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素质不够高,自我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因为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而经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挫折而感到苦恼与困惑,进而导致情绪变得极其低落,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正常的学习。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就会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困扰。

(2)内心敏感,人际关系差。面对新的环境,初入校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自之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在交往上就存在了很多困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交往技巧与个性上的问题,不敢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往或交流,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猜疑、紧张、落魄,甚至是自卑的情绪。另外,大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成功地过渡到社会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学生都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甚至会有些学生惧怕与人交往,将自己与外界进行长时间地封闭,导致性格过于孤僻,容易产生猜疑等心理问题。

(3)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差。新时代环境下,很多大学在未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处于家长的庇护之下,刚刚进入校园,不能在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因此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处理缺乏经验,往往因为不能成功应对出现的问题而产生强烈的内心压力,导致自身往往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长时间的积压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应当紧密结合教育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法,建立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体系。随之,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是开展一些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观察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且要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2)对校园文化加强建设。想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使校园文化发挥出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在校园文化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同时适当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在其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其健康发展与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校园不同于外界社会,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为自己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得到实践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会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大学生增强信心,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困难,帮助其对自我进行重新塑造以及准确定位,进而为其未来奠定起顺利成长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期环境下的大学生在其心理发展上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又存在很多心理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为走向社会做出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篇(3)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篇(4)

在以往的教学上,教师的讲解贯穿于整个教学,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只需要听讲,必要时可以记笔记,基本上是被动学习。加之,大学大部分的课程课堂讨论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大多都是抱着考前背一背,记一记就能考及格的想法,结果是教师精心备课,辛苦讲课,而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听。由此看来,谈何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现状势必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体验式教学法则不同,是以学生为中心,每堂课学生们能够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它把学生的情感、疑惑、体验、感受结合起来,引起学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二)亲历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打破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但无论形式如何的变化,大多数也逃脱不了理论的“灌输”。比如两课的教学,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的世界观,因而必要的理论灌输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体验式教学法的亲历性恰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亲历性体现在重视课堂设计的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肢体交流到内心体验,来完成课堂学习的过程,再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三)趣味性和情感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所在。体验式教学法则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设计的活动中,开始有些被动,但活动的内容整个过程的参与性强,也会将被动学习知识变成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情感上的相互理解,真实体验,达到课堂趣味性和情感性的融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让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大学生。目前,许多高校将这门课列为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有些学校已将其设为必修课,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差距,对他们来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比较新鲜的词,如何在对其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潜力,完善其个性,就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课程特性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时通过引导、启发、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它一定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心里的体验和感受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通过讲道理、灌输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在内,真正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它需要靠体验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内容,教学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心理健康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的需要

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知识,甚至还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因此进入高校,我们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设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这门课的很少,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进入大学,环境、语言、风俗、观念的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明显和突出。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我们因当看到这个矛盾,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如何调动其参与性首当其冲的成为第一任务,课程中简单的采用理论讲解,是行不通的,而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和过程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语言的障碍,理解的程度都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完成,是他们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新鲜的概念和学习,从而产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体验”,通俗的说就是一种体会和验证。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接受学习的内容或技能,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运用包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五个环节。

(一)分组

在教学的班集体中,根据事先设计的活动内容,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把这个小组称之为“家”。通过“家”这个词首先在意识的第一个层面上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位成员,也可以增强“家”中每位成员之间的亲密性。每个“家”设家长一名,(不是父母,可以是大哥或大姐这样的长辈),“家”里成员一起为“家”命名,创“家”歌,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家”里成员要展开讨论,每一位成员都有一次代表发言的机会。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但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且也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现状,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中互帮互助,集思广益,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融入

融入,强调的不但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把自己真正的放在活动主体的位置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将本次课涉及的心理学的知识,活动设计的方式、参与的办法等课堂情景向他们做一说明,然后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入本次课的教学主题,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该课堂中“我”需要做些什么。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并引发出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做到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都会影响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的决策、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对学生对在情景教学体验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教师教学达到通过体验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统一结合的教学目的。

(三)分享

在分享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以“家”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地方围坐在一起,开展以本次课的内容为主题的“家庭”活动,类似于心理素质训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讨论结束后,“家”之间的彼此交换心得,分享“家”庭之间不同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困难、疑惑,大家出谋划策,探讨可行的办法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思考、商议的过程来提高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观察是否有需要进行个别咨询的学生,如果发现就必须要给与及时的帮助。

(四)感悟

这是整个活动的第四个环节,也是引发自我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学会用本次课所学到的知识、感悟,来联系实际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他们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并给予时间让学生谈学习心得,聆听并观察他们是否对自身的问题有新的发现和认识,是否有了观念的转变,可以换位、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五)提高

这也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电影、书籍等,让学生课下完成,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再一次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每一堂课中,在每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如在“分享”的环节中,主要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贯穿,互相弥补的。

篇(5)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44-02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职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者特征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参与高职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总结了高职大学生的几点较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高职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

1.多样的学习起点。高职院校中,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中学生源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比例因学校、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普高生源多于职高生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招考方式的不同,以及中等教育阶段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是高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起点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通高中生源有较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职业中学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加之各省教学内容的差异,因而,高职大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能力。

2.热衷上网娱乐。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高职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第二,高职二年级学生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第三,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第四,手机上网和笔记本上网都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较多;第五,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一般低于普通大学生,大学期间信息能力有提升但程度不大。

3.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现有研究成果均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卡特尔16PF测验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成长经历、社会环境、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等。结合现有调查研究成果及笔者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生活的经历看,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学历层次、就业压力、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4.高职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繁且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学生会。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途径主要有兼职工作、网络、实训、实习等。兼职和实习是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途径,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要求的实习实训较多,实习实训也是高职生与社会频繁互动的重要途径。

高职生大学生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原因在于: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从众心理,别人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要参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希望通过社团、学生会活动实现自我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微信、微博、论坛等也日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

5.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高职生厌学情况较普遍,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均低于普通大学生。不爱看书,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静不下心来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高职大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懒于学习,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搁置学习计划。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1.部分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针对高职生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课程培养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调查发现高职生学期起点差距相对较大的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有部分学生入学就具备良好的起点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夯实基础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基础课与专业程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多以工作流程为体系组织课程,重视技能的培养。过多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都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际观察发现,很多岗位技能的培养只需3~4个月,对于这些能在几个月就能学会的技能没有必要让高职生一入校就学,一年级、二年级应重视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大学生除了在正式的显性课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教学材料、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等受到潜在的影响。

3.培养学习兴趣,适当放宽专业选择。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兴趣,选择这个专业是服从安排或者完全为了就业。学习者对课程涉及的知识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热情、爱活动、不爱看书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可以通过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竞赛,让他们多接触实践,在竞赛中获得满足感建立自信心。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滥用小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用“接收式”学习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4.引导高职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电视剧,过度娱乐,手机依赖的现象很常见,对此,很多学校完全禁止大一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脑,或者只允许学生访问指定的几个网站。观察发现,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会在二年级或假期找“补偿”或者转而沉迷手机上网,或者去网吧上网。控制大学生上网行为为应当“软硬兼施”,既要加强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性,也要通过时间限制、带宽限制、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上网行为,但控制应适度,过分限制大学生上网并不是有利无害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教育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时间,改善认知过程等。MOOC、微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MOOC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展视野。微课做出来更要用起来,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学校是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陈旧,过度重视传递价值其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意义更深远。学校在重视传递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心理健康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又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心理咨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可见落实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学校方面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加要重视情感与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搭建有效的心理咨询空间,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7.对各年级的学生都要充分关注。很多高职大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会感觉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少了,觉得“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二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各种校园活动大多也只针对于新生,没有担任学生会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再参加。学生管理方面一般一年级比较严格,二年级明显宽松。部分学生从大二开始逃课、整天上网或者过多兼职。

8.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上升空间。普通本科生毕业后上升空间较多,可以直接考研、留学、参加很多单位的招聘考试,因此很多普通本科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且本科生平时学习成绩对他们实现这些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普通本科生比较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相对而言,高职生的上升空间窄得多,平时学习成绩即使好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影响,很多高职生学习只是为了通过平时的考试。高职生的优势在于具备一定的技能,毕业就能较好地就业,很多高职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但也有很多高职生渴望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就业需要,更要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4.

[2]张敏.论高职外语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39-41.

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篇(9)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平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社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上,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上,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一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一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因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 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对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 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 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服务的职能外,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 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书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了“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者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

3 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门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馆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网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上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上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篇(10)

(一)“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权重失衡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内容中的“老三样”,一直以来受到足够重视,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相比之下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受到了冷落。然而,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开启了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案,自此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制度、机构、人员和设备,几乎占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半边天”。时至今日,法制教育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待遇,它既没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足鼎立”的地位,又不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异军突起的“新宠”相提并论,相比之下依然还是一个缺乏关注的“角落”。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恶性刑事犯罪频频发生,正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软肋”。

(二)发展路径“偏差”造成投入与产出“落差”

自1986年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律基础课经历了独立—并立—融合的三个发展演变阶段,目前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全融合的一门课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5方案”时法律基础课尚处于独立开设阶段,尽管刚刚起步、条件有限,但是课时、教材、师资、实践相对比较到位,反映出囿于历史原因急于摆脱时“无法无天”状态的教育预期,也是改变和提高大学生民主法制意识较为直接和快捷的途径。若将当时开设法制基础课程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视为是从微观角度对高校法制教育的一种“强化”;那么,之后“98方案”时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并立,走上了一条法制教育政治化的道路,实则是加强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无形中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暂且将这种转变称为“淡化”。时至今日,“05方案”下的法律基础课已经与思想道德修养整体合二为一,法律基础部分课时大大削减、内容大幅精简、比例严重失衡。虽然此时的法制教育已经由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教育阶段上升为法治理念、法律信仰教育阶段,但是实际上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却呈现出“弱化”状态。值得深思的是,在这种硬件保障不断减少和下滑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往往注重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现在要提升到法律素质培育层面,其难度不言而喻。然而,面对课时少了、教材薄了、教师跑了的实际困境,如何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持续的软硬件投入和保障,没有按照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又谈何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用法护法能力的提高?一旦教育效果不佳时,就质疑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欠缺,这种做法是以偏概全、避重就轻的,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三进”的根本问题。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法律基础课教学“强化—淡化—弱化”的发展理路,一定意义上偏离了高校法制教育内部发展应有的均衡性,缺乏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实现的规划性、设计感和持久力。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提高,法制教育将成为学界竞相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因为,国家和社会在发展,法治化和全球化在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符合国际惯例。这种要求和趋势折射到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高度重视和稳步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所以,扭转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失重的“落差”,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力量和发展空间,促成均衡化、比例化、动态化发展趋向,提升各方教育的最优合力,应当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明显趋势。

二、高校法制教育创新的路径拓展

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离不开高校领导、政工干部、专业课教师、普通工作人员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可以说法制教育已经融入到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之中。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管理已从宣传部门向教学部门转变,从单一部门向多部门携手治理扩展。如今,高校正在形成以教学部门为主,宣传部门、学工部门、保卫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的高校法制教育网状式、辐射化管理模式。

(一)与宣传部门合作

宣传部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传统老牌部门,法制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依靠宣传部门的普及、宣讲和传播才得以生根发芽。随着宣传部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宣传部门的工作理念、手段、方法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文化、道德法治领域变化的需要。教学部门与宣传部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工作理念角度,从宣传走向传播。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向学生一味灌输知识和理论,而应该俯下身来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评析社会热点案例,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第二,从工作手段角度,随着新兴媒体的运用,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手段。高校法制教育既需要新兴媒体的快速、便捷、效率、时尚,在教学中更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展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第三,从工作方法角度,从官方话语走向受众语言。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也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从照本宣科走向案例教学、诊所教学;从大量笔记走向提纲挈领、心领神会;从一言堂走向讨论交流、启发研讨;从一本正经走向引经据典、幽默诙谐;从刻板教材走向社会热点、趣闻轶事。第四,从工作机制角度,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宣传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管理部门,而是辅助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一个部门,在一些重大节日,如3.15、12.4等重要普法节日,宣传部门还应配合教学部门做好氛围营造、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媒体报道等工作。

(二)与学工部门合作

学工部门与教学部门是鱼水关系,正如第一课堂离不开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也离不开第一课堂一样,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并肩作战、携手共进、互相配合,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两部门联手合作的教育重点。第一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第二课堂以能力转化为主。如果只有第一课堂,那么法制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反之,如果只有第二课堂,而第一课堂功能弱化,势必会削弱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知识储备和基本功底,理论在指导实践时也会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现在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该发挥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也应该互通有无、发挥合力。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讲课时是一种法制教育直接方式的运用,辅导员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法制教育的问题,则是一种间接法制教育形式的体现。无论直接作用,还是间接辅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队伍,虽然隶属于不同部门,但是其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务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资源把握好、利用好,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三)与保卫部门合作

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与法制教学部门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保卫部门除了要处理安全稳定、户籍管理等常项工作外,一个重要职能是校园治安防范与治理。目前校园案件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新型犯罪层出不穷,且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其中校园盗窃是保卫部门处理的大学生犯罪中案件数量最多、犯罪嫌疑人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犯罪类型。在处理案情简单、犯罪性质轻微的案件时,保卫部门往往会寻求基层学生工作部门的帮助和配合。通常做法是接到报案或发现违法行为时首先判定行为性质,做出初步处理后,联系学生所在学院进行法制教育,由基层学生主管部门对案件进行主要处理。这时,保卫部门起到案件移交的作用,与基层学院、学工部门、教务部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交叉。在处理案情复杂、犯罪性质较为恶劣的案件时,保卫部门需要联系公安机关,它本身并没有搜查、逮捕、审问的权利。这类案件多属于恶性刑事案件,如杀人、抢劫、投毒、故意伤害等等。当然,对于超出保卫部门职能范围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并适时配合解决,重点做好学生犯罪预防和教育工作。

上一篇: 高中数学教育的特点 下一篇: 社会治理一体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