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篇(1)

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对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本文结合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概述,对我国环境分问进行分析,探究了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曾经人类自认是最高级的动物,是上帝的选民,在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大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却也在不停的损害大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但随着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最大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社会经济要发展,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如何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相关,保持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地里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在认识到世界环境的问题的重要,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在70年代联合国在斯德哥欠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时才真正的开始,并正面面对环境问题。在1971年发生美元危机,之后到1974年,因政治与军事的对抗纠分,社会经济征和商业贸易的停滞而又一次被战斗忽略。

到了80年代,萨哈拉荒漠化严重,世界气候这时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及不少热带雨林逐渐减少,“臭氧”出现破洞并有扩大的趋向。当人类再次感觉到气候的这种异常,感受到环境的劣化,环境问题重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环境问题成了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心议题。随着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和“全球变化计划”、“持续发展”等的实施,以及“地球首脑”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于协调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深度。

2.世界地理环境的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之前在50—60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常有局部性,如“伦敦烟雾”类似这样的环境污染只发生在某一区域,在一定程度,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治理发生在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且费用并不高,地区都能够承担。面当今,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区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已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平安全、经济发展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向度面广,涉及到了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既有一定的全球性又叠加着区域性;第二,影响面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还对人类自身有着生存的威胁,环境问题集合了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纠结在一起;第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由漠视到深入了解,超出了一般性的认识。

过去的一、二百年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导致了环境问题发生恶变,发达国家因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对环境损害更大,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其带来的环境义务,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水平较低,也相当贫困,由其造成的损害并造成的恶性循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发展中国家减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出路。

3.我国环境问题分析

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一区域的发展已威胁到了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已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成了世界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尤其是不加以控制管理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我国也存在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的保护,推进绿色化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民对环境的认识也逐渐重视,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据环保组织部对2015年上半年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核算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1138.3万吨,同比下降了2.9%;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均有降低,其中就氮氧化物一项,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9%,降幅最大,可见我国对环境的管控已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修复机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总投入,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也有自身地理因素的原因,且我国国情有着特殊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因素和人文会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生产力刺激了国经的增长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社会上更多的只是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略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及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增长迅猛。

环境的问题最明显的原因便是人文社会原因了,从我国的环境问题看这是主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过多是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谈薄,环境道德较弱给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控制带来了阻力,如何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可谓任道重远。

4.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在一定程上既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针对地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从整个大局上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开始提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化。

4.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协调环境和经济,环境与经济既能互相促进发展,也能互相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整体上连续平稳地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建立安全有效的生态平衡秩序并加以控制。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所处的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才不会竭泽而渔。

4.2区域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地理资源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生物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区域所有的矿产储备量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的植物在不同地区所盛产也会有不同的种类,这些将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

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才会引起环境上的变化,这种破坏发生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过来,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经过叠加和累积,生态将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长久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好了,资源才能更丰富,人类才能再开发和利用进而创造价值。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资源环境。

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发和利用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环境的承受量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和度上改变资源环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环境基础的。如果开发利用过大,经济的发展过快造成资源环境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的程度跟不上,地理环境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或退化,生态系统将会质量下降。在这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环境变化趋势,调整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在的影响。

4.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发展和低度发展,低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的破坏和损耗较小,经济的低速发展会对生态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环境破坏和过度消耗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及环境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健全地理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及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还非常低,主要是缺乏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动力,当地政府的监督机构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够主动,具有滞后性,常常是事后才进行追责,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也很难挽回。导致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制约严重。二是缺乏资源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为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管理及资金等的管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相关制度缺乏,没有完善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后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资源补偿很难到位。这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保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的督查和服务,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再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制机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第二产业,修复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权责分明,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治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生存赖以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保证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首要条件。地区性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其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1地理环境促进人类文化起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文化。地理环境对文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级文化,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治流域的古印印文化,这些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志区,气候温暖,有大河流经而过,有肥沃的农田十分有利灌溉农业。河流流域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如由于田地的形成需要测量产生了古代几何测量学,为了从事农业的生产,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天文学等。一种文化的出现和更新是经过很漫长的时期慢慢发展的,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成如此形成了许多的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在流经的平原地区水草往往丰美,要属温带地区内则是游牧部落迁移定居地。随着不断地迁移、同化、异化,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经同的经济生活,众多的民族都有很强的地方民族色彩。

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的有重要的影响,如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日本同一系列的战争都有紧密的联系。生产力与原料的来源及销售就是一个尖锐的矛盾问题是日本这样一个小而贫瘠的国家要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掠夺和扩张。当今日本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其地理环境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增长,环境资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只得加深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类生存和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物质保证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制约性和反作用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给了人类不同的生活资源基础。如发展工业必须在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必需要在水、热、光、土壤等条件组合比较佳的地方。

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人类生产活的也会发生得较早,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也较快,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受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影响。如古埃及是历中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国家,河水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千万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农田,人民可在农田上耕种,长期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类别。在早期自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由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决定,如种植业适合平原地区,树林适合山区,一般钢铁基地适合在煤铁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进行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如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5.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随着时展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发展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它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与人之间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在各形式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控制和利用的能力表现。因此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尽管人类与自然展开的特质转化方式和规模逐步精细化、规模化,更多地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并在众多的区域建立了人类社会生态的系统,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有促进作同也有会制约性和反作用。如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自然环境对人会社会的形成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地理环境的自然资源变化,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科技已相当发达,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环境,把地理环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强,地理环境的破坏程度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地理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能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利用空间并不大,需要调整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一个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和谐、良性的、循环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其屏著.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3]朱步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平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4]彭鲜红.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01)

[5]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篇(2)

一,公路运输刺激了经济增长三大需求的提升

1,投资环境的改善。所谓投资环境指影响国际资本有效运行、决定资本基本职能的发挥以及实现资本增值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以某种有机的结合方式而形成的特有的综合条件体系。一般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保障、地理位置等,软环境包括政治条件、文化背景、行政管理等。交通基础设施是衡量投资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路运输作为快速、便捷、安全的运输方式,对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便利了这些地区的人员、货物、信息交流,提升了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扩大了城市的辐射与吸引能力,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丰富的资源支持下的运输环境,为经济区域的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平台,加快了沿线地区改革开发步伐,带动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使沿线地区在各项经济投入加大的条件下,达到增加产值和收入的发展目标,获得了超常的经济增长效益。

2,拉动消费的增加。公路运输通过“波及”效应促进消费的增长。所谓波及,即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公路运输业产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它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种波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就是公路运输业的波及效果,它包括后向波及效果和前向波及效果。

公路运输的前向波及效果和后向波及效果使有关部门扩大生产,提高效益,从而使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相应增加,从而引起社会最终需求增加。社会最终需求的增加必然刺激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从而导致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在以上的每一个循环中,均会给有关部门带来效益。这种由于消费作用而产生的各部门效益之和称为公路运输的消费波及效果,即公路运输业的直接效果、前向联系效果和后向联系效果等三项效果形成的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使用而再次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由此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称为“消费波及效果”。

3,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解决投资不足的矛盾,使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的重要保证。对外经济贸易是外向型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成熟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条件的。良好的公路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质量,增强了空间的可达性,将国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需联结起来,带动了生产水平与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出口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来带动产业高度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增强了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公路的建设,显著改善了沿线地区的运输条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加速流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沿线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带动区域建立与高速运输和产业密集分布所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带动了区际贸易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去,在区域经济发展内部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竞争力,对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8-01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政府不再仅仅是治理的主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被治理的对象;同样,社会也不再仅仅是被治理的对象,也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治理的主体。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实现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有效形成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然而,合作共治需要某种驱动力量,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正是这种力量的发生器。”志愿者组织作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代表和重要力量,在多元主体的社会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国家治理的视野下,充分挖掘志愿者组织的潜能,在实践中实现与政府、市场的良性合作互动,激发志愿者组织的活力,在社会多元结构中发挥良好的治理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般而言,志愿者组织是经登记注册正式建立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它以志愿精神为内在动力,以满足公共需求、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志愿者组织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下以志愿者为主体实现自我治理,开展或推广志愿行为,传播志愿精神,并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自治性、相对独立性、非政府性的特点。

志愿者组织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担当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志愿者组织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实际作用的发挥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志愿者组织与政府角色定位及其良性互动的问题。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志愿者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有学者认为,我国志愿者组织的行为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属于纯民间行为,但同时又与官方行为有区别,普遍意义上的组织分类都基本上按照其发起模式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是由政府发起并推广的“自上而下发起、自上而下推广”型志愿者组织,第二种是由民间自发成立并获取政府支持的“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型志愿者组织,第三种是在民间自发产生并在民间自行发展的“自我发起、自我推广”型草根类志愿者组织。现行的发起和推广模式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志愿者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将仍然处于行政启动推进与公民自觉行动交互存在、相互促进状态中,因此,志愿者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及互动将直接影响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走向。当前,就两者的关系和互动而言,一方面政府与志愿者组织平等合作的格局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往往可以通过垄断性地制定规则,单方面决定志愿者组织的生存空间和行动权利,行政主导性过强最终导致志愿者组织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够,志愿者组织行为有时会呈现一定的行政化运作倾向;另一方面政府对志愿者组织的扶持监管、财政保障、法制建设、合法权益保护等制度供给不足,容易导致志愿者组织在实践中出现资源、权益、行为和发展能力的缺失。

二是构建社会协同机制和市场激励作用发挥的问题。志愿者组织要彻底摆脱传统国家管理体制上的羁绊,使社会权力真正回归社会,且能保证社会化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前提是要培育完善和高效的社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社会合作协同机制能够提供信息、建议以及获取最佳的实践模式,使每个合作伙伴都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志愿者组织重新界定、发展和完善其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大众之间内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技能,形成畅通有效、互为监督的关系网络,是当代志愿者组织行为实践和活动开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表明,成熟的公民社会、浓厚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刻的社会文化认同及其广泛的社会监督,是社会协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主性的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及其行为应该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竞争和社会化评价,其中,社会市场对于志愿者组织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这是一种开放透明的肯定、激励、问责和改善的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对志愿者组织的评估活动主要是由特定的、专业化的组织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而这种评估体系正是我国当前明显缺失的。

篇(4)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长久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

一、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约,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就要靠职业技术教育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职业教育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正式启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可持续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它涵指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可持续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纽带和桥梁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离不开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然而,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等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时存在。只有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从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来看,未来中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面对如此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建构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失业,此外,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本出路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各种就业门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岗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转岗、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扩大就业机会、提高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的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在接受农村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迅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速度,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从事机械化生产的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发展农业、改造农村、富裕农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导、社会关注、教育界参与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篇(5)

关键词 体育 社会经济 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是体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反映出运动员高超的训练水平,提振了国人精神。可以说,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同志曾指出,体育既是一种精神力量,又是一种物质力量,本文就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体育锻炼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劳动者身体强健程度的要求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体育锻炼的减少,人们的健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有关调查显示,在德国,患心肌梗死的人在近20年增加20倍,死亡人数从五、六千人增加到十一、二万,有25%到30%的青年由于缺少体力活动,引起肌肉力量不足,使劳动能力有限,更无法谈到保证劳动质量。而体育锻炼正是改造人、发展人的有力手段,对劳动者来说体育锻炼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振奋精神、完善人的品格的有力手段。

二、体育锻炼是提高出勤率的客观条件

中外体育界在体育运动能减少伤病,提高出勤率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前苏联研究表明,1966年到196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创造劳动价值2%到5%。1979年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病假和工伤事故减少,出勤率提高,一年大约增加国民收入97亿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总数的2.2%。

四川省体育局对约溪乡护国区进行调查,发现开展体育运动后,劳动出勤率由85.3%提高到97.2%;打古乡农工联合公司的289名体育活动积极参加者,有231人被评为生产能手。由此可见,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降低了患病率,就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出勤率。

体育运动是一种非生产性领域,但是,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体育锻炼可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体育锻炼对于人们有着祛病强身的作用,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患病率,因而可以节省医疗卫生费用。患病率是当前工时损失的主要因素,国家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考虑到体育是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作用,我们把体育对降低患病率的影响,作为其效益的主要指标,这方面有不少专门试验。在不同的企业,体育锻炼降低患病率的效益有的是1倍、2倍,以至于数倍增长。前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运动经济问题研究部在1984年到1986年通过对800多名工人的征询研究,得出每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全年患病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即全部征询者平均每人全年患病时间为9.42工作日,与全国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平均患病10个工作日多一点的情况相符;每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全年患病率降低0.44天,因而每周有7-8小时,体育锻炼者的最低患病率降到0.02天。美国梅石油公司对该公司职工进行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27小时,保健费用173美元,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44小时,保健费用434美元。有捷克学者计算,由于开展体育活动降低患病率而节约的医药费,相当于开展体育运动所用经费的10倍。

四、体育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部门产品或劳动的需求,为其提供市场,推动其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推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员饮料、药物等生产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运动服装、户外运动装备等市场逐渐扩大。其次,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运动竞赛的需要,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带动交通、邮电、旅馆、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高水平体育竞赛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竞赛场所广告和运动竞赛电视传播可以成为体育部门收入的一个来源,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品需求,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使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次与商业接轨,除去一切开销,组委会结余2.36亿美元,成就了奥运会吸金的成功范例。

总之,千百年来,体育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多方面社会功能,被誉为“黄金手段”。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发展体育运动的经济条件都日益扩大,体育事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体育的结构和功能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体育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增加,体育机构日趋健全,体育事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部门,今后,我们应加大体育经济功能的研究,使其能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

篇(6)

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通过国情制定的全面的、具体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服务或监督职责,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实现相关的经济建设发展日标。根据经济建设与发展相关理论和实际,其对政府经济建设职能范围的划分即是对市场和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范围。

2.经济建设职能约束

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财政对经济体制转型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财政在经济建房与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相关的约束。其一,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政府应当属于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明确政府职责。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结构矛盾约束。曰前我同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结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是我国财政充分发挥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和日标。其三,不同经济类型对财政作用的约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经济类型行业逐渐形成且明确,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经济十预力度和方式都有所改变。所以,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职能中更加明确了其对各经济类型的不同作用。

二、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现状

1.经济结构体制建设尚未完善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完善和调整。然而,我国日前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根本,通过长时间探索和分析逐渐进行变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完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着重于经济发展和基建投资,而对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则较为忽视,这使得我国当前的经济事务支出较多,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更好的完善。

2.资金与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当前我国对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尚不够规范和全面,资金的管理机制尚未不够完善,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所以,使得国家财政政策整体协调性存在偏差,导致资金管理不全面且不连贯。同时,由于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局限了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重点。

3.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不够具体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财政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府并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使得各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极多的阻碍,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日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较高,生产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极其缺乏,使得一些科学生产技术不能投入生产且创造收益,造成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严重浪费。因此,我国应当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作的作用

1.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职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同政府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开始转变,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基础设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项需求,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各方面职能职责。与此同时,以国家财政职能的范围、效率以及能力为基础,提高国家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根据经济形势,转变政府职能观念。由中央政府和各地方省级政府承担,各地方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总体决策内履行相关经济发展职能,明确财政经济建设地位和重要性。

篇(7)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47-04

当前,徐州正处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振兴老工业基地、东陇海地区纳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融入长三角和进入高铁时代等机遇有效叠加并将持续放大,为徐州经济社会积蓄了跨越发展的大能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对徐州的发展提出“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徐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曹新平书记提出了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目标。“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需要全市各级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广大妇女是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探索各种渠道发挥妇女半边天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各级妇联组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妇联组织在引领妇女积极投身推进徐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在组织妇女、引领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起着其他组织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优势必在推进徐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治上具有独特优势。妇联组织起着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帮手,是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妇联组织代表的是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群体利益,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民团体。做好妇女群众工作,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维护妇女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男女两性协调发展是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和政府对妇联组织的期望。

2.在资源上具有独特优势。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是全市最大、最广泛、最具影响的妇女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妇女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了“半边天”的巨大作用,这使妇联的工作触角得以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开展活动,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又涉及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既要团结带领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又要教育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唱主角;既要组织引导妇女参与民主监督与管理,又要为弱势贫困妇女奔走呼吁。总之,凡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妇女群众需求、服务于妇女发展的,都可以纳入妇联的工作范畴,给妇女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3.在工作上具有独特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妇联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履行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各级妇女组织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机构、协调机构、维权机构,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了妇女工作社会化,在组织动员妇女参与五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妇联组织的良好信誉度,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也愿意与妇联合作,共同实施一些推动妇女发展的项目,为妇联组织开展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4.在载体上具有独特优势。妇联牵头开展的“和谐文明家庭”、“巾帼创业”、“巾帼文明”、“巾帼维权”等各项活动,以及实施的“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工程、女性素质提升工程、创业致富工程、家庭教育工程,覆盖了社会的每个家庭,涉及到妇女群众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妇女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美好徐州的最好载体。

5.在组织和队伍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在妇联组织中有一支“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党性观念强、组织观念强、奉献精神强、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队伍。一批专职妇女工作者和一大批兼职妇女工作者活跃在妇女工作战线上,她们热心妇女工作,致力于妇女事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得群众的信赖。这是妇联组织宝贵的人力资源。由于有各级党委的重视,目前各级妇联已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健全的城乡组织网络,妇联组织植根于妇女群众之中,更有机会体察民情、了解妇女、服务妇女,在党联系妇女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当前影响妇女参与推动徐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不利因素

篇(8)

(一)数量不断增加

自2008年以来,淳安县相继引进设立了杭州银行、民生银行、泰隆银行、稠州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业分支机构,设立营业网点7个,从业人员 140余人。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注册资本7000万元。至去年末,淳安已拥有14家金融机构。

(二)贡献不断加大

引进的商业银行机制灵活,支持地方发展意识强,贡献不断加大。至2013年末,引进的五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28.85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12.25%;人民币贷款余额26.92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5.27%。其中,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4.7亿元,占全县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的21.7%。交通银行是去年三月刚成立的,即与政府签订了五年融资30亿元的合作协议。

(三)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随着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行业间竞争加剧,激发了银行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放贷款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政府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也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现已发放贷款3.4亿元, 存贷比为31.8%。

二、存在问题

(一)辐射作用有待加强

各银行主要集中在县城千岛湖镇,网点少,辐射作用不强。仅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汾口镇、青溪新城设有2家营业网点。原有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联社在乡镇所在地设有分社,农行在汾口、威坪镇各设有一个网点外,工、中、建及农发行在县城以外均无营业网点。

(二)服务力度不够平衡

从存贷比看,杭州银行达93.7%,邮政储蓄银行仅为31.8%。从创新金融产品方面看,杭州银行创新仓储货押、安置房、农用地担保等贷款,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它银行则相对欠缺。而以信用为主的贷款,由于受担保人、经济环境等影响较大,规模有限。

(三)互动融合偏少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金融支持不可或缺。在当前消费疲软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投资仍是推动发展的最现实选择,也是弥补历史欠账,积蓄后劲,支撑淳安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目前虽已建立了金融例会制度,但银行间融资互动不够,经济金融联系路径单一,信息交流内容欠丰富。

(四)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一方面,随着经济加快发展,银行贷款需求在用途、期限等方面已呈多样化趋势,而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和模式上未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供的贷款服务品种较少。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淳安商业银行数量较多,优质大中型企业较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赢利性考虑,竞相把大量信贷资金投向相同的大企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一)适度引进银行

首先,鉴于全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金融总量小的实际,为确保银行生存和防止无序竞争,应坚持适度引进银行为好。其次,鉴于目前居民储蓄存款、金融理财业务增长较快,而信托、期货、创投等非银行机构还系空白的实际,应考虑引进发展基金、证、信托等公司,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民间资本转化。同时,支持发展旅游、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含营销机构)向乡镇延伸,提高赔付率,发挥保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器”作用。第三,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倾斜政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淳安经济社会发展力度。

(二)整合财政金融资源

一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发挥人行、银监的指导作用,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确定银行存款资金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低比率。争取管辖行的支持,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设,量化月调度指标,有效提高存贷比。完善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专项奖励考核办法,将各类贷款增量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大力整合存量资产,增加现金流,提高项目收入覆盖率与金融配合度。充分利用财政性存款资源,调整财政资金在银行间的存款额度。

(三)加强银政沟通合作

篇(9)

一、经济社会学理论简述

经济社会学定义。经济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以社会学家介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特点,反思和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经济社会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至今在国际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名称和定义,

第一次给经济社会学下定义的是,1976年的,斯梅尔瑟,他认为: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研究经济背后中的社会学变量同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研究经济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群体,经济与社会分层,第二个部分: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经济行为是如何把不同的角色和集体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对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研究包括地位体系,权威关系,权利系统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同样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必须获得对经济社会学这门特定学科的新发展; 二是所建构的理论必须是一种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 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阶段。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已为该学科确立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 然而, 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至20世纪50年代, 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 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 在古典经济社会学确立的研究范围内, 建立了一个抽象力和形式化俱强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 即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然而, 由于其概念和框架太过抽象和机械, 加之其忽视了宏观系统分析的微观基础, 而被认为于研究经验事实无补。力求理论综合而漠视经验分析的倾向, 不仅在70-80年代以后的美国而且在各发展中国家也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 作为经济社会学第三阶段的新发展从其发展的脉络来看应当是一种既突破旧经济社会学的理论限制, 又能充分包容旧经济社会学的成就, 也就是说, 新经济社会学是沿着旧经济社会学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而并非是对传统的反叛或是一种研究上的背道而驰。

我国的经济社会学发展现状。我国的经济社会学界1985年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并形成了中国学者的经济社会学定义,:“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既要研究经济政策也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随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社会学领域发表和诸多的著作,并且以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介绍—经济社会学对于我国的市场转型的指导意义,以及我国的自身的经济社会学学术发展的角度去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学的从产生到发展。

二、经济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经济社会学研究方法。理性选择理论:最大化的实现私利是决策者行为选择的标准,纯粹的理性在于人是为了目的理性的最大化而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成本和时候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

谈判理论:以传统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认为自愿合作可以使得一项资源从股价低的主体转移到股价高的注意中,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也提高了合作双方的福利水平。这三种都是典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方法,其他诸多的小范围理论,本文暂不赘述。

对于环境法的借鉴意义:①揭示了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经济本质。环境被视为可以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复合性的资产,他提供了维持他们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如同其他资产一样,我们要力图避免对这项资产不恰当地过低估值。环境为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使这种转化得以顺利运行的能量。最终,这些原材料和能量以废料的形式又返回给了环境。环境的资产这一经济属性根本特征是能量和物质的稀缺性。也就是可利用的极限性。也就是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条定律意味着从环境流向经济系统的大量能量被积累起来或者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给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环境资源的分配和能量运转达成最大化的平衡。②揭示了环境资源法的效率价值。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正义的第二种含义---是效益。对于善法和恶法的概念,应当引入经济社会学中的关于效率的定义,所谓善法,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现实经济发展的规律。富有效率,能够促进和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这样,效率也是我们的一个要追求的目标。而我们在将资源分配给不同主体的时候,应该实现资源的配置功能,基于不同的权利给资源带来的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其其后所产生的效率效应。

经济学可以摒弃过去的法学的,以正义和公平作为衡量目标,可以从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进行成本分析,能够指出哪种法律制度的规定更能实现机会均等。促进经济的效益。这种法的经济效率价值分析的经济实质,在于揭示法所反应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规律也就是经济规律。而规律作为符合事务的本质的法则,类似于“自然法”和“正义法”。③揭示环境资源法改革的均衡目标。均衡分析时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决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使得单个决策者能够按照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标准选择最佳行为方案,仅是实现了个体在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均衡。个人不再有激励选择其他的行动方案。所谓的法律均衡是法律供给适应法律需求。不存在过剩,也不存短缺。通过将经济社会学引入到环境法的研究中,可以实现环境法资源分配以及代际分配之间的均衡以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

篇(10)

引言

尽管仿真技术已经很快发展,但在若干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的见解。

比如,有人说仿真技术是要花费很多钱,所以它的成果只是荣誉性的。这种看法与当今把每台核电站仿真机以1000多万美金,飞机仿真机以1500~2000万美金的价格从美国、加拿大引进到中国的现实相矛盾,也具体说明了仿真技术的成果仍然形成了一个高价位的高科技产品和产业。

又如,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仿真技术的产值搞不大,相关的市场在萎缩;也有人认为仿真技术是21世纪战略性技术,仿真技术肯定会大发展。

当前,一场以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世界的经济向知识(智力)经济过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对仿真技术将有什么作用,仿真技术将会有什么地位,如何迎接机遇,都应尽快考虑,这是业界的大事。

鉴于上述,作者经过几年的反复观察、研究、分析和思考写下本文。

1. 从仿真技术定义变化中考查

自从仿真概念出现以来,仿真的定义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深化。

比如,牛津英文字典中初期的仿真定义是:"To imitate conditions of situation with a model for convenience or training"。后来变为:"The technique of imitating the

behavior of some situation or system (economic, mechanical, etc.) by means of an analogous model,

situation, or apparatus, either to gain information more conveniently or to train personnel"。

1993年7月,国内在《火炬计划基本概念及相关名词术语解释》中,对仿真技术作了很详细的定义,见参考文献[7]。关于仿真技术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就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描述,可归纳如下几点:

仿真技术是出自对系统的研究,是通过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系统或设计中的系统进行试验,以达到分析、研究和设计该系统的目的;

仿真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计算机能力提高了,仿真技术水平也提高,使之有能力去描述更复杂的系统;

仿真技术随需求发展,提出了大量共同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致使仿真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仿真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仿真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无孔不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船舶、交通运输、军事、化工、生物 、医学、社会经济系统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重要性已广为人知;

仿真技术用于揭示已知对象和未知对象的内在特性、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运作规律,以研究已知和预测未知;

仿真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2. 仿真技术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分析

2.1 仿真技术主要研究的内容

仿真技术虽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但也有其自身作为一门专有技术的研究内容,有问题和难点,也有发展方向和规律,形成了仿真技术的主体技术。这些技术又在广泛而丰富的需求中深化和发展。仿真技术的研究内容最少应包括总体技术、仿真支撑软件技术与工具、建模技术和应用技术,表1归纳了这些仿真技术的研究内容:

表1:仿真技术的研究内容 总体技术 ①学科的理论研究;②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开拓;③仿真技术与支撑技术的关系;④系统的分析与划分;⑤仿真技术在信息技术和产业中的地位研究;⑥大型仿真系统研究

仿真支撑软件技术与工具 ①支撑软件理论与方法;②仿真支撑软件技术;③面向对象支撑技术;④面向各项领域的共性工具软件;⑤专用的工具软件;⑥软件系统结构;⑦实时数据库

建模技术 ①仿真对象与系统分析;②建模理论与方法;③仿真算法与语言;④验证方法与标准

应用技术 ①应用领域开拓研究;②应用软件系统;③应用的相关技术;④应用系统实现方法

2.2 从仿真技术的成果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外仿真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出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的成果例举如下:

2.2.1 仿真支撑系统的发展

70年代末,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实现仿真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强化了仿真支持系统的概念。因此,仿真支撑系统已经不仅是仿真领域关键的技术之一,而且是"解放"仿真系统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最重要手段。它不仅赋予仿真系统以生命力,同时也是实现仿真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在应用过程中,它是实现仿真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概括和总结,它支撑了仿真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对仿真对象分析、仿真模型的表达、仿真模型的生成和运行、仿真过程的调试和修改、实时运行、仿真数据的存储、恢复及跨平台的联合运行。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已经十分重视对仿真支撑系统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成果。从科技进步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为:

(1)开放性和构件概念,包括:构件命名服务(Component Name Services)、构 件对象服务(Component Object Services)等为构件客户服务。

(2)提供通用数据表示方法,让集成工具之间共享信息。

(3)支撑范围扩大,表示在支撑仿真应用在网络上的实现。

(4)支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仿真系统的人机界面得以改善。

2.2.2 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

近十几年来,面向对象仿真(Object Oriented Simulation,简称OOS)研究、开 发和应用有很大的进展,在广泛的领域里,各种各样的模型是由OOS语言(或称编程工具)和开发环境中出现。由于OOS为系统建模提供了灵活的方法,它的基本

特性使之不同于传统的仿真方法,而且适用于大型的更为复杂更分散的仿真系统,以及基于网络的仿真系统。而且,支撑OOS的工具已不少实现商品化了。例如:

(1)由于国际间多国合作的出现,对共享仿真环境的需求扩大,网络仿真技术被用在基于共享的仿真环境,如虚拟工厂教学系统,它允许学生单独工作或组成虚拟的队、建造工厂、预测产品需求、计划生产、制定日程进度等

(2)面向对象仿真在处理复杂系统模型时,是一个极好的工具。将这类模型分成几个子模型,做到仿真程序结构与真实系统结构相似。如解决互相联系的异步电动机组的仿真控制问题等。

3. 仿真技术应用领域的快速扩大

近几年世界上应用仿真技术去解决科技、生产、社会各方面问题的事例层出不穷,使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力拓展,渗透性增加,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例举几项:

(1)仿真技术在工业系统的多种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利用仿真技术来模拟人们不断增加对海港、船舶的到达方式,海港运作方式的变化需求,用于实现海港现代化管理或新建海港选择和投资考察;

(3)应用质量工程及仿真提高巨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性能评估在计算机的设计、开发、配置、调节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应用质量工程和仿真技术来提高巨型计算机系统性能;

(4)应用仿真技术,开展语言系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5)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和发展近几年来在国内也取得很好的成果,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是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以至测试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贯穿始终;

(6)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它在医疗领域中开始应用,虚拟教学、虚拟会议系统等取得一定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与娱乐的结合更有广泛市场。

4. 从软科学技术发展展望仿真技术的作为

软科学技术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的科学技术,或者可以定义为帮助人更直接、有效、全面和系统地使用迅速发展的各类科学技术知识,并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科学。从软科学技术的应用性表现来说,如果说科学的研究是基础研究的话,软科学技术则是应用研究,产生的专家系统则是技术开发。

医学和工程领域管理决策的专家系统的研究成果几年后将被投入使用。例如美国许多大公司都开始用人软件,帮助做许多种经营工作。这意味着类似"仿真脑"的系列产品将要出现,仿真技术在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应用将推向各个领域。在仿真各种管理与决策系统的过程中,仿真技术将快速发展,产业化的步伐将加快。

软科学技术是有前途的。在人类知识每5年翻一番的情况下,任何人如果不*电脑处理事务,也就是说不*"看不见的头",是无法妥善、有效处理的。如果说软科学技术会成为21世纪的先导和骨干高科技,推动软科学技术发展的仿真技术也是分析复杂问题,提示相互关系,仿真人脑管理和决策的骨干高科技之一。5. 仿真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传感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为仿真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仿真技术的发展将出现新概念、新应用和新的地位。由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有如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1)仿真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只要计算机技术在飞快地发展,仿真技术就一定随之快速发展;

(2)仿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族内的成员,它不仅自身发展快,而且与信息技术各项发展结合也快,它们永远面对新问题、组织新技术、形成新的系统工程。因此,仿真技术是不断研究新现象、分析新规律、揭示相关系统、找出解决方法的强有力工具;

(3)在知识经济来临、知识管理的形成和发展中,仿真技术是最好的工具。它将被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美国很多大公司开始用"人软件"代替人类做多种经营工作。预计类同"仿真脑"系列的产品将会被成批生产,用以代替人们进行管理和决策;

(4)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将出现独特的地位;

(5)目前,在全世界软件产业快速进展的环境中,仿真支撑软件,各种工具软件(包括专用仿真语言),乃至于通用的应用软件、商品化的周期缩短;

(6)面向对象的技术和应用发展较快,一方面推动仿真概念变化,另一方面适应复杂、非线性应用的能力增大;

(7)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异地、异国应用提供了可能,将对仿真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也推动了发展。预计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将出现新的概念,并扩大应用范围;

(8)仿真技术在培训领域中已有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核电站、飞机的仿真机等都是培训所必需的仿真系统产品。

6. 知识经济的特征和仿真技术的地位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后,正迎接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1997年,人们第一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大家认为它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各种说法。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又如:知识经济所要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状态,它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有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特征。只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并与仿真技术及其应用、产业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才能充分看到仿真技术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的地位。

(1) 知识经济特征与仿真技术特点的切合。

(2) 仿真技术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3)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形成知识产品和服务,以及产业化的效益推动知识经济的增长。

7. 结论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看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给仿真业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仿真技术将因自身的特点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快速发展,反之也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仿真技术与软科学及其它相关技术的结合将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化进程,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仿真技术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游景玉,实时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珠海出版社,1997年

[2] 游景玉,论文"论仿真技术及其产业化", 珠海出版社,1999年

[3] 游景玉 吴芳辉,论文"仿真支撑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珠海出版社,1999年

[4] 游景玉 吴芳辉,论文"新世纪仿真技术展望", 珠海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 广告设计历史 下一篇: 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