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信息化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信息化发展

篇(1)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篇(2)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31-01

1 农业信息化

1.1 农业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则称为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不仅泛指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信息集合,也是农业信息的整理、采集、传播等农业信息化进程[1]。将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高[2]。农业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农业物联网、农业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安全品溯源、精确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化,这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1.2 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信息化,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3]。1994年12月,为了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金农工程”。1996年,中国农业部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2013年6月,国家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13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显然,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越来越重视,并且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做出了有效地举措。

2 山东部分农业资源状况分析

2.1 山东水资源状况

通过查阅《山东统计年鉴》[8](下同)表明山东2003年至2012年,水资源总量逐年波动。2003年至201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近500亿立方米,而2012年仅为273亿立方米。表明山东水资源面临严峻考验,水资源作为当今紧缺的必需农业生产资源,倘若其进一步减少必将抑制山东农业发展。

2.2 山东气候降水状况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 mm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4]。

2.3 山东农耕肥料施用量的状况

通过数据[8]可以看出,山东近12年来,农用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逐年增多,增幅显著;作为农业重要肥料的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逐年略有减少。面对我国肥料资源不足,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的紧迫局面,如何提高肥料高效利用成为当前的焦点。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肥料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通过上述表明,山东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制约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由于农业信息化离不开智能农机装备的技术支持,所以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持续增加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间接的保障。

3 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3.1 农业科技信息化

山东省各地的农业科技成果颇多,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技术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的局面。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实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5]。

3.2 增加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实施方案,合理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农业短信服务等通讯服务的正常运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规范农业期刊内容,保障先进农业技术的可靠性。借助手机AAP软件,设立农业信息微信账号,通过微信向社会农业相关信息。

3.3 发展要借助高新技术

农业信息化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将遥感技术、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专家决策系统、GIS、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可实现农业精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进一步加大3S技术应用于粮食种植面积、土壤墒情、水旱灾害、农作物产量等监测预测,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4 明确建设的主体关系

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主体。政府、农民、企业、涉农科研机构和农业协会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协调分工,最大程度获取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价值。只有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关系,才能有效杜绝分工不明确,机构不合理以及责任不清的问题,为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4 结论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更要符合山东人多耕地少、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力由相对落后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今后,山东应主导农业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着重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资源信息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另外,由于山东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因此,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为山东全省推广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7]。

参考文献

[1] 曹卫星.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杨全海.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1):27-28.

[3] 刘林森.现代信息化推动精确农业发展[J].信息化博览,2013(3):51-53.

[4] 宋翠翠.山东省水资源储备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5] 李道亮.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8(5):66-70.

篇(3)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3S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现代农业已经驶入了信息化的快车道。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向农民生活延伸,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信息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现代农业的倍增效益已经凸显。农业发展的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源,科技,制度,资金四大要素来推进农业的发展,而其中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多少根本少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资源与农业人口的比例,往往就构成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新媒体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方式

(一)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虽然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电子信箱

一般来说,电子信箱可以分为两种,常见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以互联网为依托,内容一般是文字形式,另一种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换句话来说就是语音信箱,目前,很多省事的农业部门都会采用第一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服务,比如农业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等,目前注册的农户数量还在激增,所以说这种信息化方式是很受农民的欢迎的,对于第二种方式,优点就是信息量丰富,直接通过语音进行交流,便利了彼此的交流,但是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三)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虽然说在互联网不是很普及的时代,农业电视节目专栏是农民接受外面信息的重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之下,这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信息传递渠道,所以说我们要重视这条方式的完善,以往的农业节目由于财力、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没有过多的创新和进步,同时农业节目也比较少,在数字电视时代,虽然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节目质量和播出时段方面还是不能与其他节目相提并论,

三、新媒体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促进农业信息化

(一)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技术化,要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推行政务信息化来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由于农业部门的业务繁琐,服务种类多,服务人员的基数大,在平时的工作中,一些常见的公文制作、文件传输等工作我们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支持,其次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政府的工作进行信息化公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具体规定进行公开,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远距离的视频会议,就当地农业发展情况与外界进行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

(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地区的信息服务有以下几种形式:广电网 报刊和电信网等等 从手段来看, 主要是以电视 电话等手段来与外界联系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服务系统 与大多数互联网系统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广大农村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 。数据显示,城市网络普及率是农村的740倍。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的信息服务主要依靠电话 但其实际效果却不尽合理。因此 这些都不利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村信息化需要逐步有序进行,需要各级政府及商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防过热,要有一个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架构。第一步首先需要把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电子化,把一些对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有帮助的信息电子化,透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让农民朋友更快、更准、更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在这个阶段还必须引入多媒体交互技术,现今的农民主要还在从事种植和养殖阶段,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帮助,多媒体交互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这个阶段属于提高生产力范畴,使科学技术真正服务生产;第二步就需要改善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教育培训、生活娱乐、公共卫生等等。现在很多的商家,把农村信息化同到农村卖电脑划上等号,严重扭曲了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本意,所有的硬件设备在信息化中充其量只能作为载体,而内容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

篇(4)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二、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不仅仅是信息产品市场的一个用户,一个重要节点,更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创建、支撑和调节者的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而投资是其重要角色的体现。

1、增加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正确投资是国家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保障。目前,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所处不同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的投资额度,进而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的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决定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有代表性地区进行抽样调研,综合分析所得数据,从而得到最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量。

2、根据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领域和优势项目。

农业信息化以网络农业为代表,应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整合和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确保产、供、销的畅通和优化循环,这对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接收有巨大作用。应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机制,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以吸引、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篇(5)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篇(6)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引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1基本情况

1.1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敦化市分平台投入运行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借助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于2015年建设了敦化市智慧农业综合分平台,完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自2015年选点外业地基建设,2016年安装调试设备,已建成玉米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三个:一是敦化市江南嘉源专业农场。该农场在江南镇新设村,该村有农户55户,76公顷土地,其中种植玉米55公顷,黄豆、蔬菜杂粮21公顷。现在该村土地已经流转到嘉源专业农场,农场统一规划,规模种植,玉米生产规模稳定在50公顷以上。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1.5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二是鸿发专业农场。位于沙河沿镇,该农场投资760万元,其中21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投资,其余55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入:土地总面积达到705.4公顷,全部用于耕种旱田。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2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是敦化市官地镇江南村专业农场。位于官地镇江南村,该村有农户66户,耕地面积135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在110公顷。该村是朝鲜族村,农民大多数外出劳务,土地都流转到农场。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50米,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个示范点均已正常运行,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实时统计农作物生理指标,并实时观察农田农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对自然灾害预警进行及时有效调度,有效提高了当前农业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水平。同时,敦化市的两个大型企业也自行投资建设智慧农业采集点接入到智慧农业平台。一是敦化市沙河沿镇华力外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民营企业。现有职工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主要经营范围是:农作物常规种子选育、研发、销售,粮豆种植、加工、销售,粮豆、土畜牧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是雁鸣湖种业专业农场。农场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科技人员13名,其中国家二级研究院3名,有高级专业职称3名,中级专业职称1名,初级专业职称7名。是在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基础上成立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专业化农场,流转土地面积650公顷,经营范围主要以大豆、玉米生产为主。两家企业加入智慧农业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应用。

1.2敦化市“三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在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补齐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的短板,是农业信息工作的重心。敦化“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有网页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两种进入方式。平台下设多个专题栏目,有惠农政策、办事指南、地方咨询、农时农事、供求信息、有问有答、价格信息等,农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办事效率、知晓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生活的状况。该平台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民对新常态下“三农”信息的需求,更是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尝试。

1.3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

为了拉近政府与农民间的距离,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深入落实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敦化市智慧城市平台农业局平台先后回答农业相关问题135条,及时解决百姓问题,提高了政府服务形象,完善了政府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农业局服务影响力,敦化市农网网页端、微信端页面不断丰富,及时农业动态信息。信息中心每年都向中国推广网、延边农业网、边陲党旗红、敦化新闻网、敦化农业网等网络信息,《延边日报》《吉林信息》《延边信息》《敦化通讯》《敦化信息》等报刊工作动态、农事指导等各种信息,得到了群众认可。

2存在的问题

智慧农业虽然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是在运行中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一是农民认识不到位,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不可靠,坐在炕头就能看到地头上的作物生长不可信。农民的认知障碍给智慧农业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偏远村屯电脑使用率不高,有些农户家里还没有电脑,网络信号普及的还不到位,网络信息传输慢,给增加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的数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由于天气变化、网络信息传输问题、人工导致等原因,使得采集信号中断,传输视频黑屏等情况常出现。

3发展规划

智慧农业虽然普及与推广难度大,但是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克服困难,在保障现有智慧农业示范点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增加示范点数量,并且利用本职优势,加强智慧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大智慧农业的宣传,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度。

3.1增加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持资金,争取扩大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的数量,不断普及智慧农业平台的应用。

3.2加大智慧农业平台的宣传力度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利用本职优势,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及农村信息员培训的契机,增加智慧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次数,提升农民的认识度。

篇(7)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西平县不满足于这些荣誉称号,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也争做全国的排头兵。在2014年麦收季节,我曾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发现田间地头赫然竖着一块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麦种名称以及管理方法;在我们称之为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可以看到整齐的排列着湿度、风向、光照度、病虫害等监测仪器;空旷地段的高清大显示屏,实时更新农情信息;更有农业专家用仪器监测麦子的生长情况。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向当地的技术员询问得知这是一套叫做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物联网,将麦田的实际情况传输到网络平台,建立起数据库,供专家实时解决相关问题。与其他县城相比,西平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下面就起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一进程中还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农业劳动者信息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调查,西平县像我国山东、四川、安徽等许多省份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大部分青壮年到沿海城市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只是在收获季节和过年才会回来,而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技术的接收较慢;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现在的青壮年我们也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笔者曾经与比较熟悉的玩伴聊天,他们就表示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想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想留到大城市或者在县城买楼房,笔者想这一现象在当前极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最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50后、60后以及儿童,由于所学知识有限,他们自然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化推广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是结合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也就是近年才对农业对信息化发展重视的。笔者了解到西平县建设了自身的农业信息网网站,在这个平台上实时更新农情通报、技术服务、分析预测等板块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而这样的网站是许多县级政府是没有的,此外它还有前文提到的一些农业信息化的系统,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并不是购置几台计算机、搭建一些平台、数据库,就建成农业信息化了。真正的农业信息化要具备基础设施装备高度智能化、农业操作技术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等。此外,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相对落后,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而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较大差异,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以及行政村等基层工作。虽然近两年国家在尽力改变一些偏远贫穷地区人才缺乏的现状,所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工作条件落后,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化人才不稳定且流失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措施的保障,也导致了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言,不能只是依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必要扩大农村网络信息内容,进而满足农民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开发和整合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西平县来说,已经建有西平农业信息网,但是,除了那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家里,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家庭里并没有配置计算机,退一步讲,即使家里有电脑他们也不会上网。所以就农业信息网上出现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与次相比,倒不如发放一些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书籍、电视上推送农业信息化相关节目、广播中定时推送相关信息更能发挥效果。现存的对农民而言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致使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农民脱钩,延缓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二、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解决思路

(一)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认知文化素质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智能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切实意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未来的生活农业生产当中网络将带给他们极大的便利并且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结合西平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鼓励青壮年当地就业提供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为农业信息化发展集聚后备力量。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为顺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相关政策,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时代潮流、民心所向,只有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投入,才能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省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引进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和资金保障。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关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维护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使农业信息化更好的开展。

(三)大力引进农业信息化相关人才

针对农业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首先,从各大高校引进物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发展等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备选人才。其次,在政策上给予农业信息化人才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良好的晋升空间,进而使人才稳定并留住优秀人才。再次,定期组织农业信息化人才去国内甚至国外参观学习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把学到的优秀经验推广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去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

就西平县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依据各级主体的差异性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由于信息资源在整个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重度挖掘,全方位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使用率。在西平县现有农业信息网和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并根据当地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数据库。并用大众熟知的喜闻乐好的接收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推送,如发放农业信息化相关书籍、广播推送农业信息化新闻、对农民开展相关培训,进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一个质的区别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它并不是农业发展的终点,它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GPS等新一代技术,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对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以及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从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层面来说,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大农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遇到了环境、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更高级形式,其通过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减少农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挑战,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信息化给农业管理带来便利

前文也提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及时采集、利用,然后在借助显示大屏及其他设施对相关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进而为农作物田间生产和气温、湿度等温室大棚精准调控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化肥等农业的使用率,有利于生态、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给食品安全带来保障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一度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在人们的生活中引发强烈关注。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农产品领域的集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条形码、计算机网络等的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其通过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追踪、溯源以及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智能监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保障。虽然这只是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具体情形,却真正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由给农产品流通带来的保障,彰显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四、结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将会不断地完善,而与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势必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差异化的变迁,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新的意义和内涵。河南省西平县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要求我们对农业信息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同时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更为本土化的目标,总结出适合河南省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希望,更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3]吴风华,卢秀霞,张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10):32-33.

篇(8)

2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其整体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1)硬件基础薄弱,镇村计算机拥有率很低,上网、触网的农民仍是凤毛麟角;(2)缺乏既懂农业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部分农技人员及基层群众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农产品销售还仅限于几个典型,远未形成气候。以上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溧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农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把传统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3.1加快网络硬件建设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情况,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配备电脑,大力推进镇村农技部门和各类交易市场、农民经纪人上网工程,延伸信息网的触角。3.2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市农业信息中心,负责溧阳市农业信息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并承担溧阳市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工作。建立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本地农副产品收获、上市情况。发展村级信息示范户,选择一批(保证每村一户)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村级信息示范户,示范户不仅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者,也是农业信息的传播者和提供者。完善农业信息收集、体系,与溧阳日报、溧阳电视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传统媒体定期各类农业信息,并开通农技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同时定期编印溧阳农林信息,免费赠送给农民。3.3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溧阳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好溧阳农业信息网的关键所在。缺少信息内容,再好的信息技术也是无米之炊,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溧阳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县),农业资源丰富,生产门类齐全,必须研制适合本市种、养、加各业的农业实用数据库,作为网络建设和信息化的支撑,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农业实用数据库应包含:(1)市场动态信息,包括农副产品信息、收益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的内容和供求信息、溧阳农业资源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技术中介服务信息等。(2)农业科技信息,包括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动态、科技开发项目、农业栽培技术、农副产品先进加工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等。(3)自然与气象信息,包括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4)农业政策法规、行政执法信息等。3.4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普通农民只要有计算机,就可以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农产品,网上销售在溧阳市已有成功的实践先例。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提高溧阳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可利用网络成立市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中心,帮助农民实现网上推销,同时通过农产品生产形势预测,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3.5探索农技推广网络模式网络的逐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技推广、建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成为可能,网络模式的农技推广,改变了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这种方法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需要什么技术,农民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或通过网络向专家请教,让农民能更自由、更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能力和文化素质,是一种崭新的农技推广方式,它将促进溧阳市农技推广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33-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光电、遥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3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资金、设备、管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着力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就铜川市耀州区而言,现已建成区、乡、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体现。根据耀州区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现对全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结如下。

1发展现状

耀州区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含铜川新区)1 617 km2,总人口3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5万人。果业、畜牧业、药材业、设施蔬菜是全区的四大农业主导产业。

1.1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区共建成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213个。其中,区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12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89个,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点3个,种养大户信息服务点8个。共配置电脑204台,打印机202台,扫描仪2台,数码相机2部,信息机11台。区、乡、村以及种养大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1.2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全区现有各级信息员265人,其中:区级信息员16人,乡镇信息员18人,村级信息员189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信息员11人。各级信息员均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掌握了信息工作的基本知识,工作能力较强,是全区农业信息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农业信息服务最初仅通过信息网站、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牌、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传播,年各类农业信息600余条,制作信息牌1 000余期,印发放资料18 000余份。2007年,区农业局积极与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联系,先后合作开展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业务,建成区级电子农务服务平台1个,农信通服务平台1个,乡镇电子农务服务站3个,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年各类农业信息短信400余条。创办了“耀州农业信息”快报,与区电视台“农村天地”栏目组合作开展了电视信息播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建立了一站通耀州区各乡镇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了资源优势,拓宽了信息渠道,提高了服务能力。为耀州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2取得的成就

在信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农业信息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每年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400余万元,增加收入760余万元。同时,耀州区农业信息网作为该区农业工作的形象窗口,狠抓网络维护,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多渠道丰富信息内容。2009年,先后在网上全区农业新闻146条、农业技术214条、工作通知49条,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沼气、项目管理等工作动态、有关制度共200余条,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工作经费,而且使全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及时对农业各项工作动态有了全面了解,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服务形象。

3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区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认识不到位[1]。部分区、乡、村领导对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为民服务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2-4]。全区普遍处于“硬件不硬、低位运行”的状况,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比较低,运行费用难以落实,有钱建站、无钱维护的状况普遍存在;三是专业人才较缺乏。信息员队伍中既懂计算机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较缺乏,特别是缺乏主要农产品销售、加工、动态分析、预测预报的专业人才。而且大部分同志兼职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信息处于原始状态,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大的突破;四是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个尚未形成。没有对农民的信息要求做深入的分析了解,还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现象,主动性、开创性不够,且服务范围限于农业实用技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村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村信息化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使农村信息化成为共识和自觉行动[5]。同时,切实抓好农村信息化的典型宣传,提高广大农民抓信息、用信息的自觉性,加快农村信息化的普及。

4.2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

一是争取电信运营商的支持,配备硬件,使各个信息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争取上级支持,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服务水平[6]。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按照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求,扎实实施,努力完成今年农村信息化工作任务。

4.3提高信息质量,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

重点在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及时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市场行情、国家政策等信息,提高信息质量,争取更多的电子农务、农信通订制用户和农业信息使用户,实现农民、电信运营商、农业信息部门“三赢”[7]。

4.4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采集、分析、等培训,提高信息员业务能力,为广大农民搞好信息服务;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村级干部、经纪人、龙头企业、协会和营销大户加入信息员队伍,实现农村信息化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目标。

5参考文献

[1]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2]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3] 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4] 周振涛.农业信息化发展必要性及对策探究[J].教苑荟萃,2011(1):81.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上一篇: 自媒体时代特点 下一篇: 减少水污染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