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篇(1)

2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突破,提升产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全农业产业链发展,将产业链条体系覆盖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运输、销售环节,通过利益结合实现产、供、销链条的整合,通过农业生产单位与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实现生产、精深加工链条的延长,通过将产业链条拉长到营销及衍生服务业等环节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紧密联系,改变以往各环节信息的割裂,实现已销定产、以产定销的环状信息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除农业发展具备基本生产功能之外,还可将农业发展衍生出展示、科技示范、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等第三服务功能行业,即地区农业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园,生态型食品的原料基地、现代农业信息、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的展览馆、农业景观资源度假区。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丰富,增加了农民在各个链条中的收入,引导和扶持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尝试错季销售、精深加工、加工终端精品、增加产品多样化,增加服务的附加值。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73-0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

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3)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4)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紧密衔接,就必须按照十提出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新要求,推动我市农业生产走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之路。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小户”变“大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龙头作用,积极推动土地向种粮大户、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公司集中,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走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期我们将出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各种服务功能,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民“抱团”闯市场。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小块”变“大块”。农业园区具有设施先进、技术领先、规模适度、高效开放的特点,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农业重点打造的精品工程。我们要在继续完善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围绕粮食、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集中打造示范带21条,示范区37个,示范园53个,努力把这些园区打造成展示我市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现代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三是推动大型农机合作社发展,实现“小机”变“大机”。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所在,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我们要在完善提高已建的106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农机投入的有利契机,再争取新建一批现代农机大型专业合作社,力争全市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6.5%,提升1.5个百分点。

二、按照“改善需求结构”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转变

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面对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前所未有的动作,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旱改水”,丰富“米袋子”。我市地处北纬45度,寒地黑土的资源生态优势适宜高产优质水稻生产,且江河密集,过境水丰富,能够有效满足水稻持续发展。同时,发展水稻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市参与全省农业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通过实施“提水扩稻工程”,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以五常、方正、通河为代表的哈尔滨大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拓展潜力很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扶持发展粳稻生产的契机,把发展优质水稻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每年新增水田80万亩,打造1个(五常)200万亩、5个(通河、木兰、依兰、延寿、方正)100万亩水田大县,两年后力争达到千万亩以上规模,项目区内农民每年人均增收4200元左右。二是“粮改菜”,建好“菜园子”。以发展棚室种植为重点,将市区周边粮田有序改种菜田,是平抑菜价、保证供给、惠及百姓的长效之举。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五常红旗乡、双城市公正乡、道里太平镇立业村等一大批设施蔬菜基地相继建成,结束了我市冬季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不但满足了市场供应,还实现了“北菜南运”,蔬菜基地区菜农收入大幅度提高。近期,我们将根据国家和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指导意见,大手笔谋划2013年蔬菜产业发展计划,形成蔬菜生产设施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监管制度化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储藏基地、加工基地、北菜南运基地“四型基地”的转型跨越。

三、按照“创新驱动”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在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只有55%左右,而农业发达国家已达到8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走科教兴农之路是不二的选择。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的农业发展方向,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种植业、园艺等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努力推进良种产业化。重点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和企业发展适宜我市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主要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2013年,重点推广玉米坐滤水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全程机械化、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十大重点技术,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千户工程”,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

四、按照“优化产业结构”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高产优质向精深加工和利益联结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核心要义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优布局。事实充分证明,农业发展的动力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也在产业。针对我市农业资源趋同性特点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合理调整结构,加快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含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发展产业,培育三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的总体布局,区、县(市)也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立足自身资源,研究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上下对接,有序发展。二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壮则带动能力强。要通过强管理、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我市水稻、生猪等8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叫响宾县肉牛、双城乳品、五常大米等名优品牌。采取招商引资大上一批、改造扩建壮大一批、整合资源发展一批的方式,扶持壮大以双城雀巢、尚志蒙牛、巴彦金锣、方正绿宝石米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群体,努力争取政策和资金,重点扶持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增加到130家,销售收入增长8%以上。基地面积达到2024万亩,参与农户增加到100万户。三要建基地。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采取政策扶持、以奖代补、利益返还、税收分成等形式,鼓励围绕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原料基地,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吃不饱和农副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产业基地聚集。四要重双赢。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和返还加工利润等多种方式,加强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和资产联结,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真正让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得到实惠。

五、按照“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封闭运行向工农联手、城乡互动转变

篇(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现代农村业余文化具有的独特性

(一)农村业余文化具有季节性。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种地,所以农民的业余生活是随着农忙农闲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农民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由于农忙时农民所需的文化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所以娱乐需求相对较少。但在农闲的时间,由于空闲时间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娱乐需求多些。娱乐需求的高峰期是春节前后。

(二)农村的文化还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受到外来各种观念的重大冲击,使得农民对传统娱乐失去兴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旧的文化解体,新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没有形成。使得农村文化处于“尴尬”阶段。农村文化处于过渡的阶段,这时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尽快形成先进的文化来化解这一情况,赌博等一些不良风气就会肆意盛行。

(三)农村文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开始拉大,如:公共设施的建设,城乡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展的活动,人员队伍的素质等等各个方面。随着农村以家庭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和长足发展,这种“私性文化”的文化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传统的公共文化如:舞狮子,扭秧歌,戏班等等都已经销声匿迹,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农村设施落后和农民观念变化的限制。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农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迫切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补充,否则不良腐败之风会滋生发展。

二、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一)农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农村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大大的制约了文化的向积极方面发展。

(二)文化的建农民没有积极广泛的参与。农民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本质需求,与农民的生活差距大,没有贴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数电视节目都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农村,农业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

(三)文化活动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有于传媒信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他们有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现阶段,由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进行建设,如:建设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农村图书馆、有线电视户户通等重点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这些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离农民的文化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于农村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要建立适应农村的文化设施项目。加大对农村图书馆,各种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设施。例如:来宾市的“三求”惠农工程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自身创新思路,超前的谋划,科学的决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努力营造出现代农村文化氛围

利用各种传媒方式宣传党对农村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让全社会关心参与建设农村文化,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创作关于农村文化方面的作品,营造文化氛围为农民更好的服务。例如:来宾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造势,使“三求”惠农工程深入人心,使来宾市各个部门增强责任心,农民热情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拓展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蚀农民思想。例如:来宾市在做文化建设方面都是结合本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相结合,根据来宾市各个民族文化,设计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多种建设方案,共各地选择。

(四)政府加强引导,呼唤起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

加强引导鼓励农村民间艺人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和发展为农民服务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互动,把农民吸引到文化建设的项目上来,让农民成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设者。

四、结语

篇(6)

以园区化建设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进程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寿光市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园区化促进科技化,科技化助推园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大部分农业园区都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先进种植技术的试验推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园区中率先引用、示范和推广,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孵化器。

古城街道美微营养蔬菜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农业园区,他们已与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专门的科技示范基地,多名博士、专家等常年在基地搞科。

2012年,全市各园区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沼气综合利用、荷兰模式智能温室、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以园区化建设为载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蔬菜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寿光市以企业为主体高标准建设蔬菜基地,让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使得农产品质量管理更加主动。而扶持和引导视质量为生命的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作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寿光市燎原果菜专业合作社为了保证“燎原”系列产品质量,自己投资建立检测中心,对自有基地1000亩以及与农户合作种植大棚500个进行严格检测,同时,还在蔬菜、果品上应用安全追溯条码管理系统,使其产品做到了有据可查,能够追溯。

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认为,正是通过构建园区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模式,才促成了产品的高端化、优质化,才奠定了寿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础。

篇(7)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8)

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1.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2.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市近郊区;3.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4.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5.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篇(9)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2-01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手段;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1-3]。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江苏处于落后水平。现就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探讨如下。

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政府对农业信贷的扶持以及农业科研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

1.2 印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印度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粮食单产,印度政府引进高产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控制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售价,有关企业因此而产生的亏损由国家来补贴。

2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1 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虽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连云港市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市4个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4]。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优粮、强牧、扩菜,优质粮比例得到明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业经济格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鲜切花、食用菌、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食草家畜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新的人才、技术、管理、理念、投入等内外环境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效农业虽然亮点较多,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导产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现代农业重点组成部分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势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接壤;西与徐州市、淮安市毗邻;南与淮安市、盐城市相连。本区域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常年日平均气温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4%;生长期平均气温为20.4 ℃,日照总时数为1 262.2 h,日照百分率为46%~58%。平均年降水量为889 mm,相对湿度为61%~84%,无霜期212 d。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为低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坡地,土质从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2.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129、4~31、30~478 mg/kg,该区域自然条件适合于高效农业的生产。

3.2 劣势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较差,市、县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较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市区规模较小,周边没有发达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经济辐射,致使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市、县二级科研院所较少,市级农科所起步晚、实力弱,对全市新技术推广带动力不强。

3.3 机会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江苏省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对连云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连云港市是江苏省高效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自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4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2页)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构建“三个机制”,即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的物质投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5]。

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赵蕾.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8-51.

[2]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6-80.

上一篇: 医学影像技术热点 下一篇: 财务行政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