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1)

作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机构,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力度,保证我国的电力行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前景,彻底扭转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困境。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篇(2)

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各批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水平的研究学者,是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产生和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高校的科技攻关、科研进程和管理工作都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实现创新发展,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大幅度更新,更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同时进行大幅度改革。而在科技管理创新这一块,如何就科技管理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理念,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改变。

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科技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管理理念还相对滞后。工作统一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直接面对院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完成。主要体现是以严格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为管理依据的,片面强调服从性与统一性,却未形成综合、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方式以及化管理理念的相对缺失与贫乏,导致了相应管理方式的按部就班。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科学的调控手段,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在校内外形成团队化、跨学科的大型研究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研创新中求新求异、积极参与竞争、勇于探索的精神。

1.2 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现行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许多高校还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管理模式,一直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思维治理大学,用行政职能部门的组织和操作程序替代学术职能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忽视了学术事务对于学者的内涵所在,学术自由和学术多样化在大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机关官僚作风。另外传统的科研管理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主要是针对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开发研究、验收鉴定、推广等过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而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科技管理的涵盖范围包括了学校科研方向的确立、管理系统的设计、科研策略的制定以及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是把资源的配置、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的确立、项目的实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把项目申请立项、专利技术开发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乃至技术转让后的服务看成是一个完整研究链,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因此,科研管理的范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大幅度扩展。

1.3 科技管理管理观念和服务观念不平衡

高校的科技管理既有科研管理的一般属性,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科门类广、层次多、服务面宽。既要为培养高端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肩负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教师要承担高数额、高压力的教学任务,还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以至于专职的科研工作者不多。高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侧重于强调管理职能,对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不够。对科研的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以人为本的科研氛围打造不足,团队力量的科研团队难以发挥优势,管理者也只是被动地履行着管理职能,没有加强与科研工作者的相互沟通和协作,无法充分调动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所以服务理念的创新在于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物的多重联系中,找寻到突破点。

1.4 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网络化带动了管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及重大变革,也对高校科技管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到了深刻影响,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和观念已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全部需要。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运用新型信息管理技术的理念、能力、水平和成效还远没有真正挖掘和体现出来,从而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能量,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系的进程。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着力建设,但由于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确立、决策支持、应用情况、信息利用效率、信息资源共享、组织管理、规范透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没有搭建起实用高效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因此,不同地域或者学校信息沟通便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制约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联合化的重要原因。

2 高效科技管理体系的几点创新思路

2.1 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落后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开放性的科技管理模式。通过克服传统高校科研队伍整合难和资源分散、科研管理和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不断理顺学校研究机构的体制,扩大自主创新权,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基础雄厚、科技成果产出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教学、科研、经济服务功能紧密结合,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目标,点面俱到,只有管理模式激活了,才能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热情和活力,让人的创新精神得以全面自由的释放。

2.2 科技管理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原则

对科研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同时实行“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政策,才能达到双赢目的。从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科技管理者都是非管理专业人员,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前人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在重复单调的劳动基础之上,工作局限性强,因而对工作的突破性不高,全面性也把握不够。一支专业的、能干的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涵盖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掌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集合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展望探索能力,与社会和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因此,科研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成长。同时,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把握指导实际工作的中短期的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的机遇。另外,在部门内部实行轮岗制是很可取的,让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流动实践,深入、直观、面面俱到地了解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所有程序,了解科技管理程序中的同和异,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和合理流动,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最合适的管理潜能。

而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民主公开的用人机制,同时科研方面应树立正确导向,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价值方向,处理好科研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树立起好的服务意识,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多为科研人员着想,主动了解并排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应彻底摒除传统的按资排辈的做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彻底的发挥,以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永不枯竭。

2.3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以往的事实与经验表明,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成为一种优良的动力机制。因此,高校在科研管理中,需要引入适当的科研评价制度,优奖劣惩,从制度改革上激发出科研生命力,主要是从教学成效、科研绩效、成果产出等方面出发,摸索出一套契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科研评价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审的标准之一,这是激励机制创新的根本所在。只有在政策和制度上充分体现知识劳动和产权所属的价值,使有突出成绩、有所贡献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能经过自己的事实劳动获取较大幅度的收入增长,才能带动整个科研队伍的成长和良性循环,才能让科研管理者更好地为科研人才服务,让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神,不急功近利,潜心攻克科研难题,产生出重大的研究成果。

2.4 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提高管理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掌握、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科技管理是面向高素质人才的高级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和人员都表现出显著的高知识性、高创造性、高智力性,信息资源和信息需求也更为迫切。科技管理网络化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信息管理中,不仅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而且在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最后的成果鉴定和验收、项目后续跟踪等阶段,也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手段,加强项目的各个流程管理和一定程度上的公开透明。同时开发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行政协调和利益引导,譬如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权限所属范围内迅速方便查阅各类数据、资料、最新科研动态、提出问题,并能及时地处理相应的问题,实现信息普及、程序阳光、管理迅速。还可建立科研人才信息库、实验设备库、项目信息库等,以便熟练掌握学校的科研情况,并整合分散资源,冲击社会需求或重大前沿性研究课题,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行政协调和利益引导。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3-02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除部分实践早、操作成熟学校外,很多学校还在学习摸索之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变为“集体聊天”、“教案抄袭、拼盘”等,学校领导层往往有好心办坏事的无力之感,如何让集体备课走上正轨,结合我校集体备课成功经验,我认为一方面学校应创新管理体制,形成“外因”;再从政治学习、奖惩制度上下功夫,促发“内因”。内外结合,使集体备课朝预设方向发展。

1.激发动机、顺势利导

集体备课是新生事物,教师也是学习者,也需要激发兴趣;不少教师已工作多年,有自己的教学套路,要改变他们的固有习惯,需要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政治、业务学习是教师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领导者可从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利弊比较、其他学校集体备课成功成果、本校教改展望等方面逐步渗透学校教改思想,扭转教师陈旧观念,产生探究欲望。

领导层在准备实施集体备课前要对集体备课充分调研,通过对已施行集体备课外校的实地观摩,网络、报刊等媒体相关案例的学习,了解实施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外校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外校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出现的问题可以预防,这样自校才能少走弯路,更快走向成功。

集体备课有其成长的过程,领导层不能急功近利,要给其发展、成长过程;要放低身段,走进自身专业学科组集体备课一线、贴近普通教师,加以指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改革弊制、合理补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待学生方面,可以武断讲,所有教师都是无私的。只要学生肯问、肯学,绝对都是倾囊相授。哪怕学生所问自己不能解决问题,也要请教其他同仁、专家,弄懂弄通后传授给学生。

同行是冤家,教师也是社会人,同行之间,也有作为人所必有的私心。我将自己辛勤摸索出的成果无私奉献出来了,我与他人之间的优势就会缩短,评先评优就不会得到优先。那如何让教师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潜心钻研成果最大限度奉献出来,共同提高呢?一味强制只能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化,我们应当正视教师的这种私心。正是由于这份私心,这部分教师才比其他教师更静得下心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改良教法,才能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如果我们扼杀了这份私心,他们也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长此以往,也会沦落为普通一员。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善于利用评先评优的荣誉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从制度上补偿这部分教师的付出。可以在荣誉对象的选择上先向优秀学科组倾斜,再在这部分组内根据学科组提升情况、贡献大小综合产生,而不是直接举荐到个人;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也应该先向优秀学科组倾斜。这样操作,一方面增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凝聚力,使教师意识到,首先我是学科组一员,然后才是学校的一员,有了学科组的光荣才有个人的荣誉,让教师个体潜意识中产生奉献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科组内其他教师站在他人肩膀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继而产生自我进取动机;先进教师要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就需要更加努力进修、钻研,从而使得整个学科组迸发勃勃生机。河南开封求实学校独创的“整体达标”考核办法就让教师关心集体达标胜过关心自己的分数。个人执教班级考得再好,而其他人的班级考得不好,那么考得最好的老师也没有奖金。教师就把集体达标作为一种尊严和荣耀,看作是小组团结合作的标志。这样集体备课的“合力”被有效激发,教师在自然、从容的合作分享中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理想境界。

3.平等对待、关爱鼓励

篇(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倍受关注的一支经济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研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收益的特征。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创新进化能力较弱,其创新与发展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很多国家纷纷构建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良性发展。

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1)创新支持体系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尤其集中在政府提供的各类要素方面。(2)创新支持体系功能定位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向,是一类非营利性质行为或活动。由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非营利性的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扶持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效率不高,致使创新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目前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创新资源极其有限,如何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扶持更多高科技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财税、融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企业孵化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不同供给主体和运营主体,有的由政府提供,有的由企业提供。由于供给主体组织性质不同,要素供给目的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财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各级政府组织,其目的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风险投资、社会中介服务等要素的提供者是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要素或服务最终获得利润,具有较强的营利性。组织理论表明,组织的性质与存在的目的不同,其运作机制与运作效率也迥然有异。因此,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各构成要素的供给主体性质不同,其供给目的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每类要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要素供给者不同目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公益性要素和营利性因素。

(一)公益性要素

公益性要素的提供者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或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要素的存在状态及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是否有利。

具体包括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等政府性要素和由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两大类。

1 政府性要素政府只是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且,它只能是也必须是针对全部企业或全行业企业,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企业或某一类特殊企业。因此,其典型特点是公平、公正,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2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构成了该地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包括诸多要素,如多年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企业社会网络及商业协会发育状况、该地区的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程度等,这些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且这些要素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

(二)营利性要素

营利性要素的提供者将提供这些要素作为自己的获利手段,其提供者可以是企业、私人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等。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

1 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又称为“天使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是针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资本经营服务,当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资本,实现增值后继续投入下一风险投资项目的金融资本。

2 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一般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非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政府和非赢利性组织创办,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和私人兴办,目的是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成长条件和环境而获取利润。笔者将这一要素置于营利性因素之列。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但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有限,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4 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论证等中介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的提供的各社会服务一般都是有偿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两种性质的技术创新支持要素,兼顾到企业内部创新体系诸要素,构建出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一)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位于体系框架的中心。企业内部企业家与各级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机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多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等要素决定着企业创新需求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若一个企业中这些要素状态非常有利,如创新意识强、创新战略目标明确、创新机制完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有利,或这些要素中的多数有利,则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创新活动频繁而创新成果多,否则创新动力会很弱,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较低。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各类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要素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因素。 转贴于

(二)企业外部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营利性创新因素的提供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是通过孵化成熟的企业然后将其高价售出而赚取利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要素的提供者(机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促使其迅速成长。于是,营利性创新要素的提供者赚取利润的目的就会演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量。营利性因素中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只要是产业化运营的,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就存在,只是推动力的强弱与这些要素产业化运营的状况有关。

(三)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非营利性创新因素构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这些要素若表现得好,就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拥有一个规范、秩序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流向该领域或行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引导力量。这些要素若表现得不好,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非常不利,会增加创新的难度,成为束缚其创新活动的绳索。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力学模型及分析

若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所在系统比喻为一个在斜坡上滚动的球,它在斜坡上上下滚动时受到多方力的作用。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环境。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中的若干要素,如企业中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机制完善且有激励力、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战略明确、创新氛围浓厚等,意味着企业动力和创新能力很强。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动力会拉动企业走上不断创新的道路,因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力。相反,当企业内固有的氛围排斥创新、领导层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机制不合理等,则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少会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停步不前,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阻力或惰性力,用A表示。对于处在斜坡上的企业而言,A表现为一个向下的重力。由于企业自身的生存需求,企业创新活动成为一种必要手段,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用B表示。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代表了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各营利性因素作为一个产业发育得越成熟,其运作越规范,要素提供者营利需要越强,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压力越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力越强。该推动力用Y表示。

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在图2中表现为夹角a。夹角a越小,斜坡会变得扁平,企业向前滚动就会容易些,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越有利,企业也会更愿意进行各类创新活动;夹角a越大,斜坡会变得陡峭,企业向前滚动的阻力加大,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非常不利,企业会减少或不进行创新活动。由于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供给主体要考虑全民利益,因而与企业的利益不能总是同步,夹角a不可能为零。

据此,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当满足x+Y=A·sina时,企业创新活动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企业保持原来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发生,也就是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抑制状态。

当a趋近零时,即环境极端有利时,表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力量几乎不存在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速度取决与x+Y,企业处于创新状态;当a趋近90°时,即环境极端不利状态,企业生存困难,无力创新。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在两方面受制于宏观外部环境,一是营利性因素的供给主体本身的发展受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主体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只有x>A·sina时,创新主体处于创新状态时,Y才会被创新主体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由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有营利性的,也有公益性的。要素存在的目的不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创新体系力的模型中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力,这些力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环境。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应在加强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减小企业自身惰性力方面做好工作

主要应着力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方面。这其中关键在于企业家自身创新精神与素质能力。尽管,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是创新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创新支持体系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介质要素,没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与能力的配合,外部环境再好也只能推动企业被动创新,会削弱创新支持体系功能与作用。

(二)在营造和建设创新支持体系时,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因素,分别对待

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科技档案往往多是企业内部在生产实验和科研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改小革,因此其作用长期以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久而久之,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因此常常演变成仅仅是档案的归拢与存放,许多存在着价值的档案因此最终被人淡忘,科技档案故而有“尘封的故纸堆”之称。

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档案管理包括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

1.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首先收集工作,即把企业在生产、科研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包括实验过程、试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论或者已发表的文章等等)收集起来,其形式既有收集、整理的上交文件,也有指定上交文件,还有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的主动提交文件。这项工作有利于使各类生产、科研活动的成果以书面的方式加以保存,为实现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1.2及时归纳整理是有效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档案整理,顾名思义是将集中起来的科技档案按其形成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基本编目,实现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组织和系统化。

1.3科技档案的鉴定是未来科技活动的动力和诱因。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对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质量和保存价值的鉴别分析,决定其保管等级的科学划分及筛选存毁。

1.4良好的保管措施是未来科技档案再次激活的保障。保管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保护科技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科技档案在质量上的准确,维护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序列,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科技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延长科技档案的生命周期。

1.5科学的统计为科技档案未来发挥最大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工作是通过统计数字的积累和分析,掌握库藏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基本状况,既是保护科技档案对其实行监督的基本手段,也为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数字依据。

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档案管理在企业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为企业生产与科研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是生产技术管理、科研、设计管理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科技档案管理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技术创体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表明,利用好科技档案,将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进一步赢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对构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生衍射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不仅对档案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良好的促进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对区域性共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衍射作用。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内行业的共性特点,纷纷建立起区域内的同行业技术创新协同机构,有的发动同行业企业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为区域内行业创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吉林省为例,即在国务院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率先建立了省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了吉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国企科技档案管理内在价值

4.1国企科技档案是企业多年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沉淀。

作为“国家队”,国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技术进步的时代重任,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典型缩影。而以企业科技经验的总结为主形成的企业科技档案不可忽视的成为企业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即知识产权(这个知识产权包含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企业的特有技术包括技术机密和工艺秘密及工艺配方等)。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档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资产,是国有企业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企业财富。

4.2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国企增效显著。以吉林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国企的吉煤集团下属企业,通化矿业集团把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知识产权矿藏,始终在企业综合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矿集团科技档案管理积极改善科技档案的归档率,遏制了归档率下降的势头,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强化了科技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通矿集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项目资源数据库。

4.3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科研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8年,从科技档案管理中尝到甜头的通化矿业集团继续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其八宝矿改扩建工程的成功,在将煤炭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吨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兴建了洗煤厂、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砖厂,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的再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八宝煤炭循环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2.2亿元,每年上缴税金3亿元,企业可实现利润3.5亿元。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科技档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推进,企业对科技档案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方向,踏准企业发展的节拍,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所做,将科技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抓好重要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增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能力,紧密配合,与企业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科技档案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87年.

[2]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Z].

篇(6)

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增多,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财务部门应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在针对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中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主要有以下3方面。

1.纵向科研。指由各级政府部门批准立项,由政府部门(如基金委、科技部、地方科技厅)支持资金的项目。如科技部的“973”及“863”计划、国家和省部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及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

2.横向科研。主要指由各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组研究、从企业单位得到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如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所取得的收入。这是高校在科技创收上的重要内容。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成本核算不准确。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但是他们的身份是事业单位编制,其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各项支出均在教育事业支出中核算,这样就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二是实验所用成本核算不准确。由于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共同使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发生的从事科研方面所用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房费、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没有计入相关科研成本,造成了科研项目研究成本不实。

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科技人员各成一体

目前,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侧重于项目的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的工作,对经费使用的效益不是非常重视;财务部门则侧重经费核算,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执行的参与力度不够,对科研资金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及有效监督;而科技人员在争取到项目后,只重视项目本身的研究,不及时与项目经费相关部门交流项目进展状况,不熟悉相关经费的管理使用办法及法律法规。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科技人员三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成一体。

3.科研经费重申请,轻预算,预算编制不合理

许多高校认为,科研项目的级别及科研经费的多少象征着学校的实力,是科研人员能力的综合体现,并把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与之挂钩,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只重视申请环节,忽略了其他,例如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算。许多高校在项目进行申报的时候,预算都做的较为随意和模糊,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科学、周密的预算的高校几乎没有。预算编制不合理很容易产生科研经费盲目使用、预算与实际支出差异较大、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

4.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且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各项目的负责人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课题组成员存在穿插的现象,并且各课题组需要的设备存在一定的重合,这样就导致有些设备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虽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了验收、登记、入账,但这部分资产的报废、毁损等后续工作无人管理。项目结题时,也没有做好固定资产清理工作,有的甚至将固定资产拆分成专用材料入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对于纵向科研而言,财政资金拨付较慢,影响课题经费的使用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纵向科研使用资金需要按照批复的年度预算或追加预算来上报用款计划,整个过程较长,需经过多个步骤。但项目自立项后就会产生支出,往往采用其他资金垫付的方式保证科研工作正常的进行,这就形成了项目之间互相挤占经费。而且由于经费下达较晚,预算执行难度大,容易形成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

6.缺乏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高校在发展中必须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然而,当前我国科研的现状却往往是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外部科技资源之间缺乏互相分享的机制,使得科技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更强有力的科研团队,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

三、协同创新背景下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对科研经费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的成本不仅包括与项目有关的直接费用,还应包括与研究活动有关的间接费用。推进科研课题的全额成本核算,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课题的成本。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支出,属于相关科研项目发生的,也要分摊进去,尽量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原本就紧张的事业经费;另一方面,对于使用教学实验室的水、电、暖等,可以按照科研项目实际耗用量分担成本,对于使用房屋、仪器设备等,可以按折旧与项目经费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分摊。

2.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财务部门全程介入、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和协作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项目的申报、立项等工作进度,实现数据共享,对项目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应对科研项目全过程参与,将项目经费预算设定并实行额度控制,加强财经法规的宣传力度,使科研经费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减少套取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实现科研资金的有效监督与使用。

3.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对于每一项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在具体使用之前都要进行预算编制,并且将经费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如用于实验材料、差旅费、劳务费等占项目的比例多少。财务部门会根据这份详细的预算通过会计科目的形式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控制,对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按照支出类型、支出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经费能够合理的使用,更好的发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约束力。

4.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学校可以组建一个公共实验室,购置些常用设备,如电脑等,以提高科研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固定资产购置后必须进行登记、入账并责任到人,严禁以拆分资产的形式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相关部门应不定期的抽查检验,在科研人员变动或课题结题之后,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办法,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5.建立合理的财政额度垫支资金归还制度

对于已经立项而财政资金尚未下达、项目已经启动且发生了费用支出的纵向科研,应当允许科研单位用财政额度资金归还预先垫支的资金。这样,不但能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有效执行,还会减少科研单位迫于无奈相互挤占项目经费的现象。对于因内部成本核算造成的额度资金结余,允许科研单位在本年度内统筹使用。

篇(7)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Clinical Medication on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Rational Drug Use

XU Rong, LIANG Li-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ianyang People's Hospital,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it summarizes common problems,provides the suggestion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31 cases of clinical medication.ResultsThe irrational drug use in 83 cases,indications,usage,dosage of lack of improper mistakes,improper,varieties of incompatibility appear cases were 14,9,35,9,16 cases of male patients;medication unreasonable ratios than females;among which 30 ~ 65 years old patients(P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Clinical medication;Rational drug use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主治各类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1]。随着社会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高龄、合并症多、治疗方案复杂等因素易致用药适当。不合理用药不仅可影响治疗康复效果,还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特点,总结发现问题非常必要。本次研究就我科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931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481例,女450例,年龄23~93岁,平均(61.9±13.4)岁。

1.2方法以《临床用药须知》、《药物信息》、《新编药物学》等为参照,将病历资料交由心内科医师进行分析,调取病历不良反应记录表,统计用药不合理例次及其因素,所有评定工作由三位医师交叉评定和分析[2]。

1.3观察指标药品类型、处方类型、不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发生时间与不合理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等。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31例患者共发生不合理用药83例次(8.92%);其原因:适应证掌握不足、用法失当、用量失误、品种失当、配伍禁忌出现例次分别为14、9、35、9、16例次;降脂药物失误例次最高,其次为抗菌药。

2.1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药品类型分布见表1。

2.2不合理用药患者分布 男性者不合理用药比率高于女性;30~65岁不合理用药比率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不良反应6例(见表2)。

注:与男性者相比,P<0.05;与20~30岁者相比,*P<0.05;与30~50岁相比,**P<0.05。

3讨论

合理用药充分体现了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心内科药物种类多,高年资医师对配伍禁忌有较全面的掌握,但难免有疏忽,加之部分低年资医师经验不足、对适应症、禁忌症认知不足,使得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增加[4]。部分医师为追求治疗效果而增加药物使用剂量,也导致了副反应的相应加大[5]。杜绝不合理用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提高医护人员意识,不能因部分患者病情轻,某类药物毒副作用小、禁忌症少,便忽视用药的合理性;②加强用药监管,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指导、监督作用,认真审核处方,特别是配伍禁忌、强效药品,提高对年老体弱、合并症多、耐药性差患者的重视力度;③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用药意识,不能因病情好转便忽视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肖美华,何腾辉,郭燕芬.某院心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6.

[2]刘卫强.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5):81-83.

篇(8)

科研管理的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科研内容和科研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往职业院校科研单位采用“单兵作战”形式的科研管理,受个体的职业领域、专业能力、地域资源、学识背景等方面的约束,很难出色地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近期,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对科研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当前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领域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绩效管理的机理

(一)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的概念互

Beavr早在本世纪初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组织COIJNeT会议上指出,当前科学与技术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相应的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尽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还不是很明确,但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继续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更多的领域将更加强调合作与团队,而不是个体的竞争。科研合作是知识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科研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知识交流不断深入的发展。按照科研发展的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科研合作的态势只能在知识交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的相关领域与合作范围的自身研究也将备受关注。在这样的概念互联的背景之下,理清科研合作和知识交流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知识交流与创新绩效

知识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战略资源,职业教育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应用能力决定职业教育的创新绩效。其一,具备效率的知识交流促使科研创新主体把握相应的市场需求知识、科研技术知识和社会文化流行趋势知识,这些知识因素转化到科研技术设计中以达到突破式研究创新;其二,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可让科研创新主体迅速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研究及应用符合最新流行趋势的科研成果,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在动态环境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和科研技术的创新战略;其三,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同时也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知识创新的补偿机制,新知识、新理念的获取将来自于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学术环境中。

(三)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创新绩效管理的互联

构建管理互联型绩效研究平台依托牵头组建科研合作方向的职业教育集团,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促进信息链、资源链、人员链、管理链、成果链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指导、行业参与、集团组织”的多方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研发、教学、培训、沟通、生产的融通。相应的管理体系也促进职业院校配套健全完善的科研团队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具体化,渐进性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一)整合优化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管理平台

职业教育集团形式中的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协同创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科研机构作为最为主要的科技学术指向性供给方,科研合作绩效管理能够使科研信息实现精度、高度的共享。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相应部门利用网络为各级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来单位的协同创新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数据技术优势,解决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问存在的科技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部门也及时的更新双方需求信息或技术支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信息数据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集团性科研信息供求的快速交流。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与信息虚拟管理平台的相互补充与促进是资源合理充分建设与利用的前提。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以各级职业院校具体科研学术的情况进行自身项目化管理,学校每两至三年组织专家评审一次,对实体管理平台的人员、设备、效力等进行评估修订。

(二)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实行项目化竞争机制

将筹措科研经费是各级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科研学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科研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主动拨款是主要措施,职业院校自身的积极筹措也是重要辅助措施。职业教育集团整体性的建立更加突出了筹措研究经费是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部门要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科研经费,并向研究方向所对应的企事业及民间项目专业基金争取援助与合作的方式来筹措更多的科研经费,以集团的名义选派沟通能力强的员工到相对应部门、单位专门负责专项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科研经费需求。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平台设立年度的“职业教育研究日”,展示每年集团范围内教师的最新科研技术研究成果,展览各级院校所属人员的著作期刊、科研专利、学术报告、研究心得等,向社会各界和同类院校宣传职业教育集团的学术形象与科研实力,从而树立和激励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精化科研学术专业,设立同专业绩效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院校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评价仍局限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或完成的著作、课题、专利等科研成果的简单统计。因为很多同级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发表水平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在绩效管理中的评价也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为此,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可以使科研学术的专业评价更加趋于精化、专向,引入同专业评价绩效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四)实现科研休假,建立激励机制

篇(9)

一、引言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措施。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借助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发,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科技创新又被分为技术、知识、管理创新等不同的板块,涵盖着资金、知识、制度等多个不同的要素,是创新元素以及创新的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提供出科技创新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工伤管理的模式,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

(二)工商管理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所设计的领域以及主体较为广泛,因此政府在对组织作用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倡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的职责进行明确,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以及流程,科学地支配科研资金,做好科技成果的测评工作。与现代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站在内部以及外部体系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而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为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指路明灯。

(三)工商管理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层次上,企业有必要营造出尊重知识、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带动企业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逐渐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站在企业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上,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素养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流程,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此之外,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创新的元素充分融入科研活动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挑战。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一)强化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在供电企业内部,对工商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与科技人才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体系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供电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逐渐关注高端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才招聘的渠道进行有效优化,为企业招聘更多高科技技术性人才;其次,对目前在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这些高水平人才在对工商管理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工商管理体系内容以及模式的改革。

(二)用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体系创新供电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出现,科技促进生产的理念得以实践,也是对科技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思维拓展、科研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核心技术得到了升级,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推动力。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创新以及思考中实现前进。供电企业需要正视工商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商管理的内容带动科技创新,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工商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两者成为互相促进的个体,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篇(10)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标准的总称,1987年正式,其间又经过修订,目前普遍实施的是ISO9001:2000版。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并大量应用于各类组织的质量管理;与ISO9001:2000等效的国家标准是GB/T19001-2000,军用标准为GJB9001A-200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对组织的软件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ISO9001:2000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领导作用和全员的参与,采用过程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注重持续改进,并坚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原则是组织改进其业绩的框架。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现文件化、规范化、产品形成过程始终受控、可追溯、职责明确,力求通过对组织产品的各个实现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最终通过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帮助组织获得持续成功。ISO9000族标准广泛应用于生产服务的各行各业,既有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又有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系。

高校开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强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高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了成果推广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相对滞后、部分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自主创新。为了规范科研项目研制程序、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承担科研项目资质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行做法,ISO9000认证为学校参与各类科研生产项目的竞争提供了必要的资质证明,为拓展科技渠道和空间奠定了基础。为保质保量完成好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涉及军品科研和生产的项目,高校需要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保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事关高校特别是工程性、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的资质确认问题,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部分高校由于未通过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争取。

学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科研工作从项目管理向体系管理迈进,从注重项目的完成到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在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前提下,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产品认证标志是质量信得过的证明,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能够被广大顾客所信任。因此,取得认证资格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同样,贯彻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将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为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际就是加强无形的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管理的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科研秩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在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的工作要点明确要求2006年底前具备条件的高校要通过质保体系的审核认证。为推进直属高校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2005年3月,教育部组织了部分直属高校科研生产质保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班,确定25所高校作为第一期培训对象。教育部科技司杨东占处长强调指出,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积极部署质保体系的准备和审核工作,尽快落实人员和组织,争取尽早通过科研和生产质保体系认证。

近年来,一些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先后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族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一整套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针对科研项目和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对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现场审核与认证注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质量体系建设,并于2004年11月获得了认证证书。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此外,还有少数地方高校,如隶属于地方的江苏科技大学等也根据自身科技工作的特点,开展了科研质量体系建设,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

当然,没有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还是大多数。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但体系颁布与真正实施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虽然颁布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但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高校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科研的整个过程,从工程研制、生产到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到科技管理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以整个科研过程为目标,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关体系文件,大力推进体系运行,使各项科研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策划统筹安排

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策划与安排,确定体系建设的组织形式与覆盖范围,制定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制定了“有所突破、以点带面、从快建设、逐步拓展”的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整合了有关资源,将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组织起来进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认证。这些高校建设体系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以研究院为依托,首先在研究院范围内开展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在研究院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再向更多的专业推广,争取成熟一批、扩大建设一批,最终实现将学校涉及的专业全部纳入质量体系的范围内。

领导重视事半功倍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学校最高管理层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程度。高校最高管理层对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和投入对体系的建立和持续有效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领导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参与,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才有保证,体系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许多高校的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它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科技、人事的两位副校长以及体系建设相关单位的领导带头参加学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宣贯学习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积极推动了体系建设。

全员参与广泛宣传

高校要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的培训,广泛宣传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相关人员明确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全员参与,贯穿于整个科技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才能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扎实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稳步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科研的整个过程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逐渐纳入到体系要求上来。许多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开始时,困难重重,许多人员不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有的人员虽然学习了标准,也掌握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但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并进行整改与完善。高校要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纠正一些不规范的习惯做法,由点带面,逐步展开,把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好、规范好,要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上一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