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歌曲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歌曲教学方法

篇(1)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 "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装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

1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2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3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

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满热情,用心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如: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着,我请他们欣赏一段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玛依拉》,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有“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歌。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歌也学会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处理歌曲时,我请他们分组讨论,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此时,我优美的范唱,又会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用更准确的歌声表达出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结束教学时,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用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也会更感兴趣。

篇(3)

英语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随着科技发展及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对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日益增长,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教学就成了基础文化课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彻底放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2)忽视学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越来越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要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目前的中职英语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和创新。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设置情境教学”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设计

(一)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为设计的依据。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阅读“教参”等有关书籍,把握每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仔细阅读教材,梳理每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班级水平和心智水平,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已经掌握了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

(二)及时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反思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教学反思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反思—改进—提高”、“再反思—再改进—再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之中,就能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学更有效,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一)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学生接触最广泛的、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课程资源。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最广泛、最易行的,除教材、练习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英语报纸杂志。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找、阅读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的英语水平订阅合适的英语报纸杂志,如《英语沙龙》、《英语广场》等,做摘抄或剪报,学期末举行学习成果展览、交流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信息收集整理、英语口笔头表达、交流能力。

(二)影音资源。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影音资源必不可少。其逼真、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响,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有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1.要求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如中央六台的“动感英语”、中央十台的“希望英语杂志”等节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需要有选择地收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扩大词汇量都有好处。

2.播放英语电影。利用英语原声电影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我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的电影。观看完电影后,教师可以回放电影中的精彩片断与经典对白,以供学生学习、模仿和表演。

3.学唱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资源。它融英语语言学习与娱乐为一体。既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审美情趣,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

三、改革英语评价机制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中职英语作为一门文化科目,对于多数中职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题”。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基础较差,单凭“一张试卷”式的简单的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单一的。我认为中职英语教学需采用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形式。考查有日常性、阶段性和总结性三种。内容包括会话、听力及笔试三项。成绩的评定可用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则可用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评定。建议采用将教学评价与学分制结合的分级评价法:如果说学生所学专业与英语联系不是太大的话,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听说测试。测试通过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对与英语联系较密切的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笔试与口试结合,但应突出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设英语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在英语课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敢开口,也羞于开口。创设真实情境是让学生开口说的关键,也是最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以下创设情境的方法。

1.依靠教学讲台,以语言、表情、动作、实物等创设最直接、最经济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上要活泼、风趣、幽默,在讲台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情,将学生带入自觉的学习境地。

2.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研究表明,由听觉引起的注意力可达64%。英语教学中听力是基础,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创设逼真的情境,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只有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英语才是最有价值的,即“在用中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英语交际场景运用到口语练习中来,让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有“问路”、“收银”、“在咖啡店”、“餐厅服务”、“宾馆接待”等。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新世纪的中职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把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和影音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有效的情境,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鄢子卿.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面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创新,2007(18).

篇(4)

传统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于17世纪,发展完善于19世纪以后。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其巨著―《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必须“遵从自然”,这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关教育学的论著,标志着独立形态教学论的产生。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开始从心理学角度为教学理论寻找依据,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3]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他强调“学生对老师需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逐渐形成了以解决如何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4]

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

传统教学方法十分重视教师的“教”,提倡师道尊严,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任意地摆布学生,学生对老师要绝对地服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研究教法,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够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但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加上教学活动的内容单调,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机械学习,呆读死记”的状态。

2.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5]传统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过于单一,只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目标的考虑则不多。

现代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的,19世纪末,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个性的发展,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杜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步教学法”,与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相比,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把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转变成了现代教育的“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交流模式的多向性

交流模式的多向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传统教学过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现代教学方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目标达成的综合性

现代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回顾教育史,教学目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6]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发展,而且追求学生情感、智力、意志等非认知目标的培养,如我国教育家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目标达成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反映了现代教学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更新,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7]

教学方法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对其应正确做到“扬弃”。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教学方法将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忽略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未来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于多样化有其必要性:实践证明,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较难反映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多样性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之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其缺点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反之亦然,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应该相互融合,以应对现代教学的发展。另外,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不可能仅仅通过一种教学方法获得。除此之外,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无非就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一些环节,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创新要求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2.倡导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念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即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并不是把某几种教学方法简单地拼凑在一起,随机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是将各种彼此相关或者互补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教学方法应重视各教学方法之间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结合。

3.重视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效果会大有不同,同样是讲授法,在注入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就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很多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例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进一步阐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写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

以上从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了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几大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教学方法可能还会发生其他的变化,但只有掌握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4.

[3][4]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

[5]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145.

篇(5)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是体育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反映,是保证一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教学目的的、任务的制约,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发现我国体育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形式比较单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势,才能更好地达成体育课程的目标。同时,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目标体系和对体育课程新的认识,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方法,对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期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我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查阅我国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献和观察体育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对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作归纳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判断与看法。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普遍追求的一种趋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也对培养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以及体育能力、锻炼习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革,把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转向学法,完成由教授向指导的转变;而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变化,善于从体育学习的良性体验入手,激发学生运动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将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向学法转换,由教授向指导转变。

2.注重体育学习全体性的实现。

“全体性”是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即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观念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通过体育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性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都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其进行体育学习的信心,在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总是以特定的教学形式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体育学习的全体性,教师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且终身体育的实现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的方法和原理,从而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并且体育学习是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性认知,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简单停留在运动技能传授式的模仿、进行被动的体能训练,而是应该加强体育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尤其是在球类项目中,这种认知性学习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时,通常是以学生对球类运动规律的领会和掌握为主线设计教学的,教师不再是用“分解―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整体出发,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这个项目由一个完整的认识,并理解该项目中运动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4.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保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良性学习循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图重新审视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机,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包括体育教学方法在内),从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学习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学习成功的快乐等良性体验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

5.教会学生合作,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的合作。

由于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较其他学科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6.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以创造的因素,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善于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多种创新因素,如动作的创新、运动规则的创新、运动形式的创新、器械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现成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而且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体育知识和技术是如何获得的,设计必要的“发现”体育知识的教学环节,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余地,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路”。

(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教学方法总是以某一教学过程为依托的,因此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传技”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对一定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传授运动技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这种认知主要体现在身体认知方面,即身体运动性认知。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事进行体育活动奠定能力方面的基础。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在所有学生参与运动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运动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避免因身体方面的差异而使练习后成绩的测定掩盖学生努力学习进步的可能性。由于教师对体育课的设计总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的实施之前的,因此教师应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测总是通过学生的具体练习来检测的,学生的练习又总是在具体的运动场面之中,所以教师对运动场面的设计在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3.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当中,尽管每个学生的目标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即体育课要完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解决某项运动的关键技术的技能目标,也可能是某些情感目标或认知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统一的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运动场面。

4.教学目标可达成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每个学生由于身体条件不同,对于某些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倘若在设计运动场面时,使得目标的难度是所有学生都能达成的话,即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运动有良性的情感体验,能够体验到运动成功的乐趣,这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三个强调”、“五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三个强调”为:强调学习的过程,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强调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强调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五个有利于”表现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篇(6)

在时下的校园中、马路上,我们都会看到许多穿着中学校服的学生手上都会捧着手机,mp3这类数码产品,耳朵插着耳麦,陶醉在时下最流行最主流的音乐中。虽然,学校对这些行为,多方遏制,但学生似乎充耳不闻,甚至在高压打击之后,仍旧雨后春笋,春风吹又吹。既然学校方面遏制不了这些行为,那何必不化反为吉,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请入课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实现课堂教学(以作文教学为主)的双赢,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有话说,有内容写的目的呢。而如何实现这种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作词者为选择基准

现在的流行歌曲市场,曲目鱼龙混杂,关于情和爱仍是流行歌曲的主流,尤其是时下的网络歌曲,歌词露骨直白,学生对广为传唱的歌曲耳熟能详,学生是否就能够将歌词引入到作文中,作为学生应该如何辨别筛选呢?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一些作词人入手,时下的方文山、林夕的歌词都被誉为是流行歌坛少有的精品,歌词朗朗上口是基调,歌词用典、用修辞,语言优美,更是让这些歌曲广为流传。因而,学生可以在兴趣之下,哼唱类似这样高水平作词者的一些获奖颇丰或者高赞赏度的歌词,以便在作文写作中应用。(需要说明的是,增添此部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筛选)。

二.情感转化,添词加瓦

台湾歌手张韶涵的《遗失的美好》歌词写道: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爱如果走得够远,应该也会跟幸福相见,承诺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但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这首歌的关键词是“爱”,但若只取这一段,读者很难把握这爱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是首关于咏叹爱情的歌曲,但是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这都是人的七情六欲,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歌词内容适用于描写亲情和友情的话题作文。再仔细回味这段话,其中还寄托了对对方的思念和对对方的鼓励的感谢。因而对于“离别”这类的话题,该歌词也适用。

再有,为什么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实质今日传唱度极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歌词中充分渗透着作词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写作课上,为什么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作文一定要写自己身边的真实事情”,原因就在于此,能够真正意义上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对于如何将歌词内容化为己用,饱满作文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添词加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添词加瓦”就是指借用歌词,采用扩写,仿写的方法。那样这种的方法是否适用,又该如何使用呢?依然以《遗失的美好》为例,笔者阐述如何“添词加瓦”。

歌词的下半部分,“我始终带着你爱的微笑,一路上寻找我遗失的美好,不小心当泪划过嘴角,就用你握过的手抹掉”,对于这段歌词的使用,我们可以采用扩写的方法,“我现在不论面临什么困难,都是面带微笑,是的,就像你用双手在我脸上支撑起的那支微笑,那是你的标志,也是你最爱的微笑坦然面对,小心翼翼,去寻找我曾经拥有过的那些美好――自信,坚韧。当我一个人的时候,面对重重困难,虽然流过泪,失去过耐心,但我知道,你一直在我身边,牵起我的右手,揩去我眼角的泪珠,与我共同面对。身边来往的过客匆匆,唯有你,在我的内心刻下最深的烙印,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替代不了。如此一来,文章的内容有了,并且触动我们心弦的歌词转化成了文字,丝丝入扣。

三.情感嫁接,从寓意着手

所谓情感嫁接就是写作的人选择与自己写作文体相同思想感情的歌词,采用扩写、补充这样的语文写作手法来写作。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可以有话说,有内容聊,写出的文字也不再是刻板生硬,没有激情可言。

篇(7)

关键词:

社区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促进就业、计划生育等百余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但也面临着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的问题,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人才发展大局。

一、在目前的本科和高职院校中,《社区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不佳。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按大纲和教材体系讲课,以讲为主。社区管理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社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社区自治、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体育、社区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等内容。对于日新月异的社区发展现状来说,教材不能实时更新,理论过于高度概括,本地区的案例严重不足。学生在听课时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和相关经验,往往会感到课程较难,单调乏味,缺乏第一手资料,出现依赖课本和教师,难以理解内容只好死记硬背的情况。

其二,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首先,在很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一两次见习机会,没有机会经常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大部分没有进入社区与居民深入访谈或做相关的问卷调查,不能充分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深入的了解社区现状。其次,教学没有和就业结合起来,在陕西省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考试中,试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在《社区管理》课中很少讲到,学生在参加招考时笔试和面试都不具有优势。

其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1.生源地差异带来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委会的管理现状较为了解,但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现状非常陌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现状有直观感受,但对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和现状问题很不了解;部分学生对城乡社区管理现状都一无所知。

2.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方面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没有掌握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平时不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关注社区现状,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而长期关注时政,勤于思考,对各类书籍报刊阅读量大的学生对《社区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显著好于其他学生。

二、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以在教室里以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纯粹的进行理论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和牢固记忆,并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调研的能力。可以将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播放新闻报道视频等方式穿插到每个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每堂课后布置预习内容,阅读篇目,并进行多次小组调研活动。

第二,使教学内容符合就业目标和实践要求。目前,《社区管理》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安排了2课时的见习活动,第五学期有个别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居委会实习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对社区管理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积累。所以,学生经常出现参观时不提问题,课堂讨论时不愿参与,对现实问题不清楚,案例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很多人在毕业前不重视学习,毕业后追悔莫及。如果能和本市优秀社区长期合作,邀请社区居委会管理者给大学生做报告,建立大学生兼职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制度,增加全体同学的见习次数,增加社区实习人数,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助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区招聘考试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补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法规的知识,并对学生的面试能力进行指导。

第三,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学生封闭在校园之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有限,应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政府部门,走进社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并不需要太多经费,但对学生能力提升和促进就业效果明显。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制定和实施了将科研经费下发给学生调查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学生的调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现实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习惯,例如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报纸,同时深入思考和探究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关注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法规等,这些知识是学习《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大学生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学习教材内容和上课听讲是不能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管理的现实情况和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总之,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再结合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等招聘考试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管理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在就业时具备竞争优势。

作者:范林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篇(8)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学生兴趣影响因素

首先,学生自身需求影响。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认识比较正确、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不注重体育活动,未树立良好体育意识,怕受伤、怕脏累,参加体育活动,觉得浪费时间,因此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

其次,体育场地较少,器材步子。目前,中学生体育活动,对传统体育项目并不满足。对于新鲜事物,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兴趣较为浓厚。然而,因体育锻炼设备落后,体育器材缺乏,加上体育场馆缺少,对学生体育兴趣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体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少部分学生不注重体育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指导体育健身。在诸多体育课程上,体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形式化严重,且指导思想较为陈旧。由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个别差异。在同一体育活动中,由于能力差异,体育锻炼结果也不同,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同。因此,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所选择内容应与学生水平特点相符合,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四,体育老师影响。对于学生体育兴趣,教师业务态度、业务素质是影响因素之一。体育教师仪表,可吸引学生注意,对学生积极性造成潜移默化影响,对教学效果、学生情绪具有直接影响。若教师衣着典雅,或仪表美,可启迪学生对美情感,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1]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学生兴趣培养的几个方法

首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重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学体育教学,强化教育诱导作用,转变教学观念,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通过各类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实现增知识、强意志与调感情,进而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度,使学生树立积极学习动机,正确学习目标,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2]

其次,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采取个性化、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组织方面,需注重教学方法竞争性与趣味性,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系统性,通过新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而提升学习兴趣。在体育授课时,按照教材特点与中学生特点,结合器材场地实际,选择生动活泼,通过竞争性与趣味性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中。在篮球与跳绳游戏中,学生拿到球、绳子后,都想自由组织活动,可提供3min左右时间,让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分组。满足学生正常欲望之后,集中精力、思想,满足学生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中练习,在玩中学习,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改革,积极营造课堂气氛,方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三,体育教学应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就是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做到分层、分类施教,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每个班级由几十个学生组成,除考虑年龄与性别区别外,在体能水平与体质方面也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不论是心理素质、技术动作,均会轻易暴露出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共同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需考虑一般学生状况,考虑部分学生特点,按照不同学生状况,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体育大纲,不断提升新要求,使学生运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三级跳远教学时,对于体质较好学生,三级跳远技术掌握较快,则跳远兴趣越高。若学生体质较差,怕累、怕苦,总是一旁观看,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处于该类情况下,需按照个体差异开展体育教学。

第四,教学评价。按照体育教学特点,为提升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需采取捆绑式教学,拓展训练评价可选择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进行评价。在教师评定中,可采取课堂表现、出勤、感悟、交流等方面进行效果评定。同时,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与授课形式。针对体育教学,按照学校实际状况,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开展,安排授课时间时,按照课程需求,选择最合适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训练。在体育学习评价、鼓励中,需提升学习兴趣,按照学生水平状况与心理特征,不断创新学习情境,积极评价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技能,不断提升学生荣誉感,自觉面对各个问题。对于某些学生信心不足,动力较差,可及早给予鼓励,实施科学与正确评价,不断鼓舞学生。在体育评价中,需不断创新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体育教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兴趣逐渐转化体育学习动机。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心境与学习兴趣,不断完善体育评价。[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教师需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组织方式,使教师自身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知识,掌握更多体育技术与体育技能,不断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为学生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

职业教育要取得大发展,必须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在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素质教育;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完善

教学方法的改革原来运用的教学方法以讲大课,满堂灌为特征,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性,不善于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记多少的单向过程,教学完全变成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改革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是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法,不要限定一种方法。"课堂讨论"经实践检验来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它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课堂内容,开拓专业思路,讨论中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是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经过了基于幻灯、投影等教学媒体技术;到以广播、电视、电影等录音、录像为主的影视媒体技术;现在向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藏区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1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外地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藏区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显得陈旧。

3我国藏区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藏区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藏区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就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也违背了现代教学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我国藏区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藏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和藏族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科,所以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选拔标准的单一性与人的素质发展的多样化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4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藏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篇(10)

小学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也让许多的教师头疼.所以,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1.课堂前置

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其二,谈谈收获,要写出来;其三,试着做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2.提升课堂

每堂课基本练习已在预习中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学生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得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3.激活课堂

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将问题情境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创新学法,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是理性的思考,数学中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读数学

读数学书,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数学书里面,要学会与数学书对话.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读是思的前提,题都读不懂,头脑中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无从下手,所以,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都要多读,要读出重点,读出出题的意图,读出答案,那么你绝对不会做错.

2.做数学

数学知识应用于习题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学会了,而好多学生往往是单一的知识点都学会了,而变为习题则不会做了,或做错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做题的能力.做数学题是有技巧的,填空题,找准关键字词;判断题,看有无重点词,找理由;选择题,推理法、排除法;文字题,分段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法、画线段图法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做题的技巧和策略,那么学生不仅将学会知识点,更能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拼成体,灵活运用.

3.思数学

思考仍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就得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x,理清题中的来龙去脉.每天做完作业后,总结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思路,巩固理解,达到真正地理解学会.

(三)强化习惯

习惯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坏习惯则使学生走向懒散,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让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首先,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自办学习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空间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学生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4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也可以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 广告设计原理与实践 下一篇: 短期债券投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