管理的文档进行归集,这两项工作是常规的工作,但是验收需要业主进行决策,同意验收方能收尾。同时,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后评价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管理的工作状况,以求为今后组织内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的产出物与组织运营活动的适宜度,以及产出物的商业价值对组织发展战略的贡献程度。
2、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与模拟流程的融合最紧迫,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首先分析影响项目战略目标的绩效因素,然后设计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流程。模拟流程是一个或一系列前后衔接、有逻辑相关性的行动,这些行动围绕着特定的目标以确定的方式执行。模拟流程是项目管理沙盘训的基础,流程驱动了项目中所有活动的执行,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项目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团队成员的头脑中和项目执行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单据上。所以,单据的设计以及团队成员的管理是模拟流程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单据反映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团队成员运用知识来协商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
3、基于资源配置的知识管理
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训练的核心内容。在资源最优化配置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作为项目的实施者和知识的载体,团队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是项目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智库。因此,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之前,要对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安排,分析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属性及在沙盘模拟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对知识的需求,将团队成员的知识属性和项目管理沙盘推演目标相匹配。同时,在最优化配置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收集信息以及最优化过程所需工具的知识,以便能够兼顾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并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方案的评价,在众多项目管理维度之间进行平衡,寻求整体方案的最优化。
2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某些人员在面临棘手的工程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取并应用必要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工程项目团队构建“共享心智模型”,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及时共享,从而其他成员能够掌握并应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知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要找到影响“共享心智模型”形成的因素。Kraiger等[9]提出了一个用以分析影响“共享心智模型”的不同因素的概念架构,具体包括环境、组织、团队和个体4个层次。武欣等[10]指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关系、团队成员的满意度与“共享心智模型”之间有正向关系。基于以上关于“共享心智模型”研究成果的分析,并且确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目标是提升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水平之后,可以从环境(包括是否存在推动知识共享的条件等)、组织和团队(包括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等)、个体(包括是否有知识共享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考虑并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模型(见图1)。“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过程:内部和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部环境作用过程、措施实施过程。工程项目团队在这3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其形成“共享心智模型”。2.1内、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外部知识交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知识流失到外部。这是因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与外部存在着知识的交换,一方面,项目团队从外部获取必要的知识以弥补自身某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到外部,而这两种知识流动的过程都是非可逆的。因而,一旦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成员流失到团队外部,而其个人“心智模型”中的知识还未能转化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中,就将为整个项目造成损失。例如,在技术招标过程中,负责技术方案的工程师流失到项目团队外部,导致该技术方案要求的核心知识一并流失,最终使工程项目团队在技术招标中失败。2.2内部环境作用过程“共享心智模型”产生于项目团队内部,因此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所指的是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使项目团队成员产生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的心态,并有助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促进“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而“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的是利他心理。利己心理将导致知识囤积,而利他心理会促使共享行为的产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在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作用下的行为,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措施实施过程措施实施过程是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管理人员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在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快速地形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工程项目团队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1)共享的模式单一。传统上,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类知识的学习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干中学”方式,即徒弟通过观察师傅如何工作并且亲身练习和操作的过程,慢慢地掌握诀窍、逐渐形成类似的“心智模型”。这种共享的方式能够使徒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技能,但要对某些专业技能有较深的理解和运用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很难适应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要求,因为某些工作要求的工期非常紧迫。因此,工程项目团队有必要在传统的知识共享模式之外发展并应用更多的知识共享模式。(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心智模型”很难产生共享的自发性。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虽然需要合作,但是更存在着竞争。因此,员工会担心将知识共享之后将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特别是当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为自己带来比其他人更多的报酬时,这些成员就更加缺乏进行共享的动机。因为他们进行知识共享的结果是自己丧失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工程项目团队必须要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对知识共享者进行奖励,弥补由于知识共享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3)缺少“心智模型”共享平台。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在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但就我国而言,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领域利用程度仍然很低。例如,项目团队成员一般将自己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将方案共享。这样,当其他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因无法从以往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就得从头做起,导致团队工作绩效下降。因此,通过构建“心智模型”共享的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团队成员及时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知识,这对于项目团队工作绩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3工程项目层面“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
鉴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以及繁多的工序,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知识管理,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搭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另外,还需要将线上的共享活动与线下的交流活动有机结合,配合必要的能够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推动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构建的“共享心智模型”框架如见图2所示。3.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构成了工程项目知识的传输渠道,它是文中基于“共享心智模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底层。基础设施层由通信网络和硬件设备两部分组成。其中,通信网络层位于基础底层,用于支持工程项目信息的传输。而硬件设备层是知识管理系统内存取工程项目信息的物理结构,它与通信网络层协同工作,共同为该系统提供硬件支持。3.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为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层。通过利用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技术,该系统构建了能够帮助解决工程项目中问题的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这些数据库相互关联,有力地支撑系统用户对工程项目领域中知识及专家信息的获取和类似案例的借鉴。3.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位于数据资源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的一个逻辑平台。它由若干基础性软件组成。在功能上,它与上下两个层次紧密关联。对于下面的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提供最基础的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的服务。它能够挖掘并整合数据资源层的各类数据,具有包括文本挖掘等数据处理机制,检索算法和案例推理,以及维护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等功能;对于上面的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能支持其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它能提供外部数据接口,便于将外部必要的能够解决工程项目问题的知识导入系统内部,实现标准、规范的数据和信息的操作与管理。另一方面,应用支撑层下设的用户界面可以为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因此,应用支撑层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业中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尽量地避免由于人员流出造成的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上的损失。同时,在知识流入一侧,应用支撑层能够使工程项目团队有效地获取外部的知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3.4业务应用层在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中,业务应用层处于核心位置。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该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知识挖掘、表示、共享、利用等服务,指导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升工作绩效。为了适应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将业务应用层划分为3个功能更加具体的子层面:知识整合平台、实践社区和专家黄页。(1)知识整合平台是业务应用层的核心模块。它能够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针对工程项目知识具有“碎片性”的特点,知识整合平台能够完整地支持知识挖掘以及案例的表示、储存、检索以及更新等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从信息到案例,从经验到知识,从专有到共享的转化。(2)实践社区将工程项目团队内的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工作角色和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临时性的讨论团体。不仅能够有效地总结、记录和存储讨论组内部人员的知识,还可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助于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及时的共享。(3)专家黄页的功能是将与项目相关专家的个人背景和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处理过的案例等信息进行整合,并提供查询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查找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系统提供在线答疑的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直接向专家提问,从而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业务应用层的3个子层面相辅相成的作用,系统能够为工程项目团队提供一个“用户友好型”的网络交流环境,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使面对棘手工程问题的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知识。3.5知识门户层知识门户层是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口,使用户能够访问各个业务子系统。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之后,该层会进行响应并且能够显示处理结果。利用这个平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查询工程项目领域中类似的案例和知识,或与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成员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黄页来查找并问询某个领域内的专家。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方式有助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团队工作绩效。同时,系统赋予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上传案例的权限,并按照其上传案例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积分奖励。另外,用户进行问题解答、分享知识等操作也将获得积分奖励。积分的高低对应用户权限的多少,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成员共享知识行为。3.6线下活动层线下活动层与线上活动层相互配合。线下活动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能够“面对面”地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加深成员相互的了解,提升协同合作默契程度。同时,通过召开线下讨论会、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友好的知识分享的氛围,强化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知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线下活动层是开展激励措施的重要环节。在线上活动中积分高的团队成员将被邀请举办讲座、开设培训等活动,并将被授予“知识明星”等荣誉称号。同时,可以根据成员积分高低划分档次,给予对应的物质激励。3.7访问控制层访问控制层是基于“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外层。它的功能主要是确保系统用户能够对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安全的访问。由于系统用户包括工程项目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专家以及系统管理员,他们各自对于用户界面、系统功能以及访问权限需求不同。因此,通过认证身份和管理权限等方式,知识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共享心智模型”框架的实施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工程项目领域的大量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提升共享知识的效率,形成知识管理的设施基础。其次,通过设置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接口,用户可将自己所掌握的经验、技能等信息上传到系统中,经过整合和再表达的过程形成易于被分享的工程项目知识表示形式,从而可将基于项目特性的知识更新到数据库中。同时,该系统不仅允许用户组建“实践社区”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分享,还能够组织用户开展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会、讲座等活动,这样就可以丰富知识共享的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自发性,该“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设计考虑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包括给予上传和分享知识较多用户线上的积分奖励,以及线下分级的荣誉和物质奖励等措施。用户的共享活动使系统不断完善。通过上述的共享平台设计,创造利于知识共享的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的项目层的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V233.7+57
0 前言
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1],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从而形成文化。从这个概念上来讲,知识管理不是项目,不能按照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来管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可项目管理的意义,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思想也慢慢演变成为普遍适用的管理理念,这些思想也能够适用于知识管理[2]。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3],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4]。
2 项目全寿命周期管控方式
作为一个企业,要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关键是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项目管控模式[5]。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的整体框架从不同层次和维度展现项目管理,形成管控视图、过程视图和实施视图[6]。
在管控视图下,可抽取出公司管控层、部门管控层、项目组管控层所关注的项目活动;在过程视图下,可展现出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过程;在实施视图下,可展现出各项工作活动、遵循的工作标准(即工作内容、方法论、工具、模板、最佳实践)、产生的成果等。此管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有层次性,可将管控的重点和内容映射到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和活动中。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的项目管控体系能够指导项目日常工作的开展,实现多维度的项目管控。
1.1 管控策略
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迅公司”)业务类型较多,项目管控的周期也相对较长,从项目前期至项目后期,通过对全部业务类型的项目阶段和项目活动进行梳理,形成适用于全业务类型的通用阶段,并将各类型的项目活动与通用阶段进行逐一对应,形成适应于普迅公司全业务类型的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的项目管控体系。管控体系通过约定各类型项目各个阶段的项目活动、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成果,明确责任部门、管理和配合部门、管控方,实现项目工作规范开展、公司各层次项目管控。
1.2 管控项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的管控项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通用阶段:是指总结形成的适用于各个业务类型的项目阶段,包括项目前期、项目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应用、售后技术支持、验收、项目后期。
项目活动:是指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履行的各项工作。
工作内容:是对项目活动的描述,说明项目活动的主要内容。
工作标准:是指项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标准,使节点工作更明确,使节点管控方式更具指导性。
成果:是指开展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资料。
责任部门:是指项目活动的承担部门。
管理与配合部门:是指项目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其他部门。
管控方:是指对项目活动进行管控的各个机构或组织。
1.3 管控体系下各阶段主要工作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将项目分为项目前期、项目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应用、售后技术支持、验收及项目后期十个节点,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项目前期阶段:包含15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项目储备、项目策划、项目可研分析、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开工确认、招投标或免招标签报、合同签订、商务回款、确定项目组成员,共9项工作内容。
项目启动阶段:包含17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内部项目立项、客户方项目启动会、与客户制定项目相关制度、培训宣贯、项目资源准备、安全保障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共7项工作内容。
需求分析阶段:包含22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客户方数据收集与分析、客户访谈、问题诊断、需求分析、内部需求评审、客户方需求评审、需求确认、测试准备、客户回访,共9项工作内容。
设计阶段:包含41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概要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改进方案制定、负荷预测、站点规划、网络规划、投资估算、开工申请、开工确认、客户回访,共11项工作内容。
实现阶段:包含2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原型开发、系统开发、数据采集、分阶段施工、安全检查、数据整理、控制成果解算、图形绘制、电力信息成果编制、工程绘图、测绘成果提交、施工情况阶段性评审、设备调试、会展活动执行、VI设计制作、VI设计成果提交、客户回访,共17项工作内容。
测试阶段:包含15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测试申请、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第三方测试、工程质量检验,共7项工作内容。
应用阶段:包含37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功能内部评审、权限搜集与确认、安装版本、实施准备、数据移植、测试环境准备、商务回款、客户方培训、培训回顾、集成调试、网络和硬件安装配置、项目组联合测试、上线申请、系统安装部署、客户方功能测试、试运行申请、系统试运行、上线启动会、改进方案实施、成果固化及最终报告,共20项工作内容。
售后技术支持阶段:包含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制定维护策略、制定维护计划、系统支持、信息备份、系统版本和更新、业务周期工作、项目情况周期性总结,共7项工作内容。
验收阶段:包含6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验收资料准备、验收资料审核、验收资料装订、项目验收会准备、项目验收会开展、项目验收,共6项工作内容。
项目后期阶段:包含2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商务回款、内部结项、知识整理、知识文档审核与入库、项目评审、正式运行、实用化评价、项目评奖、、申请专利、后期宣传、项目逾期管理,共12项工作内容。
3 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知识管理模式
全寿命周期全节点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知识管理,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和不断更新,为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活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促进项目开展与不断改进。
上图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项目管控体系中项目开展的示意图。图中横向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下的各个项目阶段,纵向为每个项目阶段的企业知识过程,体现为开展项目活动、按照工作标准开展项目活动、按照模板编制项目成果、形成案例、完成项目总结的流程。
图中以项目前期及项目验收两个阶段作为样例说明项目开展过程中知识产生和管理的过程,透过上图自下而上来看:
针对最底层的项目阶段及项目活动,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中,项目将开展对应的项目活动,以项目前期及项目验收为例,项目将分别开展招投标和验收工作;
针对图中第2层的工作标准,是指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项目活动所遵循的对应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根据开展项目活动的要求进行制定,能够指导不同项目阶段下的实际工作活动,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实现标准化作业。例如项目前期的招投标工作,需遵循对应的招投标工作标准;项目验收阶段,则需要遵循对应的项目验收工作标准;
针对图中第3层的模板,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各项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成果模板。输出项目成果是开展项目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统一的成果模板,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例如在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时,需编制投标商务文件、投标技术文件等项目文档,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依据对应的投标文件模板;在开展项目验收工作时,必须依据验收报告等文件模板编制验收材料;
针对图中第4层的案例,是指某一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例如**项目招投标的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项目的验收资料等;
针对图中第5层的总结,是指项目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新的知识文档,将知识归集起来并进行管理。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便是在上图所示的各层工作中,首先将工作标准、成果模板、案例及项目总结作为企业知识归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再从归集的知识中提炼出对项目开展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优化管控体系的工作活动、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模板。完善后的管控体系又指导其他项目的开展,进而形成更佳的案例、经验、知识归集……如此往复循环,逐渐推进公司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形成知识沉淀。
4 总结
知识管理是目前企业发展必须要具备的重要管理职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加强知识积累与沉淀,能够使员工快速成长,提升员工技能素质和工作效率。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的知识管理,对于以项目建设为主的信息化企业来说,是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知识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实现了不同业务类型下的知识获得、创造、分享、储存、更新及应用过程,使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优化,逐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学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北京现代卓越学术交流中心,2000.
[2]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毕星.项目管理精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1.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2.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3.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4.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5.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6.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
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
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
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
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
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
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三、施工项目管理和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两者的关系
1.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安装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安装企业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的是缔造建筑安装的基础,确立建筑安装企业独立的生产建筑商品(施工项目)的承包商地位。根据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以下内容,且每项内容与施工项目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1)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确立法人财产权,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可以使建筑安装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摆脱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于是建筑安装企业便可以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从市场上获得施工项目,以卖方的身份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企业在施工项目中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谋求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
(2)知识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施工项目管理对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建立项目经理部,以加强企业作业管理层,要求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分离,使经营管理层强化经营和企业管理,项目经理部强化作业管理,要求企业经理向项目经理授权,由项目经理作为企业经理的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的管理,要求企业为施工项目资源配置提供市场,要使内部管理市场化等等。
(3)建立与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应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项目经理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亦应在企业制度约束下进行,按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重点是项目经理的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尤其是后两者。而施工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质量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制度都应注意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束缚。
(4)以施工项目管理为重点,实现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科学”的要求,因此要总结十几年来我国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经验,吸收国外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精华,规范施工项目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行为,建立起我国施工项目管理的崭新的科学体系,构成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施工项目管理成为建筑企业现代化的基础,发挥建筑安装企业的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通过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条件和市场。
(2)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
(3)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了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有财务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施工管理制度等,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切实进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以实现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1)每一个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都应具有一批素质符合要求的施工项目管理者。
(2)企业进行两层分离、强化经营管理层和施工作业层,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3)实行施工项目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企业内部生产要靠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对优化项目资源配置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在知识信息激增的今天,对学校拥有的知识以及由全校师生共同构筑的、以知识为主的校风、学风等加强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知识管理是提升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
学校知识管理包括学校显性知识管理与学校隐性知识管理。学校管理中的显性知识,就是那些已经被编码化了的知识,是学校真正拥有并融合到学校的组织结构之中的知识。学校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就是教职员工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关于教学和管理的个人化的、未被分享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很难甚至无法被编码。教育教学和管理都是存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的专业领域。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知识资源开发、利用和聚散的场所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增强其智能和灵活性。凸显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2,学校知识管理促使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学校若是不能将自己存储的知识很好地利用和分享。就会形成“库存的贬值”。学校要加快知识的流通,以免造成知识过时老化和资源的浪费,还要懂得充分挖掘教职员工的隐性知识,特别是马上要离休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隐性知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共享。管理者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责任感,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重视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使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处事方式有更深的理解。从学校过去的经验中尽量多地学习、共享学校的文化,促进学校精神的传递和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学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误区
学校中一些人不了解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把两者混为一谈,以致在学校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中,仅仅是广泛地收集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并将资料书面化、档案化。这样的知识管理是片面的,学校在建立知识库时不是简单地罗列贮存,要对学校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整理。学校知识不仅包括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知识。有关教育教学的资料文档,往往只记录了鼎性教育教学知识,而难以保留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料。学校知识管理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还要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并分享。
2,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具有内容个性化、主观化和经验化的特点,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是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创造,通常物化在学校设施上,体现于学校的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学校员工的头脑里面,让人难以明确把握。同时,隐性知识的共享还受到人们价值观念、心理和文化的多重影响。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激励,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管理方法、技巧、诀窍轻易地传授给他人,除非制定了相应的补偿制度,用利益(精神或物质的)来驱动隐性知识的共享。
3,将知识管理变成自上而下的控制性管理
一些学校在知识管理中,试图将知识管理制度化。知识管理活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均由校长控制,学校知识管理变成自上而下的控制性管理,成为一种被动性的学校实践活动。这样的知识管理不利于学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和学校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管理应是一种“文化管理”,而不是控制性管理。学校知识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学校是否形成共享知识的文化,只有以良好的学校文化作支撑,才能建立起知识创造、共享、应用以及创新的管理机制。
4,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
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依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的支持。学校实行知识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设施一网络。网络学习是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和更新的一种知识管理策略,教职员工可以在网上与业内外人员自由交流思想、观点、工作经验等,使学校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并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若是学校缺乏知识管理的网络系统或平台,就会阻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和教师素质的有效提高。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管理的理念源于企业,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所以企业知识管理和学校知识管理具有不同的指向。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利润,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他们获得最好的发展能力,反过来又以这种能力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1,绘制学校知识地图,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
学校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学校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之间各系的综合体。在学校知识地图中有关教职员工、学生、学校外部相关部门或个人的知识内容都被纳入,不仅能够揭示学校组织内外知识获取或流失的渠道。描绘学校组织内外知识流的运行路线。而且能协助学校了解教职员工作为知识资产持有者的基本情况,帮助领导更好地建立起高工作效率和协作的团队。它大大提高了学校知识化水平,使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在较高的知识平台上工作,从而提高了知识获取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2,丰富学校知识库的类型,增加库存量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多种数据库,将知识资源加以序化组织,建构关系框架,使知识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并能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学校数据库应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数据库、教育教学参考资料库、管理制度库、以及为学生拓展知识而建立的各种库存。学校知识的捕获与储存是学校知识管理流程的逻辑起点,当学校知识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时,才可以为学校教学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
3,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提升学校发展力
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创建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平台,使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共享知识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学校要营造一种尊重保护个体知识产权的气氛。对教师个体知识进行标识,让教职员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了认可和肯定,只有这样,教职员工的隐性知识才能在组织内人员互惠、利他主义和信任的基础上无障碍地显性化和共享,提升学校的发展力。
4,促进学校知识管理创新
学校知识创造与更新是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学校知识只有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知识创新。同时,学校要从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大背景去思考创新,充分
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的知识管理新模式,使学校知识管理有创新有突破有成就,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学校知识管理的策略
1,转变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观念
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学校知识管理的态度和观念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只有他们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完善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管理机制,才能以知识管理的理念改革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知识管理的目标。学校领导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超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要意识到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渐进施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广太的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传播,还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
2,发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功能
图书馆是学校显性知识储存的主要地方之一,其基本职责就是保存、积累和传播显性知识,在学校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其职能应该从“管载体”转向“管内容”,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读者服务。图书管理者应该对学校显性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深度加工。对网上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不断拓展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应该建立流通统计和电子论坛,从统计数据和员工的看法中调整图书馆相应的策略。
3,加强教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过去沉淀下来的档案一般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三种,且各自有一定特点,也有一定关系,这是我们在考虑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必须认真对待的。
1.1数据型档案
所谓数据型档案是对事(或物)实际事实的记录。例如,财务凭证档案、物品材料变动记录档案。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都是纸质凭证;
(2)各凭证即使按类别分开,各数据项也很难规范统计;
(3)这种档案的量很大,基本上是做为“历史”记载。在考虑管理时,这类型档案转化成信息和知识的难度很大,所以仍然要独立管理,即按照“历史”记载的思想进行管理。
1.2信息型档案
所谓信息型档案,就是对事(或物)实际过程的记录。例如:会议纪要档案、重要事件记录、文件档案,客户往来帐目文件档案,质量陈述文件档案等。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都是纸质文档;
(2)有些文档可以转成电子文字型,有些只能扫描成数字图片型;
(3)档案量也是很大的,有些可以作知识资源上升其管理,如会议纪要、重要事件记录等,有些则只能做为“历史”存档。
1.3知识型档案
所谓知识型档案就是对事(物)及其运行规律认识(或下结论)的文档资料。
如:科研报告、工艺文件、企业规划计划报告、部门工作总结等。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大多是纸质文件;
(2)有些文件可转换成电子文字型,有些也只能扫描成数字图片型;
(3)档案量也很大,但都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4各类型档案对管理的要求
从以上各类型档案的分类分析,可以归成以下几种形式的文档:
(1)“历史”数据型文档
在管理时,按照信息分类存贮、查询使用的方式进行管理
(2)电子文字信息型文档
在管理时,也按照信息分类、存贮与查询方式进行管理
(3)数字图片信息型文档
在管理时,可以按照知识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知识型文档
在管理时,直接按照知识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2、今后企业档案的类型及管理特点
由于今后的档案,已经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下产生的,所以类型和管理较之以前的档案有很大变化
2.1档案来源多样化
(1)按内外分,可以分为内部工作产生文档、对外收集的文档、外部主动发给的文档等;
(2)从媒质形式分:可以分为纸质、电子化、数字化
(3)从表达形式分:可以分为文字、数据、图表、语言、图像、视频
2.2档案依然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
在今后,数据型主要产生于生产物流系统和财务系统,信息型主要产生于情报系统、办公系统。知识型的产生面就最广。
今后的三种类型档案几乎都是数字化的,并且是有规范的,所以在管理时可以遵循:
(1)数据型按照统计数学模型转化成信息型、知识型文档进行管理
一般来讲,统计的数学模型必须依据管理者或需求者规定的目标进行设计,对数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型文档。
再对积累的信息型文档按专家委托分析手段进行汇总判断形成知识型文档。
(2)信息型档案按照需求可直接应用,也可以转化成知识型文档进行管理
有些信息档案(如客户信息)就可以直接按文档看成是知识,进而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有些信息型档案(如数据图表)可按专家委托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知识型文档,再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2.3档案处理的个性化、专家化
由于大多档案来源于专业人员,并都在网上形成或收集,那么这些专业人员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档案收集者,只是收集整理时,还可能没有比较标准的规范化模板,因此,档案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对档案来源进行规范化,即提供给来源者以填写的标准模板。
专业人员按模板提交以后,可以送达档案管理者,也可以直接送达档案管理者委托的审查专家进行审查。这样的处理解决了档案处理专业化的问题。
2.4档案应用的及时化
未来档案管理的关键就在及时应用,尽快产生效益。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首先就须按上节叙述管理方式,由专业人员和专家委托方式快速整理,再根据档案知识多面性分类,确定相关工作环节或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程度,采取推送方式、订阅方式等,将知识及时地送到需要它的人手中。
3、企业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目标
经过前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已基本说明了档案知识的特点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要求。但具体该如何推动与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还需要有更明确的目标定位。
3.1、档案管理必须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
作为方向性目标,这里我们重申企业档案管理的需求,目的是要:
解决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前档案管理就是信息时代下的管理,具有通常所讲的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问题,即有:收集整理依然是档案管理者的事,这需要大量的专业人 才,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档案的分类仍然按过去的档案管理的分类方法,最多再加进一些信息管理的规则。这都脱离了实际工作规律或习惯,致使需要的人找不到,或很难找到与工作实际相关的信息;档案中有信息类、有数据类、也有知识类,它们的管理肯定是不同的,但在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中都成了信息,这是不对的;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没有真正理解网络化带来的革命。
通过知识资源管理,不仅要解决以上问题,还要做为知识管理的的先导做出样板,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迈上知识管理的台阶。
真正发挥企业档案知识的作用
档案知识的作用,归纳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发挥如下作用:
(1)决策支持“宝典”,即成为企业领导或管理高层进行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和最有效方法;
(2)岗位技能“摇篮”,即成为企业员工学习掌握岗位工作经验,方法的最主要来源;
(3)新品研究“跳板”,即成为每一个新产品研究中的最主要参考资料;
(4)企业竞争“基石”,即让众多的档案知识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竞争知识;
(5)企业历史“窗口”,即发挥传统的档案记载“历史”的作用。
以上作用,特别是前四个作用,正是企业实施知识资源管理提升档案知识作用的初衷!
3.2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要支持企业管理及其发展战略
任何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部份,都要符合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的全局,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但由于知识资源管理是深入到企业各个环节的基础性管理,那就应该在各个管理环节表现出它的基础支持作用。
支持企业人才战略
企业担负着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扩展、创新管理的一系列重大发展,这个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人才培养。快速地、高质量地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是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目标,而知识资源管理必须担负起培养内容(专门企业技术与管理实战知识,企业文化知识)、培养方式、培养渠道支持的关键工作。
支持学习型企业组织建设
对中大型企业来说,再采取传统塔式、计划审批式管理已经不能释放出广大员工的创造力,而要建设学习型组织,采用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方式,实现员工自我调节。让员工向工作学习、向问题学习、团体学习,为实现愿景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能力。要实现或推动这个学习型组织目标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档案型知识资源的及时支撑,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工作、来源于实践、来源于集体共同的智慧。而达到支撑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是知识资源要适合员工工作实际,及时有效的提供,也及时有效地沉淀与规范。
支持企业跨地区指挥管理
今后,一般的企业集团大多分布在多个地区,这给各地区机构的指挥调度增加了难度、也会降低效率。能否让大家共享成功的方法,共享失败的教训,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要求档案型经验知识资源的统一管理、及时支撑工作。达到这种支撑的关键是要熟悉管理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适时地把相关经验知识资源配备在工作者的面前。
支持企业员工跨地区协同工作
除了领导层、管理层要共享知识以外,多地区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要达到良好的协作,关键就在于知识与信息的沟通。对此,知识资源管理主要地将各地区工作情况、工作成果、工作经验等知识统一管理共享起来,并根据协作要求,用知识资源构成及时的协作空间,让大家在协作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
3.3知识资源管理要为今后企业的知识管理打好基础
企业在未来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是必然的,而知识管理开始的前提是“有知识可管”,因此,知识资源的管理的进展决定了知识管理启动的时间。
但毕竟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部份,在建设和推动时应该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要求:
知识资源管理要明确其地位和作用,要留有充分地接口
其实,这从知识资源管理主要是显性知识管理的特点出发,就可以明确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明确它作为工作支持的基础管理,随着与工作结合的深度,知识资源管理也就有其发展的深度空间。
知识资源管理要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导
先要“有知识可管”,这是知识管理的前提,也就注定了知识资源管理的先导作用。但能否起到这个作用,还是要看知识资源管理能否解决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问题,并能否真正发挥出档案知识的五个作用。
3.4知识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具体
上面概述了知识资源管理需求的重要方面,但究竟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还并不明确。这里,我们按照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特点要求,分解列明为:
(1)档案管理知识资源化、信息化
这表明,把档案(包括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档案)按照前述知识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资源化、信息化;
(2)知识资源及时支持领导决策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领导决策工作结合起来,让知识资源在领导进行决策时很容易获取,很及时提供;
(3)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学习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员工的入职学习、岗位学习、深入学习结合起来,提供随时随地地学习的内容、渠道与空间;
(4)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工作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知识资源在工作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上很容易获取,很及时提供。同时,也让实际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及时转换成知识资源;
(5)知识资源管理IT平台化
从上述目标也看到,知识资源管理必须依托IT网络,用平台来实现,并把平台引进到领导决策、员工学习和员工工作中;
(6)知识资源管理的安全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39-0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以代工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的方式成功地嵌入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参与全球生产制造体系中。代工生产成为我国制造业最主要的业务形式,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合作,从外部获取知识和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国内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内外部压力迫使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始审视自身的生存发展,逐渐意识到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内生长之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逐步加剧和技术变革的飞速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及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资源――知识,备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而产生,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代工企业来说,其本身知识、技术等资源匮乏,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有可能的学习机会,从外部获取新知识。代工模式刚好为本土代工企业获取外部先进知识和技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Hobday[1]以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代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代工是后进国家企业获取外国企业先进技术的重要机制。还有研究指出长期的代工合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代工互动中的知识溢出,代工企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2]。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代工企业在代工项目合作互动中的知识管理过程,通过分析其可能面临的障碍因素,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后续代工企业基于自身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内生成长动力提升给予一定参考。
1 代工企业引入项目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 代工模式中的项目管理特征
项目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等特征的工作[3]。Disterer[4]曾指出,项目是一种可以促进组织学习与创新的重要形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对全球有限资源的争夺,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时间、质量和成本方面对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传统的项目管理重心就是时间、质量和成本,强调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满足客户要求,实现项目的预订目标。项目管理方法刚好符合了竞争环境动态变化下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项目开始逐步替代传统的日常运营方式,成为企业创造财富、提高绩效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凭借低廉的成本优势以“代工生产”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转移来的产品组装、加工制造业务,OEM企业只需要根据发包商指定的产品规范、质量要求,甚至是生产流程来组装生产其指定的产品,所以,OEM企业普遍关注的是产品交货时间、质量与生产成本。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领先企业)与代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项目委托方与项目承接方之间的关系,两者间的合作围绕一个个的产品生产项目而展开,这种模式就像是基于项目为核心的合作关系,如今的项目管理已经从对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管理泛化为是一种“基于项目的管理(Management By Project,MBP)”的理念、方式,因此,代工模式中潜藏着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对代工企业的成长进行研究就可借助于MBP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1.2 知识管理应贯穿于代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使得企业的运营精力与内部资源分散,难以聚焦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代工合作成为了国际领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有力方式,他们把产品链上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加工制造环节委托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完成,而发展中国家的后进企业由于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选择以代工方式低端嵌入由发达国家领先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选择,也为代工企业通过合作学习获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代工合作以项目为核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有知识转移与学习的动力[5]。对于国际领先企业来说,一方面,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代工企业并保证委托生产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成本及缩短交货时间,其会不断地对代工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并有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向代工企业转移部分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新技术标准等知识,因为这符合国际领先企业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当前的企业竞争已转变为是国际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为了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提高,国际领先企业不得不做好向代工企业转移部分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准备[6]。
而对于代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自身在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创新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出于对优秀企业的羡慕,会不自觉地以其为学习追逐的对象,从而自发产生通过模仿学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领先企业在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及产品成本上的精益求精,必然会对代工企业在客观上施加压力,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这样,代工企业又被推动着去学习。
因此,合作引致学习,知识流可以说是代工合作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国际领先企业的指导与代工企业的学习是代工合作过程中基于知识流而存在的一种互动,代工合作为代工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的知识与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然而诸多实践表明,对于代工企业来说,长期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底部,在获得部分的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后会遭遇国际领先企业有意识的低端压制,代工企业所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摆脱国际领先企业的“低端锁定”。代工合作以项目为基础,项目一般都有一次性的特点,代工项目开展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过程,每一次的代工合作项目都会给企业带来知识经验的积累。
另外,代工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知识的支持,同时,代工项目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对代工企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代工企业加强对合作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
1.3 代工企业成长与项目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创造与运用,知识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受到高度重视,因此,管理知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知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创新知识、具体化知识、传播与再利用知识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知识资产的应用价值,因为知识的价值只有通过具体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7]。
企业的成长过程总体体现为是企业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而企业目标又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项目的管理、实现过程。代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可以理解为是按照一个订单一个项目来进行的项目管理,而项目有其自身特殊性,即项目是一种临时性的活动,其中蕴含的知识与经验在项目结束后很有可能就分散各处,因此,必须把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措施来加强对代工企业项目知识的获取、处理与再利用,即加强代工企业的项目知识管理水平。项目知识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知识的识别、获取、传递、共享、运用与创新等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与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项目活动,来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8]。代工企业承接一个个的代工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是有联系的,前些项目积累的知识是后续项目的既有知识,可以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项目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在于实现项目知识转化升级为组织知识。
诸多研究已证实代工企业参与国际生产体系中,可以从协作伙伴(供应商、顾客等)那里转移或学习到有关产品开发生产的技术与知识,获取的这些知识与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代工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9],如图1所示。
2 代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的可能障碍因素
项目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项目知识通过系列措施有效转化为企业知识,同时使企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项目。代工企业在承接国际领先企业的代工项目过程中,通过其组织中的知识为代工项目提供所必需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同时通过合作关系从外部获取代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些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管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一步升华为企业知识,为下一个项目开展做准备,这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知识库,如图2所示。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代工企业在代工合作过程中对项目知识的管理情况并不理想,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以下三方面可能的障碍因素。
2.1 代工企业自身的学习观念疏忽
在代工生产模式中,代工企业能否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对项目知识的有效管理,首先取决于代工企业自身的学习意愿与动机。学习意愿指的是在合作关系中的企业主体将彼此间的合作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是其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知识的期望与愿望的程度。学习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这种学习动机的推动[10]。Cummings的研究指出,在合作互动中,若知识接收方缺乏从对方那里获取知识的意愿,知识转移会很困难,而如果接收方有高度的学习意愿,那么他们就会有动力来制定基于企业自身知识缺口的相关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知识转移,同时在克服知识转移中的困难时展现出极大的耐力。
因此,如果代工企业参与代工生产,在主观上忽视了从外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其意图仅仅停留在通过低成本优势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他们的组织学习观念是被动、消极的。在代工合作过程中,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去满足国际领先企业在产品生产上的基本要求,在获取知识上也只是被动的满足于国际领先企业的意愿性的知识转移,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那些非意愿性的知识转移;反之,若代工企业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把代工看成是一种获取先进知识、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便会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不仅会去推动国际领先企业扩大意愿性的知识转移,还会在代工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产品进行反向工程分解,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有关知识等[5]。
2.2 代工企业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氛围
项目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以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个体与项目团队之间以及项目团队与组织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意在增加组织整体的知识容量。项目知识共享一般包括有项目内部的知识共享、项目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组织级别的知识共享[11]。
代工企业内部专门负责代工业务的项目团队是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互动的主体。从知识的传递过程来看,这些跨职能组合在一起的项目团队成员是直接的知识获得者,他们在与国际领先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有机会获得诸多新知识,然而获取知识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力的直接提高,只有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有效地处理、整合并更新于企业原有知识中,才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现实情况中更多的是项目组成员出于对自身所获得知识资源的保护,往往不会主动地去传递、分享自己的知识。此外,由于项目组成员深知自己与项目经理的合作关系是暂时的,与职能部门经理的合作则是更永久的,所以从长远利益来考虑,项目组成员会更关心自己与职能经理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其在项目知识传递的过程中直接向职能部门经理传递信息,而使得项目经理不能及时而准确地获得有效的项目知识。
与此同时,代工企业针对项目知识共享的氛围营造措施是十分欠缺的,企业内部往往缺少可促进项目内部成员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激励机制,这使得在代工项目合作中获得的知识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或人员离开而流失,进而导致项目知识在企业内部无法得到有效的储存与转化。
2.3 国际领先企业的有意防范
从资源基础理论来看,具有价值的、稀缺性的、不可模仿与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代工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在代工项目的合作互动中获取来的知识对于代工企业来说是独特的、且难以复制的。然而,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关键性知识的有效转移与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会受到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尤其是利益关系与信任关系。国际领先企业对代工企业的意愿性的知识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转移知识所耗费的成本能否被代工企业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后给国际领先企业带来的收益所补偿,即成本效益比[12]。
国际领先企业对代工企业的知识转移与指导往往还具有阶段性与选择性的特征:在代工合作前期,国际领先企业会鼓励代工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会为其提品生产说明书、工艺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还会经常派出工程师来代工企业给予员工现场指导,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等,这为代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学习其隐性知识的机会;然而在代工合作后期,由于国际领先企业考虑到在代工企业完成了产品与工艺升级后会在横向市场上与其形成直接的竞争,由产业链上的合作者变成竞争者,因此,国际领先企业为了维护其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会对代工企业试图通过合作学习以实现进一步升级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核心知识的溢出与扩散,如在技术上进行封锁、不断对代工企业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使其疲于应付产品升级与流程升级,而无暇顾及功能升级的学习与等[13]。
3 代工企业提高自身项目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代工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对代工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克服多种可能的障碍因素,从代工活动中获取项目知识,并对其进行共享、转化与升华,使其成为代工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的不竭源泉。
3.1 转变发展观念,构建学习型组织
代工企业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逐步实现从纯粹的“为生存而代工”向“为发展而学习”观念的转变,从态度上重视通过代工项目的合作互动向国际领先企业学习先进知识的这个机会。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行为融入到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中,这有助于员工树立起一种明确的学习意愿,即当代工企业在与具有较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国际领先企业取得联系时,代工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随时做好准备从外部获取新知识的意识[14]。
有研究指出,员工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Murray和Myers(2005)的研究就指出,有将近85%的企业强调应从企业文化氛围塑造入手,营造企业成员主动追寻新知识的渴望,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习惯中[15]。
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同时,还需打造一种更开放、具创新性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项目组成员能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创造和积累知识,把代工项目看成是自我知识与自我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当然,为了保障学习型组织成员自我知识的积累与企业知识的增长相协调一致,企业还需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以促使新知识在个体之间、个体与项目团队之间、项目团队与组织之间的有效传递与升华。
3.2 创建项目知识信息化管理平台
由于项目团队大部分都带有一次性、临时性等特征,基于项目而存在的团队知识若得不到统一管理,则极容易随着项目成员的离开或项目的结束而流失。因此,若条件允许,代工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由他们来负责管理企业知识,构建知识与信息共享环境,培育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并促进项目知识的交流与共享[16]。
在动态的环境中,项目新知识只有从个人、团队层面不断地向企业层面转移升华,才能不断丰富企业现有的知识库,为下一次、乃至下下次的项目提供指导。为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效率,创建知识信息化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积累。项目知识在经过整理汇编后形成的文档化知识,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提交到企业知识库,采用文件的形式对企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分类储存,并向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开放。
如此一来,既可以使企业内的每个成员在最大程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积极主动地从企业知识库中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提高项目知识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使知识成为企业今后相关项目知识创新的源泉[17]。
3.3 与外部协作伙伴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一切的合作以信任为基础。Inkpen(1998)在其研究中指出,随着合作关系中的信任不断增强及相互理解的加深,企业会减少对知识的保护措施,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外溢与学习,但合作伙伴之间也会因为信任的缺失而产生摩擦。
因此,代工企业若想从外部获取知识,必然需要与外界主体(客户、供应商等)建立相互信任、坦诚合作的关系,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会破坏双方信任关系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促使对方转移更多的知识,代工企业可以向国际领先企业作保密承诺或通过不向市场推出自有品牌与客户竞争、不为客户的竞争对手代工生产相同产品等做法,来降低国际领先企业因转移知识或分享技术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从而提高其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还要让对方相信他们的知识转移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能够为对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此外,代工企业还应该主动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沟通,以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并为国际领先企业客户来现场指导、人员培训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从而构建持续稳定的互信机制。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特定组织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知识在组织内如何被组织和使用的管理框架。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知识的构成来看,不仅包括软件产品业务领域的知识,还包括项目管理领域的知识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项目的知识载体来看,既有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电子数据信息,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档信息,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说明书等;从知识管理的环节来看,包括知识的获取、检验、存储、使用、共享、查询和创新,这些都给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软件企业往往在项目结束、总结项目经验、构建项目知识库时,对于较长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经常遗忘或流失,尤其是项目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形成的知识。现有的项目知识管理系统存在许多缺陷,如知识库规模庞大,关系复杂,项目背景知识难以搜索等。软件项目知识来源于项目的开发与应用过程,项目知识管理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采用不同技术方法促进整个流转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提出的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将能克服以上缺陷,实现知识快速查询和重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及知识构成
2.1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指从项目立项、开发、应用到项目退出以及新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本文将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项目立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评价7个阶段,按照各阶段知识特征以及关联的紧密程度,可以概括为软件项目招投标、软件项目开发和项目运行维护等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的逻辑顺序关系如图1所示:
软件经过若干年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组织业务的变迁,经过系统评价后,不再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将开始新的项目开发请求,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新的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知识的内涵有着明显的不同:①招投标阶段主要包括对供应商评价、软件组织评价、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子系统划分等方面的知识;②软件项目开发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③项目运行维护阶段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管理维护和软件性能评价方面的知识。与传统工程项目不同的是软件项目各个阶段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如系统分析阶段形成的逻辑模型知识与系统设计阶段形成的物理模型知识具有一定的映射关系。
2.2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构成
软件项目是知识密集型项目,由于项目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包括阶段性产品)的不可视性,过程知识的形成和管理相对复杂,不同团队开发不同项目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增加了知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软件项目开发有三类信息需要进行管理:①项目的基本信息,如项目的名称、特征、分类等信息;②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本身的信息,如项目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各类资源分配、质量、进度和范围等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等一系列方法以及软件组件、文档以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等;③过程的动态信息,即在项目进行中的某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如在进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和效果如何。软件开发人员经常需要具有逻辑相关和一定背景的系列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元,因此,本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对知识分类,在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中着重考虑知识的逻辑性以及相关背景知识。通过研究现有文献、软件项目专家和项目开发人员访谈,本文界定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知识的构成如表1所示:
3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构架
系统工程是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软件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知识内容复杂、管理过程繁琐,因此,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应用霍尔的系统工程原理,建立基于时间维(T)、管理维(M)和知识维(K)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时间维,即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包括软件项目立项、系统规划和系统评价7个阶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分工,各个阶段还可以设置若干个里程碑事件,如图3所示:
・管理维,即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9个环节,各领域均有相应的知识内容。
・知识维,包括计算机物理平台、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应用业务和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集等5类知识。
4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运行机理
我国软件行业正由手工作坊模式向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软件项目开发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要求项目开发人员掌握本分工阶段的知识,了解前导阶段和后续阶段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型软件项目,按照软件生命周期阶段(或里程碑节点)进行项目分工是软件组织一个基本模式,因此,为保证软件项目知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应对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或里程碑节点处实施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检验和创新(见图3):①在管理维和时间维(或里程碑节点)的每一个集合点,产生知识维的各类知识和阶段性软件产品(如文档、组件等),项目知识应在里程碑节点处进行收集、整理和内化。②集成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寻求目标的活动,为了开发预期的软件产品,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目标,集成其他8个管理领域。随着软件开发过程不断深入,预定的软件开发目标可能会变化,并且软件开发人员沟通过程中,在项目时间维(T)的多个开发阶段与管理维(M)的不同管理过程交叉产生新的知识,集成管理一方面生成各个应用领域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对这些知识实现综合管理。③软件用户层面知识涉及到软件项目开发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具有综合性和直观性,这个层面的知识往往以问题和建议或软件缺陷的形式表现。④为了实现知识的分类存储和检索,提高项目开发人员的知识管理效率,一方面将知识按照应用层次分为计算机物理平台、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应用软件业务、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集;另一方面还考虑知识的生命周期属性以及针对特定软件项目各应用层次和各个阶段知识的逻辑相关性。⑤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流程,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以及视角的不同,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知识的具体管理过程是通用的,笔者在文献[2]中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5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原型系统
5.1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物理模型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原型系统,分为知识产生层、知识管理层和知识应用层(见图4):
①知识产生层包括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里程碑事件的节点处),由软件项目开发人员总结项目进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录到知识管理系统中;应用语义处理工具、智能分析工具、分析定制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将开发人员的知识内化到软件项目知识库(KB);②知识管理层包括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知识库(KB)和知识库管理系统以及方法库(AB)和方法库管理系统(ABMS),完成知识的管理工作;③知识应用层通过用户界面、集成接口、知识地图、查询和共享工具完成项目相关人的知识请求。该物理模型中的知识生成者也是未来的知识用户,因此,更有利于丰富和检验项目知识库内容,保证知识的正确性。
5.2 建立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地图
知识元模型包括软件组织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文档信息、软件产品信息和文件夹信息等。元模型是构成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地图基本单位,如图5所示:
其工作机理:①知识用户首先提出需求的领域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类、软件类、应用业务和管理工具类)以及知识应用的生命周期阶段,知识地图自动映射到相应的知识目录;②建立目录内各条款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管理维的关系;③项目知识管理层根据用户知识请求,集成相应的知识元模型,并返回知识的调用结果。
5.3 项目知识有效度测度模型
对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同一问题,经常会有不同的知识解决方案,各个解决方案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知识用户往往很难判断各知识元的应用效果,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模型引入知识有效度(E(i))的概念。知识有效度是指某知识元的累计使用效果,由该知识使用频次和使用效果评价值的算数平均值计算。第i个知识元的第k次使用效果为e(i),则该知识元有效度E(i)=∑e(i)/k。项目知识的使用人员在每次知识使用后,给出本次的使用效果值(0~1),系统自动计算该知识元的效度和使用频次。这样为今后的系统开发人员识别知识元的可用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5.4 案例研究
笔者在为山东某软件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版本升级时,应用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按照本文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在系统数据库设计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库表结构,增加了知识元的项目属性、知识的生命周期前导阶段和后续阶段属性、项目的背景信息、知识的三个维度的属性以及知识的效度评价。
5.4.1 知识管理模型定义 知识管理模型中定义了领域知识类(Domain Information Class,DIC)、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类(Lifecycle Information Class,LIC)、项目管理知识类(Project Information Class,PIC)、软件项目信息类(Software Project Information Class,SPIC)和知识元信息类(Knowledge Unit Information Class,KUIC)5种信息类。5个信息类之间存在继承、包含等关系(见图5),各类信息类的属性定义如下:
DIC[领域(Domain_ID)、领域名称、备注);LIC[项目生命周期阶段(Lifecycle_ID)、阶段名称、备注];PIC[管理(PM_ID)、管理名称、备注];SPIC[项目(PmjectID)、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开发环境、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项目关键词];KUIC[知识元(KU_ID)、Domain_ID、Lifecycle jD、PM_ID、PM_ID、知识内容、类别、任务、过程、资源、产品/服务、执行者、时间、地点、关系、项目知识效度E、相关项目ID,相关知识(KU_ID)]。
5.4.2 主要模块
・知识管理工具,实现5个信息类的编辑、添加、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以及软件项目知识库、知识检索模型库、方法库和软件组织数据库管理、构建和维护等操作。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知识所属的生命周期阶段、所属领域、管理范畴等关键性信息,创建各阶段各层次的软件产品知识和软件项目过程知识,实现知识的编辑、添加等处理流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文档信息对象与其关联,以形成软件组织知识库,其中的文档包括项目生命周期中各类开发文档和阶段性产品(源程序代码),是软件项目知识库中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简化了知识的表现形式,规范了软件项目知识管理。
・软件项目知识共享工具。软件项目知识共享工具为项目开发人员提供软件协同开发、同步数据传送、实时的知识获取、软件知识元搜索、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控制和知识库版本控制等多项功能的基础支撑工具,能够解决不同软件项目开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难问题。
・知识查询应用:①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项目生命周期、应用领域和项目管理范畴等关键信息对需要检索的知识进行自动过滤,有助于项目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取不同开发阶段所需的项目知识;②整理和查询软件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③支持开放式和协作式编辑,允许具有权限的项目开发团队成员动态增加新的项目问题及其参考解决方案;④支持项目开发人员对知识元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接口:①用户界面,为项目开发人员和项目干系人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配置和管理功能;②智能分析接口,提供标准方法完成项目开发各类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程序的调用;③应用集成接口,实现本系统与软件组织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获取软件项目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知识分析集成框架可以方便项目开发人员灵活地定制各种知识分析和知识挖掘工具,用来集成项目干系人的知识管理和应用程序组件。
5.4.3 系统开发平台 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模式,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AVA+Javabeans+Ora-cle,并配以JAVA Applet实现。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演变成知识和信息的竞争,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成功而言日益重要。本文将试图构建一个适合于大规模定制多项目并存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型。
一、现有知识管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1.SECI模型。SECI模型是有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提出的,阐述了个性知识如何转化成组织隐性知识的知识转化过程,其主要思想包含三个构面和一个准构面,分别为认识论、本体论、时间与活动,以及有利的组织情境。
野中郁次郎(Nonaka)在自己的研究成果SEC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种“场”。知识的动态流转及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源发场(Originating Ba)、互动场(Interacting Ba)、网络场(Cyber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等。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是“社会性的”,但他所强调的焦点却是在个人及个人内部的知识。
2.知识学习与动态转移模型。Inkpen和Dinur在知识流转机制的研究上,提出了组织内知识学习与动态转移的战略模型。他们认为知识是以不同的类型存在于组织的不同层面。要想组织好知识管理关键是要先了解组织各层的不同知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转移途径。
3.多学科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模型。Patrick S.W.Fong从社会化构造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多学科环境的知识转化模型。分为五个过程:一是打破项目中不同学科间的界线,并要求团队内部不同学科成员互相交换和结合各自的知识,以此来解决学科之间出现的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二是知识共享,在这过程中,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项目组成员相比那些有相似知识背景的成员,更能主动的去讨论他们各自拥有的截然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三是知识创造,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间通过内部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产生的新知识和自然产生的知识来创造知识,这对项目组内部的创新和革新是相当重要的。四程是知识整合,它依赖于在设计过程中将各种不同观点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它可以将各个所有者的不同观点加以协调而形成一个可行的整体。五是集体的项目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拥有大量经验的专业人员可以自我学习的方式从参与的项目中获取知识。
二、模型的构建
1.模型的提出。SECI模型是在研究简单新产品开发项目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不适应于多学科环境;Inkpen和Dinur等人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只局限于具体的组织内部进行,而没有将范围拓展到组织之间的;Patrick S.W.Fong的知识管理模型只局限在一个项目团队内部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对于多个不同类别的相关项目团队同时存在时,如何解决各个不同类别项目团队实现知识转移与共享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根据知识管理模型与大规模定制环境下多项目存在的特点与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多项目动态知识管理模型。
2.运作机理分析。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多项目知识管理模型以两个平台,即团队学习平台与企业学习平台为,可以采用档案室或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实现。
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多项目知识管理动态模型要求三个过程贯穿到四个层面中,交递进行,循环上升,最终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实时转移与快速共享。
3.运作的保障措施
(1)在企业内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突出项目团队的地位。由于大规模定制企业进行的对多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类团队的管理,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都是层级较多的“金字塔”式,信息难以实现快速的传达,企业的应变能力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而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后,员工之间可以实现知识驱动下的工作互动,使得信息与知识的传递更加的顺畅。
(2)建立促进员工间、团队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具体的措施有:通过知识资本所有者的可持续贡献、工作能力、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配给一定的认股权,使之成为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制,对知识所有者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与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使知识所有者能获得相应的职务、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
(3)建立与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内的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建立将企业内各部门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联结的局域网,以及与外部环境联结的internet网络系统。并对各部门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开放,使企业的各部门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其他部门产生的与自己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4)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员工对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现代企业的知识以很快的速度在更新,而且各部门知识的更新速度各不相同,如果不进行经常性学习,各部门员工在企业知识的储备上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影响部门之间知识交流的效果。
三、结束
本文所构建的大规模定制企业多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模型阐述了在个人层面、单个团队层面、团队与团队之间层面,以及多个团队企业级层面知识管理的三个过程:知识学习、知识创造与知识转移,并提出了团队学习平台与企业学习平台具体的构建方法,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模型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