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0: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133-04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basic medicine young teacher in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ZHAO Shuang1 WEI Shiping2 DU Meisu2 HUANG Yanfeng1 ZHANG Shengchang3
1.Basic Medical College,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Basic,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Xingtai 054000, China; 3.Anato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new forces and backbone elements of facul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arnestly implement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basic medicine young teachers are the highest priority of reaching the aim of running a medical school especially in basic medicine,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also the guarantee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d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aking the clinical medicine accreditation as a good chance, the training work for young teachers should be made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systematical. Its cultivation contents and forms should be optimized, we must strength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and demeanor,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Learning advanced educational notion, developing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widening the culture method and evaluation mode for young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young teachers who teaching basic medicine and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Young teach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on; Basic medicine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时期是为医学生学好临床专业课并做好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医学基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1],而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新生和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实现医学院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保证。
1 基础医学青年教师队伍现况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青年教师的队伍数量庞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至60%以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的教学任务量特别是本科教学任务量随之增多,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地教育教学及授课培训学习,就担任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可是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尚未十分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缺少一定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会相对略显弱势[2],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整体教学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同时,加强师德师风、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对于提升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4]。
2 优化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与形式
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培养
医学生们将来要从事医疗行业,为患者服务,作为医护人员就要必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要始终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这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前提。同样作为培养医生的医学院校高校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争做优秀师德师风的典范。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获得者多来自基层,其先进事迹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师德高尚,是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正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养很好的机会。这树立起优秀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中会影响讲台下的医学生,未来的白衣天使,可以为培养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行业树立良好医德打下坚实的榜样基础。
2.2 教学技能培养
针对青年教师多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很少有教育教学实践背景的客观现状,高校负责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的有关部门,需组织广大青年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前岗位培训,其中应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即传统的岗前培训课程研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法规”等,还应包括结合教师自身从事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并多给予青年教师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由于经验缺乏,教师可能没有过多自己对课程授课技能的深入理解和过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时只要多听资深教师的授课,哪怕所讲授的知识中所举的事例或病例都只限单纯的模仿,也会使课堂授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且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准确传授,因此,初入课堂教学,不断积累授课经验的前提是虚心学习前辈的授课技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授课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以逐步提高教学业务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5-6]。
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工作方面,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经过精心筹划准备,组织开展了2013、2014年度的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技能”“Sandwich教学、PBL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坊活动”“课堂PPT制作与演示效果”“名师指导教学――教学经验交流”“微格教学”等专题讲座,同时观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组办的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录像,并参加校内优秀教师“精彩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学员们觉得学校此项举措就像及时雨一样,成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很有效的途径。讲座中谈到的各种课堂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去慢慢摸索、总结和积累;参加培训的老师还亲身体验了Sandwich教学和微格教学法;在PPT制作讲座中指导老师分析PPT课件制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简便的解决方法。这些举措为提高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无不说明青年教师岗位再学习并贵在坚持的重要性[7]。
2015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将接受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工作,其中认证指标体系中就有对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及考核评价的原则,即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数字化,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团队导向TBL模式、案例教学CMT模式等教学手段[8],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9]。因此,应以这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从而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普遍改革,如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病案导入,并以病案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结合临床知识采用以病案为主线的横跨基础与临床的系统教学等[10-11],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1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13]。
突出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尽量优化、整合出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全面系统掌握的一门课程“基础医学”,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精神,将原来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人体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成。针对2013级“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核心、最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系列课程作知识铺垫,并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深化基础医学教学改革[14]。因此,这就对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未来的发展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着力培养“全科医生”的同时要紧抓基础医学“全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也要重视向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投身专业知识的整合学习中,刻苦钻研。作为民族医学院校的特色学科是民族医药,在民族医学授课方面可鼓励青年教师多利用校园特色中药材药圃资源;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学科如“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学科的授课方面,也可鼓励青年教师向附属医院医师们多请教临床实践问题,这样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3 科研素质培养
高校教育的功能,即教学和科研,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和科研工作应该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才能促进医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若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结合,将导致教学方面传授的知识观点陈旧,如果拥有切身的科研经历和创造经验,才能把知识讲活,并有助于对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不断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可以建设基于“学科群”的模式,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多给予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助力青年教师早日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15]。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指出提倡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16-17]。
2.4 人文素质培养
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18]。应多鼓励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要如朋友般真诚地交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乐观、阳光、充满信心,并于教学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带给学生以正确认识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于2014年主办了全区第一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培训,这个培训集中了全区所有高校选拔的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分文、理科组,有教学业务技巧的集中学习,有远赴省外著名高校的随堂听课学习,还有网络课程学习和校内导师的指导性学习实践,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有意义,这也充分说明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最终培训效果非常显著,学员们也取得了很多教学上的好成绩,其中在集中培训学习环节中有一项令所有学员印象深刻,那就是以集体做户外游戏的方式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游戏中带给学员的是很多的思考,锻炼和培养了大家勇于自我挑战、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与这类活动,这是可以带到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培养好自身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成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种感召。
3 拓宽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和考核方式
高校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青年教师都很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来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故应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不断拓宽培训及考核方法。多种培训方法灵活运用能营造良好的情境,引导青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交流分享中学习、激发青年教师多角度的思索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内容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灵活地加以运用。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可以建立目标考核、过程考核等相结合的长效“多元考核机制”,如与青年教师座谈,组织参加授课基本功竞赛、教案设计比赛、学生评课、专家或同行听评课等,使青年教师培训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和科学。同时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及各级“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传、帮、带”作用,可以借鉴兄弟院校教师培养经验,如开展“名师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和提高。
4 小结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育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可以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秀珍,吴忠道,王斌.基础医学教育中青年教师师资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78-79,93.
[2] 杜朝东,王沁,付延功.医学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2):46-47.
[3] 樊小杰.系统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力的新机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758-762.
[4] 韩巍,黎润红.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39-846.
[5] 何晓瑾,汪悦,周学平.运用PBL模式优化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初探[J].江苏高教,2014,(5):102-103.
[6] 郭林,金刚,刘玉婷.CTTM结合Sandwich教学法在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12-13.
[7] 袁力,张敬军,刘林祥,等.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提高医学生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15-17,107.
[8] 张艳青,孙沛毅.案例教学――医学教育后PBL时代的新选择[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11-1112,1120.
[9] 赵万红,于龙顺,鄢红春,等.适应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6-158.
[10] 赵爽,蒙山,朱名毅,等.民族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实施CPBL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3, 42(18):2172-2174.
[11] 赵爽,张胜昌,蒙山,等.医学热点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2):235-237.
[12] 殷晓丽,王德炳.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0-13.
[13] 刘含登,丁嵩涛,彭惠民,等.改革医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823-825.
[14] 孙维权,李君,廖诗英.地方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创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45-46.
[15] 戴双双,何凤田,连继勤,等.基于学科群模式的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成才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26(1):50-51.
[16] 王昌明,覃泱,莫碧文.创新教学团队在地方医学院校中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42-148.
【关键词】医事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71—02
thought on course design for training in medical science of law.wa ng qi—lin.school of health law,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the aim of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of law is to cultivate some applied professionals who have not on—
ly the medical knowledge but also the leg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calty out the new innov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
tion,it should adap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make clear the education target,contrive the teaching troops,the course
system anti content of course etc.
【key words】medical science of law;educ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course design
医事法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专业,正随着社
会的发展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医学院校纷
纷瞄准了这一趋势,在短短几年内先后有三十多家高
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或卫生法学本科专
业。医事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迫切
一
、医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针对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医学基础雄厚的学
科优势,医事法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面窄、影响面小
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大背景、大环境下
显得尤为突m 从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开设的情况看,
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专业发展环境和前景问题,二是专
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不利
主要是与一直以来传统法学教育忽视医事法学教
育的因素有关,政法院校囿于医学的专业化。不具有开
设医事法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具有这种能力.但目前国
内没有几所开设医事法学专业,造成医事法学只能在
医学院校开设,这就割断了与法律界的天然联系。加
上起步晚、专业开设时间短,造成医事法专业社会影响
小,很多法律实务部门根本不知晓该专业状况,甚至对
该专业的存在也一无所知。从而限制了医事法学毕业
生的就业渠道,也导致医事法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社会
认同
(二 )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医事法学的高度专业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使得专业培养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有4年制本科、5年
制本科。也有6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的学位也不
相同。有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还
有同时授予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的。这造成课程体系上
参差不齐,医学和法学课程比例不一.缺乏统一、科学、
有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二、医事法学教学中的几个关注点
(一)培养扎实的医事法学教学队伍
医事法学专业需要既懂得医学叉熟悉法学的复合
型师资队伍。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医事法学师资队伍薄
弱的尴尬,很多教师不能两者兼备。目前医事法学专业
专职老师大都是法学专业毕业,懂医学的很少。即使是
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老师,都缺乏l临床实际t作经验,
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懂医学或缺
乏l临床医疗经验。老师说不清医学问题或缺乏将医学
和法学较好融合的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
设一支高素质医事法学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
的解决方法是:(1)在法学院校招收医学本科专业毕业
的法学硕士、博士和法律硕士,这些人都有一定的丁作
经历,懂得医学,也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但这类人很
少,有些毕业后就没有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聘请一
线临床医生、各科室负责人或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为客
[作者简介]王其林(1971),男,汉,江苏省如皋市人,中山大学法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事法。
tel:+86—20—61 648623:email:wql 1 97 1 c-~qmmu.eom
- 272 ·
座教授,定期做专题讲座。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对医疗
一线有长期积累的心得体会,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将
医院各部门和本科室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存在的薄弱
环节作具体、详尽的讲解。会极大丰富医事法的教学.
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医事法学习的重点所在。(3)对于
缺乏医学知识的教师,由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采取跟
班上课的方式,进行长期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边教学
边提高。当然。相对与医学知识而言,对相关涉医的法
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更为迫切
的,这对于受过专业训练,有法学方法和法学思维的老
师来说,更显出专业优势。
(二)设置合理的医事法学课程体系
医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课
程和法学课程的比例到底该是多少?从笔者所在院校
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法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必
修课比例是17:14,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比例也大致如
此。法学类课程一般是l4门核心课程加专业课程如
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学类课程有人体
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
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从课时来
看,法学类课时总计99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
660学时左右。课时比是3:2。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是目
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存在
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医学知识应掌握多少,深度应当多
少不易把握,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浮光掠影,不
够深入。医学实习时间安排少.不能将医学和法学较
好地融会贯通。二是法学核心课程偏多。专业相关课
程偏少。法学课程除了14门核心课程外,在医事法方
面只安排了3门课.还是否应当进一步拓展,向专题化
方向努力。比如医事法学70学时,卫生法学70学时。
而一门卫生法学涉及了接近18类医事部门法.如传染
病防治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
生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食品卫
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化妆品卫生法律制
度、医疗器械管理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妇幼
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制度、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等。在
70学时内,把这么多法律制度讲彻底、全面,这是很难
做到的。
专业课程偏少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开专题 比如我
校计划开设有“医学治疗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临床
治疗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人类生殖、家庭与法律”
专题,主要关注与人工生殖相关的法律,包括人工授
精、代孕以及堕胎等问题;“死亡与法律”专题,主要关
注涉及死亡、安乐死、器官捐献等方面;“药品与法律”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4期)
专题,主要关注药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包括
药品生产、药品的临床试验、替代疗法等。这些专题题
材新,紧扣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大大起到深化课
程的作用。
三、完善教学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医事法培养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在将来适应
医院管理、卫生监督、司法实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围绕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医事
法学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整个医疗卫生领域。除了基
本理论,还包括医政药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妇幼卫
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卫生检疫、医疗纠纷与医
疗事故处理、公共卫生监督等方方面面的法律制度。因
此,应当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上有所侧
重。
首先。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理论。理解医事法学的
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及其研究对象,医事法的性质、地
位和作用,医事法的发展历史、渊源及体系,卫生法律
关系,医事法的制定和实施。医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等等。树立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
其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最主要的卫生法律
法规有《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
治法》、《食品卫生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
《献血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
机构管理条例》等。熟悉这些法律,有助于学生在走上
工作岗位后更能得心应手。随着国家对医药卫生改革
力度的加大,一系列新的医政药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也
即将出台,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将相关法律法
规的主要内容做详尽的讲解。
再次,关注卫生改革和医学发展中的相关法律问
题,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卫生改革中出现的诸如医药
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制度、卫生区域规划和社区
卫生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都应及时
在课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医学科学发展也面临着法
律难题,诸如安乐死、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工程等
等,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教学中要
有意识地保持这种敏锐性。引导学生分析各项法律的
优弊,并学会前瞻性地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小青.卫生法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
报,20__,(1)
[2] 马长琼.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__,(1)
[3]徐青松,王自力,医学院校要加强卫生法学课程教学【jj,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199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四类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类疾病也成为关注的要点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点[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慢性病干预的全社会网络体系和分级诊疗策略,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线[2]。而社区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慢性病分级管理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全科医生临床水平,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实施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3]。
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开展了很多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出台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等各种制度和标准,针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4],但对在校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却鲜有研究进行专项讨论。本研究针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旨在调查和评估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和认可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后工作意愿和顾虑等,以期优化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医生,最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全科医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40名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匹配同期其他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内科学专业20名,外科学专业10名,妇产科专业10名。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过系统性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和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必要性,全科医学的学习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顾虑等共20项内容。比较全科医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学习效果,探讨目前在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教师发给调查对象,而后由教育处老师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对结果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均设为施盲对象,聘请第三方人员负责数据管理与评价,避免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2.2 有关全科医学的认知和认可度调查
调研对象中,表示“以往曾听说过全科医学”者在两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大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专业特点,全科医学专业更多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应作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更高。见表2。
2.3 对于全科医学学习方式看法
两组大多数学生赞同到社区实习的方式,认为病例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且?勺檠芯可?都希望能通过国际间交流学习得以启发和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对于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全科医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了解分级诊疗,对于慢性病管理更有兴趣,更能认可全科医学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专业的研究生认识到预防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知度明显好于其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5 对于未来择业和专业发展的想法和顾虑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全科医学学习有助于未来择业,工作稳定性高,对于未来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择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科医学研究生仍有工作环境、收入和学术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顾虑存在,但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不同级别医院协作,科学而完善的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方面全科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WHO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患者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解释和帮助,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6]。因此,全科医学更加注重社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强调健康教育、咨询和康复相关的全程综合医护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与临床能力老旧不足,在临床医疗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极其薄弱,缺乏预防、康复、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职责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提出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服务[4]。要求医学生通过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相应岗位的职责要求[8]。我国多数地区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9]。
2011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始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有助于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10]。高校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更高阶段的教育,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为全科医学工作提供和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要实现全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本调查包括对全科医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学习方式、方法等项目),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去社区或基层工作意愿及顾虑,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认识等共20项内容。虽然多数研究生之前未曾听说过全科医学专业,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加认同全科医学,认识到全科医学不同于其他专科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也有认为有必要了解全科医学,表明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由于临床医学尤其全科医学的特点,要求医学生结合临床,用于实际,对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诊、临床评估、处理和长期管理、教育,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更加考验临床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到社区实习和进行病例讨论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触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临床能力。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中,通过导师组模式,结合临床、康复和预防等多学科共同带教全科专业医学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11]。首都医科大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见习中运用“案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对于到社区实习和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医疗的不断扩展,对于“下得去、留得住、用的顺”的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医学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已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发展的需要。[1]卫生部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积极探索,创新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
到2015年达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的目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养专科方向住院医师。
当前,国家虽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这也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基础,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开传统临床医学的结构,而在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中更是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型的模式,为此开展以全科医生为导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于实践国家提出的“三年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全科医生的培养计划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深入调查基层社区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分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对全科医师的能力需求,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的培养课程体系,提出适合城乡社区卫生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五区的10个社区中的20名全科医师为研究对象。
抽取的这20名全科医师均为在社区医疗工作五年及以上的社区全科医师。参与调查的20名全科医师学历层次情况(本科:9人占45%、专科:6人占30%、中专:5人占25%),年龄情况(30~40岁:6人占30%,40~50岁:8人占40%,50岁以上:6人占30%),职称情况(副高级:3人占15%,中级:8人占40%,初级:9人占45%)。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中15人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5%。通过对这些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区全科医师的业务范围及内容,分析全科医师所需的医学知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见。可以发现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依次是:常见症状诊治、疾病诊治、健康咨询、疫苗注射、体检、慢病管理、儿童保健等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即社区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2]。
对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的小组访谈获知基层急需防治结合型的合格全科医师,目前基层的全科医师大多为内科医师转型而成。现行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医学生培养质量较差。一是缺乏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对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缺乏了解。
(二)分析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对照社区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对现行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弊端和问题。
1.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但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3]。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
2.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目前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因此更没有将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4]。一些院校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体系。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家调研及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见下图表:
四、该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3-03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1]。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影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从而理清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顺利成长[2]。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有着自身的特点,关注其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从而给予教师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教育,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含义,如韦登指出:①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③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⑤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3]。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伯顿、费斯特、休伯曼等人从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周期的动态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侧重于教师社会化标准的研究,即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历程。国内有学者在归纳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观,如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看成是预期社会化阶段,而承担教师工作后,为更好地工作所参与的进修、学习称为专业继续社会化阶段。
2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4]。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2.1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定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5]。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高于本科生。②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和能力。③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
2.3 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通过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普通高校教师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教师共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见表1、2。
2.4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
如图2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个专业能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一个不断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7]。高职医学教育正肩负着为适应医学模式演变趋势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健康发展,为高校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81-83.
[2] 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郭祥林.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68-71.
[4] 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23-25.
[5] 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估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LHIV)约78万人,其中女性占28.6%;艾滋病(AIDS)患者约为15.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0.046%~0.070%)。估计2011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8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2.8万人。在78万PLHIV中,经异性传播占46.5%,经同性传播占17.4%,经注射吸毒传播占28.4%,经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占6.6%,经母婴传播占1.1%。这表明我国艾滋病疫情依然是低水平流行,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在增加,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同时感染人群日趋多样化[1]。
鉴于上述种种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执行全面的预防策略将继续成为控制疾病进展的主流。健康教育行为改变交流就是根据这一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我们必须持续获得关于HIVAIDS的人群健康知识水平,按照PDCA原理(plan, do, check, action)对原计划进行修正[2]。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研究,以评估本地医学大学初入学学生的关于HIVAIDS的知识水平。
1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初入学的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新入学的医学专业学生542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92名,预防医学专业新生180名,口腔医学新生170名(平均年龄19+0.45岁)。分别于初入学的3周内,经过向研究对象解释,寻求知情同意,并承诺保密原则下,在志愿者调查员的监督下为新生提供20分钟的时间完成本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2份,回收542份,皆为有效问卷。
调查问卷问题选项主要集中在性别、籍贯、HIV、AIDS名词的完整形式和HIVAIDS之间的差异、传播途径、预防方法、行为风险、机会性感染以及抗HIV治疗等项目。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P=0.05。
2结果
在被调查的542名学生中,男生263名,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女生279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1.5%。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HIV(431542,79.5%)和AIDS(467542,86.2%)的全称;对于两者的区别,认识正确比为临床专业167192,预防专业161180和口腔专业148170。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目前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见表1),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握手或玩耍等社会活动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感染,然而30.3%%(164542)的学生却错误地选择吸烟为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对于注射吸毒者(IDU)和卡车司机两类比较重要的风险类别,正确报告比分别为333542(61.4%)和298542(55.0%);对于HIV不可治愈和抗HIV治疗可行性的认知分别为(319542,58.9%)和(172542,31.7%),此结果不容乐观。
3讨论
为了确定新入学医学专业新生的HIVAIDS相关认识水平,我们对刚入学的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由表所示新生在男女性别和家庭来源方面无明显差别。调查显示,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听说过艾滋病,大部分被调查者可以正确书写AIDS(467542,86.2%)和HIV(431542,79.5%)的全称,前者高过后者,而且有统计学差异(P
2011年我国艾滋病监测资料显示,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然广泛存在:共用注射器的注射吸毒者占25%;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暗有32%;最近六个月与多个同性性伴发生的男男者有87%,在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男男者只有44%。虽然注射吸毒的情况逐渐减少,但使用新型的现象占据多数,多性伴(异性性伴和同性性伴)现象愈加显著[1]。同时期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受调查的1230名非洲学生中高达64%的人对安全不以为然[5]。还有学者认为虽然大多数人知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无保护的以及共用针头注射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他们对于偶然接触、蚊虫叮咬、献血和艾滋病毒测试等方面则不太了解[6],与本研究结果相近。而埃塞俄比亚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仅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7]。可见不同地区艾滋病疫情及相关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亦有共通之处。而根据近年来的艾滋病国际流行特征,青少年逐渐成为罹患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大学生是此年龄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很有必要对他们的AIDS防控知识水平进行了解,而后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新生们经过竞争激烈的高等入学考试后被大学录取,因此他们的知识水平可能较高,然而在相似的教育背景下,上述三专业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专业知识不足或是理念错误可能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其日常行为和沟通能力。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医科大学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教育还是有足够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形成积极的认知,并改变自身行为[8]。而在综合性的大学中,医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的提高可以使得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同伴教育。
5结论
总体而言,近年来预防艾滋病的手段一直集中在关于HIVAIDS的传播风险、预防方法以及推广正确行为方式等方面。本研究显示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HIVAIDS的神秘性从而破除对其的误解,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预防机会性感染和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用等相关观点。
参考文献
[1]http: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yzscmsrsdocumentdoc13944.pdf
[2]Zerfu TA, Yaya Y, Dagne S, et al.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 program assessment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Arba Minch, Southern Ethiopia. BMC Palliat Care 2012(11):8.
[3]Chao LW, Gow J, Akintola G, Pauly M. HIVAIDS Stigma Attitudes among Educators in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J Sch Health,2010,80(11):561-569.
[4]Nur N. Turkis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HIVAIDS. Croat Med J,2012,53(3):271-277.
[5]Sutton MY, Hardnett FP, Wright P, et al. HIVAIDS Knowledge Score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ttending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Health Rep,2011,126(5):653-663.
我国实施本科医学检验教育以来,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医学检验医师”,但是实际上,由于培养模式陈旧、基础与临床明显分离加之知识结构偏重于检验而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国内长期以来并未设立“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难以真正实现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这一目标。另外,多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学科的地位w,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学时安排和临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临床知识。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仍然是利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性工作,发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检验技师的作用。显然,这不仅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投入和回报不相适应。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新一轮教学专业目录提出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检验科、研究机构实验室、卫生防疫部门、血液中心或医药相关企业,另有少数毕业生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新生技术力量。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取自于患者的标本,采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技术进行工作,而不是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检验技术人材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或熟悉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做好全面的检验质量保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考国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模式(在国际上,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以四年制为公认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自2003年起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并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调整培养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曰新月异,使得医学检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检验,而是一门跨基础和临床的交叉性学科,其学科发展最快、新技术应用最多。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与论文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2]。但随着医学分科曰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课过于枯燥冗长、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学科内容存在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3]。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为突出,这促使我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在设置四年制课程时,我们强调突出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学科,加强了临床检验基础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等课程,弱化了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加强了生物医学统计和专业英语课。我们着重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将内、外、妇、儿学科重组成“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并将此课程设在学生实习阶段,使学生在医学检验实习中接受临床知识,更好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使医学检验实践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另外,我校还增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如医学实验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等,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大胆改革创新,小心探索求证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制改革
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对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准入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培养、提高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已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在医院检验科中设置检验医师岗位,临床检验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之一,这就对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我校实行“五改四”之后,确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培养方向,其一为培养检验技师,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获理学士学位,每年招生60名左右,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其二为培养检验医师,生源从两条途径而来:①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②八年制医学生在五年临床医学培养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再进入二级学科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由于检验医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培养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每年培养人数约2~3名。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不同。四年制培养改变了以往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既不能成为检验医师,又不甘心只是检验技师而导致不安心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求知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五改四”以来,我校进一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符合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我校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5>、“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教学模式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起我校还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将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改为学生小讲座和书面报告占考核成绩50%的模式。由于学生要在课堂上自己讲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真正强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临床实践改革
四年制检验技师培养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在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提早进入检验科接触临床实践的尝试。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踊跃参加。在见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了检验工作流程、检验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过见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为四年级的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们一致认为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很有必要。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请检验科的一些老师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4-02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我校采取了专、兼职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来加强对医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作为一名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要想把兼职辅导员工作做好、做深、做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今社会因医患事件时有发生,加上新入学的医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适能力较弱,同时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使得学生管理面临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增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不良事件或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除了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医术与医德并重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兼职辅导员深知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易,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医学民族班级简介
全班总人数100人,由两个小班级组成。其中:已休学1人,检验、影像等专业转入5人,退伍复学1人。班级男生46人,女生54人。从生源地来看:班级来自省外的学生9人,来自省内的学生91人。少数民族7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班上有1名同学信仰宗教,共有民族14个。全班宿舍分布22个,男生10个,女生12个。班级共青团员80人,群众20人,全班均未上过党校团校。学科背景:中职单报高职入学9人,文理综合2人,其余89人为理科生。这就是班级的基本情况,单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医学民族班级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对该班级进行管理,会显得捉襟见肘。青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管理医学民族班级有他的优势。
二、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优、劣势分析
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不仅可以充实辅导员队伍,与专职辅导员互补形成合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思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学三赢。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具有的优势:青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易于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加强工作的实效性,在学习上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交流,快速有效的解决医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帮助(比如:医学知识入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等);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无形中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当然,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比起专职辅导员而言显得经验严重不足;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难以投入充分的实践和精力。
三、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创新管理模式
作为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应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并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做细做好各类学生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
1、抓好入学前教育和医德教育。除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关键在于做好学生的医德教育。民族班的医学生生活独立意识很强,大部分同学不善言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导致班上小团体居多,这给班级同学关系的融合带来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要利用专业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课学习中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专注专业学习的共同目标中实现融合,于此过程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地域风俗、生活习惯、为人原则等,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树立辅导员的威信,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医德教育容易达成医德共识,这也有助于同学关系融合,而医德的教育和熏陶从新生进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应不断的进行着。专业教师毕竟是医学专业出生,我们对医德的深刻内涵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理解比专职辅导员要深刻得多。可以说,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步入神圣医学学府意味着志愿献身医学,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样的誓言所蕴含的意义。
2、抓好常规教育和制度建设。医学民族班学生个性特点突出,独立性强,和普通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班级凝聚力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民族特性重点培养一批学生骨干,用骨干力量的感染力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民族班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家庭情况普遍不好,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特点,我通过建立微信群、腾讯讨论群、QQ交流平台、不定期集中开班会、开班委会、室长会议、单独约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搭建多种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好心理辅导只是学生管理的奠基石,面对这个民族特色非常鲜明的群体,必须要用铁的制度和纪律作约束,用纪律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促进学风。有了制度和纪律,执行是关键。因此,辅导员要做的就是选出学生骨干,让学生骨干监督全班同学,以确保制度和纪律的顺利执行,简而言之,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实行学生自理。
3、丰富活动载体和能力舞台。新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他们有激情,爱幻想,把大学当做理想的天堂。教师要保护他们的热情,更要努力使他们不要迷失在“天堂”里。适时适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能力。学生干部竞选时尽量要求每名同学都能站到台前展示自己。另外,辅导员要未雨绸缪,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责任的经历和体验,在岗位上锻炼能力,在岗位上实现自我发展。班级里能提供的锻炼岗位毕竟有限,辅导员应该做好统筹安排。学生干部岗位设置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因人设岗,寝室长、楼层长、各科课代表、级队管理委员会成员等都是锻炼岗位,已经担任学生干部的不得兼任,推荐至团委和学生会的优秀学生干部不在班级兼职,积极向各学生社团组织推荐优秀学生,班级学生干部也可尝试实行定期轮换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中秋茶话会、特困生座谈会、第二故乡――都匀一日游、茶博园猜谜一日游、大学生活主题教育、共度中秋晚会、迎新晚会、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民族风俗分享盛宴、基础学科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4、狠抓学风建设和能力培养。走入象牙塔便是进了“保险箱”,或是觉得学习了十几年,该松口气歇歇了,这类学生有种“一劳永逸”的思想,精神世界空虚,容易出现“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消极做法。因此,入学伊始就应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用医德教育来引领学风建设。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向自己提问,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向书本提问。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严惩考试作弊,保证学生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促使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医学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针对部分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个性强、独立意识强,纪律观念淡化等一些特点,以及群体学生当中的个体差异(身体条件不好、思想状况不稳定、家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思路包括:特困生工作,抓两头、带中间,个别心理辅导、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等。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l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Guid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by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LI Hai-tao1, CHEN Lun-jian2,WEN Hao1, SHAO Ying-mei1, Ayifuhan・Ahan1,
(1.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2.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irst People's Hospital,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had been a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edical postgraduate. While, at present,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guided by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still be under stage of exploration. We connected EBM with PBL to put it into use in teach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it showed ideal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s a result, it grea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appearance that students being weary of studying and teachers being tired of teaching. It also enhanced total teaching efficacy in most extent, and should be promoted application. Howev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BM and PBL should be fit self-feature of region and university, a king of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superior teaching mode which mak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mselves should be explored for blossoming. At last, it should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t will be revolutionary changes showing scientificity and high efficiency.
Key words: Problem-bsed learn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dical postgraduate; Teaching mode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中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医学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同于本科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从被动到主动寻求知识发生了转变,此阶段,大多数医学专业研究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专业的划分更加细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而深化,从而导致相应的教育模式亦产生一定的变化。目前,我国除了通过传统的授课、讲座、带教等教学手段给研究生传授知识外,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并已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教学实践,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1],是当前临床教学的一种趋势。该教学方法是以患者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导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将PBL教学方式应用于研究生教学模式,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更新自我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2]是医生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应该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需求,在诊断、预后和治疗等方面作出最佳决策。其核心问题即在于寻找最佳的临床证据。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一种医学新模式。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EBM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在原有EBM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处理措施"。EBM定义的修订强调了在证据、医生技能和患者价值三者结合的基础上使用当前的最佳证据。
PBL和EBM的核心都是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而后者则注重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但是二者的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的教育则可能产生"1+1>2"的实际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3]①提出问题: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明确的需要临床医师解决的具体问题;②搜索证据: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搜集文献,寻找最佳相关资料作为证据。③评估证据:严格评估资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临床医师是否依据此篇文献所获得的结论做出临床决策;④实施证据: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进行临床决策,通过EBM小组实施证据;⑤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那么参照循证医学的过程,我们可将其与PBL教学模式结合作为依据来指导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1提出问题PBL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以对一种疾病的掌握作为PBL教学目的,需设计相应的临床问题,根据不同的电影剧本的形式,通过患者的问题来引发对一种疾病的深入了解,以某一疾病的临床问题为例,可建立了一个由6人研究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首先依据教案设计的剧目提出若干关于患者的疾病问题,如患者的可能诊断,可能与之鉴别的疾病,如何围绕这些可能去询问患者病史及可能需做的相关体格检查盒相关辅助检查,等等。将6人分成3个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通过查找教科书,临床科研文献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寻找并各自列出相应的问题,对于疾病进行相应的诊断,提出质疑,全面完善对该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强化对某一疾病临床知识的了解。
2搜索证据PBL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EBM中搜索证据是由学生根据所需讨论的病例,去病房搜集证据,掌握规范采集病史及查体的方法,获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等的阳性发现,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化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等。PBL教学时对应的过程可利用大家对已经比较熟练掌握的临床知识,去分析讨论该疾病的成因,理论机制,病理解剖等等一系列基础知识,当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教学任务,各组之间相互讨论,争议,以确认文献资料的科学可信度,从而从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来加深对该疾病的深刻认识。
3评估证据PBL教学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患者的诊断明确后就要进行临床决策,决定对患者实施的临床治疗,当然要综合考虑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也就是评估证据的重要性。PBL教学中每个小组依据自己搜集到的最佳证据提出自己的临床决策,进行讨论争辩,列举出各自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指导老师可适当点评,如各组达成统一认识,则进行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如无法达成统一共识,那么可依据各组自己的主要证据各自验证,当然需要指导教师确保无基本原则的医疗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所找到的临床证据中会去伪存真,加深对一疾病的认识,同时对不同的治疗方式会产生各自的治疗理念,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构思而提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着极大地益处。
4实施证据PBL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
实施证据的过程也是验证治疗手段及合理治疗的严谨过程,要观察应用证据后的临床效果,即患者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的反应、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此时学生对这一疾病已经有了一个很深刻系统的印象。PBL教学中,临床病例的验证治疗可根据见习病例正在进行的治疗或已实施的手术等治疗进行,对于一个见习病例而言,每个小组的可通过不同治疗手段去推断每个病例的预后,并通过综合评价病例的预后来验证小组的治疗效果,验证结果可以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从而反向验证所搜集到的证据是否对病例的治疗产生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不同手术方式也是如此,比如同样患有肝脏囊性包虫病的患者行根治性完整外囊剥离术和非根治性的外囊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相同的手术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经济学影响,对于患者远期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验证,可加深学生对选择病例临床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科学并合理的掌握分析,最终更为扎实的掌握一种疾病的相关临床知识。
5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PBL教学评价学习效果,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
实施证据后的后验过程实际上主要体现在患者的综合反映,综上包括了不同疗法的实际效果,对外科而言也就是围手术期患者的病情恢复,临床疗效,患者的安全保障,以及患者及家属的主观精神感受,对整体治疗过程,经济情况等等的一系列综合的效果,同样也包括远期可能的并发症后遗症等,如肝脏包虫病远期是否存在复发或播散的担忧。那么PBL教学效果的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处理实际病例的综合反应能力以及体验患者的实际诉求,来逆向验证不同疗法的确实可实施性,同样在逆向推断过程中真正把握疾病病例的相关临床特点,掌握其临床与基础相结合,与患者的心理活动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的融合,最终达到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样,PBL教学也存在着一个后验的检验过程,即对参与教学的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考验。
PBL与EBM的结合应用,通过上述的实施过程首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在考试的压力下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几乎全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而以EBM思想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首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以2人为小组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每个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并且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每一小组对不同方向问题的总结,从基础结合临床,使每个学生深入的掌握了疾病的专业知识,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探索性问题的能力。通过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了使每个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自觉性,丰富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BL与EBM教学的联合应用在研究生教学上的优势。
同样,教师在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以为问题引导,以循证医学方法解决问题,到最终评价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了目前老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良好效果,也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学生问题的提出也提高了自身作为临床医师的循证医学方法的熟练掌握,以及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循证医学方法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崭新的教学模式[4],使以往枯燥的教学局面焕然一新,极大的改善了以往学生乏学,教师乏教的高校的教学面貌,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能,确实值得应用和逐步推广。但是该教学模式毕竟是新引进我国的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地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国情,尚需进一步印证。就目前而言除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也存在着很多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尚不完善,学生的成绩考评没有规范的评价方法;该教学模式也缺乏规范的教材,其实施的过程缺乏系统的引导,导致很多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PBL与EBM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都需要深入的探索并逐步规范[5]。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引入我国后,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教学优势,以循证医学方式指导PBL教学的模式目前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实施探索过程中,显示了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这一些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需要结合各个地区,各自院校自身的特点,研究探索出一种更适合每个院校自身的更为合理,优效的教学模式,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不同院校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Prince KJ, Van Eijs PW,Boshuizen HP,et a1.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 2005, 39(4):394-401.
[2]詹思延(主译).循证医学实践和教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9-261.
2、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5年;
3、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