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20: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现代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中,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知识的大爆炸,成为这些理念的直接动力和催化剂。然而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的竞争力,又往往让人无从下手。书店的书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学校开出的书目连续不断;课后班林林总总,似乎都有参加学习的必要;甚至是课堂的教师在面对茫茫题海和接踵而至的各门考试时也焦头烂额,那么苦难的家长和学生的境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该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全才,什么样的学习和书籍才能使自己的成长更有质量更有效率……这一切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当代的年轻人、家长和教育者。笔者在本文中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出发,联系上述的总总矛盾和困惑,认真思考和重新审视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并由此提出了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也许,这三条原则达不到拨云见日的功效,但有可能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要“各因其材”。孔子把学生的智力分为四等,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并且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又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类:“狂者”、“中行”、“狷者”。具体而言“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求也艺”(多才艺)、“柴也愚”(憨直)、“参也鲁”(迟钝)、“师也辟”(偏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总结出学生在能力、特长、态度和志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
《论语》中就记载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次,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座谈。子路和冉有同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给子路的答复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给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公西华一直侍候在旁,便问孔子:“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路、冉有两个人问的问题,先生答复的问题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孔子自有他的理由:“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意思是说冉求遇事胆小,就鼓励他大胆些;子由好勇过人,就压压他。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智能和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一致认同,并在教学过程和心理分析上广泛应用和深入探讨。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认为,分析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其中智力仅占20%,而其余的80%则归结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角度看,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等。这些差异就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与教育学教授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真实的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内涵是多元的,它包含7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智力:(1)言语――语言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如――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身上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表现的。因此,对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很难用简单的方式作出评判。这些智力上的差异,并不说明一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优秀。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应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特点和业余爱好为宗旨。
无论是丹尼尔・戈尔曼还是霍华德・加德纳,都承认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让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最擅长的一面,其实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只不过西方人对此的论述更为详备和严谨。
二、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
由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的由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的能力、性格和爱好的巨大差异。因此,在教育中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程体制也成为了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一边要具有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三个原则。
1.量力性原则
教育中的“量力性”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量力性原则具有三方面含义。
其一,量学生精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学生精力而言,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比如,当时墨子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之外还请求学射,墨翟对他们的回答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量其精力所及而从事啊。
其二,量学生固有能力。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能力都是各异的,有的人适合赋予更大的压力,因为对他们而言压力就是动力;有的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压力不仅不会对其有所帮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其三,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墨子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孟子・大取》)意思是说,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技能五花八门。先不说小学、中学,就是到了大学各门课程的开设也弄得从小就在题海中摸爬滚打的大学生身心俱疲,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自己想看的书,来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说他们是成年人,但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都没有把生活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依然拿着拐棍领着他们走,所以到后来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什么都明白一点,但没有一样是精的,头脑像一个大杂烩,理不出个头绪,因此也很难做到“术业有专攻”;
第二,就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因为从小被“喂”惯了,老师一撒手,弄不好会栽个大跟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墨子的量力原则进行教育。
所以,要想因材施教,就要把握好量力性原则,给学生足够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撑起一片广博的蓝天;量力性原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指导思想。
2.扬长避短原则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又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者,善为辞令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论语或问》)。”意思是说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而使之入于不同的发展之道。
其实,朱熹说的这一番深刻的话,就是指因材施教中的“扬长避短”原则: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兴趣爱好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习者的潜力,竭力规避他们的缺陷,并加以即时点播。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扬弃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他们充分的、顺利的、快速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即“全才往往是庸才”。这句话不乏一定的道理,因为“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里的“全”更多地说明了“大而杂,粗而不精”。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发、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探讨和运行因材施教的“扬长避短原则”,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的展现自己优越的一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3.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的一条经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乐”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解释,指教育的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一格;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解释,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从后者的解释来看,“寓教于乐”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原则。
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来传授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老师会通过更为民主开放的课堂来带领大家学习知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老师会通过更多研究式的讨论和更多的质疑鼓励大家去主动、自发地钻研知识。
这是我们在建国以来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的原则还需要继续深入地探讨和贯彻,真正地做到让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地改变“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寒窗十载”的“苦”学境界,让学习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有趣味和有动力;让每个学习者都能生龙活虎、欲罢不能的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怨天尤人、苦不堪言地面对学习。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虽然古已有之,但在今天的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中的量力性原则、扬长避短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仍然会带给今天的广大教育者无尽的启示,成为他们施教过程中智慧的宝典、育人的根本法则。
参考文献:
二、因材施教的实施要点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的,是值得提倡的。
1.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就是“材”,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即词汇量、口语、语法等掌握情况以及思维特点,以便于在课堂上能照顾到他们的具体需求。
2.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效能最大的助推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能力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来了解他们对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形式、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投其所好,对症施教。
3.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起到阻碍作用。对学习习惯,教师要了然于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
(1)学生分层。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和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优生,我引导他们订阅《英语周报》或《21世纪报》,阅读原版英语小说的中英对照版或简装版,扩大知识面;对于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向学优生看齐;对于学困生,主要是查漏补缺,使他们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和语法等。
(2)目标分层。我们往往把学习目标比喻成黑暗中的灯塔,确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也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
(3)内容分层。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每课的基础知识,即新单词、短语、基本语法属于第一层,这一层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第二层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要求学优生和中等学生掌握,学困生作一般理解;而难点知识和课外扩充就是第三层的教学内容,要求学优生突破难点,中等生作一般理解,对学困生不作要求。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及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采用动态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每一个阶段都有客观的评定,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压力和动力共存。教师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
2.多样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8-01
如何恰当地组织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性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布置、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总体上应当面向多数,鼓励优生,兼顾差生。在具体做法上,应当抓好“学生层次”与“教学内容层次”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应当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特长爱好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大致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一定掌握部分”“基本掌握部分”和“深化拓展部分”三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中等生学好前两部分内容,优等生要把三个部分的内容全部学好,差等生要学好“一定掌握部分”的全部内容和“基本掌握部分”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各类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着力讲透,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明白,不留疑问;对于“基本掌握”的内容,只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好,差生基本掌握就可以了;对于“深化拓展部分”的内容,只要求中上等生掌握,对差生不做要求。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授课中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教学方法。对于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若发现较多的学生没有听懂,就不能轻易放过,而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或进行必要的重复,或增加适量的练习等,使教学达到目标要求。对于深化拓展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较快的速度讲授,即使发现有部分差生没有学懂,也不必多费功夫,可课后进行辅导。
二、在辅导答疑中因势利导
课后辅导答疑,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辅导答疑多是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需要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更加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要坚持“指点、引导、补纠”为主。程度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是综合性、技巧性、灵活性比较强的,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强,因此,在答疑过程中,教师应弄清问题的要害,以指点为主,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点出问题的关键,余下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中等程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堂上讲过的内容,一般能够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较之课堂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综合性,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将问题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无力把课程内容全弄明白,课下忙于作业,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多数离不开课后作业的范围,而问题的根子,又往往出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因此,在辅导答疑时,教师应以补纠为主,通过个别讲解,将差生在课堂上没能听懂的部分加以补充,纠正他们对知识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并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技巧,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三、在作业布置中分类要求
教师布置作业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要求大多数学生做完必做题,对优等生则要求在做完必做题的基础上,尽量做完选做题。这样,多数学生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优等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差生也能通过努力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批改作业,是师生之间的一次书面对话和交流。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批改中获得教益。因此,教师批改作业应细致认真,不仅要标明对错,而且应标明错误所在,该写批语的一定要写好批语,好的做题方法,要及时提供给学生。对个别差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面批,当面指出问题所在,进行细致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对布置的作业要严格要求,要有作业批改记录,对作业不及时交或作业马虎的学生,要查明原因,绝不迁就放过。此外,要重视作业讲评,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纠正,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面上的问题。对特殊性问题则课后单独帮学生解决,要介绍作业中好的典型,使之得到推广和发扬。
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深化教学内容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因人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有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把课堂内容运用到课外,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扩大教学效果;有时组织讨论英语问题,探索解决英语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举办读书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J识能力。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的运用会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要教师立足实际,踏踏实实地根据这一原则去不断探索,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第二步是分别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主张因材施教。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须关注每一棵树木的成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15~18岁,生理上正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骨骼生长趋缓,生理器官、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各项机能已趋完善,青春期生理特点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看,他们自我意识猛醒,思维能力、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自信,有个性,渴望得到鼓励、肯定、表扬,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职校生又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偏下、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这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赏识的心态、激励的办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多年来,我校紧紧把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坚持德育就是质量,德育就是效益的办学理念,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点、细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因材施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对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进行了尝试探索,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做法,变奖励为管理,变管理为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校园之星”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学校“技能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阳光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奉献之星”、安全之星、奥运之星、劳动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系列组成,以季度为评选周期,一星一方案,评选方案由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奖励方法、推荐材料等组成。“校园之星”评选的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校园之星”奖项的设计,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学校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生活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代表性地设计评选奖项;(2)针对性。奖项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青年,又要善于兼顾部分群体或个别学生,使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3)前瞻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评选奖项。“校园之星”的评选,其理论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赏识、激励、关爱,抱着一种欣赏的积极态度,把力量注入学生的体内,短短的一年时间,已让青年学子展开飞翔成功的翅膀。对此有几点思考,让我们同仁以此共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1-02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具有卓越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最著名的老师。孔子特别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德的品质是根本。他的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以下几方面。
一 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教育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这一教育原则的确源于孔子。正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说:“圣贤教人各因其材。”“二程”(程颢、程颐)也说过类似的话。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原则便是出于这一总结和概括的,并对我国历代(包括当代)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孔子的教育言论和实践,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将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结合起来
孔子非常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一个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了解人、不了解别人的心理。于是他明确地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而“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将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结合起来
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大而言之,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君子”,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小而言之,则是让他们掌握某一项具体的知识和行为。但是,在统一的要求之下,孔子却从不机械地采取同一形式,而是区别处理、个别对待。
3.将“拔尖”和“大面积丰收”结合起来
“拔尖”、“大面积丰收”是两个新术语,孔子没有意识到二者及其关系。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成绩看,他却又是如此做的。众所周知,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几乎人人都成为当时的有用之才。这不就是“大面积丰收”吗?在三千弟子中,出色的学生有七十多人,即所谓“七十二贤人”;而在这“七十二贤人”中,更出色的人才不过十来位;而在这十来位出色人才中,最出色的却只有颜渊一个。这不就是“拔尖”培养吗?
二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亦为孔子所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生硬地给他们灌输道德认知,机械地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一味地要他们锻炼道德意志,勉强地要他们付诸道德于实践;而要启发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自觉“躬行”。这样看来,启发诱导的心理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在《礼记·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教,喻也”,即,教育就是启发诱导的命题。怎样运用这一教育原则和方法呢?它对此提出了三条规则:
1.道而弗牵
“道”是引导、诱导;“牵”是牵逼、硬拖。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动前进,而不要强逼硬拖,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2.强而弗抑
“强”是鼓舞、激励;“抑”是压抑、推动。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励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他们自我提高,而不要压抑学生,使他们被动地前进。
3.开而弗达
“开”是开导、启发;“达”是畅通、通达。意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开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而不要为了使其通达,事事越俎代庖。
三 以身作则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两段话虽然是就“从政”而言的,但对于教育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做出榜样,那么,他就不可能当好教师、教好学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这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身作则就是强调身教、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孔子对学生说: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予欲无言”。子贡一听便马上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他接着又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之教”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就是通过模仿榜样、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学生。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实验即说明了这一点。班杜拉认为,模仿过程在人格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是通过父母和成人的榜样作用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
四 表扬批评
孔子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首先,他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表扬或批评。例如,颜渊,因为他的自觉性很高,所以对他总是以表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批评。而对于子路,则因他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所以孔子就经常批评他。
其次,孔子又善于针对同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有时直接表扬,有时直接批评;甚至在同一场合,有时是先抑后扬,有时则又是先扬后抑。仍以子路为例,当他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表扬;但当他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批评;当他因受到称赞而表现出傲气时,就立即稍加贬抑;但当他因受到责难而出现难堪局面时,就立即稍加赞扬。
最后,从孔子的言论和实践看,他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早已为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无论表扬或批评,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好处的。但研究表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表扬和批评,则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参考文献
[1]孔祥安.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价值根源[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2]高宏涛.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王厚香.“无伐善,无施劳”译解[J].管子学刊,2012(4)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这个具体的词,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后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孔子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的解释。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比喻人,“施”指的是实施、进行,“教”指的是教育、教诲。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根据,凭借,依循;材,才质,指学生的天资、才能、兴趣、心理、志向等等,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含“天生我才”的成分,也包括“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品性。施,施加,进行,指教育行动及过程。教,教诲,引导,点拨。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顺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便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是普遍性的。
二、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在哲学,科学及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解释与定义。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些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所形成的集合整体就称之为人们做事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要运用哪一种方法,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多用讲授方;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多用实验法。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就需要用直观教学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就可以应运以抽象的语言描述为主的教授法。学生都是个体,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法,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来实施教学方法。就是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来应运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因材施教只是一种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到二程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四、在现在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
孔子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们教育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只有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觉得应从教师教学个性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素质。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与研究者等等。但是,教师的个性化素质首先表现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分类进行施教;要实施双向因材施教,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教师只有敏锐地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融入其中,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才能从中寻找到认同、理解、滋养等。 教师的个性素质表现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各有所专长,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必然会引发学生在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改变接受学习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个人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参与制定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自己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超出一般水平,通过课外自学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以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制定一个略低于一般水平又稍高于本人现有水平的目标,这样既可以通过努力看见自身的进步,以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又能正视与别人的差距,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评价方式也要个性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个性发展目标基础之上的。每个个体的发展目标不同,评价也就不同。期望理论告诉我们,适切的目标产生最佳动机水平,激励作用最大。因此,制定个性化的评价要与适切的目标相吻合,才会收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和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教师应少一些指令,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 发,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原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资用于教育的一切有利条件施行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3).
关键词:试论 中学 电脑 教学 素质 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认为,难得的机遇已悄然到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评估等方面 做出整体性改革,并结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
一、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三、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 真正实现,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能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受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虽然并不能够以全盘照搬的方式应用到现代教育中来,但由于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很多理念都与教育的育人本质直接相关,因此即便是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来看,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而将孔子教育思想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来,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孔子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最早体现于《论语·先进》篇中“闻斯行诸”的故事,当学生子路、冉有就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向孔子求教时,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并在公西华对此感到疑惑后作出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解释。这说明孔子认为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子路好胜心强,做事喜欢逞强,所以要教导他做事应多听取他人意见,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则需要鼓励其行事果断[1]。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记载,与东周末年孔子创办私学的事迹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也都有着成才成德的可能,这一点不会因族类与出身的高低贵贱而改变。纵观孔子数十年的从教生涯,无论是对贵族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与平民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等)的一视同仁,还是欲居九夷的言论,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推崇。3.启发诱导启发诱导作为孔子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是指教育者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帮助进入到高度投入的思维状态中。如《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而孔子的学生颜回也曾做出“夫子循循然诱人”的评价,这些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出孔子对启发诱导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视与贯彻。4.学思并重学思并重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是指学习必须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中,二者无论哪一方面出现了缺失,都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孔子的从教生涯中,经常会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指导,如《论语·为政》中曾提到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而在《论语·卫灵公》中则有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记载。5.重视德育在孔子的漫长从教生涯中,其不仅会关注学生能力、学识的提升,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直接将“德行”列为了孔门四科之一,并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的教育理念[2]。例如对于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孔子曾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出自《论语·学而》),认为学生要以品德为先,具备孝顺、诚信等优秀品质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开始进行学习。而在德育内容上,则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等品行要求。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1.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核心内涵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来对其展开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十分契合,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一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展开教学设计,制定出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自身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并实现相关能力素养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贯彻显然是很有帮助的。2.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与本科类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仅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使教师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教师则能够对“有教无类”观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才”的正确教育观念,对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重新拾起信心,而在教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并耐心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提升。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当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虽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产生了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在知识讲解、课文解读等方面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同时还常常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则能够使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与新课改要求联系在一起,加深教师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认知,同时结合《论语》等书籍中记载孔子教学事迹,对坚持以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性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对新课改中有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产生更强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启发,这对于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显然是很有帮助的。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高职阶段的语文课程通常都是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总课时虽然相对较多,但在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仍然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学习效率过低、学习效果较差的情况,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在帮助教师了解各种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同时在之后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各种自主学习方法,并引导其积极展开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5.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从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与能力素养发展,同时还必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很多高职语文教师缺乏德育经验,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因此语文教学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结合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深度解读,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同时帮助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这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分层教学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为了实现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应用,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对分层级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分层,对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课文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完成写作训练,以帮助其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实现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而对于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学习课文写作手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完成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训练的挑战性,实现写作能力的最大化提升。2.理解学生学习问题高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同时还很容易使其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此教师还需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充分理解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信。例如在学习《劝学》等文言文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即便能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也同样可能出现课文理解偏差。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同时树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信心,并在学生正确翻译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后,对其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与信心,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三、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0-01
诚信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品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践行。在传统的小学诚信教育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知识填鸭难以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当从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将其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班级日常管理重要任务。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诚信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帮助小学生遵守相应的规范。而在这两项规范和守则当中,明确要求了小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诚信教育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也明确将品德指导列入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因此,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帮助小学生对已获得的诚信知识进行巩固,养成诚信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当中,指出了班主任应当负责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班主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谐、品格健全、素质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诚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当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对诚信产生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2.1生活化原则
一直以来,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当严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基础,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当中营造出诚实守信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生成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
2.2渗透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些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体现的,人们将这种课程叫做隐形课程[1]。隐形课程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使小学生始终处在诚信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产生着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2.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诚信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3.1优化班级诚信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对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3.2树立诚信的榜样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榜样进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为小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主动的对榜样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模仿,以提高小学生的诚信水平。
3.3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中,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班主任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帮助小学生不断的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塑造小学生的诚信情感,最终将其转化为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正处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对此,班主任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小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小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