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风险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供应链信息风险

篇(1)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17-04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Based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

CUI Hou-qing,ZHOU Gen-gui,QI Fang-zhong,HE Jin-yi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 risk and reduce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by the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risk decision model. Option ideas to motivat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t would make the enterprises reflect the real market demands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y its purchases of options. Option theory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on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Key words: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asymmetry; option; risk controls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农产品供应链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直至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过程。供应链的本质是由相互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分布式系统,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决策主体,各决策主体都是根据其掌握的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因此,信息共享成为控制供应链风险,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加之市场导向的错误导致盲目生产,最终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供过于求,而另一些农产品的供不应求,这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过高,效率下降。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订单农业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方式之一。由多个相关农户自发组成的农业合作社由此发展壮大起来,农业合作社与企业虽然在交易契约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但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的,能够掌握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大部分时候企业会,隐瞒真实信息或故意扭曲市场信息以获得额外的私利,而不愿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掌握的市场信息。这种信息扭曲现象是企业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做出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信息不对称最终成为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信息不对称,大多是从技术的应用和契约的设计两方面来改善的,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条形码等方法。契约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相应的条款以激励供应链成员实现信息共享。Corbett等[1]研究了针对供应商在分销商的库存成本不确定的条件下设计最优折扣的方法,并与信息对称下的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唐宏祥等[2]提出了零售商可通过采购价格向供应商传递真实的需求信息。郭敏等[3,4]提出了在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协调问题中,应该建立“批对批”为基础的系统,即分销商不应设置额外的库存;描述了分销商库存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批量折扣契约保持有效性的条件。

期权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没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5]。本研究中农业合作社将农产品标的为相应的金融产品,交易前单位农产品的期权价格,企业购买一定数量农产品的期权并支付相应的期权费用,使其具有在交易日内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预定的期权执行价格买入不能超出其购买期权总量农产品的权利,而不需承担必须购买的义务。本研究将作为金融风险控制工具的期权引入到供应链风险控制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当中,有利于拓宽供应链的研究思路,且贴近实际。

1模型描述

模型是由一个农业合作社和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组成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农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是一种具有较长交货提前期、较高产品成本、较短销售季节的农产品,市场需求D具有随机性。农产品只能经由企业一方销售到市场。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假设农产品不能回收,没有剩余价值,且销售期内未销售完的农产品需要处理成本。市场需求D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出的市场需求,是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有的,用x表示,其分布函数和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是F(x)和f(x),μ为x的均值;另一部分是企业私有市场需求预测信息θ,且不为农业合作社所知,即对于企业而言θ属于决策变量,而对于农业合作社则为随机变量。一般而言,企业会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拥有的私有信息,只有当企业无私心时,农业合作社才认为共享信息可信,否则,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而对需求进行预测。假设农业合作社拥有的θ在区间[α,β]上的先验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G(θ)和g(θ),Z(x,θ)为x+θ的分布函数(这种知识可根据历史的销售数据或交易过程中获得)。同时假设G(θ)、F(x)和 Z(x,θ)是单调递增,二阶可微。其他模型参数如下:

v:单位处理成本;

ps:企业单位缺货成本;

pr:农业合作社单位缺货成本;

Q: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

cs: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cf:单位农产品的固定投资成本;

W:企业购买的单位农产品价格;

p:单位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

1.1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集中型供应链是理想状态下的供应链,首先建立集中型供应链的决策模型,以此作为后续比较参照对象。在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所有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为:

πt=p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1)

式中,其中,( )+表示括号内的数为正时的取值。供应链的各部分的利润同式(3)和式(4)。

对式(1)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2)

由式(2)可知,农产品供应链最优的生产量Q■■是关于θ的增函数。

1.2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在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合作社首先根据共有的信息和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若市场的需求小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的数量是市场需求量(Q),农业合作社则承担相应剩余产品的处理成本;若市场的需求量大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全部的农产品,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缺货成本。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1=w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3)

πs1=(p-w)Emax(D,Q)-prE(D-Q)+-psE(D-Q)+ (4)

对式(3)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5)

由式(5)可以看出,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的最佳生产量关于θ递增;由式(4)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关于Q递增,其收益也关于θ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向农业合作社故意夸大其私有信息θ而使农业合作社加大生产,来保证其农产品的供应以增加其收益。相对而言,农业合作社对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往往认为不可信,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来确定其生产行为。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业合作社需求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需求x的不确定和企业的私有信息θ两方面。

在信息不对称时,农业合作社的利润为:

πr2=wEmax(D,Q)-(cp+cf)Q-vE(Q-D)+-

prE(D-Q)+ (6)

对式(6)求二阶导可得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Z■■+θ(7)

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决策中,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所共有的需求信息x来组织生产,而不能兼顾企业私有市场的需求信息θ。若真实市场需求x+θ大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企业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导致其收益的减少,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若x+θ小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的收益减少。因此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规避供应链风险,提高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收益,就必须在农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实现可信任的信息共享。另由于wQ*1,即分散型供应链的整体收益降低了。

2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

2.1信息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享企业的市场需求的私有信息为θ。设农业合作社单位农产品期权价格为co,期权的执行价格为ce,企业根据农业合作社的期权价格机制向其购买M单位的农产品期权。农业合作社则通过期权的购买量来判断企业的私有市场信息,并以此来确定其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是:

πr3=ce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 (8)

πs3=(p-ce)Emax(D,Q)-coE(D-Q)+-prE(D-Q)+

(9)

总的供应链利润为:

π3=p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10)

因为式(10)与式(1)相等,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引入期权可以使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与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中的总收益一致,并且最佳生产量也相同。农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调节相应期权参数以达到控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目的,从而使供应链的决策达到最优。

2.2信息不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以根据博弈论中的信息揭示原理[6]来设定期权契约的参数以激励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共享真实的私有信息,降低供应链的风险。农业合作社可先根据私有信息θ的先验分布函数G(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出系列的期权契约{Q(θ),M(θ)}以供企业选择,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期权购买量。企业选择{Q(θ’),M(θ’)}契约以使其利润最大,但是出于自私,θ’有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信息θ有一定差异。农业合作社根据其期权的购买量M(θ′)来判断私有信息为θ′,并因此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为Q(θ′)。农业合作社与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4=ceEmax(D(θ′))(cp+cf)Q(θ′)-prE(D(θ′))+-

vE(Q(θ)-D(θ′))++coM(θ′)+ (11)

πs4=(p-ce)Emax(D(θ),Q(θ))-psE(D(θ)-Q(θ))+-coM(θ) (12)

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π4=pEmax(D(θ′))-(cp+cf)Q(θ′)-psE(D(θ)-Q(θ′))+-

prE(D(θ′)-Q(θ))+-vE(Q(θ)-D(θ′))

=p(■xz(x)dx-■(D(θ’))z(x)dx-(cp+cf)Q(θ′)-

(ps+pr)■x-Q(θ′)dz(x)-■Q(θ′)-xdx(x)

=(p-cpp-cf+pr+ps)Q(θ′)-(p-v+pr+ps)■z(x)dx-

μ(pr+ps) (13)

根据信息揭示原理,可将上述模型转化为以下数学优化模型:

■Eπr4(θ’,θ)(14)

s.t.(IR)πr4(θ,θ)≥πr4min(15)

(IC)πs4(θ,θ)=■(θ’,θ)(16)

其中,IR为参与约束,保证在企业的参与下,其期望的利润要大于最小的期望利润,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IC为激励相容约束,当农业合作社不能观察到企业的私有信息时,在任何激励机制下,企业总是选择使其期望利润最大的农产品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只能通过尽量满足企业期望利润最大化,来激励企业采取农业合作社所期望的行动。从约束可以看出,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企业在任一情况下传递真实的私有信息比其传递虚假信息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任何理性的企业都不会传递虚假的信息,这也是信息揭示原理最直观的解释。

以上数学优化模型的求解主要在于如何处理企业的两个约束条件。因为θ∈[α,β],又关于θ递增,因此在求解过程中令πs4min=πs4(Q(α),M(α),α),从而可得企业的最优利润和农业合作社的利润分别是:

πs4=(θ)=πs4(Q(θ),M(θ),θ)(17)

πr4=(θ)=πr4(Q(θ),M(θ),θ)(18)

又因为πs4(θ,θ)=■πs4(θ’,θ),由数据包络分析得出:

■=■|(θ’,θ)=(p-ce+ps)F(Q(θ)-θ)(19)

将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得:

■■dθ=■(p-ce+ps)F(Q(θ)-θ)dθ,又πs4min(Q(α),M(α),α),可以得到:

Eπs4(θ)=πs4min+■(p-ce+ps)F(Q(x)-x)dx(20)

又由式(13)和式(18)可得农业合作社的期望利润为:

Eπs4(θ)=■(p-ce+ps)F(Q(θ)-θ)dθ-πs4min

=■π4(θ)g(θ)dθ-■(p-ce+ps)F(Q(θ)-θ)

dθ-πs4min

=■{(p-cp-cf+pr+ps)Q(θ)-

(p+v+pr+ps)■z(x)dx-μ(pr+ps)}g(θ)dθ-

■(p-cp+ps)F(Q(x)-x)-πs4min

又由Eπs4(θ)是关于Q(θ)的凹函数,对式(21)求关于Q(θ)的一阶导数,并使其等于0,可得:

G(β)α-G(α)[(p-cp-cf+pr+ps)-

(p+v+pr+ps)F(Q(θ)-θ)-(p-cp+ps)F(Q(θ)-θ)]=0

即, Q*(θ)=θ+F-1■ (22)

则期权最优购买量可表示为:

M*(θ)=[(p-ce)Emax(D(θ),Q*(θ))-psE(D(θ))+(-πs4θ)]/co(23)

因此,满足以上条件的期权契约{Q(θ),M(θ)}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期权契约,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最优权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最优期权购买量。农业合作社以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定期权契约机制,企业则根据农业合作社设定的期权契约,来选择其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再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来获得企业的真实私有信息,从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期权契约使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效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

3 风险分析

假设农产品市场的共享的需求信息x服从区间[0,10]的均匀分布,企业的私有信息为θ=2,农业合作社对于θ的先验分布函数也是服从区间[-5,5]的均匀分布,并且p=20,w=10,ce=12,co=1,pr=1,v=1,cp=4。根据各参数的赋值,对上文的各风险控制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1)~式(4)可计算出最佳生产量为Q*0=9.97,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t=93.65,农业合作社利润15.74,企业利润34.52。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3)~式(7)可以得出:在信息不对称下,最佳生产量Q*2= 4.13,农业合作社利润πr2=2.93,企业利润πs2=28.76。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π2=31.69。在期权风险控制模型中,在信息对称下,期权模型和集中型供应链的模型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式(11)、式(12)、式(13)、式(20)、式(21)、式(22)和式(23)可得, 最佳生产量为Q*4=8.00,期权的最佳购买量M*(?兹)=5.16,农业合作社利润πr4=14.91,企业利润πs4=35.32,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4=50.23(表1)。

当期权的执行价格取不同值时,基于期权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及与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和分散型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比较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重边际化,分散型供应链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在信息不对称下,相较于分散型供应链,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供应链风险的状况。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及其成员的利润都有很大提高,更接近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故引入期权契约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不对称风险。

4小结

本研究对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和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二级供应链进行分析,运用期权契约,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可以判断出企业所掌握的真实的私有市场需求信息,并通过对各风险控制模型的风险分析,验证了合理设置期权参数能有效地规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在现实中,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横向竞争,考虑同级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竞争时信息不对称风险对风险决策模型的影响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CORBETT C J,GROOTE X D.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44-450.

[2] 唐宏祥,何建敏,刘春林.非对称需求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9(6):589-595.

[3] 郭敏,王红卫.“批对批”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机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2):152-156.

篇(2)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风险;信息失真;信息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企业为了应对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管理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供应链效率。虽然企业的一些努力起到了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的脆弱性,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近年来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有待攻克的新课题。供应链管理涉及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方面,其中信息流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三个方面的管理都是围绕信息流来开展的。本文就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信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范信息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供应链信息风险概念

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变化,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对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也随之展开。由于信息流在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对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是指企业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所有与该资源有关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在供应链各主体之间进行传递过程的失真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企业隐性成本增加、战略实施能力不足等后果的风险。

二、供应链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失真带来的信息风险

信息失真会给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信息风险,目前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以“牛鞭效应”为代表的信息失真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

(1)以“牛鞭效应”为代表的信息失真

“牛鞭效应”是指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的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扭曲所导致的需求被放大的现象。由于在供应链上处于节点的企业只能根据和它相邻的下游企业的订单信息来安排生产,然而各节点企业为了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以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会在下游企业订单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机动产量,也就是产生了一部分无效需求,是需求信息发生了扭曲。导致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库存被迫增加,使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下降。产生“牛鞭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时滞和失真。“牛鞭效应”带来的供应链信息风险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第一,“牛鞭效应”会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多余的无效库存,物流在自上而下转移过程中逐级缩小,相应的各个节点企业就要增加无效的库存。第二,“牛鞭效应”会带来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由于供应链各个企业不能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会使客户满意度降低导致各企业收益下降。另外,由于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使产品价格下降,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供应链企业造成影响。第三,“牛鞭效应”会带来造成误导生产计划并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一方面过度的需求反应会打乱制造商的原来的生产计划,是企业进行生产计划的修改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虚假的需求现象必然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当市场需求平稳之后会是制造商的产能利用率降低,导致投资的浪费。

(2)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存在由供应链特性造成的“牛鞭效应”的信息失真,也会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的情况。在供应链上个企业与相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存在交易的关系,每个企业都是经济人,都会处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难免会存在供应链的个别企业会对流经自己企业的信息进行修改、截留、甚至是歪曲已到达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正是因为信息在传递到供应链的每一级企业的时候都存在着被修改的可能,这种可能造成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时滞,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行动不一致,不协调,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

(二)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造成的信息风险

供应链上个企业之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各个节点企业都是密切的分工的,正是由于这种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绝对优势,相应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方。信息优势和劣势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委托—”的合作关系。处于信息优势方的企业扮演“人”的角色,处于信息劣势方的企业扮演“委托人”的角色,这种合作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两种信息风险,即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是指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委托人在选择人的过程中,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与委托人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从而使委托人利益受损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且委托人甄别能力不强,致使“逆向选择”的发生——委托人选择了较差的人,而排除了信誉良好的人。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在委托方和方签订协议以后,由于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致使人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最终损害社会福利,使供应链运行产生很大风险。

三、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措施

(一)通过信息共享来降低“牛鞭效应”风险

目前通过实施信息共享,来减少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是行之有效地方法。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企业要实现信息共享已经具备了技术支持。可以通过Internet技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联接在一起,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企业都会进行比较合理的决策,各个合作伙伴基本能协同行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牛鞭现象”带来的风险。另外,各主体企业也可以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和联合管理库存的方法来缓解库存的压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上的信息风险。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中的企业对企业中的核心信息是不会轻易共享的,建立一套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用来消除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分享分歧,实现企业之间的双赢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局面,从而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可以求助于市场中介组织,使中介组织对人进行甄别,这样可以降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降低供应链的信息风险。(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由于供应链金融既能有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又能有效地扩展银行的业务,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于其资产规模相对较高,而它们又是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进行经营,品牌效益不高、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外在或内在原因,导致其违约成本低。而且一旦遇到了问题,它们甚至可以关掉原公司,另立新公司来掩盖以前的问题,从而使得违约率较高。因此,研究供应链金融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论述对其的防范措施。

二、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信用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防范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下,其通过完善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完善考核交易真实性的制度。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交易内容、交易目的和交易时间进行核查,并着重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材料以及双方的购销合同、运输单据、提货单据等,通过确保其待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来控制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问题出台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而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估主要是审核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以及担保形式,是一种基于数字财务控制的评价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并不适用,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在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过去对传统融资的一系列静态,单一,被动的授信模式转变为动态,多渠道,主动的授信模式。

再次,妥善监管和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这是整个内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很可能会使中小企业在拿到资金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范畴来使用融资资金,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使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用途和去向,而且督促其将资金按照合同来进行使用,并定期核审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

最后,着重提高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了复杂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多变途运作模式,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背景,这就要求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人员具备相当好的专业素养和足够多的信用风险评价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高素质人员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应该重视对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加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三、供应链金融的外部信用风险防范

因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是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信用担保屏障,而物流企业又是银行监督中小企业能否履行合约的重要渠道,能够为贷款企业提供配送、监管、仓促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服务的信息反馈给银行,降低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所以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整个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开展以及财政的不透明性,商业银行在监管中小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上其他主题的交流力度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谨慎选择合作的核心企业。因为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所以核心企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核心企业是一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则这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就要依靠市场进行交易,相关对象的随机性比较大,供应链的稳定度就会降低,因此垄断企业一般不太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所以银行应该对供应链金融当中的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择稳定、信用度高且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第二,加强对物流信息以及物流程序的监控。在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的供应链金融当中,银行应该设法和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物流信息和物流程序的监管,并加强操作和监控的保密性,防止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泄露而发生信用风险。

第三,努力增强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抵押物的选取标准已经是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必备措施之一,价格透明、变现简便、质量合格、品质标准是银行选取抵押物的重要准则,并实时监控抵押物的价格变化和品质变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审核商业银行、物流公司、信用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五,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库,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使人员分析的感性因素降低很多,从而增加理性分析风险的可靠性。

第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国家应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每个不同主体之间义务和责任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自的行为,并监督调控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运行。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过程当中,应该呼吁政府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避对方因法律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篇(4)

1引言

本文主要是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进行预测。考虑到各个商业银行都积累了有关信贷业务的海量数据,本文以一些企业的贷款信息数据为对象,通过运用BP神经网络,根据中小企业信息的训练集数据找到可以描述并且可以区分数据类别的分类模型,从而通过它预测数据的类别,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贷款风险管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相关理论

供应链金融跳出了银行授信只针对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全局的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有望成为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BP神经网络,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反传。通过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测模型设计

(1)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对己有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全面性原则:为了全面评价中小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构建指标时,所选取的指标覆盖面要广,尽可能完整地反应影响企业信用的各方面因,即要全面反应企业目前信用综合水平,又要反映出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

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分出层次,建立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分布结构,最底层指标要具体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各层次具有逐级综合的趋势。在每一个层次的指标筛选中应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计算。

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要便于采集,可以衡量。对于定量的指标,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评价方法便于操作对于定性的指标,评价要尽量避免过多主观因素影响。

本文在已有的信用评价指标基本框架之上结合供应链金融自身的特点,并采用专家调查法最终确定了本文的指标体系。本文将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指标,包括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潜力四个方面;另一类是软指标,包括财务报表质量、领导及员工素质、行业背景及发展前景、核心企业状况、供应链稳定性、交易资产特征六个方面,所以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数为10。

(2)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BP网络模型包括其输入输出模型、作用函数模型、误差计算模型和自学习模型。

①节点输出模型

隐节点输出模型:Oj=f(∑Wij×Xi-?j),输出节点输出模型:

Yk=f(∑Tjk×Oj-?k)(2)

f-非线形作用函数;-神经单元阈值。

各层神经元个数对输入层起缓冲存储器的作用,其神经元数目取决于输入矢量的维数根据上文确定的指标体系可以确定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为10。输出层神经元对应于信用评价结果。在本文中,研究对象的期望输出为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总体评价,是一个数值(0或1),所以输出层神经元数目选择为1。本文隐层到输出层的传输函数分别为tansig和logsig。

②作用函数模型

作用函数是反映下层输入对上层节点刺激脉冲强度的函数又称刺激函数,一般取为(0,1)内连续取值Sigmoid函数:

f(x)=1/(1+e-x)(3)

③误差计算模型

误差计算模型是反映神经网络期望输出与计算输出之间误差大小的函数:

Ep=1/2×∑(tpi-Opi)2

(4)

tpi-i节点的期望输出值;Opi-i节点计算输出值。通过误差计算模型,可以把误差限定在特定范围,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④自学习模型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即连接下层节点和上层节点之间的权重拒阵Wij的设定和误差修正过程。BP网络有师学习方式-需要设定期望值和无师学习方式-只需输入模式之分。自学习模型为:

Wij(n+1)=?×Фi×Oj+a×Wij(n)(5)

-学习因子;Фi-输出节点i的计算误差;Oj-输出节点j的计算输出;a-动量因子。

⑤模型的具体应用

本文选取了20家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中小企业作为样本,样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按时还款的企业,共有13家。另外一部分则是未按时还款的企业,共有7家。现在我们选取按时还款企业中的前10家和未按时还款企业中的前5家作为训练样本。而剩下的3家按时还款企业和2家未按时还款企业作为后面用做仿真的样本。这些企业数据是针对上文建立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它有10个节点。经过traingdm反复训练得到的最合适的参数:

通过输入仿真样本,进而对上面所构建的网络模型进行检验。输入命令后,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如下所示:

企业一:(仿真输出值:0.9998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002相对误差:0.02%)

企业二:(仿真输出值:1.0000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181相对误差:1.81%)

企业三:(仿真输出值:0.9985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015相对误差:0.15%)

企业四:(仿真输出值:0.0008目标值:0.0000绝对误差:0.0008相对误差:0.08%)

可见,网络的输出值和目标值之间的绝对误差都在0.025以下,误差比较小,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上面构建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数值合理预测中小企业的信用授信水平,为商业银行合理的授信于中小企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4结论

本文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预测模型,应用计算机工具可以方便地完成算法设计和数据运算,这不仅能为商业银行在授信于中小企业时能提供科学的手段和可靠的依据,而且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衡量自身的融资能力提供依据,对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融资水平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而不失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测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48-54,100.

篇(5)

图1应收账款模式中潜在违约风险点

Figure1 Accounts receivable mode potential default risk

如图1,应收账款融资过程中债权企业有可能出现违约点或影响因素相关要点如下:①中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双方贸易背景的真实可靠性。②中质押票据的可实现性、是否易转让、是否己经转让。③中债务企业的付款承诺书里回款账户是否锁定贷款银行。⑤中商业银行给债权企业授信后,对债权企业的资金用途很难把握。银行和核心企业是合作关系,其合作紧密程度是商业银行对违约风险控制的关键。

二、预付账款模式信用风险识别

预付账款模式下,商业银行、融资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签署业务协议书,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担保,商业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2]。融资企业在银行资金扶持下可以大批量采购,从核心企业处争取到较大的商业折扣,甚至提前锁定商品采购价格,预防涨价风险,实现了中小企业的杠杆采购。基于核心企业的承诺回购和第三方物流的评估监控,使得信用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图2预付账款模式中潜在违约风险点

Figure2 Prepayment model potential default risk

如图2,预付账款模式中中小企业潜在违约点或影响因素相关要点如下:①中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双方贸易背景的真实可靠性。②中中小企业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采购货物来源的合法性,采购货物是否适合仓单质押。③中一方面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考察的重点,如果中小企业由于某种原因中断向银行提货,而核心企业缺乏回购能力,那么商业银行就存在的潜在违约风险损失。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对商品质量要有保证,因为中小企业在提货时是滚动的,即提好补坏,如果有坏货,坏货的部分由商业银行承担损失。④和⑤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是重点。一方面合作物流监管方的选择是风险管理的重点,若选择不当会使得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隐患。若第三方物流与融资企业合谋诈骗或存在利益纠纷等,都可能造成违约。另一方面合作物流监管方还对核心企业的仓单进行评估监管。另外,由于物流公司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任何一方决策的失误,也很有可能导致银行遭受融资企业违约损失。

三、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识别

存货质押模式区别于传统商业抵押贷款之处在第三方信誉担保或不动产质押,该项业务专门针对融资企业以自身项目采用动产质押来获得金融贷款[3]。存货质押融资操作的基本流程是:融资企业以其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者反担保品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据此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仓储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从而搭建了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够通过担保、提供出质物或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困难,从而保证供应链良好的合作关系、稳定的供货来源、良好的分销渠道。存货质押模式的实质是将商业银行不太乐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乐意接受的担保动产,中小企业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质押融资。

篇(6)

在国际贸易中, 银行与保险公司在信用保险业务进行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念。Clyde William Phelps(1961) 所著的《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商业信用保险》(Commercial Credit Insuranceas Management Toll), 这本专著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利用信用保险来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等问题, 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人员。Tom 和Wilson(1993)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失业率、政府支出等是对企业违约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Van 和Issouf(2010)建立了与企业资产风险和融资期限对信用保险融资组合影响的模型,分析了银行在企业不同营运状况下如何进行实际风险管理。高西有(2001)认为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的缺失和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严重妨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应加强建立全面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并努力完善社会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相关法律体系,从而推动我国信用保险业的发展。马子燕(2007)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开展信用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及措施。胡海清、张琅、张道宏(2013)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基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建立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相关收益主体策略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了系统动态演化图,而且进行了仿真研究。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2013)以A企业为例,构造了基于时间维的供应链融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将不同时间点上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信用等级波动变化趋势,对银行规避放贷风险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煤炭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化解各种风险,对于实际中融资业务的开展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信用保险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

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A,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B1,供应链风险因素B2,煤炭企业因素B3,保险公司因素B4,领导管理因素B5,信贷员素质B6,监管手段因素B7。

(一)经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所以,我们将经营环境因素主要分为宏观经济、经济周期、政府干预、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波动六方面。

(二)供应链风险因素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道德风险、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风险、生产与采购风险、物流储存运输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企业经营理念风险。

(三)煤炭企业因素

虽说这几年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业务经验不足,特别是在煤炭企业的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这一关键风险点上,银行仍没有建立精确、有效的审查机制。不同于已经具有国际标准化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国内贸易的模式和储存运输方式多种多样,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措施主要依赖于审核订单合同、票据单据、查验交货收货凭证等,一旦买方违约或企业其中一方出现道德风险,共同伪造贸易合同、供货单、发票、公章等,而银行又未严格调查核实,就会出现银行资金被套取的巨大风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的前提是贸易合同必须真实、合法、有效,一旦出现贸易合同不真实或其他虚假行为,保险公司将拒赔,最终损失可能由银行完全承担。所以,煤炭企业因素是银行考虑坏账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营运能力、贸易真实性、财务状况、领导员工道德素质、技术水平、产品实力六个方面。

(四)保险公司因素

信用保险业务涉及银行、保险公司、买方企业、卖方企业(物流企业)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具体有贸易契约、保险契约、融资契约、赔款转让契约,其中保险契约和融资契约具有完全独立性,融资契约以贸易契约为基础,保险契约与贸易契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赔款转让契约只有当保险公司同意理赔的情况下产生效力。但是,保险公司是否同意理赔主要取决于卖方是否切实履行了贸易契约及保险契约中规定的应尽义务,以及保险公司是否能复核其设立的多项免责条款。这些复杂契约关系的实际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是否愿意足额承保银行的风险。信用保险保单条款是由保险公司制作的格式条款,此类条款整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分配上必然更倾向于保护其自身利益。保单中存在大量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和免责条款,一旦客户或银行履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则有可能以此为由提出拒赔。

因此,银行在信用保险融资中来自保险公司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保单条款因素、保险拒赔因素、契约关系因素。

(五)领导管理因素

银行业务的扩展使银行面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机率增加,因而对银行领导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不断适应日趋变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已成为银行管理者和员工的当务之急。作为银行领导者,应该引导员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银行的成功在于善于合理的规避风险,而正确规避风险又取决于银行员工的自身素质。培训能使庸才变成人才,不培训,人才也可能变成庸才。只有把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岗位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银行与员工的双赢。同时,银行应该建立正确的激励制度,对成功完成业务的要给予大的奖励,做到惩罚分明。所以,领导管理因素可以分为绩效评定、人才培养、激励措施三个方面。

(六)信贷员素质

银行的调查人员在进行信用调查时未尽职,调查内容不充分,未对客户主体资格、授信支持性资产的合法性、足值性、有效性及融资用途进行核对,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保险公司对信用保险进行赔付的前提是卖方企业必须完全履行贸易合同以及保险合同中的各项义务。特别是保险合同中对卖方企业索赔的单证要求、时间要求非常严苛,在卖方企业、银行信贷员不熟悉保险条款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保险形同虚设、融资风险加大的后果。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前,应首先加强保险公司对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帮助经办人员熟悉保险条款、索赔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时,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交流,持续关注卖方企业对保险合同各项义务的履行情况等。信贷员素质因素主要体现在业务知识、工作经验、法纪观念。

(七)监管手段因素

银行开展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时,第一步是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审核。根据供应链融资中融资模式的不同,在面临每一种风险来源时,需要注意的风险审核点也不同。在前期进行信用调查时,常常会遇到融资企业不具备主体资格,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贸易背景不真实,购销双方的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有问题,融资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等。所以,银行的监管手段对银行有效规避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里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和流程审核两方面。

二、结语

风险评价是信用保险下银行提供融资服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从实证结果来看供应链风险因素、煤炭企业因素是两大主要风险因素,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化解风险,降低损失。

(一)警惕来自煤炭融资企业的风险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主要是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时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银行应该从整体层面掌控融资企业的风险状况,警惕内需增长匮乏、外需不足、汇率波动幅度增大等对融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宏观经济存在下行风险时,更应密切关注融资企业需求的波动幅度,提前采取预见性的应对措施,合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

(二)合理规避来自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篇(7)

关键词:RFID;供应链;风险识别;OWA算子

Key words: RFID;Supply chain;Risk identification;OWA operator

中图分类号:F274;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62-03

0 引言

我国物联网技术不断取得进步,RFID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供应链中原料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了产品信息管理的效率,加强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控制。由于乳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控制的迫切性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RFID技术在乳品行业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必要性。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建立可追溯的乳品供应体系,对各环节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并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反馈。

自从“三鹿事件”以来,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同时,对于乳品供应链的分析和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步。刘俊华,芦颖[1]综合评价了乳品供应链的安全状况,指出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方升[2]分析了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乳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杨静,熊峻凌[3]分析了乳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风险,同时提出乳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策略。姜方桃[4]以蒙牛企业为例,从奶源、仓储、配送、销售等方面探讨了蒙牛企业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另外,高永超[5]在乳品供应链中对RFID应用标准中规定的射频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和验证,为食品企业部署射频识别应用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李祁[6]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乳制品追溯系统,实现了乳制品在整个产品供应链的全程追踪和溯源。张智勇[7]通过建立乳制品供应链的可追溯系统,利用RFID技术实现乳制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RFID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乳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但是学者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风险特点和评估研究较少。本文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风险进行分析,在RFID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对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风险控制建议。

1 RFID下的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

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RFID读写器有效记录乳品供应链各运作过程的质量安全信息:对养殖^程的信息进行记录,有效控制饲料质量、保证奶牛健康状况、卫生条件,从供应链上端加强质量的监控和风险的控制;对原料奶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和监控,提高生产过程操作的规范化、运输与储藏设备的合格化;对乳品加工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有效控制加工条件和包装条件;对销售过程信息进行记录,提高了配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加强了对运输和储存条件的监控。同时,RFID技术的使用,便于追溯产品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高售后服务的效率和整个乳品供应链的产品质量监控。同时,RFID读写器借助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各环节服务器、中央服务器进,实现各环节主要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共享,加强了应用层各主体的供应链信息的交流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监控。

2 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图2)

RFID乳品供应链的感知层存在以下风险:RFID读写器故障风险,RFID读写器负责各运作过程的信息记录和存储,RFID读写器故障阻碍了整条供应链的质量可追溯功能的实现和对风险的有效控制;RFID读写器对各环节信息记录不全面风险,乳品供应链各运作环节涉及到多方面的质量安全信息,信息记录不全面将影响到供应链对养殖条件、生产条件、加工条件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信息分析不准确风险、监控与修正不及时风险,RFID技术的使用能较好实现对信息的记录,不能较好实现对信息的准确分析,同时不能规避信息分析、监控与修正不及时的风险。

RFID乳品供应链网络层风险类型下的风险事件主要有: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不完全风险,由于RFID技术的局限性,造成供应链中奶农、乳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信息丢失、互联网故障、服务器运行技术等风险。

RFID乳品供应链应用层层风险类型下的风险事件主要有:奶牛养殖和原料奶生产风险、乳品加工风险、乳品运输和配送风险、乳品市场变化的风险、售后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奶牛养殖和原料奶生产风险指奶牛健康状况风险、饲料来源风险、原料奶质量风险、奶农资金风险、信誉风险等;乳品加工风险指技术风险、设备更新风险、财务风险、劳动资源风险等;乳品运输和配送风险指运输和配送安全风险、效率风险、成本风险等;乳品市场风险指乳品市场需求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售后风险主要指售后退换货、申诉等风险;环境风险主要指乳品行业环境风险、自然灾害、政策改变等风险。

3 基于OWA算子的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3.1 OWA算子的计算步骤

OWA算子[8]对风险评估指标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强,且风险影响较大的风险评估,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具有种类多、波动性大的特点,适合采用OWA算子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3.2 基于OWA算子的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根据供应链各主体企业历史数据和管理者的经验,总结得到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各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值和发生的概率(如表1所示),OWA算子加权向量w=(0.75,0.25)T

在感知层风险事件中,对信息分析不准确、对各环节运作的监控和修正不及时两大风险最为突出;在网络层风险事件中,各环节之间信息传递不完全风险、服务器运行技术风险两大风险最为突出;在应用层风险中售后风险和运输风险较高。同时,在RFID技术的使用下,感知层风险事件和网络层风险事件的综合属性值平均值水平均高于应用层风险事件。相比于应用层风险,乳品供应链的感知层风险和网络层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3.3 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和建议

根据对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风险的排序和分析结果,提出以下风险控制策略和建议:

①完善信息管理体系。RFID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乳品供应链信息的及时记录和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从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供应链信息的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应完善对信息的分析功能,加大信息的检查和审核力度,同时建立信息安全报警和反馈机制,在记录信息不符合各环节设定的质量安全条件时,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修正,从源头上减少供应链风险的发生。

②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建立共赢机制。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仍然面对着各环节信息传递不完全的风险。供应链各主体应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共赢机制,实现市场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的共享,下游的乳品加工企业应加强和奶农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奶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实现供应链主体多方共赢。

③加强运输和配送管理。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运输和配送风险,供应链运输主体应加强对运输和配送的管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降低运输、储存、配送的库存,提高物流效率;运输和配送主体应加强对于运输和配送的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降低运输与配送的安全风险。

④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完善逆向物流系统。RFID下乳品供应链应加强售后服务质量的改善和逆向物流体系的完善。乳品具有保质期短、消费者质量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品牌较多等特点,因此不合格乳产品的召回和逆向物流成为乳品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主体应加强逆向物流基础建设和路径的优化,加强逆向物流风险管理,从而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浪费。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并建立供应链风U指标体系,然后基于OWA算子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了各风险类型和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大小排序结果,最后针对各风险的特点,提出加强乳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策略和建议。RFID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乳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功能,然而该技术的使用下,供应链仍面临信息管理风险、运输风险、逆向物流风险等风险。我国乳品供应链各主体应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加强乳品供应链逆向物流管理、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不断完善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对乳品供应链风险的重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俊华,芦颖,李燕霞,长青,白宝光.基于模糊测度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绩效评价与控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21-128.

[2]方升,周敏.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广西轻工业,2008(12):6-7.

[3]杨静,熊峻凌.乳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31-34.

[4]姜方桃,程丹.我国乳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以蒙牛集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253-254.

[5]高永超,钱恒,刘丽梅,商昌彬,杨作明.射频识别应用标准在乳品供应链中的适用性分析和验证[J].中国乳品工业,2016(06):32-35.

篇(8)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正走向集团化、连锁化与网络化运营。由于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从而产生供应链风险。石油石化企业掌握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石油石化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石油石化产品的储存、销售、运输往往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的,因此有必要展开对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二、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风险是指某种不确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领域中产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正常安全运行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危害。供应链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动态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会伴随内部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与供应链的运作动态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会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企业。

2 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的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往往会产生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三、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来源

1 信息传递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供应链体系比较庞大复杂,涉及的供应链环节较多,因此容易在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风险,并进而导致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积压。生产物料供应断档,市场销售竞争力减弱等危害,从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 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风险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获得效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代表这一体系上所有的成员的利益也都是最大化,有时候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会减少这一体系中某些企业的利益,当利益损失一旦加大,就可能导致企业间利益的风险产生。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分配风险,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进一步导致供应链联盟的瓦解。

3 企业库存风险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中,各级企业都是按照其供应的生产和零售商来进行决策的,而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等到达最上级的供应商时,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信息不真实的影响,以及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需要,上游的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保持着比下游零售商需求水平高许多的库存供应,从而会加大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四、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1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战略联盟

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降低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首先,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其次,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链企业充分的分享信息,并及时的了解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信息风险打好基础。

2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篇(9)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导致了供应链系统的不断变化和管理的巨大风险性。在全球著名咨询公司Accenture对151个供职于收益超过1亿美元的美国企业的供应链专员开展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在不断增加,并且使供应链从突发事件导致的失效中恢复的难度日益加大(王世雄、徐琪、郑兴旺,2010)。因此,对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发现潜在风险并且伴随着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过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Kleindorfer(2005)将影响供应链的设计和协调的风险划分为两类:供应和需求协调的风险和正常活动中断的风险;Barbara Gaudenzi(2006)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顾客价值为目标分两阶段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分析,为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提供了帮助。但却很少有人从突发事件这个角度来研究供应链风险识别。基于此,本文以突发事件为基点,研究在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问题,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模糊熵法定量地识别关键风险,从而为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和控制研究打下基础。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辨识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是风险识别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过程。马士华(2003)把供应链风险因素总结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Bailey(2004)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运作风险三大类,在这三大类风险的基础上又划分出21种风险;张以彬、陈俊芳(2008)通过从供应风险、协调风险、需求风险建立一种识别框架来识别供应链风险;金妮(2011)运用SCOR模型从需求风险、供应风险、运作过程风险、环境风险及制度风险建立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的是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般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借鉴以前的研究,同时还要考虑突发事件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突发事件常常孕育于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供应链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供应链在供应、需求及合作关系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运营障碍乃至崩溃;突发事件发生时,供应链的信息系统面临巨大的考验,关键信息的外流、信息流的断裂等都严重威胁着供应链。因此,本文从环境风险、供应需求风险、合作风险、资金风险和信息风险五个方面,来构建包含20个风险指标的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具体内容为:

(一)环境风险

突发的政治风险I1、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洪水、 暴风雪等导致的自然环境风险I2、经济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导致供应链受损的经济风险I3、不可预料的国家或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I4。

(二)供应需求风险

供应商的不可选择性I5、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I6、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风险I7、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需求预测风险I8、关键客户的不稳定性I9、突变的竞争因素等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动风险I10。

(三)合作风险

合作伙伴的信用风险I11、合作伙伴泄露核心能力的可能性I12、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如中途退出等)I13、合作伙伴之间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I14。

(四)资金风险

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I15、资金周转不及时导致的风险I16、合作伙伴不能按时投资或提前撤资的可能性I17。

(五)信息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I18、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带来的风险I19、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风险I20。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构建

(一)指标的量化处理

由于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非常有限,所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考虑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量化值可能处于一个区间内,而非一个确切的值,所以要求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三个量化值:下限值、最可能值、上限值,从而得到初始数据矩阵S,其中,第j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的量化值为[aij,bij,cij],i=1,2,…,20,j=1,2,…,m。并确定m位专家的权重集V=[ν1, ν2,…,νm]。

篇(10)

一、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度量供应链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供应链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的处理建立监控与反馈机制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多起重大的供应链中断事件。9.11 事件、印尼海啸、美国西海岸工潮等等,这些突发事件给相关行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面对供应链风险,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风险的水平。飞利浦公司在美国新墨西哥洲芯片厂是爱立信和诺基亚共同的芯片供应商。2002年该工厂的火灾中断了二者的芯片供应,爱立信失去芯片供应,新款手机无法生产,白白失去了市场,市场份额从12%降低到9%,而诺基亚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保住了市场,坐稳了手机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可见,供应链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运作的偏差所产生的潜在损失,归根结底就是供应与需求的不平衡。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火灾等。二是主观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 ,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

具体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是供应商单一问题。供应链上如果只存在一家供应商,那么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若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供应链将会处于停顿状态。二是企业文化差异问题。供应链一般由多家不同的企业构成,而每家企业的文化底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导致分歧,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难以保障。三是经济波动产生的风险。经济增长或者经济萧条,会对原材料的供应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四是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意外灾祸风险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厂家――消费者――供应商在供应链中起着多种作用, 他们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快, 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这就要求给予支持的网络基础设施必须确保供应链所要的数据完整、可靠和安全。同时, 弱化道德风险发生的信息非对称,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现象,动摇道德风险发生的基础。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或互联网,实现与供应商、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乃至最终顾客的信息共享。

2.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进行战略联盟是为了获得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战略联盟也可以规避风险。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则为其提供了组织基础,因为战略联盟中的企业之间是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信息高度共享,同时还可以保障信息安全、互通信息和规避风险本身就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之一,可以有力地缓解了道德风险、信息风险、信任风险等合作风险。一旦突发事故发生,战略联盟成员之间可以迅速沟通,进行共同决策,共同采取应对措施,将事故对供应链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当突发事故影响物料供应时,战略联盟中的制造商可以对供应商施压,使需求首先获得满足,避免物料供应的中断。

3.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当面临不可控制的供应链风险时,应急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风险应急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如依靠第三方物流,发展应急物流,可以减少供应链的风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常具备广泛的、专业的物流网络,一旦某条线路出现问题,可以马上改变路线,仍然正常的运作。

4.保持供应链的弹性

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往往是单一的供应商机制,整个供应链缺乏柔性,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不能仅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使整条供应链变成一条危机链。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措施。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企业的风险,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应当建立风险意识,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企业要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首先应从战略层面对供应链战略进行调整,其次还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工具,制定风险计划,并加强日常监控需要强调的是,供应链风险管理不是单个企业的责任,而是依赖于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互支持与协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独立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投资的主要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