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0: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认为:网络语言过于粗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侵害,是一种污蔑。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酒不会犯错,但人会。车不会犯错,但人会。”如果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去使用网络语言,那它会是脏话连篇吗?所以,如何去使用网络语言取决于人,人的使用不当永远不是网络语言的错误。对方辩友还认为:如果没有枪,枪就不会伤人。难道走路会跌倒,人人就要脚不触地吗?而且,正因为枪会伤人,我们才要管制它。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别人,语意模糊种种恶果。所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我方辩友提到了网络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特点,为什么你们总是视而不见?另外,网络语言追求简洁,标榜个性的特点,不是暗合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吗?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旧款衣物和一款又轻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会像现在这么执着的选择旧的吗?如果你的网友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你还在规规矩矩的使用书面语言,那你就会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的平台呀!他们也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呀!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强烈需求也就证明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语言会使代沟产生那是对我方观点的曲解,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网民应运而生的语言,我们并没有说要让所有人使用网络语言,那些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使用它就足矣。难道我们的家长说的地地道道的青岛话就不会产生代沟吗?凡事都不能停滞不前,为数不少的网络语言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这难道不是汉语的发展与进步吗?也许,网络语言会带动书面语言大步前进,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缺点与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噎废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们这番唇枪舌战,只不过为了发现问题。令辩友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但应令我们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会抛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他终究会走,终究会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创造一个支点,想办法撬起一个地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每一位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它飞奔的那一天。
山东青岛市南区第三十九中学初一:许仲健
2.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活动准备】
1.小品的道具(小头儿子的头饰、桌子、键盘等)。
2.有关网络对小学生的积极作用、危害的材料。
【活动背景】
现在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对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影响越来越大。就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约有1/4的家庭有电脑。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
主持人甲:现在社会和科技飞速发展,使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家庭,网络生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影响日趋明显。
主持人乙:现在我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如何对待网络问题是今天我们班会活动的主题。
二、正反辩论 据理争
1.欣赏小品
主持人甲:下面请欣赏小品《小头儿子的苦恼》。
(大意是:小头儿子因迷恋网络,精神恍惚而闹了许多笑话。)
(表演过程略)
2.引入辩论
生齐说:电脑网络。
主持人甲:由此看来,网络的危害是大家公认的,对于网络我们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主持人乙:是好是坏你说了不算,得问问大伙。今天我们就来辩论一下网络的利与弊,正方的观点是网络的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网络的弊大于利。
下面我们推选出6位代表,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3.辩论过程
(1)队员入场。
(2)介绍参赛队员及其所持立场。
正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3)介绍评委。
(4)全班按学生所持观点分为正反两队。
(每位学生陈词不超过2分钟,台下学生在本组代表发言后,可随时举手发言补充。)
(5)比赛开始。
正方:我认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网络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反方:我反对,网络里虽然能学到知识,但是里面有许多网络游戏,一旦玩几次就上瘾,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天津市塘沽区13岁的花季少年张潇艺,因上网玩游戏成瘾,而跳楼自杀。
正方:张潇艺的死亡是个悲剧,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去否认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上面可以聊天、看视频、听歌曲、读书看报等。
……
反方:网络危害巨大,它不但能摧毁我们的身体,还会使人性格发生可怕的变化,充满暴力倾向,漠视亲情。2006年3月,甘肃省青年许福斌因有网瘾,残忍将父母杀害。
反方:2009年2月11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天津一名15岁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被母亲抱怨后,竟用铁棍猛击母亲头部,致母亲死亡。
正方: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有害就谈网色变。我认为网络就像电一样,我们不因它能电死人,就忘记它的好处,试问一下同学们谁家不用电?请反方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反方:网络里的视频有许多的东西,许多学生因抵制不了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悲剧,毁掉了许多家庭的幸福。
……
信息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容小觑。
然而,信息技术学科被冷落的现象随处可见,被教师们误认为是小学科,可有可无。信息技术课,要么自习,要么被其他学科取代,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出现大的“缺口”。
下面,笔者结合学讲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学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弥补对信息技术课认识的不足
只要听到“信息技术课”,人们就会立刻与网络游戏对等起来,认为网络游戏容易使学生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习……
毋庸置疑,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是对信息技术课的误解,但学生因网络游戏耽误学习,影响身心的案例的确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玩游戏还可以“令到即禁”的话,手机上玩游戏比计算机方便了许多,学生躺着玩、走着玩、上街玩、过马路也玩,吃饭玩、睡觉玩等,对游戏的迷恋程度简直无以言表。教师们、家长们对学生玩游戏、上网深恶痛疾,部分教师、家长认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上信息课,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上网、玩游戏的机会,对学生迷恋游戏推波助澜。
信息课与网络游戏不能画等号,虽然课堂上提到网络游戏,但绝不是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清楚网络游戏对身心的有害性,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再者,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旨在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否则学生踏入社会将难以适应社会。
我们应克服思想上的担心和多虑,认识到信息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情况的好与坏,以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的高与低。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的章节中,开展“信息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或事,结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体会,而展开激烈的辩论,让学生“讲出来”心之所想。
如坚持“利大于弊”的学生可以这样辩论:足不出户,打开计算机,利用搜索引擎,国内外的新闻立刻尽收眼底,国内外大事一览无余,各种咨询琳琅满目;利用网络,和远在其他省市、其他国家的亲友可以视频聊天,拉近距离,使距离因网络而没有了距离;利用网络,听歌、看电视及其他方面,网上购物非常普及,为物流发展提供背景和支持;在网上也可以寻医问病、得到法律方面的资助……互联网的发展,买书的少了,网络阅读成为时尚,既方便又省钱,名著、诗歌、散文、杂文、哲理小品文等应有尽有……
坚持“弊大于利”的学习,可以结合以下实例阐述:网络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务必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上网对身心的有害甚至毒害。网络上,一些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网络交友不慎;网上购物时,发现实物物品和网上宣传的大相径庭……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应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他们趋利避害,用其长避其短。
三、开展学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如对于“页面的设计”的教学,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在“页面布局”选项中如何设计纸张大小,包括纸张的宽度、高度,页边距的上、下、左、右等如何操作,而“学讲”中,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再“讲出来”,与同学交流。
如教师设计任务:在word的“页面布局”中,将word的“纸张大小”的宽度和高度分别设置为19.6cm和27cm,页边距的上、下、左、右都设置为2cm.
然后,让学生打开word并进行设置,再把如何设置的,怎样操作的等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之效,使学生尝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走进网络》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网络、信息受骗的事情,认识到网络世界、网络平台和现实一样,充斥着假、恶、丑。让学生讲一讲大家容易上当受骗的真人真事,如《爸爸,你在哪儿》的获奖信息,在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小信息广告:亲爱的用户,您很荣幸成为了《爸爸,你在哪儿》第四季的场外获奖观众,奖品为一台价值4999的平板计算机,现金2998元,您要确定领奖的话,请登录官方网站……签订领取协议,协议一旦签好,就必须领取,24小时之内不领取,您就违约,要交违约金……看似合情合理,没有一点假的迹象,可是点了领取,签了协议,“客服”将一次次催打款,如果不继续打款,他们就会恐吓,你将会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样的骗局,让许多人财产受损。
当然,让学生讲一讲网络的优势,诸如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等,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劣、利弊,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深对网络的认识。
“学讲”是课堂的新改革、新举措,是主体地位的凸显,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对信息技术学科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绽放魅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备好法制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法》、《贵州省义务教育条例》、《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民法》、《刑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和法规,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到自觉遵守法律的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
二、课前讲“法”
我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法制新闻报道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活动方式是由语文科代表按学号排序,每天一人,轮流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述法制新闻;如遇个别学生未收集到法制新闻,则由教师讲述。
三、读中悟“法”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中,很多课文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在部分篇目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内容。
四、作文有“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的做法是,根据本班实际,结合身边的小事,不定期的拟出命题日记题目,如《教室、走廊和楼道追逐打闹的隐患》《小议中学生打架行为》《出口成“脏”》等,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当天在课前三分钟听到的法制新闻写成听后感,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种做法,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另外,引导学生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等法制栏目,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学会用“法”
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演讲赛。在校园安全、环保、禁毒等方面,我组织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珍惜青春,远离”等为主题的演讲赛。
辩论赛。根据班上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我组织了“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知道恰当地利用网络会给生活带来便利,沉迷网络则会害人害己。
课本剧。学生在学习《强项令》《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在编排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演员角色,又熟悉了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如何选择辩题不仅关系到辩论赛的精彩与否,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课堂辩论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辩题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确定辩论题目。
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应当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辩题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好辩题,让辩题赛成为一节课的精彩和,应该是最佳选择。比如以的成败为正反辩题,不但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对的成败认识更加深刻。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倡导开放意识,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辩题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比如在学到高新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涉及网络发展的内容时,可以设计“电脑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思考。辩题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很好的选择。
3.总结比较性质的选题
在进行阶段性学习以后,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从总体上把握了历史阶段性特征,也可以设计辩论题目。比如,在“必修一”政治模块“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比较辩题——中国君主专制与雅典民主制度孰优孰劣,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巩固知识。
4.辩题难度应适中
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经验有限,尤其是理论素养较低,所以辩题的难度很重要,既不应过于肤浅又不能学术性太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对于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辩题,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学生的反应不太理想。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其难度应当适中。
二、如何实施好历史课堂辩论
1.要安排好辩论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适当的时间,一般来说应该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之后,在学生大体掌握知识线索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赛的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一般应掌握在10—15分钟,不必过长,其中包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5分钟。
2.选择好学生评委
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委,学生评委应有一定代表性,比较公正客观。
3.主持人的选择
教师可以作为主持人,灵活处理辩赛中间出现的情况。比如出现冷场时,教师可及时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扩大辩论赛的参与面,调节课堂气氛。再如辩论赛中出现了人身攻击或其他状况,教师可及时制止,以保证辩论赛的顺利进行。
4.总结陈词
辩论赛结束前,除了由正反两方各自进行总结陈词外,更重要的是由教师作全局性的总结陈词,这也是一节课的小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一节课堂辩论课是否精彩,除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出彩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否精辟。
5.引导和评价
要组织好一堂精彩的课堂辩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赛结束以后,应该首先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然后,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要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正反两方的审题立场、论据、推理、辩驳技巧和仪态等方面。教师点评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加以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明显史实错误、逻辑错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也要一一指明,防止学生片面看待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只有这样,辩论赛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辩论能力
1.打好辩论的历史知识基础
要组织好课堂辩论,工夫就要下在平时。先要做好辩论知识的准备。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基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没有基础就谈不到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功底,建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没有平时的历史知识积累,很难想象学生会在辩论赛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只有平时注重了训练和积累,才可以为精彩的辩论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辩题选好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寻找一切可以查找资料的渠道和资源,如图书馆、教科书、网络、社会调查甚至生活中的实物等,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史实、实例进行论证,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收集辨别信息,也能够增长见识、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
2.培养辩论能力
辩论赛需要选手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论赛中辩手的辩论要出彩,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占有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平时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的利与弊、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优与劣等等,历史学科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辩论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总之,辩论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兆桐主编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蒋燕红《浅谈历史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9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近年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时代性,把广大中学生吸引到电脑前,吸引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面前,对青年学生的交往手段、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一类初级中学,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三个微机室,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应用。在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网络时代“四有”新人,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学校的作法是:
一、举行辩论会,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中学生都喜欢上网,宜疏不宜堵,而上网干什么,上网有什么利与弊,不少学生是糊涂的。为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我们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二、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课时间,为学生成长服务,如开展网上团课、网上党课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发动并组织学生建立新闻时事、校园生活、班级风采、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特色网站,将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并通过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上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商业网吧吸引到学校的网络阵地上来。
三、利用校园公告牌(BBS)、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
BBS是反映学生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及时了解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班级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中许多突发事件的前兆。加强对网络运行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对BBS上的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分析综合、及时引导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政工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充分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以真实姓名或匿名形式给老师发邮件,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且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不必俯首帖耳,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时,通过老师课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让学生明白: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是一个万花筒,有香花,也有毒草;有人间真情,也有世态炎凉;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关键是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从中建构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
四、利用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
五、利用校园远程监控,引导良好学生行为发展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即他人评价法。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自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准备。
二、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绿色上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上网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早恋的现象在当前的学生当中也不少。如何引导异性学生正常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可怕和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道理,因为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为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道理在“辩”中明白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如我在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框时,在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问题时,采用辩论的方式,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阐述网络的利与弊,在激烈的辩论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情感在“玩”中体会
初中生天性好动、贪玩,喜欢各种活动和游戏。我在课堂上适时地组织学生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这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一框,阐述“我的意志品质”时,我设计了“擂台比武”的活动。活动中,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活动表演“金鸡独立”,一条腿抬起来呈直角,另一条腿站直,全身都不许动,谁坚持的时间长,谁为获胜者。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意志品质坚强与懦弱其实就在一念之间,懂得坚持的重要性。
三、行为在“做”中指导
践行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实际锻炼的机会和环境,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一框中的“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时,我告诉学生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我让学生早起锻炼身体,要求自己每天背诵一些单词,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早起清扫分担区卫生时做到不拖拉,认真积极去做。
我相信通过这些贴近于课堂,贴近于生活的教学,会使学生更喜欢思品,热爱思品,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普遍性。小故事里面,蕴含着大道理。如果能够在小故事里面,让学生轻松一笑,让学生有所领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学生大多数时候能从寓言里面和有趣的故事里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道理,而且还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
二、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文化史第五单元中几位伟人创立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为了让枯燥的东西变生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在讲到思想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地位,而且还要让学生把思想和事迹结合在一起。因为前者只能让学生知道思想,而后者让学生把思想和事迹联系起来,使得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丰满,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作用。通过这样讲,“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容易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个人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学生力量,完成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